淺談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蛙類調查

我們正在做的事: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4年11月1日起,正式認養隸屬於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之富陽自然生態公園(408號公園),這類由民間團體與企業共同認養、並於園區進行教育宣導與人員培訓等工作的推展,在台灣實屬難得,亦不失為未來民間團體與公務機關合作的一種良好的示範。但是認養後,我們如何對外說明經荒野認養的土地會變得更好?又如何清楚認養後土地的轉變情形?更直接的問題是,我們對所認養的這片土地瞭解多少?
 
就在這樣的理念下,保育部與台北研究調查小組(以下簡稱「研調組」)在多日的籌劃中,結合了富陽解說定點組資深解說員與台北研調組成員,共同攜手組成一個實驗性質的「富陽研調小組」,開始進行富陽公園內長期調查工作,同時這也是荒野、甚至台灣少見單純以志工為主,並以系統化方式進行長期調查作業,而這樣的運作經驗也將作為荒野後續認養或託管其他土地之參考(註)。
 
通常志工聽到「研究調查」此類詞句時的反應直覺是件瑣碎且技術性高的工作,並開始不安的自問:「我們做得到嗎?這太難了吧?哪有時間?」,但是這樣的疑問大多是在不清楚調查目的與方式時所產生,事實上,無論是調查難度或高專業儀器,荒野目前仍無法執行或購買,反倒是基礎、必須又簡單的調查工作,只要親身參與及實際操作,掌握重點原則之後,調查作業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甚至有時比夜間觀察多了許多趣味。
 
首席當先  嚴謹低調
 
 
由於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首席明星物種為「台北樹蛙」,剛成軍的小組初期先選定園區內台北樹蛙「每月分佈狀況與棲地使用情形」進行調查,搭配「蛙類資源普查」項目,在眾人研討確認方向後隨即著手行前準備工作,包含公園調查路線的勘查,將園區劃分區域與設置調查路線並製圖,現場安裝溫、溼度計,設計製作紀錄表格,添購器材,並於調查前進行調查工作說明與現場器材操作說明教學等。
 
一切就緒後,往後每月第3週的週六傍晚,不論晴雨,調查組員均出現於園區入口,集合完畢後隨即展開蛙蛙家族大搜查行動。人員區分為:1.記錄手1員,負責物種、數量、行為與物種狀態(卵、蝌蚪、幼蛙、成蛙)的資料登錄;2.測量手1員,量測水域溫度、溶氧與酸鹼度的變化,再利用土壤檢測計紀錄土壤的溼度百分比與酸鹼度獲得本區的環境背景數據;3.其餘搜查員則讀取溫、溼度與蛙類資源的搜尋。而為了記錄的準確性、一致性與降低調查活動的干擾,原則上每組人數限於4至6人,以固定路線、固定調查時間及固定人員進行9區的調查紀錄;此外,為避免入園遊客有樣學樣或招致非議,除了僅搜查員能進入非步道區範圍外,另安排紀錄人員身穿「富陽公園保育志工」背心,協助向入園遊客說明宣導,倒也意外地讓許多當地民眾成為富陽守護志工,甚至參與調查工作。
 
夜晚在飛鼠準時上班的叫囂聲中展開行動,大夥兒紛紛將個人的行頭戴上,陸續拿出一支比一支炫又亮的特製手電筒,帶著相機、記錄本、土壤及水質檢測設備,依照設置的調查路線,就此開始以目視法、聲音辨識法與翻尋法來比賽看誰找到的蛙類比較多;而對蛙類不熟悉的組員藉由每次的調查,跟著鑑定能力較佳的組員慢慢增進物種的辨識能力與訓練眼力,就這樣一邊找一邊學,你一言我一句完成資料的紀錄。但由於園區內物種豐富,再加上荒野夥伴「蟲來瘋」的天性,常讓單純的蛙類調查變成了園區物種尋寶大賽或攝影隊外拍活動,不過只要在調查原則及達成工作與數據的收集之下,這樣另類的漫遊於園區之中,感受夜晚的富陽成為一種難得的樂趣。
 
調查之外的意外發現
藉由組員每月累積的數據,統計整理後將累積成為有價值的資料,包含富陽蛙類名錄與各蛙種出現週期及區域外,也可經由定期且長期的調查獲得以下幾種發現:
1.不曾記錄的少見物種(如特有種宮崎氏澤蟹);
2.聽說曾經出現的物種(如水池區出現野放的外來種牛蛙與巴西烏龜);
3.已不出現或不曾存在的物種(如傳說翡翠樹蛙曾於園區出現但仍無紀錄)。
 
這些資料在未來都能幫助我們瞭解認養後園區的生態狀況,進而監測園區的生態變化(如台北樹蛙於園區內的分佈狀況與棲地使用的情形),而這些累積的資料更可作為下階段持續認養及園區規劃、棲地管理,乃至於解說教育之使用。
 
而實地的調查往往也能發現一些意外的收穫,甚至改變對於園區環境的認知,以台北樹蛙為例,繁殖期集中在冬天進行,成蛙會遷移至水域附近(依區域不同,主要於11月至隔年2月),依此習性判定其繁殖區域應該位於「人工水池區」,但在某次勘查時,於更上游一處人工建物內發現蝌蚪與幼蛙,數量相當驚人,調查員笑稱該區有如蛙類托兒所或是製造中心一般,原來該處才是這附近最重要的繁殖地,這樣的發現改變了原本預定的調查路線與記錄表,而台北樹蛙在人工環境下的生存方式再次證明老掉牙的電影名言:「生命會自行找尋出路!」
 
夜間調查  首重安全
夜間調查趣味雖多,但調查人員的安全仍是首要考量,除了園區土地溼滑、蚊蟲多之外,也得時刻注意蛇類出沒,因此調查工作的安全防護格外重要,不僅是長袖衣物與帽子,還得腳穿長統雨鞋。而除了注意園區內作業的安全,往返途中也要留心,本組召集人因某次任務途中出了小車禍,目前已無大礙,在此僅以本段落提醒組員「安全至上」及祝福召集人早日痊癒。
 
調查上軌道  朝多元發展
富陽的蛙類調查至今已上軌道、持續進行中,然而園區內另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溪溝生態卻無相關資料,研調小組經勘查後決計展開溪溝調查,將利用簡單的器具與調查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未來的變動將視需要與本組人力(最重要的是志工意願與興趣)安排其他調查項目。
 
如此純以「志工」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本身也存在部分無法掌控的因素,如志工專業度不一、設備不足、人員斷層(如長期出差或離職)、配合時間不固定,再加上調查方式與形式多元等因素,順利與否端看初期設定此調查規模的大小與調查形式的拿捏,但也大多能克服,只要選擇適用的調查方式並邀請專業講師進行訓練,降低調查人數需求,提高人員調查能力,均能以較基本簡單的方式來獲得可用數據。
 
研調小組開始調查至今已將近一年,雖然與富陽組合作的調查作業屬實驗性質,但一年下來的資料數據及建立的「棲地履歷」卻已成富陽公園珍貴的園區資料,未來仍將持續累積數據與調查經驗,以供園區或荒野未來管理棲地之使用。
 
感謝這段期間協助富陽調查的每位夥伴,犧牲假期與鮮血(餵蚊子),付出熱情與心力,另有許許多多不知名、不具名的夥伴們在每次調查中提供了協助,在此一併感謝:
 
吳俊達、李慈雯、汪雨蒼 、汪德芬、依玲、林力行、林玉萍、林意玲、政賢、施駿鵬、莊育偉、許惠如、郭水泉、陳貞譁、曾月美、曾家瑜、曾慧雯、楊麗彬、葉威宏、蔡補頭、羅文彬、蘇毓婷(依筆畫排列)
 
附註:除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外,荒野尚有其他夥伴更早投入於認養地區之調查工作,如新北市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文╱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棲地研調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