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生態化,自然生態公園不是夢!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王彥龍(荒野台北分會執行秘書,自然名:龍貓)
圖/台北分會
 
 
在都市公園中,常因視覺景觀、維護管理、社會風氣及文化,或甚僅因設計手法及採購慣習等因素,來規劃園區內的設施、鋪面、水域、植栽等環境。但某些慣常維管方式所伴隨的問題逐漸浮出檯面被人重視,例如無法融入在地生態、對本土物種生存棲息繁衍造成壓迫、威脅人畜健康及環境衝擊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源頭,都來自於人類在環境營造的過程中,往往只以「人之所欲」當作決策與動作出發點,卻忽略這些作為是否順應自然規律。
 
公園,象徵時代的進步
 
「公園」一詞,可說是現代化下的產物,早期清代台灣沒有公園,只有大戶有錢人家才會擁有私人庭園,像是板橋林本源家庭園,而一般市井小民根本無從窺見「私園」之美。台灣第一個現代化公園是圓山公園。然而圓山公園當初成立目的,主要為了提供日本貴族統治當局與權貴人士獨享的御用花園,雖名公園,卻無公共之實。
 
日本在殖民台灣之後,隨著1899 年市區改正計畫體制的逐步建立,日本政府認為衛生改造是統治台灣的當務之急。為改善台灣傳統市街道路狹窄、衛生環境欠佳的狀況,遂引進西方都市計畫概念,進行城市空間的改造,於是才開始有了「公園」的規畫。到了二十世紀初,台灣許多都市公園逐漸落成,公園慢慢的走入市民的生活中,成了年輕男女的戀愛場所。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逛公園可是一項時髦的活動。
 
看到公園發展的歷程,從「富豪私有」到「權貴獨有」,而後終於得以至「國民公有」,代表都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公園,其空間功能也從運動休閒、環境美化、觀光遊憩等逐漸發展出公民意識、生態環保等更多重意義,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觀念進步並不能僅止於此!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都市化的建設擴張已超乎前人想像,在緊縮壓迫的都市空間裡,一種「眾生共有」的公園概念已開始蘊釀成形,除了供市民親近使用之外,也需顧及到棲地生態保育,讓許多都市中的各種其它生物享有使用與棲息權益的「自然生態公園」。
 
生態是世界級公園的趨勢
 
荒野所提倡的「自然生態公園」所蘊涵的概念,其實已體現在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優良都市公園之中,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例如舉世聞名的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中心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便將園區分為四區: 供大多數市民遊客休憩的南端及大草坪二區;有民生用水及蓄水防災概念的蓄水池區;以及有自然荒化森林的北端,依使用分區設有人工湖、步道、草皮、滑冰場供民眾休閒運動遊憩使用,另劃設有野生動物保護區,園內也吸引候鳥前來,成為絕佳的賞鳥地點。
 
這個世界級的都市公園規劃概念,說明在分區管理的規劃與經營之下,人與自然生態可以和諧共存在都市環境之中。透過良好的分區規劃及適當管理,人們同樣可以保有休憩活動的權益,並也可有讓野生動物與植物們生活而不受過度干擾的區域。「自然生態公園」便是在此空間分區規劃的基礎上,提出關於人與自然共存願景更多的想像。
 
另一知名的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是一個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都市公園,曾獲知名旅遊網站評選為「全球最佳城市公園」。其園區中的河狸湖(Beaver Lake)內,除了有許多古老的水生植物,還有生存著具「動物建築師」之稱,世界上的瀕危活化石物種─河狸,是園區生態的一大亮點。為了維護園區森林與溼地生態連結破碎化棲地,公園管理單位與在地組織史丹利公園生態協會合作,發動募款、召募志工,進行修築木棧道及植栽補植等守護行動以改善棲地狀況。對關心生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開放民間參與公私協力來共同守護都市公園生態的絕佳典範。
 
我們再把目光拉到日本琦玉縣的武藏丘陵森林公園,公園被大片的武藏野天然林包圍,星羅棋布點綴了41 個湖沼,整個園區包含了丘陵地、森林、草原、溼地等豐富多樣的棲地形態。園內各區域之間的配置與動線規劃保存了天然林與溼地,園方也巧妙利用丘陵地形來設置供民眾使用的運動設施而大受好評。此外,以環境教育為主體的民間參與機制更豐富公園經營方式的多樣性,公園會辦理各種導覽體驗活動與利用植物素材的手作學習等環境教育課程,與民間社團組織合辦森林瑜珈、滑草、攀樹、健行馬拉松、自然觀察、攝影或美術展覽等多樣化活動,吸引各族群充分享受自然綠地的美妙。
 
我們見到有許多城市,都將最美好的地方獻給全體市民,因此也成就了這些城市偉大之處。有句名言說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此話一樣也可以適用於我們對於都市公園的期許。或許我們的都市環境中不見得含括了名山大川,或許不見得也有奇珍異獸隱身其中,然而,只要我們凝神細察,生活周邊還是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讓我們驚豔,也待我們深思。
 
友善生態環境的宜居城市
 
我們盼望的都市公園,能夠基於珍惜的心來善待土地,能夠基於博愛的心為動植物保留棲庇之地。一塊真正以自然為主體,尊重生態保留棲地給自然林木與生物們,不過度干擾生育、不矯情地種植外來種花草的公園;一塊民眾可悠遊休憩,享受清新自然環境並進行各式自然體驗環境教育的公園;一塊具有公民參與管理機制,與當地民間組織、社團、學校充分連結互動,進行更多元豐富有創意的經營管理方式的公園。我們期待有更多的「自然生態公園」,將都市自然環境的美好獻給每位市民、後代,及人類以外的萬物朋友們,讓城市往「更好」多邁進一點。
 
守護棲地是荒野的宗旨,不僅只是守護動植物的家,更是守護我們每一位市民的家。因為對環境生態友善,正是對我們每一位市民的居住環境友善。一個能夠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城市,讓自然生態成為市民生活的基礎,這正是「宜居城市」的最佳宣傳。荒野台北分會因此主張建立以「棲地保育為核心」的管理思維與程序,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相關法案的設立來保護都市公園棲地。並以「分區管理」、「民間參與」、「環境教育」等層面方式來落實公園的設置、管理與推廣。
 
以同樣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台北來說,倘若許多兼具有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及大面積的都市公園,亦能以不同以往的眼光來規劃管理,經營出人與自然共生的「自然生態公園」,也象徵這個城市踏至邁向世界級的階梯之上。讓台北成為「宜居城市」,就從我們的自然生態公園開始。

 

附加檔案大小
2014_264_p14-16.pdf2.39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