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真危險?蘇迪勒吹出行道樹問題多

我們正在做的事: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林君蘭(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二葉松)

8月8日父親節,蘇迪勒颱風籠罩全臺,吹倒數以千計的行道樹,一時間媒體紛紛報導各地樹木傾倒釀災的現場畫面,有的砸車毀屋、有的橫街擋路,只見救災人員疲於奔命,枝幹狼藉的場景仍持續了好幾天,連帶引發一些輿情討論,卻不知人們是否已從中記取教訓?是否已有決心防範相同的問題繼續發生?

生活在臺灣的人一定知道「颱風」,這個年年造訪的過客,是所有的居民都要認知,並且應該具備防災、避災、救災技能的主要天然災害。此次蘇迪勒颱風因為風力強勁,據中央氣象局觀測紀錄,各地最大風速和最大陣風風速與歷年颱風比較均名列前茅。突顯出都市行道樹忍受強風吹襲的程度,會直接威脅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不容輕忽。而隨處可見的行道樹,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如果要栽種新的植株,應該考量哪些重點?更多已經種植在街道公園裡的樹木又該如何照顧?讓我們從問題的源頭來探討。

首先,為甚麼要種樹?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任何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正確的答案,為了美化環境、為了遮蔭降溫、為了淨化空氣、為了減低噪音等,而通常在都市環境種樹,總是期望同時滿足好幾個目的。但若想把樹種好,可不是光有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行了,必須先設定具體的目標,依照預期的高度和寬度去選擇適當的樹種,同時留意是否有特殊的功能需求,例如:需要擋風的位置,應以枝條密實的常綠樹種為主;向陰面的位置,則應優先考慮落葉樹種,好讓冬季的陽光可以直射到地面;距離建築物很近的位置,就要避開樹冠幅很大和根系生長旺盛的樹種;鄰近車道的位置,必須選擇枝下高較高的樹種,同時還要衡量樹冠的生長是否會遮蔽交通號誌;有人車通行的地方,甚至得注意落花或落果的影響。為什麼需要如此慎重?因為每一種樹木會有自己獨特的生長特性及適合生長的地方;而每一棵樹木都是一個生命體,會極盡所能依著自己的基因特性生存下去。所以種樹應該要像養動物一樣,用照顧生命的心情去思考,確定種下去的樹能健康成長。否則一旦選錯了樹種,當樹木漸漸長大卻無法達成預期的功能,也許要再花費很多金錢與人力進行維護管理,無疑是一種浪費。

 

其次要談到種樹的方法,前面提到每一棵樹木都是一個生命體,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只要有適當的生存條件它就會逐漸成長,而對於不會移動的樹木來說,立地環境幾乎決定了一切。偏偏都市環境不同於自然,地面下密布各種管道工程,光是各種鋪面和水溝大規模仰賴水泥構造,就讓樹木的根系難以自然伸展。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要想樹木長得好,得要提供夠寬夠深的土壤層,從小樹苗開始種,多給它一點時間,讓根系牢牢地長在地下,地上部便能好好長大。然而常見的栽種作業卻是預留植穴,通常深度不講究、寬度也不大,甚至有直接用水泥封死的像個花盆。在工程尾聲速速埋入別處移植過來的大樹,運氣好的也許彆彆扭扭的活著,而有些不幸地無法存活,然後再找工人鏟除補植。僥倖存活的植株問題也很多,從準備移植前的放根、搬運過程的磕碰、栽種時土球的處置、乃至種下後初期的照顧等,往往相當草率,常見的土球包裹塑膠袋以及植穴太小造成的盤根現象,也許地上部看起來只不過生長勢較差、沒有甚麼異狀,但一棵頭重腳輕、沒有抓地力的根系,強風一來,自然就會率先倒下。

除了種樹有這麼多問題,如何讓既有的樹木活得好也是一大難題。例如:不當的樹木修剪或斷頭式的過度修剪,每個修剪對樹木而言就是一個外科手術,如果手術處理不當或下刀錯誤,會造成細菌入侵、腐壞,不知不覺讓樹木成為都市的危險因子。再者,都市環境隨時都有大大小小的工程在進行,難免會與樹爭地,一般狀況下,總會優先考量人的需求,比較少考量樹木生長的需求。或者應該說,由於對樹木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以為樹幹不會變粗、樹皮沒有作用、樹根不用呼吸等。使得全臺各地都可以看到各種加諸在樹幹和樹木基部的設施,其中不乏堅硬的金屬或水泥結構,還有人為很理所當然的踩踏,常令愛樹護樹的人們匪夷所思。

回到颱風的問題,其實「安全」正是都市樹木管理最首要的任務,若要問都市裡的大樹到底有多危險?這要看人們對於種植照養都市樹木的觀念和方法是否正確。平心而論,只要做好樹木健康管理,落實防災與避災措施,人們應該有能力將颱風來襲時樹木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也能讓樹木成為鳥類、昆蟲等都市生物重要而安全的生存棲地!

 

延伸閱讀: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第821 集「樹倒」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79期第16~17頁1.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