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都市自然棲地—— 一場溫柔革命,「公園生態化」運動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張菁砡(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鯨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

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是古今人類追尋安身立命之道。

聯合國人口基金統計,全球超過50% 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而臺灣則高達80% 人口住在都市。人口大量的匯聚,衍生出種種環境問題,除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外,還製造出許多新議題,包含溫室效應及生物多樣性等問題。居住在臺北盆地的都市人,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富足物質便利生活,但也直接、間接地影響著我們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都市化水泥叢林無限擴張、人工植栽取代原生草木,自然棲地快速消失,對都市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影響甚鉅。

憂心於此現象的發展,2013 年荒野臺北分會成立之初,為此集結各群組志工,協力推動「公園生態化」運動,以「你的公園我的家」作為行動意識訴求,守護都市自然棲地,為同住在都市裡的其他生命發聲請命。公園生態化運動是一場溫柔革命,稱之為「運動」、「革命」,乃因此為挑戰個人價值觀、環境意識的長期革命之役。

「公園生態化」運動主張,身為生態系統的一環,人類應學習從生態的角度觀看、省思我們的生活對環境及對其他生命的影響。所有生命的存續,皆仰賴生態系統的健全與平穩。保留都市自然棲地完整,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為保存都市公園綠地不再消逝、守護自然棲地,臺北分會陸續進行公園生態評估、撰寫說帖及遊說、舉辦公聽會及說明會、帶領民眾用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公園及自然界的朋友,一窺以生態為本的生態設計。由荒野認養並守護十年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遂成生態設計與維護的最佳典範,也盼望有更多綠地公園能像富陽公園般,保有豐富的自然棲地。

因此,臺北分會針對都市自然棲地保育,提出:「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主動保育、低度干擾」、「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公園分級分區管理」、「建立公民參與機制」、「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公園串聯組成完整生態廊道」、「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等訴求,進行政策遊說與倡議。期望透過公園的分級分區管理,能讓都會區擁有一方自然萬物孕育生機的生態樂園。

歷經一年多的多方奔走,倡議推廣理念,連結社群夥伴合作,終於在2014 年底,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的支持下,在榮星花園公園生態水池展開棲地復育工作,得以實踐生態理念,公民參與的溫柔革命從此開始。為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藉榮星公園生態水池做為環境學習的對象,工作假期作為環境公民的實踐場所;以生態水池為基地,以公園地緣為基礎,邀請當地民眾參與公園生態水池的改造,提供臨近的學校師生、民眾,體驗參與式的環境學習。用雙手的力量修復棲地,用身心體悟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這是一場改變價值觀,提昇生態素養、改變環境意識的溫柔戰役,學習理解自然法則,學習從生態的角度覺察生活、觀看世界。

這場改變,也從民間認養改變為公、民合作機制,「合作」加深雙方想法、作法的互動、對話與理解;「合作」是雙方共同面對並合力解決困難、挑戰及問題;「合作」使雙方能產生互補與加乘之效。

此次與公燈處圓山所及行仁里里長合作推動榮星生態水池工作假期,以促進居民參與為首要任務。因此,每一個環節,皆在彼此的協調合作下進行。令人欣慰的是在荒野志工投入八個月後,於今年八月底完成首次榮星生態池在地巡守志工培訓,五常國中「小荒野社」也正式成軍參與,守護榮星的在地力量開始扎根、萌芽,日前巡守工作已正式展開,看著巡守志工歡喜的回報狀況與心得,十分令人振奮及感動,相信荒野志工的熱情已成功感召、感染、也傳承留在榮星了。藉此感謝接力參與的志工們,數個月來全力以赴參與這場革命戰役。但革命尚未成功,榮星只是個開始,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

「公園生態化」僅是從生活周邊公園開始的運動,以此作為自然教育的學習場域,未來將連結「生態學校」,再串連擴至「生態社區」,朝向「生態城市」為最終目標。這場都市的溫柔革命,重點不在於硬體設施的改變,而是人心、環境價值觀的轉變,惟有翻轉看待自然萬物的觀點,才能從工作、生活、生命裡做出改變。秉承徐仁修老師創會的理念:「只有從教育著手,才能擴大參與層面」。讓每個人在這裡快樂的修行,又去影響更多人,從改變生命的根源去愛人、愛土地,這是荒野能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在都市裡保護環境、關心自然,「公園生態化」運動提供一種選擇。終究是期盼朝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讓選擇居住在都市的人更健康、永續。

感謝所有曾經接力參與榮星之役的志工,受限版面,無法一一致謝

藉此感謝以下無役不與的榮星志工:

陳德鴻(小綿羊)、卓昕岑(到手香)、陳欩融(構樹)、劉青英(青鳥)、劉姵彤 (硨磲貝)、周佐于(海鸚鵡)、陳清彬(清冰)、謝雅婷(鱷魚)、劉碧鵑(杜鵑花)、吳佳靜(貓頭鷹)、張簡鳳蓮(穗花棋盤腳)、吳怡蒨(大葉桃花心木)、余雅倩(青苔)、黃宗慈(大海龜)、傅鴻鈞(大熊星座)、柳家瑞(長頸鹿)、張育萍(吉普)、廖文豪(Kiwi)、邱冠霖(烏桕)

 

延伸閱讀:

2015 城市生活、環境、生命-生態城市的實踐力論壇

探討發展符合城市生態的原則,特別邀請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李迪華教授提出城市生態學的架構理念及翻轉城市的案例作法,臺灣大學─郭城孟教授分享大安森林公園跨領域連結的關懷行動帶來的契機,社團法人臺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陳瑞文先生講解創新之海綿道路的實踐;另外,更有長期關注和推動生態城市的各領域實踐者,結合議程展示安排、餐敘分享以及實踐力論壇操作討論。

  • 活動日期:2015年10月17日( 六) 09:00-17:00
  •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國際會議廳(綜合館3樓)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0期第10~12頁1.4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