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這世上真就只分兩種人(下)?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文/陳欩融〈棲地守護部專員〉

免費的東西反而最貴,簡單的詞通常卻都最不容易,就像「生物多樣性」這盛名已久、看似平常的詞彙,許多對它很熟悉的人,還是很難輕易對這五個字上下其手、任意增刪其中一個字(註1)。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這詞最早是由Edward O. Wilson(中譯為愛德華‧威爾森)於1986年所提出(註2),泛指地球上「所有」生命種類的統稱,包括了一切探討生物基因、個體、物種、族群、群集、生態系等層次的關係與變異性,但這樣的定義範疇實在太廣闊、太虛無、也太過於詩意了,後來可再較具體分指出「基因(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跟「棲地(生態系)多樣性」三大探討面向,而與其說這三個面向就像相互制衡的三腳督,不如更精準推想為像是水毛花的三角莖桿吧,這三面向並非互為抗衡、抵銷的狀態,而是總得讓他們在同時存在、一併考量的情況下時,才能更顯出Wilson所提的「生物多樣性」這一生物詞彙更加完整、更加穩固的一個觀面。

「總不會像圓狀莖桿的燈心草或野荸薺那樣,風一拂掠隨即彎折傾倒……」,你補充說道。

「是的,任何一個結構體總要有三隻腳才站得穩,『生物多樣性』這立論也要有三個『腳督』才經得起辯證與印照,而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棲地多樣性就是完整穩固撐出這論點的三個『腳督』。」

第一腳督是「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又或稱為「遺傳多樣性」。基因是控制生物演化過程裡最基本核心的關鍵單位,字根源自古希臘字的「γόνος」(offspring),字義正是「生」與「後代」,這希臘古字中的「ς」,乍看就像熱水泡展開來的泡麵麵條,也像美國預言故事裡,那隻八腳夏綠蒂在網上留下的無聲語訊(註3),時時傳載著別有用意的生命訊息,事實上,基因真就像一團壓縮填塞在一顆微米(註4)等級般的「橢圓藥丸」裡的彈簧螺線,上頭就刻載了神諭般的遺傳訊息,這些訊息看似隱微無聲,卻決定生物個體間的型態、習性、甚至適應環境的能力,透過生物親代的配對過程,基因有了重組、產生新生命的機會,也由於這樣的配對跟重組,讓這個物種族群的「基因庫」更加豐富而多樣,也讓這一物種族群在往後面對生存考驗時,可以留有尚存生機的「餘地」,不致讓整個族群滅絕消失。

基因是牽動、推進生物演替的「關鍵零組件」,而人們有常嘗試以「基因工程」的手法、手段,將物種調整為自己想像的樣子,看似「實用」,卻也有爭議。

近幾十年間,人類確實就用這手法,將基因組合的效益發揮到極致,把樣貌幾近無差別的「雜草們」,依「需求規格」產出了全新一種可耐旱的雜草、可耐風的雜草、可耐寒的雜草、可耐鹽的雜草們……,任人搭配、由人利用;或是國外農糧基因公司為了減少寒冷天氣對農園裡像番茄這類經濟作物造成的天害農損(國外的農業規模可不像台灣一樣,前晚發布低溫特報,還可以好整以暇地跑進自家農園裡幫作物遮蓋圍物來禦寒吧?),於是巧妙擷取、植入深海魚血液內抗凝的遺傳序碼,翻轉了原本不耐寒的番茄「體質」,讓農民在嚴寒中,也採收得到多汁飽滿的番茄!

就算不是為了改良農產效率,相似的案例也發生在台灣公園或郊山的管理思維上,但為的多是管理方便與「視覺需求」而將公園或郊山的苗圃規劃栽植為櫻花園、桐花園,卻沒考慮到大規模栽植「單一」物種後對當處生物多樣性造成的負面風險,還曾聽聞以「血櫻花」的深刻比喻,形容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生態經營思維。

你不解人類這般揮執上帝決定基因的權杖,卻又常自然地放入幾尾「新」的孔雀魚,試圖改善你已設在桌前十多年的孔雀魚缸裡,因基因窄化而讓魚身斑紋變淺、變模糊的狀況,只是你的手法顯然簡單許多、爭議也單純許多。 基因可以組成細胞、組織、器官、與個體,若能提高一處棲地裡的基因排序、組合機會,就也意味著越有可能像泥塑般地捏出越多種不同的「物種」,包括你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樹、魚、蟲、鳥,當然還有,人。

越多的基因組合,就可能成就越多樣的物種,於是,生物多樣性中的另一個常用來評估生物多樣性的指標(腳督)──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也就伸腳立地,與基因多樣性共鼎並存。

物種多樣性直指的是一個棲地環境內物種的數量及其個體種數,包含種數及個數兩項探討因子,因此在調查統計或是分析評估裡,還可進一步細分為「物種豐富度(species abundance)」與「物種均勻度(species richness)」,這兩個概念分別指涉到一個棲地內生物物種總數,及物種間的「相對量」兩個面向,若一個棲地內的物種總數越多、或物種間的個體數目越相近(越均勻),就表示這一個棲地內的物種多樣性指標越高(註5)。

就像我們曾在五股、富陽、以及青年公園所做過、或正在做的植物、昆蟲(如四斑細蟌)或鳥口普查時的紀錄項目,記得吧?除了要記錄「物種種類」外,我們都還得要紀錄該物種在樣區或樣線區域裡的分佈面積占比,或是出現隻數等的數據資料,紀錄區內物種的「樣」跟「量」兩個生態指標,才能更清楚掌握區域內,「物種多樣性」的狀況。

影響一處棲地內物種多樣性的因子很多,包括族群的遷徙、競爭、以及近來熱議起來的氣候變遷等自然因素,也包括我們在進行農、林、漁、牧等行為過程裡造成的擾動(disturbance)等人為因素,就在這內外部的因素交雜作用下,終於改變了一塊生物棲地內的物種況樣,就如調查統計至今,經過長達46億年各物種間的強弱演替,在你我腳踏著的這塊廣約5億1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地球土地上,共含納著150到180萬種已賦名的物種,當然也承納77億多的人口數量,而且,這數字仍正以一個讓人憂心的增速增加,共享、共用著這唯一地球「棲地」上的生存資源(註6)。

我很能理解你訝異情緒的來源:如今人類這「單一」物種,卻強勢主導、決定著這限量資源的配置權──明顯存在80/20法則中資源分配的問題!

 至於三腳督的最後一「督」指的是「棲地多樣性(habitat diversity)」,單一棲地可構組成各類型的「環境系統」,也因此常把棲地多樣性比稱做「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棲地」泛指物種所生活、生長的自然環境;依棲地類型的不同,又可分為「陸域棲地」中的雨林、城市、沙漠、高山及高原、凍原等棲地類型,包括目前你所看到青年公園蓮花池邊岸的這五座「超迷你」的生態浮島,以及「水域棲地」中的海洋、珊瑚礁、溼地、湖泊及池塘、河川及溪流等數大型棲地種類(註7),當某一個生物的生存空間裡,如果能包含越種類、越「多樣」的棲地類型,那當生物在面臨生存危機時,就越可能找到第二個適合落腳、喘息的機會,所謂「狡兔三窟」,或許其他「窟」的環境舒適度比不上原棲地的條件,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讓族群有機會延續下去,如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的要求層次,最低標,卻也最根本。

我想起了學校時,曾參加過的一次寒假社團活動的經驗,而那次活動過程中,也讓我再次現地領受到台灣面積小、卻濃縮了多樣的地貌於其中的實例,正好說明了台灣的「棲地多樣性」。

那是場三天兩夜的嘉南走透透行程,第二天活動一早,社團夥伴們在七股海堤魚塭看完燕鷗、數完黑琵後,近午時候,車離開了那處後來成為「台江國家公園」的嘉南海濱,沿著台18線往阿里山一路彎拐驅行而上,很多夥伴在車上簡速用了餐,便昏昏晃晃地進了另處夢屬的棲地領域。醒後,出了夢境,卻發現中巴已開進了海拔兩千多公尺的霧林地帶,啟程不久才播映的同部影片還沒播完,窗外的風景,已從初上車時滿窗的海堤地貌,跳映為當時以針葉林相為主的中海拔霧林林帶(註8)地景,姑且由那部還未播完的影片片長計算,我驚覺到,在那段頂多一個小時的短暫淺眠同期間裡,車外的林相、地貌早有了「極富戲劇性」的變化,如果空間切換到美、澳這種幅員遼闊、變化卻不多的土地環境的話,同樣一個小時左右車程後的窗外景物,肯定仍是片無盡的荒漠與石礫堆吧──單調,且持續平靜著,會不會開著開著,就像《人在囧途》裡開著麵包車的牛蛋,開著開著,就把他跟他車上載著的李老闆一同栽進另個「囧途」。

後來我們當然沒有開上旅程的囧途,我還清楚記得車在抵達目的地,當時車外的霧林空氣清涼如水,精神也清醒不少,我就在那座落在海拔2千多公尺、號稱全台「最高小學」的香林國小裡,和社友們用雙筒望遠鏡「捕」到了一隻「虎鶇」,也是我到那時為止所見到的第一隻虎鶇,牠就靜悄地遊走在校園灌叢間,未見因我們一群人而倉皇走避的神態,只有一副低調沉靜的樣子,很不同於在不過一、兩個小時之前,在低於這腳踏處兩千多公尺海拔位置的海堤潮間地帶(註9),看到的多樣鷗、鷺科海、水鳥,牠們就在池塭間群飛嘎叫,我們則在岸上興奮數鳥;海拔的不同讓棲地有了差異,在有差異的棲地系統裡排組出多樣而獨特的物種,也就搭立起三角督式的「生物多樣性」。

然後,我盯著電腦螢幕,再次想起《侏儸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裡,遭遇到跟虎鶇同樣有著一對翅膀、會飛,卻更多了尖牙利爪、兇猛嗜肉性格的巨鳥追襲而打散的葛蘭博士一行人,在整頓一身狼狽後,博士感性所跟艾瑞克談起他所覺得這世上只有兩種人的論點;而就在你也開始懂得「生物多樣性」的今天──

 

你,還會覺得這世上真就只分兩種人(3/6-下)?

 

註1:文接《荒野快報》第324期。

註2:威爾森(Edward O. Wilson)生於生於1929年的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然學家,同時他也是一位批判者與實踐家。在1955~1997擔任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期間,曾先後以《On Human Nature》及《The Ants》兩本書獲得普立茲獎,學術生涯期間所提出的重要生態理論除了經典的「生物多樣性」外,還有「島嶼生物地理學」及「第六次大滅絕」等,因積極鼓吹「生物多樣性」而有「生物多樣性之父」之稱,另同為全球螞蟻學專家(鉅著《螞蟻‧螞蟻》由遠流出版,現已絕版),頭銜中又多了「螞蟻先生」的封號,對全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註3:通常金蛛科及窩蛛科的蜘蛛會在網面結出白色的帶狀物,稱為「隱帶」,型態多變,功能也是莫衷一是,較普遍的說法包括吸引獵物、防禦捕食者與減少網子被破壞等。

註4:微米(micrometer,µm)為長度計量單位,1微米等於1米的百萬分之一,記做1µm =10-6m。

註5:從大尺度的空間來看,物種多樣性通常會隨著緯度、海拔高度和水體深度改變而變化。一般而言,物種多樣性這指標通常由熱帶(低緯度)往寒帶(高緯度)地區遞減、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加、隨水體深度增加而減少,總體來說,這生態標值隨緯度、海拔、水深的增加而反向減少。

註6:採計至今(2019)年5月的數據,並預估將在2100年全世界的人口將增達至112億。

註7: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可包括荒漠、森林、大型海洋、海洋、原始森林、雨林、凍土層及珊瑚礁等主要棲地型態,每種型態皆各有其特有的分類定義及環境特徵,自成系統,彼此間看似獨立運作,其實相互影響演進。

註8:台灣「霧林」的海拔範圍為1,500至2,500公尺間。

註9:目前已經是「台江國家公園」的一部份了。

附加檔案大小
之一‧這世上真就只分兩種人(下)?6.8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