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枝散葉的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

我們正在做的事: 

桃園親子初體驗

文/林子涵(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筆筒樹)
圖/葉淑蓮(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綠鳩)

具高人氣的荒野「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從2015 年在臺北開辦,平均每季舉辦一場與企業或民眾互動交流,履獲好評。今年夏天,工作坊首次南下桃園,更擴展年齡層至親子家庭,在兩地熱心志工的合作下,首戰告捷!

為減緩地球暖化對生態棲地產生的諸多嚴峻影響,荒野氣侯變遷小組自2015 年起,培訓了第一期的推廣志工,設計了多項與民眾互動的活動。其中「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從民眾日常生活中最關心、最直接相關的「吃」開始,探討我們的三餐、飲食習慣對於氣候變遷、棲地有什麼影響,進而發展出多元、寓教於樂的工作坊教案。

感謝桃園中壢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及荒野桃園分會的協助,還有甫完成培訓的「北氣二」(臺北分會第二期氣候變遷推廣志工)新夥伴積極參與籌備,讓我們有機會跨出臺北地區,在日麗風和的7 月21 日來到老街溪畔有綠園溼地圍繞的古宅內,舉行桃園地區首場「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

因為適逢暑假,工作坊首次挑戰國小三年級以上的跨群親子家庭,如何在有大人、有小孩、有親子的不同對象下,把工作坊中要跟民眾分享的內容展現出來,是負責本場活動帶領的夥伴們最大的挑戰。

這場活動有了孩子們的參與,氛圍出其意外的熱絡!在餐桌上、在琳瑯滿目的食材中,哪些生產方式可能造成氣候變遷加劇?哪些食物是回歸自然循環、對環境更友善?透過哪些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行動,能有效減少碳足跡?孩子的回應其實更為直接,而大人與小孩的自然互動,不僅分組討論熱絡,各組發表時更是笑聲不斷,親子家庭真是推廣減緩暖化的重要對象。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是一個從生活出發,關心氣候變遷的體驗活動,我們有一群熱心積極的志工夥伴,願意到各地跟大家分享,歡迎社區團體邀約。也期待未來有機會和各縣市的荒野夥伴一起關心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議題,從做中學來精進自己進而改變周遭世界,共同為地球降溫。

色香味俱足的行動體驗

文、圖/葉淑蓮(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綠鳩)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這次來到中壢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身為客家子弟的我,親臨老街溪可說是倍感親切。此教育中心是全臺灣第一個以河川為主題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為推廣河川環境教育,認識在地河川的環境故事、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風貌。

此次氣候變遷小組得以在如此優良的環教場域辦活動,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因正逢暑假,參加成員大都是親子家庭,為活動增添了不少活潑氣氛。首先由周玲朱(自然名:靈芝)帶領相見歡活動,先讓大家認識彼此。接著「地球篇」由吳惠容(自然名:白海豚)接棒,以輕鬆方式說明了極端氣候帶來的糧食危機。「棲地篇」是由林君蘭(自然名:二葉松)分享,減碳、降溫、調節& 充滿生物多樣性的友善耕作。緊接著「分享開心農場」單元,每組都畫出心目中的開心農場,再說出自己的經營理念、耕耘心得以及環境和人們的關係,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享受完美味午餐,下午的「家庭篇」由林子涵(自然名:筆筒樹)、黃天雄(自然名:四方竹)、林美月(自然名:波斯菊)共同分享,從餐桌開始吃出更好的未來,讓大家了解選擇的食物和氣候變遷的關聯性。而國宴主廚團隊的菜單設計活動更有趣。分為前菜組、主菜組、主食組、甜點組,每組都絞盡腦汁,創意十足,色香味俱全的菜色都呈現在畫紙上,選擇吃在地、食當季的特色食材,落實低碳食物里程概念。

接著從臺南荒野范明哲(自然名:老貓)傳承而來、由二葉松示範的樹箱製作。此樹箱DIY造價便宜,做法簡單,材料只有不織布、塑膠布、土和落葉,落葉枯草皆取自公園,回收再利用來改造土壤,最後轉化成肥份,不浪費這些有機質資源,不僅兼顧美觀、低碳、降溫,對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更有直接幫助,活動過程有趣,孩子們更搶著在老宅外找落葉玩堆土!

整個活動就在最後的分享篇中結束,大家都熱烈討論要從日常生活中做些改變,如少吃肉、少開車、少買進口食物、少買瓶裝水等,孩子們認真直率的說「吃飯要吃光光,不能再留剩食、要減少碳排!」平常幫著吃剩飯的爸媽在旁聽了,個個都笑到心坎裡了!有位國小老師更語重心長的說:「我們每個人從身邊做起,要將乾淨的水、土壤、空氣留給可愛的下一代。」 的確,只要我們每個人願意付出行動與改變,為環境做些有益之事,都可以為氣候變遷貢獻一份心力、減緩氣候變遷對我們的影響。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91期第8~9頁508.3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