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打開五感,實際行動守護山林

2024-04-10

2023北橫山林行腳圖文紀錄 圖、文/陳慧諼〈山林行腳專案負責人,自然名:玉山杜鵑〉 2024.04.10   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台灣山林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如何能看見台灣山林裡的美麗與哀愁?如何能讓我們在認識大環境後,產生認同、反思、行動、守護與分享?這就是荒野保護協會山林行腳專案在做的事。選擇最安全、也能貫穿台灣東西部截然不同風景的北橫公路,是行腳走的路。由一名山齡九年多、藉由行山走讀台灣、認同台灣的編採志工,從心出發,扛起任務,是行腳引路的人。   山林行腳專案至今走了四年多,共執行14個梯次,近280人次,年齡層從今年度開始有所突破,除了年齡層降低有更多年輕人参加,也有媽媽帶著小二的孩子來参與,環境教育從小紮根。此外,今年有兩梯次民眾,對於有機農業的領域很關心,也認真提問學習,這也落實我們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推廣目標。今年在林業認知走讀的部分,四稜工作站兩位特質各異的森林護管員,均讓民眾收穫頗多。明池森林護管員賴伯書大哥因病無法導覽,卻也讓我和苦蘵(本名:周明煌,嘉義分會前分會長/解說員)輪流分享介紹,效果也不打折扣。而拜會復興區清潔隊與北水署的交流,對日後持續進行北橫環境守護工作,也有初步結論與期待。十月初也完成赴陶氏企業推廣分享行腳內容,盼企業持續成為支持荒野的夥伴。 ▲ 易來富農場獼猴桃果園   不同夥伴們在臉書的分享,更體現了行腳的效益,身為專案負責人的我相當欣慰也感動。以下段落為第二梯一位台南夥伴在臉書的分享心得:   「半路停下俯瞰榮華大壩,回頭看這行程,便由衷佩服慧諼安排行程的巧思。這些看似順道的美景,是她走了十多回北橫的精華,真的很愛這片土地的女孩,也想跟她一樣,旅行因為故事而深刻,唯有用心體會才能看到土地人文的美好。   大壩主要目的是為了攔淤泥,發電其次。可惜淤積量已呈現飽和,多少也破壞了生態,這樣的人為設計真的是好的嗎?值得大家一起討論省思。   山林行腳真是特別的行程。幸運的我在生日那天,登記到了最後一個突然釋出的名額,感謝朋友分享,真是非常美好的禮物。   沈澱自己,感受大地的愛。謝謝荒野的活動,也幸運有優質同行夥伴,讓身心靈收穫滿滿。我好想帶國中一年級的妹妹再來一次。」 ▲ 關溪口部落走讀   「感謝辛苦的慧諼精心規劃與帶領活動;感謝月梅老師(第八、第九屆理事長)與苦蘵老師專業解說;感謝各位夥伴一路相隨。」一位第二梯夥伴在群組裡如此回饋,還有說「好享受這次旅程。」的夥伴,以及道別時感謝又擁抱我的夥伴。而我在群組裡回應:「早上在整理這些照片,真的像又再走一次北橫!特別是看到大家專注又沈浸於大自然中的模樣,超感動也覺得值得了!」我心裡回想也回味著,這不是我設計了甚麼偉大的行程,也不是我多會導覽解說,而是大自然就是一間繁茂與無邊界的教室,只要打開五感心態對了,大自然就不會不仁,他會敞開雙臂歡迎你,啟發你的身心靈。 ▲ 上巴陵里長也一起來與大家交流   當然這絕對不同於旅行社的行程,這也不是走網美打卡的路線,更不是比體力比速度的登山行程,而是預留許多的空白,讓参與民眾多跟自然共處與互動。從四年前帶隊至今,完全不會覺得重複與無聊,由於自己持續學習進修,每次都會分享更新的內容與時事。每梯都有不同的風景與夥伴,每趟都是交流與學習,也觀察到大環境持續在改變中,發生在北橫公路沿線的事件與人物,都如同親人般持續關注。看到它被改善,為之欣喜期待,看到它被破壞,為之擔憂難過。 ▲ 關心山林環境從小做起   每梯次行腳一上官網報名踴躍很快就額滿,也感謝行腳中一起協助專案的月梅老師與苦蘵前分會長,能各司其職、有共同理念並認真踏實是我最佳的後援好夥伴,分居關西與嘉義的他們,每次總是最晚才回到家。最後也以月梅老師回饋於第一梯群組的一段話,做為再出發持續守護環境的最佳動力! 「感謝老天爺給我們好天氣, 雖然有點小雨,但那是因為要有霧及山嵐 或是因為要讓青蛙出來。 感謝慧諼的安排及細心規劃, 感謝苦蘵的全方位解說及記錄。」  

歡樂當個傻瓜——許諾一輩子的木藝傳承

2023-12-10

圖、文/余躍鏱〈荒野台中分會木工班講師〉 2023.12.10   「樂活的價值觀就是快快樂樂,用心生活,身體力行去做對健康與環境友善的事。木頭溫潤的質感,與簡單生活的幸福,結合出樂活的新生活態度。」   文明的進步,需要耗用大量自然資源,人的習慣又往往是由奢入儉難,從以前廚房只有冰箱與大同電鍋,到現在廚房內最少10個電器,客廳內一桌5椅加幾張凳子,現在桌子、椅子、凳子、架子、櫃子、箱子……等,最少10件。偏偏這些又是一般百姓的基本配備,也因為商業操作,大部分物品使用壽命越來越短,在文明無法退步的前提下,只能思考各種方法,來達到文明進步與維護自然的平衡。 ▲ 傳家寶木馬   18年前的一個機緣,我開始了木工技術教學,推廣使用快速生長的松木,解決一般裝潢板材容易受潮的缺點,搭配傳統木工藝,完成壽命超長的家具。   跟以前不同的是,傳統工藝界的3年4個月出師制度,在這個速食的年代,很難達到引人學習的目的,唯有將門檻降到最低,讓任何沒經驗的人,都可以輕鬆開始學習。而且現在太多的雙薪小家庭,實在負擔不起長距離的學習路程,以及高單價的學費。所以我走的教學路線,是低門檻與常態學習,有別於一般專業木工教室的高學費;並且,對教授出去的技術,永久保固。不管過了多少年,都可以透過電子信件提問(我的信箱與電話,已經10多年沒換了,避免同學找不到老師)。 ▲ 忙碌的學員,沒空理老師   在資源有限的現代,錢花在刀口上,果然是至理名言,有鑑於此,我應該是頭一位亂亂玩木工教學的人,採用不限學員製作作品種類與數量,讓同學把本來要去買家具的錢,拿來買木料,製作自己心目中所想的家具。兼具需要的多種功能、剛好的尺寸、完整的收納、想要的顏色、耐用的結構,陸續完成的作品,沒有一件是相同的,現在都正在學員的家裡好好的服勤中。 ▲ 使用簡單工具   在無法完全不買家具的情形下,如何降低森林的砍伐速度,自製一件耐用、合用、愛用的多功能家具,是亡羊補牢的一種好方法;手作的療癒感受,可以適當緩解成年人的工作壓力,手作的計算與思考,可以減緩退休人士的身心退化,這麼多好處的木工課,不趕快來一起玩,人生會有遺憾喔!   未來,為了在自己有限的後半人生中,讓更多人一起玩木頭,線上授課是必然的趨勢,努力中,期望大家好康要相揪喔!   \ 關注荒野台中,鎖定將來木工班招生資訊!/    

橫山柑橘園,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里山生活圈

2023-06-10

文/許天麟<新竹分會棲地守護志工,自然名:海茄苳> 圖/吳敬斌<新竹分會棲地守護志工,自然名:山豬>、 劉源雙<新竹分會棲地守護志工,自然名:螃蟹> 2023.06.10   守護計畫的緣起         橫山陳文政先生在橫山村華山段有塊果園約1.3公頃,因原果園管理人離開,陳先生也希望朝生態經營,2021年初找油羅田團隊討論,初次探勘,發現整個果園覆蓋滿滿的外來種小花蔓澤蘭,我們試著邀請棲地志工,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先將小花蔓澤蘭清除。再探詢大家對果園經營的看法。   荒野志工的參與 棲地志工:         自2021/8~2021/12每周一次將柑橘園小花蔓澤蘭及芒草等大致清理,讓柑橘樹重新見到陽光。2022年尋找水源,設計建造簡易窯爐,利用柑橘園修枝的木材,烤地瓜披薩。食蟲植物移地復育,食蟲植物組棲地守護員,發覺有幾個角落適合,將蓮花寺幾種珍稀植物移到此處繁衍。 兩棲志工:         整理果園中,志工發現柑橘園的蓄水池有金線蛙(保育類),於是邀請兩棲志工來調查,並改善水池水質,種植水王孫、台灣萍逢草等讓兩棲動物有更友善的棲息環境。並陸續紀錄到17種兩棲類物種,其中2種為保育類的金線蛙及台北樹蛙,透過棲地維護,柑橘園的金線蛙族群也更加穩定了。 解說志工:         幾位對蝴蝶有興趣的夥伴也在柑橘園找到很多蝴蝶食草,持續著調查、標示(避免被其他夥伴除掉)或移植到適合觀察區域。 親子團:         劉源雙夥伴剛好是親子團幹部,把柑橘園當基地,帶著親子團清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為貓頭鷹築巢箱、撿落果製做環保酵液肥,讓親子團實際參與果園維護,並體會果園經營管理。   多元形式的推廣 股東活動:         為了募集柑橘園維護經費,2022年起新竹分會發動心田橘股東募款,同時也安排股東活動,每月一次遊園活動,年底採收柑橘,年初賞橘花,讓股東能實際接觸柑橘園。了解我們的經營理念。 教育推廣:         柑橘園生態豐富,兩棲志工將調查成果,設計成夜間觀察活動,2022年8月帶民眾徒步上柑橘園,沿途驚奇連連。 綠保標章認證:         2022年初柑橘園申請綠色保育認證,希望獲得第三方(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認證,經一年的審查檢驗於2023/3/29通過驗證取得證書,以金線蛙為保育標的。 生態紀錄:         園區架設的攝影機陸續紀錄到食蟹獴(保育類),山羌,台灣野兔等哺乳類,也觀察到了穿山甲挖掘的洞穴。   人與自然的連結         柑橘園發展的最大特色,是迅速串起了荒野不同群組志工,紛紛在這裡舉辦各類活動或認養區塊。最近也邀請幾位生態心志工到柑橘園設計療癒活動,讓解說志工們矇著眼走一段路,療癒心靈。 參與夥伴驚喜地回饋:         從無眼的方式接觸柑橘園,可以讓心靈沉澱,拿掉嘴巴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也是很棒的體驗。到柑橘園也許不一定要學甚麼做甚麼,沒有任務的上山,單純找個地方關掉手機放空發呆,就可以讓心靈沉澱補充能量,有很放鬆的心情!   【志工招募】2023工作假期~心田橘友善果園棲地維護      

福州山手作步道

2023-03-10

圖、文/劉耀文<台北分會棲地組志工,自然名:鵂鶹> 2023.03.10 大台北都會區的綠寶石         出了捷運麟光站沿著臥龍街走幾步路,就被這整個綠意吸引,過往這裡曾被使用作公墓及彈藥庫,早期人跡罕至,也因為這樣特殊的背景,讓這自然環境保持得非常良好。福州山位在北二高台北聯絡道的北邊,沿臥龍街緊鄰繁華的大安區,是南港山系伸向大安區裡的一隻綠手指。1995年台北市政府將原本的第九公墓遷移,並在園內植樹造林及設置登山步道、涼亭等景觀設施,轉型為以山坡地復育為主的森林生態公園,2002年正式命名為「福州山公園」。         另在福州山東麓的谷地,原為四四兵工廠的「軍事彈藥庫」,歷經在地里長及居民長時間的努力與溝通,1988年時軍方開始將彈藥撤出,1994改建為公園。因長久軍事管制,該區生態非常豐富,在荒野保護協會及多位有心人士的努力下,2000年內政部將此區改成台北市第一座以公園生態化原則規劃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荒野並於2004年11月起正式認養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守護這大台北都會區難得的綠寶石。 荒野為甚麼要做手作步道         福州山與富陽這兩座公園主要是以福州山步道作串連,因為交通便利可及性高,來爬山運動的民眾非常多,有如台北市民的後花園,但遊客越多步道的需求也越多,因此,各種工程步道也逐漸侵蝕原來的透水天然土徑,破壞難得保存下來的山林。         位於福州山公園政府鋪設水泥步道終點的櫻花道,是保有泥土自然步道的路徑,2011年時,因民眾反映該路段常容易積水泥濘,陳情希望鋪設水泥鋪面。經過荒野保護協會、自然步道協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以及專業老師的協助下,結合台北市政府公燈處,完成了台北市第一條「公私合作」的郊山手作步道,也開啟了荒野認養福州山手作步道的契機。         福州山手作步道連結了生態非常豐富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及福州山公園,是一條公園生態化及生態廊道守護的重要步道,為了讓更多大眾了解步道是如何設計、施作,也同時進行步道的例行維護,荒野決定從民間出發,自主發起每雙數週的第一個週日至福州山定期導覽解說及維護手作步道(單數週的第一個週日則維護大崙尾手作步道)! 資料來源: 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         福州步道總長度約512.5公尺,海拔高度從17公尺~92公尺落差75公尺,其中荒野保護協會認養之手作步道約252.5公尺(認養範圍從260公尺~512.5公尺),施作區海拔高度約28公尺~92公尺之間。手作步道主要是以在地自然材料施作,取代混凝土等材料,用排水引導取代混凝土溝,保持鋪面透水,荒野保護協會夥伴嘗試以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方式,以「親近」而不是「侵山」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山野,邀請民眾親自走入棲地,用雙手重拾與土地的關係,使棲地與人為利用之間得以找到平衡,步道使用後的自然材料,甚至成為小生物的家。 ▲拆除舊木階梯時意外發現甲蟲幼蟲 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工作內容及活動流程         手作步道的目的不只是維護一條步道,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更慢的方式來與步道互動,有時一個早上就只接觸一階石階,但以雙手親自去接觸土地,感受土地的溫度,那是種慢的享受。以慢的方式與步道的環境、生態、歷史、故事接觸,享受手作的過程及完成後的成就感,讓民眾透過雙手親自去接觸大自然。 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活動流程如下: 08:45-09:00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入口集合簽到 09:00-09:40手作步道施作設計介紹。(工具簡介&理念介紹) 09:40-12:00自然步道製作、維護:鋪面整理、排水設施維護…等。 12:00-12:10 回收器材、梳洗、集合簽退。 ▲手作步道首重安全,在一開始志工老師就會針對每項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應注意安全事項作詳細說明 ▲為讓參與民眾適應勞動,志工老師帶民眾作暖身操,先放鬆筋骨,每個民眾都認真跟著志工老師作運動 ▲為了尊重山神,開始工作前志工老師會帶領大家向山神祈禱,以敬重大自然的心來開啟今天的工作 ▲福州山遊客非常多,為避免造成遊客的不便,一般會以4~5人為一組進行工作 ▲步道的施作材料盡量取現地的自然材料,搬木頭是一般民眾在別的地方很難有機會體驗到的 ▲完成後的成就感都寫在臉上 共同來分享這樣的正能量         活動結束分享時,有多位民眾都分享到,過去走步道時,總覺得步道維護的很好是正常的,甚至抱怨步道不好走。經過這次手作步道體驗後,才感受到,原來每一階步道都是有一群人流汗不計辛勞去做出來的,下次再走步道時,會懷著感恩的心來走。甚至一個參加活動的爸爸表示,下次要帶兒子來看爸爸親自手作的步道,我想這就是手作有溫度的地方,讓我們透過這條步道,把民眾手護大自然愛護環境的心連結在一起,共同來分享這樣的正能量。  

【新聞稿】新竹橫山國有林地濫墾事件始末

2023-02-06

巡守見效!荒野助公部門防堵非法林地濫墾! 發稿日期 2023.02.06 荒野保護協會於民國111年4月認養國產署所釋放的國有林地,進行環境教育推廣、生態紀錄及定期巡守,不料發現國有林地遭不明人士濫墾,緊急通報國產署及立委邱顯智辦公室,盼公權力盡快介入,防止國有林繼續遭受破壞。經派出所員警加強巡視後已逮到行為人(受雇者)並扣押怪手,並依違反水土保持法移送地檢署偵辦。 國產署的政策與用意良善 國有財產署近年來持續鼓勵民間單位認養,以利結合友善環境的團體共同維護國有地的安全與明智的使用,經多年推動與宣導至今,陸續已有許多單位簽訂認養契約進行環境教育或保育活動,並辦理「環保團體邊際土地認養案公開儀式」,結合民間力量共同協助守護從山林到海岸的國土。 荒野的認養與巡守見效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於民國111年4月正式認養國產署新竹山區的國有林地,並由志工著手進行生物資源普查、定期巡守工作與辦理相關環境教育推廣活動。 於巡守一個月後(5月間)發現鄰近的私有林地內有疑似護坡維護的小型工程進行,不料於8月巡守期間再次發現另一片私有林地有「砍伐」的情形發生。而在隔年1月巡守時,再次記錄到該私有林地發生擴大砍伐的情形,範圍甚至擴張到荒野所認養的國有林地。 依據志工多次的巡守觀察,推估應非單純的私有林地雜木整理,因此將此情形回報「國產署中區分署」及告知「立委邱顯智辦公室」,而國產署亦馬上報警處理並進行三度的場勘,隨後更派人早晚至案發現場巡視,並於年後發現「行為人」,於確認身分後扣押挖土機,並依違反水土保持法移送地檢署偵辦。 荒野志工於巡守時發現私有山坡地有開發整地情形,場面怵目驚心,有水土保持疑慮。 豐富的淺山生態恐被濫墾破壞 本次事件中所認養的國有林地,荒野志工除了進行定期巡守外也進行生態資源普查,除了植被調查之外,也於山坡地安裝「自動相機」進行林下動物相的調查。彙整認養至今的影像發現,這個離郊區不遠的淺山已有記錄到:食蟹獴、穿山甲、藍腹鷴、白鼻心、山羌….等動物,其中不乏保育類動物,可見台灣淺山地區動物資源之豐富,而一旦遭到濫墾將形成「棲地的直接破壞與棲地的切割」,讓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受到不斷的壓縮與干擾,一退再退終將無處可躲,恐形成族群的弱化,降低台灣生物多樣性,若不多加關注濫墾行為,則山林生態的未來令人憂心。 藍腹鷴為台灣特有種也是保育類,經常於林下覓食走動,於本區有多筆紀錄。 荒野志工在定期的巡守工作中,發現砍伐整地行為更加擴大,疑似已侵占國有地範圍,緊急通報主管機關。 沒有執法權,遇「狀況」只能反應與勸導 在全國各地不乏有民間單位甚至個人認養公部門場域或設施的案例,如電線杆、公廁、道路、小公園、公有土地及這幾年開放的國有非公用土地,各民間單位於認養後協助進行清潔、維護、通報等工作,而運作上的經費支出則同樣大多是由認養單位自籌,若本身是資金雄厚的單位尚可負擔,但需要依靠「外部資金協助」的非營利組織(NGO、NPO),一旦「經費」無法持續,將勢必大幅降低有效管理的力道與投入的人力,對於持續協助國產署守護山林,僅能依靠志工的無私奉獻與投入。  在「執法權」也是一大問題,因認養單位並不具備「執法人員」的身分,因此一旦遭遇開發破壞,志工至多僅能進行柔性的勸導,並於事後即時反應給主管機關或執法單位進行處理,如本次事件是志工在未接觸到行為人的情況下、於巡守時發現後即時反應給主管機關,而執法單位也立即處置得當順利結束本案。  但若志工或民眾在山區單獨身處現場,又突然遭遇「行為人」的當下,是具備某程度安全疑慮的,或許大多數人會選擇避險脫離,但正義感豐富的志工則會在冒著一定風險的狀況下進行接觸與勸導。 國產署發文通知警察局及荒野進行三度現勘並完成筆錄,派出所所長表示將早晚派人加強巡視。 我們清楚在台灣以發展為導向的大環境下,這樣的「淺山地帶」或許只是目前尚未被規劃開發的土地,但這些已多年未被干擾的野地,早已成為野生動物生活場域,甚至具有收容附近已開發地區生物來避難的某種「庇護」功能。 荒野在此呼籲公部門及大眾應一同守護與重視,不應將無人利用的林地僅視為某塊「未被使用、缺乏價值」的土地,因而私自將國人共享的自然環境與資源,變成私人牟利的工具。而即使是私有地,山坡地開發仍應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備,避免觸犯水土保持法、山坡地保育法、區域計畫法等相關法律。 白鼻心為台灣特有亞種,又被稱為果子狸為夜行性動物,在裝設紅外線相機後,屢屢出現在鏡頭前。 害羞的山羌為台灣特有亞種,以草本植物為食,日夜幾乎都會活動,尤其晨昏較為頻繁。雄性山羌叫聲有如狗吠,在山區很容易聽聲辨識。 食蟹獴為台灣特有種又稱棕簑貓,也是經常出現在淺山地區的動物,喜歡在溪流邊捕食螃蟹,可見本區生態豐富。       【事件聯絡】新竹分會|電話:03-5618255 #102   備註:在此感謝所有為本事件付出勞力心力的志工伙伴及公僕們!辛苦了!     事件紀錄簿 2022/8/28 荒野志工執行111年第三季巡守,於山坡地裝設自動相機,監測動物活動情形。 同日荒野志工於國有地內,發現西側山坡地有開發整地情形,經對照判斷在私有地範圍,未侵占到國有地範圍。 2022/12/22 國產署至國有林地進行年度視察,荒野志工會同視察後發現私有林地砍伐整地行為更加擴大,疑似已侵占國有地範圍。 2022/12/23 荒野彙整志工拍攝照片,通知國產署中區分署新竹辦事處,私有林地砍伐持續擴大之情形,並請其確認開發行為是否合法。 2023/1/6 國產署與荒野至現場會勘,未發現行為人,現場定位結果國產署表示無法確認在國有地,就不是由國產署處理,建議荒野依據水土保持法、山坡地保育條例,通報鄉公所。 2023/1/8 荒野志工執行112年第一季巡守,再次紀錄到砍伐地範圍擴大,現場定位後確認已侵入至國有地。 2023/1/9 荒野志工依認養義務,將發現之砍伐整地狀況通報國產署中區分署,並提供國產署定位截圖、環境比對等明確證據。 2023/1/10 國產署針對砍伐地二度現勘,未發現行為人,國產署現場定位,確認已侵佔到國有地範圍,表示將依竊占罪移交警方偵辦,並通知橫山鄉公所。 2023/1/12 荒野收到國產署公文,內文通知新竹縣警察局橫山分局,請其協助依竊佔罪偵辦。 透過荒野志工安排,接受邱顯智立法委員的法律諮詢服務,邱委員承諾會持續追蹤警局、地方政府、國產署的處理進度並通知荒野。 2023/1/16 國產署發文邀請警察局橫山分局、荒野進行第三度現勘,未發現行為人,現勘後荒野志工至派出所協助製作筆錄,橫山派出所所長告知後續將早晚派人至案發現場巡視,若發現行為人將確認身分後移送地檢署。 2023/1/17 國產署電話通知荒野,表示已經取得地政資料,並提供警方。 2023/1/31 派出所告知已經抓到行為人(受雇者)並扣押怪手,將依違反水土保持法移送地檢署偵辦。    

軒嵐諾給大崙尾手作步道上了一堂課

2022-11-09

文/ 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 圖/ 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林桂昇(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母石)、張令儀(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野牡丹) 2022-11-10      荒野保護協會在2010年那年,開始培訓手作步道志工,當年也認養大崙尾步道,藉有大崙尾步道的認養維護,來訓練手作步道志工。2021年也來到手作步道的第三期,培訓了三十位志工,在今年非常熱絡開始參加服勤,讓這股手作步道的熱情持續在燃燒著。      原本排定九月四日大崙尾步道,早上要帶領民眾做手作步道,下午由志工繼續維護步道。由於軒嵐諾颱風的來襲,從取消民眾參加、志工自行施作,到最後組長改為志工自由參加(組長特別叮嚀安全及確認保險)。其實過程當中心中非常糾結!向來做任何事一定要把安全擺第一,颱風天來服勤會不會太牽強呢?這兩天也不時盯著颱風的動向,而大崙尾步道位置在山谷中,應該不會受到風的影響,在多方面的考量後報名參加,也提出出勤方向目標議題,大崙尾步道水流觀察。 ▲參加的夥伴      在手作步道中大家常常講的一句話,「步道中的水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可想而知水對步道的影響颇大。步道有的會成為水路,長時間沖刷帶走了泥砂,久了之後成U型步道,上下邊坡都高於路面排水更難,容易積水!水的沖刷步道鋪面形成凹穴積水、泥濘濕滑,人們怕滑倒從旁邊走,踩踏旁邊植被,也形成複線!步道的階高及踏面被水的沖刷,造成階高過高踏面歪斜凹陷,成了不友善的步道!步道鋪面中的樹根被雨水沖刷後樹根裸露,形成步道舖面凹凸不平,行走時腳容易陷入或被樹根絆倒,導致步道使用人受傷。流水由小而大,若從上邊坡流到步道上,嚴重時步道將被掩埋!以及步道下邊坡的流水,若下邊坡沒有穩固抵住流水衝擊能量,下邊坡流水會從小缺口大到崩塌,進而步道鋪面消失!我們已看見了諸多步道水流問題的存在,相信只要用對的方法去面對真正問題,問題應該可以迎刃而解。      大崙尾步道從中社路登山口到尾端內湖路,步道長度約六百三十公尺,扣除前段的石階梯及後段的產業道路,手作步道可維護施作的約三百六十公尺。大崙尾手作步道位置由北往南向,東邊山坡西邊山谷步道走在山腰間。水流向為東往西,步道中水流則是北往南。步道的海拔高度約301~335公尺之間,落差約在34公尺,最高點落於平台,最低點落於末端第二叉路,坡度在前段約一百二十公尺間較陡。 ▲大崙尾手作步道 (步道長度、海拔高度、高度落差)       大崙尾手作步道水流觀察,當天來了七位夥伴。颱風天的雨一陣一陣的,風則不大,在集合中看見入口的排水溝及排水口被樹枝樹葉塞住,大家隨即動起來清理。首先來到大崙為步道平台,看似平坦的平台有樹根裸露及大面積積水!上邊坡的導水溝從山坡帶來大量雨水沖刷,樹枝樹葉泥沙填滿上邊坡導水溝!跨越步道的導水溝也同樣被樹枝樹泥沙堵塞,水溢出到步道中沖刷步道;步道舖面受到雨水沖刷,上邊坡低下邊坡高步道舖面積水;東邊山坡集結大量雨水往步道上流下,而步道中截水不足,造成大約三四十公尺步道成為水道!也有截水溝過低或阻塞,水越過截水溝繼續往步道流!當天夥伴們帶著簡單工具,中锄、小三、六齒耙、锯子等,可以馬上改善的立即動手。清理導水溝、截水溝、樹枝樹葉泥沙,讓導水溝截水溝流水順暢,水不再溢出步道。步道舖面積水給予下邊坡做扇形排水,步道鋪面不再積水,但仍然有許多排水、截水、導水、舖面等後序工作要持續維護。 ▲平台積水 ▲橫跨步道導水溝(樹枝樹葉泥沙堵住)  ▲導水溝被樹枝樹葉泥沙堵住後漫淹步道 ▲步道成了水道 ▲截水溝被樹枝樹葉泥沙堵住後水往步道流      由於軒嵐諾颱風帶來雨水,扮演了今天的主角。讓我們看見了水與手作步道的關係,它驗證了我們過去為大崙尾手作步道的努力付出,為我們引導後續應該努力的方向,帶給手作步道的夥伴們非常珍貴的一堂課。藉有分享讓夥伴們繼續努力,推向荒野保護協會第一條手作示範步道。

美崙山四季

2022-05-10

圖、文/陳美齡(花蓮分會解說美崙山組組長,自然名:飛鳥) 2022-05-10     很少有一座山,離城市這麼近,不用10分鐘的路程就可以沉浸在綠蔭中,時間少的時候要登頂只要30分鐘,便可居高俯瞰奇萊平原風光,時間多一點想要林間漫步,可緩緩走著穿梭在交錯的小徑,羅列小徑有水泥步道,黃土碎石小路也在其中,2個小時仍有觀察不完的原始林相。而交錯的步道也連接山下各個通道,像迷宮般饒富趣味。       這是美崙山,也是花蓮居民親近自然的寶藏,標高108公尺,山不在高但蘊藏豐富,可以觀察林間豐富的動植物,可以散步慢慢走,可以靜靜聽風吹過的聲音、鳥的鳴唱、松鼠叫聲……一切俯拾可及。       靠近美崙山的方式有很多種,用聲音來聽美崙山,耳朵帶路尋鳥音,還沒察覺跳耀的身影,悅耳的鳥音,先帶領你往樹梢往叢林深處,探尋林間精靈的蹤跡,如果是求偶季,婉轉多變的聲音,更是餘音繞樑;而光影的美崙山,陽光則是視覺饗宴,陽光以樹梢為筆,篩下光影成圖,就算是炎炎夏日的正午時分,樹葉遮去了炙熱陽光,光影隨風一陣陣吹送,美麗的森林舞台,就在步道上展開風的光影秀,走在其中,只覺涼風習習,柔和的光點,閃耀在散步的路上,而這些只是靠近美崙山的方式之一,這一座美麗的山,是荒野長時間的定期的觀察,解說員日常學習的地方,也是守護棲地的基礎紀錄累積,隨四季變化的動植物,也在這裡輪番上陣,讓我們著迷。       如果是初春三月來到美崙山,你會看見季節的交錯,有提前感受到春暖的陽光,悄悄換上新綠的楓香樹,冒出的新芽,透著光影,顯得朝氣蓬勃,而有些楓香樹醒的晚,光禿禿的枝幹上,還懸著小煤球般的毬果,枝幹上的芽點還緊緊裹著,就像賴床的孩子,還暖暖睡著。         夏天的美崙山是熱鬧的,沉睡的獨角仙已從土裡醒來,正聚集在光蠟樹上展開一場生存戰鬥,為了繁延下一代,公的獨角仙奮力地仰起堅硬的犄角,頂著推著同來尋找母的獨角仙同伴,推倒挑戰者,才能獲的母的獨角仙青睞,順利完成任務。同時間滿山花香,綠蔭層疊,登高處還能眺望太平洋景色。         美崙山的秋天,無患子已換上一身金黃,遠遠的就可以看見,綠樹叢中一襲一襲華麗的金黃羽葉交錯,陽光灑下美不勝收。       冬天的美崙山也能感受到一些蕭瑟之意,沿著步道上山,楓香葉子落了,親子草坪整排的鳳凰木葉子也落下了,刺竹也在一陣陣風中,飄下片片竹葉….。       除了四季,晴天雨天白天夜晚,美崙山都有著不同的風貌,下過雨的山上比平常安靜,林蔭下的土馬騌頂著露珠,顯得晶瑩而俏皮,夜晚的靜謐,我們打開感官,探尋陸蟹、蛙鳴…等,這些精采都是一次次紀錄不完的美崙山。       都市公園-美崙山樹林茂密,生態豐富,非常適合親子親近及體驗自然。不過,物種棲息地是微妙且容易受傷的,我們希望透過活動讓民眾,以及喜愛自然的孩子從小埋下愛的種子,讓屬於自然的美好留在自然中,帶走的只有與牠珍貴的相遇。  

什麼都不做的--荒野1號地

2022-03-09

圖、文/ 徐代民(宜蘭分會五十二甲濕地志工,自然名:海洋)  2022-03-10     在五十二甲的志工培訓課程中,有一個題目,要大家想想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守護棲地的自然生態,有學員提出了購地圈護的做法,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了荒野1號地,心中對1號地的第一個想法應該就是在一個偏遠荒涼的地方,有一塊屬於荒野保護協會的地,在上面做友善耕作這一類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結訓後,志工服務有次的活動是去荒野1號地做田調,緣份就是如此的奇妙,我住山下,而荒野1號地就在這片山上,離我很近很近,而我們卻不曾謀面。見面的那一天,大雨將翠綠的山林洗滌的特別乾淨,山路走起來格外的有挑戰,通往1號地有二條路,以佛光寺為起點,一條是陡上的山路約1公里路程,另一條是約3.5公里台電的保線道,二條路會在20號電塔前的荒野1號地交會成環狀。       這次我們走的是1公里路線的來回,我們沿著整建中的大排水溝出發,很快的就看到了盛開的王爺葵在向我們揮手。很常看到向日葵的花海,盛開在平地的田野之中 而王爺葵像是比較瘦的向日葵,不是一根一根直挺挺的站立著,而是以像樹的形態散佈於山邊,在雜亂的草叢之中,很努力的探出頭來綻放著。向日葵小家碧玉而王爺葵熱情豪放,有點像圈養雞與放山雞的感覺一樣。         沿著小溪走,看到第二個讓人驚喜的自然現象,是一片片散落在姑婆芋大葉片中的透明葉子,棲地守護部主任謝祥彥(雁子)說葉子經過分解和沉澱,只留下葉脈的痕跡,葉片的色素都褪去了,所以葉片才會是透明的,回到了最原始的樣子。人類一直想要去改變大自然的模樣,各式各樣的精心設計,來滿足無窮盡的念想,而忘了最單純最原始的美麗,就像這片透明的葉子。帶回去夾在書本當中,看書時彷彿可以看見葉子的一生,也能聞到大雨過後山林裏的清新空氣。回想起相遇那天心靈的悸動。         後來又看到了猴子的骨頭,很多念不出名字的蜘蛛和非常大片的蜘蛛網,小時候去山上,如果看到這麼大片的蜘蛛網時第一個念頭總是拿根樹枝把網子弄破,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英雄,解救了可能會被蜘蛛捕捉的蟲子、蝴蝶;這次來到1號地的夥伴們相互提醒要低頭避開蜘蛛結好的網子,不要去破壞了蜘蛛哥的心血,改變生物鏈的平衡。       經過了廢棄的茶園,還能看到梯田中殘留的茶樹,這片山頭百年前應該是很物產富饒之地,真的是可惜呀! 最後一段路面,路面只有一個人寬,另一側就是山谷,要拉著繩子才能通過,我心中的念頭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協會會選在這裏買下了荒野1號地,而1號地種了些什麼呢? 種種的疑問,答案即將在轉過最後一個彎看到20號電塔中後揭曉,雨停了,眼前的視野在轉過彎後也開濶了,我興奮的期待著!       就如你所看到的,這塊木頭的告示牌就是荒野1號地中惟一的人工建物,這裏沒有涼亭,沒有桌子,沒有椅子,沒有什麼特別耕種的作物,只有二台紅外線攝影機用來錄影在山林中出没的動物和這一個簡單的告示牌。         在山頂,我問了棲地守護部專員楊欣惠(星星),荒野為什麼要在這樣的深山野嶺中,買一塊土地.有打算怎麼利用嗎?星星說,協會打算什麼都不做,就讓山林保持最原始的樣子。這樣動物才能自在的生活,植物才能自然的生長。       「什麼都不做」。這句話在我心中其實蠻震撼的,畢竟購地是一大筆資金,對我這凡夫俗子來說,無法想像,卻是默默的感動著。為了讓大自然就只是大自然,協會的夥伴們很努力很低調用釘子戶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山林。雁子說眼前的那一片小山頭,去年來時什麼都沒有,而今年再來時,產業道路已經開好了,可能再過一年,也許豪宅、露營區或是渡假村就會佔滿了山頭,我們沒有能力阻止全部的開發,但協會用我們的方式,默默的當著山林中的守護者,當我們有了一小塊在山林中的土地,就能保護山林被整片式的開發。下山時再看到蜘蛛網,我很主動的避開了,我想我在往「什麼都不做」這個很簡單卻很不容易的方向,前進了一小步。

你認識嗎?熱帶與溫帶交錯的都蘭山

2021-10-10

圖、文/施炳霖〈台東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牛樟〉 2021-10-10 人類依賴萬物而生,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希望!            都蘭山的地理位置是海岸山脈的起點,由志航機地猴子山對過來,海岸山脈分成幾段,都蘭山、麻荖漏一段(新港山)、花蓮那邊一段。海岸山脈是海底噴發的火山,由菲律賓推擠到台灣這裡,中央山脈是板塊運動把太平洋西邊海底沈積推擠而成,所以在玉山山上可以找到海底生物的化石,就是這個道理。整個海脈山脈南段最高峰就是都蘭山(1092公尺);都蘭山通常在雲深不知處。            在觀景臺可以看到整個都蘭山的植群概況。植群主要是濶葉林,這些濶葉林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它們是相互交錯的,熱帶植物和溫帶植物在此交錯生長在一起。為什麼會造成此奇特的現象?因為東北季風的關係,使這裏有半年的時間是溫帶的氣候。如果沒有東北季風的時候,就變成像熱帶的氣候。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熱帶的植物,也可以看到許多暖溫帶的植物,這兩類型的植物重疊在這裡,大家剛好都要忍受半年;暖溫帶植物比如像三斗櫟 、大頭茶和杜英這一類。屬於熱帶植物的像榕樹類的白榕、水同木、牛奶榕、稜果榕和島榕等等。而青剛櫟、烏心石、杜英則屬暖溫帶植物。因此,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特別的不同植物帶的交錯生長的現象。                       這裏可以看到的葉下白是安息香科的植物,又名紅皮;山黃麻是榆科植物。往山上看上去,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綠色雨傘—筆筒樹,是一種可以生存在熱帶到暖溫帶之間的一種樹蕨類。              像都蘭山這裡有熱帶又有暖溫帶的植物交錯生長的現象,稱做植被壓縮;本來應該區分的很清楚的,因為東北季風的因素,讓熱帶和溫帶的植物在此互相交會,交融在一起,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現像。像北迴歸線通過的大陸地區通常都是沙漠,比如撒哈拉沙漠,墨西哥的沙漠都是北迴歸線切過去的地方,所以台灣在這裡是很特別的。像雲南也是北迴歸線通過的地方,照理它應該也是沙漠,為什麼它沒有? 因為有印度洋的濕氣上來;正是因為有海洋調節的關係!那為什麼墨西哥和撒哈拉這麼乾燥?因為這兩地附近都沒有大山擋住水氣。所以大山很重要!然而,像大西洋西印度群島的海地,他們幾乎把森林90%砍光,在中美洲屬於貧窮的國家,同一個島上的鄰國多明尼加,就保持森林的完整,反而不必聯合國的救濟。反觀海地因為森林砍光了,反而需要救濟,農工商的生產造成問題。            像台東這裡向來都不缺水,原因是台東這邊的森林都保存得相當完整。最近的乾旱,對台東並沒有什麼影響;從去年冬天斷斷續續的下雨,因為有這些森林慢慢的釋放水出來,所以台東不缺水,常說森林是綠色水庫就是這個道理,樹木從樹頂把水截流下來,慢慢由樹枝樹幹下來,再慢慢滲入腐質層,再滲入土壤層,再滲入岩石層,岩石層如果有裂縫就繼續滲透下去,如果沒有裂縫它就慢慢變成地下水,或是山泉水流出來,所以有森林就可以慢慢的釋放出水,這是很重要的地方,一個森林保持完整,可以讓水源源不絶釋放出來。            這是最基本且重要的一個概念,人類需要依賴其他的生物我們才有辦法生存;沒有其他的生物人類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尤其是植物。植物是整個生態系最基本的生產者,沒有他們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它們產生的碳水化合物,某種樹我們可能不能吃,但其他的昆蟲可能會去利用它,昆蟲可能還沒長大就被小鳥吃掉,小鳥拉的大便又滋養了這個大地,生生不息不斷的循環,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所以整個生態系保持完整,人類才有生存的希望。      

透過荒野山林行腳學習像山一樣的思考

2021-04-08

圖、文/陳慧諼 <自然名:玉山杜鵑> 與賴伯書大哥在明池山莊入口會合開場   面對中南部的久旱未雨及全台缺水危機,你想到的是甚麼?最近到嘉義山區健行,原來濕潤黏著的土徑變成飛揚的土沙,溪床岩石裸露溪溝乾涸,不耐旱的蕨類、苔蘚類及蕈類植物捲曲乾枯,這樣的現象卻讓我懷念起北橫明池那片涵養水源的美麗森林。去年12月連日北部的陰雨,因北橫大峭壁段土石坍塌,使得北橫行腳第三天下半天的行程被迫中斷,但上午走讀明池山林的完美體驗,卻似乎補足了缺憾。 「山有神,樹有靈!北橫宜蘭段常是有霧雨的天候,而四稜到明池段是最容易看到巨木群林相的區域。」太平山工作站明池駐在所森林護管員賴伯書,開場白就為這片山域做了到地的描述。伯書大哥已經是第三次為荒野夥伴導讀,但每次的收穫都相當豐盈,日前他也榮獲109年度傑出森林護管員的殊榮實至名歸,長年在山裡工作與生活的他,從其言談舉止間流露出像山一樣思考的哲學。在開走時持續的落雨已歇,雲霧逐漸退散但部份仍繚繞山體,錯落於蓊鬱森林突出樹冠層的扁柏巨木一一嶄露頭角,夥伴們驚呼聲連連,像極了一幅幅潑墨的山水畫!然而,這樣美麗的背後,卻隱藏了無數醜陋的商機與殺機! 第三天的行腳軸線,是在認識林政業務及相關保育工作,由身在第一線的森林護管員來分享,並一起進入第一線的工作場域與盜伐現場,是最真實且難得的學習與體會。「相較於中央山脈群山的壯闊,我更喜歡雪山山脈群山的秀靈!」伯書大哥進一步說明,同樣身為宜蘭縣的森林護管員,在南山村附近一個林班管轄範圍廣達800公頃,在明池一帶的林班則為200公頃,這樣的差別關乎山域地形不同的特質,「宜蘭的山雖不如南投大山的高聳,卻很陡峭。」「一個漂亮的森林,甚麼樹種都要存在,而非單一化,一顆樹就是一處微景觀,不一定要看大樹或大景才漂亮才值得!」伯書大哥30多年來因工作深居山林的感受,也與我7年來走讀山林熱愛中級山森林的原因與認知不謀而合。 在明池山莊後方林道走讀 而讓我最印象深刻與難忘的,就是在明池山莊後方快走不到20分鐘的步程,竟有許多壯觀的巨木,而林相更是原始自然讓我流連許久不捨離開。而這條提供明池山莊用水不起眼的水管路,曾是攀登巴博庫魯山的舊路,也是護管員工作巡視的要區,更是山老鼠出沒處處可見其痕跡的地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這是伯書每次導覽跟我們耳提面命的話。他進一步指出,長成僅50公分的巨木,紅檜需要120年,扁柏需要350年,如此緩慢不易的生長速度,人類只因短視近利而摧毀如此公共永續的觀光財(材)與公益財(材)。山老鼠集團常取材的種類有枯立木、生立木及樹瘤,以毒品控制逃逸外勞從事盜伐工作,一天工資高達2萬元,身上均配置有鍊具、開山刀及槍枝,足跡範圍廣大常利用獸徑與獵徑,森林護管員不但需有相當的腳力與耐力,更必需冒著生命危險與之鬥智。因此,賴伯書大哥也表示,盼民眾也能在自身安全的狀況下,舉報任何可疑異狀,共同承擔守護森林的使命。 「山是讓我們人類學習與尊敬的,不是用來征服的!每次聽到山友說攻山頭,就很不認同。」伯書大哥除了跟我們分享守護山林的工作內容,也不時切入自己常與山林共處生活的體會與哲學,特別是最近山難意外頻傳常要支援搜救任務有感而發。在伯書的引領下,我驚艷這片原始森林的幽深與多元,仰望崇敬巨木的龐然頂天與超然視界,感恩巨木涵養水源與土壤、包容其他物種的附生與棲息,平視或委身俯瞰林下渺小卻綠意生機盎然的苔蘚地衣與小罐叢,卻也觀察到山老鼠取薪炭柴與做記號的折枝痕跡,以及被喪失生命被包覆掩蓋任意棄置的動物屍體。讚嘆自然的美麗卻也哀悼自然的流逝,自然萬物示現的奧義太多太多,醜陋又自以為是的人類卻知道的太少太少,持續破壞與造孽增加自己的業障。 明池山莊後方林道巨木 我一直在倡議山像是一座博物館,人類應盡可能縮小個人在環境中的佔比與痕跡。身為喜愛自然荒野與人文歷史的登山者,或是從事山林教育及環境教育的環保志工,不諱言是有矛盾衝突的小劇場,但也有共存共榮加乘的影響力,以及更寬廣與更高的心境與視界!這些同與異,成為在內心不斷翻攪與反思的元素與議題,都讓自己不再只是攻山頭挑戰自我的岳人,也不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充滿立場的激進環教者,而自許是感官盡開、持續學習走讀並守護潔淨土地給下一代的地球人。 台灣中級山森林宛如一座綠色寶藏庫 「台灣一點也不小,如果將因板塊及造山運動被擠壓的山脈全部攤開,台灣是很大的呢!」月梅老師在行腳歸途的一席話讓許多夥伴茅塞頓開。台灣人常小看自己羨慕大國的種種,都是對自己土地缺乏認知與認同的表現。台灣生物的多樣性足以比美國際,台灣過往殖民政權與移民社會造就的多元族群融合,然而,國民是否具備同樣的多元視野與開闊胸襟,公德心、環境IQ、EQ與素養是否能迎頭趕上持續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