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從五股溼地遙望關渡

2012-07-17

2002年在爭取設立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期間,我經常站在疏洪道出口堰遙望對岸的關渡溼地。 為了五股溼地,夥伴們不斷從挖掘文獻、或訪問前輩,試圖去了解,七十年五股沼澤區的水鳥樂園盛況。那個年代賞鳥風氣剛開始,真正觀察紀錄鳥類的人並不多,據說在大台北地區,關渡和五股沼澤並列為兩大賞鳥聖地。有一種說法,如果你的朋友是個賞鳥者,哪天你去家裡找不到他,到關渡或五股一定找得到人。   在【五股沼澤的輓歌】文中,我曾感嘆「五股沼澤由生到死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對待,一如台灣各地的濕地,即使幸運如關渡紅樹林沼澤區,在漫長的等待中,終於成立了自然公園,但它已不是70年代時常可見成千上萬的水鳥聚集的關渡沼澤。所不同的是關渡留存了一線生機,我相信自然的力量一定可以療傷止痛,恢復過往的景況,但五股沼澤已經死了,許多台灣原有的濕地也都死了。」   現在回想,五股溼地的復生過程比起關渡溼地算是幸運多了,僅僅花了兩年(2002年~2003年)就確定了它的生態地位,2004年就由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委由荒野保護協會認養,讓荒野的宗旨棲地圈護有了實現的場域。   而關渡溼地,自1981年4月開始有保育人士臺北賞鳥會張根巽投書臺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護區,以保護此處豐富的生態環境。歷經李登輝、邵恩新、楊金欉、許水德、吳伯雄、黃大洲等六任市長,直到阿扁當上台北市長才在1996年成立「關渡自然公園」,正式由官方界定保護區範圍,以保護自然的濕地淨土並提供作為保育、教育、休閒及研究的場所。   阿扁八年總統的功過不在話下,可是在四年台北市長的政績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關渡自然保育上一定得幫他記上一筆功績。其它市長充其量都還是開發派保守派,尤其一些市議員簡直無知道可以,1985年劉克襄老師還為了陳勝宏和林正杰兩位議員在議會中,主張把補助台北鳥會六萬元調查預算刪除,而寫了一篇【說什麼鳥話?】的文章,這文章發表後激起很大的迴響,對後來在1986年6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關渡堤防外55公頃沼澤地為「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保留區」,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事實上在1983年,臺北市政府就將關渡堤防以南、遠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1985年當時的許水德市長在聽取林曜松老師關於「自然公園」的概念後,同意儘速展開自然公園的細部規劃工作。並於台北市野鳥學會舉辦關渡水鳥季活動中,在萬餘賞鳥民眾面前宣布要妥善保護當地鳥類,這次水鳥季有上萬民眾參與,關渡一炮而紅。   可是從1986年直至1991年自然公園的成立不斷遭到擱置,關渡地區成為濫倒廢土者的天堂。垃圾、廢土、輕航機、水上摩托車等不斷入侵,鳥類種數由139種減至47種。保育人士都很憂心關渡的未來;關渡自然公園 併入關渡平原開發案中,但關渡平原開發案受民眾反對而擱置,連帶影響自然公園的成立。直到6月,政府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關渡堤防外55公頃沼澤地為「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保留區」。   1990年11月台北市野鳥學會於水鳥季時,當面向黃大洲市長陳情,要求優先闢建自然公園,並獲市長允諾。然關渡自然公園 的規劃已經進入第10年,而設立之日卻遙遙無期,關渡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加上媒體的宣染,假日時常有數以千計的遊客湧入關渡要去看鳥,卻常出現人比鳥多的窘況。為此劉克襄老師又寫一篇名為【他們在自殺,死的是我們】的文章,文中有一首【觀鳥小記】的詩這樣寫著:   一八六三年,中國繼續有戰爭 英國鳥類學家史溫侯抵達淡水河 發現一萬隻小水鴨飛過   一九八三年,台灣繼續有意識之爭 我旅行淡水河 看見一千隻小水鴨棲息   二000年,台灣... 五千名賞鳥人趕到淡水河 爭睹一隻小水鴨浮游   現在已過了二000年,這首詩的預言也沒有成真,但由此可見當時的場面實在令人憂心。 在一九九六年阿扁市長任內,臺北市議會通過「關渡自然公園 用地取得特別預算」150億餘元。6月完成用地徵收及補償,取得約57公頃面積之管理及使用權。隨後積極進行相關硬體建設,並於2001年7月關渡自然公園 對外試辦營運,主要設施區正式對外開放,12月關渡自然公園 委託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經營。   假使關渡自然公園 可以早十年成立,所需經費應該不需要到15億,這就是沒有前瞻性的政府官僚和民代所導致的結果,可是付出的代價卻是全民買單,這是台灣最不公不義的地方。但民眾公民意識也要提升,畢竟這些民選政府官員和民代的選票還是握在我們手裡,他們會依據民意轉向的。   關渡自然公園 的成立為台灣保育界豎立了標竿,五股溼地最初的經營管理策略也多參酌關渡的經驗,才能縮短摸索時間。而在2011年環教法正式實施後,關渡自然公園 更是第一個取得環教場域認證的場所,這些真的要感謝台北市野鳥學會前輩們的魄力和智慧。 關渡自然公園 啟用後,為了維護其公益性,鳥會甚至於祭出【虧損自負,盈餘繳庫】的策略,才能打敗東森集團的介入。據我所知,鳥會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最初幾年根本入不敷出。關渡自然公園 管理處最最期盼教育局能將其納入學童戶外教學場域,年年落空,又碰上2003年的SARS疫情,以及禽流感疫情,真的雪上加霜。   克服困境得靠自己,從1999年開始的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年年深受國內外保育界的好評。並和匯豐銀行等企業合作改善軟硬體,加強行銷與環境教育推廣。馬英九先生2008年競選總統還特別選擇關渡自然公園 發表環境保護政見;2011年入園人數正式突破一百萬人,園區經營也達到損益平衡,因卓越的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 由台北市野鳥學會再度取得新一輪合約到109年。   園區的經營成效,還得靠生物來驗收,這一項關渡也拿到好的成績。不僅僅有高蹺鴴和花嘴鴨的繁殖,2007年一對水治也在園區內繁殖成功,年年黑面琵鷺、琵鷺、天鵝…等稀有鳥類都會光臨,我想這是關渡自然公園 成功最好的驗證。   誠如其網頁上所言「關渡自然公園 ,是集合眾人之力在與時間及經濟發展的拉鋸戰下,終於孕育而生,此一催生經過,可說是民主社會中,民眾積極參與環境議題的一個成功案例,可以給未來的保育人士,提供借鏡與鼓舞的作用。」   期盼淡水河沿岸以及台灣各處溼地能有更多的自然公園。   參考資料:關渡自然公園 網站、消失中的亞熱帶—劉克襄、隨鳥走天涯---劉克襄

即將南飛燕的告白,2012

2012-07-05

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與先前盛夏溽暑時節略有不同的氛圍,我內心深處也隱然升起一種壓抑不住的渴望,是艮古以來綿延不輟的生命流轉,是我血液中含容歷代遠祖的深沉召喚?還是人類所說的DNA作祟?Anyway似乎是該準備打包南飛的時候了,歸鄉路迢迢,旅途多艱辛,我還是要踏上這條永無止境的輪迴宿命,只是小寶他們準備好了嗎? 上一次春暖花開的季節,我與眾多好友同時振翅高飛來到北邊這塊人們稱之為﹝福爾摩沙﹞的美麗島嶼,暫將他鄉做故鄉,我在此翱翔、覓食也找到心儀的另一半,歡愉嬉戲之餘,同時伴隨新生命的到臨而欣喜雀躍,照料小寶貝的成長茁壯還真是不容易啊!難怪人類曾這麼說:「…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白居易)真是形容得太貼切了。幸好這塊膏腴之地提供不少食物來源,雖然辛苦,但讓我倆可以充分養活一家子是沒問題的。   眼看著小寶們一天一天地長大,羽翼逐漸豐滿亮麗,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打拼也值得了,接著要教導他們嘗試踏出家門,從張開翅膀學習飛翔,再練習如何捕食以填飽肚子,我總不能照顧他們一輩子吧!孩子啊!成長過程縱然有風有雨,充滿不可預知的危險,但願你們能堅強挺過去,一旦可以任意展翅高飛,相信在山之巔海之崖眺望無垠穹蒼的喜悅,足以令你們忘卻無情狂風暴雨的折騰與飢腸轆轆的苦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儲備足夠的能量,跟隨所有燕族夥伴飛越遼闊的海洋回到南方的故鄉,那是先祖們千萬年來不變的行程,一如去年的我也是經過一番奮鬥掙扎,飄洋過海方能享受成就後的果實。時候到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愛拚才會贏,逗陣向前行…逗陣向前行,愛拚才會贏…』彷彿聽到同伴們的聲聲呼喚,來去!來去!!在北島嶼的繁華都會區邊緣,山海交會之處,幾條蜿蜒大河穿越交會形成的一彎溼地,有廣闊的天空可以容納來自八方的燕族兄弟姊妹們穿梭競逐,有綿延無邊的蘆葦叢足堪五湖四海親朋好友共榻棲眠。在相同莫名的魔咒驅使下,向晚微風中,燕族們一批又一批的來了,同是異鄉有緣燕,相逢何必曾相識,若是一言不合,戾天而上、或競速、急轉、或狂飆、俯衝、直至淋漓盡致,當夜幕低垂時分,一剎那間嘎然而止。   在夏日餘暉映照西邊紅霞的時刻,還有不少傻呼呼的人類站在溼地中少數留給他們走的小徑上,群群落落、老老少少莫不抬頭仰望我們,是帶著豔羨的目光崇拜我們燕族的自由?還是欣喜燕族群聚喚回他們失落已久的童稚時光?那些年…這些年…這塊土地有變與不變之處,燕與人均有殞落新生的必然,潮起潮落不曾因英雄折腰而須腴或止,該讓有翅膀的得以自由翱翔,該讓原屬荒野的事物回歸它應有的天地與尊嚴。   似曾相識燕歸來?歸來卻是即將離別的開端,群聚只是告別的最終儀式。但明年此時我將再現,後年、大後年...年復一年,人類準備好了嗎?小寶,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李健明(自然名:知了)

五股溼地與浪犬

2011-02-25

當釣魚的人們優閒地在岸邊等待魚兒上鉤時,水鳥們也在岸邊尋找著牠們今日生活所需的食物。當遊玩的人們欣賞著所謂溼地之美時,彈塗魚和招潮蟹也在潮水漲退之間的地方翻滾及伸展著。當騎車的人們驚嘆著這片美麗的蘆葦草澤時,「四斑細蟌」這個五股溼地獨有的小精靈,就藏身在這片令人驚嘆的美麗當中。 然而,在這樣驚人的美麗中,卻也隱藏了些許的不完美。浪犬,即是這些不完美中最顯而易見的一項。對於浪犬,我們對牠們有不少的控訴,包括在發情時不斷的聚集,騷擾到原本與之無關的路人;無止境的生育,除了造成數量上升以外,新生狗的不適應或棲地容量的排擠效應,也造成了犬隻本身的高死亡率及向外擴散。   在這些情形之下,也有部分的浪犬決定與溼地共存,證據就是我們發現了不少的「水獺狗」:在四斑細蟌生存的蘆葦爛泥內,我們曾發現不少次的狗腳印,據說曾有人發現牠們和外勞一樣地捕魚為生。曾經有一次,我們為這附近的水鳥創造出一片平坦的棲地,接著幾天後,我們就發現浪犬們毫不客氣地把這個位置當作他們打盹的好地方。雖然健康成熟的野鳥絕不會被浪犬傷害到,但我們還是為這件事情感到扼腕,因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小環頸鴴及彩鷸的繁殖(雖然我們很少針對鷸鴴科水鳥的繁殖季做棲地改善,主要的改善時間都在度冬期間)。   為了解決浪犬所帶來的「問題」,我們曾經嘗試找清潔隊來捕捉,然而看著捕狗人員以食物及線圈來引誘附近一群對他不理不睬的浪犬時,我就知道問題大了,這樣的方式只能引誘一些比較乖的狗,對於狗老大或是會騷擾人的問題狗,還是無法有效移除。   如果我們改採全面圍殺的策略呢?那麼捕狗人員必須克服溼地地形的多變性,才能有效達成。但達成後呢?有點生態學基礎的人都知道,當一個物種從原本的生態棲位被移除後,短時間可能會造成生態的改變,但長期下來必定會有另外一個物種來占領這個棲位,所以當這一群浪犬被完全移除之後,必定會有另一群浪犬進來占領原本的地盤。而當所有的浪犬都消失,就會是浪貓的天下,貓可是比狗還要更敏捷的掠食者,只是會注意的人不多。最近曾聽到有些地方在捕捉街貓,然而請注意,沒有街貓的地方將會是老鼠的天堂。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浪犬的問題,真的就如同我剛才的控訴那樣嗎?我想這是我的本位主義在作祟,浪犬的問題其實是人所造成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喜好而飼養及隨意丟棄狗,久而久之就造成浪犬的問題。會出現在五股溼地的浪犬,一定都有不愉快的過去,既然牠們出現在這個地方,我想他們一定有能力成為這個系統的一份子,只是造成問題的人類該如何去導引出這個結局?   於是我們想到了TNR(Trap, Neuter & Return),用動保團體的捕捉、絕育、回置,來代替公部門現行的撲殺政策(浪犬被捕捉至公立收容所,12天後,若無人認領養,就會被安樂死處置。)在某一次機會下,偶然認識了關懷生命協會的志工,由於他們有技術及經驗,所以就委請他們來進行。當我們拿著GPS,穿著涉水衣,髒兮兮地在沼澤裡尋找四斑細蟌的蹤跡時,常看到許多關懷的志工花一整天的時間,在附近的路上及自行車道邊等待,目的就是等待目標狗出現。相較之下,我們只花兩個小時,就在蘆葦叢裡被曬的暈頭轉向,關懷志工的辛苦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因為關懷志工的努力,許多浪犬多了一個被剪耳的標記,也達成了不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首先我們發現狗群變乖了,除非有人故意去騷擾牠們,或是愛心媽媽們出現餵食,基本上牠們都是懶懶地待在草地上,如果有生人接近,牠們還會刻意躲開。   再來,關懷的志工所採用的方式,是與原來就在這邊餵養的愛心媽媽合作,因為狗群們只信任愛心媽媽,無形中也讓這些愛心媽媽間接成為五股溼地的義工,負責的就是浪犬的部分。   第三,TNR的浪犬對族群組成不造成任何影響,因為有原來的浪犬守護地盤的關係,就不會有不明族群的浪犬進入,進而造成更大的族群擴張,更不會因為狗群消失而造成更麻煩的貓、鼠來占據這個生態棲位,達成生態的平衡。   當然還是有一些因為浪犬而造成的狀況持續發生,例如還是有路人遭到浪犬的騷擾。我無法詳細說明每個個案,但我知道在大部分的狀況下,狗兒們是不會主動去騷擾路人,因此如何看懂狗的語言,以及學習正確的應對,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與狗相處。   關於五股溼地與浪犬,我們會相互的持續學習彼此互動的方式,直到有天人們可以真正的和自然做朋友為止。     附註說明: 一、 Trap(捕捉)、Neuter(絕育)、Return(回置),簡稱TNR,是一種取代安樂死的人道管理,和減少流浪犬和流浪貓數量的方法。TNR藉由施以絕育手術,使之無法繁殖。目前官方撲殺與民間絕育路線各自運作,並無交集,TNR的狗還是會被捕捉撲殺,相當浪費社會資源,再加上民間在無奧援之下,必須自籌經費,相當拮据。 二、 一個地區若能以政府的公權力及資源,支持動保團體進行絕育後,就地放養,再配合流浪犬貓的照顧者兼顧環境整潔的餵養,對民眾宣導生命教育,加強對流浪動物的認知與包容。然後再輔以對每個個體登記管制,新出現的滯留流浪動物優先TNR,將可有效降低流浪動物數量,政府介入支持會比民間自行運作情況還有效很多。 三、 關懷生命協會對河濱公園浪犬的TNR計畫:先與當地固定在餵食的照顧者合作,先暫時停止餵食一天,之後會同餵食者一起去捕捉到協助的動物醫院(通常以母狗為主要對象),並進行結紮。待手術完成及休養完畢,通常是五天,再將其帶回原捕捉處釋放,手術後的狗會剪耳,母狗剪右耳公狗剪左耳。實施過TNR的地區,除可穩定流浪動物數量外,也可減少餵食者的負擔,因為不會有新生的二代犬。 四、 一般民眾對於河濱浪犬的注意事項:  1. 不任意丟棄所飼養的動物。  2. 不威脅或攻擊動物,包括不對狗大叫及打狗、踢狗、向狗丟石頭等。  3. 請確定您的孩子及你所帶領的同伴動物是在您的看護之下活動,以免影響到浪犬或被浪犬影響。  4. 遇到下列情形請勿靠近陌生的狗:睡覺、進食、與其他狗嬉戲、垂奶母狗及其小狗。     5. 其他事項:   A. 狗生氣的特徵:露出牙齒、低吼及停止不動、尾巴不動。   B. 狗會追其他生物是為了守護地盤,建議停下來或以穩定的速度離開至一定的距離,不要突然激烈跑動。   C. 當狗向你跑來時,若距離還很遠時,可跑到很多人的地方。   D. 當狗向你跑來時,若距離很近,可以書包、張開的傘或手邊面積大的物品擋在中間,請勿揮舞手扙或棍子,而要將之藏在身後,並面向牠緩步離開。   作者/汪雨蒼(荒野台北分會五股溼地專案)

五股-人工浮島

2011-02-25

浮島(Floating Islands)顧名思義是指漂浮在水面上的島嶼,同時也會隨著水流或風向在水域中四處飄移。 天然浮島的形成原因,是由具有發達的地下走莖或匍匐根莖的挺水性水生植物(如李氏禾)不斷向水域中生長,且因其莖部或葉面含有空氣,因此能在水面上形成浮力可以使叢聚的根部漂浮於水中,而隨著下層的植物體死亡腐爛,上部新的植物體根區得以附著生長且逐漸茂密,進而脫離了與陸域介面的接觸,形成了一塊漂浮於水面的草毯,同時由於草毯不斷地增厚使得陸域的植物得以漸次進駐,而終於形成了一座宛若水上小森林般的島嶼。通常這樣的過程需經過數百年的時間,且在各項環境條件(風、流速、溫度等)恰能配合之下才有機會成形,因此可以說是彌足珍貴,例如宜蘭雙連埤中的浮島便是一例。另一方面,由於浮島與陸地隔絕,陸域型的掠食動物不易侵入,因此形成許多水鳥、蛙類、爬蟲類和昆蟲等水棲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   人工浮島(Artificial Floating Islands)是人工方式構築而成的浮島,最早的人工浮島應用是出自愛鳥者的傑作。1970年,美國的克勞福特(Gurney I. Crawford)為了讓加拿大雁有棲息和繁殖的場所,利用木頭、木箱、樹枝、葉子和草桿等材料建造了第一座的人工浮島。經過幾十年來的演變,人工浮島逐漸被應用在各種水域相關的工程設施中,其主要之功能與應用領域可以歸納如下: ◎生態功能-提供鳥類及魚類等生物棲地 ◎淨水功能-吸收水中氮、磷等元素,淨化水質 ◎生產功能-可以生產農作物及水產養殖功能 ◎景觀功能-具有水域環境景觀綠美化功能 ◎護岸功能-具有消波效果,保護水邊堤岸   五股溼地圳邊公園的人工浮島主要為改善大水池中的生態性而設置。圳邊公園內兩座大型的水池由於水深極深且池岸陡峭,水生植物生長受到限制,因此長久以來,始終僅做為釣魚池之用,生態性極待加強。為增加池中棲地之多樣性,除了利用挖土機調整池岸坡度形成緩坡淺灘地外,並在中央水域處填出一處和岸邊分離的生態島;另一方面,由荒野保護協會、疏洪道生態保育聯盟和在地社區組織等團體,於民國94年秋天,動員義工夥伴三十餘人,利用竹子、回收寶特瓶、塑膠網等材料,製作人工浮島數座,並以本土性之水生植物如燈心草、水芋、荸薺、大安水蓑衣等栽植其上。經過一段生長時間,浮島上的植物將逐漸成長茂密,同時可以吸引更多的鳥類、蛙類、昆蟲等動物進駐,水池之生態性也將可以獲得改善。     人工浮島從何來? 台灣「人工浮島」的起源,則是居住在日月潭一帶的邵族,他們以竹子作成水上浮架,鋪上草毯、種植水稻,成為「浮田」。這種巧思成為台灣傳統工法的資產,並逐漸在各地廣泛應用,例如嘉義東石的居民用木框種植水筆仔,放在海口,就成了能削波的結構;花蓮壽豐鄉的客家先民,也用竹子圍成三角形種上水生植物,用以淨化水質、美化景觀。轉載自行政院環保署   作者/陳江河(荒野台北總會解說員)

只願馳騁於山林中的石虎

2010-12-15

才剛入夜,沁涼海風撫過苗栗苑裡廣袤的稻田,向東吹抵火炎山腳,順著淺山丘陵的谷地,翻越稜線背脊,掠過三義森林的樹冠層。鬱綠完整的次生林彷彿浪濤般,搖曳擺盪出輕柔笑聲。苗栗先民栽植香茅的山坡地已荒廢許久,在土地公照顧下漸漸展現天然的森林原野風貌,小動物躲在礫石駁坎中遮風避雨,大片芒萁底下有著刺鼠與竹雞常走的通道。   地表還殘留著白天的暑氣,住在空心樹幹中的石虎於漸涼的夜色中醒來。墊起腳尖,挺直四肢,伸了懶腰後,緩步落在乾枯的落葉上。月光被樹葉篩過,映在石虎褐色底具黑色錢型斑塊的毛皮上,揭開了夜生活的序幕。   晝伏夜出的石虎穿梭於森林與荒地之間,嗅聞尋找著獵物蹤跡,以輕巧無聲的敏捷步伐跟蹤埋首於落葉中尋找蟲子的竹雞。彷彿擁有預知能力般,石虎繞道埋伏在獵物必經的道路上,低伏身形等待獵物一靠近,瞬間加速如奔箭般,以腳掌準確撲擊對象,牙齒緊扣獵物脊椎…。   在石虎居所的山腳下,苗栗縣政府正著手進行苗栗縣50號鄉道的拓寬與新建工程,西起於苑里鎮石鎮里,終於三義鄉裕隆公司側門的台13線。工程計畫位在苗50線的山區段(4K+400至8K+980),全線總長4.58公里,其中以舊有道路拓寬的工程長1.856公里、道路新建工程2.724公里(含橋樑工程4座,共0.27公里),而新建的路線恰巧就通過台灣I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石虎的棲地!但石虎在今日台灣島上的分布,僅僅剩下在苗栗與新竹的淺山丘陵族群最穩定,若全台灣只剩下100隻石虎,那麼,其中有90隻將出現在此地區!   上個月(11月)20號,苗栗縣政府已召開第一次「苗50線拓寬後續建設工程(山區段)」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會中許多人員與單位,包括環評委員、林務局、特生中心、荒野保護協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等環保團體,以及在地的三義鄉民眾,都質疑開路的交通需求,也指出地質脆弱易造成災害,並且又考量到路線設計對當地生態的衝擊,都在會議上強烈表達反對意見。   然而,開會結果卻是以資料不足尚待補充的理由,讓開發單位,也就是苗栗縣政府能夠在三個月後補件再審。   珍稀的石虎所能夠棲身的淺山森林,極為容易因為人為活動的步步逼近而消失,或是劣化生存處境,其中以構築道路對石虎族群存續的影響最為致命,道路對於石虎生態的衝擊包括:   1.棲地破碎化:道路切割森林環境,阻隔兩旁的石虎族群,造成近親交配,長期降低族群的基因複雜程度,並將影響族群的演化能力。 2.道路致死:為了覓食與穿梭山林而跑上路面的石虎可能被山區往來的車輛撞擊,除了造成行車安全的威脅,也耗損了珍貴的動物資源。 3.後續深遠的人為干擾:狩獵與土地利用開發直接衝擊石虎族群,因新建道路而隨人上山的流浪貓狗,除了會與石虎競爭棲地與食物資源,也增加野生動物感染犬瘟熱等家畜疾病的可能性。   基於石虎為臺灣山林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棲息地易遭人為干擾,而且族群現況不明等理由,在2008年新修定之保育類名錄中,將石虎提升到I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跟中華白海豚、臺灣黑熊與臺灣狐蝠擁有對等的保育地位。   關於石虎 分類學上,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屬於食肉目貓科豹貓屬亞洲豹貓的亞種,依賴森林棲地生存,能爬樹,擅於游泳,行蹤隱密。   石虎外型較野貓大,臉部的白紋縱帶,以及耳背的大白斑為重要的頭部辨識特徵,體側佈滿碎狀不規則圓斑,尾巴粗短且具有不等的環型斑紋,因斑塊如豹斑或錢幣,因此又名豹貓或錢貓;生活於山林中,部分地區的居民稱其為山貓。   作為金字塔頂端的捕食者,石虎對棲地有極高的需求,鑲嵌多樣性棲地的大面積森林是牠的最愛。森林阻隔人為干擾,讓其安心棲身撫養幼獸;草地與農地豐富的小型哺乳動物與地棲性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當季節變化食物青黃不接時,也拿溪邊的青蛙打牙祭。然而,臺灣低海拔的森林多遭人為干擾,壓縮石虎族群的生存空間,幸好苗栗與新竹的淺山,尚有保安林地與火炎山自然保留區之限制,僅存的完整森林與周邊荒地共同構成適合石虎族群穩定生存的區域。   石虎行蹤隱密,極少野外目擊紀錄,並有埋藏糞便的習性,因此須仰賴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調查。研究人員於火炎山調查時所架設之自動相機,除拍攝到5隻次石虎外,尚有穿山甲、白鼻心、麝香貓與藍腹鷴等珍貴動物,另外還有些耐人尋味的照片,例如白鼻心親子出遊,以及石虎與流浪狗的活動範圍重疊,讓我們一窺淺山丘陵森林生態系受人為干擾的保育問題。   參考文獻: (1)裴家騏、陳美汀。2008。新竹、苗栗之淺山地區小型食肉目動物之現況與保育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劉建男、張簡琳玟。2004。台灣貓科動物之分布調查及遺傳變異度研究。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3)林良恭、姜博仁、陳美汀、陳家鴻、張燕伶。2009。保育類哺乳動物生息現況分析與生態資訊建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4)祁偉廉。2008。台灣哺乳動物。天下文化。 (5)王齡敏。2008。兩隻小石虎的成長與飼育紀實。自然保育季刊第六十三期58-64頁。     文/環境保育部整理、圖/ Flickr 創用分享由munch 上傳

從比麟水庫的規劃談照顧弱勢人權與尊重環境

2010-06-02

前言 經濟部自91(2002)年起,開始規劃在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比麟部落比麟大橋附近,築壩攔截那羅溪水,建造比麟水庫。   依(98)年3月經濟部水利署在「頭前溪流域水資源開發個案工程初步規劃~比麟水庫初步規劃(1)」(以下簡稱比麟水庫規劃書)的規劃報告中所描述水庫的規模:比麟水庫壩址在尖石鄉那羅溪和錦屏溪交會處下游約100公尺、自內灣上溯油羅溪約3 公里處。主壩壩高138公尺,水庫淹水高度將至海平面465公尺,可蓄水量約為5,628萬立方公尺(1.5 個寶二水庫、1/7個翡翠水庫),總建築經費約新台幣248億元,在獨立運作下年供水7,866萬立方公尺;若是配合越域引水(用引水隧道引大漢溪水)則年可供水 10,413萬立方公尺。 依比麟水庫規劃書分析,比麟水庫+ 玉峰越域引水 19.8 元/噸,比麟水庫 22.8 元/噸,新竹海水淡化廠 25 元/噸 。   預估淹沒54戶 254人,淹沒區包含,比麟部落,梅花部落,天打那部落,吹上部落,小錦屏部落,梅花國小,青蛙石,錦屏大橋,泰雅勇士,錦屏美人湯,那羅文學屋………   先談弱勢人權問題 比麟水庫興建,水庫內的淹沒區,五個部落(54戶254人,當地居民認為不止這個數目),必須立即遷移,某些部落更面臨,部分屬淹沒區(如梅花部落,比麟部落等),造成有些人必須遷離,有些人留下來(不屬淹沒區內無法領取補償金),一個部落勢必被分散,親人分離,有的人甚至面臨部分土地被徵收,但部份土地留下來,去留兩難的習題。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從1959到1989年,全世界由於興建水庫被迫「移民」的192個案例中,沒有任何一件指出,這些移民曾經因為遷徙而改善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水準。   我們來回顧1956(民國45)年興建於桃園縣的石門水庫,昔日桃園大嵙崁溪(大漢溪)河岸阿姆坪與其對岸石秀坪河階台地上分別居住著一群漢人與泰雅族卡拉社原住民,雖然隔河對峙,從日治時期以來,彼此之間即互通有無,因而形成一個共同生活圈。1956年起由於興建石門水庫,其原有棲息地成為淹沒區,在國民政府強制遷徙下,漢人聚落搬遷到桃園縣觀音大潭,泰雅族原住民原本被徙置在大溪興中里。民國52年的葛樂禮颱風又淹沒其住處,因緣際會地又與其漢人鄰居重逢於觀音大潭。他們共同墾荒將不毛之地化成良田,原本以為從此落地生根,以大潭為其新故鄉。想不到民國79-80年間先因當地高銀化工廠的鎘汙染造成農田廢耕,後因被規劃為東西向快速道路與台電大潭電廠的計畫用地,又再度迫使他們搬遷,此次不再集體搬遷而是各自打算,分居台灣各地。其中還是有一小部分包括漢人與泰雅原住民又回到三十年前搬離的阿姆坪原鄉覓地居住,讓一段流離的遷徙旅程回到原點,成為一群現代的游牧民族。(引用:日久他鄉是故鄉:石門水庫移民遷徙歷程之研究 陳其澎,范玉梅),其中並有44名泰雅人死於鎘污染。   政府聲稱為供應2020年民生及工業用水,其實我們都知道民生用水只是幌子,真正目的是供應工業用水而且是高耗水工業。以比麟水庫規劃書中的分析每度原水平均單價近20元(實際執行後工程費用還會增加),而目前供應工業用水水價約10元及3元(六輕),等於是政府大量補貼高耗水工業(面板業及石化業),使得這些工業不願投資設備於節水設施,實際上這些工業是依賴政府的補貼賺錢,無形中把底層勞工的納稅錢移到公司經營者手中。   再談環境 不用說水庫淹沒區內生物將面臨巨大的變化,河川下游生物也會因為水流不穩(平時水流被截斷,洩洪時面臨巨大的水量衝擊),而引起劇烈變化。   談到環境有人也許會認為環境與經濟生活無關,其實環境生態是祖先留給我們及後代子孫最重要的資產,現代人用工程的方式改變掠奪,後代子孫想恢復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等於是現代人為了生活上的便利,掠奪後代子孫的資產,留給子孫一個污染的生態,負債累累的環境。那羅溪裡原有大量生活於急流中的苦花魚,當地人們只要定時補抓永遠不虞匱乏,水庫興建後,溪水流速改變,魚種也將改變,下游因溪水被截流,水中生物也將大量減少。   沿油羅溪旁居住的尖石、橫山鄉居民現在大部分靠簡易自來水(水源取自油羅溪中)生活,將來也會因上游溪水被截奪,面臨缺水危機。   而且那羅、梅花地區是地質敏感帶,2004年艾利颱風曾經造成那羅地區土石流(溪旁數家餐廳民宿被土石流淹蓋,如喜嵐餐廳),梅花地區土石大量崩落災情,當水庫開始興建後,水庫工程及玉峰越域引水隧道工程也將使得當地地質更加脆弱,一遇豪雨更容易造成災難。   處於極端氣候的今日,降雨情形更趨於集中,遇超大豪雨的機率愈來愈多,當雨量過大時水庫將面臨潰壩(或大量洩洪)的危機,下游兩岸居民(尖石、橫山、芎林至竹東)則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及破壞。   結語 所有水庫都有生命期,台灣的地形及人為開發更使水庫壽命大為縮短,石門水庫完工到現在不到50年,已經面臨上游泥沙淤積的難題,總有一天水庫會一個個報廢,到時候的子孫(或許是我們自己),將再花大筆經費處理水庫,而那時原有很多河川中的生物已經滅種,例如原本台灣各地河口的鰻魚苗因河川污染及水利工程使近年來鰻苗捕獲量大量減少,連帶影響龐大產值的鰻魚養殖業。   我們不應該再迷信水庫工程,應該思考永續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例如研究海水淡化技術,節約用水,適當的反應水價,尤其工業用水更不應該用變相補貼方式扭曲水價。整體產業發展也應該以低耗水,低污染,低耗能工業為主。     文、圖/許天麟(海茄苳)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副分會長  

從生態心理學看202兵工廠

2010-05-24

就當是一道心理測驗吧:你認為人生中下列何者最為重要,請試排出順序:健康?財富?快樂?生態? 許多人會義正辭嚴地說:沒有健康和財富,哪來的快樂?繼而有意無意地把「財富」放到「健康」後面。「快樂」或許部份基於華人文化中對追求逸樂潛藏的罪惡感,常被放在第三。而若非此文之主題,「生態」根本不在選項之中。但,其實我們才開始得面對一個:失去「生態」,此三者將可能一起覆亡的時代。   身為一位心理衛生工作者,我卻想提醒:若無法感到快樂,身體的健康和身外的財富又有何意義?有錢而不快樂的例子大家身邊俯拾皆是;身體無大恙,卻擔憂焦慮、吹毛求疵地要醫師遍查全身,因而被他科建議來精神科評估的案例,更所在多有。反之,身負殘疾卻能樂觀進取的典範始終是勵志的最好素材;收入微薄卻能慷慨捐錢而安貧樂道的自在,更是人人津津樂道的榜樣。不論貧富殘全,最後不終究得面對自己內心那一份最真實的感受嗎?所以,真正感受到心靈滿足的快樂,豈不該是人生更核心的價值嗎?也就是如此,才陸續有主張生態健全與心理健康並進的「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和主張人類健康與環境健全相輔相成的「生態醫學」(ecological medicine)等觀念開始勃興,讓人們重新思考更深刻的價值。   當然,的確如大眾所認知的:沒錢很容易不快樂。2006年,英國的心理學家發表的全世界第一張「世界快樂地圖」,也證實這個事實:在大部份的狀況下,窮國人民過得很痛苦,而收入越高,人民的快樂指數也越高;少數例外之一是快樂排名第八的國家不丹,年收入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不到,卻早以心靈的快樂為價值,默默推行「國家快樂力」三十年,從此次調查來看,顯然確有成果。若非歐美開始重視國家的心理力而做出本份報告,還真難發現這個全球少見,以低收入達成高幸福的獨特國家。   台灣呢?在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排名六十三。美國有錢又快樂,排名二十三。比台灣富有的日本僅排名九十(從其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可理解)。對岸中國排名八十二。所以,平心而論,台灣也算是個寶島了──至少如此自足在心理上會比較正向一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將世界各國的收入和快樂座標化繪成一張圖,卻會有兩個發現: 第一,台灣的快樂和收入雖然都是中段生,卻是類似收入中較為不快樂的。也就是說,台灣人努力賺得的金錢,換得快樂的效率卻不太好。東亞諸國都有此傾向,不及西方國家在達到同樣國民所得的情況下,可以過得更快樂。   於是,我們該問問歷代的執政者,怎麼把台灣經營成一個讓自己快樂得很辛苦的國家?   第二,各國收入和快樂的分佈隱約形成一條飽和曲線,收入極低時的確很痛苦,隨著所得升高會讓人民越來越快樂,但邊際效用會遞減,過了某個程度,即使收入再增加許多,快樂的增加仍很有限。而台灣已差不多到了飽和點旁,也就是說,再多賺更多錢,即便會再快樂一點點,但金錢帶來快樂的效率卻不會太好。   於是,我們也該問問現在的執政者,為何還用經濟發展為誘因,來讓人民以為明天會更好?以國家層級的眼光來看,物質生活的改善政策比較適用在開發中國家,排名沒那麼落後的台灣該尋找別的重點。   經濟發展、物質生活並不會成比例地增加人民的快樂,更無法獨力帶來幸福。美國保育團體山岳協會(Sierra Club)出版的《生態心理學》一書即提醒:「高度消費的社會,高生活水準的人,花得再多也無法感覺滿足。」並引哈潑(Happer)雜誌在美國的民調:無論收入有多少──即使已經年收百萬美金,很多人仍認為收入若能再加倍,一切就會更美好,沒有人覺得滿足。芝加哥大學的調查卻顯示:四十年來,國民所得確然加倍,但美國人自認快樂的比例其實大致維持在三分之一上下浮動,並沒有因為社會越來越有錢而有更多人覺得快樂。在心理學上,基本溫飽可得之後,真正心靈富足的快樂,往往來自於家庭互動的滿足、休閒生活、以及社會關係與友誼等等。   回頭來看這一次202兵工廠各方的思維,對於這塊台北市區少有的淨土到底該如何運用,藝文界與環保界固然期待能保留為市民共同的生態公園,執政者則也考量經濟發展仍有其必要性。這個案例其實重演著過去一再重複的困境:當生態保育遇上經濟發展,似乎註定對立無解,難道沒有可以超越此二者思考的新層面?   也許這一次,我們可以從生態心理學的觀點,並用具有世界觀的國家層級來思考這件事:心靈真正的富足與快樂,雖需奠基於適度的財富,卻比財富和健康都更是人生的核心價值。當台灣走到以增加所得來換取快樂已近飽和,卻又效率不彰的這個時代,與其再想著多賺錢,其實更該檢討我們的生活型態。202兵工廠的土地,能否以提昇市民非物質的生活品質,滿足心靈的快樂富足來思考?還是仍拿經濟發展的過時老調當口號?台灣,尤其台北市,此時首缺的還是經濟發展嗎?適度地留下讓心靈和文化成長的空間,也許更有助於提昇人民的幸福。   也許,翻閱世界快樂地圖的啟迪,拜讀生態心理學的洗禮,能讓更多人願意認同首快樂、次健康、再次財富這樣的新價值順序,至少就台灣現有的經濟條件而言確該如此轉型。但,其實我們才開始得面對一個:失去「生態」,此三者將可能一起覆亡的時代。     文/陳俊霖(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

夢想的開端~觀音山步道圖的誕生

2009-06-25

觀音山位於高雄縣大社鄉,是荒野高雄分會伙伴的觀察定點之一,從民國八十九年開始,伙伴們就開始長期觀察觀音山生態的演變。觀察路線由陳氏墓園旁入山的山群為主。   觀音山地質屬南勢崙砂岩,為全台砂岩顆粒最細緻的山林之一,沖蝕及磨蝕的抵抗力較脆弱,砂岩構造雖造就此地細緻的溫柔山林面貌,卻也形成此山區蝕解迅速的先天缺憾。   受自然因素影響而崩解的地形,在一線天清晰可見。原稱一線天的地形,可想而知,一次僅能容納兩人擦身通過,但經過自然的物理與化學風化交替作用,目前一線天的寬度,已同時可容納三人行走其中。94年六月梅雨過後,一線天兩邊的山壁坍方的更加嚴重。與92年所記錄的照片相比較,便可以清楚看出差異。   除了自然風化侵蝕外,目前觀音山區遭受嚴重的人為干擾與經濟開發,生態環境不 斷改變。除了私闢休息區外,蓮花池的開墾栽種作物,是最大的人為干擾。蓮花池原為山中谷地,雨水匯流此處,讓谷地形成長年涵養水分的濕地。山中的濕地,吸引許多不同動物造訪。   高雄縣政府為了便利民眾通過濕地,在民國九十年搭建了木棧道,誰知,這木棧道卻引進了更多的遊客,甚至連勤勞的開墾者都來了。於是,原本涵養水分與眾多生物的濕地,成了人類私利的菜園。每當大雨,山中的水無處可宣洩,就將菜園沖毀,順帶連棧道也一起沖垮。   荒野高雄分會過去幾年來長期關注觀音山生態,希望藉由推動觀音山步道計畫,促使當地居民對於觀音山脆弱的生態環境與寶貴的生態資源有進一步的了解,繼而引發在地居民對於觀音山的認同與自發性的關懷。唯有激發當地居民的愛鄉護土自覺,方能有效且較長遠地形成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有效防線。   目前觀音山步道圖計畫,已進入最後繪圖階段,步道圖繪製完成後,會舉辦一系列的自然觀察活動,希望藉由對自然的了解與關注,進而認同這一塊美麗的土地,並減緩對該地的開發。如您與我們有共同的想法與期待,請加入我們推行鄉土關懷的行列。

守護三崁店(下)文史篇

2007-07-19

因為在三崁店糖廠舊宿舍區發現諸羅樹蛙,民間團體展開搶救行動,才知道這個地方。在拍攝過程中,慢慢接觸、了解土地的歷史,並擴及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所建構的地景與文化。由於諸羅樹蛙事件發展快速,拍攝就泛擴及各個層面,包括文史、生態都有,寫稿的時候發現,三崁店的東西實在是太豐富了,決定做成兩集,分為生態篇與文史篇。   清朝的古官道      日據時期的神社  三千棵大樹  兩千隻諸羅樹蛙  當時間流轉,歷史在空間上重疊  一個個精采的故事  從三崁店糖廠向外傳送……   2007年6月28日,台南的民間團體發出緊急動員令,號召志工到三崁店糖廠搶救諸羅樹蛙。諸羅樹蛙的發現,源起於永續空間設計公司的商毓芳在做樹谷園區一條古官道的調查時,沿路追溯經過三崁店,當地居民告知,這裡有個日據時代的神社,神社遺址靜靜佇立著,謎樣的身世,吸引商毓芳逐步去探索它的過往點滴。   「這是猼犬,就像我們的廟門口的石獅子,左右兩隻,兩兩相對,雖然不見了,但還留著痕跡,屁股在這裡,腳在這裡。」商毓芳興奮的敘述著。神社興建於昭和6年,1931年,就像我們的寺廟一樣,神社是當時離鄉背景來台灣殖民的日本人重要的信仰中心。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接手統治,神社木造結構消失了,神社平台上蓋了間兩人郵局。   神社這一地帶只佔宿舍區的局部,在1991年,三崁店糖廠關廠後,老天爺收回了大部份的土地,成為生態豐富的次生林。台南社大的朋友應商毓芳的邀請,前來查看這裡的老樹,意外發現了諸羅樹蛙。神社與樹蛙產生了交集,但樹蛙卻馬上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因為台糖公司已經著手開發,這個開發案為神社的保存以及生態體系的維持投下變數。   在各方奔走努力之下,台南縣政府文化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把三崁店神社遺址暫定為古蹟,暫定古蹟視同古蹟,在審查是否符合古蹟資格的過程中,三崁店神社遺址有文資法的保護,任何人都不能破壞。  放大尺度來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崁店在史前是台江內海旁,一個平埔族的漁港部落;明清時,相傳鄭成功還曾在附近登陸。清朝,三崁店是交通軍事的要道,目前將舊宿舍區一分為二的道路,在清朝是古官道,稱為府城北路,從府城通往諸羅縣,沿著台江內海的這條古官道是重要交通路線。在三崁店糖廠辦公室前,有一塊乾隆36年立碑的「蔣公堤」,就說明了當年府城北路因洪水交通中斷,清朝官員修堤防、造橋樑的過程。   來到日治時期,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在全台各地紛紛建造起糖廠,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手統治,所有的糖廠改由台糖公司經營,當糖業沒落,糖廠一個個吹起熄燈號。三崁店糖廠主體的製糖工場已經拆除,就地蓋起工廠,宿舍區也即將蓋房子,為了保護珍貴的歷史空間,民間團體開始做田野調查,找尋兩個時代的記憶。   仔細詢問探訪,找到糖廠的舊員工――方水龍老先生,他熱情的拿出當年的老照片,有全家福、結婚宴客等,當年他住在宿舍區的生活影像。高齡81歲的方水龍在次回到宿舍區,「這欄杆是我們做的……這裡大禮堂……那邊是網球場……」雖然所有的建物已經全部移平,對居住空間的記憶,仍深刻在老人家的腦海中,「很感慨。」這是方水龍的結語。  當年日本人建造這聚落的思考,還可以看出來。住家旁的芒果樹、龍眼樹是家樹,高大的椰子樹是行道樹,這是溫帶地區的民族對南國的想像,整個空間規劃完整,有網球場、野球場、籃球場、射箭場、相撲場,也有接待外賓的招待所。住宅附近密佈著防空洞,在二次世界大戰,糖廠也是美軍空襲的對象。   台糖公司人員表示,不開發的可能性低。民間團體與台糖公司對於這塊土地的使用,存在最根本的價值認知差異。台糖資產管理中心郭月娟表示,「我們國家有管理機制,土地閒置太久就不行,台糖很大策略就是資產活化,閒置資產要活化,不然國家資源就堆在這邊。」但文史團體認為,台糖是國家的資產,這些深富歷史價值與意義的糖廠遺址,是全民的資產,是前代、當代與未來世代的資產,應該要公共化。   如何厚植文化的根?當深具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被當成閒置資產,一一被處理掉,到最後我們還能留下什麼?每一個區域的人們對歷史的記憶,一一被抹去,我們如何讓下一代了解前人的生活、土地的故事呢?台灣從上到下都在拚經濟,有多少人在乎文化資產的保存,台糖公司在這樣大環境下的經濟開發導向的思考,可以理解,但這對嗎?      採訪側記 尋找地方住在三崁店的耆老,東問西訪,終於找到了一位在糖廠工作、住在那裡的老員工。方水龍老先生對於我們的來訪熱情歡迎,拿出家裡的老照片一一翻閱,戴著厚厚黑框的老花眼鏡,仔細的瞧,比較小的照片看不清楚,他說,老了看不太清楚。81歲的老先生,問他是哪一年出生,他說是昭和幾年,老人家言談中參雜著日語,過去還曾擔任日文翻譯。   在糖廠舊宿舍區採訪結束後,他座在宿舍區門口的水泥旗竿基座上,唱起日文歌。他是台灣歷史的見證者,人生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時代,日本殖民統治對他的影響很深,我不知道他對國民政府統治的想法,但之前採訪過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派到東南亞打仗原住民長者,他說的原住民語中也夾雜者日語,我說國語有的他聽不太懂,訪問時還要請部落的朋友用族語幫忙問。老人家深深懷念日本統治時期,對原住民的長者來說,國民政府也是殖民統治者。這是台灣的歷史,尊重、接受、反省也珍惜這些都是屬於台灣。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守護三崁店(上)樹蛙篇

2007-07-12

2007年6月28日,台南民間團體廣發徵召令,請大家幫忙抓諸羅樹蛙。原本在嘉義採訪大林三角里社區推綠標竹筍的計畫,希望把諸羅樹蛙保育與產業結合,希望創造農民與樹蛙雙贏,過去,大家一直以為,諸羅樹蛙分布的南界到曾文溪,乍聽到在鹽水溪南岸的永康,有諸羅樹蛙分布,確實令人訝異,高興之餘卻也感嘆,馬上要面臨棲地消失的命運。    台南縣永康市的三崁店糖廠,在1990年關廠,從人類的觀點是荒廢閒置,但在生物的眼中,茂密的次生林是個天堂,有諸羅樹蛙、貢德氏赤蛙、還有許許多多的生物在這裡生活,當怪手開始剷除雜木林,這些生物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6月28日,台南地區的NGO組織發出動員令,徵召夥伴協助抓諸羅樹蛙,這消息令人震驚,因為這是在第一次鹽水溪南岸的永康發現諸羅樹蛙,剛發現牠的存在,卻馬上要進行搶救。永康的三崁店糖廠在1990年關廠,荒廢的舊宿舍區經過十幾年自然演化,成為生態豐富的次生林,包括台南社大、荒野、台南鳥會還有遠從高雄來支援的團體,展開一場搶救樹蛙大作戰。在雜亂茂密的樹叢間鑽來鑽去,耳邊盡是諸羅樹蛙嘹喨的叫聲,手電筒在黑夜中仔細尋找,一個晚上下來,抓到了100多隻。   抓諸羅樹蛙是逼不得已,三崁店糖廠面積有10公頃,其中9公頃,台糖公司和建商合作準備蓋住宅區,一開始地方文史團體為了搶救這裡一座日據時代的神社,在請台南社大關心這裡的老樹保存議題,意外發現諸羅樹蛙的存在,6月27日,怪手整地清除樹林,民間團體找台南縣政府城鄉局緊急協商,建商同意停工兩個禮拜讓保育團體抓樹蛙。   民間團體初步估計,這裡諸羅樹蛙的數量超過2,000隻,在全台灣諸羅樹蛙分布狀況,這是很龐大的族群,樹蛙抓了,又該移去哪裡。移地復育是嚴肅的課題,如何尋找適合牠生存的棲地,而且把一個物種移入,就會造成物種間的競爭,可能壓迫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而棲地營造是三、五年的時間,就地保育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地主台糖公司基於活化資產的原則,仍是要開發。   6月29日,台南縣政府農業局負責生態保育的人員,馬上到現場勘查。與建商協調是否能暫緩清除雜木林,建商表示這是為了鑑界的需要,必須測量高層,就讀成大建築所的許勝發提出許多替代方式,但建商並沒有接受。台南縣政府農業局森保課這次的現勘,對於諸羅樹蛙保育工作沒有具體實質的幫助,土地分期開發的做法,建商並沒有同意,兩個禮拜移走樹蛙的期限也沒有展延,諸羅樹蛙棲息的雜木林一樣要清除。   7月3日,搶救諸羅樹蛙的團體組成「守護三崁店聯盟」,提出暫緩開發、就地保育的訴求,抓樹蛙的行動也暫停。7月8日,守護三崁店聯盟向文建會提出申請,把三崁店糖廠這片土地,登錄自然地景,希望保留下一線生機。7月10日,農委會特生中心兩棲研究室的林春富到現場勘查,他認為相較於雲林、嘉義地區諸羅樹蛙點狀分佈的狀況,永康這片棲地擁有大量的族群,是個諸羅樹蛙的基因庫,值得保存下來。   麻豆地區的諸羅樹蛙主要棲息在總爺糖廠,台糖公司給保育人士搶救諸羅樹蛙的期限到2009年底,之後就準備開發。當台南地區兩個諸羅樹蛙主要的分布點都沒了,這物種是否會在台南縣消聲匿跡,開發與保育如何取得雙贏?這需要智慧。而台糖公司作為國營事業所承擔的責任,除了土地開發利用,為國庫賺錢之外,在生態保育以及生態教育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採訪側記 雲林、嘉義縣市包括台南麻豆的諸羅樹蛙都拍過了,採訪永康諸羅樹蛙的搶救行動,真佩服民間團體的努力,抓完樹蛙,還挑燈夜戰討論過半夜,為住在三崁店糖廠的所有生命而努力,為什麼要保諸羅樹蛙?為什麼要保棲地?雖然這裡有許多保育類的物種,但目前並沒有看到轉圜的機會,在英國可以為兩種蝙蝠的存在而停止開發案,對生命存在的價值我們又有多少反省。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陳志昌(公共電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