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的力量有多大?(2012年國際淨灘成果)

我們正在做的事: 
 
每年9月與10月,台灣一千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上都有一點點不一樣。
 
  周末一到,小島上2300萬居民開始四處移動,從都市湧出的人群往山上爬,又海邊跑,直到停止在海岸線上,彷彿來確認腳下的土地真的是一座被海包圍的島嶼,緊接著魚貫走進路邊的海產店。但是在9月與10月時往往會有些微差異,在淡水河左岸的白鷺鷥或台南潟湖的黑面琵鷺眼中,少數民眾好像有任務在身,他們在豔陽或風沙中的海灘上來回走動,潔白手套與臉上的汗水和微笑一樣耀眼,他們親手拾起一件件人為廢棄物,以具體行動響應國際淨灘日。
 
 
 
  今年有多少人參加荒野的淨灘活動呢?全台25場大小活動獲得七千多位荒野志工與民眾的支持,約是全台人口的0.03%。我們共清理出17643公斤的垃圾,約是台北市內湖焚化爐單日處理量的1.96%。我們盡力讓19.2公里長的海岸恢復原貌,約是環島海岸線長度的1.60%。
 
  「垃圾真的有減少嗎?」、「海邊有變乾淨嗎?」荒野從2008年世界地
球日開始舉辦淨灘,質疑的聲音不斷增加,單看今年付出的努力與成果,答案似乎很明顯。有一群人妄想愚公移山,而且還持續了8年(註一)。
  但如果淨灘的價值不僅只於「你丟我撿」的無限迴圈呢?我們開始剖析淨灘行動的深層意義,思考如何在荒野各種工作項目中定位淨灘的角色與價值。我們發現淨灘適合設計成一堂「初階」的環境教育體驗課程,具有「短時間」、「容易引導」、「動手服務」、「深刻體驗」、「高人員承載量」的特性。當荒野守護的棲地或環教基地無法一次滿足數百人以上的學校或企業團體的需求,我們就會邀請這些大自然門外引頸期盼的朋友,參加淨灘活動。
 

 
的確,在垃圾蔓延的海灘上可能難以欣賞五彩玲瓏的飛羽、聆聽森林的天籟,但更強烈的視覺衝擊撼動每一
個參與者的心,原來日常生活製造的垃圾早已攻佔海岸、包圍島嶼,站在眾人堆疊成形的垃圾山前,有人靜默了。我們或許可以確定按下沖水馬桶後,所有的不舒適都會得到善終,但馬桶與垃圾桶有所不同,當沙灘上撿不完的垃圾中出現昨天喝的茶飲品牌、早上吃的速食包裝、甚至是數以百計的針筒與上萬個打火機,你我開始懷疑可能只有一部分是遊客所棄,我們文明生活的後遺症並不如想像中全數得到妥善的處理(註二)。垃圾從拋棄到焚化、掩埋或回收的過程中一定有某些環節出了差錯,我們都是製造者,人類來海邊撿回自己的垃圾只是負起最基本的責任而已。
  當我們承認錯誤後,才有勇氣面對自己。才能夠體會到綠色生活的3R中「減量」為什麼比「重複使用」與「回收」重要,如果你在淨灘後的某天,走進超商拿起一罐飲料時想起背包中的水壺而遲疑了,或伸手接過早餐後又將塑膠袋還給店家,也不需要太驚訝,因為這就是淨灘這堂「初階」課程「深刻體驗」的特色,我們相信歷年參與淨灘的3萬多位朋友也會用不同態度面對他們一年中將使用的600萬個寶特瓶與2100萬個塑膠袋(註三),甚至將淨灘的經驗分享給台灣700萬個家庭。
 
  
 
 
沒有淨灘經驗的人,不會認為這個年代還存在廢棄物處理問題;參與過淨灘的人,明年再報名時則想知道垃圾會不會少一些。不只是我們想知道,這也是26年前美國Ocean Conservancy發起第一次淨灘後,為何快速蔓延至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累計876萬人響應的原因。或許人類在文明起源前就有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只是50年前開始大量用拋棄百年無法分解的塑膠,讓26年前的一小群人開始倡議海洋廢棄物的問題。在台灣這100%環海的島上,今年有0.03%的人捲起袖子來淨灘,你覺得明年垃圾會變少嗎?或許我該問你「明年還要再次響應嗎?」或是「明年要帶幾個朋友一起來?」
 
 
 
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專員,自然名:螃蟹)
 
 
 
註一:台灣之世界淨灘日活動最早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起,荒野於世界地球日淨灘兩年後,由2010年起與世界淨灘日(9月第三個周六)同步,並與黑潮等環團組成「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aiwan Ocean Cleanup Alliance),簡稱TOCA。
註二:美國環保署資助的全美海廢監測計畫(National Marine Debris Monitoring Program)、成大及海大在高雄與基隆的研究均顯示:海灘上的廢棄物並不只是單純從船隻或海岸遊憩所丟棄,而是以日常生活用品等垃圾佔的比例最高。
註三:台灣每年約消耗46億個寶特瓶與200億個塑膠袋
註四:網址為icc2012.sow.org.tw

 

附加檔案大小
0.03% 的力量有多大?(2012年國際淨灘成果)5.1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