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荒洋野草特展報導(二):上山下海,一覽台灣的山海之美

我們正在做的事: 

/張源錄(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麋鹿)

海岸與山林,對於絕大多數的都市人而言,並不是一個需要經常涉足的地方。即便造訪,也不見得會留意到生態的細微之處。你想知道,海岸上或草叢間存在著什麼事物嗎?

環島步行,紀錄台灣海岸景色

荒野保護協會於2018年開始進行「海岸行腳」活動,與Google合作,以3D全像攝影機的方式紀錄台灣的海岸景色。在「荒洋野草」特展中,特別挑選部份精彩攝影紀錄,讓人一窺台灣沿岸的各式景色。

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廖建翊(自然名:山豬)表示,荒野號召志工合力拍攝的海岸紀錄,現在都已經上傳至網路,民眾只要打開Google的應用程式,即可隨時隨地在線上觀看這些風景。

接力行腳,看見美麗與哀愁

為了避免攝影機過熱產生當機問題,志工們常常需要一清早就行走於海岸上,過程雖然辛苦,但也看到許多難得的美景。清晨在嘉義的某處海岸,從東邊看去,竟然能看到日出美景。山豬表示,每當在海岸上看到一片壯麗美景時,都忍不住讚嘆,同時也希望全台灣的海岸線都能如此的美麗清淨。

 

行走於海岸的過程中,志工們不僅看見了台灣之美,也看到了許多潛在的或待解決的環境問題,例如沿海的養殖業常使用保麗龍材料,這些材料在廢棄之後,因為沒有適當的處理,很容易成為海邊的廢棄物。此外,工業化的擴張也直接影響到海岸線生態,例如雲林縣的「人工海岸線」比例高達九成。

走入山林後才看得到的真相

除了海岸行腳,2019年荒野也開始試行「山林行腳」。由理事長劉月梅與志工夥伴一同穿過北橫,令人驚訝的是,現山林中的垃圾比預期中還要多。由於垃圾量非常龐大,難以單靠民間力量不足以清除,劉月梅理事長期望未來有機會和公部門合作,研擬清除山林垃圾的可行方式。

乾淨家園,從減量做起

對於環境垃圾問題,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劉瑞祥也以「一次性塑膠」為例,分享政府近年的推行成果。副處長指出,政府於民國91年開始推限制購物用塑膠袋,經過多年推行後,每年使用的塑膠袋大幅減少了40、50億個。雖然成效明顯,但換算下來,平均國人每年消耗的垃圾袋仍高達600多個。若以聯合國、歐盟設定的減塑目標「一人100個以下」來看,仍有很長的距離要努力。

無論是山、海或是垃圾污染的陰影始終存在。荒野的行腳活動,除了將台灣之美記錄下來,同時也期望讓大眾理解環境的得來不易及垃圾危機等問題。只要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減少非必要的一次性垃圾,就是對台灣這塊土地最直接的支持與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