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環境教育基地

環境教育基地

環境教育基地

荒野一直以「棲地守護」的宗旨,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捐贈或接受委託,來取得荒野的監護與管理權,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讓自然的生態環境得以被妥善保存,成為留給後代最珍貴的資產。

「宜蘭勁好客」―荒野28年會

2023-11-10

圖、文/李偉文〈榮譽理事長,自然名:野榕〉 2023.11.10   歷經數十年參與各種活動的觀察,發現一個活動中,所有完美細節的總和,不等於完美的整體,有時候會多很多,有時候會少很多。   那些多出來或少掉的東西,只存在每個參與者現場所激發出來的能量,很難在事前活動細節的規劃或事後分析討論中呈現,因此一個完美活動的產生,無法只是單純透過不斷排練確保執行不要出差錯就能達成。   今年在宜蘭舉行的荒野成立28周年的年會,就是一個完美的活動,除了能夠很到位的照顧到三天二夜的吃住,來來去去五六百位以上的伙伴參與眾多類型的活動,更麻煩的是地點相當遙遠,必須量身打造只參與部分活動伙伴的交通接駁…等等後勤支援,還有眾多活動的講師、主持人的接待與行政支援,這麼繁雜的事務,由在荒野中算是規模比較小的宜蘭分會承辦,更加難能可貴。   接任宜蘭分會長才一年的大熊葉信雄說,這次辦年會,宜蘭在地伙伴有146位擔任志工,而主場活動參與者有簽名報到的共有460位(其中應該有不少人漏了簽名,像我太太就是,很多人一進會場就興奮地跟久沒見面的老伙伴擁抱,就忘了簽名。)        這次年會的地點雖然離市區有點遠,但是卻是屬於荒野自己經營的教育基地,這所廢棄已久的小學,經荒野二年的整理,已經成為一個可以住二百多人的住宿型環境教育中心,又可以洗熱水澡,相當乾淨舒適。   我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書《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的序,我的高中同學羅綸有這麼寫著:「一個理性平和、沒有資源的環保團體,居然可以點燃成千上萬名志工的熱情,呼群保義,且樂在其中,相信自己初心願力可以改變世界的熱情開始蔓延,願意挺身而出的勇氣逐漸擴散……帶動著懷著大愛做小事的人一起加入,讓每個活動都像是廟會趕集,讓參與者本身變成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出航。」   的確,二十多年來,荒野的每個活動,真的就像是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出航,每年的年會,來自全國各個分會,四面八方的伙伴齊聚一堂,真的就是辦自家人的喜事一樣,大家見面都好開心。   一個完美的活動形成,最重要的就是每個參與伙伴身上散發出的熱情與歡欣。謝謝宜蘭伙伴的付出,也謝謝每個不畏路途遙遠的伙伴,不管當天在場或不在場,荒野這個大家庭是由所有願意行動的荒野人所匯聚,謝謝大家,明年年會由台南分會承辦,我們明年台南見!    

清水湖環教基地能源好好玩

2023-11-10

圖、文/施志恆〈荒野氣候變遷節能志工,自然名:高蹺鴴〉 2023.11.10 荒野28年會   2023年10月21日是荒野保護協會一年一度的年會,這次28年年會由宜蘭分會負責,舉辦地點是宜蘭三星鄉的「清水湖環境教育基地」,這次年會辦得非常成功,內容豐富又好玩,由於身為荒野的節能講師又同時是宜蘭在地的定點志工,我把年會看到的能源教育相關的各項點點滴滴分享給大家。   這次年會在宜蘭較遠的三星地區,但志工們仍鼓勵大家乘坐大眾交通工具或共乘,我看到很多人都是一起共乘來宜蘭,真是大家節能減碳最好的示範了!年會有很多活動,有:野菜新食堂、大樹講堂、好客居講堂、靜態展、自導式走讀,甚至有人參加附近的太平山之旅及騎腳踏車上山的林鐵溯源,晚上還有晚會和音樂會,每個活動都讓人流連忘返,荒野人真的來到就是賺到! 能源小屋   這裡有全荒野獨一無二的能源小屋,而且不用找,剛來的人一進到學校,印入眼簾的就是明顯矗立在操場上的能源小屋。這是由星展銀行與荒野合作的「獨立型太陽能儲能光電示範系統」,小屋外牆四面都有解說的內容。其中主要介紹何謂公民電廠、太陽能板如何發電等各項相關環境知識。前面最大一片有關公民電廠的介紹,主要是希望傳達能源不再遙不可及、人人都有參與機會的觀念。後面則是介紹小屋共計設置了4片太陽能板,每片400W,共計1600W的設置容量;同時太陽能發電後經過充電控制器儲存在4顆並聯的鉛酸電池,每顆電池約1650W的蓄電池;這個電池可以透過逆變器,將直流電轉換成110V的交流電,供應給基地所需的電力。   從詢問兩位在基地的專職陳忠雄(自然名:棕熊)和李芳瑜(李恩)目前實際發電情形,他們表示小屋每天約可產生4度電力,他們使用延長線從小屋的逆變器直接接到辦公室,所有的照明和電腦的用電已經綽綽有餘,真的是實踐了自發自用,在地使用,超棒的!不過像這次年會人數較多,或是天氣較陰,太陽光不足的時候,小屋的發電量還是不敷使用;所以他們已經開始規劃第二階段屋頂太陽能發電計畫,預計在學校屋頂架設更多的太陽能板,我開玩笑說:「說不定以後環教基地都不用繳電費了!」 蘭陽水力發電廠   年會這次也安排了自導式走讀行程,透過QRCode 可自行步行至五個附近的環境或人文景點瞭解清水湖的前世今生。這邊最令人驚訝的是清水湖的發展其實就是後方不到一百公尺的「水力發電廠」,這個電廠是蘭陽電廠的圓山機組,仍然在發電中,裝置容量約為18MW。 清水地熱發電廠   附近就是著名的「清水地熱公園」,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很有名的觀光景點,可以用溫泉水煮蛋煮玉米,但其實這兩年已經發展出全台灣第一個「地熱發電廠」,而且第一期4.2MW於2021年11月23日開始商轉。清水湖地區有三種不同再生能源集中在此,包括太陽能、水力、地熱,而且都已經是運轉中的能源,真是太好玩了。 歡迎大家到宜蘭走走   這次年會也把宜蘭所有的棲地或環教資訊都展示於此,包括雙連埤、五十二甲濕地、荒野一號地、清水湖環境教育基地。雖然年會已經結束,但靜態展和自導式走讀都會留下來,未來更會增加更多能源教育的內容,歡迎大家可以來走走喔!

前進「荒野自然中心」,親近自然、就近守護

2023-06-12

文/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副秘書長> 圖/企劃推廣部 2023.06.10         一般大眾對於「自然中心」的概念,大多是在造訪公家的環教場域時所建立的印象,例如中心通常會是坐落於風景優美、生態豐富的地方,可見許多的環教設施及廣大的園區,縮短了民眾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也成為現在許多人對環境守護啟蒙的場域。           而荒野對於自然中心的概念則有著些微的差異,我們同樣也認為人類是無法脫離大自然而生活,只是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逐漸減少了與自然接觸的時間,進而產生疏離甚至排斥,但大自然卻始終在我們身邊,只要有人來好好的引導與帶領探索,其實很多地方都能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           我們認為帶領民眾接觸自然的門檻是不用太高的,不一定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設備或是一定要大老遠地跑進深山才能親近大自然。荒野採取無實體自然中心的概念來帶領民眾進行自然探索與體驗,從身邊既有的自然環境開始認識及進行自然觀察的定點活動,憑藉著一群群在地志工(定點組)不斷地向民眾進行解說導覽與生態紀錄,來達到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的理念推廣。           此外,荒野為了更接近現場便於就近守護的需要,隨後也因應需求採取向公部門承攬或認養,或是與私人合作租用場域的方式成立了實體自然中心。           而最令非營利組織所擔憂的營運資金來源,除了由全體會員支持之外,也擬定計畫尋找理念契合的企業一同合作,一旦有了企業的支持,除了能就近守護需要被關注的棲地之外,也能提供民眾更接地氣的環教體驗與工作假期活動,也由於貼近現場,因此經常提供主管單位更佳的營運管理或操作建議。           由此可知,荒野的自然中心並非全以環境教育為主軸而設置,而是依任務與需求的不同來評估是否成立以「棲地守護、物種復育、友善農耕」或是單純環教為主軸的中心類型,再以中心為起始點向外進行各式活動與推廣,達到環境守護的目的。           以棲地守護為優先主軸的中心來看,本會為了守護國寶級濕地——雙連埤,於民國99年進駐了宜蘭縣教育處的「雙連埤生態教室」10多年,而當契約結束後更持續於宜蘭成立「雙連埤環境教育暨棲地守護基地」持續不間斷地進行生態復育監測與環境教育至今,同樣以棲地守護為任務的中心亦有新北的「五股濕地生態教育中心」及宜蘭的「五十二甲環境教育基地」。                 另有專門為了庇護本土水生植物而設置的自然中心,就是位於萬里山區由陳德鴻老師與荒野共同建置的「萬里濕地植物教育中心」,期許為後代子孫保存台灣水生植物的生物多樣性,並藉由工作假期活動的辦理,讓更多人能身體力行的付出行動,為台灣生態盡一份心力。              當然也有主要以環境教育為主軸所成立的自然中心,如在高雄納瑪夏山區以承租方式建置的「那瑪夏悟洞自然教室」,期許讓孩子能在大自然中實際動手與體驗生活。而位於台南的「水雲生態教育中心」及宜蘭三星的「宜蘭縣憲明國小清水分校(清水湖環境教育中心)」,則分別以認養及承攬的方式將教育部閒置的校區進行建置與維護,再以中心為起點,由志工們一起研發在地的教案與提供具特色的環教空間,歡迎各方團體的來訪與使用。             除了以棲地守護及環教為主軸的中心,亦有將推動友善耕作為中心目標而成立的新竹「油羅田友善農耕基地」,期望藉由親自示範與對外推廣減少農業及環境用藥的理念來守護里山的農地與水圳生態,改變國人常年「慣行農法」的用藥習慣。               無論您需要的是一個能辦理環教活動的空間,或是想了解友善耕種的技術與食農教育、甚至是想要協助現場的保育工作,我們會依「環境負荷」指引您去適合的自然中心,礙於部分場域或生態敏感區有人數限制及關乎生態防治上的考量,因此,也請見諒有些活動實在無法提供一大群人來觀摩或參訪,雖然我們十分需要也感激大眾的關心與支持,但我們也需要有能長期投入的志工伙伴們一起來協助。           此外,荒野身為非營利組織,必須審慎的規劃及善用每一筆捐款,因此如您要求荒野的自然中心在教學的現場也要提供聲光效果高級的設備,或是要求我們經營的場域相關土建、材料使用較高級的材質,由於預算與實際需求上的考量,很抱歉我們能做的真的有限,這需要評估實際的需求。當然,如果真的有必要我們也會努力去擴充與建置。           回顧這幾年本會自然中心的業務推廣,雖然有部分因配合地方政策而停滯,也有部分因預算增加而擴張,都是在各分會幹部及志工與專職的合作與努力下積極發展,並與各單位持續溝通與推廣甚至提供建議,而未來也期望大家能持續努力,讓環境教育與守護環境的初衷得以持續。   了解更多:荒野自然中心完整列表 https://www.sow.org.tw/Nature_Center

讓雙連埤更友善——友善農耕推廣契作

2023-06-10

文/郭碧霞(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白鶺鴒) 、施佩君(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北極熊) 圖/友善農耕合作小農 蔡維哲、黃嵩峻(橘子熊)、郭碧霞(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白鶺鴒) 2023.06.10         來到美麗的雙連埤路上,往左手邊望眼看去,有一片土地綠油油的農地,這是我們的契作農友以自然農法耕作的農地,希望在台灣土地上種植農作物的同時,也能夠友善對待這片土地,與自然共享土地資源。對使用友善農法的農民來說,雖然損失了一些收成,但能與自然界的動物朋友分享,一切都是值得的。           與荒野合作的農友秉持著實驗精神,以黃豆渣、粗糠、稻草以及炭稻殼等等資材來進行土壤改良,讓原本堅硬又肥份不足的土壤,經過資材的洗禮以及利用翻土機讓土壤變得鬆軟,使得農作物得以順利生長。           農友們不辭辛勞,不論是刮風下雨,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不畏汗流雨滴,堅持友善,才能擁有一片健康的土地,目前實驗田裡主要作物為當歸、香茅;小量試驗作物有杭菊、芋頭、苦瓜、山藥、地瓜、蓖麻。契作田裡主要作物為南瓜、冬瓜,今年,就讓我們好好的耐心觀察成效與等待收成吧。     如果您認同雙連埤友善契作的推廣理念 邀請您一起支持我們的友善,動物的家           群山環繞景美致靜謐優的雙連埤,屬於低海拔內陸濕地,現為國家級重要濕地,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雙連埤的水生植物數量及種類都十分豐富,同時也有非常多樣的動物資源,從兩棲類、爬蟲類到哺乳類都能在這裡看見。           但隨著時間演變及開墾,雙連埤乾淨的水質也漸漸消失,水是養育萬物的基礎,也是濕地的根源,有好水才有好的生活品質及健康的生態環境, 因此,我們在這裡推動友善契作期待能減少農藥及肥料流入土壤與地下水,這些汙染將直接影響雙連埤的水質環境。加入本計畫就可以與在地農友們話家常,深度認識宜蘭少有的客家聚落,還能一起挽起袖子,踏入農地,彎下腰採收高麗菜、芥菜、南瓜、辣椒、玉米、百香果。 友善農耕的田裡,不使用除草劑,農友會使用鋤頭一次次地把雜草翻起。也歡迎大家一起來體驗看看這樣的農事喔!           多年來,荒野已與在地農友合作轉型不用農藥、化學肥料的友善栽培,自有一套不用化學藥物的栽種方法,田間的生態豐富,山羌、山豬、台灣獼猴光顧的次數逐年增加,有時我們還得跟這些聰明的動物比賽,看誰能先把又大又好吃的作物挑走。當然蜘蛛、螳螂這些肉食性的昆蟲數量也都相當穩定,他們是友善農夫的好夥伴,能在田裡幫忙捕捉毛毛蟲等農業害蟲。雙連埤友善農業的理念需要更多的夥伴加入,我們秉持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精神,持續建立值得投入的永續農業。 請相信山豬的眼光,被光顧的高麗菜或南瓜田一定是有理由的。   加入雙連埤棲地守護友善契作招募計畫 請點我 【本計畫目前僅限荒野內部會員或志工參與,額滿為止,請盡速報名。】  

野溪之歌

2021-12-10

文/翁梅婷(高雄分會河溪小組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圖/余澤遠(高雄分會河溪小組組長,自然名: 海龜)、翁梅婷 2021-12-10   ♫♪♫♪♫♪♫ 水藍野溪 ♫♪♫♪♫♪♫ 不會,我不會放棄, 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 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   繼續~繼續走下去, 探索保護直到我的心飛上天際, 藍天、白雲、楓紅、綠蔭~   用愛,守護這美麗, 用心,譜寫溫柔回憶......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小小的夢想,一起大大努力,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勇敢張開手,水藍色的夢在搖曳~   詞:荒野高雄第一期河溪志工訓學員、李宗翰(小胖老師)   曲:李宗翰(小胖老師)       「水藍野溪」的歌詞是高雄分會第一期河溪志工培訓時,由學員透過與溪流對話共同創作之歌詞,每一位關心自然河溪的夥伴,心中都有保護野溪的夢想,透過定期的踏查交流,與河溪治理議題的關注,期盼減緩甚至杜絕溪流生態因過度的工程而遭受破壞。       人類原本都是傍溪而生活,很多溪流都是關乎食衣住行的母親之河,但隨著人口增加、工商業的進步,人類開發的腳步不曾停歇,越來越多的野地及砂石開發,讓原本定期氾濫而不適合耕作或開發的河灘地,因為龐大的開發壓力而承受不當整治工程的蹂躪;人類遊憩足跡深入山林,大量的露營區或私人住宅緊鄰自然河溪,在極端氣候的時代,豪雨後河岸崩塌、氾濫成災,人類的不當開發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然而早期多數主管機關秉持人定勝天觀念,而試圖用工程改變天然的河道,將湍急的溪流框上三面水泥,棲地破壞除了直接造成許多物種無家可歸,珍貴的溪水無法下滲補充地下水,更直接影響淡水的可運用量。   ▲美濃區東勢坑溪又高又陡的左右護岸,阻斷左右岸的移動       習慣生活於冷氣房裡的人們,與自然脈動斷了連結,早已習慣與沒有生態的排水溝共存,而多數排水溝也早已加蓋,眼雖不見,但問題仍存在!河溪小組希望能透過一次次活動邀集民眾,一起「看見」並且「重視」河溪治理問題,公民透過荒野與生態顧問公司及公部門對話,目標是讓工程減量,還溪於野。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樣的歌詞是不是很耳熟?其實大家居所附近應該都還是可以找得到水的足跡,以我時常出沒的地方來說,『龍巖冽泉』算是高雄頗負盛名的湧泉出泉地,即便出泉區經過在地NGO團體長期監測並沒有造成氾濫或淹水之疑慮,但工程能帶給地方財源的思維仍深植於小區域執政者心理,幸好近年來公民意識抬頭,除了保育團體長期觀察,市民的關心訴諸媒體,龐大的輿論壓力仍可以稍稍影響政策方向,雖然與『野』共生的距離仍有很長一段路,但至少有了一個好的方向。       城市裡的環境問題容易被看見,而荒郊野外更迫切被看到,您可以想像,在資訊公開之前,一個流域由不同的單位管轄,有心監督的民眾需要一一拜訪相關單位才能獲得工程資訊,但並非每一條溪流都有在地組織或NGO團體關注,一般過路旅人若真的發現問題,有心監督,亦無法長期投入。而被整治的溪流可能僅是周邊僅一戶人家提出整治需求,在監督系統及施作品質、治理效益未被全面審視的情況下,浪費全民的納稅不說,生態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結果。   ▲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固床工,蓄積了土砂,豐水期期間造成沖刷,枯水期造成伏流,表面無水可用       高雄河溪小組第二期志工的培訓邀請了長期關心台灣生態的吳仁邦老師帶領踏查野溪工程,仁邦老師所安排的臺南龜丹溪現況切合地說明了上述野溪治理的困境。從鐵谷宮廟為起點進入龜丹溪,站在橋上可以看到上下游皆已施作治理工程,上游的防砂壩每座高度皆超過友善生物建議的50公分2倍以上,上游部分區段甚至超過200公分。這些工程設施的保全對象為臺南市政府所施作的溫泉取水站。龜丹溪為臺南溫泉產業重要的取水區,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建造取水設備,提供了取水便利,卻也破壞了野溪景觀;人們的選擇從自然野溪溫泉轉變成需額外付費的溫泉旅館,雖然相較野溪溫泉變得較簡易親近了,但這之間的利弊得失值得深思。雖然這些政策的施行已造成不可逆的結果,仍需各界不斷的監督與溝通。   ▲龜丹溪下游河床中,用金屬外殼罩住的溫泉取水口       過去各級河溪治理主管機關秉持著工程專業,為住居生活需求規畫建造,以人為優先的治理工程;長期下來不斷發現及證實,人只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份子;治理手段不應只考量到人類的使用便利,更需要也必要把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納入考量。   ▲高度高於一人身高的防沙壩,造成上下游斷流,不利生物往返       在各地荒野河溪小組與在地NGO及公民參與的努力之下,公部門陸續成立生態檢核資訊專區;目前農田水利署、林務局以及水保局在這兩年相繼成立資訊公開平台,暫不論使用介面是否友善,這已是公民參與、公私協力的一大步。以近期踏查的龜丹溪整治為例,近期重新檢視過往施作的工程構造物,在人身財產無虞為前提下,是否有機會進行減量或拆除;在改善工程施作前,公私部門不斷溝通討論,以河相學為本,適度讓過去施作的人工構造物減量,之後持續觀察記錄生態回復的狀況。未來期待更多的討論,納入更多元的視角,讓野溪溫泉有更適切利用,並以永續利用為目標加以保護。       高雄河溪小組自2017年成立以來,每月例行河溪踏查,記錄溪流生態與情勢;依循著台東河溪小組的步伐,透過主動拜訪,積極呼籲公部門敞開心房,廣納公民、在地團體的意見;目前高雄小組也由住居在美濃的生態學家陳柏豪老師帶領,關注美濃區河溪治理工程,如東勢坑溪及橫溝河段整治。       「不會,我不會放棄,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水藍野溪」在耳邊響起,您有多久沒到溪邊走走了?無論過去已經有過多少破壞,請您不要絕望,跟我們一起繼續走,不斷的紀錄與關注,是「還溪於野」、「與野共生」的重要關鍵!  

疫情下,小野柳自然教室的寄居蟹觀察

2021-10-10

文/張文柔<小野柳自然教室駐點專員,自然名:大樹>、圖/小野柳自然教室 2021-10-10 與陸寄居蟹的邂逅      提到寄居蟹,不免讓人想到揹著行李行走的苦行僧,或是待在家不外出的隱士。回想起第一次看到寄居蟹,是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城西防風林觀察到的,原先以為只有螃蟹出沒,沒想到會有揹著螺殼的小東西在爬行,而且這些小東西極其敏感,遇到人就容易縮進殼裡保護自己。直到當時一起隨行的解說老師說明,才知道那是陸寄居蟹。   陸寄居蟹的生長環境     小野柳自然教室中最引人注目的動物大明星,莫過於陸寄居蟹,這裡的陸寄居蟹還分為灰白陸寄居蟹、凹足陸寄居蟹、短腕陸寄居蟹,無論是哪一種寄居蟹,通通都是我們眼裡的小可愛。那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才能有這些寄居蟹的存在呢?       通常附近要有水環境,方便母蟹們去釋幼,園區內使用的清潔劑,也都是天然的,讓這邊的動植物都能有很好的生長。這些陸寄居蟹,通常於傍晚時分,大量出沒,行走在沿岸陸地之叢林、岩石、園區內的換殼平台、珊瑚礁岩洞裡等等,牠們為雜食性動物,舉凡落葉、落果、死亡的動物或有機腐敗物等等,通通都是牠們的美食,所以牠們又有「海邊的清道夫」稱號。   疫情下的陸寄居蟹一     由於疫情爆發,陸寄居蟹的出沒漸趨平凡,就連日間都能常常看到這些蟹蟹們的身影,某次就拍攝到有一隻蟹蟹竟然在大熱天脫殼行走一圈,打破以往寄居蟹只在殼裡的既定印象。寄居蟹的腹部相當柔軟,暴露在外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平時少有裸露的情形,估計是天氣太熱或是螺殼不夠適合牠,所以才有此情形發生。   疫情下的陸寄居蟹二     也由於疫情,以往踴躍寄送螺殼的狀況也降低,導致我每次清洗完螺殼,送殼給蟹蟹時,蟹蟹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瘋狂搶殼,還搶到有蟹蟹裸身出來抗議。說到這些打群架的蟹蟹,也不免讓人想到先前在台灣各地,揹著破殼或垃圾的無辜蟹蟹們,提醒大家到了海邊千萬不要亂丟垃圾或私自撿貝殼,那些都是蟹蟹們最寶貴的家。   募殼活動仍持續     東管處於2015年發起「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活動,請民眾或餐廳捐出螺殼,目前持續募集,吃完的螺殼歡迎您寄至,「950台東市松江路一段500號,觀光局東管處台東管理站小野柳自然教室收,電話:089-281238」。   場場精彩的夜訪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區處(簡稱東管處)結合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團隊,精心規劃推出的「夜訪小野柳」環境教育課程內容豐富,解說導覽生動有趣,兼具遊憩與教育內涵,於每年的5月至10月展開,目前活動仍持續進行中,歡迎一起來參與這個別有環教特色的行程哦!    

四獸山下的生態濕地公園—永春陂

2021-07-09

文/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圖/林國樑〈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高蹺鴴〉、張秀妃〈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蒲公英〉、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2021-07-10     永春陂?坡?還是埤?乍聽到這個地名令人覺得好奇,原來臺灣早期地名中有許多與水圳及池塘相關的用字,最常見的就是「陂」,陂有池塘、蓄水池的意義。     永春陂原本作為灌溉農田的陂塘,乾涸後轉成軍營,軍營閒置後,在2016年通過都市計畫變更為公園用地,並由台北市大地工程處召開設計說明會及工作坊,以恢復陂塘樣貌、復育原有生物為目標,邀請專家、學者、周邊學校、環團、里民等共同激盪討論,將永春陂建造成為一個兼具教育意義的人工濕地公園。在2019年3月大地工程處將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移交給公園處管理,2020年7月公園處與荒野保護協會正式簽下合作備忘錄,以環境教育跟棲地優化為目標,一起合作推動公園生態化。     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緊連接四獸山系、水系、綠地,營造出多樣化棲地,扮演生態連結樞紐,是生物遷徙非常重要的路徑,因此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態敏感度也極高,形成其特別的都市淺山優勢,成為都市生態跳島,並串聯了都市邊際的自然環境。園區範圍約3.98公傾,而引入豹山溪水與無名溪水,匯入園區塑造大面積的水域濕地,營造多層次棲地型態,並以兼具生態友善、滯洪、減災及遊憩等功能的規劃,荒野與公園處多次的會議討論,依照園區的林緣、草澤、水域、生物棲息、人為活動等,規劃將園區朝向「一般遊憩區」、「緩衝區」、「生態維護區」做分區管理,期待台北市信義區第一個濕地公園,再次打響氣候變遷下努力推動的生態城市。 ▲四獸山下的永春陂生態濕地,將成為生物們的生態跳島       陳德鴻老師發現園區目前正遭受到嚴重的強勢外來種的入侵,尤其是福壽螺、吳郭魚、小花蔓澤蘭和美洲含羞草等,台北分會號召棲地組、親子團的夥伴多次針對這幾種強勢外來種進行移除,在公園棲地維護工作上,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人力!大家是否感到疑惑,這些外來種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呢?是搭公車還是捷運?其實這些外來入侵種都是人類帶來的,不只上述這些強勢外來種,還有許多家裡不想養的植栽、魚類、烏龜、牛蛙等也都經常能在公園裡發現,從去年11月開始,定期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由棲地組帶領的棲地維護工作假期。荒野這幾年一直在推動公園生態化,不停的為公園裡的生物們發聲,吶喊著:你的公園我的家!希望在這裡也能落實荒野公園生態化的理念。 ▲荒野夥伴定期的棲地工作,清除池裡的福壽螺和小花蔓澤蘭       公園生態化的推動必須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並進,荒野夥伴以一貫的熱情無私與行動力,先由棲地組番茉莉總組長與小圓綠貓組長號召棲地夥伴衝鋒陷陣,棲地守護打前鋒,接著解說前輩牽牛花募集一群解說組和親子團的夥伴,一起發想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導覽教案,而思源組高蹺鴴組長則義不容辭的帶著夥伴們一起催生思春組(思源永春組),並邀請木蘭花擔任思春組長,接著許多來自各群組的思源之友們也都來支援力挺! ▲永春陂第一次的導覽活動熱鬧開場       從今年2021年3月開始,定期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由思春組夥伴帶領對外的推廣導覽活動,導覽活動以精采吸睛的故事屋開場,陳述了永春陂的古往今來,接著以濕地的重要性與推動公園生態化為兩大主軸,設計了活潑有趣的生態遊戲,經由沿途介紹永春陂生態現況,再導入外來入侵種、餵養等生態問題等,最後並邀請大家成為永春陂的生態推手,希望藉由一系列深入淺出的活動,導引參加的民眾重視公園的自然生態! ▲精彩吸睛的故事屋,訴說著永春陂的古往今來       而目前棲地組和思春組夥伴正積極合作籌備永春陂守護志工的課程,預計在今年下半年能夠舉辦守護志工的培訓,希望能夠結合當地的居民及有志者,一起守護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期待永春陂這個人工的濕地公園,有朝一日能成為人類和生物都能共存共榮的濕地天堂!  

一個共創共好的自然教育場域—吉貝耍國小水雲分校

2021-05-11

圖、文/ 黃郁翔 (台南分會親子四團 自然名:大冠鷲) 2020年九月,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的一場幹部會議裡,台南分會副分會長曾彥翔(環頸雉)提出了吉貝耍國小水雲分校認養計畫,聽完後的我兩眼發光,會後旋即找上環頸雉討論可行性。期間,他扮演一個引薦者的角色,串起荒野保護協會與水雲分校的緣分。自當年十月與分會夥伴進行共識及討論且獲得總會的支持後,正式於2021年三月完成與水雲分校的認養程序,也將成為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教育基地之一。 台南市東山區吉貝耍國小水雲分校廢校多年,當地還有一段油礦村的歷史,為了活化空間,目前初步規劃將其設為荒野親子團基訓基地。進而再以三年計畫將當地打造成為教育基地,希望藉由在地生態教室串起居民、遷居外地的水雲子弟及投入當地社造的團隊等,一起構想未來,找回當地的歷史,為廢棄校舍注入新生命力。 描寫著在台灣早期礦業開發下,除了著名的九份與金瓜石,水雲分校亦是牛山油礦的開採地,也曾有過繁榮的樣貌。在世代遷移以及社會人口往大都市集中下,水雲分校也面臨了併校以及荒廢的現況。 當人們離開了某個區域,這個區域也開始有荒野的進駐,許多的生命也將因此而再現。 從國道三東山交流道下約五公里,途中經過龜重溪以及牛山,最後到達目的地。群丘環繞的水雲國小,不僅環境保持著自然的狀態,地點交通也不難到達,硬體設備加以修繕即可符合基本需求,如此場域非常適合作為環境教育的基地。 台南分會志工大冠鷲負責主要的校舍場地施工,南區總團與親子團也動員人力前往除草以及環境的整理。二月時分,南區的夥伴前往協助進行割草工作,看著眼前的校區的動線越來越清楚,除了感動,也在生意盎然的自然場域中,多一份安定且自在的感覺。想必大家無不期望這樣的環境能夠作為未來環境教育的場域,日後不論是親子團的基訓、進階訓或是三珠訓,都可以在這裡舉行。科學營以及相關組別的教育訓練也都能以水雲分校作為舉辦地點,這不僅在未來能夠減少尋找活動場域的困難度,同時也可以給學員們一個更切合荒野保護協會理念的教育場合。 在未來的三年中,校園場域的復原及活化與社區發展連結的角色定位,是兩項重要的主軸。至於如何進行校園場域的復原及活化呢?除發包給工程人員進行施工外,大家的共同創作與行動,將會影響未來這個場域能否創造更多的回憶與感動,讓每一位來到水雲國小的夥伴,都能在這裡有一個屬於彼此的故事,深埋每一個人的生命中。 藉由夥伴們共同的努力,完成每一件小小的行動;每個小小的行動中拼湊,都將創造大大的生命感動。這份感動,在我們的回憶裡閃閃發亮。 為了與在地社區活化的連結,歡迎荒野保護協會各群組、各團夥伴,以其場域作為據點,深入了解過去的歷史及曾經的輝煌。利用群體的看見,進而發想、討論共識,我們可以為周遭社區做什麼?我們可以從水雲分校為中心,結合在地居民,發揚曾經的珍貴,並且分享這些值得流傳的歷史記憶。這份美麗的願景,不分你我,歡迎與我們一起努力,攜手讓水雲分校成為更理想的自然教育場域。 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劉建隆(松雀鷹)說:此教育基地,是以親子教育及兒童教育為基礎,同時規劃引進美國Earth Keeper分齡山林教育、氣候變遷暨綠能教育園區、公民電廠示範原型等多元多樣的環境教育,除邀請台南各級學校學生使用本場域之相關教育訓練外,亦朝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努力,以荒野模式建立台南市中小學戶外教學的典範。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開始想像未來的訓練活動在水雲國小舉辦。每一位學員將暢遊於山林的懷抱以及這樣的自然場域裡進行各項的課程以及體驗活動。也深深的感謝總會的支持以及每一位會員的投入。因為每一個人的付出與支持,我們在台南終於有了一個環境教育的據點。 它的名字叫做吉貝耍國小水雲分校,它在台南市東山區水雲里牛山。 補充資料: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12272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國堅

2020-10-15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國堅 生命經驗與土地連結,致力於友善農耕 文/許碧如(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通泉草) 圖/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從宜蘭市區一路往雙連埤的方向開,順著蜿蜒山路,窗外景色從水泥建物,慢慢轉化為綠樹青山。到了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的路口處,會看到一個用布幕和木板簡易搭建的小攤子,攤上有南瓜、冬瓜、地瓜、高麗菜、玉米等當季蔬菜,攤主是高大哥(本名:高國堅)和高大姐,高大哥一邊啃著自種的大黃瓜,一邊熱絡地招呼著每一個路過的人。                                                                   (小小的菜攤,承載著高大哥對土地的守護之情) 人與土地緊密連結的年代 今年六十五歲的高大哥,在雙連埤出生及長大,家裡務農,在那個沒有電只能點油燈,沒有瓦斯只能木材煮飯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著古早濃厚的人情味,家家戶戶種稻,便互相幫忙農事,一起手工割稻,一起在熟悉的土地上曬稻,農暇時一起在月光與星辰下話家常。小時候打赤腳穿開檔褲的高大哥,放學後便在田間玩耍,他笑說是在和泥土做兄弟,除此之外也幫忙割草餵牛吃、養雞、養豬,那是個人與人之間情感緊密連結的年代,也是人與土地之間緊密連結的年代。 在摸索與實驗中學習種菜 退休後便離開家鄉去台北當學徒的高大哥,經歷了多年的都市生活,退休後毅然回到雙連埤,承接父親的農地開始務農。因為從小與土地的緊密連結,一開始便採用友善農法,不灑農藥、不噴除草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這片熟悉的土地。六點多起床巡田已成了每天生活的日常,除了颱風天外,每天都會去田裡報到,看看自己種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雖然出身於務農家庭,但真正開始學習農事是在退休成為專職農夫後,與在地農友互相研究討論,從不斷的摸索與實驗中學習如何種菜。澆水的適當時間為傍晚時分,若陽光下泥土曬得正熱時澆水,溫度一下子落差太大會傷到菜。抓蟲也需於清晨或傍晚時進行,聽著高大哥侃侃而談自己的種菜心得,又俐落地在自家農田摘下一根大黃瓜便啃咬起來,自豪的說著:「我種的大黃瓜直接就可以生吃,高麗菜也可以做生菜,很好吃。」,我在高大哥身上感受到山居歲月裡一種淡然處之及自滿自得的生活態度。                                                            (高大哥用心栽種的大黃瓜,清脆多汁,那是食物的原始滋味) 與荒野的結緣 自2010 年起,荒野以「長期租借」的方式取得「雙連埤生態教室」經營管理權,以此作為基地推動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同時也鼓勵附近農民實行友善耕作。本就秉持著友善種植觀念的高大哥,農田離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僅有數十步之遙,平時走動便常與荒野專職人員閒聊,因為理念相同,故聊著聊著便一拍即合,加入了荒野契作計畫。所謂契作計畫,是由荒野向農民租用土地契作農產品,先付契作金給農民,而農民則依要求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耕作方法,希望能藉此影響當地農友的觀念,也協助雙連埤生態教室做更深入的在地耕耘。合作五、六年來,高大哥手工拔草、人工抓蟲,秉持著保護土地、水質的信念,用心呵護農作物,也用心守護著這片從小滋養著他的土地。自從參與荒野契作後,高大姐也時常受邀擔任食農課程的講師,用自種的蔬菜,教導親子團的孩子做辣椒醬、草仔粿、南瓜粿等,緊密的合作關係,意外地讓夫妻倆成了荒野食農教育的推手呢! 對雙連埤的期許 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型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疏離,而便利的生活使得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變得陌生,人們大多是從冰箱或餐桌上認識食物,失去了直接接觸與認識食材的機會,也失去了感受土地溫度的機會。長久處於都市中生活的人們,遠離了聯繫情感與孕育生命的土地,彷彿成了失了根的現代人。參與契作的荒野親子團家庭,帶著孩子一起來到雙連埤親近土地、體驗農事,接著一起動手做料理,這一連串的體驗,串起了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高大哥的生命經驗與土地緊密連結著,也因為這一份對土地的情感與連結,使得他在退休後務農時,選擇了比較辛苦的友善耕種方式,他希望未來在雙連埤能有更多的農事體驗及食農課程,讓人們可以更親近土地。當人們對於生活的土地有了情感的連結,便會做出友善土地的選擇。願雙連埤的美好與珍貴,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可以一直保存下去。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大哥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魏展民

2020-06-19

文/張源錄<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麋鹿> 圖/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你看,這裡有個洞,可能是蛇鑽出來的。」走在田間,被雙連埤居民們暱稱為魏大哥的魏展民,對於田裡的意外訪客沒有任何排拒,反倒是興味盎然。 對魏大哥來說,田裡有著農作物之外的小生命是很自然的事。他引用佛家某位法師所說:「農業,是一種與萬物共存共榮的事業。」他很認同這種說法。 從永續到友善的農事生活 魏大哥是個與眾不同的「農夫」。軍職出身的他,卻給人一種淡泊安然的氣質,一談起農耕,他能旁徵博引各家思想,散發對自然生態的熱切關懷。他曾是荒野保護協會在雙連埤地區推行「友善農法」的合作農友之一。允文允武的他,為何退休後會投身農業呢? 魏大哥以前就對「永續」的概念十分重視,退伍後,想起自己讀過的許多關於生命哲學的經典「我想透過實際的體驗,來印證我之前所讀的書。」因為過去沒有接觸過農務,所以好學的魏大哥參加了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因而透過李寶蓮老師,認識了「友善農業」的概念,並決定將「友善耕作」作為自己的務農定位。 多元並育、終始循環 「一個作物的終、會是另一個作物的始。」魏大哥認為,「循環」是友善農業的一個重點,正如儒家所言「生生之德」,而李寶蓮老師也提過「大自然沒有廢棄物」。 魏大哥笑說,因為自己不懂,所以才到處看書找資料。在邊學邊做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心得整合歸納於八字:「多元並育、終始循環」。「多元並育」是指農業要能與萬物共榮,而「終始循環」則是生態要有循環。 其實,許多農民對於「友善農業」的認識並不完全,存在有誤區。魏大哥舉例:有種肥料叫「複合有機肥」,是有機肥與化學肥的混合。有農友認為「複合有機肥」也可以算是友善農業。「但真正的友善農業,應該是不使用任何化學肥的。」對於魏大哥來說,友善土地的概念很直觀,全在他的八字理念之中。 以森林為師,推廣KKF農法 友善農法的概念簡單、但作法與技術卻繁多,魏大哥在一次社區大學的課程中,接觸到了源於泰國的「KKF農法」,他認為這是一種很值得去推廣的技術。KKF自然農法的原理是採集森林中充滿養分與微生物的土壤,經過選種、育種、留種,調配為菌水以改善田地土壤。「菌是活的,它會在田裡繼續繁衍,甚至也能抵抗病蟲害。而且KKF農法的特點是取材容易、成本低、易學、應用廣。」魏大哥說。KKF農法和許多農法一樣,都是以森林為師,以簡馭繁。 「如果說第一代農業革命是化學,那新一代的農業革命將會是微生物。」魏大哥引用某期科學人雜誌的論點,語氣中充滿信心與期望:「農業就是『與大量微生物社群合作的事業』」。 與荒野交集 2011年,荒野開始在雙連埤鼓勵農民們實行友善農法。因為雙連埤位於當地最低窪,農民們大量噴灑的農藥,都會流入湖水中。所以,推行友善農法,是維護雙連埤水生生態的直接方式之一。 魏大哥知道許多農民對於「友善農法」的定義十分模糊,擔心在缺乏正確認知的情況下,更遑論推動友善農業,於是他主動向荒野請纓,合作開設推廣課程。在過去一年,雖然課程吸引到許多對務農有興趣的年輕一輩,也不乏森林系的大學生前來學習,但略有遺憾的是,雙連埤當地農民的參與仍過少。 對土地的期許 談到友善農業的推廣,魏大哥很希望會有第三方建立「友善農業」的告示,作為群起認證/多方認證,提升能見度與識別性。除此之外,魏大哥對於營銷面也有不少想法:「補助不見得要直接用在農民上,也可以提供在消費者上。」他說,若有更多專門販售友善作物的直賣所,相關補助就可在直賣所中直接作為給消費者之折扣,這樣一來也能對友善農業有很明顯的助力。 談到未來的展望,魏大哥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專業老師的口才,當前就先專注於自己的實踐。「成功,才有發言權。」魏大哥語氣中沒有面對困難的患得患失,而是一貫的安然。這位在田裡實踐生命哲學的農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和萬物對話,踏實地構築那共存共榮的友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