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環境教育基地

環境教育基地

環境教育基地

荒野一直以「棲地守護」的宗旨,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捐贈或接受委託,來取得荒野的監護與管理權,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讓自然的生態環境得以被妥善保存,成為留給後代最珍貴的資產。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謝偉賢

2020-04-14

文/黃鈺茹<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麻雀> 圖、影片/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豐富小明童年時光的雙連埤(謝偉賢暱稱:小明) 他小時候走過溪邊走過田埂,拿著桶子就在水溝摸蜆抓魚,到了暑假竹圍上的象鼻蟲抓下來火烤一番再加點鹽,就像餅乾一樣,還有那乾淨冰涼山泉水,是市區飲用水喝不到的甘甜。雙連埤裝載了許多童年記憶,也是動植物的天堂,這裡有著全國1/3的水生植物是國家重要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可見雙連埤的豐富生態,然而過去人為不當的開發,驚動了埤塘的居住者造成許多動植物在此減少甚至消失,這也是本會在雙連埤進行棲地守護的主要原因,期望有朝一日能讓動植物們再回到雙連埤這片美麗的大地。 雙連埤的生態危機也是農作轉機 周圍農田的生態是整體環境改變的重要關鍵。一般農田慣行農法、合理用藥是在常見不過的耕種模式,對環境來說卻無形之中產生影響,舉例來說,要去除佈滿雜草的田地,最省時省力的方法就是除草劑,試想耐命的雜草都不敵除草劑了,地上的微生物菌、蚯蚓等昆蟲又如何耐得住除草劑呢?一旦下雨農藥隨著雨水流入地下和埤塘又影響多少生物呢?長久下來地力將不堪損耗而漸漸失去原有的生態。原本從事生態活動工作的小明三年前在地方聚會中經友人介紹而開始接觸到「友善農法」,以不用除草劑、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的原則栽種,減少土地的破壞與影響,讓喜愛自然生態的他決定工作之餘先在山下試種,經過兩年的嘗試,他堅定地覺得友善農法一定是可改善農作與環境的方式,於是去年十月和本會契作,同時準備切換工作返回雙連埤做全職農夫,在農作的過程兼顧自然環境的守護。 考驗耐心與毅力的友善耕作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但對家裡有務農背景的他來說農耕並不難,困難的是轉型友善耕作的過程。除了長輩質疑之外,還有產值的問題,當地農友生產一定要有利潤,但剛實行友善的階段,很難達到跟慣行一樣的產能,那要農友如何轉型耕作呢?另外還有令人頭痛的病蟲害,不僅產量降低,還需比別人多花2到3倍的時間用物理或有機方法來提升植株健康,相當費時費力,因此找尋適合該地介質和環境的作物相當重要,看到田間豐富的植栽,有胡蘿蔔、玉米筍、萵苣等等,每一個都像小孩般被悉心照料著,他說:「花多少時間照顧,作物自然地回饋給你多少,希望有一天能做出成果來讓別人看到,並增加種植的面積。」 然而目前市場上漂亮又便宜的蔬果是許多消費者採購的首選,友善農產品的接受度面臨市場的考驗,這些勞心勞力栽種的友善蔬果,需要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若有好的通路或穩定的客源一定能讓友善農夫更有動力生產,未來若有生產規模就有機會推廣給附近農友,讓其他人也開始轉型友善耕作。 期許未來農友遍地開花  走到田間看到他笑容滿面地介紹著一畦又一畦的蔬菜,當場還挖了胡蘿蔔現場生食,沒有胡蘿蔔令人害怕的味道,反而是香甜清脆的口感,讓現場所有人無不驚訝地懷疑這是胡蘿蔔嗎?小明堅定說:「食物本身的原味就該這樣,友善農法應該被更多人知道。」我們看到他的堅持和對未來的期許,相信再過幾年會看到田間豐收的成果與豐富的生態,同時他也期望累積足夠的經驗後能以講者的身分,將友善農法分享給其他農友,「一個人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希望未來能有其他農友加入,大家共同創造生態、生產和生活兼具的雙連埤。

【活動紀錄】十八彎秋季推廣活動全紀錄

2020-03-10

文:黃聖揚(台中分會第19期解說員,自然名:菠蘿黃) 圖:王明明(台中分會,自然名:無殼蝸牛)      黃聖揚(台中分會第19期解說員,自然名:菠蘿黃)   「秋風開起了變裝舞會,揮揮魔法棒讓大地都換上了秋裝。 台灣欒樹串起黃花紅實,替大地編織秋日專屬的金黃色地毯。 一瓶瓶櫻桃酒染紅了楓葉,為了秋日的到來,舉杯祝賀。 而實圓飽滿的無患子忙著洗滌夏季的悶熱,做好準備,好迎接秋季的涼爽。 走吧!讓我們走入十八彎古道一探究竟,揭開秋風帶來的浪漫饗宴。」 「十八彎古道的秋季饗宴自然體驗活動」的活動宣傳上的文字這樣說著。   加入荒野以來參加過好幾次各定觀點推廣,今年輪到自己要擔任活動的總召集人,好在十八彎的自然風土是很好的素材,加上夥伴參與的熱忱和傻勁,要做出一道生冷不拘、腥辣不忌的荒野式推廣好菜,只待著急的總召登高一呼就可以準時上菜。這次的推廣活動一開始就有十五位荒野夥伴願意前來幫忙,只待報名的民眾人數達標就可以開始著手料理。   活動前一週一個人前往探勘,再次確認路線地形。十八彎的森林果然生氣盎然,有的開闊點被蔓草覆蓋、有的遮陰點落葉片片、有的午餐點長滿象草,點點生氣勃勃的變化就等著重新規劃。古道溪水兩側長滿象草,從溪水深處鑽出兩個踩水過溪的小孩,手裡拿著兩個水桶,他們辛苦抓了一會的黑殼沼蝦和黃綠澤蟹,我一邊拍著他們的成果一邊跟他們聊天,小孩想把蝦蟹帶回家,他們的媽媽勸說著不行。能在淺山森林裡玩溪水抓蝦蟹,對現代小孩是一件多麼難得的小幸運啊!這也是十八彎森林迷人之處。 活動前五天,參與民眾人數確定後,我們便開始針對參加推廣的解說員夥伴分工分組:親子劇場、教案解說、步道解說、攝影組、器材組、機動組皆有一時之選,沒有找不到人幫忙的問題,只有適合人選太多不知選誰的問題。這時反而是路線規劃和用餐地點讓我猶疑不決,希望能找一邊享受秋天的涼爽一邊用餐的地點、也能讓夥伴在解說行程中都可以行雲流水自由發揮盡展所才,同時又希望參與的民眾、小孩跟著規劃路線可以不急不緩感受十八彎的秋意…。這些對動線的期望及想法,讓我在活動前三天出現了難得的失眠。 活動前二天的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打著赤腳走在荒野,遭遇到一隻雨傘節,雨傘節咬著我的腳趾頭,我痛的唉唉叫,清醒後還記得腳趾被咬傷的痛。心中默念「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得了一個「咬咬夢」,心中一直想著要去和美跟土地公還願,活動的規劃就在心有雨傘節罣礙中一邊籌備一邊忙著公事中進行著,忙到沒時間去還願…。 活動當天,凌晨5:40的鬧鐘叫醒我,我趕著收拾器材,HONEY忙著現切30人份芭樂,只為參與的夥伴嘗一口現切彰化芭樂的鮮甜;一切就緒趕到集合地點貓頭鷹廣場,時間8:15剛好。今天配合著天涼好個秋,準備荒野上菜囉! 十八彎步道的貓頭廣場開場準備妥當,大家戴著自己親手做落葉名牌,這是夥伴朱雀辛苦在下班後的晚上,在黑暗中撿的羊蹄甲葉子,果然夥伴戴上夜半的秋葉,有如十八彎山神相助,戰力十足,解說如大江大海滔滔不絕阿。這次活動安排了「森林仿生獸」、「摺竹葉船野溪探索」、「魔法果實無患子」、「夜鷹說秋天的故事」、「菟絲子外來種親子劇場」每位夥伴都崢嶸參與。十八彎步道解說重頭戲就給夥伴鵂鶹、朱雀、夜鷹、書蟲、春不老…,幾位好「野」人去發揮囉! 從參與活動的孩子們主動狂追入侵外來種「日本菟絲子」的場景,可以看出這個由20期解說員同學們花了不少心思演出的「日本菟絲子親子劇」已經深植參與這心中。小孩與夥伴開心的扮演「森林仿生獸」、忘我的「摺紙船」、玩無患子、聽秋天的故事,每一個舖陳、每一個參與、每一個橋段都讓今天的十八彎推廣活動更加生動有趣。謝謝這次20解同學今天的熱忱參與,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十八彎也留下20解夥伴的足跡。 這次十八彎秋季推廣活動感謝眾多好夥伴的幫忙。在謝謝山神之前,聆聽參加活動的大人和小孩彼此感受和回饋分享。對成人民眾來說,印象深刻的有十八彎沿途植物生態解說、一睹日本菟絲子真正長相以及無患子樹的記憶;對孩子來說,印象深刻的是意猶未盡的竹葉船、在河床邊鋪個野餐墊,吹著涼風開心吃點心的記憶…。我不知道過了一日、過了一個月、過了很久之後,這次參加夥伴能記的甚麼?也許是十八彎的秋天涼風、清澈的小溪或是步道的相思落葉,也可能是夥伴的解說、嘻笑和合作無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 PS去還願已經是夢後一周的事了,這咬咬夢倒是有神有準,買了金沙巧克力後謝土地公,謝謝土地公保佑,感恩啊。   十八彎野人後記 記得今年初夏帶過親子團夥伴到十八彎夜觀,剛要進入十八彎的野溪,聽到探路的導引員說:溪裡面有人⋯⋯。隨後我進野溪深處,漆黑一片,只有手電筒的光照在前方溪石上,只見溪石上鋪了一塊木板,上面坐了一個幾乎全裸的人,就靜靜的坐在溪邊。我們四目相望,他無奈的看著我,因爲我後面出現一堆手電筒,他只能無奈的鑽進旁邊的竹林。昨天十八彎活動結束回貓頭鷹廣場,又再次看到一個全身赤裸平頭的大叔(只穿內褲)在貓頭鷹廣場曬衣服,我想他才是真的「十八彎野人」。  

你或還不知青年公園生態浮島上的四種「斜槓植物」(上)

2019-11-11

圖、文/ 陳欩融<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超人> 儘管擊鍵的當下剛過「處暑」,低緯度台灣的天氣卻未必依循對這節氣的「暑氣至此而止矣」的通俗定義而轉涼,反倒還是有幾天的上午仍維持著盛夏時的日燦灼人,你近日甚在氣象局網站中的氣溫分布圖察覺,位在台北盆地邊緣的萬華、板橋到新莊一區才是整個大台北市裡,熱中之熱的區域,包括現今台北面積第四   大的「青年公園」<註1>,就算早在日頭還沒到頂的九、十點間繞巡整座公園,也不免成為一副「大粒汗、小粒汗」的狀態,一如座設在園裡上游河段的水流馬達,從灼燙的皮膚上滲湧出不絕的鹹。   於是你在這秋意未顯、而暑意尚濃的節氣裡,對著草皮上初換為全身雪白的黃頭鷺 <註2>心生一股羨慕情緒,彷彿那一身白,足以讓你聯想到雪國的白皚情境,讓你燥熱的情緒瞬間冷靜下來,但其實,今年都還沒見識到真正「秋老虎」的威力呢,在那之前,這夏的「熱」對你、對我、對園裡的生態萬物而言的「壓力測試」可都還沒結束呢!而你當下的表情裡顯然透漏了一絲期待能有一桶如前些年所興起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時,從你頭頂澆灌下來的一盆清涼的渴望訊息。   幾早便趁涼入園走看,步道旁的低矮灌叢、苗圃裡的攀藤植物,都還留著經過前一天、甚至前一晚的日曬悶熱後的凋萎貌容,巴望著待會工務水車來時,能多幫他們澆點水、解點渴了,而熱心一點的民眾哪待到那時,早早就自發提著水桶寶特瓶,把苗圃澆灌了一輪,讓園內植草重展生姿。但不知你有否好奇到,泊靠在蓮花池池岸已超過半年的生態浮島上頭的植栽,卻怎能始終保持著茂發昂揚的狀態,即便期間未見工班人員澆水、施肥? 你甚也驚訝發現到,就算這幾座生態浮島上的植物根系跟池水間明明就存在著一層緻密的椰纖毯跟泥炭土,但隔絕的效果,卻僅是「隔水」,卻從未「阻水」,最終浮挺著沉重生態浮島的池水,還是透過毛細現象被「吸」進了島內,讓泥炭土充滿了水份。 就像植物抓觸著土壤的根鞘組織,不時想著將土間的水份抽達到整株植物體的過程。   別忽略這充作生態浮島基座、厚度不過2公分的椰纖毯,它卻是整個手作生態浮島期間,最需花費人力跟手工(也是手「功」)的工項,也算得上整座浮島結構裡,最為重中之重、最屬核心的「精神所在」了,而後加鋪的一層的泥炭土,除了增加保溼的效果外,也充作為將來可以長成中、小型灌喬植株的穩定根著介質。   而這些被穩定了的水生植物「們」,多不是水族缸裡如水蘊草那類隨水波動、用做裝飾的軟嫩水草,倒是有一類「木本」的水生植物,他們硬挺著植軀,成株後的植幹、植冠還有一副不輸陸生喬、灌木抵風擋雨的強健植性,外加能在水淹的環境下,依舊保有長得亭亭如蓋的能耐,這幾種生態浮島上特別的水生「樹木」包括風箱樹、水柳、水社柳、穗花棋盤腳四種,而且巧的是,這四種木本的水生植物在蓮花池五座生態浮島之外的園區苗圃裡,也‧都‧找‧得‧到‧他們。   不是「楓香」,花序卻同如眼球般吸睛的「風箱」 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為茜草科風箱樹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質地輕韌,早期多取材製為打鐵用的「風鼓(手風櫃)」而稱名「風箱」。葉呈波浪橢圓且對生或輪生,大多圖鑑都會描述他們的葉為對生型態,但在我的種植經驗裡,卻多是呈三葉輪生型態的,節節抽展,葉長9到18cm、葉寬可達近10公分,貌似芭樂,所以又名「水芭樂」,你想到了另種在生態浮島上,同樣有著相似命名原則的──水香蕉;花期多在每年5到10月的初、盛夏時期,初綻的「頭狀花序」就像潔白探頭的調皮精靈,模樣滑稽討喜,只是你現在想再去找這有趣的樹與花得要靠點運氣了。他們的花跟葉卻都是蝶、蛾類偏好的蜜源與食草<註3>,就算對沒有食用或蜜糖需求的我們人類而言,他的樹姿花形依舊有辦法強勢吸引我們眼球的注目,青年公園生態浮島上的幾株風箱樹,就已在今年夏初結出了球白花序,而另像在富陽自然態公園裡(簡:富陽)的溼地及賞蝶區內,都有規劃栽植數棵、且多年的風箱樹作為誘引蝶蛾的天然植草,不僅改善了園內的「視覺」豐富度外,也直接提高了生物多樣性條件。   即便他們的花期長且吸睛、花量也多,但實際是多花而無有效籽嗣,跟「大安水蓑衣」有著很會開花、花後卻無法結出有效種籽的缺陷,常常也得跟大安水蓑衣採取同樣的──由母株扦插的「人工方式」為其續命用。但,他們位在北部農田、溼地的原棲地狀況大不如前<註4>,而不久前你也發現,目前全台灣僅剩下宜蘭羅東的五十二甲溼地尚存少許的族群,其他地方幾乎已經難再見其蹤了,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紅皮書)裡,風箱樹就已被列屬「野外滅絕(EW,Extinct in the wild)」等級<註5>。 <註1>青年公園於1977年剛完工時,曾以24.44公頃的面積成為台北市都會內面積最大的公園,而後略落於大安森林公園的25.95公頃而成為第四大都會公園。 <註2>黃頭鷺為台灣(包括青年公園)常見的留、候鳥,因夏季時於頭頸部的羽色會轉為明顯的黃色繁殖羽而名,又因多成群棲於牛背覓食有了「牛背鷺」的鄉土俗名,不過如今青年公園的牛背鷺倒是早就習慣結群在工班小型耕耘機後,掏檢著驚擾而出的蟲子。 <註3>風箱樹的葉主要為單帶蛺蝶幼蟲的食草,花也能為多種蛾、蝶等昆蟲的蜜源,可謂全株優質多功! <註4>這裡所指的「棲地破壞(劣化)」的狀況,除外來物種的入侵外,主要更包括了堤岸水泥化的問題。 <註5>在1963年編製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中,依需保護的急迫程度分為絕滅(EX, Extinct)、野外絕滅(EW, Extinct in the Wild)、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瀕危(EN, Endangered)、易危(VU, Vulnerable)、近危(NT, Near Threatened)、無危(LC, Least Concern)、數據缺乏(DD, Data Deficient)、未評估(NE, Not Evaluated)等九級,雖後續對於等級稍有調整更新,但已反映出該物種數量下降速度、地理分佈、族群分散程度等狀況。

新店獅頭山:定點參訪心得

2019-10-12

圖、文/許舒妮〈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小組,自然名:松鼠〉 獅頭山,又名獅仔頭山或獅子頭山,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與三峽區交界處,海拔858公尺,由於山形像一隻蹲踞的獅子,因而被稱做獅頭山。獅頭山為台灣小百岳之一,鄰近市區,交通便利,是非常適合老與少健行的郊山步道。第一次參加荒野解說,不僅以31解學員身分來取經,同時也以民眾的身份想來了解獅頭山。 獅頭山共有9個登山口,這次從中興路上的登山口進去。起初,由總召水松大哥簡單介紹獅頭山的歷史淵源與地理形勢,之後帶領大家進行敬山儀式,祈求走讀順利並獲得美好的收穫。而沿途解說設有幾道關卡,分別由各位解說小組成員定點解說,向民眾介紹其特色植物與相關歷史文化。 第一關:竹子與香蕉樹。   竹子通常被用來當作房屋建材,選用竹子的原因是因為竹子空心且生長速度快,可取代生長時間漫長的樹木。而原生香蕉本身是有籽的,現在我們所吃的香蕉都是經過改良的品種,幾乎吃不到籽的感覺。也因為香蕉不會長蟲,所以在台灣諺語『香蕉若生蟲,世間就瞴人』是形容香蕉生蟲的現象非常罕見。 第二關:芋能不能吃? 姑婆芋和芋頭,如何分辨?是我們常有的疑問。簡易辨別方式,就是在片上澆水,一般可食用的芋頭葉因葉面上有絨毛,澆水後會形成水珠,無法蓄積。而姑婆芋葉面無絨毛,澆水後水漬成片狀蓄於上方。另外,姑婆芋整株有毒,不可食用。透過這幾種方式讓民眾學習分辨兩者的不同。 第三關:樟樹 樟樹是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樹木。樟樹葉的特徵是有三條葉脈,葉片經過弄碎搓揉後具有香味,而樟樹樹幹上有縱深的裂紋,利於動物攀爬。因為雲豹所喜歡棲息的環境是以樟樹為主的樹林,故雲豹又被稱做為樟豹、樟虎。樟樹原稱『獐樹』,因為「獐」近似「麝」,樟樹具有香味,取名為「樟」與動物的「獐」是一樣的意思。早期臺灣樟樹遍佈,據說荷蘭人初抵臺灣,在海上遠望遍是綠林的臺灣,讚嘆臺灣是美麗的福爾摩沙,所看見的就是樟木。 第四關:相思樹 相思樹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木材,因為木質堅固,常被用來做為鐵道上的枕木、礦坑裡的木架。而相思樹的樹根很多,適合用來做水土保持,防風抗旱。但相思樹的果實是黑色的,市面上的「相思豆」並非不是相思樹果實,而是孔雀豆的果實。             綜合以上,臺灣具有非常多樣化的植物,可供觀賞及利用,市區郊山隨處可見。走一趟獅頭山,就能感受其自然之美與造物的神奇,也感謝燕子姊的陪伴與精采解說。文末,在山上一處望見山下密密麻麻正在興建的高樓,對比今日所見美麗的林相與植物,心中覺得有點諷刺……在人類不斷破壞土地的情況下,如何能保有僅存的自然環境,值得大家共同努力。  

守護連結森林與海洋的帶狀棲地-野溪調查行動

2019-10-12

圖、文/黑眶蟾蜍<高雄野溪調查小組> 2017年,成為這些年中,重大變化的起點,不論是工作上、志工活動及家庭。荒野高雄野溪調查小組夥伴們,佔了我的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而我要記錄高雄野溪小組開始的故事,不論有沒有人看。 2016年,在不同群組的海龜、光澤蝸牛及綠繡眼,分別在3場演講或討論會中,因為一個問題,被我盯上。 『妳有興趣成為我的夥伴嗎?』 身為一枚粗人,當然不是問得這麼噁心,讓我美化一下回憶。這三位小朋友都傻傻的舉手了,在那當下他們一定沒有思考過舉這個手會帶來什麼後果。不過,我還是知道,那是因為,看見荒野台東野溪小組的努力而舉得手。然而,什麼都不會的我們,深知不能等到我們都變專家才開始,儘管知道可能會失敗,就算只做一年,也要努力啊!所以在這之前,決定先來一場「誠實的招商大會」(註1),坦白又直接的告訴大家: 『我們要找很多人一起做事,但是我們是路痴、生物盲、地理白紙、風險意識低…, 目前想到要做這些、那些,看起來好像很好玩,但要做很多事,而且也沒有人會教你,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會。不過,應該還是會很好玩…你願意成為我的夥伴嗎?』沒想到,誠實招商大會那晚來了20多人,聽我們說完實話後,居然還有8成的人簽下切結書(註2),於是荒野高雄野溪小組0.0版誕生。 荒野高雄野溪調查小組第一次踏查,不是在高雄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高雄哪裡還有野溪。所以選了一條,因為我工作關係拜訪恆春得知的野溪,所以想先讓大家見識什麼是天然野溪。10多人浩浩蕩蕩的從高雄出發,在某加油站集合,憑著「我的印象」溪大調初試啼聲了。   不負眾望,果然,我無法帶大家找到1個多月前才去過的,又很努力記下位置的貓仔坑溪,因為附近的路跟樹都長一樣啊!幾位夥伴分頭在附近繞,邊查GOOGLE MAP,選定了一段溪流及下切位置,把10多人分成2組,各拿1支對講機出發了(註3);踏查的隊伍拉得好長,有人拍照還有人有人踩水。而我同時不斷想像,等等討論要怎麼辦……因為與曾去過的那段貓仔坑溪截然不同 ,這段溪流因位於營區週圍,常有車出入,許多過水路面、二岸都已水泥化,加上枯水期,僅有的水域非常濁又多藻,二岸植被超少,溪流裡各式各樣的工法、人工構造物都有,許多名詞都是後來才學到的。 「野溪踏查要看什麼?記錄什麼?注意什麼?怎麼走?」 就說我不知道!現在相信了吧!因此,地點選擇不再由我決定了。踏查後的討論會,決議我們每個月都要找一條高雄溪流踏查及記錄。至今超過2年半了,踏查過30段溪流。夥伴們愈來愈強!能夠隨意地在溪流裡走;隨意地挑一條溪流當地點;隨意地帶著零食就出門。而每走一次,問號就愈多,就帶著問號去請教荒野台東野溪小組或是帶著問號翻圖鑑、對地圖、查地理歷史及讀整治工程相關文件等。學習新的記錄工具鑑、請教正確的調查方法,聽懂對方的語言以及練習與公部門溝通…。 這二年多來,我們不斷地告訴自己,不可以只有記錄,我們不想成為野溪歷史學家;不想只為野溪拍遺照;不想只是讓自己辨識生物的能力變得有點厲害;不想只是增強溯溪能力或裝備變強,我們在2018年起,主動拜訪了林務局屏東林管處,及水保局台南分局,希望能把悲憤及難過的情緒,轉換成有用的建議。我們都知道,這樣還是很慢,所以需要有更多人加入,高雄野溪小組要招募新血了,如果看不下去我們這麼弱,請您加入我們。如果你發現應該在2年多前就跟著我們一起成長,也不用擔心,因為這2年來我只有長脂肪。我們準備的培訓課程,是2年半來的學習總結,不用擔心追不上,我們一起走。     註1:野溪小組志工招募說明會。 註2:說明會提供了意願書,希望大家是認真考慮過後才加入。 註3:風險意識低,但還是遇到了神隊友。    

清明~石硬子物種調查

2019-06-10

陰曆三月初三為上巳節。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靈數三的節日,象徵著生育力量。據說在太古時期,上巳節這天,人們會在水邊祭祀,母體內的羊水,保護著最初的生命。

我在荒野油羅田

2019-03-07

在這鄉村聚落經常發現天空翱翔的大冠鷲、掠過樹梢的台灣藍鵲、水田裡的彩鷸、溪流裡的河蜆……,比起所謂的「老街」,這似乎更具深度而生動有趣。

關於悟洞-我們思辨的所在

2019-02-14

大樹護守之地,歲歲月月形成豐富多樣的生態。然而,一旦遭難或自然老去,受庇蔭的物種將如何因應?廣袤的大地,永遠上演著華麗與蒼涼的戲碼。再上行數十公尺,遇一步道岔路,淺淺的谷地樣貌,與剛才所見已有差異。

守護梯田、風華再現 嵩山梯田保衛戰之北六團守護活動

2017-01-17

文/蔡金錠(荒野保護協會台北親子團六團 自然名:無尾熊) 清晨時分,大地糝上一層金粉,朝陽劃破寧靜的夜。正當人們還做著香甜的美夢時,荒野北六團的夥伴們,已從各地出發,前往今天團集會的秘密基地,一個臨山而建,有著先民智慧的百年梯田-嵩山社區。 嵩山社區這地方,相信許多北區親子團的夥伴們並不陌生,大家也曾造訪,欣賞她的美麗,留下親子團的足跡。我們循著往例,透過台北分會專職雅儀與社區協會江執行長聯繫,彼此討論一番,也有了合作共識。此外幸運的是,在一次場勘中,我們有機會向北五團取經,參考他們的團集會運作方式,而在地深耕的北五團團長黑子,也特地抽空,幫大家做了一場深度導覽。就這樣活動設計大抵規劃完成,身為總召的我,心中一塊大石頭也落了地。 此時棲地守護部專員育偉告訴我們,既然北六團安排了一次嵩山社區團集會,何不加入守護嵩山社區行動,一起共襄盛舉,參與調查及移除福壽螺。乍聽當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何其有幸,可以付出棉薄之力,共同完成一項計畫;憂的是:從未做過生態調查的我們,是否有能力完成交付的任務?心中躊躇不定時,腦中閃過夥伴愛玉的一席話:「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的確是如此,在親子團中,永遠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一直在修正。不要怕失敗,親子團的家人就是支持我們的那一股溫柔力量。 此次團集會的活動主軸就是協助生物資源調查以及移除福壽螺。由「福壽螺的秘密」生態劇揭開序幕。我們一直思考著,這令農夫聞之色變的綠色殺手〜福壽螺,該以怎樣的面目與小蜂、蟻們見面?是人人除之而後快的有害生物?還是可以多些同理、多些尊重與包容,來面對這樣一個強勢的外來種?而我們所營造出來的劇情氛圍,能否讓蜂、蟻們有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當我們帶孩子們到戶外,希望大自然能感動他們,同時也教孩子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與方式,透過這次戲劇的演出及問題討論,讓孩子們了解到:即使福壽螺是危害生態及農作物的生物,需要靠人力去移除,但我們還是可以用一種尊重溫柔的態度去對待牠,也深信此次的移除作業就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教育。 為了讓下午的生態調查及移除福壽螺活動順利進行,我們也設計了一堂課邀請守護部專員育偉替小蜂及大人們做簡要的生態調查說明會。原以為小蜂們會耐不住性子,無法專心聆聽這有些繁瑣及有難度的生態調查。但令人驚訝的是,小蜂們排排坐好,聚精會神地看著調查簡報,全場鴉雀無聲,只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生態調查及如何移除福壽螺。那求知若渴的眼神是最美的風景,也讓我見識到,永遠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比的潛力等著我們去發掘。 享用完在地美味佳餚後,蜂、蟻、鹿這群孩子,拿著獨一無二,有著個人創意的撈螺神器,彼此開心分享著製作過程,這種創客精神又讓我看到了孩子的不同面向。我們將事先向北五團商借的調查圖卡及表格交給各小隊,大家依序進入自己被安排的區域著手進行調查。所有人各司其職,拍照的拍照,尋寶的尋寶,或蹲或站,在秋老虎發威的午後一點鐘,大家頂著32度的高溫,沒有人趕著離開,一字排開在田埂上去觀察生物或植物,深怕漏掉了哪一個珍貴的寶藏。 正當大家意猶未盡時,馬上要進行下一個活動~移除福壽螺。只見全團總動員,在田埂上來回走動,看見水中有福壽螺的美麗倩影時,便小心翼翼地將她撈起,放入水桶中。這樣溫柔的呵護,尊重生命的態度,不管他們年紀多大或多小,他們是懂得的,也付諸在行動中。 這次團集會,很榮幸的能與嵩山社區合作共同守護百年梯田,以一種與社區互利合作的模式讓棲地守護具體落實於團內的活動中,相信這模式也可以提供在各地分會的每個親子團夥伴們參考,來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的棲地守護行動,「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畫出心目中的荒野夢,一起築夢吧!

荒野台南友善大地工作團隊活動紀實分享

2017-01-17

文/盧清瑞(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志工 自然名:水牛)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來自唐朝杜甫<春夜喜雨>的詩,可見杜甫當時應該是個知道依節氣而種好田的農夫,但不知在極端氣候愈發惡劣的現代,節氣已難掌握,要”潤物細無聲”更是苦等不著,否則105年南部的雜糧也不致歉收嚴重。 就在秘書邀稿的前一天,正是南二親子團來自然農場體驗日,因親子團在黃豆田實作田間草生管理,收穫滿滿,團長好意送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講節氣,我迫不及待翻頁展讀,真的有感!也因對105年的風不調雨不順有一些因應及發想,願分享一、二提供給從事友善農耕的夥伴們參考。 分享一、今年的黃豆是因執著於節氣而豐收 105年9月在南部是播種雜糧的節氣,但盡是連綿大雨,許多農夫因著節氣冒著風雨下種,均被沖損殆盡。荒野自然農場這一期選種黃豆,也遭遇下種困境,我們不敢冒險,終於等到節氣末,兩個大雨中間幾天放晴日,豪賭下種。是運氣,連後幾天不是大豪雨,而是”潤物細無聲”,我知道我們賺到了,果然黃豆發芽,頭好壯壯,終至圓滿豐收。反觀部分農夫等過了大雨,卻錯過了節氣,縱使是慣行農作,仍然後果難堪,自然農作更非依節氣不可得。 分享二、氣候暴衝大淹水 原本就容易積水的荒野台南椰樹腳生態農場(專種蔬果),雖然已經營造了可吸納大量屋頂雨水的生態溝渠,也請范明哲(老貓)老師指導,建置多處地穴、多層落葉土層疊涵養水分,也確實發揮了積水沃土的效果,但遇到極端氣候,連日大雨滂沱,眼看農場一片汪洋,浸水數日後的農場,瓜果、蔬菜無一倖免,一切重來,有點灰心,很想放棄卻捨不得多年營造的生態相如此豐美,何況極端氣候已成常態,面對它、解決它才是正道,於是我們重拾勇氣,武裝意志,終於想出兩個對策,其一、進土把基地填高,但此路不通,因為沒有經費。其二、請工作團隊挖取1M深地穴,下鋪空心磚,將農場各區排水路匯流集中地穴,在地穴安裝一具浸水馬達置於空心磚上,每逢大雨積水,就啟動抽水,從此解決農場積水問題,唯夜間如逢大雨突襲仍會失守,所以106年,我們決定編列經費加裝自動偵測抽水系統,免除人力不及之困境。 分享三、讓福壽螺也當志工 福壽螺是自然稻的必然之惡已成共識,在荒野台南大營農場開始計畫種稻時,就從網路收集防治福壽螺的方法,有禾鴨防治法、苦茶粕防治法、溝渠防治法、果皮誘捕法等,雖然都有效,但仍有一定程度的折損。為此,友善大地工作團隊也構想對策實驗,溝渠+水控防治法,105年一期稻作實驗結果,有了進階成效,但僅限可控水源基地使用: 在稻田四周挖取50CM寬,5-10CM深的小溝。 秧苗種下當天,就把田水放乾,僅剩小溝有水,此時福壽螺會集結小溝,順勢移除大福壽螺。 約二週秧苗已強壯,同時田間已長滿小草,秧苗此時已比小草強壯,田間開始放水,讓福壽螺志工進入幫忙除草,因大福壽螺已移除,小福壽螺還不至於折損較強壯的秧苗。 本防治法成功的關鍵在徹底移除大福壽螺與精確的水控。 在105年一期稻收割時,我們發現田間草出奇的少,幾乎被福壽螺志工啃食殆盡,但水田有幾處較低窪、水控不易的區域,仍出現有福壽螺啃食折損,所以在106年一期稻,我們將把范明哲(老貓)老師綠屋頂小生態池的概念應用到田間,放置在較低漥之處,用以集水及聚集福壽螺,修補水控不齊的缺失。 結論 筆者日前在台南分會上了一天”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感謝吳惠容(白海豚)所帶領氣候變遷團隊帶來豐富齊全的大數據,確實揭露溫室氣體、地球暖化已近不可逆,而水稻田與友善耕作是減緩地球暖化的重要因子,因此荒野台南友善大地工作團隊將更努力堅持以體驗、分享與教育來深耕友善大地的作為,因為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務必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