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荒野保護協會淨灘數據發表記者會

【11月21日,台北】荒野保護協會今公佈2019年ICC淨灘數據,發現近七成的海洋廢棄物跟飲食有關。分析過去五年數據,塑膠袋、飲料杯、免洗餐具、與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均有下降趨勢。尤其吸管,平均淨灘每公里所撿到的吸管數量,較去年減少27%,顯示吸管限塑政策已有初步成效。

 

      荒野保護協會現場展示由950個飲料杯所堆疊製作的雪人,凸顯臺灣便利的手搖文化已造成環境的嚴重負擔。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這五年數據顯示每公里淨灘廢棄物數量減少,反映限塑政策確實發揮成效,但目前惟有飲料杯的管制遲遲未公布,期待環保署盡快發佈飲料杯的限用規範。」

      據統計台灣人一年消費上億個一次用飲料杯,飲料杯量大質輕,容易因垃圾不當處理流入環境,尤其在人口密集縣市海岸,如屏東、台中、高雄和新北等地,發現大量廢棄飲料杯。2018年,荒野與國內環保團體,和環保署共同組成海廢平台,發佈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宣佈一次用塑膠製品至2030年的減量時程表。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劉瑞祥副處長表示:「削減塑膠用量是國際趨勢,歐盟和聯合國都分別訂定時程表,環保署未來也會朝著減塑、限塑、禁塑的方向,推動塑膠的循環經濟。」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7年起加入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每年從「愛海小旅行」網站彙整國內淨灘數據,為國內唯一長期累積淨灘數據的平台。2019年,全台共有322場淨灘,總計18,318人,清出37,157公斤的海洋廢棄物,淨灘總長度72.73公里。

      為更了解海岸廢棄物的來源,荒野今年由海岸向上溯源,辦理14場淨溪,清掃總長度近3公里。結果顯示河川廢棄物多與民眾生活和飲食有關,代表河川為輸送廢棄物到海邊的主要途徑。12月1日和2日,荒野將啟動河川廢棄物調查工作坊,邀請日本講師來臺指導,計畫明年展開大規模的河川廢棄物調查。劉月梅強調,「民眾應一起從生活中減塑,自帶環保杯、購物袋,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讓下一代享受乾淨水岸。」


      同時,荒野保護協會即日起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荒洋野草」行動特展,展出海岸行腳、海廢淨灘數據與食蟲植物的行動成果,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時間:2019/11/21-11/24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藝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