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成果報告及展望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文/謝祥彥(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23年以來,關心的棲地約有70處,在多數的棲地中解說員志工們佔有很重要的角色,除了帶領民眾接觸大自然,持續的定點觀察記錄也是重要的荒野資產。隨著時間的流轉,許多物種因記錄消失未留下身影、一些盛極一時的解說定點因缺少傳承而落沒,關鍵時刻需要提出物種名錄證據時也無法提供,甚為可惜。協會早年曾推動棲地普查、棲地白皮書製作,但因要求資料繁雜、缺乏整合工具而失敗,一直到2014年以公民科學家的概念建構網站、手機輸入介面後,使志工觀察後易上傳紀錄,逐步推動至今累積下諸多珍貴的資料。

調查記錄的用途

      每年4月荒野在全臺灣關注的棲地,會同步進行自然觀察記錄,累積的資料可用於下述用途:

  1. 棲地守護
          每年調查後成果進行物種名錄彙整,提供給各地棲地使用,物種名錄中記載該棲地特有物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類,期望提供工程開發前列入評估訊息,降低對該棲地原有物種生態影響。荒野透過調查來的物種名錄,曾經在「五股溼地遊艇碼頭、高爾夫球練習場開發案」發揮阻止不當的開發的功效。
  1. 物種保育
          2010年挖仔尾溼地進行生態調查時,即發現未曾記錄過的蛙類,後來確認發現是目前氾濫成災的外來物種斑腿樹蛙。斑腿樹蛙的入侵,雖有楊懿如老師團隊持續進行移除,其蹤跡已於2017年從臺北跨越到宜蘭,全臺僅3個縣巿目前沒有發現的紀錄。[註1]針對外來物種的出現,唯有透過持續的觀察記錄,才能早期發現進而控制(2008年紅嘴藍鵲移除計劃成功)。目前已無法控制但仍局限於部份地區的入侵種如斑腿樹蛙、沙氏變色蜥、綠鬣蜥等,應謹慎防範,如發現入侵到新區域應儘早進行圍堵移除;布袋蓮、小花蔓澤蘭等已全面入侵的物種則應持續監控移除,避免過度泛濫而導致棲地多樣性消失。
          另外據中央研究院Taibnet臺灣物種名錄資料,目前臺灣共有59,561種生物[註2],估計全臺應該至少有15萬到20萬種生物,表示應該還有很多物種尚未被發現。像是在宜蘭雙連埤發現的新種水蛭,就是因為在地志工的持續記錄,拍下照片後所發現的驚喜。
  1. 環境教育用途
          一場豐富的解說活動,如能涵蓋當地、當季特色的種物種資料及在地故事,並運用各棲地特有生態進行,便能輕易的藉由切合現場的環境教案,分享在地的生態特色。透過持續的觀察及記錄,掌握棲地的物種最新的變化,便能調整其解說方向始其更貼近現狀。荒野未來將結合親子團的力量,發展調查活動教案,透過課程及活動的引導,進行物種記錄及認識。

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成果

      根據統計調查數據,2018年共有40個棲地、436人次參與調查,回報有效資料共計6,878筆(可查詢到學名的物種),顯示今年的調查到的物種數量較去年有小幅的成長,參與人數及棲地數則沒有明顯的增加。

      今年記錄總筆數最多的是新竹飛龍步道組,共記錄回報各類群209科484種生物。總筆數前五名分別為新竹大坪組178種460種、新竹油羅田157科386種、彰化十八彎古道組167科373種及嘉義蘭潭後山127科368種。

      在珍稀物種記錄上,臺東知本濕地為第一名,共記錄遊隼、黃鸝2種I級保育類;環頸雉、烏頭翁、鳯頭蒼鷹、大冠鷲4種II級保育類、彰化十八彎古道所調查到的林鵰為I級,其餘還有4種II級、1種III級的物種、臺北五股濕地調查到的黑面琵鷺為I級物種,另有發現2種II級、1種III級的物種。此二處分列為第二、三名。

      記錄到的36種保育類中,有5種I級保育類(法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19種II級保育類(法定珍貴稀有野生物)及12種III級保育類(法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另有19處棲地皆有記錄到大冠鷲(II級),是最常見的保育類生物之一。[註3]

      今年各類群物種記錄較去年減少,各棲地回報有效資料數,較去年增加570筆。值得一提的是,新竹飛龍步道組設定菇蕈類為記錄目標,共記錄到30種菇蕈類。

特殊記錄

  1. 荒野1號地
          今年(2018)2月28日荒野保護協會購買下第一塊土地,命名為「荒野1號地」。該地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武荖坑附近,面積為1760.67平方公尺,此處地目為林地,早期種植茶葉,後來荒廢至今。該地有臺電保線道經過,雖然部份路徑陡峭但仍能到達,故宜蘭分會將此地及附近區域設定為定期觀察點,將持續進行生態記錄。今年也記錄到80種生物,其中有17種特有種及2種保育類(山羌、大冠鷲)
  1. 知本濕地
          臺東分會於4月29日辦理「與環頸雉相遇大調查」活動,進行6條「穿越線」的調查,本次調查共目視記錄到11隻環頸雉(9公,2母),聽音記錄到70次環頸雉的叫聲,合計81筆以上資料。顯示知本溼地生態的豐富度及特殊性,已凌駕於本濕地設置光電廠的效益。應可要求主管機關設立適當的生態保留區與足夠的生態廊道,給野生動物棲息。

未來展望

      荒野於每年4月進行的同步自然觀察活動至今已持續5年,今年將增加於10月份進行秋季同步自然觀察活動,未來將於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記錄不同季節出現的物種,未來也希望能推廣至解說以外的群組,讓更多的伙伴,甚至民眾都可以參與,一起記錄下更多物種,進一步針對特殊物種的進行分佈調查,像是今年的臺灣食蟲植物棲地調查[註4]。

      荒野棲地資料庫在檢討使用狀況後,將由舊系統轉為使用INaturalist系統[註5],該系統於2017年起由國家地理學院及加洲科學院聯合倡議,邀請一般民眾記錄自然生態。本系統操作介面簡單,依據物種照片相似程度及附近的物種記錄來協助基本辨識,並能自動帶出拍攝日期及座標,大幅簡化輸入時間,協助鑑定的機制與個人資料統計功能也十分完善,最重要的是可參與世界性的同步調查活動,讓全世界的人看到臺灣的美好,例如:City Nature Challenge 2018活動,在今年4月27日至4月30日間同步在全世界63個城巿舉行,4天當中回報了430,479筆資料,17,329人次參與,記錄了18,351個物種[註6]。而原本的系統將規劃轉型為關注議題或事件記錄平臺 [註7]。

      最後期望能夠邀請對物種記錄、資料建立有興趣的伙伴,成立工作小組共同參與討論及推動,建立教學課程及活動教案至各分會、群組進行分享,讓更多伙伴學會操作方式,讓更多的人透過簡單的記錄就能對土地有所貢獻,在過程中體驗臺灣生態的奧秘及美好。

【註】

1、環境資訊協會:【愛知目標】七年走過四階段 入侵種斑腿樹蛙控制的不歸路http://e-info.org.tw/node/212258
2、中央研究院,臺灣物種名錄 http://taibnet.sinica.edu.tw/
3、2018/06/25行政會農委會依「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由於本次活動於四月舉行,為了維護活動公平故保育類名錄仍以調整前的分級為計算標準,新的保育類名錄將於下次活動調整使用。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62487
4、荒野保護協會臺灣食蟲植物棲地調查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c5443384-bd34-4502-a83b-2fcd1bca22f7
5、荒野保護協會荒野棲地大調查示範網站 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a9c3e8de-3da5-4a56-80f4-e761b51f95f4
6、INaturalist, Nature Challenge 2018, 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city-nature-challenge-2018
7、荒野保護協會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 https://qs.sow.org.tw/ 

附錄: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得獎名單

附加檔案大小
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成果報告及展望.pdf3.1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