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環境教育-教育推廣(原自然教育推廣)

環境教育-教育推廣(原自然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荒野在全台灣共有48個自然場域的定點觀察站,解說員每個月在觀察站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專題報導】野草也能出頭天(一)教你如何吃與喝

2020-03-09

文、圖/許天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為什麼要吃野菜? 每一種蔬菜有不同的礦物質等微量元素,提供身體所需,而目前的蔬菜生產方式,趨向於工業化栽種,雖然產量多但種類逐漸減少,而且菜園因大量用藥,生物多樣性也降低;多吃野菜除增加身體免疫力,更可支持友善小農,間接保護環境生物多樣性。 為什麼要喝野茶? 野草茶其實是養生保健中草藥,長久以來祖先由經驗中,得知某些野草中含有抑制或平衡身體功能的微量元素,依據身體及天氣狀況,喝一些野草茶可以調節身體增強免疫力。 外面的野菜別亂採! 目前農村農藥除草劑等使用頻繁,除非對當地環境熟悉,否則請勿採摘。想吃野菜可以向小農市集的友善小農購買,或者共同維護一個環境,確定當地沒有農藥等汙染。 不藏私大公開:3種料理+3種茶 昭和草 春天的可口野菜,摘採嫩葉簡單烹煮即可食用,它的口感與味道非常類似我們在秋冬季常吃的茼蒿,因此又稱作野茼蒿或山茼蒿,花苞下垂,當成熟以後,昭和草的花便會逐漸由紅轉白,最終脹破花萼並形成白絮棉球狀,四處隨風而起,飛散各地。埋下種子,天氣轉涼時,種子便冒出綠芽,只要不噴除草劑,秋冬時節常有可口野菜。  (圖片為昭和草) 馬齒莧    又名豬母乳,早期農家摘它來餵仔豬,因其特有的乳味會味刺激仔豬產生強烈食慾,豬仔愛吃又營養豐富,使哺乳仔豬提早斷奶,代替母豬的奶,俗稱豬母乳。歌仔戲裡說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載,沒錢買菜,只得吃屋邊長出來的這種野菜;現在豬母乳改良後搖身一變成餐廳裡特色菜餚就叫「寶釧菜」。馬齒莧只要用一段枝條插枝,很容易成長,然後折下嫩枝,洗淨簡單料理即可食用。                                                                         龍葵 又名黑仔菜,成熟果實轉黑色,是以前野孩子的零食,春天來臨時就悄悄的冒出來,小小的果實也是小鳥的食物,小鳥吃了幫忙到處播種,一般菜園果園校園及農夫沒鋤草的地方,都會長得很好。摘採嫩芽,可當菜炒食,也可煮龍葵稀飯,小時候母親常煮黑甜仔菜粥,略帶一點苦味,但餘韻留存,回味無窮。 (圖為龍葵鹹粥)                                                              枸杞茶 小時候體弱多病,母親在庭院種了一叢枸杞,常採枸杞葉煎蛋或炒麻油,說對眼睛很好,可以採紅紅的枸杞珠(果實)當零嘴吃,新竹油羅田素櫻老師種了一排枸杞當圍籬,修剪枝條熬煮成茶,可口又養身。            (圖片為枸杞) 桑葉茶 小時候咳嗽喉嚨痛,母親要我去附近採桑葉回來煮冬瓜糖喝,舒緩喉嚨痛;油羅田也有幾棵原生小葉桑,秋冬時節附近農戶也會過來摘採,夏秋時將枝葉剪下,曬乾與紅甘蔗煮成桑葉茶,潤喉止咳。                                                                    忍冬魚腥草茶 魚腥草在多雨的油羅長得很好,摘採曬乾,加上忍冬藤,熬成忍冬魚腥草茶,增強病毒免疫力。    

【地球倡議】走出戶外,一同參與城巿自然大挑戰

2020-03-09

圖、文/謝祥彥 <棲地守護部主任>   台灣是座寶島,因為氣候、地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讓豐富的生物能夠居住在此。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比許多國家還要高,台灣陸域面積只占全球約 0.03%,物種數量卻高達3.8%,是全球平均值的150倍。因此台灣有著「蝴蝶王國」或是「蕨類王國」等美名。而台灣生物有3成是特有種,例如台灣百合、台灣二葉松、五色鳥、台灣藍鵲、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都是台灣特有種。因為我們生活在多樣性高的台灣,所以在都巿、郊區或是自己家裡都會看到生物的蹤跡,當我們看到身邊的野花、野草及昆蟲時,想要進一步了解它們,卻常常苦無門道,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在社群媒體上有許多的生物辨識的社團,但是一般人光分門別類就是一種障礙,因此推薦另一個生物辨識的平台-「iNaturalist」,讓我們一起為台灣生物多樣性努力,成為公民科學家吧! iNaturalist歷史背景 iNaturalist最早是2008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資訊學院碩士班的期末計畫。創始者是Nathan Agrin、Jessica Kline 和 Ken-ichi Ueda,長年在加州科學院和國家地理學會聯合倡議,而在2017年經由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政道助理教授進行繁體中文化後,台灣的使用者開始大幅度的增加。iNaturalist有強大的人工智慧辨識建議功能,是以生物的外觀以及所在地區過往的觀察數據做為辨識的參考資料,就算一時之間無法辨識到種類, iNaturalist網站也有良好的協助鑑定介面,可以得到相關物種辨識的研究者及愛好者的協助,除此之外,網站的行事曆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回顧之前的觀察。對於一般團隊來說,上傳50筆觀察後就可以自由建立調查地點及收藏專案,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地點及物種持續蒐集記錄。自從用了iNaturalist之後,堆積如山的物種照片終於派上用場了,可以有效的彙整及查詢,而且個人授權後,調查的資料還可同步上傳至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對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貢獻心力。回顧2019年,iNaturalist不管是上傳筆數跟使用人數都有爆發性的成長,2019年有超過51萬個使用者,上傳超過1,350萬筆的觀察記錄,且已經超過17萬的物種在平台上,顯示它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 荒野保護協會開始接觸iNaturalist 協會在2018年開始使用iNaturalist做為關注棲地的物種記錄平台,目前建置了55個棲地專案,超過5萬筆的觀察記錄、5千多個物種及2千人使用。在iNaturalist介紹台灣的報導中也特別介紹荒野將它做為棲地調查的應用[6]。對於棲地守護及環境教育來說,持續的觀察與記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舉例來說,台南港墘農場近期有開發成工業區的議題,但因為缺少影像觀察記錄而無法證明此區域的生態價值,也因此,台南的伙伴近 期開始進行觀察記錄做為證明。 誰可以參與挑戰呢?任何人皆可參與。只要拿出手機或相機就可以參與每年4月的「City Nature Challenge」活動,此活動在台灣稱為「城巿自然大挑戰」,它是以iNaturalist做為活動平台的世界性公民科學家活動,邀請城巿居民及遊客一同走出戶外,觀察記錄週邊的自然生物。此活動起初是由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加利福尼亞科學院共同發起,他們在2016年舉辦舊金山跟洛衫磯兩個地區的對抗賽,利用比賽時間為期八天,哪個地區記錄到的物種最多,則為贏家,此活動結果迴響熱烈,2017年擴大至全美國16個城巿舉行,進而在2018年開始成為國際性的活動,直到2019年共有159個城巿及地區參賽(嘉義2019年加入),超過3.4萬人參與,回報了92萬筆的觀察記錄,記錄到3.2萬個物種。 今年全球預計會有250個城巿及地區參與年度盛事,活動的時間分為兩階段調查期間為4/24至4/27,鑑定期間為4/28至5/3,台灣今年由荒野保護協會及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政道老師合辦,組織了6個區域參與,分為北台灣區(台北、新北、宜蘭、基隆)、桃園新竹區、中台灣區(台中、苗栗、南投、彰化)、嘉義區、台南區及高雄區。如果所在地區不在今年的活動範圍也歡迎一同參與,期望明年能夠將活動範圍擴大到全台各地,期望透過這個活動除了讓參與者能夠走出戶外認識自然生物之外,也能讓其它國家的人了解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的美好。       參考資料 [1]回顧iNaturalist 2019年 https://reurl.cc/yy5ezq [2]iNaturalist 網站 https://www.inaturalist.org/home [3]台灣物種名錄: https://taibnet.sinica.edu.tw/home.php? [4]荒野棲地大調查專案https://reurl.cc/4gk3Ej [5]荒野1號地調查專案https://reurl.cc/Na5Z3n [6]Taiwan - iNaturalist World Tour https://reurl.cc/k54LmK    

【理事長的話】用科學概念來防疫

2020-03-09

武漢肺炎的病原體是冠狀病毒, 病毒具有下列特性:需寄生在專一性細胞內才能表現增殖及遺傳特性, 也就是在細胞外就沒有增殖能力。 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體目前確定可以由飛沫及接觸傳染,飛沫傳染就是由帶原者的飛沫直接傳給下一位患者,這種會發生在近距離接觸下,所以親朋好友相聚的快樂交談,或工作上的近距離交談及同戶居住者的近距離接觸傳染機會增高許多。 接觸傳染就是帶原者所釋出的病毒再經由接觸方式而傳染下一位患者,如摸過有病毒的桌面、鍵盤、門把等,在未洗手前又摸到黏膜細胞(如口、鼻、眼等)。 飛沫傳染只是瞬間,而接觸傳染可能碰觸的病原體卻有可能是5天前的一個飛沫。 如何防疫呢? 杜絕飛沫傳染的可能,只要有感冒症狀者在家休息,有疑慮者戴上口罩,就可以部份解決此困擾,若要再小心些,則請與他人聊天時,含蓄些、距離拉大一些。 杜絕接觸傳染的可能,以對的方式、對的時機進行手部清潔,盡量以器具代替手來取食食物,夾取食物時,戴口罩及不說話為主(孔子言:食不語)   最難的防疫,是家庭中的防疫 家庭中,若有人有感冒症狀,就該請感冒者戴口罩、睡獨立房間及不同桌吃飯,其他人則至少該勤洗手,若更嚴謹,也該戴上口罩,這樣可減少感染的風險。 但是,我們的習慣卻常不是如此,因為總認為該好好照顧生病者、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及鼓勵,這些都合情合理,旦細思一下,戴上口罩、獨立房間睡覺及不同桌吃飯有不支持的意味嗎?沒有其他可以表現得更好的支持及鼓勵方法嗎? 看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家庭感染占了大宗,聚餐感染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這兩個面向,若能做得更徹底,保護了自己,也保護全家人,更是讓社會防疫更完備。 在防疫的工作上,我們面對看不見的敵人,但卻是可以猜測的病毒位置。 在防疫的工作上,唯有防疫成功、大環境好,我們才能算是成功,因為任何一個病原體,都可能造成下一個的感染。   這一場戰,要大家一起同仇敵愾,又大家一起同心協力。  

全國河川日暨NGO水圳論壇分享

2020-01-09

文/李志芬<花蓮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衣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 全國河川論壇的起心動念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環境保護團體在關心河川相關環境問題時,就發現河川的流域管理分屬不同單位造成各行其事的問題。 一條河流從上到下權責單位太多,有林務局、水土保持局、河川局及縣市政府,灌溉水路還會碰到農田水利會,區域溪流有些歸鄉鎮公所、有些則是縣市政府,因此每當河川出現問題時,就會耗費許多人力資源及時間成本所以我們一直思考著,成立跨單位的平台,整合流域管理。會有這個想法,一方面是受到台東野溪小組的案例激勵:「台東東河鄉碇橋的出海口,曾有一座高達三公尺高的固床工,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向台東水保局爭取改善,水保局降低固床工落差,希望恢復溪流生態」。公私合作並非不可能。 另外一方面花蓮林管處楊瑞芬處長到任後,推動國土綠網計畫同時、積極展開與民間團體對話,搭建平台讓九河局、水土保持局、環保局、社區、學者及關心環境團體同參與及溝通。 讓我們看見了公部門觀念態度的進步轉變。   鱉溪整治開啟公私合作 去年 1月底,九河局在富里召開的鱉溪整治說明會,原本預計以3000萬元預算,進行環境營造計畫,且計畫是以增加中華鱉族群為目的,設計通道、讓鱉爬鱉道,並且讓鱉稻田吃福壽螺,營造「鱉稻共生」為規劃重點。在說明會上,在地居民及環保團體(環保聯盟花蓮分會、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 )都表示「環境營造應該是恢復河川原始生命力,保護物種一定要先保護牠的棲地。」,而非著墨於公園化、景觀營造。當時剛上任的謝明昌局長在了解民眾的想法後,做成中止這項工程計畫決定,讓鱉溪治理「歸零思考,重新開始」,以落實居民對鱉溪想像。社區也還不清楚可以怎麼做,因此九河局與社區以共學方式,引入學者和社區一起討論。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籌備,啟動了大平台討論,方向與原則在大平台凝聚共識,而細部的問題則再成立四個小平台,分別由河川局、林務局、農業處及水保局擔任召集人,討論河川工程、水質水量、生態復育、農村再生。最重要的是,在地的民眾與環境保護團體共同參與討論,以各自的觀點提出並且藉由平台做討論溝通。 經過半年多討論,在「共學營」中充分溝通,政府與民間終於看見了同一條鱉溪的樣貌,要以還地於河、還石於河、減法工程及保留生態環境的理念為基礎,恢復鱉溪生命力。 九河局把這裡的農田徵收後「還地於河」,且同時保留一小塊做為生態池,此建造有助於社區營造的工作。這次透過平台討論讓社區居民全體動起來,政府出資協助,讓居民自己投入設計與搭建,工程可以成為他們期盼的樣子,也因為親手整治,而讓人民對於河川有更深的認同,未來也會更加愛護。   公民參與與跨部門合作須法制化 歷年來由民間主導的「NGO全國水圳論壇」,今年由荒野保護協會、環保聯盟等多個環保團體共同促成,與第九河川局合作,於去年10月18日於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區舉行論壇,分享在地的花蓮富里鄉鱉溪整治經驗,強調水環境治理中公私協力與跨部門合作的重要性。全國十個河川局的局處首長都有派人前來參加,相信鱉溪的經驗有助於各地河川整治的未來規劃。 未來面對生態環境和保全需求的拉扯,必須納入更多意見,未來也期望把公私協力「法制化、制度化」,讓之後的河川治理規劃都需要遵照著個規範與精神去走。  

【荒野快報327】拯救野溪GOGO

2019-12-09

今年國小五年級的平安龜,自2017年與雙親章魚、魚媽一同加入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是小組中年紀最小的正式成員,兩年來踏查了近30條野溪。她分享自身的經驗,和同學共同繪製成作品,參加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主辦的「2019高雄市環境教育探究競賽」,榮獲國小組第一名。特此轉載她們的作品,與荒野伙伴們共享殊榮。 拯救野溪GO! GO! GO! 作者:施沛心(高雄分會親子團高雄三團炫蜂團成員、野溪調查小組成員;自然名:平安龜)、廖以樂 一. 組員 :施沛心、廖以樂 二. 指導老師:興糖李玉榮、共學施建州 三. 作品說明:第一次去野溪踏查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高聳的固床工(攔沙壩),我卻爬不上去,我心裡想:我都爬不上去了,小魚怎麼爬得上去呢?所以我開始每個月週末跟著荒野野溪小組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去踏查高雄的野溪。 我們會拍照、畫圖做記錄,很熱、很累,但是如果看到漂亮的野溪會好開心ㄛ,上游的溪水冰冰涼涼的。記錄了兩年多,最後終於能夠讓自己有力量跟水保局說明與討論。 希望能夠讓野溪保留原本的樣貌,我還會繼續走下去... 五張圖的標題: 1.高聳的攔砂壩 2.踏查與紀錄 3.水保局會談 4.美麗的瀑布 5.我們的夢想

【荒野快報327】你或還不知青年公園生態浮島上的四種「斜槓植物(下)

2019-12-09

圖/文 陳欩融 <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超人> 「族群未死,只是很喘」,你幽幽回道(註1)。 另兩種木本植株──水柳及水社柳,也栽植在生態浮島上了,長得不錯,卻是你常弄混的木本水生植物。 水柳(Salix warburgii)為楊柳科柳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葉呈倒卵形且如書頁平整,葉緣不像風箱呈現波浪狀,葉長4到13cm、葉寬2到4公分,葉背銀白色,花期多在每年12到3月的冬、春之際,花為單性花、葇荑花序(註2),花後可結出顆顆的蒴果(註3),青年公園內除了蓮花池畔在設置生態浮島時所栽入外,河道中游左岸到拱橋一帶則是他們在青年公園內的「原生」區域。他們花後所結出的種籽不像大安水蓑衣的種籽難能自行萌發,只是種籽的壽命短暫,所以如果想以種籽栽植的方式有性栽植,還是盡可能在兩周的「保鮮期間」內覆土定植罷,要不,就直接改用扦插的方式,剪取健康的枝條扦插在盆土裡,植株的育成率還不錯,常常甚至可以驗證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 另種貌似水柳的「水社柳(Salix kusanoi)」,同為楊柳科柳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披針葉的葉形葉長約5到15cm、葉寬約2到4公分,略較水柳為寬且大,你不習慣這種「比較級」的感性辨識方法,或許可以改用葉柄處有無「托葉」作為進一步區分水柳與水社柳(註4)的辦法,但對我而言,更直覺、更快速的方法,還是用各自葉面的顏色與觸感作區別──水社柳的葉背有金黃色的絨毛感(因此又稱「金柳」),而水柳則較為光滑銀白,只要你走近樹旁,輕柔地摸觸一手,便能立判差異了。 是的,貌似生物間的形色差異,正是「氣質辨識法」的快篩依據。 由日本學者命名的台灣特有原生柳樹 水社柳最早由日本學者「草野俊助(Shunsuke Kusano,1874-1962)」在日月潭水社部落所採集而定名,因為日月潭的舊名為「水社海」,就把「水社」這個部落名稱冠進了這木本植物的名字裡,成為如今另一種只原生在台灣的「水社柳」了,也算得上是另一「屬地主義」而命名的例子了,而不知你哪來的靈感提說:「也聽過有人直接用發現他的草野先生來命名成為『草野氏柳』……。」,你接著說:「但這草野氏柳的『名氣』顯然不及水社柳來得為人所周知罷。」 不管哪種命名法,卻都跟風箱樹一樣,沒有「習慣」原棲地裡日益劣化的生存條件,如今已明顯減少的野外族群,已被列進「瀕臨絕滅」(EN,Endangered)的名單之中。 「那目前除了在青年公園內的生態浮島上,哪裡還見得到水社柳?」你好奇問到。 「當然有,不過不像水柳能在青年公園內另尋蹤影,而在緊鄰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生態溼地內就找得到,並且都會「週期性」地在每年初春盛開出金黃色花,看得出算適應得不錯了吧(註5)。」 「即便是這一、兩年間每有乾濕、暖涼兩種極端的天氣事件的年頭裡……。」我補充到。 至於生態浮島上另種與水柳、水社柳、甚至風箱「特質」相似的水生植物──穗花棋盤腳(Barringtonia racemosa)則分屬於玉蕊科玉蕊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成熟葉呈倒卵形且較前述的風箱、水柳、水社柳都為明顯寬厚許多,通常葉長可達20到30cm、葉寬平均也有10到15公分。穗花棋盤腳的花期多在每年5到10月間,真正的盛花期則明顯集中在6、7月間,粉紅色的花序長垂在枝枒間,多蕊的「穗花」型態搭配多在夏夜晚風中盛放,也有「夏夜煙火」之稱,在青年公園在裡的「原植」地在河道中游段的左岸種有一棵,樹圍已達30公分,且已進入週期開花的成熟期,而花後所結出半拳掌大小的蛋形果實同樣可觀,你就常趁這「落蛋」期間,在鋪滿碎瓣細蕊的溼地池邊,挑撿幾顆新鮮的果實回來,再有序地擺進一碗填土盛水、有著細緻造型的盆器裡,等著冬末春初時從果實端漸次冒芽抽葉,你以為植物的新芽都該是翠綠欲滴的色澤,但穗花棋盤腳的嫩芽顏色顯然跟你印象中的很不一樣。 但你同樣認同他們嫩紅色澤的新葉,有著高飽和的「療癒效果」,甚至當你乍見他們嫩發的初葉時,還會誤以為是一隻停踞在枝條尖端、難得安分的「善變蜻蜓」。 舊時農莊田埂裡的斜槓智慧 風箱、水柳、水社柳跟穗花棋盤腳這四種「水陸雙棲」植物的生長週期不同、姿態各有差異,但在早先的農庄時代裡,人們卻都同樣取材他們「成熟植株質地堅韌、根系可牢固堤岸河床土方」的共同特質,直接栽植在田埂、堤岸間,讓根系成為鞏護田埂、堤岸的「天然」植材,而除了發揮這「土木工程」的功能外,看似雜亂糾結的根盤孔隙也提供多樣底棲生物的微棲空間,並藉由伸入河底的根系,增加水底、水面空氣的交換機會,額外發揮了另種「生態」效益,將原本生硬的堤岸,轉為一座「會呼吸」的河岸,這種看似毫無新意的古法,卻也是最能實現以「就地取材」為核心精神的生態工法,耐固效能未必遜於當今一切從速、一切從效,用「孔固力」糊成的防洪牆、擋水牆的人工工程呢! 看來這幾種「雙棲植物」不僅多工,還很具「斜槓特質」──原生珍稀/木本水生/護堤良材/景觀療效。 面對海廢,我們不只撿、更要減;推展公園生態化,不僅要去水泥化、更要從「源頭」思惟改善 在2015年初所推動的《生態台北--公園生態化》曾提出「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註6)的行動訴求,也看得整個計畫正嘗試由「都會公園」著手,逐步減少水泥等人造建材的使用量,也試著將幾種斜槓植物的精神,經由將水泥池改造為生態溼地的過程裡,重新栽回公園內,甚至許多還在設計階段的工程,就密集參與跟公部門的專案會議,將公園生態化的理念帶進公部門的思惟裡,從一開始就做對決策,更勝過事後的「砍掉重練」容易、省功許多吧? 就像今年淨灘的「不只撿,更要減」的訴求一樣,對於生態公園,也衍伸出「不僅要去水泥化、更要在『源頭階段』就為棲地生態設想出友善、永續的可行思惟」的目標,如近年接連在榮星(註7)、富陽(註8),甚至在青年公園(註9)等公園內的堤岸(人工池)優化,都找得到一些「殊法,而同歸」的改善作法。 例如在榮星,確實先得「砍掉重練」當時已是「人工」池的各種生態問題(包括人為造成的垃圾及各種外來物種的問題),動員社區民眾與志工夥伴們的腦力、氣力,在原本的人工池位置挖踩出前後兩塊深淺、大小不同的池子,並營造成為一座不僅只適合螢火蟲棲息、更含納進多樣水棲植物及昆蟲的「生態」池,期間未用到一瓢混泥土,卻營造出一座有別於工程鑿挖出的「直壁型三面光」、但擁有多樣梯度與層次的「坡岸」結構,再在坡面處植入像風箱樹、穗花棋盤腳這類的原生「斜槓」植物……;移地到富陽,面臨的則是園內生態溼地長久存在池底滲漏、池水不易蓄留等陸化問題,現行的改善對策仍是不使用水泥、防水膠封堵池縫,而採用人力抓漏(包括定期設籠移除美國螯蝦)、夯踩的「生態古法」(註10),並且在滲漏處補植護岸植物與像三白草、也慈菇等密根型的水生植物,試著用這些植物的根系來填塞滲漏縫隙,這多樣植物相互搭配的補漏策略,就像商業上『異業合作』、互補雙方優缺點的『策略聯盟』吧!」你無縫秒回。 你肯定會想到《天下》在前幾期裡的〈X的力量〉這篇封面主題──不只斜槓(/),還很跨界、還很聯名(X)呢。 再轉回青年公園的生態化推展工項,去(2018)年初曾在河道發現一隻上不了岸、命休嗚呼的小黃狗,和幾葉岸邊凋落的水柳葉一同靜浮在混濁的水面上,如果當時的河岸設計能對將在河道周邊活動的生物(包括喵星、汪星、「龜」星們等)們多設想、多友善一些的話,或許就可以免去這次的「河殺」事件了,於是,在青年公園在生態化的作法上,又跟榮星及富陽公園有一些差異──在青年公園裡,便商請公園處漸次敲除幾塊原本砌在河道邊緣的堅矗石磚,讓岸上、河裡的兩棲生物能有自由、安全移動的機會,以及也讓「誤」入河中的陸生動物能有多些「自行上岸」的脫困機會。當然,還包括本身就出現在青年公園內、習慣棲息在水岸的帶的「溪澗鳥」……。 你直覺聯想到這「溪澗鳥」,不正就是目前不時會吸引到一群獵奇的「砲手」來到河道下游莎草叢或九曲橋聚集、獵望的「翠鳥」麼? 友善公園的生態不僅幫得了小黃狗、小魚狗,還幫得了…… 讓公園更生態的方法有很多,在經歷榮星、富陽及青年公園的棲地改善過程就是如此,而對於風箱樹(水芭樂)、水柳、水社柳、穗花棋盤腳(水茄苳)這四種「斜槓植材」也總能有交替上場的機會,就像青年公園河岸的改善規劃,要做的,不是將這些植物一棵棵地種進河岸邊、將河岸「復舊」回以前的景貌,而是在河岸邊營造出對生物更友善、安全的環境,不再有回不了窩的小黃狗,也多些能讓小魚狗(註11)安居的窩。 還有……。 ---------------------------------------------------------------------------------------------------------  <註1>文接《荒野快報》第326期。 <註2>葇荑花序為常見花序的其中一種,常見屬於這類型的植物還包括布袋蓮、鴨舌草等,葇荑花序近似「穗狀花序」──即花軸上著生許多小花,且花小而無梗(或極短),但最大差異在於「葇荑花序」花軸上的小花皆為單性花,水柳、水社柳皆屬這類花序的植物。 <註3>「蒴(ㄕㄨㄛˋ)果」為植物果實的一種型態分類,此類的果實內含有多粒種子,果實成熟後果皮會縱向裂開,數粒種子便得以落土萌發,除了水柳屬蒴果型態外,《荒野快報》第324期所提到的大安水蓑衣亦屬「蒴果」類的水生植物。 <註4>托葉(stipule)指葉柄基部或葉腋連結莖與葉的組織部位,主要分為腋生托葉與側生托葉,大部分的托葉是用來保護幼葉,可能會呈捲鬚、針狀等型態,而有些托葉甚至可能比原葉還大,水柳有托葉而水社柳則無。 <註5>更多水社柳在富陽自然公園棲地外的復育報導可另參: https://reurl.cc/vno3Xl https://reurl.cc/e5nvZM  <註6>除了「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在《生態台北--公園生態化》中,另包括「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建立公民參與機制」、「公園串連組成完整生態廊道」及「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等合稱為《搶救城市森林》七大訴求。 <註7>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榮星公園由民權東路與建國北路、龍江路及五常街所圍繞,因同處瑠公圳支系,水源尚足,甚發展成為適合螢火蟲棲息的環境,但長期受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其生態危機,2015年起由台北市政府、荒野及周邊里辦、學校、民眾共同改善園內生態池的棲地條件,並陸續開辦六期的在地守護志工培訓,共同守護了園內生態池裡生物們的「家」。 <註8>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富陽公園於富陽街底,於2004年正式由荒野保護協會所認養,並於2005年開闢為自然生態公園,以及低度的開發方式,保存園內的自然生態,而於2006年將富陽公園正名為「富陽自然生態公園(Fuyang Eco-Park)」,除持續與台北分會解說群組及棲地群組以體驗或工作假期的方式維護、推廣園內的自然生態外,也與緯創人文基金會共同認養、經營至今。 <註9>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青年公園由青年路、國興路及水源路圍繞,屬荒野保護協會繼榮星公園後嘗試建立的新一座在台北市內,推展《生態台北》的典範公園,並於去(2018)年與該園的公部門主管單位—公園處青年所簽訂合作備忘錄,定義雙方的責屬權務,並於同年完成第一期的在地守護志工培訓及於園內蓮花池編設五座生態浮島,逐漸改善水域及政府、社區的生態環境與氛圍。 <註10>晶化(crystallization)為早期用來防止水池滲漏的過程,常以牛力或人工方式,直接將池底踩踏為更緻密的土方結構(又稱牛踏層),達到不需水泥、防水布而同樣有蓄水能力的功效,在更早先的《夢幻湖台灣水韭原棲地保育監測及維護》計畫中,便已用過此法減緩湖水滲流的問題。 <註11>翠鳥的別名,又名釣魚翁(台語),為台灣尚為普遍的溪澗鳥,具高明的捕食技巧,在青年公園的水域(包括蓮花池)已發現兩隻翠鳥活動的紀錄,也常吸引周邊鳥友、攝友聚集觀察。  

【荒野快報327】看不見,依舊在

2019-12-09

文/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第三、四屆理事長> 圖/莊燿鴻<台北分會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十月中旬臉書私訊有一則劉月梅理事長捎來的訊息,告知兩個好消息,一個是荒野保護協會再度獲得綠獎的贊助,另一個是有位會員遺產捐贈荒野150萬元。 因為看診忙,再加上想說過幾天會參加荒野共識營就可以見到月梅,也就沒有立刻追問細節。想不到當天晚上就接到副理事長柯典一的來電詢問:「認不認識王志婷這位荒野的會員?」   想了一下,對這個名字沒有什麼印象。原來協會帳戶忽然多了一筆150萬的個人捐款,於是打電話詢問匯款人,才知道是王志婷的家人遵照她的遺願,將部分遺產捐贈給荒野。協會當然想知道這位夥伴跟荒野的淵源,但是她的家人只知道她曾經跟她們分享聽過我演講後的感想,其餘就一問三不知。於是柯典一就打電話來問我認不認識她。 當然,協會也在資料庫中翻查她的資訊,只知她是早年入會的永久會員,二十多年來只參加過一次活動,沒擔任過志工,也沒參加過任何荒野辦的課程,應該算是不活躍或是失聯會員。 掛斷電話,心裡很感動,腦海中浮現多年前曾寫過的一篇文章的標題:「看不見,依舊在。」 這是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給荒野夥伴的募款信時所用的標題,以下摘錄當年信件的片段:      「親愛的朋友,也許我們很久沒有見面,也許我們剛剛才掛掉電話,也許我們在協會人來人往的各組志工聚會中擦肩而過,也許在山上在海邊,咱們都曾戴著綠色領巾分別向民眾分享過我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每當想起有這麼多相知相惜,把盞言歡,同辛共苦也一同興奮歡笑的朋友,心裡總會充滿溫暖。「看不見,依舊在」,散居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荒野伙伴,只要我們常常想到彼此,只要我們彼此仍然為理想在努力,我知道,我們都是一直在一起的。」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思索,台灣有沒有機會能擁有一個全民性的環境保育團體?符合這個全民性必須有三個條件:(1)會員人數很多(完全自發性的)(2)很多人願意長期捐款(會費及義賣品)(3)很多人在這團體能長期付出實際的行動。 我心裡一直有一個小小的理想,荒野是一個用大量人力的義務奉獻來做事,而不是用大量金錢來做事的團體,而且荒野的錢希望是來自最大多數的民眾。 四年多來,荒野總是盡量以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但是,以前都僅止於理念推廣及帶民眾接近自然及各種義工的培訓,這些全都可以用志工來達成(所以不用花成本)。可是接下來,必須透過立法、透過政治遊說、以及立法遊說基礎的學術理論支持,還有兒童自然教育的人才培訓及推展……很多領域就必須以更多專職人力及更多經費來支應。 我個人還是非常盼望所有的行政支出(包括人事及房租)能以會費或義賣品的收入就可以負擔,只有在我們賴以生存的財物來源是來自全民,是獨立而不受利益團體影響時,我們才可以大聲地說:我們是屬於全民的團體。 十月底參加荒野第九屆新任理監事及分會長的幹部共識營,我再度跟伙伴們強調,二十多年來,荒野之所以這麼堅持財務的透明以近乎潔癖的用錢方法,就是希望我們是一個值得信賴與託付的團體。 荒野目前在全台灣各地on schedule的志工起碼有三、四千位,每個志工除了奉獻時間與心力之外,也必須自掏腰包,因為荒野的志工是沒有任何車馬費補貼,也沒有誤餐費……等等支出,而且二十四年來,荒野的任何一筆收入與支出,都有收據與憑證,也都經會計師簽證,這麼的龜毛,就是我們不敢辜負捐款者的心意。 常會想起「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霍華李曼所寫的「我們是否已盡力為後代子孫做了一切能做的事?世界上的樹木是否比我們出生前還多?空氣是否更新鮮?水源是否更潔淨?人們是否過著更長久、更健康的生活?飢荒是否更少?這個世界是否是一個更和平的地方?」 我相信我們辛苦的工作賺錢無非是希望我們及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可是當我們不擇手段賺錢,是否得到完全適得其反的結果?為了錢殘害環境,禍延子孫?即便留下一點錢,剛好可以讓孩子上醫院治病。 那麼到底什麼是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或許,除了擔任環保團體的志工之外,當我們百年之後,把我們這一生從世界上獲取的金錢回饋給守護環境的環保團體,讓孩子有更適合生長的環境,是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荒野快報327】過一場綠色聖誕節吧!

2019-12-09

圖、文/何以琳 (企劃部專員)   聖誕節,孩子們,不是約會。這是一種心態。-瑪麗·艾倫·蔡斯Mary Ellen Chase 原文:Christmas, children, is not a date. It is a state of mind. - Mary Ellen Chase 從十一月開始,百貨公司、賣場及超商,開始出現聖誕節的裝飾。這才意識到,聖誕節要到了呢!聖誕商品無處不在,耳邊響起叮叮噹的配樂,五感體驗的行銷,實在很難守住錢包。加拿大環境組織Zero Waste Canada 在2017年<註1>調查表示,每一年會產生545,000噸的包裝紙及購物袋,或是每過一個假期,家庭垃圾桶就會增加比平常多25%的垃圾等,而加拿大國民使用600捲膠帶來包裹聖誕禮物。 節日,總是能讓許久未碰面的朋友相聚、讓離鄉的人回到家鄉,也因為如此難得的時光,所以在每一次的碰面,總是希望能夠留下一些難忘的回憶。聖誕節,在台灣也成為一個重要與朋友相聚的節日,如果撇開聖誕節原本的意義,那麼這就是奉獻時間的節日。曾經看過一段話:「聖誕節是奉獻的時間,也是家庭的時間。這是一個偉大的機會,可以開始傳承回饋地球,並向您的孩子、朋友和社區灌輸永續生活的價值觀。」於是開始思考,在今年如何度過一個印象深刻的綠色聖誕節,至少比去年更友善環境一些的方式。 在家裡舉辦無塑派對 去年在環保界造成轟動的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註2>,讓想要過節的人信心倍增,《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海洋》書中提到,能夠至Pinterest網站上找尋靈感、自製餅乾與杯子蛋糕、裝飾會場的物品盡量使用舊物來製作以及慶祝聖誕節的旗子,可使用布條,這樣每個節日都可以使用到!另外,在派對預備期間事先可以徵求洗碗的勇者,這樣就不需要購買拋棄式餐具。 選購環保禮品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再募資平台上等,都能夠看見「環保」為題的商品 選用當地製作的禮品,減少碳足跡,也能夠支持在地 選購無電池的產品,丟棄的電池會危害環境。甚至可充電電池最終也會進入廢物流。 二手市集,在全台陸續出現二手市集,不妨利用假日的時間多去走走,用超優質的價錢選購需要用到的禮物或是鎖定荒野台北分會,也會有擺攤相關訊息。 (圖片擷取自網路) 使用環保包裝紙 美國有一半的紙適用在包裝及裝飾消耗品上面(The Recycler’s Handbook, 1990)。雖然這份調查年代久遠,但當我們平常網購及上街購物都會看到每一項商品被精美的包裝起來,為了維持人類認為商品的品質及美感,在這過程中就製造出來。因此在選購包裝紙,可以選用偏向環保的材質。 餐廳選擇塑膠使用較少或是綠色餐廳 吃,是人生中最或不可缺的一件事情,也是我認為美好事情之一。在選擇餐廳時,可以盡量挑選有機、友善食材及在地生產的食材。我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土地,除了尊重多元價值外,蔬菜及水果也非常多樣,試著走進一間綠色餐廳,不僅吃出食物的好,也能吃出他們對於環境的善。記得喝飲料的時候不要拿塑膠吸管哦!想要更了解綠色餐廳或是綠色餐飲,非常推薦去臉書上搜尋<綠色餐飲指南 Green Dining Guide>粉絲專頁。 廢物聖誕樹 大多數的人家裡都有聖誕樹,可以花個周末,把家裡不需要的物品整理起來,例如利用破個洞的襪子、自然素材(木材、麻布或是落葉等)佈置聖誕樹,或是利用浮球,帶著親朋好友們一起彩繪浮球,最後掛在自己家裡的樹上,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浮球聖誕樹。甚至可以手工製作或購買用紙板或木材製成的樹,這種樹可以使用數年之久,無需清理雜亂的裝飾品。也可以製作「家族樹相框」,找一張空白紙及相框,將每個人的手印拓印在上面,除了有紀念價值,更可以省去許多購買聖誕樹裝飾品的費用,最重要是能夠減少許多垃圾的產生。家族樹完成後,也別忘了放在社群媒體上面,讓更多人能夠一起執行這樣有趣的活動! 捐贈自己的金錢或物品 收到不喜歡的禮物,但無論如何都要保留它。是不是常常進入這種矛盾的空間裡?每當整理房間時,看到這些無用的禮物,用不到卻又捨不得丟?今年,來場斷捨離大會。冬天很冷,沒有使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需要多餘的大衣給需要的人,所以可以向當地慈善機構捐贈用過的衣服或是不需要的禮物。聖誕節結束後,開始第二輪的整理及贈送,捐贈任何不需要的禮物!也可以將原本預計花在聖誕節的費用轉為捐贈的金額,並且邀請身邊的親朋好友共同來響應,一起度過不一樣且有意義的聖誕節。 為家人準備一頓大餐 從採買、烹煮到把菜餚布置完成,是否思考過會產生多大的快樂?走進菜市場,除了能夠買到裸裝的蔬菜,還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買到適合的量,不僅不浪費食物,更可以理性購物。也可以尋覓其他採買地點,像是在的獨立的小店等。 非常建議在採買前擬定採買清單,除了可以事先規劃食材,更可以知道能預備多大的容器去盛裝,這樣就能夠降低使用塑膠的數量,也可以避免浪費食材及超出預算! 一趟具有教育意義的旅行 撇除以往的禮物,帶著自己的小孩、朋友及家人去一趟動物園吧!建立的情感連接,加強親密關係。除了寓教於樂,更能夠稍微遠離大自然,也可以藉此放下手機,留下深刻的回憶,享受這個特別的精心時刻吧! 要預備一場較為友善環境的節日,確實會比過去花費更多的心力及時間,不過卻能對於我們的地球造成較低的傷害,我們現在的行動,將會影響下一代是否也能夠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與自己摯愛的人度過聖誕節。至少,在未來的40年裡,我還是想要慶祝。愛地球,從聖誕節拒絕浪費食物及亂送禮物開始。   <註1>Zero-Waste-Christmas-https://reurl.cc/M79Ogk <註2>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婚禮紀實https://reurl.cc/gvxeML <參考資料> How to Have a ‘Green’ Christmas https://reurl.cc/yyoDGq 10 ways to have a green Christmas this year https://reurl.cc/D1eK7m    

藍染,這條路……

2019-11-11

圖、文/陳儷予<荒野台中分會植物染&藍染講師,自然名:山藍>       文章上方留白,是表示自己在藍染這條路上,隨時可以仰望天空,莫忘初衷。   對我而言工藝不等同環保,藍染工藝者為了表現出精緻的作品,需要創造出自己的作品風格,自然而然對於環保也事不關己。然而,植物染這條路,看似生活美學、創作藝術或是傳承先人技法,似乎也忘了環境的存在,看著以下這幾行字:「由於現代合成化學的進步與便利,快速建藍法採用強鹼「氫氧化鈉」,以及強力原劑「保險粉」<註1>可取代天然木灰水及糖蜜、麥芽糖,短時間即可還原藍染液,成為普及建藍技術的助劑。」此段話令人感到無奈,不禁思索重建藍染的目的究竟為何?是希望普及快速藍染的方法嗎?   再看以下文字:「1896年由德國BASF公司開始量產化學藍色染料,此一影響遍及世界各國,成功地將化學藍靛染料量產上市,化學染料的優點是價格低廉,染後色澤深不易褪色,真正威脅到此一產業的原因,絕對是化學藍染的問世,日據中期德國化學染料在世界風行之後,確實以非常快的速度嚴重衝擊天然藍靛產業。」文中道出,化學嚴重衝擊天然藍靛產業。   導致傳統天然藍靛產業沒落的原因是合成化學染,因為合成化學染能夠節省時間及人力成本,並且快速又方便。我常開玩笑,鯖魚的出生不是為了當罐頭(海洋失衡),而人的出生不是為了戴口罩(空氣汙染)。也許是我們習慣於被化學充斥的生活,因為這樣的習慣,辜負了曾經依循先人足跡致力復育藍草在這條路上努力付出的前輩。 近年來,取材及製程較藍草方便的植物染興起,使得植物原色跌入化學媒染劑濫用的泥淖之中。人們只在乎結果是否能夠產出精緻的作品),似乎不太在意製成過程中是否影響環境。幸好,善待我們的大地母親的朋友四處都有,透過理念支持、行動支持等方式默默將環境守住。曾經收到夥伴們的回饋:   「雖然現代人對藍色的需求依然如此殷切,就像人人幾乎都有的一件以上的牛仔褲,但一日千里的化學藍染,一夕取代了數千年歷史的植物藍染,即便我們仍熟悉的使用著“青出於藍”這樣的成語,脈絡卻早已在工業技術進步裡中斷…   本次採藍製靛<註2>課程的講師陳儷予,接受了姊妹電台的專訪<註3>,讓我們來聽聽她與藍染的緣起故事,以及人與植物染、植物染與環境友善間,勝於技術技法之外的,更重要的連結。」(友善契作藍蒝之藍~農友旭凱)   「採藍製靛的課實在是太棒了!從友善土地,小農安全食材判斷知識的介紹,到山藍園採藍草葉搥染、老師操作示範採藍製靛和建藍的詳細過程、眉角及實際藍染。札實的學習,對大自然的看待方式有被更新。」(素貞~植工坊藍染學員&文山社大植物染學員)   「身為一個同樣關心環保的人,接觸到老師精心安排的課程感到愉悅,除了對地球有益,更融合美學,也實際接觸植物、生態、多元……讓人心、地球因此而更美善。」 (雅楓~文山社大植物染學員)   「學習植物染後,發現它是生活的學習:種植染料植物,要檢視植物生態的平衡,不因染布工作,而使植物受迫害。」 (莛瑢~文山社大植物染學員)   「在這快速及大量複製的時代,藍染正好相反,是種緩慢與自己對話且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宜佩~植工坊藍染學員)     近年來台灣藍染工藝家,開始依賴進口藍靛精粉,網路藍染材料包快速教學,產出一件件讓人的驚豔作品。隱含著被忽視的自然環境需要一直承受著人類無知的開發。採藍製靛這傳統技藝,靜默的方式擁抱世界,台灣藍染文化將崩落於誰手上?我們是否願意思考,如何在自然與人文及文化與產業這條路上放慢腳步,好好種植、製靛、發酵養缸、好好染布及推廣藍布文化。好好觀察自然的神奇魅力,創造自然的美好,是指日可待的希望啊!   儘管,有一部分行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還樂在毒害其中; 儘管,自己有如此苗小,但謹記初心,為何而染? 染為何物?一方天地,有愛無礙。 在植物藍染,這條路上, 友善環境,等同善待自己,邀你同行。 設法改變世界,並採取行動,讓愛傳出去, 一己之力,慢而不息。   <註1>保險粉 ,是一種白色砂狀結晶或淡黃色粉末化學用品,熔點300℃(分解),引燃溫度250 ℃,不溶於乙醇,溶於氫氧化鈉溶液,遇水發生強烈反應並燃燒。(網路資料) <註2>採藍製靛(採集藍草製作成藍靛,再將藍靛發酵還原成染液,始得染布) <註3>姊妹電台FM105.7(線上收聽YouTube詔安有意思~與藍草有約,上下集)   如何支持藍染文化 1友善環境,認識藍草植物,親炙藍田,了解種植。     2推廣在地藍靛,與農契作,保障收入,穩定市場平衡。 3保留傳統技藝,建藍過程安全無毒。 4使用天然織品,堅持手作染布。 5用消費,支持在地藍染作品,以利推廣。 6邀請理念講師,開班授課,以利推廣。 7尋找對環境友善之師資,入門學習。   居家美學生活染,怎麼做? 1收集生活染材,如洋蔥皮、過期茶包及咖啡等。 2選擇天然棉、麻胚布,加以退漿、精鍊(不使用漂白水)。 3自製安全無毒媒染物。 4了解採集植物應有的態度與認知。 5尋找對環境友善之師資,入門學習。  

大肚山棲地守護工作假期

2019-09-06

文/陳嘉瑞  <臺中分會解說組副組長,自然名:蟲顏蟲語> 圖/黃聖揚  <臺中分會解說員,自然名:菠蘿黃>   不同年齡層的12位青少年,在秋季的帶領,來到瑞井社區瑞安宮參加荒野台中分會解說組舉辦的「棲地守護」工作假期。一開始,掛在這群青少年臉上的是一副「我們不熟,我們很不熟!」的撲克臉;秋季不愧解說組長,一個簡單的破冰遊戲,推倒大家心中的高牆,讓接下來的活動能輕鬆愉快的進行。   這是一場外接的推廣活動,由台中市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接洽,12位青少年中,最年輕的只有11歲,年紀最大的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此次活動年齡層的分佈很廣。參加工作假期的動機也很多元,有為了志工服務時數;暑假在家無聊;或是想體驗先民的生活情境。這對活動設計是一大挑戰。解說員身經百戰,熟稔荒野推廣的精義,不論內容為何,讓參與者經由體驗感受大自然的真、善、美,來連結人與自然的情感才是關鍵!我們以定觀點特色設計了一個內容單純且符合活動主題,引領這群青少年走入自然的懷抱。   從瑞安宮到瑞井福德祠約350公尺,這一段不起眼的社區小徑隱含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故事,從土埆厝、芒草屋頂、復育原生蜜源植物及貓仔尾種植。在龍貓雲淡風輕的說明中,重現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大肚山的情境,也帶出因人類活動導致中台灣重要的石虎及環頸雉棲地破壞後,所造成的生態影響。   荒野台中分會從2015年11月起固定在台中市瑞井社區進行定點觀察,並開始關注瑞井社區的自然環境,連續數年在暑假舉辦「守護夏日紫斑蝶活動」,引起廣泛迴響。大肚山是紫斑蝶遷徙的重要路徑,由於諸多公共建設破壞了原生環境,讓紫斑蝶在遷徙的途中少了休息及補充體力的地點,而大肚組並與社區居民建立共識復育原生種蜜源及食草。在紫斑蝶公園由溼地說明復育的過程與目標,巧遇親子團的伙伴正在標放紫斑蝶,溼地藉由這個機會和學員們分享標放的緣由。一個不經意的巧遇,在這群學員的心中種下一顆保護環境的種子。   外來種絕大部分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引進,在國際貿易及旅遊活動如此頻繁的現今社會,入侵的外來種似乎是無可避免。台灣是一個海島,擁有獨特的島嶼生態系,對於外來種生物的侵入更是敏感與脆弱。不但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更威脅台灣的生態環境,如掠食、競爭、排擠、疾病、寄生蟲的傳染、雜交及生態系統的改 變等。在太陽逐漸接近正午的時候,斗笠使出渾身解數召喚學員心中的正義精靈,因此特別買來滿天星讓學員辨認和銀膠菊的不同。高唱搖嬰仔歌,來說明小花蔓澤蘭成長快速。參與學員們各個像被激勵的沙場戰將,帶著鐮刀慷慨激昂的動手移除銀膠菊與小花蔓澤蘭。   午餐選在林間空地,伴著徐徐微風、蟲鳴鳥叫及漫天飛舞的彩蝶,學員們放鬆身心化身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悠閒的享用自備午餐。休息過後,學員們矇上眼睛,在解說員們引導及保護中與自然來趟心靈的對話。矇眼走在林間草叢步道,失去了視覺的感官,雖然少了安全感,卻與自然更為貼近。結束後的分享,大部分的學員覺得無法像平常走的自在,但對這矇眼的印象極為深刻,感覺與自然更為貼近。   名為「瑞井」,社區與古井 有深厚的連結,書蟲細說三口井早期與社區居民生活的關聯,學員也親身體驗先民取水挑水的情境。解說員設計了一個小比賽,激起這一群看似文弱的學員,拼了命的取水、挑水、倒水,除了比賽的刺激,更多是玩水的歡樂。   活動結束後,回到瑞安宮分享今天的感受。學員們感受到的各自不同,有人對移除外來種印象深刻;有人對矇眼難以忘懷;也有人對先民取水的辛勞感到佩服。而大家共同的感受則是沒有後悔參加今天的推廣活動!活動在謝過山神後劃下圓滿句點。送走這群青少年好朋友後,解說員留下討論今天的活動收穫與待改進的地方。   這次的活動是由荒野台中解說組跨定點組成,活動可以順利進行,主要是大肚山組長期努力經營的結果。定點解說員對環境的了解,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讓活動可以因地制宜的規劃。加上活潑有趣的帶領,沒有太過多的知識,體驗與感受是貫穿整個活動的主軸。活動最大的挑戰則是一群多到能把人扛走的蚊子,而解說員臨場反應與適宜的處置,把這個問題降到最低,在最後分享時竟然沒有人提到。   許多推廣活動,會設計主題,然而在主題之下如何打開學員的感官,以五感去接受自然,因有感受而喜愛自然,更因為認識,而願意保護環境。在學員的心中撒下荒野保護協會的種子,讓學員認識我們,希望未來能和我們一起在荒野同行,這是台中荒野解說組規劃推廣活動不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