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環境教育-教育推廣(原自然教育推廣)

環境教育-教育推廣(原自然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荒野在全台灣共有48個自然場域的定點觀察站,解說員每個月在觀察站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幫青蛙過馬路成果發表會紀錄

2014-01-28

文/李珈瑜(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專員,自然名:小青) 圖/林宏文(新竹分會24期解說員,自然名:豆豆)   為了保護繁殖季的梭德氏赤蛙,自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與橫山鄉在地的豐田村,在十月號召村民與各地志工一同幫青蛙過馬路,並在2013年試驗了生態廊道的可能性、蝌蚪卵塊調查、護蛙故事繪本製作等。成果發會在2013年12月28日下午1點於橫山鄉南昌宮舉辦,由荒野新竹分會長劉月梅主持帶領分享歷年調查成果,大山背定觀組長鄧雲棟來回顧歷年成果,廣邀各地關心護蛙的夥伴、專家學者與在地村民共同交流與分享,討論未來營造社區自然生態環境並帶動社區發展共同維護梭德氏赤蛙棲地生態。   成果回顧自2008年開始,新竹荒野兩棲調查團隊也選定大山背為定點調查樣區,每年四季在此進行兩棲資源調查,瞭解當地環境與兩棲資源之狀況與變化。歷年調查,大山背地區之蛙種約有16種,佔臺灣蛙種二分之一,兩棲資源豐富。繁殖季屬於「猛暴型發生」的梭德氏赤蛙,是山林與溪流環境的蛙種,由於其集中從山林遷徙往溪流繁殖的特殊習性,過程中面臨的危機包括道路、護欄及溪流之水泥護坡。   近幾年持續觀察,梭德氏赤蛙出現的時間、數量與分佈狀況,每年皆有差異。由於周邊棲地環境不斷改變,對青蛙所造成的影響難以評估,在調查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很難對當地環境提出一個合理有效的改善計畫。因此2012開始與林務局合作希望對梭德氏赤蛙的行為習性、分佈熱點等有更精確的瞭解,做為後續保護措施之依據。2013年首度測試了動物通道試驗,減輕森林與溪流間的阻隔,使梭德氏赤蛙能自力完成遷移性的生活史,架設生物監攝器材於現有涵洞,雖然沒有拍攝到有蛙通過涵洞,但意外發現有很多動物會利用涵管,如紫嘯鶇、鼬獾、蝙蝠、蛇類等。期望之後能針對問題做後續調整。   到大山背幫青蛙過馬路,不僅僅是關懷環境、愛護生命的表現,更是重要的生命教育,幾年的持續與累積下,引發越來越多來自各界的關注,在「幫青蛙過馬路成果發表會」上,看得見夥伴們關注自身的環境、用心的聆聽成果、溫暖的分享感動。    

自然觀察裝備及工具

2013-04-17

◎ 服裝  服裝以方便活動為主,長袖衣褲、寬沿帽與運動鞋是必要的服裝。在林中穿梭時可避免被藤蔓、枝條、芒草割傷,衣褲則要儘量選擇與大自然相近的顏色,一來便於觀察,二來也表示對自然的尊重。 ◎ 簡便的雨具 春夏的梅雨、夏季的雷雨、冬季東北季風帶來的雨勢,交織成台灣的氣候特色,在雨中雖然較不利於行動,但在大自然中,雨水卻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雨天在四季變化中也各有風情,建議您可在不同的時節、天候進行自然觀察和體驗,定會有不同的收穫。   ◎ 水 簡餐 小背包 深入的自然觀察要帶著輕鬆的心情,不特別的預期什麼,但要善用五官,打開心門,多累積經驗,自然就會將源源不盡的驚奇呈現在您的眼前,因此,在時間上最好能不刻意追趕行程,準備好水和簡餐,無論半日遊或一日遊都很恰當。   ◎ 筆 筆記本 圖鑑 適時的筆記是很重要的,也許您不認識這麼多動、植物以及昆蟲的名字,其實一點也無所謂,因為那是學者專家的事。但每個人天生都是自然觀察家,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是來自於荒野,走在荒野中,大自然會啟動您的美感、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盡情開展自己的五官:細看林木的變化、品嚐野果的酸甜、聽聞山鳥的啁啾、感覺山風的撫觸、嗅察各種融和的味道,然後,把這種種用文字或圖像記錄下來,感受得愈仔細,記錄得愈詳盡,不懂的再翻查圖鑑,您將會發現──大自然就是一部無字天書,一旦您懂得開啟這寶庫之門,您的感官會愈來愈敏銳,心靈也會更為豐富,視野也開闊了,還有許許多多道不盡的驚奇和樂趣。   ◎ 相機或圖繪 在大自然中,即使是一片落葉、一根枯木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因為,它們很可能是其他生物的養份來源或居所,因此,我們不鼓勵採集製作標本,建議您可以用相機作四季的觀察記錄,或以圖繪方式,以另一種角度及視野深入大自然。   ◎ 望遠鏡 可以用來眺望遠處的森林與溪谷,觀察鳥類、蝴蝶活動,反過來使用可做放大鏡。   ◎ 指南針 地圖 溫度計 放大鏡 指南針、地圖用來辨識方位,並了解周遭山系,以及自己的相對位置,以便對個大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溫度計可以記錄氣候的變化與林木、動物、昆蟲的作息關係,放大鏡可作細部的觀察,例如蕨類的孢子、植物的葉脈條理

自然觀察的守則

2013-04-17

1. 自然觀察的目的在於探索、學習及體驗自然;用五官及心去感受自然,比用腦更能貼近大地。 2. 觀察前要有充分的準備,並預先做觀察計劃;收集和諮詢觀察場地的環境、交通食宿,並注意天候及攜帶適宜的裝備。 3. 善用輔助的裝備以協助五官進行觀察及記錄,如地圖、指南針、溫度計、放大鏡、望遠鏡、相機、紙、筆、解說摺頁和圖鑑…等。 4. 進行野外觀察活動請以安全為第一考量,勿從事危險之觀察行為;偏遠、原始及交通不便的地區需結伴觀察,並隨時與留守人員連繫。 5. 進行自然觀察之路線,以現成步道路徑為主,儘量不要走出既有的路徑之外,以降低對自然棲地及野生動植物的干擾。 6. 不要在觀察區內任意棄置垃圾,不從事無必要的採集,並多用文字及影像、繪畫留下觀察紀錄。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除了攝影,什麼都不取。 7. 進入觀察區前,請遵守觀察區之牌示公告事項,對於公告保護區及保育類動植物,請勿違反法令,擅入使用或傷害。 8. 在觀察當中若發現違規事項,主動勸阻現場當事人;若勸阻無效時,反映給主管機關及警政單位追蹤處理。 9. 欣賞野外自在生活的生物,不要飼養及販賣。 10. 尊重生命,安靜體驗。當我們誠心地欣賞時,大自然會以最友善的情誼回饋我們。

進入自然的方法

2013-04-17

在荒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平日經常進行自然觀察的地方。 原則上觀察的地點以方便到達為第一考量,最好選在日常生活的週遭,也許是上班時經過的路徑,或是一條步道、一片荒地,都可以是觀察的場域。而觀察的內容可以是植物、動物、棲地、人為的干擾等,最重要的是要能每天抽一些時間在自己的小天地進行觀察,體會生命的各種容貌與姿態,經年累月下去,將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不一樣的色彩。由現在開始,尋找一處屬於你自己的秘密花園吧!    如何在祕密花園進行自然觀察呢?可以下列方式進行。   1. 整體的角度 首先讓自己對祕密花園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及概念,例如它的地理環境、交通路線及生物的種類等。因此定點觀察的第一步就是收集資料、建立整體圖像。假若你的祕密花園是一個社區,你可以從畫公園的路徑平面圖開始,在其中可以畫上:公園有哪幾條步道?步道上有哪些特別的植物?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到特別的生物?…等等。然後帶著圖鑑來對照,認識園裡的一草一木,在辨識過程中,也順便記錄此地出現的動物。   2. 聚焦的角度 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定點觀察後,對於定點的動植物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建議此時可以自己有興趣的植物或動物為主要觀察對象,詳加記錄及觀察牠一年中生命的週期或是行為習性。例如觀察一棵樹,可以看這棵樹四季的變化;何時芽苞漲大,何時吐芽、展葉,葉片顏色的變幻、何時開花、結果?有哪些動物以它為食物或是以它為家等。若是觀察動物則可以觀察牠的生命歷程、行為習性等。另外,不要忘了,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也可以是我們觀察的對象,觀察人們在自然中的行為,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3. 連結的角度 觀察了長時間的單一種生物後,再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個生物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並注意它們彼此之間的互動模式。例如:牠吃何種生物?是何種生物的食物?為何存活於此呢?在別處有相似的生態嗎?並對此地生態系中的食物網做一些深入的觀察與了解。   定點觀察的方式,因人因地而有不同。觀察的時間、長度及頻率,可以衡量自己狀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進行。藉由祕密花園,深入了解園中的一草一木,體驗各季節的不同景色,進一步更能發現大自然之無窮無盡的新奇與奧妙。   我們一向是依賴書本慣了,但是若能偶爾放開前人所留下的「書」,用我們自己的眼、耳、鼻、皮膚來感受大自然,讓自己對大自然有「整體」的感受,而非單純的文字,你會有一種「獲得」知識的感覺。自然觀察就是如此,由自然觀察來印證書中的概念,或由自然觀察中發現問題,再由書中得到證實,「自然」就是我們的大字典,任我們慢慢翻閱,慢慢的成長。

偕親子訪鄰里 北科大生繪綠色地圖

2012-06-11

荒野保護協會5月27日舉辦「走讀大安,綠活尋寶趣」活動,由台北科技大學學生帶領大安區的家庭走訪民輝里及昌隆里,探索地方的綠色景觀、文物古蹟等,讓他們更了解自身的生活環境。 學生先介紹綠色生活地圖的分類圖示「icon」,並透過有獎徵答及親子共同繪畫的方式,讓大家輕鬆學習。每個icon所代表的綠色景點類別,可能是值得親近、維護的人文景點,或是需要關心及監督的汙染源等。   學生及家庭共分為二組,由負責踏察該里的學生帶領家庭尋訪社區,一路上定點介紹古蹟、商場及老店等的人文歷史背景及代表icon,如北科大校園內的紅樓是從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的珍貴建築,通氣口內鑲有鐵製的台北工業學校時期校徽也很有特色。   路邊及公園內的各種植物也成為學生的活教材,透過講解名稱、背景和功用等資訊,讓居民更認識社區內的綠色景物。學生在帶領過程中也藉由繪圖及問答的方式,加深家長及小孩的學習印象,不少家長聽到熟悉或是疑問處會主動補充和提問,遊戲時也與孩子一同搶答或是給予暗示,促進親子間的交流。   組長工業設計系學生楊若琳因為過去修讀園藝科,在這次走訪社區的過程中,詳盡介紹各類植物。「希望能讓家長及小孩學習更多。」楊若琳表示,看到大家認真的聆聽講解並主動提出疑問學習,真的很感動。   「一開始並未想要有回饋,只希望能夠盡力帶好。」另一組組長材料及資源工程系學生白育全分享,有幾位家長說他們平時就只開車經過,參與這次的活動放慢腳步,才發現平時生活的社區中仍有許多未知的地點及人事物。獲得許多家長及小孩的肯定,白育全及小組成員都直呼:「很開心、很值得。」   荒野保護協會的繪製綠活圖是北科大的服務課程之一,過去僅有偏報告形式的繪製成果發表,此次首度結合社區居民互動,希望能讓當地居民更加了解周遭環境,體現綠活圖的價值。發想活動概念、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服務學習執行小組組員郭欣萍表示,透過活動加強學生與地方的交流和與他人的互動溝通,且學生將經歷和成果消化後再呈現,能加強學習效果,將來可能規劃此活動為服務模組。   繪製綠活圖的服務課教學助理江威橙強調,綠活圖並非畫完就好,是要讓學生思考與社區的連結,在踏查過程中透過與社區居民的溝通與互動,反思可以如何改善社區環境。     發布單位:文/政大大學報、圖/林秉儒攝 資料來源:http://www.uonline.nccu.edu.tw/index_content.asp?sn=3&an=1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