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環境教育-教育推廣(原自然教育推廣)

環境教育-教育推廣(原自然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荒野在全台灣共有48個自然場域的定點觀察站,解說員每個月在觀察站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已額滿】2017「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

2017-02-22

  「綠色行動368、節能行動到你家」   地球病了 生病的不是我們螢幕上顯示的藍綠圓球 生病的不是貼在牆上的世界地圖  是我們每個人腳踏實地的星球 我們每天頭枕著、臉貼著大地,睡的香沉沉,卻聽不到地底傳來漸漸微弱的嘆息 我們每天起床深呼吸、扭腰甩頭,是否感覺到空氣中隱藏咳嗽的震動……   讓我們透過簡單活動,認識日常生活中具體消耗能源的產品,找出隱藏在生活環境中的能源浪費病灶,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節能、環保、省荷包。 (現在報名申請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申請單位還可獲贈節能獎品喔!)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以申請單位提出之時間為主,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課程時間】以6小時為原則,得彈性調整。 【參加對象】全國各地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民眾。(滿20人開課) 【費       用】免費。( 由主辦單位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10月31日止。 【線上報名】https://goo.gl/X8vZEK 【注意事項】             1.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將以未申辦過的行政區(鄉、鎮、市、區)為優先開辦地區。             2.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             3.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工作坊。             4.若社區團體有意加入節能推廣行列,歡迎聯繫免費志工培訓事宜。             5.洽詢電話:0983-681429 柯小姐;Email:karen@wilderness.tw。    

在山林 開啟生態生活的平衡、在海洋 跟著海漂垃圾去旅行

2017-01-17

文、圖/施耘心(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主任) 荒野「山林、海洋跟我,還有___」展覽於11月30日熱鬧滾滾地落幕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場針對守護棲地、對抗海漂垃圾的深入演講,讓經由展覽開始接觸荒野環保行動的民眾們,有機會可以更進一步,與實際操作的荒野夥伴,面對面討論。於是12月3日、12月4日下午分別以「給孩子最棒的禮物-生態與生活」、「乘著海漂垃圾去旅行」為題,邀請荒野前理事長賴榮孝與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以自身務農經歷和代表台灣參與國際交流後的心得觀察,分享給所有關心這議題的夥伴。除了現場近20名的聽眾外,當天還包括線上直播的觀眾們! 「當動物保育與農民利益或是經濟開發發生衝突,人們最慣用的說法是:人重要還是動物重要?」演講的一開始,前理事長阿孝老師寫上這段文字的投影片,破題指出今天要討論的面向。也因為完全卸職回到嘉義老家後,親眼看到農藥噴灑的嚴重。不僅是臺灣面臨到這樣的抉擇,其實英國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在2001年由農業魚糧部轉型成立時,也有宣示對於農業的觀念要開始改變,農業的操作要兼顧糧食生產與環境的維護。 因此阿孝老師從自己的田中開始實踐,與農夫一起找回尊嚴。期盼未來不僅僅是依靠政府的各項補助申請維繫這樣的農作方式,因為這麼辛苦的工作,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夠過更好的生活,這樣更好的生活,是要建立在生物平衡、健康永續上。講座中也分享了這些年荒野在棲地守護上的守護過程和成效,比如宜蘭雙連埤、新北市五股溼地、挖仔尾以及目前使用友善農耕的方式守護下的宜蘭五十二甲溼地,阿孝老師分享從教職退休後,將名字、時間都捐給荒野的點點滴滴,希望以直接的守護行動,留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12月4日周日下午的演講,則是由剛從日本參加完海洋廢棄物高峰會的海洋受護專員胡介申帶來熱騰騰地國際資訊。介申由海洋廢棄物的來源、影響、去向談起,介紹了國外NGO的移除海廢經驗,最後則是自己這些年參與執行面向後,深思應該可以有更深刻的解決方式。首先先公布荒野這些年的淨灘數據和垃圾的組成分類,多數的垃圾種類為民眾飲食有關的生活塑膠物品,當場介申展示一袋自己一天所使用的塑膠容器後,也就馬上詢問觀眾能夠怎樣行動來減少這些垃圾的製造,讓演講不僅是單向的資訊傳遞,也以互動的方式刺激觀眾思考如何落實到自身。 海洋的廢棄物為「非點源汙染」,不是任何單一面向可以解決,必須從跨知識、跨政府、跨國域開始溝通、對話、產生共識後,創造異業結盟的跨領域合作開始,讓個人的源頭減量不是唯一的手段,發揮創意和科學研發的智慧移除,更是一個負責任的方法。荒野這些年淨灘下來,發現可以從個人、企業至政府三方面一起攜手,以購買使用、製造回收、立法獎懲的手段,來邁向減少塑膠汙染、恢復潔淨海洋的目標前進。講座同時也分享10月底的高峰會上認識的日本山形縣以「飛鳥清潔旅遊」為號召的淨灘旅行團體,和設計「beach money」讓撿拾沙灘上的玻璃垃圾成為流通貨幣的絕妙點子,另外單日撿拾至少25個太空包(6噸),被封為地表最會撿的團隊「阿拉斯加灣守護者」的清理經驗,介申也都以影片來向大家說明,藉此告知大家,其實是有很多有趣、可延伸的創意,都可以發揮在清潔海廢的議題上的!

赴一場山與海的邀約——記「山林、海洋跟我,還有__」特展

2016-12-10

文/劉修茜(荒野親子團臺北二團,自然名 海百合)、圖/荒野保護協會 因為孩子,我們一家人一起走入了荒野;因為荒野,帶我更親近與認識我們生存的環境。因緣際會下參與了這次在華山文化創意園區荒野特展的導覽志工。這次的展出主題是「山林、海洋跟我,還有____」,我覺得這樣的開放式主題可以讓人有更多的聯想、更有參與感,也更願意把「自己」放進去。 在正式開展前自己思索著,這個展覽可以帶來、想帶來什麼樣的成果?我這個菜鳥,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呢?是否能勝任這項任務呢?正巧在會裡的刊物看到一句話:「有了解才可能轉化成改變。」這句話鼓舞了我,或許無法像資深前輩侃侃而談,但也可以向參觀的人分享自己參與荒野的獲得與心情,個人就以這句話當作這次展覽的目標,希望能帶給更多人「了解」,並進而願意轉化成「改變」。 環境保護的課題,時常是巨大而沈重的,要讓陌生或不熟悉的人在沒有壓力下願意去接觸,需要適合的敲門磚。隱身在這個文藝氣息濃厚的地方,以大面玻璃的彩繪塗鴉來吸引來來往往、各國各地的遊客,真是一個巧妙的結合。有很多人或許是害羞不敢直接走入展場,但會被鮮艷的彩色塗鴉吸引而駐足拍照,小小孩們更會留心去認識彩繪牆上有哪些動物,更有些人因此而留下觀看、走進展場了解聽解說和分享;不管是駐足觀看、拍照留念、購買商品或帶回刊物,都有一份「禮物」帶回家,更進而希望他們願意以行動來認同這樣的理念,因為只要任何小小行動都能有機會讓環境往永續生存的方向前進。 願意走進門參觀展覽的,或許他早已是園丁,或許也已經有種子在心中發芽,也願意把這樣的種子,帶去世界各個角落散佈下去;我們更開心那些在門口駐足、拍照留念的,他們也已悄悄地將環境保護的種子打包回家,等待哪一天在心中發芽……山林、海洋跟我,還有更多願意為永續環境改變與即將改變與散播的每一顆種子!  

群策群力防沙蜥——記「認識外來入侵生物沙氏變色蜥暨移除活動」

2016-11-08

文、圖/蔡佩君(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執行秘書) 沙氏變色蜥,來自古巴和巴哈馬群島的中小型變色蜥蜴,於2000年首先在嘉義三界埔被發現。擴散能力極強,與原生物種在資源上會競爭,且多數原生物種會被迫讓出原本的棲地。其性成熟僅需1年,且有1年多次生產等特性,因此一旦成功入侵某個地區,就會開始向外擴散,擴散速率相當驚人,為IUCN百大入侵種之一。入侵台灣16年來,適應力愈來愈好,在嘉義地區,從原本的嘉義縣三界埔,擴散至嘉義市王田里、嘉義公園週遭與嘉義大學校園,顯見其族群入侵版圖已越加擴大。 在最初入侵嘉義市時,分會即由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帶領共同關注,並辦理幾次小規模的移除活動。從去年開始,由嘉義林區管理處主辦,偕同嘉義市政府、嘉義大學、真理大學環境教育暨生態保育研究推廣中心、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嘉義市王田里等單位於嘉義公園及周遭社區進行調查及移除。 今年嘉義分會動員親子團的大小朋友共襄盛舉,在活動的前一個多月先由莊孟憲老師為大家介紹外來入侵種對臺灣生態所造成的影響與危害,讓夥伴們更能認同移除工作的意義。活動當日,由嘉義大學的大學生帶領親子團的家庭分組進行移除,大夥兒拿著橡皮筋與夾鏈袋穿梭公園、社區找尋沙蜥的蹤跡。活動現場更像是一場外來入侵生物的嘉年華會,各個單位展示了目前臺灣可見的外來種,讓民眾對外來種有更多的認識。移除後更透過小組討論與分享讓與會的夥伴在分享中知道今年沙蜥在嘉義公園週邊的分佈、數量以及其共域的本土爬蟲類數量。 下午的研習時間向高世老師分享了移除其它外來種,包含綠水龍以及帝王脊斑壁虎的經驗。最後透過分組圓桌會議,大家一起提供好點子,希望能讓未來防治與移除的工作更有效力! 當日活動成果紀錄到沙氏變色蜥110隻,移除其中的81隻,捕捉率約74%;記錄到的本土爬蟲類等共193隻。與去年移除成果比較,去年記錄沙氏變色蜥50隻、移除28隻;本土爬蟲類329隻,發現今年沙氏變色蜥的數量增加、分佈區域擴散、共域爬蟲類減少了。 大自然的生物都有其應該所在的位置,因為人為造成的外來入侵種只好透過人為的力量移除。每位參與的夥伴都是公民科學家,在移除、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了解了外來入侵種的影響,並且將這次的經驗內化為未來防治外來入侵種的行動力,一起為臺灣生態環境的監測盡一份心力!  

空襲警報,你今天暫時停止呼吸了嗎?——紀錄嘉義分會推師空汙培訓

2016-11-08

文/黃鈺婷(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自然名:小鴨) 「今天早上起床有打噴嚏、流鼻水、咳嗽或眼睛癢等過敏情況的請舉手!」我在空汙講座開場時詢問這個問題,台下將近二分之一的人舉手,包含我自己。 上呼吸道過敏幾乎是現今臺灣學童的普遍病徵,很多小朋友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擤鼻涕,我從臺北搬回故鄉嘉義後,也發現自己常常眼睛發紅發癢,醫生說是過敏性的結膜炎,藥物可以緩解徵狀,但不大可能根治,只能盡可能遠離過敏源,推測應該是空氣太髒。 這讓我不禁想問:我不是返鄉生活嗎?為何卻變得比在都市更難呼吸到好空氣? 跟我有同樣困惑的荒野人不少,為什麼中南部空氣品質這麼糟,尤其是一到秋冬季節天空就時常灰濛濛的,一天到晚過敏總在發作。然而身邊也有很多人毫不在意,甚至也感覺不到空氣品質的好壞,反正不舒服就看醫生吃藥,真的知道空品不佳的也無可奈何,空氣摸不著也不知從哪來,憑一己之力要如何讓空氣變好,許多長輩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 在嘉義就有一位余尚儒醫生試圖去突破不可能,他與嘉義社區發展醫療協會在近幾年特別關心空汙問題,不僅開設臉書粉絲頁,舉辦反空汙遊行,也遊說市政府重視空汙議題,落實空品改善,更在去年辦理多場志工培訓,希望培力民眾至社區學校宣傳空汙議題。然而一般民眾除非有上台演講的經驗,大部分都是來聽課卻不敢上台的情況,講師培力效果不彰。 而荒野的優勢就在於志工培訓經驗豐富,因此余醫師借助荒野之力,與荒野嘉義分會合作開課,希望荒野志工能擔任反空汙講師的重責大任。這門課對我來說受益良多,一般人對空汙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PM2.5如此小的懸浮微粒,不只傷害上呼吸道,還會影響心血管及多種慢性病病變,很多長輩身體出問題都跟空氣脫不了關係,跑到山上或森林還不一定能避開,來源也不只是燒香放炮及汽機車廢氣,還跟臺灣的能源問題與石化產業有關。 如此重要的資訊不能沒有人知道,越多人知道空汙的嚴重性,就會有更多人在意,那麼空氣就有變好的可能。了解是改變的開始,參與荒野推廣講師群組多年的我深知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更明白要散播環境保護的種子,必須要先把培育種子講師的土壤照顧好,讓種子更容易發芽。 於是今年的分會空汙培訓除了背景知識課程之外,我把相關教材做成公版教案,跟嘉義的推師夥伴們一起討論教案邏輯,如何處理反對問題,以及生活習慣、能源及產業結構面的脈絡釐清,一週後再請夥伴們試講。經過一整天的努力吸收資訊與認真討論,還有回家之後的認真閱讀資料,最後每個夥伴都通過了試講。其實空汙議題的知識門檻不低,容易讓人望之卻步,如何消化整理資料,再用簡單清楚又活潑的方式敘述,就是講師的功力,但是這種功力也是可以傳授的,此箇種奧秘正是荒野推廣講師的系統性訓練。 「多謝你啦老師,我攏不知影這問題這麼多,今天學到很多欸呢!你看,我擱有寫筆記。」下課後社區媽媽拿著她的筆記本給我看,讓我感動到好想抱住她啊!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他正在呼吸什麼樣的空氣,有權力知道為什麼現在得呼吸這樣的空氣,就算空汙問題再複雜,也得讓更多人了解,才有改變困境的機會。面對空汙議題,荒野才剛剛起步,而空汙難民已經受害很久很久了,你我都是其中一員,接下來我們能做的事,還非常的多。

從解說教育到棲地守護

2016-10-07

文/宋明光(荒野保護協會解說教育委員會新任召集人)、圖/荒野保護協會 今年6月在新莊歡喜熱鬧中慶祝成立21週年之際,協會也由最初始臺北成立時的解說教育工作委員會發展到至今11個分會12個工作委員會。荒野數千位志工分別隸屬於不同的服務領域,各自依任務需要而發展出不同的訓練與小組。組織不斷擴展與開枝散葉,志工分工合作,但一切的基礎本質,仍是以協會宗旨「棲地守護」為基礎。我在此刻承擔荒野解說教育工作委員會召集人,除了承續過往前輩所留下的穩健基石,也期待能為解說教育注入更多元的可能與開展。 自然解說員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如果問「荒野解說教育與一般的解說教育有何不同之處?」,回顧荒野二十一年來的解說發展脈絡,解說員結訓後的「定點註冊」制度,應該是奠定解說員能在地深耕的關鍵。藉由定點觀察,讓剛結訓卻對生態知識還很初淺的解說員有一個長期自然觀察與學習的基地,每一筆自然觀察的記錄,也成為棲地守護的基礎資料庫。解說員在定點中透過推廣活動,來邀請大家加入協會或是與社區結合,有不同多元的發展,提供解說員服務的平台。荒野解說員散佈全國,全國有五十多個定點,這就是透過了個人、定點生態、分會組織之間的連結,構成環境守護的點、線、面。每一個棲地定點,無需水泥硬體設施,就能完成遊客中心的解說導覽的功能,這也就是「定點=無實體自然中心」的概念。 在過去您所聆聽解說的經驗中,一場精彩或是讓人感動的解說,它的內容涵蓋了哪些元素呢?大部份的人覺得印象深刻的部份,應已超越知識的層面,而是在解說或引領體驗活動之中,勾起了我們內在心靈的共鳴、或是生命經驗的感動與啟發。也因此,荒野的解說內容並未侷限於知識,也同時融合了開啟感官與自然連結的「生態心靈風」、透過體驗與分享探究主旨的「探索體驗教育」等。「法無優劣,應病者良」,不管用任何方式任何技巧,只要有效、能影響人、能感動人,就是最好的方法。期待透過不同的解說引領與活動方式,讓民眾在認知、情感、體悟中對環境疼惜與認同,最後願意付諸行動,友善、回饋、守護我們的環境。 荒野解說教育的發展,在招訓時的所設門檻並不高,我們期待透過素人解說員的參與,讓更多對生態有興趣的人有機會一起來關心環境、為環境發聲。願心、熱情、持續,就是我們尋找夥伴的期待與標準。荒野的解說技巧,也由原本單純的單槍匹馬「隨機式解說」,發展到群體作戰、心法陣法兼修的「天龍八部」,在做中學,並融合了解說教育與棲地守護的實踐。 未來以「自然達人」、「EEE體驗式環境教育」、「生態心理學」為荒野解說模式的三大推動主軸:自然達人仍以定點自然知識為基礎,累積生態資訊的傳達,近年更發展成在每年地球日時的全臺定點聯合棲地調查,讓各定點的記錄整合成為有更意義的生態資料;EEE體驗式環境教育希望更有系統的引用體驗教育的方式,結合生態遊戲,並強化帶領反思的技巧,融合成具體驗教育風格的環境教育;在氣候強烈變遷的時刻,大地受到許多的創傷,我們的解說要融合大地的啟示發展環境意識的體驗教育;生態心理學則以John Seed所傳授的「眾生大會(Council of All Beings)工作坊」為代表,透過活動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創造直觀及情感上的深刻連結,並宣揚荒野地保護的心靈意義。 多元化的解說模式,提供給個性特質不盡相同的解說員、風土文物各異的定點,可依自己的特色來選修。加上過去發展過輻射式解說、主題式解說、主旨式解說、體驗式解說、心靈風解說、療癒系解說、解說三面向(認知、情感、行動)等教材,堪稱荒野解說的天龍八部。未來,因為更多夥伴的投入、創意與奉獻心智,將有更多蛻變演化的可能性。

角色轉換

2016-08-10

文/劉建隆(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自然名:松雀鷹) 任何改變,都會是一個新的起點。從2007年2月正式接觸荒野開始,由親子團的外圍份子、活動總召、導引員、團長逐漸走進親子團團隊的核心,現在再由志工轉換為專職,這荒野路上確實多元精彩、也有著不同的人生體驗,與其說是辛苦的開始,不如說是人生即將豐富、也更為富有。 此刻,確是淬勵心志的絕佳時刻,挑戰才剛要開始,內心有著些許的自我期許,挽著堅定的信念、帶著自詡是荒野店小二的心情粉墨登場。過去喜歡與夥伴們分享《如何移動富士山》這本書的概念,凡事回到自己、回歸初心,當自己轉換角度、改變位置、方向和心態的時候,富士山就會跟著移動。 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下」確實是件重要的事,無論是演員或是戲棚下的觀眾,到底該如何入戲呢?端看自己用的是甚麼樣的心情和怎樣的角色認定。五月中旬在與月梅老師聊過之後,當下決定接受邀約擔任秘書長的同時,熱情與使命感同時升溫。而松雀鷹的人生大戲即將揭幕上演,荒野店小二就此展店開張。從親子團志工轉換角色,服務的面向擴大、生活的目標也更為聚焦,銜著夥伴們的信任與支持,依循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蓄勢待發、拙步前行。 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精進優化,是接棒的人該要做的事。荒野前輩走過21 個年頭的經驗是珍貴的,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有那些要做的事呢?為了荒野的願景與目標,所用心策劃思考的行動與任務,都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重要的是我們做了哪些事來支持,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關注環境、友善大地是荒野人的共同信念,因為有著龐大會員及志工的能量,荒野才能在環境保護的議題上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引領著民眾積極務實地推動各項環境議題及專案工作,過去是、百年後亦是。 需求引導供給,是服務市場的機制。秘書處因服務會員與志工而設置,旨在支持協助相關會務運作及行政事務推動。目前的編組,是依照任務及功能性質,分別配屬派任在各分會、總會各部及合作專案執行工作上,歷來都能適時適切地達成任務,亦獲肯定與好評;未來,除了會再精進提升服務效能外,另承理事長月梅老師指導,積極安排參與各類項之志工培訓課程,透過內部的在職訓練,既能多與志工夥伴接觸認識、也能培養荒野的基本特質與多元的能力。 人有溫度、事有紀律。許多夥伴問著,松雀鷹你面對半志工性質的秘書處同仁,將會用哪種心情、如何帶領、會有哪些要求?這確實是很實際的好問題。在深厚的情誼、永遠的好朋友的前提下,以企業經營之系統思維,對於各項分工及任務,建立檢核點與稽核制度,以高品質的服務為檢視績效的基準,並輔以情感、紀律、績效、福利諸項之權利義務對等。只有手牽在一起的團結,才能落實荒野的宗旨目標與荒野人的願念;也唯有一同揮汗喜樂的凝聚,方能走長走遠。 相逢自是有緣,何等的福氣能將彼此圈護在一起。幸福企業的概念,源自於情感上的一家人,而驅動這幸福列車的動能,則是來自於對家的認同與使命感。期勉同行的夥伴們:態度決定一切,唯有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利他,是你我共持的規臬;共好,定義處事服務的原則。良好的態度和純粹的價值觀,的確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相信荒野有能力改變世界,是歷任理事長的期許。我們在行動上深耕台灣、在議題上與世界接軌、在策略上走向國際,並以地球公民概念傳遞友善環境的理念;現今,我們荒野肩負著無數民眾的期待,持續擔任守護環境的領航員,引領著方舟航行。 一個念頭的改變,開啟另一段的精彩;一個角色的轉換,上演另一齣人生大戲。一路走來,始終陪在身邊的是家人與摯友,還有此生感動最深、影響最大的經典名言,「愛,就是在別人的需求裡,看見自己的責任。」——德雷莎修女。

向晚的涼風

2016-08-10

文/Maital Takiludun(漢名:高大芳,自然名:山棕)、圖/高雄那瑪夏國中 Zainin pacishuan!Zainin pacishuan! 來吧!螢火蟲。來吧!螢光蟲。 Anta daida danum a mapais 那裡的水嚐起來是苦(澀)的 Anta dipa danum a madavus 我這裡的水是特別甜的 Zainin zainin, zainin pacishuan! 來吧!來吧!來吧!螢火蟲們。 ——《 Zainin pacishuan》布農族螢火蟲之歌 春末,向晚的涼風,吹走了白天的澳熱與不適,孩子們在藍天群樹下唱起這首布農族的螢火蟲之歌《Zainin pacishuan》,開朗的歌聲配上陣陣的蟬鳴,聽起來就是特別舒心。 位處高雄偏遠山區的那瑪夏,歷經八八水災重創後,曾經百廢待舉、害怕惶恐,那瑪夏國中挺過山下安置的空白歲月,重新回到原地辦學,並重新思考在大自然中的定位。災難,讓我們看見追求文明、進步與經濟提升的背後隱藏的環境成本。災難,讓我們看見孩子拋開身邊的自然資源沉迷於網路遊戲或通訊軟體,不再前往樹林或溪澗探索大自然的危機;母語更因為電視的普及與主流文化的強勢,快速地流失。 幾位致力於環境保護與文化保存的學校教職員與地方人士有感於此,從2012年開始,在每年4、5月螢火蟲爆發的季節,與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分會共同合作辦理「重見山林之美」活動,選定荒野保護協會從2008年起守護的悟洞自然教室作為活動主場域。 「重見山林之美」顧名思義是以一種引導孩子重新找尋自己在大自然的位置而設計的營隊活動。上午設計觀察要領、採集倫理、無痕山林等靜態課程,下午則是分組競賽,實做野菜採集及生存技能,傍晚族語歌謠教唱及耆老說故事時間結束後,全體人員踏著夜色信步下山,沿途有滿天飛舞的螢火蟲作伴,好不快樂。 荒野志工猶如一本大自然教科書,累積長久的自然觀察經驗或書籍研究等紀錄,透過遊戲、繪畫加上專業的解說功力,引導孩子尊重大自然。耆老猶如一本活生生的山林生存工具書,承載祖先口耳相傳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應用於生活中。兩者相結合的解說能量非常強大,教學相長,自然是力上加力。 能量滿滿的活動,藉著荒野志工的引導去思考自己在大自然的位置,打開五感去感受山林的能量與魅力;跟著耆老走進山林認識在地動植物,並學習每種植物在生活上的運用方法或其代表的文化意涵。當然,大多以族語進行的解說,是我們鼓勵孩子聽、說自己語言的方式。 學校到悟洞自然教室約有4公里的距離,不管是悶濕的雨天還是曬到發乾的豔陽天,從來沒有取消與大自然親近的步行機會,通常是上午靜態課程結束後,分組出發。學校教師、耆老與荒野志工們耐心地陪著孩子們一步一步往前走,沿途觀察的範圍很廣,只要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鼻子聞得到,皮膚觸摸得到的全部納入解說裡。荒野志工教導辨認技巧,耆老分享生活應用方式,學校老師負責學生的秩序與安全;分工專業,各司其職,互為學習。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昆蟲的卵?怎麼那麼可愛!」 「老師,這個藤蔓類的花聞起來怎麼像大便一樣臭?」 「Tama Dahu,使用Valu(葛藤)綁重物時要挑哪種比較好?」註1 「Cuma Mu'u,您剛剛教我們使用姑婆芋的葉子做杯子,請問我可以試看看嗎?」註2 剛出發時,孩子們的觀察力瞬間爆表,充滿好奇,一路走走停停,不斷詢問,甚至還搶著做。 當道路變得陡峭,開始向上爬升時,這群小鬼就會啟動牢騷模式。 「老師,到底還有幾分鐘才到悟洞呀?」 「老師,您講『快到了』這三個字已經講了快100遍了,我們怎麼還沒到?」 「老師,你騙人,一直說五分鐘就到了,剛剛問你也是這個答案,現在問你也是這個答案。」 「老師,我可以放棄嗎?腳好痠喔……」 四公里的路程,按照荒野緩慢的步伐,走2-3個小時很正常,學生很容易磨到沒耐性,當走到七暈八素、哭爹喊娘時抵達悟洞,看見學校用心準備、充滿傳統風味的午餐,很快就會忘記剛剛一路爬坡的痛苦,這就是山上的孩子,單純又容易滿足。 悟洞(Utung)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其名稱的由來,起源於在地卡那卡那富族群:utungnga-ung-ung,意指太陽照不到的山溝,或是潮濕陰暗的地方,就像今天所稱的雨林區。 孩子在這片綠意盎然的豐美山林,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學習傳統歌謠,沉醉於傳統神話故事,使用山芙蓉及葛藤做出傳統頭背帶,用5 分鐘製作便利的山棕雨衣。當夜幕低垂,螢火蟲漫天飛舞,孩子們用接連不斷地驚嘆聲表達出意猶未盡的滿足感。在黑暗中下坡緩行,不僅是對於螢火蟲的尊重與愛惜,也是克服內心恐懼,利用眼睛以外的感官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 我很喜歡布農族這首《Zainin pacishuan》螢火蟲之歌,歌詞好記,旋律簡單。短短的歌詞,卻隱涵布農族人對生態大大的智慧。螢火蟲是很敏感的生物,它生存的棲地必須是無汙染的環境,它同時也是生態的最佳指標。 歌詞中提到那裡的水嚐起來是苦的,別喝;這裡的水是甜的,來喝吧。聰明如螢火蟲,知道乾淨的水源利於生長;智慧如布農族,知道有螢火蟲親近的水源沒有汙染。原住民向大自然學習而來的智慧無窮無盡,在快速流失的世代,我們必須保存它。 聽著大地母親,我們感知世界。山林的智慧,即使走過悟洞百遍,仍無法認得所有的動植物。但,知不知道眼前植物及其來歷是其次,打從心裡尊重山林,以謙卑柔軟的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重點;於此,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願孩子們未來在追求名利的同時,能記得今日大自然給予的單純快樂」這是我每次參與「重見山林之美」營隊活動之感,悟洞自然教室永遠等著謙卑的人向她學習。   註1:Tama 為布農族語,是對叔輩的尊稱,Dahu 是布農族男子名。 註2:Cuma 為卡那卡那富族語,是對叔輩的尊稱,Mu’u 是卡那卡那富族男子名。  

種田是一條回鄉的路

2016-08-10

文/陳昆龍(荒野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大暴龍) 第一期荒野新竹「油羅田菜菜子」六月底結業,海哥交待大家要寫點「心得」或「心情」,不過我一直沒有「動筆」,是因為有些事情還沒有想得清楚,但既然要交卷了就試著寫寫看。 今年初開始在燒炭窩跟老師傅學「不插電」的木工課,完全不用電動工具做木工家具。就是那麼湊巧剛好海哥過來,閒聊起油羅田,太棒了,農作和木工正好是我近來最想做的兩件事。 說來慚愧,雖然在農村長大,卻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這好像也不完全是我的問題,因為在旗山老家幾乎每戶都是種香蕉,小時候能幫上忙的農事大概只有拔草、拔草、拔草。高中之後離開家鄉求學、工作,說是「逃離農村」也不為過,但是經過多年習慣於都市的生活,當回頭仔細去看去想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鄉村的價值所在? 喔,那談起來就是長篇大論了!相信每位菜菜子都能在自己的經驗裡找到對應的部份。以我家吃的食物為例:住家附近沒有主婦聯盟,沒有類似「好食機」的共購團,假如不能直接從不用農藥化肥的田裡帶回食物,就必須忍受在一般超市買到的,簡直不具原有味道的疏菜水果,更需承擔食物安全的憂慮。 以前只認得少數幾樣敢入口的「野菜」,在「認識野菜」這堂課後,才知道常見、往往除之而後快的「雜草」,原來在適當處理後也能成為餐桌料理,而且這不單只是吃到嘴巴的東西而已,更關係我們如何去對待成長食物的土地。如果眼中只看到「美味」野菜,卻沒注意其實已被噴上除草劑,那就傻傻的把毒物吃進身體裡了。 另一方面,「雜草」對大部份農人來說是件頭痛的事,以我而言更是小時候農事的夢魘,但在油羅田的實際農作裡,卻發現原來雜草也可以是個好東西,最起碼對土地保濕的效果非常好。如何在作物還小時不受雜草影響生長,長大後又能受雜草的「庇護」?這是正在學習的題目。 務農其實是一項高「科技」技術,從最近在嘗試的「燒炭救臺灣」就可以看得出來!以往沒讀過多少書的農人,憑藉著幾乎是一輩子的「經驗」可以成為優秀的「專家」,現在,菜菜子們經由一些簡單的課程,至少初步學習瞭解這塊土地裡,共同生活交織影響生態環境裡的「成員」。 在「認識油羅的蟲」課堂裡,發現原來瓢蟲有分成「吃葷」和「吃素」的!我問講師:怎麼區分吃葷和吃素的?得到的答案是:這不重要,蟲吃剩下就是我們的。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其實起初當我聽到不同瓢蟲時,已經反射性去歸類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這不就是一般「農業」最大產量的想法?益蟲最好保留、害蟲必須消滅!而講師的回答卻純然是「荒野」多樣性的看法,到底兩者的歧異有多大?或者能如何取得最大的生態平衡? 倒是有件事令我心裡不安:每週一次開車上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近百公里的路程,只來參加半天菜菜子課程、種菜和午餐共食,說起來「食物里程」幾乎是零,但「人里程」就相對太高了!怎麼辦?幸好,有「老屋」啊! 小時候在三合院長大,住老屋有種親切的情感,「雞鳴」起床,早晨早早下田、早早休息,午後晚晚下田、日落休息,避開中午毒辣的太陽,尤其是接下來酷熱夏季,但是早晚下田雖可避陽光,卻有如影隨行的蚊蟲伺候啊! 其實務農並不如想像中容易美好,這不單單指的是體力負荷、熱氣蚊蟲侵擾。小時候曾見過父母遭遇蔬果豐收即使賤價仍賣不出去等著爛去的困境,而菜菜子們的難題卻是:一週一次的上課共食,或期間來巡園澆水的同學沒有把菜收起來,菜種得太好太多,有些吃不完而放在田裡慢慢變老口感不好,這真是太豪奢的對比啊!不過,沒關係,菜太老了就留在田裡等著採種吧。或者,等第二期更多人力時,就來成立「油羅田菜菜子」蔬菜產銷班囉! 回頭來說我為什麼想學木工和種田?有人說:離鄉多久時間,返鄉就需要多久時間!(有嗎?還是我自己想的?)或許再過幾年吧?打算回到旗山老家「待老」至「終老」,回到以往父母那一輩人的生活作息:住在三合院、敲敲打打,做些簡單自用家具、耕作父母留下的幾分「水利地」,在蟲鳴裡入睡,在鳥叫中起床,在家屋旁的田裡「冰箱」採菜回家煮食。 「晴耕雨讀」是個令人期待的字句與生活方式(可惜我的父母都不識字),當然,在這個時代,還多了網路世界,其中的多采多姿無論地處多偏遠都不會讓人感到孤單和寂寞。 對我而言,這些已經在油羅田開始,差別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

荒野21 歡聚新莊,共慶傳承與新生

2016-07-07

文/張源錄(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麋鹿)、圖/張源錄、荒野保護協會 21 年前的6 月25 日,北臺灣發生規模6.5大地震,荒野保護協會便在這天搖地動中成立;光陰如梭,21 年後,同樣的6 月25 日,北臺灣正值有史以來的最熱六月,來自各地的荒野人不畏酷暑聚集新莊,為荒野慶生。 21 年來,荒野從成立大會時的400 多位夥伴,發展成多達上萬名志工的龐大規模;從最初的解說教育,發展出推廣講師、親子教育、棲地工作、鄉土關懷等多元化項目;經歷搶救台11 線、反國光石化、拯救臺灣水韭、夏至關燈等行動,荒野對於環保議題的參與及貢獻有目共睹,但該做的事仍很多,藉由一年一度的荒野年會,期能凝聚各方夥伴的熱情與共識,繼續長久地往前邁進。 校、廟、鼓、圳,四大意象打造歡樂園區 今年的年會地點選在具有百年歷史的新莊國小舉行,新莊是北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乾隆年間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順口溜。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荒野夥伴,荒野各群組結合新莊歷史與在地特色,設計別具心裁的遊戲與大夥同樂。 新莊國小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歷史韻味的地點, 編輯採訪志工群組在校區內選出三個「秘境」,放置荒野會旗,並暗藏介紹秘境的QRcode,讓夥伴們漫步校園的同時,體會尋幽訪勝的樂趣。花園新城組則以知名鐘鼓廠「响仁和」的製鼓技藝,融入賓果遊戲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人瞭解製鼓的深奧學問。 兒童教育組以「水圳」為主題設計大地遊戲,讓大夥扮演當年傍水而居的先民,模擬如何建立水圳、引河水灌溉,體會水資源的寶貴及先民耕作的辛苦,希望藉此喚醒眾人,一同守護乾淨水源。思源埡口組則選擇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新莊舊街為背景,以最具代表性的四間宮廟,作為看圖猜謎的題材,考驗夥伴們對於新莊發展歷程的理解。而在校園一隅,親子團的夥伴們各展長才,在校園老樹下擺出琳瑯滿目的義賣商品,除了精美的荒野御守及消暑的冰淇淋外,亦可在此體驗手作環保袋,親子團的小夥伴們則笑鬧地穿梭在校園林蔭間,讓夏日午後充滿溫馨歡樂的氛圍。 團聚共歡,行動劇傳達理念與感謝 慶祝荒野生日的週年晚會,則在晚餐後於大禮堂舉行,荒野人們齊聚一堂,座無虛席,好不熱鬧,阿孝老師率領常務理事們以氣勢磅礴的擊鼓聲開場,兩名主持人小馬、番茉莉搭檔雙簧,配合黃飛鴻、星際大戰的音樂,生動詼諧地串起晚會氣氛。北六團的小夥伴們以行動劇「生態狂想曲」,演出人們忽視生態保育,在開發中對自然生物造成的傷害,並訴說友善農法的重要性;推廣講師組則將常務理事們在會議中為大小議題傷腦筋的樣貌,以幽默趣味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現,感謝他們長久以來不求回報的付出。 新舊傳承,共創美好未來 今年適逢三年一度的理事長改選,阿孝老師即將暫別舞台、回鄉務農,將重擔交棒給繼任的月梅老師。致詞時,阿孝老師特別感謝一路走來默默付出的老會員們,表示正是因為有廣大會員們的支持,荒野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諸多任務。在悠揚的音樂中,舞台上投放出阿孝老師在荒野的回顧影片,表達夥伴們對於這位荒野大家長的感念與敬重:無論是在抗爭現場的凝重神情、關懷夥伴時的和藹笑顏、徜徉自然間的喜悅姿態,或者是偶爾不顧形象演出的頑皮模樣,都讓人深深感受到阿孝老師將生命完全投入荒野的無私精神,而與阿孝老師共事過的協會專職們也上台表達歡送與不捨,並贈送鋤頭預祝阿孝老師農事順利。 接任第八屆理事長的月梅老師,則親自致贈前理事長們繡上荒野頭銜與個人姓名的荒野襯衫,感謝他們多年來的勞心勞力,期許未來荒野能繼續茁壯,為棲地保護、環境議題努力。 今年的年會,便在歡樂與感傷交織的氛圍中落幕了,而未來,仍有許多的挑戰與感動等待荒野夥伴們去努力、去發掘。荒野人擅長用生命去感動生命,相信在大夥團結攜手之下,必能發揚荒野精神,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李偉文〈荒野成立十五週年有感( 之1)... 生生不息的孩子王〉 維基百科「臺灣地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