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與管制:揮開看不見的手,營造一場運動(上)

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 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這一章節,可以了解自由市場意識形態,是如何持續箝制氣候行動的可能機會。但因為提及的內容太多,故分成兩次討論。作者提到我們其實已經錯失了,原先有可能實現大規模轉型的時機:2009年,全世界面臨金融危機,也是歐巴馬上任的第一年,總統和其政黨,正好有掌握1銀行、2汽車公司、3刺激經濟方案1的機會,可以將環境整合到經濟內的時候,如果利用1的資金借貸協助產業轉型、2則可以大幅改革成合作事業(這種分散所有權的方式也能對抗財富不平等的情形)、3建造大眾運輸和智慧輸電系統,可惜最後失敗了。即使未來有類似的機會再出現,我們非常需要政府不怕提出大膽且長期的經濟計畫,也需要有能推動民眾去要求實現如此願景的社會運動。

規劃工作機會
已經有不少政府(印度、加拿大)開始了解到,「在地購買」或「在地雇用」的政策十分合理。只是當氣候危機的產業轉型,也會有無法生存下去的產業及失去工作的工人,此時就會有強力的反彈和阻礙,但是若能徵召這樣的人成為綠色轉型的積極參與者,那麼進展的速度就會非常快速。另外從氣候和經濟觀點來看,再生能源所能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也是多過化石燃料產業。這不僅能對抗氣候變遷,也能把勞工和窮人的利益擺在最前頭,處理大量工作消失的慘況。不過,這類型的工作並無法讓市場自己創造出來,唯有透過縝密的政策和計畫,特別是需要拿回能源和鐵路的控制權

電力規劃
這部分一開始,探討了能源轉型中,可能會遇到的「過渡燃料」(大家普遍認為,相較於煤和石油,天然氣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得確保此過渡能源並不會影響再生能源市場(便宜的天然氣傷害了美國風力市場),如果少了可靠的轉型計畫,單只將能源讓政府收歸國有,那更可能使得決策者沉溺於賺取輕鬆的石油獲利,最後也不利再生能源發展。

比較好的模式是新型態的公共事業(合作社或共有財),以德國、丹麥為例,基於國家全面保證收購再生能源計畫,鼓勵了許多小型、非企業型態的參與者,政治權力和財富不再集中,也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而這樣的權力分散式能源攸關氣候運動能否真正成功,一定要有當地的投入或利益分享。書中舉了希臘的例子,指出關鍵在於提供人民目前欠缺的,為自己打造更美好生活的「工具」和「權力」,必須意識到現實中的「當人們要為食物以及有能源來溫暖他們家而奮鬥時,很難理解永續的概念」、「不是宣揚氣候變遷襲擊希臘時會發生什麼事,而是現在發生了什麼事,還有如何改善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成為比較平等和公平的體制」。

而作者還認為有一個最為關鍵的是「農耕」,提到所謂的「生態農法」(生態農業Agro-ecology),是盡量維持品種多樣性,保持土壤健康的同時產出自然的食物,還有對於氣候的益處6,「科學界承認生態農法對於糧食生產、減少貧窮和氣候變遷有正面影響,這正是資源有限的世界所需要的。」,生態農法在飢餓地區,尤其是不利農耕的環境下,比起使用化學肥料更能提高產量。

其實值得思考的是,有許多人認為開發中國家,需要的是「綠色革命」(將工業化農業引進),但其實飢餓不是關於周遭食物的數量,而是有能力負擔和掌控那些食物。所以如果能將生態農法結合在一起,並以民主的方式掌控糧食系統,不僅能生產較多糧食,也能透過分配讓每個人都得到。

關於德國奇蹟
值得特別提出來討論的是,德國的排放量實際上比前一年提高,雖然再生能源蓬勃發展,溫室氣體卻沒有相應大幅下降,這告訴我們,單單根據誘因和市場機制擬定的經濟計畫,有其關鍵性的局限。其實最理想的方式應該要先淘汰化石燃料,然後停止建造新的核能設備,最後再讓核能全面退場。

但我們得意識到,就是因為廢核,才會讓我們創造出對再生能源的需求,也造成轉型的契機,目前德國許多能源專家相信,同時淘汰核能和化石燃料是可以達成的,但首先必須要採行正確的政策。

德國必須願意對煤工業採取強硬的態度,但煤工業的遊說團有龐大的政治勢力,原先政府希望仰賴碳交易的微弱市場機制,能對煤工業施加負面壓力,可惜當碳市場的價格崩落時,這項政策等於是宣布失敗。

碳排升高是因為沒有人告訴德國電力公司不要燒煤,如果能將燒煤的電力賣到其他國家獲利,那德國政府依然會持續燒煤(即使國內消耗的絕大多數電力都來自再生能源),結論就是,我們需要嚴格的規定出,禁止開採和燒煤。
                                      待續

附註1
銀行虛弱不振(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汽車製造商(三大汽車製造商其中兩家因經營不善落入政府手中)《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書中的刺激經濟方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縮寫:ARRA

附註2
例如2001年的阿根廷經歷經濟危機後,有幾百家工廠改由工人協力經營,創造財富的能力可以逐漸擴散到工人身上,權力和財富不再集中。

附註3
接受紓困的銀行依然我行我素,儘管起因就是他們本身的管理錯誤,將整個經濟置於險境。刺激經濟方案雖然顯著地支持了風力、太陽能和綠色創新,然而基礎建設的最大宗是國家公路系統,導致了碳排放更加嚴重。汽車工業也沒有實現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只是單純地縮小生產線(裁員),來因應問題,導致工作機會減少。

附註4
例如在多倫多,原來的汽車工人轉到「Silfab」太陽能工廠工作。|

附註5
例如德國城市或鄉鎮,取回發電控制權轉為再生能源,而且任何獲利都不會流向股東。另外,英國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不分黨派的選民,一致支持能源和鐵路收歸國有(即便是保守派也大多贊成)。

附註6
1、把碳封存在土壤裡。2、迴避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肥料。3、運送到市場的過程,使用的碳較少。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95期第14-15頁2.7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