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熱度,存在於自然與人群和諧共處之間──氣候變遷小組出發!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蘇雯祺(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高蹺鴴)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

悠悠千古,生命與萬物在這顆星球上棲息,交互影響,多次劇烈的改變讓星球的樣貌隨之更迭,因而在現代我們不見恐龍,不見祖先。遙遙歷史中變換的樣貌或許無法親眼見證,但在時間輪軸裡,風與浪仍不斷讓砂石滾動,水與空氣的旅程從生物到土壤,在短短幾年間僅見小小一隅,即足以令人屏息。

人們的餐桌上,食物鮮甜可口,烈日下,樹蔭涼爽,大自然孕育萬物及渺小的人類,其美麗無庸置疑;與此同時,我們卻也看到這顆星球正在怒吼。雨量暴增,乾旱降臨。天災,讓萬物措手不及。科學家說,親愛的地球正在用自然的方式,告訴人類活動的力量如此巨大。我們的環境,正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

2015年4月底,臺灣的旱象尚未解除。有人從住家前來,有人自校園出發,有人甫步出辦公室,於各地生活的人,凝視當下,思索過去,遙想未來,我們對氣候變遷尚有疑慮,卻也堅信,即便會跌跌撞撞,仍舊得跨出舒適圈,開始嘗試。於是,大夥兒一一踏進詔安街一處的地下室,看著牆面上搖曳的萍蓬草及徐仁修老師的諄諄話語,開始這段氣候變遷志工培訓課程。

剛進荒野的我,總聽夥伴們提起,氣候變遷小組是荒野中最年輕的群組,首次開設的課程,在隊輔及學員的心中多少有些遲疑,但忐忑不安的不確定感與堅定不移的信念,同時趨動,還是下定決心,放手一搏,不甘讓環境遭受過度的影響,也準備在歷史造成的傷痕中,好好調適。

回想起首次的相見歡,即感受到荒野以獨特的帶領方式,讓彼此初步認識,找到自然的靈魂,挖掘到每人皆是不同背景的獨立個體,並都是可愛親切。荒野,好像總以神奇的魔力,將這些在乎環境的人齊聚一堂。在一段一段專業的課堂上,龐雜的數字與專業術語沖昏了我們的腦袋,科學、歷史紀錄轉達多少天災人禍,怵目驚心,但與此同時,亦感受到老師們投入大量的心力血淚,可能只為人類不了解樹木之苦,可能只因擔心原始而友善的農業將沒落,可能只為讓荒野回到人們的身旁,可能只為傳統節氣遭人遺忘,這種種讓臺下的我們心中既是不平,又是感動,有時,偷偷看見夥伴忍不住落下淚來,自己的眼眶也濕潤起來。

每每在這些知識與故事充耳之後,內心滿溢能量,但當低頭看見單薄的自己,又要轉入失望,見這一落,身旁的夥伴馬上拍拍我肩,熱情給予鼓勵,不吝分享生活中所見的狀況,又是付出真誠的努力,讓我甩開灰心與徬徨。溫暖常在的荒野,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更將人與人之間緊密連結,於是我才知道,不論自然中的荒野,或是人們所待的荒野,其中的每一份子即是如此互相扶持。

以輔代訓的我,一邊暗中聆聽著資深荒野夥伴們的經驗,讚嘆其過人的專業、意志力與執行力,一邊仰望臺上教師的風采,一邊向十八般武藝的學員們學習,短短兩個月,好似就吸收到多年精華。除此之外,被困在都市叢林有些不習慣的我,也藉著課程安排,走訪城市不遠之處的秘境,在農場裡看到城市小農們的努力,在臺灣北端見到壯闊的水梯田,這才發現,自然的奧妙始終吸引著我,老祖先的智慧讓我敬佩十足,但這些卻長期莫名地被隔離著。同時,我也跟著憂心,人類與萬物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已然到來,農民與滋養萬物的土地,將無法繼續漠視,我們必得開始行動。

時光飛逝,第一次的培訓課程在一片蛙鳴蟬叫中結束了。過程中碰撞不時,調整不斷。這段時間裡我們瞭解到,氣候變遷的艱澀複雜不該是阻饒我們面對的理由,氣候變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如同自然界的食物鏈,一環扣著一環。其實,在每日的餐桌上,就可見其與生活的聯結:食物的碳足跡、食材的在地性與當令的重要性,都是左右氣候變遷的小螺絲釘。其實,萬物在其底下乘涼的大樹,固定了大氣中的碳,但樹木的生命卻被人類力量箝制的喘不過氣,甚至喪失生機,我們痛心疾首想要改變、翻轉這樣的現況。

未來我們希望開設「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啟動「樹木調查」,提高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心度,同時減少無聲地默默付出的朋友——環境的無奈與憤怒。這是顆小小卻堅毅的種子,讓每個人從改變自己開始,一步一步,減緩衝擊並調適。我們知道,未來或許緩慢而艱辛,但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將以溫柔而勇敢的意志,持續向前。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78期第18~19頁2.0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