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生態城市(原改善氣候變遷)

棲地工作-生態城市(原改善氣候變遷)

自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後,世人彷彿才驚覺全球暖化的逐步威脅,而「節能減碳」一時間也成為顯學。台灣,一個1990年到2004年間,CO2排放量年增率世界第一的國家,一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12.2噸,排名世界第17,亞洲第一的高碳經濟體,該如何面對氣候變遷這議題,早已是眾所注目。 所幸,立法院已於98年6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管理法」兩法案,然而,後續包括減量目標與期程、推動綠色稅制改革等更具實質效益的 「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條例」等法案是否能順利通過,將是台灣邁入真正低碳社會的指標,來吧,讓我們拭目以待外更要展現愛地球的決心與行動。

愛上節能從荒野開始

2017-05-11

文/鄒耀慶〈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圖/蘇雯祺〈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自然名:高蹺鴴〉        參加荒野協會的培訓之前,我是綠然能源公司的行銷園丁,專長是向大眾市場推廣節能的好處,並協助企業、政府機關,從行為面改善節能習慣,同時也協助節能設備的換裝。由於綠能產業是個年輕的行業,對我來說,需要持續學習關於電的知識,與客群的溝通也要多角度進步。每天認真工作的同時,常常在心裡期盼能有向長期投身節能推廣的講師們請教、學習的機會,把我擅長的行銷轉化為節能行動力!        很幸運的,增能的機會就這樣出現了!今年二月份剛好收到林黛羚老師的推廣資訊,公司同事們也很鼓勵我。因此,參加了此生第一次的荒野活動:「荒野協會氣候變遷小組節能推廣志工培訓」,非常興奮能有機會跟好夥伴一起學習更多讓地球開心微笑的方式。報名之後,就收到了溫暖的電話通知與e-mail,告知培訓的課程與學分,記得那時候就感受到課務夥伴的專業及認真,也知道這是一場需要通過重重考驗、成為荒野協會節能志工的課程。在還沒有開始上課前,這份由心而生的榮譽感,就讓我很期待成為荒野的一分子。        為期四週的培訓,每堂課都讓我學習到很多,也深深地被荒野的講師們感動,進而愛上了節能的自主行動,也很謝謝身邊這群想一起把環境變好的夥伴們! 溫暖的講師群 讓心與腦都充實了        茄苳引領我們進入「用電」、「人的生活」、「自然生態」的關係,這對我的衝擊很大,原來一般人覺得理所當然的生活,居然影響了環境這麼大。一直以來,我們被更多更好的享受包圍著,喊喊簡單的環保口號就心安了。原來,這個地球、這個台灣,包容我們這麼多,包容到都生病了,正在用氣候變遷、跟生態變遷跟我們求救中......。        簡國祥老師與白鯨的「台灣能源現況」課程,由工研院長期的研究資料為基礎,用簡單口語的表達方式,一頁一頁地讓我們了解,「節能與氣候變遷」、「節能知識」、「電費單解析」。台灣的發電現況震驚了我,原來台灣能源供給98%都依賴進口;火力發電佔了台灣發電量近70%;傳說中讓天空灰濛濛的PM2.5,都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上浪費能源;台灣每個人每家如果每天節省1度電,一年就能省下約「30億度」電(到底有多少個0我都算不清)!        隨著課程的推進,我也慢慢懂了,荒野夥伴推廣的是快樂的生活,而快樂的生活就是要從友愛環境開始。蝴蝶跟咻咻也把多年來的節能推廣功力傳授給我們,其實有很多社區、學校、企業,都很想要進一步了解節能,也願意展開節能行動。他們介紹了很親切的綠色生活地圖與圖示(icon),還有我最喜歡的「節能綠活圖」。我們要畫出家裡或公司中,各項的耗電耗水耗能設備,把它們標上不同顏色的貼紙,然後寫出為什麼耗能,有什麼可以改善的方法;兩到三週後,再檢視自己改善的進度,可以把它標上進步的貼紙。我位於汐止的居家工作室,因為做了綠活圖,認真改善後,2017年1、2月電費,只需繳170元(上期繳500元)! DOMI Tree Party 親子綠樹派對        參與了荒野節能志工培訓之後,我更加理解自己在綠能產業的角色,並能夠更靈活地推廣節能的好處,發揮行銷的專長,得到與人們雙向的交流。而課程中學習到的一切,正好能應用在所服務的綠然能源公司、4月8日於平溪舉辦的親子綠樹派對裡。        我們的理念是「一減一加」,協助企業客戶換裝節能設備,把能源「減下來」;然後帶領已經節能的客戶,跟員工的家庭一起把樹種回森林,「增加」碳排放的消化量。從企業內部開始,展開對環境好的改善;然後在員工的心中、台灣的造林地中,都種下希望的樹苗,落實友善土地與家庭的企業社會責任(CSR)。 綠樹派對在平溪三坑亭舉辦        活動一開始,綠樹精靈姊姊帶著他的好朋友「DOMI 將」出場,一起閱讀「超級大繪本」,說著吃電怪獸的故事,引導小孩思考節電、省電的重要性,從小就可以做起,人人都是省電小幫手!繪本故事分享完後,「DOMI將」邀請現場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站起來暖暖身、動一動,伴隨著 Do Mi 唱跳歌的音樂跳舞,在種樹之前活動筋骨,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接著,重頭戲活動開始啦!綠樹哥哥教導大家種樹需注意的小撇步,從挖掘土壤、填土、種植過程中需注意的事項,細心的叮嚀種樹的每一個步驟。 叮嚀現場小朋友們種樹的注意事項        我們此次邀請保德信人壽、嘉澎塑膠、國家地理雜誌、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等,企業客戶帶著家人、小孩一起攜手種下樹苗,從鬆土、挖掘土壤,緩緩地將樹苗根部放置泥土中,爾後,將樹苗根部填土、灑水,達成為這片土地種樹的任務。藉由這次的綠樹派對活動,除了讓孩子親近自然、體驗土地,也讓現場的爸爸、媽媽們更能感受到與孩子們的互動重要性。因為這不只是能源,這是我們孩子的未來! 荒野人 一起來節能        雖然接觸荒野才短短兩個月,但好像跟大家認識了很久一樣,每次遇到講師都想學習更多,遇到隊輔都會交流彼此心得,每次跟團隊一起簡報完,都很期待下一次簡報,一起進步,一起用更生動的方法來傳達節能的訊息。荒野是個關心環境、關心人們、也關心如何讓地球變得更美好,我會把荒野夥伴們傳授給我的正面能量,傳遞給更多人,成為漣漪影響力的起點!

地熱發電漫談

2017-05-11

圖、文/林子淵 氣候變遷小組之能源議題組 自然名:白鯨        台灣第一個地熱電廠環評案,歷經三次大會、四次專案小組審查、兩次專家會議、長達兩年四個月的努力後,終於在今年4月18日通過環評大會審查,讓台灣推動再生能源、邁向能源自主,達成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個環評案的地點剛好鄰近52甲溼地,在焚化爐的隔壁。這多次的審查會議中,許多委員和民眾提出了他們對於地熱發電的疑慮,正好也提供解釋的機會與平台。        先解釋一下地熱發電的工法種類與原理。地熱發電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地底下的散逸熱能,將其抽取用來發電。傳統的運用型式是將地熱水直接抽取,已經自1905年以來成功運用110幾年。而美國、冰島、菲律賓、義大利、日本等等國家,都已經有許多成熟機組在運轉中。這種發電模式早在1980年代,台灣就有先導型電廠,而這種傳統地熱如果沒有執行回注動作,則會遇到熱水補充不足,還有複雜品質的地熱水結垢造成管路阻塞等問題,最後導致清水地熱電廠關廠。        再來近期國際上,為了能發展更多可能的深層地熱區,加上頁岩油技術的突破,因此推動了增強型岩裂技術取熱的方法。但此工法在瑞士造成3~4級地震,而在其他案場則是有工作水回收率太低的情形,因此還尚有進步空間。而在環保議題上,則是此地震案例被大眾所重視與產生疑慮。        而這次環評通過的地熱案,採用的工法是有別於上述兩種工法。是採用同軸閉迴路取熱的方法,徹底的隔開地底溫泉水和我們發電用循環水之接觸,純粹只靠熱傳導來取得所需熱能。如此一來,不但不會造成地下水超抽,也對地底水文和汙染疑慮降到最低。歷經專業的環評委員長達兩年多的研究與質詢討論,終於確認此工法適合於宜蘭利澤地區使用。        地熱發電,是少數能成為基載的再生能源,同時也是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最少的能源之一。而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只有台灣還沒發展地熱發電。倘若只是技術不足的話,國外成熟的技術都能引進開發,更何況國內對此的科研亦小有成果。其實,國內決策者和絕大多數民眾對於地熱發電所知甚少,甚至有相當誤解,以至於在進行能源策略建構時,自然會忽略這個安全又永續的大自然寶藏。        當前台灣在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路上,正面臨相當難度的困境。傳統燃煤火力所造成的空氣汙染和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天然氣接收站的選址困難,核能電廠蓋在岩漿庫上方並且鄰近大型斷層,水力發電已趨於飽和,而風力和太陽能要穩定所需搭配的智慧電網系統也尚未建置。在此因緣下,長期被忽略且具有相當潛力的地熱發電方凸顯出解決此困境的特色。台灣從北至南,大屯山區、蘭陽地區、盧山區,以及整個花東地區,有許許多多的自湧溫泉井,只被用於混和冷水降溫後作為溫泉使用。如果能將此類溫泉先進行發電後,再供作為溫泉使用,不但能多一層利用,還能減少混和冷水的使用。地熱發電若工法使用得當,還能因為穩定的釋放地下蓄積能量,而稍減緩地震的能量。而地熱電廠在地表的部分,透由綠化美化適地適種,在視覺上可以相當融入環境中。加上餘熱配置運用,可以對於農業溫室、加工、儲藏提供所需之熱能。如此環保而能多源運用之天然資源,如能妥善受到重視,將是台灣能源運用的一大福音。        而以七世代的角度來看待此地熱發電,是一種能造福現代人,以及能長遠庇蔭子孫的能源模式,最早的地熱電廠,已經從1905年運作至今,不但環境尚無疑慮,而且還能長長久久運轉下去。由荒野保護的理念來看,此一環境友善且穩定的發電模式,實在值得支持投資與推廣。

不止是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

2017-05-11

文/鄭雅莉〈企劃推廣部專員〉、圖/地球一小時活動攝影組 棲地守護,生態城市        無論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是否仍舊認定氣候變遷是場騙局。持續幾年全球人民面臨的氣候變遷,包括氣溫變化、降雨時節、降雨量異常、海平面持續升高、各地區乾旱及洪氾加劇等明顯異常的氣象事件,頻繁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已經不再是電影中恐嚇人們的情節和特效畫面。人們也漸漸開始了解,所謂氣候變遷除了貼近彼此生活也是需要每一個人共同面對的議題。        生態學家梅耶( Norman Myers )曾於1982年指出:「 地球上現在約有一千萬種生物,西元2000年,可能有200萬種自地球上消失,此種驚人之滅種現象,終將嚴重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而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害」。因人類的生活行為一直以來與土地息息相關,當文明的進步帶來城市快速擴張,天然資源超限使用而日漸枯竭,破壞生態系統的循環導致氣候變遷的影響與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造成人類的生活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荒野保護協會以守護棲地為宗旨目標,所謂棲地泛指海洋、海岸、溼地、河口、河川、湖泊、埤塘、森林、高山、野地、農田、公園等。每一處棲地都具備其獨特重要性,當極端氣候日漸顯著,棲地扮演了重要保衛角色,除了提供各式各樣生物棲息,它並具有調節氣候、淨化水源、防洪保水、降低二氧化碳排量、幫助市民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危害等重要防護作用。        氣候變遷是全球人類需共同面對的課題,守護棲地就是保護我們家園降低災害的衝擊,這已是一場刻不容緩的行動。2017年協會以「永續山林、生態城市、無塑海洋」為主軸,於上半年進行以地球倡議為主題的系列規劃:3月「地球一小時」、4月至5月「地球日」棲地調查及移除外來種、「地球影展」等倡議活動,以強調「永續發展」理念作為倡議發展方向,不僅止於單純行動及活動。也希望能以生態城市之多元發展讓不同的環境議題或跨領域的觀念整合,如同節能、減塑、循環、健康、安全等概念都能融合在我們的綠色生態城市之中,延續氣候變化及環境守護的議題關注。 地球一小時、守護地球       3月25日「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協會也由「節能減碳」的概念來引導民眾對於「氣候變遷」進行反思,同時透過關燈行動帶領民眾認識目前地球面臨的重要課題-氣候變遷對棲地的重大影響。最後回歸於「棲地守護」呼籲民眾持續關心都市環保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推廣方式除了3月8日邀請臺北市柯市長帶領本活動工作團隊拍攝宣導短片,響應推廣節能、環保倡議的行動外。也同步於「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網頁、臉書及荒野保護協會各地分會進行推廣宣傳,共同號召公部門、NGO組織、企業參與響應。結算至4月初於活動網頁中的線上響應將近一百個,不論是社區、店鋪、公司、學校、飯店、博物館等機關,只要願意,都能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響應關燈節能,成為推動綠色生態城市的改變力量。不論是以代表性建築物共同響應關燈活動,或是投入個人行動,只要願意採取實際行動,這樣的拋磚引玉響應節能環保,也引起全台灣不同區域對於活動訴求的共識和認同。        今年「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於花博圓山園區的活動,從下午3點開始,活動總計超過1500人次參加,各地共同響應推廣超過12萬人。現場分為綠色商品展示區和音樂舞台區兩部分。音樂舞台區以舞蹈表現活力的表演、以戲劇呈現守護自然的故事、不同環境議題的分享及純音樂演奏的活動設計,希望在沉重環境議題的推廣之外能帶來不同感觸和想法。展示區呼應協會推動的「棲地守護、綠色生活、節能與氣候變遷調適」等主題擺攤,同時透過友善環境的組織、永續經營的企業夥伴,以多元資訊及多面向的商品展示呈現,讓參與民眾能更清楚了解面對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人們可以選擇、調適及改變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氣候變遷下即將面臨的挑戰與行動。        晚間活動除了號召荒野會員、親子團夥伴一同參與也邀請共同辦理單位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及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環境友善團體及多家支持或贊助企業出席本次活動共同進行承諾書的簽署,並於關燈後進行地球一小時代表60+符號的排列。活動現場雖然下著雨,但澆不熄參與者的熱情,透過一同手持泡芙燈,依序進行「60+」字樣的排列。也象徵以此符號代表著節能關燈的60分鐘,要深化成為長期的生活習慣改變,除了強調希望的傳遞及用加號的概念創造無限延長的一小時,關燈僅是守護行動的起點,更重要的是關燈之後。        響應關燈的時間為晚間8點半至9點半,共60分鐘。當天晚間依台電即時提供的資訊,以8:30-8:32兩分鐘為基準紀錄,估計一小時間全國用電減少約8萬瓩,1小時約可減少8萬度,換算可減少4.2萬公斤碳排放量。依此訊息,協會理事長劉月梅也分享給現場參與夥伴們一同達成減少8萬度的用電成果。除了持續和民眾及公部門對話,也希望民眾透過改變自身習慣,關上不必要的電源不只是單一次的活動,更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希望大家透過這次活動,能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資源,也將全球性的倡議在地化、持續化。能夠以實際行動改變來產生更多的力量,為人類以及萬物守護生存的棲地,留下美麗的家園。

桃園[週週見]集氣 氣候變遷小組[桃氣]應運而生

2017-04-18

圖、文∕林子涵〈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氣候變遷小組組長,自然名:筆筒樹〉        11/29-12/20荒野桃園分會[週週見]舉辦連續4場講座,一系列以小農及民眾家庭為對象,主題圍繞著「餐桌上的氣候變遷」,意外地吸引民眾熱烈參與,場場爆滿! 由於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的關心度明顯升高,於是桃園分會順勢成立[桃氣]-桃園分會氣候變遷小組,期望號召更多民眾結合在地生態、生產、生活等特色來推展橫跨桃園山海埤塘及都會間的低碳生活,為減緩暖化、守護棲地共盡心力! 親子家庭更關心[氣候變遷]        此場週週見的成功,首當感謝台北氣候變遷小組志工們於去年夏天首次南下桃園舉辦[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並擴展年齡層至親子家庭,在兩地熱心志工的合作下,首戰告捷!由於在地親子家庭參與的互動效果十分熱絡,總會小組與桃園分會決定再次合作,以週週見的晚間講座來推廣同樣主題,而此次除了邀請親子家庭,更於地球篇及棲地篇兩場場次嚐試邀請在地農漁牧朋友,共同分享餐桌低碳化,如何延伸到在地食農產業! 網路文宣EDM助攻達陣        如何擴大並吸引目標對象於每週二的晚間連續出席四次?是此次講座的考驗。極其幸運的是筆者參與了荒野編採培訓,學了EDM電子文宣製作方法,正好派上用場,再加上荒野總部名師群:白海豚、二葉松、樹、茄苳、靈芝及飛魚的全力支持,於是連續六週以不同的EDM主題發布於臉書及Line等各網路社群,並特別獲得[悅讀荒野]萬人臉書平台協助發布,終於在11/29展開首場講座,讓桃園分會場地座無虛席。聽眾除了民眾家庭,也有企業老闆指派員工及農莊夥伴前來參與,老中青及小朋友們共聚一堂好不熱鬧。 講師群名不虛傳 聽眾持續回流        更棒的是來支援此系列的皆是荒野志工名師! 第一週由[白海豚]開講地球篇揭開序幕,一舉成功地喚起聽眾們對氣候變遷的警覺及關注,討論互動高度熱絡;第二週棲地篇由[二葉松]擔起重任,以水稻田的豐饒風采再現,清晰地勾勒出台灣永續棲地[生態+生產+生活]的最佳願景。此場吸引了喜愛農事丶重視自然健康的民眾家庭共同參與。接下來家庭篇,[樹]巧妙地引導大小朋友扮演一晚總鋪師,熱烈地討論設計菜單,讓在地食材完美提昇低碳美食。最後完結篇由[靈芝]介紹城市的悶熱議題及解決方案,[茄苳]帶大小朋友DIY懶人樹箱,全場鬧烘烘卻井然有序地進行製作及交流發表。結尾在行動篇的分享上,參與者面對氣候變遷,紛紛表示因為理解了暖化問題,因此願意嚐試改變,找出具體可為的行動就努力以赴! 連孩子們都投入自發學習,而且認真的態度不輸給大朋友! 這一系列講座,寓教於樂,五位志工講師以實力接棒,每一場次都讓現場學習氣氛高昂、收獲滿滿,令人感佩。 延續關注能量 成立桃氣小組        系列講座結束了,成立氣候變遷行動小組的能量卻逐漸增強;不到兩週的時間已有12位在地夥伴願意加入桃園[氣候變遷小組]! 深切感受到渇望引導低碳生活,推廣三生(生態/生產/生活)的在地能量!        在此要非常感謝總會飛魚及北氣小組的支持,桃氣已於2017年1月6日正式成組,將從在地的餐桌開始,再延伸至樹調、節能行動及能源探討等影響暖化的各種關鍵議題。歡迎關心氣候變遷與棲地生活的朋友們一起支持減緩暖化,並協助更多的民眾參與改善。  

記219反空污護藍天大遊行

2017-04-18

文/顏士致(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解說員、鄉土關懷小組成員、自然名:水蛭) 圖/吳宛芬(荒野保護協會臺中親子三團蜂育導、自然名:風鈴木)、中科污染搜查線 22月19日老天爺給了個不錯的天氣,甚至讓人有點錯覺,下午的反空污大遊行是不是真的?早上先到荒野台中分會,協助第21期自然觀察班最後一天的課程,同時清點準備帶去反空污遊行攤位需要的器材。課程進行不到一半,夥伴們已經傳來攤位就定位的消息,加上全國專職訓練進行中,協會裡志工、專職各司其職,在不同的地方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自然觀察班上午最後一堂課講師蜻蜓,分享的生態與環境議題,感動一波一波打進心坎裡,聽完感覺全身蓄滿了熱力,衝回家接了小孩老婆,飛奔到遊行會場,已經接近下午2點;從台灣大道跨入封街的範圍,往遠方傳來麥克風聲音的方向前進,草悟道兩旁的攤位跟人潮依舊熱鬧,休閒、漫步,享受生活,一如往常。隨著舞台上的聲音逐漸清晰,在公益路上看到了滿滿的人潮,氛圍瞬間轉為戰場。走向旗海中綠色的荒野旗幟,有人喊著「水蛭來了!」開始看到熟悉的面孔,是夥伴們,我們荒野那群關心環境,努力要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伙伴們。 遊行很快開始,往美村路移動。激昂的口號帶領我們衝破霧霾,簡單明暸的標語跟隨我們尋找藍天,當手裡牽著孩子,一起步上舞台時,前方是媒體記者的鏡頭,兩側是觀望的人群,我們彷彿熱血的鬥士,但卻是可悲的鬥士,與我們選票選出來的父母官抗議,為捍衛我們生活最基本的呼吸權而戰。走在美村路上,店家很多,騎樓下一雙雙的眼睛,是好奇?是不解?是空洞?讓人猜不出來。大聲公離我們有段距離,口號有時很不清楚,周遭的隊伍漸漸的沈默下來。回頭一望,發現跟在我們後面的竟是一小群外國人,帶著各種自製的標語,相信是同樣愛著台灣這片土地的朋友,心頭一熱,轉頭問身旁的伙伴:「蜻蜓,我們自己來喊口號吧!」,「反空污,要健康!」「反空污,要健康!」是啊!我們要求的不就是那麼簡單,那麼基本的人權嗎? 今天天氣有點熱,後面背一個孩子,前面偶而還要抱一個,還真有點累。走到後半段,孩子們都疲累了,有的家長鼓勵著,有的背著,有的抱著,我相信這情形是爸爸媽媽們可以預見的。但是我們希望孩子跟我們一起關心周遭發生的事物,這是大家的天空,大家的土地,不是因為利益和貪婪就可以糟蹋的,我們有義務及權利表達意見,一起守護,也為其他的生命負責。這是一堂最真實最有感的公民課,我相信他們長大後還會記得,今天的事也必定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愛與守護的種子。走回綠園道,兩旁的掌聲跟以前賽道終點的掌聲不一樣,特別鼓舞與感動,因為這次不是為了個人成績,而是為了我們的未來。 稍作休息後,走訪各個攤位,每個團體都很努力,用遊戲、用解說、用數據,來讓大家對空污問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攤位上同時也有連署支持黎明幼兒園的保留行動。我跟阿全一起協助發送大合唱的歌詞,跟以前年輕時在高雄新崛江發傳單很不一樣,在街上大家對傳單多是直接拒絕,連看都不看一眼;但在這裡,好像在這封街的範圍裡大家都是自己人一樣,每一個人聽到是反空污大合唱的歌詞,都微笑致謝,讓我們發的很有成就感,這是因為大家心裡都有愛吧! 舞台上小女孩唱著“大風吹”,吸引我們坐下聆聽。簡單的歌詞引人反思,這是我們唯一的家,天空的顏色卻要由風向決定,今天吹什麼風?又把哪裏的污染源吹來啦?想當年來台中念書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天邊圍繞著翠綠的遠山,讓從澎湖來的我,深深的愛上這個地方,還不到20年的時間,我卻帶著孩子因為空污走上街頭,令人不勝唏噓。隨後的“我是一隻小小鳥”,「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乾淨清亮的嗓音,讓我們的心直衝上霧霾背後的藍天。回家的途中上了虹陽橋,眼前沒有預期中金光萬丈的夕陽,只有霧茫茫的西屯區,而我們的家就在那之中,早上的好天氣就像是假的一樣。現在的台中,出門不只要看天氣預報,還要看空氣品質,似乎每天出門都是一場賭博,聽說對北京來說,這已經算是“好天氣“了,希望藉由這次台中、高雄串連的反空污遊行,能喚起更多人關注與行動。 後記:第二天天空很藍,這是老天慰勞我們上街頭的回報嗎?古時候有祈雨儀式,這年頭好天氣還要勞師動眾祈求,才能獲得一點點的回應,也太累人了吧...。

親子反空污記者會

2017-04-18

圖∕文 楊政穎(臺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召集人、自然名:聖甲蟲) 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的的親子們不管在假日或平常空閒的時間,都會大手牽小手一起去戶外觀察及體驗自然,然而當霧霾籠罩每天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對於喜歡在戶外奔跑及愛觀察大自然的我們,發現自己一直處在危險的環境之中,原來在臺中市要吸一口乾淨的空氣是一種奢望,所以我們決定要在2/9這天舉行記者會響應“219反空污大遊行”,在記者會中我們將戴上防毒面具及演出行動劇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空汙的心情與對好空氣的期待,讓更多的民眾一起參與,爭取自己的呼吸生存權!

給我一棵定情樹

2017-01-17

文/張嘉文(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品澎) 給我們三小時,我們給你一棵定情樹~ 哇!好大的口氣,給我一顆定情樹?這是啥?該不會是詐騙吧? 參加荒野台北分會第四期氣候變遷推廣志工培訓是個意外,但結局很美麗。由於愛家人的因素,一直以來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都很關心及注意,我尤其喜歡一句話:地球,不是我們從先祖那邊繼承而來,而是跟後代子孫借的。 今年任職的公司和荒野合作舉辦北氣三的培訓,可惜我的時間完全無法配合,真是無語問蒼天!沒想到,上天把你的一扇門關起時,也一定在某處為你開了一扇窗!公司居然連續跟荒野合作開辦北氣四的志工培訓課程,而且因為報名的人數比較少,所以隊輔比學員幾乎是1:1,真的有給他賺到的感覺呀! 精實的課程內容,讓我們認識氣候變遷、認識樹,也讓我們了解都市氣候的熱效應、體會都市樹木的難處。所邀請到各界學有專精的講座,包括孫振義老師(都市降溫與氣候變遷)、黃倬英老師(森林與氣候變遷)、吳孟鈴老師(講都市林與氣候變遷)、張尊國老師(水資源管理與氣候變遷)、陳永明老師(氣候變遷對臺灣環境的衝擊),真恨不能收醍醐灌頂之效啊!除了教室內的學習,期初旅行與友善大地的自然農法進行第一手接觸,專題課程以及實作教案進行分享演練,隊輔們傾囊相授,培養我們執行「樹蔭下的氣候變遷」工作坊的能力,讓我們在結訓後能組成團隊舉辦工作坊,推廣環境教育。 張曉風在她的文章《行道樹》有這麼一段話:「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過來,貪婪地呼吸著鮮潔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樹,原本生長在山林裡,也因此在城市裡的功能,不單只是遮陽的功能,還擔負了綠美化、調節溫度、淨化空氣、固碳等角色,同時兼具生態教育的意義,讓城市的孩子可以透過觀察它的生長和周遭的變化,來了解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生命在繁衍。在北氣四的課程裡,我們學著如何引領民眾重新認識樹,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自認為很熟悉的老朋友。 經過二十幾天的密集訓練,大家在期末旅行登場,合作演練一場「樹蔭下的氣候變遷」工作坊。雖然是初次演出,由於我們小組已經事先分配好各自負責的項目,大抵瑕不掩瑜,而我也在演練的過程裡,發現自己不夠熟練的狀況,但重要的是,藉由演練找出彼此的問題,謝謝隊輔跟其他一同培訓的同仁提出建議,希望我可以保持熱忱繼續學習,讓自己愈來愈好。 期末旅行的晚上是結業典禮,我參加過許多的結業,我想這會是我難忘的幾次經驗之一。在黑暗中,只能相信前面的隊友,人之所以能在眾多生物中較為突出,不也是因為對彼此的信任進而產生團體合作的力量嗎?看得出,荒野認真地看待每個夥伴,期待像一個大家庭;在燭光樹許下對環境的承諾,與學員,隊輔分享參與課程的點滴,品澎很開心在荒野認識這麼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從夜間導覽回來,聽著戶外的蛙鳴,看著室內熟睡的夥伴,突然覺得,還好自己有堅持下去,才有機會跟這群可愛的人,傻得可愛的人,一起做一件對的事情,有句話是這麼說「先知都是孤獨的」,在荒野,有一起努力的朋友,可以一起完成這個志業。我是品澎,很榮幸完成北氣四志工培訓,加入荒野這個大家庭。 一個人的力氣很小,很柔弱,但是會有光! 而一群人在一起,會發亮~ 加入氣候變遷小組,讓人們知道,關心環境變遷,不需要很有錢,有閒,而是可以從自身,從關心周遭的樹木做起,了解、認識每一顆你喜愛的藺燕梅或喜愛你,為妳默默付出的大仁哥。

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的轉型:定位、角色及組織分工

2016-12-10

文/楊逸婷(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 劉峻儒(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召集人,自然名:飛魚) 此次能源小組月會,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夥伴一同討論,關於氣候變遷工作小組的組織管理規章(草案),以及能源小組未來朝什麼樣的方向進行。 由於能源小組當初成立目的是為了舉辦荒野內部的「能源審議」活動,但因故未能舉辦,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運作下來,考量人員組成及志工群組的任務要更明確,因此提議把目前能源倡議小組配合本次組織管理規章擬定,區分為二個組織,分別進行不同的任務。 其中一個,是設置「能源議題組」,主要由有能源相關專業背景、技術的夥伴為主力,希望可以落實在能源議題的討論,成為荒野參與外部各項能源議題活動的討論、諮詢對象,同時也可以做為內部節能教育推廣志工的強力後援、支援智庫。善用這些夥伴的專才,讓未來在推廣氣候變遷或是執行相關計畫時,能更加順利。 另一個,是設置「節能教育組」,節能教育推廣是荒野內部多年來持續在進行的推廣內容之一,尤其近幾年來以「節能綠活圖」為節能診斷概念推廣計畫,成為荒野節能教育的推廣特色。這部份可以讓小組其他夥伴有更明確的志工任務及參與動機。經過夥伴的討論跟確認後,小組接下來將提出節能志工培訓計畫,進行「第二期能源倡議志工培訓」,未來以「生活中的節能綠活工作坊」為節能推廣主題。為此,我們也會於年底以前進行一次志工人力盤點,向小組夥伴們說明未來的組織調整方向及推動節能教育的目標,徵詢第一期志工是否願意繼續參與,並可享有優先參加權。同時也確認小組的有效志工人數。 之前提到的能源桌遊設計,因為遇到「玩點」瓶頸,目前先靜觀其變。因此未來的方向會著重在這二組的運作發展,近期的重要在規劃第二期的培訓,以及培訓後的實作細節。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訓練出具有診斷能力的志工,因為這能應用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為了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或是減少日常費用支出,之後在推廣相關議題時,更能貼近民眾。目前許多政府機關、團體也有許多類似主題的活動在進行,例如低碳規劃師、節能診斷師等,因為目前台灣面臨能源轉型的階段,未來能源議題及節能策略勢必會成為政府與民間越來越重視的議題,也期望能和大專院校或不同領域的人士、團體協同合作。 未來每個月的能源月會依然會持續安排讀書會及能源增能課程,同時也盡量邀請其他氣候變遷工作小組的夥伴們,可以一起來參與,共同來進行能源知識的學習,也為第二期志工的培訓做準備。  

「環保一年不會死?」——減碳生活再發現

2016-11-08

文/楊逸婷(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 這次的讀書會,先暫停了《天翻地覆》的討論進度,另外選擇介紹了這本非常輕鬆,充滿幽默的《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書中主要內容,是來自於作者進行他「零汙染計畫」(旁人都認為十分瘋狂的計畫)時,發布在部落格的文章,同時他也進行記錄片《熟男減碳日記》的拍攝。以下按照書中的章節簡單說明。 壹.一個像我這樣的庸人,是如何搞出這驚人之舉的 作者先說明了和妻子的差異性(富家女V.S嘻皮),代表兩人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必須共同去面對各種狀況和衝突。也提醒我們,不要陷入一種以為譴責別人的罪行,就能顯得自己品德高尚的想法。在檢視過自己的生活後,發現大家不停地工作,卻只是為了維持一種不甚滿意的生活模式(並沒有比較快樂),而這種生活模式也正在毀掉地球。他決定,不是要去挑戰別人,而是應該挑戰自己! 貳.第一天以及整件事是個大錯誤 不過當嘗試要怎麼實行這個計畫時,卻發現資訊的不足,讓人無法確定做什麼事情才是正確的。光是「要塑膠袋還是紙袋」,都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才好。所以善於操弄媒體的企業們,才會宣傳一種:「不管做什麼都沒什麼用,所以什麼都別管吧」的訊息給大眾。其實,秘訣在於「選擇更少的產品」,而不是使用其他的資源。 參.當你在垃圾裡看見自己的人生時,所想到的事情 作者開始從自己生活中製造的垃圾發現,令人苦惱的,並不是垃圾本身,而是物品使用不到幾分鐘就被不假思索的丟掉。其實最可惜的是,這些「方便」卻沒辦法讓人們有更多相聚的時間,反倒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工作,然後再用金錢換取種種的「方便」。但事實上,照料自己與家人,應該是一件美好的事,如果能用更珍惜的態度對待手中使用的資源,或許也會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值得珍惜。 肆.要是披薩不用紙盤裝就好了 這一章提到了停止訂購外送食物、自備購物袋、自備容器等行為,有什麼樣的狀況和困難(很常被白眼)。他了解到,我們的系統並不是為了永續生活設計的,所以必須逆著文化潮流前進,但也容易讓人精疲力盡。現代人認為「買東西的自由是辛苦工作的一項證明」,但在購物的同時,必須尋找不會破壞地球的製造流程、材料和能源生產方式。「問題並不在於我們想不想要東西,而是整個系統用什麼方式提供那些東西。」但是有很多企業時常讓整個社會大眾認為,該為垃圾和汙染負責的是個人,而非企業。他認為要認真考慮「循環經濟」、「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這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方向。 伍.如何在惹火老媽的同時,減少你的碳足跡 陸.吃甘藍菜救地球 柒.炫耀性消費 光是搭飛機長途來回一趟,就要排放三噸的二氧化碳到大氣層中,相當開一整年的車。他提出了:「是不是跳上一部移動機器,永遠不必走過大街小巷或爬樓梯,生活品質就鐵定提升了」的疑問,但是為了不傷害地球而去傷害親人的感情,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需要的不是跟人們畫清界線,而是把他們畫進圓圈中,我想這是所有以環保為考量的人絕對要注意到的事情,要如何與想法、觀念不同的人溝通、協調,絕對不是告訴他:「你這樣很不環保,應該像我一樣」。 計畫中最困難的部分,是面對自己的弱點,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過環保生活,而是「我應該如何生活」。永續飲食並不只是買有機食品,也不只是用錢解決問題,應該是響應「在地食物」,作者在這過程中,透過自己動手煮,反而增加了家人間相處的時間,如果能拒絕現代文化所謂的效率和方便,就可以將那些時間用來經營人際關係。 然後現在所有的廣告都在說同一件事:你很遜,但如果你買了這個,你就再也不遜,而且大家都會愛你。但廣告沒說的是,為了要獲得那份愛,人們會一直拼命工作以便買東西,卻傾向把自己的人生和地球的資源都浪費在根本不那麼重要的事物身上。 捌.一片漆黑 作者後來真的嘗試了完全不用電,所以在無電可用的日子,需要考量的部分有兩個:(1) 我們需要擁有多少資源、哪些資源才會快樂;(2) 弄清楚如何利用永續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能擁有相同水準的資源。而同時也可以思考,地球上仍有約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無電可用,缺電跟貧窮、無法取得乾淨飲用水、跟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若是繼續對氣候變遷置之不理,就得花全球五分之一的經濟去應付隨之而來的洪水、颶風、乾旱、糧食短缺及傳染病。重點不在完全不使用電,是在傳遞一個觀念,我們每個人都該反省自己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 玖.盡量做對地球有益的事,以彌補傷害 作者表示當初是為了搞清楚自己能不能帶來改變,而決定進行這個瘋狂的「零汙染計畫」,但問題並不在於能不能帶來改變,而在於想不想成為勇於嘗試的人。他認為每個人是確實都能帶來改變的,環保的重點不在於少用資源,也不在於環境,而在於人,在於一個「更美好的生活願景」。 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應該開始試著拯救世界,而不是坐在那裡思索最好的解決方法。」也因為這本書讓我更了解,當自己試著對地球更好時(不用免洗餐具、不使用塑膠袋等)卻也老是質疑自己這麼做到底有什麼用?尤其身邊的人完全不在意所謂的「環保」,或是對你的所作所為感到困擾或甚至反感時,我們到底可以怎麼思考,或是如何改變這樣的情形。相信在看完這本書以後,會得到一些答案和解決方法!

經濟體制與環境保育的轉型正義

2016-10-07

文/林意彬(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自然名:陽光子) 時序入秋,氣候變遷的效應依然持續,能源小組的腳步也沒有停下來,而《天翻地覆》的研讀也邁入第三章(註1)。 本章的議題觸及到政治學的範疇,探討有關公共事務與私有領域之間的關係。諸如與我們民生息息相關的事業(註2),在公辦與民營之間的取捨,以及在中央與地方的配比。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總是試著架構出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但顯而易見的,人文科學遠比自然科學複雜得多,不容易用量化、數據化、與公式化方式去推演。從前面章節我們理解到,科技不是氣候變遷的成因,也不是終極解決方案,「人」才是,或者說 「人心」才是。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公部門一般有效能低落的事實,而私有化卻有重利潤輕(社會)責任的問題,兩者間的平衡總在拉鋸著。變通的方式也許是,有限度的私有化但課徵「合理」的稅賦(註3)。 無異議地,大多數人應該都同意徵稅的公平性、合理性與合法性。只是合法容易,立法通過即成。定義其公平性及合理性才是大學問。我們如何去定義一個標準,既符合公平亦符合正義?而政府方面能否有魄力去確實執行呢? 困難在於,舉例來說:如使用者付費這淺顯易懂的概念,當它侵犯到自己利益時,誰又能夠不抗拒?再者,國家為了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理由,總開多條方便之路。有心之人都可「合法」地避開費用付出。其他,更不用說為了達成稅賦公平,卻又衍生出更多入不敷出的情況(註4)。 然而稅賦之後,資源的分配在各項因素的影響下,無可避免的對弱勢團體5 再一次的霸凌。當國家機器與利益結構畫上等號,且與相對強勢團體結合,情況更是惡化。 經驗得知,人們往往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又帶出更多的問題。行政上是如此,科技上是如此,氣候變遷是如此,人類也如此生生不息的歷史重演。 該思考的是,我們一直想要解題,從歸納分析上去處理卻事倍功半。我們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會議,卻產生更多更複雜的發展。 是否換個角度去理解,從人本思考著手,於教育去變化人心,發揮同體大愛的精神,喚醒全民全新的「公民意識」? 是否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註1:娜歐蜜‧ 克萊恩《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為能源小組讀書會目前讀本。第三章重點摘錄:https://goo.gl/CC8dxx(楊逸婷整理) 註2:能源、水資源、林業、通信、交通、軍事支出等。本章參及的為能源之電力。 註3:碳稅、空污稅、燃料稅、富人稅、所得稅等。 註4:如稽核稅務人力的增加、機關組織架構的膨脹( 官僚組織)、官僚主義的產生。 註5:在種族、經濟(收入)、教育、政治、社會地位、甚至是身心障礙的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