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生態城市(原改善氣候變遷)

棲地工作-生態城市(原改善氣候變遷)

自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後,世人彷彿才驚覺全球暖化的逐步威脅,而「節能減碳」一時間也成為顯學。台灣,一個1990年到2004年間,CO2排放量年增率世界第一的國家,一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12.2噸,排名世界第17,亞洲第一的高碳經濟體,該如何面對氣候變遷這議題,早已是眾所注目。 所幸,立法院已於98年6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管理法」兩法案,然而,後續包括減量目標與期程、推動綠色稅制改革等更具實質效益的 「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條例」等法案是否能順利通過,將是台灣邁入真正低碳社會的指標,來吧,讓我們拭目以待外更要展現愛地球的決心與行動。

3/27,一起來場荒野能源公民審議吧!

2016-03-11

文、圖/王聖裴(荒野氣候變遷能源議題組) 先前我曾在荒野的臉書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棲地導覽、環境保育等活動,因此在年初想要參與志工活動時,自然而然聯想到荒野,進而發現第一期的「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志工培訓」課程。在第一堂課以前,我以為這個培訓是要訓練我們向大眾宣導能源議題,進行節能減碳,或反對核能等特定主張的倡議。經過課程說明之後才曉得,原來這個志工培訓的初步目標是要協助舉辦今年3 月27 日荒野內部的能源公民審議,透過會員們共同討論凝聚共識來決定目前身為臺灣最大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如何涉足能源議題,又要選擇哪些面向的能源議題做為主軸。而培訓的長期目標則是希望針對3 月27 日公民審議的結果做進一步的資料搜集、論述與行動落實。 荒野的任務包含保護環境棲地、溼地保育、兒童親子培育和自然教育推廣等目標,這是大家都熟知也已獲得豐碩的成果。相較之下「環境政策推動」和「改善氣候變遷」則是相對新的推動方向。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紀錄片開始,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越來越常被提及;去年十二月在巴黎舉辦的COP 21會議締結了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後最重要的全球氣候協定,並再一次強調極端氣候對於島國和脆弱國家的影響,若氣溫比前工業時代上升2° C,將導致非常危險的情況,而上升達2.7° C 以上更將帶來海平面上升、低窪地區和島嶼被淹沒、洪水增加、熱浪和森林大火、作物減少和海洋酸化等等讓人類承擔不起的重大災難。身處位在亞熱帶地區的臺灣,今年冬天親身經歷從暖冬到霸王級寒流,讓臺灣多處低海拔山陵下起雪、平地也罕見的下了霰,面對這樣劇烈的氣候轉變,不得不承認「氣候變遷」不是我們可以選擇要或不要面對的議題,而是每個人身處其中、且與自身密切的大事。而這也是荒野成立氣候變遷小組,開始著手進行教育推廣,並針對影響氣候變遷甚劇的能源方面舉行第一期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志工培訓,希望常態性、持續性的探討能源對環境議題的影響,也期待利用3月27日舉行內部公民審議的方式,來找出荒野參與能源議題的角度及立場。 這次的志工培訓課程為期兩週,課程中討論用電和生活、生產、生態之關聯。其中也邀請到呂家華講師介紹公民審議的價值,教導執行公民審議的技巧,在荒野內部審議前先於能源小組內進行公民審議的演練。而在能源議題方面,陸續安排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來講述「能源轉型」、汗得學社的「一人一千瓦,公民電廠實踐」、林子倫副教授講「COP 21 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工研院綠能所簡國祥博士講「節能省碳」、能源議題組組長林子淵(自然明:白鯨)分享「再生能源發展」,及英華威公司太陽光電事業部總監Raoul Ubitschek 的「太陽能公民電廠及德國能源轉型經驗分享」。這一系列課程幾乎涵蓋了所有在意能源議題的公民和團體可執行的方向:節能減碳、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發展、能源轉型以及公民參與。 在這麼多主題之中,哪一個才是適合荒野推動的呢?是推廣節能減碳和教導氣候變遷的課程,讓大眾更重視這些議題並親身實踐改變?是推動更健全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是落實能源分配的公平正義,不讓耗電量多的城市將發電的污染棄置在耗電量少的鄉鎮?還是要政府在重視工業、製造業發展的同時,也提出可以實現的能源永續、環境永續的政策呢?面對氣候變遷和能源議題,有沒有什麼是符合荒野的宗旨理念,可從荒野擅長推動的面向裡找到足以擔任目前國家社會面對能源議題爭議時的平衡角色? 以荒野長期在「棲地守護」和「環境教育」的耕耘基礎,或許比其他公民團體甚至政府相關單位更適合去評估各種能源廢棄物對臺灣生態環境的影響,政府發展再生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氣候變遷對臺灣獨特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什麼危害,並盡量維持能源發展和生態永續的平衡呢? 當能源已成為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無時不刻都在使用的必須品時,我們都有責任也有權利去關心各種能源議題,這是公民參與的最大意義。身為荒野人的您,認為荒野該如何投入能源議題呢?哪一個問題是荒野應該最先著手的呢? 3 月27 日一起來參加「荒野能源議題的公民審議」吧!藉由公民審議來凝聚荒野人對能源議題的共識,也讓荒野在能源倡議的初起步就涵蓋每一個荒野人的聲音!

守衛家園與萬物家人

2016-02-09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八千年前,森林覆蓋地球近一半的陸地。今天,殘存的原始森林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7%,且以每年平均730 萬公頃(相當於愛爾蘭國土面積)的速度急速減少;自然棲地的破壞以及過度使用化石燃料,使土壤與溼地固結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機率大幅降低,導致空氣汙染程度不斷加劇,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安全。全球暖化使得極端氣候的強度或發生頻率增加:聯合國報告指出,2014 年洪水災害在亞太地區總共造成160 億美元的損失,更使上百萬人成為氣候難民,流離失所。 然而,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除了影響人類生活,更對地球上的萬物造成衝擊。如同人類一樣,許多生物被迫離開家園,或是需要快速演化以適應新的棲息環境,否則將面臨滅絕的危機。國寶鳥臺灣帝雉居住在臺灣中、高海拔山區,因全球暖化之故,將被迫遷徙到地勢更高的山區,棲息範圍大幅縮減;從冰河時期就居住在臺灣的櫻花鉤吻鮭,只能生存在16 度C 以下的清澈水域,當地球溫度上升1 度C,將使牠面臨更嚴峻的生存條件;大海的旅者綠蠵龜,孵化時的沙灘溫度會決定牠們的性別,當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將造成綠蠵龜性別單一化,無法延續下一代……。當地球上越來越多的物種面臨生存的威脅時,即代表環境是脆弱的。荒野長期關心臺灣的自然棲地,不僅是因為我們與萬物共享這片土地與藍天,更因為唯有擁有健康的土地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才有可能減緩全球暖化的惡化程度。守護棲地就是保護家園,一場迫在眉睫的行動需集結每一個人的力量。因此,今年地球倡議行動,荒野以「Many Species, One Family」為核心價值,邀請民眾以及機關團體,採取行動守護臺灣自然棲地,讓我們「集眾力,來種綠」,保護臺灣的萬物家人。 三月份的地球一小時是全球最大的環境群眾運動,也是荒野地球倡議中的一項大型對外推廣活動,藉由「關燈」行動,呼籲大眾正視氣候變遷議題。在2015 年,共有172 個國家,7,000多座城市,10,400 多個全球著名地標,上億位民眾響應。荒野自2010 年起主辦臺灣地球一小時,至2015 年已號召上千個企業以及政府機關團體響應,在活動當天節約七萬度電,並邀請千位民眾成為城市發電機,共同踩腳踏車發電為關燈後的臺北城打造一座星空下的「綠色電影院」。 氣候變遷是一項複雜且需要集眾人力量共同解決的議題。若有越多人關心,則越能累積動能以創造改變。今年為擴大參與的群體與影響的範圍,將「60+」的意象開放給所有願意響應地球一小時的團體與個人下載,作為非營利用途的推廣使用;也邀請有意播放地球一小時宣廣影片的店家與我們聯繫;除此之外,我們更鼓勵所有響應的單位透過創意發想,在當天舉辦有感活動;更歡迎各行各業登錄響應表單,參與「30 天節能大挑戰」,擴散環境守護的效益。 在3 月19 日地球一小時當天晚上,荒野將於臺北市信義商圈舉辦「守護棲地萬物嬉遊走春」活動,規畫五條走春主題路線:山林線、溼地線、都市綠地線、河川線、海洋線,邀請民眾裝扮成各種棲地的生物,透過創意裝扮以及快閃表演,與街頭行人與響應商家互動,傳遞「Many Species, One Family」的信念,喚醒民眾環境意識,許下守護承諾。 然而,地球一小時「60+」的意象,其精神意涵是在喚醒全球民眾的環境意識,不僅是60分鐘的關燈響應,更追求「超越地球一小時」的守護行動。包括在烏干達、俄羅斯、馬來西亞成功推動環境友善政策;在澳洲、英國、法國與民眾倡議友善農耕與低碳飲食;在尼泊爾、印度與菲律賓,透過與政府、企業、群眾募資等方式,拓展再生能源在城市與鄉村地區的普及率。據統計,2015 年全球共有365,000 個環境行動,並有超過2,000 個學校與機關團體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遷。 秉持「超越地球一小時」的原則,今年荒野自2 月27 日起,連續三個週六晚間於臺北市信義誠品舉辦「棲地講堂」,除了荒野的講師,更邀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樂施會(Oxfam)與大眾分享,氣候變遷對於人類生活、萬物生態的影響。此外,荒野全臺各地分會亦將辦理「棲地講堂」、「地球影展」、「種綠走讀」,引領更多民眾親近生活週遭的自然生態,認識自己身處的美麗家園。並進一步省思:除了關燈,我們還能如何參與,化愛為行動,守衛家園與萬物家人。 我們相信,唯有認識與瞭解,才會產生關懷與行動,如此守護的成效才能持久。因此也十分鼓勵各界向各分會提出講座邀約的申請,更深入瞭解環境議題。參與的企業夥伴,除了支持荒野推廣地球一小時和棲地守護計畫,企業員工更將實質參與環境守護行動,集合眾人之力,種下滿地遍綠。   荒野棲地講堂 時間:2/27( 六)、3/5( 六)、3/12( 六) 晚上19:00-21:00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臺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 號) 日期 主題 講師 2/27(六) 氣候變遷下的新生活時序 賴曉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秘書長 3/5(六) 地球萬物的家園保衛戰 賴榮孝 荒野保護協會 理事長 3/12(六) ACTION:從國際到個人 樂施會(Oxfam Hong Kong) 更多地球一小時資訊 Earth Hour 2016【單位響應】線上登錄 守護棲地萬物嬉遊走春志工報名 2016 地球倡議網站

為何沒有「實效」的巴黎氣候協議仍是一大進步?

2016-02-09

文/周澄(前香港學聯秘書長,現為自由撰稿人)、圖/ COP21 PARIS 原文刊載於「報導者」,刊登網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下稱「公約」) 第21 次締約方大會(COP21)上週六於巴黎正式落幕,這份將於2020 年開始取代《京都協議書》、具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千呼萬喚,終獲全球195 個國家一致通過。國家代表與國際媒體紛紛以「歷史性」來形容今次氣候大會的成果:一來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放下歧見,沒有重覆2009 年哥本哈根一役的慘敗;其次是限制全球升溫的目標出乎意料地進取,而在「2100 年前限制升溫不超過攝氏2 度」的原則之上,協議同時訂明「並爭取控制在攝氏1.5 度內」,正面回應面臨沉沒危機的島國的多年訴求。 然而,被譽為「氣候變化研究之父」的美國科學家James Hansen 卻狠批「巴黎協議」徒具空洞承諾,實為「騙局」(fraud)。此說獲得不少環保團體和應,指協議沒有訂明具法律約束力的各國減排計劃目標、與氣候融資機制的具體落實,因此缺乏實效;如仍依賴現時由各國自行提交「國家自訂減排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的形式,限溫2 度甚至1.5 度的目標根本不可行。環團亦認為,協議全文避談「除碳」(decarbonization)及化石燃料等關鍵字眼,無力規限仍然依賴燃煤發電的新興經濟體與出口石油的中東國家。但上述問題不減「巴黎協議」的正面意義,這其實就得由氣候談判的歷程談起。 「具法律約束力」不等同實效:《京都協議書》的經驗 氣候問題, 是很典型的「囚犯兩難」(prisoner's dilemma)處境。哈佛法律教授Cass R. Sunstein 就曾以這個前提出發,撰文比較《蒙特婁協議書》與《京都協議書》的得失[1]。前者簽訂於1987 年,旨在管制破壞臭氧層的工業用化學物質,是國際環保法史上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其時連共和黨執政的美國政府亦有大力支持,促成各國簽訂。那為何到了同樣管制全球環境危機的《京都協議書》,卻演變成美國與加拿大2 個簽署國先後退出的敗局? 關鍵在於,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大國,均能從全球生效的《蒙特婁協議書》中得益(例如有助這些國家的企業出口替代產品與技術),保護臭氧層的整體利益因此得以共享,不存在「囚犯兩難」。然而,對這些發達國而言,要落實減排所造成的本國經濟損失,大有可能高於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得益;當時美國參議院認為《京都協議書》未規範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大國的減排承擔,間接令這些國家得以「搭便車」,不符美國利益,表明反對。如此,排放大國均沒有誘因去先行承擔責任,發達國減排目標淪為空言,這種零和邏輯,成為了全球減排滯延的主因。 因此,在去年利馬談判前夕,氣候經濟學權威Nicholas Stern 便直言,要保證美國的參與,摒棄《京都協議書》由上以下的規範形式、容許各國靈活地根據本國的發展需要去調整減排的目標與時間表,是更務實的進路。這樣反過來形成一種各國自我監察的道德壓力,增加了個別政府「不行動」的政治與公關成本(民主國家尤甚)。 在此值得指出的是,與其輕言氣候談判無實效,倒不如仔細去分析「公約」下大大小小的附屬機構與專責小組的工作進展(包括處理技術援助、科研、融資等常設委員會)。因為這些分拆開來的成果,對全球協議的最終取向與覆蓋範圍、國與國之間就個別議程的溝通與合作基礎、以至塑造各國的行為規範,均有著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國際法學者指出,無法運用國家強制去實施的「軟法」(soft law,《哥本哈根協議》是一例),對推動氣候治理(climate governance)同樣有正面的作用(例子見[2]);「缺乏法律約束力」不等同無用,反而有其合理與適切現實之處。訴諸自願承擔雖不盡理想,然而冒險重覆前人經驗,也許將更得不償失。 突破富國窮國「區別責任」僵局 「巴黎協議」的另一項突破,是它打破了「公約」訂明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所造成的歷年僵局,由此為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承擔、及富國與窮國的減排合作,奠定基礎。 在氣候問題上,發達國是責無旁貸的。但今時今日,沿用1992 年的標準去劃分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與減排責任的差別,有不合時宜之嫌。事實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大國的排放量早已跟發達國相差無幾,完全不受國際法規約束是不合理的。分析亦指,窮國近年已開始對於中印兩國壟斷發展中國家話語權感到不滿。再者,產油大國沙地阿拉伯因被列為發展中國家而免於減排承擔,同樣令人質疑這項原則「好心做壞事」。 「巴黎協議」的進步,正在於在保留上述原則的同時,沒有再直接訂明富國與窮國的區別責任。相反,協議強調在考慮到各國國情不同的前提下,靈活地分配減排責任。協議亦因而強調落實、審查、匯報等程序的效率與透明度。 融資尚存懸念 這不是說「巴黎協議」沒有未盡人意之處。例如,包括「綠色氣候基金」在內的融資機制能否如期集資目標金額,以撥款協助窮國引入清潔能源技術、改善基建,如何落實,發達國又如何加強商界與私營融資的角色,仍然有待觀察。有關融資的條文,被劃入協議不具約束力的部份,令外界關注其實效,不無道理。 但「巴黎協議」所呈現的前景,整體仍屬正面可期。協議首先延續了《京都協議書》訂立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容許各國繼續買賣排放權以落實整體減排目標。協議亦提到訂立一個「可持續發展機制」,引入另一種新的碳市場形式。 碳價機制漸成形 技術革新闢出路 事實上,在聯合國的框架以外,為碳排與污染成本定價的政策目前已在國際上逐漸成形: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近40 個國家已引入或擬引入為碳排定價的市場機制,覆蓋率佔全球總排放量約兩成,當中包括中國計劃在2017年訂立全國碳交易市場,亦有部份國家實施「碳稅」。若能保障這類交易機制效率與透明度,可以觀望高污染的產業與能源使用長遠將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再加上各種清潔能源、能源效益技術與低碳產品發展日趨成熟,稱作「替代」與「出路」縱或言之尚早,可以肯定的卻是傳統能源主導世界的局面將會日益受到挑戰。 「巴黎協議」是世上很多人多年努力的成果,不應急於抹煞。我們要肯定氣候危機的嚴竣,也有權合理地懷疑各國政府的動機與承擔能力,但我們不能對已然發生的改變視若無睹,也更不應妄自菲薄地認為,氣候危機以至人類歷史進程皆無力回天。終將失去家園國土的小島國還在奮力叫喊,尚且置身安逸的我們,又怎能輕言不可能? If not us, then who?   資料來源 [1] Cass R. Sunstein, Of Montreal and Kyoto: A Tale of Two Protocols, 31 Harv. Envtl. L. Rev. (2007) [2] Duncan French & Lavanya Rajamani,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集合眾人力量,種下滿城遍綠

2016-01-18

自2014年起,荒野結合3月份的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與4月份的地球日(Earth Day),自2月起到5月籌辦「地球倡議」守護行動,2015年延續去年主軸,持續關注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 今年荒野第6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擔任臺灣地球一小時的發起團體,透過大型活動號召全臺民眾共同關心地球環境。今年主題為「集眾力,來種綠」:集合眾人力量,種下滿城遍綠,生活節能減碳,關心氣候變遷,守護自然棲地。地球日響應行動更邁入了第15個年頭,今年持續進行「全臺同步自然觀察」,邀請全民與荒野一同關心自己的家園。   地球一小時:集眾力,來種綠Lights OFF!Green UP!嘉年華 荒野在臺北、高雄、雲林三地舉辦響應活動,並集結全臺11處分會、NGO夥伴、企業機構與公部門的力量,與全球163個國家、7,000多座城市、數以億計的民眾,共同為環境保護關燈。 臺北場於臺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行,號召千位民眾參與,透過以「人力發電」方式產生電能,12輛發電腳踏車產出的電力,做為晚間「綠色電影院」的播放用電。今年更獲得信義商圈商家的認同與支持,25家商辦大樓在晚間8點半同步關燈,以行動保護環境,在臺北市掀起一度電的綠色革命。高雄場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行,透過樂活節能屋導覽、黑媽媽環保市集、生態與節能活動,帶領南臺灣民眾認識氣候變遷及能源的有效運用。雲林場於雲林縣西螺東市場做為起點,以群眾遊街方式宣導守護環境理念,以溫暖的音樂為地球祈福,為活動畫下美麗句點。 關燈僅是守護行動的起點,更重要的是關燈之後,人類還能做些甚麼?環境保護觀念已內化至心中,落實於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才是守護關鍵。   氣候講堂、地球影展、種綠走讀、工作假期 地球倡議期間,各地分會接連辦理多樣活動深耕經營。氣候講堂,藉由專題講座瞭解地球面臨的問題,建立保護意識進而參與行動;地球影展,透過動人的影像故事,帶領民眾走進自然、瞭解自然,並同時重新審視自己在這顆美麗星球的定位;種綠走讀,跟隨解說員的引導進行觀察,認識荒野,與自然產生連結,進而守護每一寸土地;工作假期,在荒野關心的全臺各處棲地,從事移除外來種、生態復育等棲地工作,從認識自然到實際動手行動,學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為環境付出一份心力。   地球日:全臺同步自然觀察 自2014年起,荒野在全臺關心的棲地發起物種調查行動,今年同步調查活動增加為兩日舉辦,全臺調查共計31處棲地、220位夥伴參與,登錄了2,860筆物種資料。未來將持續進行調查,做為棲地變化之參考依據,及棲地破壞之警訊。今年更運用調查的成果匯整成「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未來將定期整理出版調查資訊,成為棲地守護的穩定基石。   地球倡議行動成果 1,000位民眾參與地球一小時 4,500人次加入地球倡議行動 31處棲地進行同步自然觀察記錄 2,860筆生態資訊登錄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阿光來種綠,節能好有趣

2016-01-18

荒野自2012年開始與工研院及經濟部能源局合作,以講座、志工培訓及「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等方式,透過綠色生活地圖的節能icon深入全國22個縣市的社區、學校,進行節能推廣計劃。 2015年起針對全國農會、漁會及圖書館發出節能工作坊邀請,以更深入社區的宣傳方式,由「點」(行政區)、「線」(縣市)到「面」(全國),逐步跑遍全國368個行政區,點亮節能種子。 今年社區推廣過程中,北區在媽祖的庇祐下踏上馬祖北竿、南竿。在臺北市與民政局12個行政區合作「宗廟聖堂同節能、環保減碳護眾生」節能工作坊,藉由宗教團體的力量向信眾推廣節能減碳的行動。中區透過一場場節能工作坊,再次踏查許多校園,重新燃起師生對環境、能源與周遭資源的重視。東區與「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合作,在兩個與旅遊業相關的場所辦理工作坊,經踏查、分組討論後,由參與的夥伴們提出具體可行方案,並全體決議落實此節約用電計畫。 這種從深山到漁港、從北到南、從小學生到阿公阿嬤,不管地方、無論年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豁然開朗的眼神,還有投入遊戲時的開懷大笑,及最後上台分享繪製地圖成果,靦腆卻認真的態度,讓夥伴對節能行動充滿希望。 在面對環境急遽變化的未來,有限的能源更顯珍貴,如何兼顧生活品質,同時落實「自己的電自己省」,為未來的生活環境盡一份心力,是每個人都應正視的課題。 推廣成果 志工培訓8場,145人次 節能講座推廣502場,31,602人次 節能減碳工作坊: (1)「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社區53場,1,624人次;學校61場,2,281人次 (2)2015「阿光來種綠.節能好有趣」暑期親子夏令營:54場,1,640人次 節能推廣行政區達20縣市130行政區 「節能綠活圖成果展暨節能手法分享會」1場,2,200人次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小組

2016-01-18

2014年2月「氣候變遷工作小組」成立,經過多次凝聚共識,今年確立分為「推廣教育組」、「網路宣傳組」與「能源議題組」3個子小組。其中「推廣教育組」從臺北分會開始,6月份完成第一期志工培訓,同時完訓「推廣教育組」及「氣候調適組」志工各近20人。 「推廣教育組」規劃以「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為推廣模式,鎖定家中飲食的主導者為對象,秉持動手才能感動的信念,將議題生活化、教案流程標準化,今年共辦理三梯次工作坊約75位民眾參與實作。希望日後每年推廣5到8場工作坊,帶領民眾改變飲食習慣減緩氣候變遷。 「氣候調適組」以臺灣8成為都市人的思維來思考,行道樹是城市中最常接觸的植物,具有減碳、捕捉二氧化碳與碳儲存的功能,綠蔭更可調節都市氣溫、減緩熱島效應。小組於今年已完成6梯,共62次的調查記錄。未來將帶領民眾建構行道樹資料庫,從觀察中思考自身的生活習慣。 「網路宣傳組」於臉書上建立「氣候ING」粉絲頁,目標與大眾互動,小至食衣住行,大至能源政策等資訊,期待透過網路的力量,激發民眾關注氣候變遷問題。 「能源議題組」以公民討論的方式參與政府專家會議,除收集各項資料外,並舉辦「能源好好談」活動,希望在「資訊公開/共同參與;專業/科學認知;組織發展/內部價值」的前提下探討其中差異,試著找出可接受的共識及論述。 最新、也是最小的群組,要討論這既老且大的問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2014年到2015年,小組們終於找出「知」後能夠逐步「行」的方案。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2016 地球倡議:集眾力,來種綠 ——守護地球所有的家人

2016-01-11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今年是荒野第三年舉辦「地球倡議」,自2014年起串連地球一小時(EarthHour)和地球日(Earth Day)兩大國際環境節日,一月起至五月籌辦系列活動,透過講座、影展、響應活動、工作坊、工作假期、物種調查等行動,喚起更多民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今年倡議主軸為:氣候變遷以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的影響,邀請全民共同起身行動。 氣候變遷是現今世代所有人類面臨的全球環境議題。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後,國民的目光從巴黎轉回自己國家本身,除了督促政府制定減排政策及進行相關措施,全民能做些甚麼? 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關係密切,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僅佔地球面積7%的原始森林,遭受急遽砍伐,不僅破壞生態系統、降低生物多樣性,更導致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Extreme Climate Event)頻率增加且規模變大,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2014年洪水災害在亞太地區總共造成160億美元的損失;過度伐林,使土壤與溼地固結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機率大幅降低,加上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產生懸浮微粒(PM2.5)更造成重度空氣汙染,危害人體健康。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多數生物只能被動地去適應棲息環境的改變,若無法快速演化適應新的棲息環境,則將迫使牠們離開家園,更甚者,終將面臨滅絕的危機。今年荒野以「Many Species, One amily」(萬物一家)作為倡議行動的核心價值,當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將降低時,最終衝擊到的將是人類本身。萬物和人類共居地球,如同親密家人,全民採取行動守護臺灣自然棲地,保護臺灣萬物家人。 延伸閱讀:2016 地球倡議活動網站

阿光來種綠.節能好有趣——2015 節能綠活圖成果展暨節能手法分享會

2015-12-11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節能減碳已成為現今社會的普世價值,如何有效執行才是達成關鍵!只要有好的手法,人人可以做到「自己的電自己省」,身體力行實踐節電新生活。為讓民眾瞭解家中用電情況,荒野自2012 年起連續四年與經濟部能源局及工研院合作,透過「節能綠活圖工作坊」讓民眾重新檢視自己生活中的能源使用情況,並採取因應的節能對策。 工作坊中,節能講師首先引導民眾觀察所屬空間中的能源使用情形,以手繪方式繪製周遭地圖,並透過紅、綠、黃,三色的節能圖示(icon)做為標示,綠色代表該區為節電區塊、黃色代表耗電需改善的區塊、紅色則表示高度耗電區塊。手繪地圖再搭配「紅、綠、燈」概念,一張獨一無二的「節能綠活圖」就這樣誕生了!活動中節能講師進一步運用「十大節能手法」,帶領民眾有效從生活中改變用電習慣,做到家家能節電,戶戶綠生活的目標。 2015 年荒野「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的推廣足跡遍及全臺20縣市、130行政區,舉辦672場次,共有39,492位民眾參與。期望明年工作坊的觸角能深入全國368個鄉鎮市區,從「點」、「線」到「面」,將能源教育推廣至臺灣各個社區、學校與家庭,每個人小小的行動改變,將可匯集成巨大的力量。 11月15日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荒野與經濟部能源局、工研院共同舉辦「阿光來種綠.節能好有趣」節能綠活圖成果展暨節能手法分享會。當天適逢週末假期,分享會以輕鬆、活潑、有趣的形式邀請親子共同參加。活動共有2,200位大小朋友一同前來,參與闖關遊戲、探訪節能展體驗區、欣賞行動劇表演、實際操作十大節能手法等多元內容,現場更展示了100 幅由全臺各地民眾繪製的「節能綠活圖」作品。從動態到靜態,讓民眾以互動的方式認識氣候變遷,並瞭解氣候變遷與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近幾年氣候變遷狀況日趨嚴重,地表溫度逐年升高,自人類開始紀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以來,今年3 月首次衝破400 ppm 關鍵門檻。11月底聯合國在法國巴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 次締約國會議」(The twenty-first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 21),期望提出比後京都議定書更具約束力之全球氣候政策協議,促使世界各國採取積極有效的碳減排措施。 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各個產業都需使用電能,除了督促政府制定有效的能源管理措施外,每一個人都可以嘗試從自己的生活開始改變。雖然民生用電僅佔全國總用電量20%,但家庭節能的力量不容輕忽,根據統計,若全民若能真正落實「十大節能手法」,一年可節省約42.1億度的電,減少224 萬公噸的CO2 排放,約是桃園市全年度民生用的總電量。( 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公布,桃園市2014 年度全年度非表燈營業用電「民生用電」為4,021,792,211 度)。 我們都是地球的一份子,每個行為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期許夥伴們在享受舒適生活的同時,也學習尊重與回饋,讓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含人與萬物,都能享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2015-10-08

文/劉峻儒(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召集人,自然名:飛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2014 年2 月14 日晚上,一個和家人一起吃湯圓的元宵節、和男女朋友十指緊扣的西洋情人節,「氣候變遷小組」就在這麼特別的日子中,完成了說明會,正式成立這個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群組:「新」是指荒野最新成立的志工群組;「老」指的是我們要談論的亙古至今所產生的老問題;「小」是說我們是荒野規模最小的志工群組;「大」是我們要討論的是全球的大議題。 接觸氣候變遷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個超級龐大的議題,舉凡糧食、水資源、疾病、生態、棲地、能源、溫室氣體排放、海平面上升、氣候改變、防災救災、國際政策等都與之相關。在聽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分享、當知道氣候變遷的資訊之後,我能做什麼?如果荒野要做,我們要怎麼做?這個問題讓夥伴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凝聚共識,希望找出「知」而後可「行」的方案。 因此我們決定從「生活」的食、衣、住、行開始!讓氣候變遷不再遙不可及,不再無力可施。在夥伴們的分工下,「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再分為底下四個子小組,從不同面向進行各種推廣及議題參與。 延伸閱讀: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 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2015-10-08

文/林子淵(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召集人,自然名:白鯨)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近年來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已經成為顯學,逐漸受到各界重視,荒野在相關議題的立場與觀點也不斷受到關注。然而長期以來,荒野著重在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對於能源這個敏感議題,充分展現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樣態,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與認知。 能源議題小組的成員除了是荒野志工群組夥伴之外,同時本身也有文字工作者、能源實務工作者、生態心理與身心靈療癒師、身體能量工作者、再生能源研究者、學校教師、自由業工作者等身分,彼此從不同面向來探討能源論點。現今臺灣NGO團體和政府國營事業對於能源議題,多以經濟面、發展面或是能源戰略安全面向作為立論基礎,但對於以棲地守護和環境教育為宗旨的荒野,我們期待透過更多元的討論,在眾多數據和艱澀的數理戰場中、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試著找出可接受的共識來代表荒野論述。 對此,我們有機會將規劃荒野內部公民參與討論模式,讓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人都能有表達的機會,而不至於落入只有專家才能表述的菁英治理,畢竟能源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關心能源議題的權利。如此找出彼此可接受的關鍵論點,能避免對內在爭議問題上造成衝突,同時也能透過最多數的共識,作為對外的論述觀點。 小小而珍貴的寶島臺灣,未來的能源型態走向,對全球氣候變遷及棲地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才是值得多加討論的方向,也是我們對於未來能源使用型態以及生活方式的願景。 反璞歸真、務實儉約的感性生活型態,不以便利的電能為唯一選項之能源使用方式,約略是荒野夥伴未來願景的最大公約數。也許許多團體和人們會嘲笑這份理想,但是這不正是荒野夥伴凝聚在一起的最初感動?將來透過內部溝通,如果還是保持著這份願景作為共識,那麼未來就可以勇敢說出,這就是荒野人的能源論述。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的使命,就在於完成凝聚這份最初的感動,雖千萬人吾往矣。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