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生態城市(原改善氣候變遷)

棲地工作-生態城市(原改善氣候變遷)

自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後,世人彷彿才驚覺全球暖化的逐步威脅,而「節能減碳」一時間也成為顯學。台灣,一個1990年到2004年間,CO2排放量年增率世界第一的國家,一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12.2噸,排名世界第17,亞洲第一的高碳經濟體,該如何面對氣候變遷這議題,早已是眾所注目。 所幸,立法院已於98年6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管理法」兩法案,然而,後續包括減量目標與期程、推動綠色稅制改革等更具實質效益的 「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條例」等法案是否能順利通過,將是台灣邁入真正低碳社會的指標,來吧,讓我們拭目以待外更要展現愛地球的決心與行動。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2015-10-08

文/林欣怡(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網路宣傳組召集人,自然名:海星)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近年因為人類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險峻,已經不再是暖化這麼簡單了。每個國家都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我們也能親身感受到極冷、極熱、暴雨、乾旱、超級大颱風、地震頻繁等比過往強烈的氣候狀況。氣候變遷不是遠在天邊的新聞事件,而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重要生活的一部分。 在氣候變遷小組成立之後,為了讓更多人意識到這個危機,小組除了規劃實體的推廣活動及工作坊之外,夥伴們也構思如何讓沒有時間參與實體推廣活動的人,也能有機會了解氣候變遷和我們的關係?因此臉書粉絲專頁「氣候ING」應運而生。我們期待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推廣方式,挑選、蒐集貼近大家日常生活相關的氣候變遷資訊,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出去,希望能讓這個關係到地球所有生物生存環境的重大議題,受到更多人的注意、影響另一個網路族群。 氣候變遷議題是地球上每個一人不分年紀、不論職業、不管社群的人們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氣候ING」的目標是與普羅大眾互動,因此小至食衣住行、人際關係、天氣改變、健康資訊,大至企業影響、都市規劃、能源問題、國家政策、國際組織決議,只要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活動、研習、書籍、影片都是我們希望跟民眾分享的資訊。 粉絲團短期目標是舉辦線上活動與網友互動,產生更多對話之外,不希望帶有太直接的環保色彩,而是引發民眾與各社群的共同關注,甚至加入討論,激盪出更多改善環境的想法,進而把氣候變遷的概念深植更多人的心中。 「氣候ING」粉絲頁是氣候變遷小組線上蹲點的網路推廣計畫,由六至七位夥伴共同經營操作,雖然我們沒有太多經驗,還在學習,但我們試著用不同角度、讓無法實際來參與各項活動的夥伴,也能有機會透過遠距、網路的力量來服務學習。環境教育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只要開始了就無法停歇,因為我們想看見改變的可能。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 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2015-10-08

文/吳惠容(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組長,自然名:白海豚)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氣候變遷已經是全球各國的共同認知與難題,對人類的影響日益普遍,目前南臺灣蔓延的登革熱即與全球暖化造成疫區北移密切相關。即便如此,氣候變遷作為一個環境議題,似乎沉重到難以負荷,除了大國領袖們在國際會議上斤斤計較排碳額度外,普羅大眾好像只能做個埋首沙堆的駝鳥,無法也無處施力。 為此,氣候變遷小組透過多次討論,希望「氣候變遷」不只是讓民眾「知道」,更要讓民眾也能有所「行動」。從2014 年2 月至4 月荒野第一次全國大規模「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調查結論中發現,在「民眾能做到有助於調適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之行動」選項中,有61.1% 民眾願意以「支持友善農業,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40.7% 民眾願意以「支持里山倡議的概念,選用友善土地農作方式的農產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在14 個選項中,分別排名第二及第七名,我們大膽歸納出:「透過食物與用餐習慣,讓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並致力於改善氣候變遷,進而向周圍擴展影響力」是民眾最容易也最願意付出行動的結論。據此,秉持著「動手才能感動」的信念,我們規劃「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作為推廣模式,並鎖定家庭中飲食的主導者為推廣對象。 在志工培訓期間討論、模擬、演練,結訓後再以更宏觀可行的角度進行教案編修,終於在2015 年7 月26 日,在近三十位民眾熱烈的參與、討論、分享中順利進行第一次工作坊實際操作,並獲得正面迴響。六小時的工作坊的單元分別是: 地球篇:極端氣候帶來的糧食危機 以演講介紹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及環境的影響以及人類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 棲地篇:減碳、降溫、調節,生物多樣性的友善耕作 以影片導讀、「我的開心農場」,實例探討耕作方式與食物、環境生態的關係。 實踐篇:從餐桌吃出更好的未來 享受自家美味午餐的同時,討論食物里程及其影響。 家庭篇:建立好吃又友善環境的用餐概念,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改變氣候變化 探討聰明挑食材、智慧節能烹調。 「我是總鋪師」國宴菜單分組設計。 城市、個人篇:隔熱、節能、自主綠景、城市中的自主可食天堂 從綠屋頂實作探討美麗又永續的城市,建立在地生產與消費的飲食觀。 教育推廣組正致力於教案執行流程標準化,希望以每年推廣5至8場次工作坊為目標,帶領民眾從餐桌上認識氣候變遷,在飲食中實踐節能減碳,更希望擴及餐飲業者與農政食安單位,讓我們一起從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調適組」

2015-10-08

文/王祥恒(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氣候調適組組長)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近三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氣溫逐年升高已經是科學數據上不可忽視的事實(右圖),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逐年增加(下圖)已經被多數大氣科學領域的科學家認同是導致地表溫度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依照目前的趨勢推估,若我們依照現況不做任何改變,在2100年地表平均溫度將比現在增加近4˚C、平均海平面上升近1 公尺(IPCC WG1 AR5)。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逐漸上升的因素包括森林過度砍伐、石化燃料開採、石化產品浮濫使用等。 根據內政部2012 年統計,臺灣的都市人口比例占八成,對都市人而言,行道樹是最常、最容易接觸到的植物,不僅美化了市容、提供遮蔭,也提供人們放鬆精神壓力、遊憩休閒的空間。除此之外,行道樹亦是都市中許多鳥類、爬蟲類、昆蟲等動物們的重要棲地,因為樹木提供安全遮蔽空間,花和果也是蜜蜂、蝴蝶的蜜源、動物們的食物來源。若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都市的行道樹具有減碳功能,樹木行光合作用時,會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之轉化為葡萄糖,成為樹木細胞活動的能量來源,並使樹木成長,樹木不同於草本植物的是,樹木會形成木質部,具有碳儲存的功能,此功能在汽機車大量聚集的都市更顯重要。除此之外,大量綠蔭可調節都市微氣候、減緩熱島效應,完善的植穴、綠地是調適強降雨的重要功能。因此,如果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行道樹活得健康,不僅對人們身心靈有益,亦提供都市動物一個家,同時也能減少地表直接受陽光曝曬和幫助捕捉二氧化碳。 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裡的氣候調適組,希望透過對樹木的基本調查與持續關心,讓民眾了解都市的樹木,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極具重要性。建立都市樹木基本資料和健康度的資料庫,未來可以提供任何可能的資料應用和分析,藉此呈現樹木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的貢獻度,其實遠大於想像。 樹木調查與推廣,是人與生物自然互動的一環,是走出門外就可以進行的一項自然體驗。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其實跟氣候變遷議題的距離很近,多多關心我們生活周遭的樹木,以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購物習慣、交通方式、飲食習慣等,就可以盡一己之力幫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任何有興趣的人皆可以加入樹木調查的行列,在推廣與調查的過程中,也期盼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跟我們周遭的行道樹更加親近、愛護、了解。 其實氣候變遷的議題真的離我們沒有那麼遙遠!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大樹真危險?蘇迪勒吹出行道樹問題多

2015-09-10

文/林君蘭(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二葉松) 8月8日父親節,蘇迪勒颱風籠罩全臺,吹倒數以千計的行道樹,一時間媒體紛紛報導各地樹木傾倒釀災的現場畫面,有的砸車毀屋、有的橫街擋路,只見救災人員疲於奔命,枝幹狼藉的場景仍持續了好幾天,連帶引發一些輿情討論,卻不知人們是否已從中記取教訓?是否已有決心防範相同的問題繼續發生? 生活在臺灣的人一定知道「颱風」,這個年年造訪的過客,是所有的居民都要認知,並且應該具備防災、避災、救災技能的主要天然災害。此次蘇迪勒颱風因為風力強勁,據中央氣象局觀測紀錄,各地最大風速和最大陣風風速與歷年颱風比較均名列前茅。突顯出都市行道樹忍受強風吹襲的程度,會直接威脅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不容輕忽。而隨處可見的行道樹,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如果要栽種新的植株,應該考量哪些重點?更多已經種植在街道公園裡的樹木又該如何照顧?讓我們從問題的源頭來探討。 首先,為甚麼要種樹?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任何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正確的答案,為了美化環境、為了遮蔭降溫、為了淨化空氣、為了減低噪音等,而通常在都市環境種樹,總是期望同時滿足好幾個目的。但若想把樹種好,可不是光有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行了,必須先設定具體的目標,依照預期的高度和寬度去選擇適當的樹種,同時留意是否有特殊的功能需求,例如:需要擋風的位置,應以枝條密實的常綠樹種為主;向陰面的位置,則應優先考慮落葉樹種,好讓冬季的陽光可以直射到地面;距離建築物很近的位置,就要避開樹冠幅很大和根系生長旺盛的樹種;鄰近車道的位置,必須選擇枝下高較高的樹種,同時還要衡量樹冠的生長是否會遮蔽交通號誌;有人車通行的地方,甚至得注意落花或落果的影響。為什麼需要如此慎重?因為每一種樹木會有自己獨特的生長特性及適合生長的地方;而每一棵樹木都是一個生命體,會極盡所能依著自己的基因特性生存下去。所以種樹應該要像養動物一樣,用照顧生命的心情去思考,確定種下去的樹能健康成長。否則一旦選錯了樹種,當樹木漸漸長大卻無法達成預期的功能,也許要再花費很多金錢與人力進行維護管理,無疑是一種浪費。   其次要談到種樹的方法,前面提到每一棵樹木都是一個生命體,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只要有適當的生存條件它就會逐漸成長,而對於不會移動的樹木來說,立地環境幾乎決定了一切。偏偏都市環境不同於自然,地面下密布各種管道工程,光是各種鋪面和水溝大規模仰賴水泥構造,就讓樹木的根系難以自然伸展。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要想樹木長得好,得要提供夠寬夠深的土壤層,從小樹苗開始種,多給它一點時間,讓根系牢牢地長在地下,地上部便能好好長大。然而常見的栽種作業卻是預留植穴,通常深度不講究、寬度也不大,甚至有直接用水泥封死的像個花盆。在工程尾聲速速埋入別處移植過來的大樹,運氣好的也許彆彆扭扭的活著,而有些不幸地無法存活,然後再找工人鏟除補植。僥倖存活的植株問題也很多,從準備移植前的放根、搬運過程的磕碰、栽種時土球的處置、乃至種下後初期的照顧等,往往相當草率,常見的土球包裹塑膠袋以及植穴太小造成的盤根現象,也許地上部看起來只不過生長勢較差、沒有甚麼異狀,但一棵頭重腳輕、沒有抓地力的根系,強風一來,自然就會率先倒下。 除了種樹有這麼多問題,如何讓既有的樹木活得好也是一大難題。例如:不當的樹木修剪或斷頭式的過度修剪,每個修剪對樹木而言就是一個外科手術,如果手術處理不當或下刀錯誤,會造成細菌入侵、腐壞,不知不覺讓樹木成為都市的危險因子。再者,都市環境隨時都有大大小小的工程在進行,難免會與樹爭地,一般狀況下,總會優先考量人的需求,比較少考量樹木生長的需求。或者應該說,由於對樹木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以為樹幹不會變粗、樹皮沒有作用、樹根不用呼吸等。使得全臺各地都可以看到各種加諸在樹幹和樹木基部的設施,其中不乏堅硬的金屬或水泥結構,還有人為很理所當然的踩踏,常令愛樹護樹的人們匪夷所思。 回到颱風的問題,其實「安全」正是都市樹木管理最首要的任務,若要問都市裡的大樹到底有多危險?這要看人們對於種植照養都市樹木的觀念和方法是否正確。平心而論,只要做好樹木健康管理,落實防災與避災措施,人們應該有能力將颱風來襲時樹木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也能讓樹木成為鳥類、昆蟲等都市生物重要而安全的生存棲地!   延伸閱讀: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第821 集「樹倒」

生命的熱度,存在於自然與人群和諧共處之間──氣候變遷小組出發!

2015-08-10

文、圖/蘇雯祺(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高蹺鴴)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 悠悠千古,生命與萬物在這顆星球上棲息,交互影響,多次劇烈的改變讓星球的樣貌隨之更迭,因而在現代我們不見恐龍,不見祖先。遙遙歷史中變換的樣貌或許無法親眼見證,但在時間輪軸裡,風與浪仍不斷讓砂石滾動,水與空氣的旅程從生物到土壤,在短短幾年間僅見小小一隅,即足以令人屏息。 人們的餐桌上,食物鮮甜可口,烈日下,樹蔭涼爽,大自然孕育萬物及渺小的人類,其美麗無庸置疑;與此同時,我們卻也看到這顆星球正在怒吼。雨量暴增,乾旱降臨。天災,讓萬物措手不及。科學家說,親愛的地球正在用自然的方式,告訴人類活動的力量如此巨大。我們的環境,正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 2015年4月底,臺灣的旱象尚未解除。有人從住家前來,有人自校園出發,有人甫步出辦公室,於各地生活的人,凝視當下,思索過去,遙想未來,我們對氣候變遷尚有疑慮,卻也堅信,即便會跌跌撞撞,仍舊得跨出舒適圈,開始嘗試。於是,大夥兒一一踏進詔安街一處的地下室,看著牆面上搖曳的萍蓬草及徐仁修老師的諄諄話語,開始這段氣候變遷志工培訓課程。 剛進荒野的我,總聽夥伴們提起,氣候變遷小組是荒野中最年輕的群組,首次開設的課程,在隊輔及學員的心中多少有些遲疑,但忐忑不安的不確定感與堅定不移的信念,同時趨動,還是下定決心,放手一搏,不甘讓環境遭受過度的影響,也準備在歷史造成的傷痕中,好好調適。 回想起首次的相見歡,即感受到荒野以獨特的帶領方式,讓彼此初步認識,找到自然的靈魂,挖掘到每人皆是不同背景的獨立個體,並都是可愛親切。荒野,好像總以神奇的魔力,將這些在乎環境的人齊聚一堂。在一段一段專業的課堂上,龐雜的數字與專業術語沖昏了我們的腦袋,科學、歷史紀錄轉達多少天災人禍,怵目驚心,但與此同時,亦感受到老師們投入大量的心力血淚,可能只為人類不了解樹木之苦,可能只因擔心原始而友善的農業將沒落,可能只為讓荒野回到人們的身旁,可能只為傳統節氣遭人遺忘,這種種讓臺下的我們心中既是不平,又是感動,有時,偷偷看見夥伴忍不住落下淚來,自己的眼眶也濕潤起來。 每每在這些知識與故事充耳之後,內心滿溢能量,但當低頭看見單薄的自己,又要轉入失望,見這一落,身旁的夥伴馬上拍拍我肩,熱情給予鼓勵,不吝分享生活中所見的狀況,又是付出真誠的努力,讓我甩開灰心與徬徨。溫暖常在的荒野,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更將人與人之間緊密連結,於是我才知道,不論自然中的荒野,或是人們所待的荒野,其中的每一份子即是如此互相扶持。 以輔代訓的我,一邊暗中聆聽著資深荒野夥伴們的經驗,讚嘆其過人的專業、意志力與執行力,一邊仰望臺上教師的風采,一邊向十八般武藝的學員們學習,短短兩個月,好似就吸收到多年精華。除此之外,被困在都市叢林有些不習慣的我,也藉著課程安排,走訪城市不遠之處的秘境,在農場裡看到城市小農們的努力,在臺灣北端見到壯闊的水梯田,這才發現,自然的奧妙始終吸引著我,老祖先的智慧讓我敬佩十足,但這些卻長期莫名地被隔離著。同時,我也跟著憂心,人類與萬物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已然到來,農民與滋養萬物的土地,將無法繼續漠視,我們必得開始行動。 時光飛逝,第一次的培訓課程在一片蛙鳴蟬叫中結束了。過程中碰撞不時,調整不斷。這段時間裡我們瞭解到,氣候變遷的艱澀複雜不該是阻饒我們面對的理由,氣候變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如同自然界的食物鏈,一環扣著一環。其實,在每日的餐桌上,就可見其與生活的聯結:食物的碳足跡、食材的在地性與當令的重要性,都是左右氣候變遷的小螺絲釘。其實,萬物在其底下乘涼的大樹,固定了大氣中的碳,但樹木的生命卻被人類力量箝制的喘不過氣,甚至喪失生機,我們痛心疾首想要改變、翻轉這樣的現況。 未來我們希望開設「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啟動「樹木調查」,提高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心度,同時減少無聲地默默付出的朋友——環境的無奈與憤怒。這是顆小小卻堅毅的種子,讓每個人從改變自己開始,一步一步,減緩衝擊並調適。我們知道,未來或許緩慢而艱辛,但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將以溫柔而勇敢的意志,持續向前。

集眾力,來種綠!地球一小時328 嘉年華 活動報導

2015-05-11

文/林彥君、程康、施枝盈(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 圖/荒野保護協會 由荒野所主辦的地球一小時嘉年華活動於今年3月28日盛大展開。這次的嘉年華活動以「集眾力, 來種綠。Lights OFF! GreenUP!」為主題,持續推廣節能減碳以及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性。除了晚間8點半的1小時熄燈之外, 現場亦設置了許多特別的活動攤位——「低碳友糧市集」,邀請到許多為有機自然農法努力的在地小農,以及由六位生態講師帶來各式反思議題的「大樹君講堂」; 最特別的是, 會場中央架設的「人力發電俱樂部」,這些人力發電車在活動當天開放給現場民眾體驗如何透過人力自行發電,而人力發電車所產生的所有電力,則用以供應整場嘉年華活動,以及活動壓軸的「綠色電影院」放映。 為在地小農加油!低碳友糧市集 在嘉年華活動中,首先開張的是「低碳友糧市集」,雖然市集的規模不大,但內容相當豐富呢!現場邀請到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在地小農,包括三芝共榮社區、石門嵩山社區、雲淡野放農場、桃園大溪等,在地小農們親切地向民眾展示了他們經由友善土地耕作方式收成的豐碩農作蔬果。希望能藉由面對面的接觸,讓消費者與友善農作小農建立友好關係。 當天的活動現場,亦有許多讓大小朋友能夠從玩樂中學習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攤位,例如:具有教育意義又好玩的「氣候變遷遊戲」,以及有趣又實用的「綠樹箱DIY 體驗」等。只要利用一張簡單的不織布和排水板,裁剪之後就能變成擁有絕佳集水性與透水性的綠樹箱,希望在保護大自然與荒野的同時,也能藉由這樣的綠樹箱,讓每一個人能把屋頂還給荒野、留給綠地。 由臺北市環保局所發起的延慧書庫,也是此次活動中相當特別的攤位,書庫成立兩年多以來,已經送出上萬本的二手書,除了開放民眾利用廢電池交換二手書之外,也持續將愛心散播至全臺的弱勢學子和偏鄉孩童,今年更建立了雲端化的查詢系統,希望能夠建立更完整便民的二手書交換機制。 隨著大家的腳步,我們來到了這次市集的最前端,這裡的荒野夥伴正忙著用人體彩繪顏料幫大小朋友在臉上與身上畫上別緻可愛的動物和花草,而這些五彩繽紛的手繪動物,也讓這次的嘉年華活動更增添了活潑童趣的氣息呢! 一度電的革命,人力發電的難忘體驗 沿著市集,我們來到了「人力發電俱樂部」,現場一共設置了12組發電健身車,從下午開始,讓所有參與的民眾搖身一變成為了城市裡的發電機,親自來體驗自己用電自己發。在電力被廣泛應用的21世紀,電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與享受。一個開關,燈就亮了;冷氣空調,讓我們不必再忍受酷暑或寒冬。我們抬頭仰望著整座城市的燈火通明時,都是仰賴著這無所不在的電力供應系統。然而我們可曾思考,這小小的1度電,可是得來非常不易。 在市政府東門廣場前,從下午1 點起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大夥展開了長達9個小時的健身車蓄電接力,一次12個人一起上陣,只要踩滿15分鐘就可以被封為「發電王」。當天預計募集25度的電力,希望將能夠自給自足地供應此次嘉年華活動所有所需的用電。 「我的手好痠,腿也軟了。」一位剛踩完20分鐘健身車的陳先生如此表示。他說,他和朋友一起來,想要知道一度電到底需要踩多久的健身車,所以帶著全家人一起來參加,說完就去發電控制區看發電統計數據。一看陳先生傻眼了,「怎麼那麼少?」不可置信地嘀咕著,看板上記錄著3 小時總共產生電力為0.36度,卻用掉了1.443度,居然入不敷出呢!陳先生想了一下,堅定地對我們說:「用電好簡單好輕鬆,踩腳踏車這麼辛苦卻才產生這麼一點電,以後全家人都一定要多注意隨手關燈。」 晚間8點半,關燈的時間到了,燈光璀璨的臺北信義區瞬間暗了下來!此次為響應環保,臺北101大樓結合週遭信義商圈一共有24家企業,都同步於當日晚上關燈1 小時。 集氣、接力、倡議,大樹君講堂 壹、暖化你的心?!氣候變遷與生態心理學/講師:陳俊霖(自然名:穿山甲) 耳熟能詳的氣候變遷,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意識到其嚴重性?而生態心理學這一個新的名詞又是什麼呢?將兩者擺在一起談,同樣是暖化,對於前者,我們要正視並從日常中落實節能減碳去減緩;對於後者,我們嘗試結合生態環保和心理衛生工作,發展出綠色照護的實務潛力去努力。同時當代的議題,讓我們跟著荒野的腳步持續關心。 貳、守護棲地的故事/講師:李建安(自然名:小彎嘴) 一個轉變的故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開始無節制的利用資源,失去了生態的平衡,於是各種災變降臨。如果我們不以生態思維去思考,很難自覺到究竟有多少生物是和我們共同在承受著。因深知守護多樣性才能真正守護,所以荒野努力嘗試建立起一座資料庫,試圖彙整生態數據,參與調查的志工,除了記錄足跡,不帶走自然中的任何一草一木,也不留下任何非自然的物品。 參、餐桌上的氣候變遷/講師:陳俊儒(自然名:飛魚) 聽到全球暖化這麼一個龐大的議題,一般人可能覺得無感,再不然就是感到無力,可是您知道嗎?即使您可能以為單一個人的力量微薄而有限,但自發的改變實則是最有力量且具影響力。從自身做起,自身又可以先從餐桌做起,民以食為天,多選擇當地當季的食材、自備環保餐具、多吃蔬果少吃進口食物,堅定的持續做下去,帶來的友善環境的改變絕對超乎您想像。 肆、荒野的里山實踐/講師:許天麟(自然名:海茄苳) 所謂里山精神,談的是「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也就是比較全面而務實的去考量農民的生計、在地文化結合與環境保護。從日本移植來的精神,在荒野人的手裡實踐,以農田圈護的方式守護棲地,於是,開發與未開發的邊界不再那麼銳利,夥伴們也帶著孩子一起做,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土壤裡,也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裡。 伍、一度電的綠色革命/講師:林子淵(自然名:白鯨) 融冰、淹水、超級颱風、旱災等,都是當前面臨的環境挑戰,其中最可怕的是海水溫度的變化,因為一旦有了變化,自然界可能就會失衡。有人說,現在已經進入氣候變遷的不可逆轉期。這時候,我們能做的是節能更新,改變消費模式等。總歸一句:學習珍惜。 陸、你的公園我的家/講師:張菁砡(自然名:鯨魚) 環顧一下臺北盆地裡除了人以外的其他生命,他們唯一的家大概只有在公園的綠地而已,基於此我們想為臺北市的其他生命請命,讓公園綠地停止水泥化。把我們的觀念翻轉一下,透過公園生態化運動,從工作假期開始,在民眾的生命中,種下一顆很重要的種子,開始學習思考跟這塊土地的關係,相信經過連結的過程,每個人與土地更加親近了。 反思時刻,黑夜裏的綠色電影院 伴隨12輛人力發電車快速轉動的聲音,一部紀錄片正在露天的綠色電影院悄悄上映了。《大地如何塑造文明》(How Earth Made Us),在這部由英國BBC 所製作的一系列影集之中,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教授以地質學和地理學的角度,帶領觀眾探究了長久以來大地是如何影響並造就了人類的生活及歷史,而這集《人類如何改變地球》(Human Planet)的內容,則是反向探尋了自從人類出現之後對於地球所造成的影響,難以想像的是,數百萬年以來的人類活動已經徹底改變了地球的地景面貌,其程度之劇烈,影響之深之廣令人無比震驚。坐在一片漆黑中,台下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滾燙著,每炬目光都被這部紀錄片裡的大自然景致深深地撼動,激起了一道道的波瀾。 誠如荒野夥伴鯨魚所說:「這是一個需要思維翻轉的時代,有健康的地球才能有健康的生態,生命的延續仰賴萬物,改變以往凡事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方式,重新與自然連結。」 晚間9點半,當燈光重新亮起,活動也進入了尾聲。經過了8個小時不間斷的接力賽,當日的發電總量為1.05度,而總耗電量也僅僅消耗5度電,和原來預估的25度相比只消耗了五分之一。而關燈1小時的成果可說是相當豐碩,從晚間八點半起的兩分鐘內,全臺的用電量就減少了7萬瓦,換算1小時可節省7萬度的用電,等同可減少3,654萬公斤的碳排放量。就如同這次嘉年華會的初衷,這場「一度電的革命」需要大家的參與,只要我們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小小地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改變的力量。   活動網站:集眾力,來種綠 Lights OFF! Green UP! 嘉年華

荒野的生存與能源的選擇

2015-04-10

文/林子淵(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召集人,自然名:白鯨) 地球曾經是依循著自然循環交替的步調,而大自然中的生命,亦依循著這規則繁衍與演化,數億年來一直如此。直到18 世紀工業革命開始,「燃燒」首次作為動力來源後,地球環境的變化便開始以急遽的速度脫離原先的步調。 到了21 世紀的今日,人類面對前所未經歷的全球氣候變遷、全球平均溫度大幅上升的大難,經科學界長時間的研究幾乎已經確認是因人類活動導致。但是,即使大家明白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資源消耗以及氣候災難之事實,卻仍緊緊擁抱「發展」不放,即便地球資源都已經很難再支持高度「發展」,多數國家的政策依然以高經濟成長數字為目標。 因此,為了挽救現況,聯合國推出限制碳排放的國際協議,可是當這協議推出,勢必遭逢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不可避免的對峙。如歐盟等已開發國家聲稱如果再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人類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但如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則認為,在18 世紀後,這些已開發國家已然享受過工業經濟發展的種種優勢和好處,並把環境破壞至如今一般,這時卻才要求其他企圖開發的經濟起步國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扼殺其工業經濟發展的機會。在彼此指責和要求聲中,美國則是認為如果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如果不接受限制,那美國也沒有必要接受碳排放限制。於是,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如同水火,而國家和企業層面的思考角度大都偏向發展為重,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惡性循環的發生逐步邁向生態系的崩解。 而生態系的崩解就是從荒野大量減少開始,人們將荒野變為耕地、變為工業用地不打緊,還將生產後的廢棄物回歸到剩下的荒野,如此一來可供野生生命生存的荒野棲地,所剩無幾。在能源使用上,為了支持過度發展的經濟,只好燒更多的化石燃料與用更多的核電,化石燃料的使用正是我們人為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來源。核電雖然號稱運轉過程中極低的碳排放,但是考慮到核電廠建廠、拆廠和最終處置用過核子燃料等生命週期碳排放,與放射性物質洩漏的可能性,甚至核子武器擴散疑慮,核能依然是爭議重重的電力來源。 幸而現今的科技已然進步到可以使用再生能源的程度,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觀念亦逐步的成形,因此現在這個時代是人類轉型的關鍵時期。友善環境的新農業興起,與節能產業之轉型,鼓勵低碳綠色能源政策之制定,正是現在已經發生的轉變。我們現在正活在這轉變的時代中,每個人的觀念與行動都將影響著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努力跟上新時代的觀念,逐漸轉變農耕觀念為無毒的自然農法,以避免破壞農地生態為優先,已經開發的都市區則發展綠地倍增運動,光復荒野,同時創造可食地景,讓人們的糧食供給不再需要向荒野搶地。再者,節能產業的興起,搭配著人們修理(Repair)、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 觀念,使得我們由原本浪費的生活型態,轉為適當使用資源,並且重覆再利用,使地球資源消耗量達到與再生量重新平衡的安全狀態。 最後,低碳綠色能源的發展則是人類和自然生態能否永續走下去的關鍵。因為只要人類社群在活動運作,就不可能排除能源的使用,化石燃料與核燃料都是會用完的燃料,而且其方便性也是容易讓人們在使用中忘記要節制開發資源的燃料。可再生能源的限制性,本來就是合乎自然運作的規律,從自然中擷取能量,同時無損於大自然的資源再生,這種資源的使用才是永續生存的方式。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將我們遺忘已久但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活型態重新找回來,依循著自然循環交替的步調生活,如此才能夠搭配再生能源的使用,邁向永續發展的生活。  

2015荒野保護協會「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

2015-03-03

本工作坊已截止報名,謝謝夥伴的支持! 「眾志成綠,一起改寫綠色未來!」 你知道嗎?能源正在急速枯竭! 當我們每日享受著便利的生活,以為插上電源,就有源源不絕的電力可以使用,卻不知道能源其實是遠古以前的生物,等待千萬年轉化而成的,人類使用能源歷史悠長,但輪到我們這個鼓勵浪費等於進步文明的世代時,只用不到百年,便快把能源耗盡。 如果我們不改變使用能源的模式,不開始節能新生活,那麼再多能源也不敷人類使用。節能並不困難,也非標語或口號,透過「節能綠活圖」的課程,你將可以學習各種節能知識,涵蓋生活節能到建築節能各層面,並可藉由節能ICON來檢視生活週遭的能源問題。 倒數警鐘正滴答響起,為了自己與下一代,台灣需要你我一起努力,我們期盼跨越100個行政區,讓更多民眾一起傳遞更節能、更友善環境的節能綠生活! 眾志成綠,缺你不可~請跟我們一起改寫綠色未來! 註: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故將依申請單位申請之先後順序,以不同行政區(鄉、鎮、市、區)為優先。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工作坊。若社區團體有意加入節能推廣行列,歡迎聯繫免費志工培訓事宜。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 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以申請單位提出之時間為主,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課程時間:6小時 參加對象:全國各地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民眾(滿20人開課) 活動費用:免費(由荒野保護協會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聯絡方式:詳情請看報名網站,或電洽0983-681429柯小姐(karen@wilderness.tw) 線上報名:「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線上報名(已截止) 課程內容:                單元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相見歡/活動說明 1.夥伴彼此的認識與互動 2.節能活動說明 2 地球在發燒、氣候在改變 全球暖化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3 節能就可以減碳!?Why? 能源產生概念與節電應用 4 節能愛地球的小撇步~認識「節能綠活圖」 1.節能綠色生活地圖介紹 2.節能綠活圖貼紙及Icon 介紹 5 居家生活能源總體檢 1.電器設備檢測 2.尋找節能設計與景點 6 生活節能手法大公開 生活節能手法應用 7 「節能綠活圖」繪製與分享 1.節能綠色生活地圖製作 2.成果展現與說明 3.說說社區節能景點與故事 8 我願意!綠色行動與實踐 生活節能綠點子行動設計與分享 申請方式: 參加人數至少20人。 由各社區、學校、團體承辦人,填寫申請表。課程完成後須配合推廣成果回報。 經荒野保護協會確認上課日期及地點後,由承辦人進行課程講師安排並回覆申請結果。 承辦人:柯小姐(karen@wilderness.tw)洽詢電話:0983-681429。 歡迎線上報名(已截止)

把屋頂還給荒野 讓荒野回到生活

2015-01-06

文、圖/范明哲(荒野台南綠屋頂講師,自然名:老貓)、 閻芸慧(荒野台南綠屋頂講師,自然名:光蠟樹) 一年前我們的綠屋頂開始動工,我們自己DIY打造了23平方公尺的園地,用來種蔬果瓜豆,還有一個種水生植物的生態池,短短3個月的時間,就有一些蔬菜生產,5個月屋頂的豆棚已形成了一個可以遮蔭的綠色隧道,10個月蜜棗樹結實纍纍,在其間誘蝶植物早就胡亂自長,蝴蝶蜜蜂鳥兒也天天來拜訪。我們做了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在屋頂提供一個適合植物生長的集水透氣環境,讓這環境像荒野一般充分利用陽光空氣水資源,就只做了這麼一些點改變,很快地自然生態就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不必到鄉下去買塊地,也能實現採菊東籬下的理想,不再被困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裡,走上屋頂立即感受自然生息、季節循環、與萬物間的平衡關聯。由此我們發現只要放下成見,敞開心胸,開始行動,荒野很快就會回應我們,生態自然回到我們身邊。 開始打造綠屋頂的動機出自對氣候變遷的因應,首先是想讓房子降溫,其次是想讓屋頂接蓄一些雨水,第三想自己生產一些蔬果。夏天屋頂曝曬在陽光下溫度常常達到四、五十度,赤腳踩踏兩下都會受不了,若能遮陽,減少冷氣的使用,就可以節能減碳,節省家庭電費。我們的都市土地都被水泥柏油鋪蓋起來,荒野原來涵養雨水的功能消失殆盡,只能靠排水系統讓水一直往下游流,這些年來暴雨總是造成低窪地區淹水,如果每家的屋頂多少接蓄些雨水,多少總可以降低排水系統的壓力,減少下游淹水的頻率。近來頻頻爆發食安危機,讓人真不知到底什麼樣的食物才可以吃,自家生產一些蔬果食用,是遮陽蓄水之外附加的功能,我們並不想取代農夫生產所有蔬果,自己種植除了吃得的安心之外,起碼對甚麼是安全食物比較有概念,對自己很難種好的蔬菜,外食時盡量避開,應當是合理的推測。 綠屋頂的荒野觀點 經營綠屋頂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認識到打造綠屋頂,這便宜簡單又可以DIY的做法很值得分享出來;也逐漸地體認到:綠屋頂不只是節能減碳、接蓄雨水、種植蔬果花草,從環境正義的面向來思考,綠屋頂的價值更在於「把屋頂還給荒野」這項觀點。就像荷蘭人在經歷數百年與海爭地之後,提出「還地於海」的概念一般,我們呼籲:「把屋頂還給荒野」,大家把屋頂都打造成荒野綠屋頂,邀請「荒野回到大家的生活中」。 何謂荒野?對一般人而言「荒野」似乎是荒煙漫草的同義詞,對荒野人而言「荒野」是物種賴以生存生態豐富的自然之地。然而在文明的侵襲之下,自然荒野逐漸減少到危機的狀況,因此我們透過各種努力去保護自然荒野,除了保護自然荒野,「荒野綠屋頂」所要作的是把原為荒野的都市空間還給荒野,這個「荒野」是重新定義的荒野,這定義從功能性觀點出發:荒野功能是善用陽光空氣水資源,並一次再一次的循環使用,不會有任何浪費。 這觀點比遮陽降溫要更為正向,是更積極的節能減碳。遮陽降溫是把陽光推擋於外,認為陽光有害需要遮擋排斥,「荒野綠屋頂」的荒野觀點認為陽光是天賜能源,當然要更積極的接受陽光使用陽光。舉例說,屋頂上使用簡單設計的太陽鍋煮飯,夏天4個小時可以煮一鍋飯,換算太陽鍋面積與電鍋效率,可以粗略推論:屋頂1平方公尺吸收的熱能約相當於2個800瓦的電鍋。這麼多的能量,我們只想遮陽排斥,不想辦法拿來利用,任由它烤我們的房子,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把屋頂還給荒野,讓都市屋頂恢復荒野功能,荒野功能不只使用陽光,也能使用其他資源。植物接收陽光能量、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而生長,並且滋養萬物;不只二氧化碳是資源,空氣中占70 %的氮氣也是資源,它會被豆科植物藉根瘤菌吸收,當然根也會藉其他益菌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等養份,長成莖葉花果;落葉枯草也是資源,它們可以分解成為養份回歸土壤,土壤也能夠成為各種昆蟲微生物的家園,植物昆蟲微生物、鳥類甚至蝸牛壁虎,它們演化出的共生關係,早就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資源。 集水涵水保水也是綠屋頂的荒野功能,收集雨水不是為沖馬桶洗地板備用,無論雨水或澆水,水會被一次又一次的循環使用,首先水直接提供給植物生長所需,也蓄涵在土壤中提供許多生物生存,往上蒸散的水氣和葉面放出的水氣,又可以調節城市空氣的濕氣溫度。 這一切陽光空氣水的循環使用,不需複雜困難的工程,只要我們善用閒置的屋頂,建構適合植物成長的集水透氣環境,讓荒野功能自己發揮就可以達成。如果這樣的想法與做法可以擴及整個城市,想想看:那一天「看見台灣」空拍城市,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綠油油的樣貌,那景象會多麼美麗。也只有大家一起來,大家的屋頂都成為荒野綠屋頂,才能降低整個城市的熱島效應,讓文明世界與自然生態共生共存不再對立衝突。 建構集水透氣的荒野綠屋頂 接著來談談荒野綠屋頂的建構原則與方法。提起綠屋頂,很多人總會憂慮建物的安全:包括載重安全、植物竄根、防水層破壞造成滲水、排水管被落葉泥沙堵塞等問題。事實上一般人未能思及的另方面考量是植物能不能安全活下去,這就需要考慮: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厚度、土壤體積與透氣性、集水量大小,和根菌共生等問題。荒野綠屋頂建構的集水透氣環境,兼顧建物安全和植物生長,可以一併解決所有問題,採用的原則很簡單:(一)只做1/3面積 (二) 採用輕質軟性的材料 (三)使用改造的輕質土壤。 如果在屋頂鋪滿10公分的泥土,當它澆滿水,整個屋頂的載重就接近一般建物安全載重200 Kg/m2的臨界值,其他設施就都別做了。再說10公分的泥土厚度也不夠拿來種植樹木,因此建構荒野綠屋頂的第一項原則是我們只做屋頂的1/3面積,如此可以集中堆高土壤在局部區域,足夠厚度的土壤可讓更多樣的植栽生長,方便配置樹箱菜圃,同時還有1/3屋頂面積可以發揮接蓄雨水的功能,澆水時則可以比10公分厚度保留更多的水分。第二項原則是採用輕質軟性的材料:不織布、塑膠布、排水板,製作樹箱、菜圃、花圃;不用水泥、磚塊,既避開不必要的重量負擔也減少不必要的體積;不織布輕質透水透氣、泥沙不滲出、又阻擋粗根竄出,耐受長期的風吹日曬;而且它便宜、容易施工塑形、方便DIY,所以我們使用不織布當綠屋頂建構的主要材料。塑膠布則是配合不織布做集水用途,我們把它放在不織布樹箱、菜圃最底部,邊緣拉高約10公分高度當做集水層。第三項使用改造的輕質土壤,樹箱底部10公分高的集水層完全堆疊落葉枯草,它們蓄集水分的能力接近泥土的三倍,重量卻只是泥土的1 /14。集水層上方是種植層,我們用一層土一層落葉枯草的方式,層層堆疊構成種植層的輕質土壤,果樹的種植層高度約30公分,種菜約15公分,種花草約10公分。這樣的種植層使用大量落葉枯草,減少土的用量也減輕屋頂載重。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落葉與泥土透過根菌共生、蚯蚓蝸牛的活動等,會逐漸轉化為透氣的優質壤土,並且它的透水、涵水、排水性都比單純使用泥土好得太多,讓根容易呼吸、植物健康生長。落葉枯草取自公園,我們拿這些落葉枯草當作資源來再利用,成為集水涵水材料、轉化成壤土,而不讓這些植物吸收陽光空氣水製造出來的有機質,當作垃圾送進焚化爐燒掉,把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也是一項更積極的節能減碳的做法。 建構了這樣集水透氣的環境,夏天雨季荒野綠屋頂只靠雨水就可以,即使在高溫無雨的日子,也可以兩三天才澆一次水,相較於一般盆栽需早晚澆水,實在是省水省力。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大小地震不斷,房屋樓地板多少都會有些裂縫,集水透氣樹箱、菜圃並不直接接觸屋頂地板,3分公高的排水板置放兩者之間,下雨和澆水後水可以很快地排掉,除了排水也透氣,使得屋頂熱氣容易溢散,另一方面也有方便監控植物竄根與否的功能。 人人都可以打造荒野綠屋頂 很多人會問:自己DIY需要多久時間?會不會很難?其實荒野綠屋頂施工真的非常簡單快速,20~30分鐘就可以做好一個樹箱,照片中台南分會門口7公尺長的L形花圃,7個人前後只花了7個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由這張照片也可以看出,荒野綠屋頂的建構方式也可以用在陽台或騎樓空地,無論大小空間都可以。而且荒野綠屋頂造價很便宜, DIY價錢1平方公尺大概只要1000元,這價錢包含土方與運費和吊車費,如果不需吊車又可省1/3左右。 打造了荒野綠屋頂之後,在屋頂上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時光:發現白頭翁夫婦築巢於百香果樹下並記錄其育雛的過程,與帶著雛鳥來覓食的斑文鳥家族不期而遇,替開滿豔紅誘人花朵的鵲豆以及被它吸引來的蜜蜂拍照,欣賞生態池中每天開的睡蓮丰姿,思索植物間的共生、根菌共生、蝸牛蚯蚓毛蟲與植物間的關係,感受四時變化與萬物生息的關連。我們更深刻體悟人是自然的一部份,必須為守護自然盡一份心力。一些關心生態環境的朋友,對於許多因經濟開發而破壞生態的情況,常常痛心沮喪,那麼我們何不從己力所及的地方立即開始!我們可以開始於「把屋頂還給荒野」,希望也相信更多人參與之後,荒野會回到我們大家的生活,我們與大自然可以更和諧相處。 歡迎至「荒野台南綠屋頂」臉書社團了解更詳細的資訊,或由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網頁連結「綠屋頂」參考。

就算力量很小,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2015-01-06

氣候變遷小組:一個素人志工的年度回顧 就算力量很小,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文/劉揚銘(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蜘蛛) 每年2月14日是西洋情人節。2014年的2月14日除了是情人節,還是中國元宵節。照理說這個星期五的晚上,我應該和情人一起吃晚餐、喝湯圓。但這天我的情人卻對我說,她想去參加一個志工說明會,為環保、為地球氣候變遷盡點心力,雖然對我有點不好意思,但她是認真的。「好吧,那我們一起去。」過一次環保情人節說不定也滿酷的,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荒野。 情人節成立的志工團隊 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在這天舉行成立說明會,有二十多人冒著冷雨來參加,超過一半的成員加入志工的行列,其實在這之前,我完全沒想過自己會有當志工的一天。我的情人是個喜歡自然勝過人群的女生,我被她說服少用一次性產品、努力拒絕塑膠袋、關心氣候新聞,但除此之外,我也不確定自己能做什麼。「既然不知道,那就來學吧!」她對我說。 3月8、9日兩天,團隊辦了氣候變遷的志工培訓課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汪中和老師,告訴我們氣候變遷的趨勢,台大政治系林子倫教授講解氣候治理的人文和政策面。雖然3月9日我跑去參加反核四遊行,沒聽到其他的課程,不過總算對志工要做什麼有了初步的認識。 綠電講座與氣候工作坊 5月中,我們在宋宏一老師的淡水自然中心舉辦了「綠生活工作坊」,其中我們探討荒野新出爐的「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問卷結果,雖然大眾對氣候、對棲地的了解還不夠完整,但也讓我們有了共識——用我們既有的能力設法做些改變。 8月到10月「認識綠電」系列講座,釐清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現況、政策走向,還有大家最關心的綠色電價問題。能源是影響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講座分享,讓能源議題獲得更充分的討論。 今年以來,氣候變遷小組每個月一次聚會著重在共識凝聚,逐步規畫未來的發展方向。初期我們決定選定糧食議題,將以「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從食物與氣候的關係、食物與棲地、食材的選擇一直到廚餘處理,把氣候變遷的大問題聚焦到餐桌上,讓更多人知道,氣候變遷和每個人的生活大小事都有關。雖然我們的力量還不足,但能做的事還有很多;只要能聚集更多小小的力量,就有機會能看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