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溼地亦是魚類、水禽、溼地植物、水棲昆蟲與相關之生物之棲息場所,在生態意義上更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按國際濕地(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1971)第一條對濕地之定義:「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泥沼地、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之海域。」因此,從沿海地區泥質灘地、岩礁、河口、沙灘,到內陸窪地、河川、漁塭、水稻田、水圳、埤塘,到山區林澤、水庫、高山湖沼等,皆屬濕地網絡的一環。依據生態學家尤金‧歐頓(Odum,1971)的估算,溼地的總生產能量是一般良田的二倍半到四倍,而且世界上魚類總產量的2/3和半數的全球人口所食用的米、麥都產自溼地,不僅如此!溼地的潛在功能還包含了淨化水質、調節洪水、保護海岸、過濾污染物、調節氣候、以及作為休閒及環境教育的場所等功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

用腳步踏出土地的永續─大坪組六寮棲地調查初體驗

2017-06-15

文/許文卉〈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地瓜葉〉 圖/張代中〈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蝙蝠〉、林開基〈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落花生〉、王鈺奩〈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太陽〉 轉動世界地球,啟動大坪棲調        代表世界和平的地球日活動,自1970年起轉動至今,已邁入第48個年頭,全球各地紛紛以各種環境保護運動相呼應。重視荒地守護的荒野保護協會,自2014年啟動棲地資料庫計畫,從身旁的棲地開始關注,普查棲地物種,累積珍貴生態記錄。       位於參山國家風景區的六寮,擁有豐富生態步道群,新竹分會在此設立大坪組為關注棲地。區域內有石子溪連貫水濂洞及水濂橋步道,六寮溪則流經六寮古道,沿途壺穴、岩洞、一線天、峽谷……等特殊地質景觀,歷史悠久,彌足珍貴。蘊育精采多元物種,猛禽、溪澗鳥、藤蔓、蕨類、真菌、昆蟲、蜘蛛….等各類生物,彩繪著六寮美麗的自然畫布。        2017年4月23日,大坪組在六寮進行物種調查,初試啼聲響應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夥伴們行腳走遍步道,相約觀察精采生態,記錄多樣生物,享受自然美景,深耕樸實土地,勤耘夥伴情誼。 兵分三路─普草、奇花、八腳怪        節氣穀雨多水,地球日當天細雨綿綿,大山背夥伴冒雨調查,淋雨記錄,好不辛苦!翌日的六寮,陽光普照,天朗氣清,感謝護蛙班夥伴拖著疲累身軀,依舊前來支援大坪組的第一次棲地物種調查。        參與調查的夥伴共14人,分3小隊,由組長桂竹領隊走藤坪、水濂洞及水濂橋三條步道。另一隊由副組長蝙蝠帶領,走六寮古道。調查方式為地毯式普查,自然達人蝙蝠、木樨和蜥蜴負責尋找奇花異草;洋菜、太陽、山茶花與桂竹彙集常見普花小草;攀木蜥蜴、海鯨鯊、大葉楠及黃雀承擔搜尋昆蟲蜘蛛;枯木和地瓜葉則協助文字記錄。又蜘蛛高手徐醫師與家人自組一隊,漫步獅山古道,記錄蝶蛾蟲跡等物種百態。        豔陽高照,聆聽分工之後,大夥帶上枯木為夥伴們準備的客家菜包,以作為行動糧午餐。9點30分於無憂樹前分道揚鑣,直到下午3點回到遊客中心彙整照片,協同辨識、討論物種並分享所見聽聞,回饋調查點滴。 六寮物種多樣,棲調成果豐碩 大坪組因為過去沒有累積物種紀錄,必須從零開始建立資料庫。今年的棲地調查,決定多花些時間進行全面性的辨識。本次觀察成績斐然,共記錄植物(含真菌類)314種、昆蟲237種、蜘蛛52種及其他生物27種,合計630種。其中包含特有種巒大雀梅藤、台灣雅楠、台灣何首烏、台北樹蛙與台灣藍鵲。查調收穫滿滿,碩果累累。        副組長蝙蝠領隊尋訪六寮古道,記錄過程中巧遇蛾蠟蟬,嬰兒般的小臉逗樂了夥伴們,邂逅三爪假鬼筆更是讓大夥驚奇連連,呼朋引伴前來觀察拍照。另一團隊由組長桂竹帶領,走訪水濂橋步道,大夥駐足欣賞氣質出眾的梵尼蘭,讚嘆幽靜綻放雅緻。辨識高手蜥蜴和山茶花還發現有著特殊光澤的柔弱黑條蠅虎,在和熙日光照射下,極富層次的淺藍到深藍,令夥伴們驚豔不已。        步道雖不長,但持續奔波於記錄拍照之間,到了下午大家略顯疲憊,飢腸轆轆。於是放鬆心情漫步徜徉自然天地間,隨著萬物吐納調整呼吸,放慢腳步踏出林道節奏,感受土地的呵護。酣暢淋漓之際如同平常愜意定觀。 攜手保育棲地,守護永續大坪        認真專注調查一整天,滿載而歸的筆記和照片,透過討論確認物種名稱,直到後續數日不懈怠地上傳資料庫,任務總算達成。學習過程中,大家領悟到,在自然觀察這個學無止境的領域,人們是多麼渺小無知,才疏學淺。然而基於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土地的情感,我們只能更努力求知解惑,拼命發問,用力查詢,才能更接近那深不可測的未知世界。        踩踏土地,一步一腳印,賞心悅目的美,讚嘆聲下引發出對環境的關愛,讓人不由自主描繪起心中夢田綠地,受求知慾望折磨的解說員們,持續將將熱忱轉化為守護棲地的行動。這一瞬間,我懂了!原來,這就是大地媽媽深沈的教導!        大坪組深耕六寮步道群,對內舉辦進修課程,邀請生態達人帶領解說員向大自然深入學習。並定期定點主動自然觀察,培訓生態保育志工。對外開放體驗活動,引導大眾親近自然,激發熱愛土地情懷,推廣環境教育。與荒野攜手保育六寮棲地,守護永續大坪!

螢螢有事的四月天

2017-05-11

文、圖/陳欩融〈棲地守護部專員 自然名:超人〉        四月是個說不上該算涼爽還是悶熱的月份,就像月初的榮星討論群組才因遲遲等不到螢火蟲的出現而稍顯消沉冷卻的氛圍,卻又能因四月中由巡守夥伴發現、通報到的今年首隻螢火蟲而熱切了起來。那晚我剛從小7走出來,人雖不在現場,卻可以從那晚連續收到又響又震的LINE訊間,感受到現場這群榮星巡守志工們的驚喜與振奮情緒,或許有更多人是用「火金姑」這個具草土味的別名來認識螢火蟲、甚至懷憶起自己曾有的田野童年時光。        螢火蟲其實就是一類泛指身上多了發光器構造的鞘翅目昆蟲,目前全世界所記錄的2000種螢種類中,台灣約佔其中的70種,所占種類不高,但若以物種密度換算來看,台灣島上物種多樣的特質還是可顯見。        牠們的生命歷程裡包括了「卵期」(平均約20天)、「幼蟲期」(平均約達半年至一年)、「蛹期」(平均約需一周左右)及「成蟲期」(平均約十天左右)等四個階段,因也經歷了像毛蟲蛻蝶的蛹期階段,螢火蟲同樣歸屬為完全變態的昆蟲。台灣野外常見的螢火蟲約莫於每年四月出現、五月的族群數量達到相對高峰,這段成螢活動的高峰期裡,牠們常喜歡挑個晴而無月的傍晚(每晚螢況約在六到七點間達高峰,八點後又將明顯消退),就這樣,不靠聲音,也不依賴身上的顏色或氣味,在暗夜裡用著只有對方能讀懂的微光頻率及波長的特殊交信方式(但我十分確信,我們在群組LINE上卻是用音效跟震波來感知的來傳遞彼此的第一手驚喜訊息的 ^_^),既低調卻又大方放閃地完成繁衍族群的任務,直到盛夏六、七月天,才會再次以卵的型態,將生命週期兜成一個完整循環的圓,若隱蟄伏似地為來年另場全新的螢火蟲季做準備。        在超過一半生命期的幼成蟲期間裡,依各自所選的棲地條件,可再分為:        一、終生生活於陸域環境的陸棲型(如台灣窗螢、邊褐黑螢等)。        二、可生活於水域及陸域地帶的半水棲型(如鹿野氏紅翅螢等)。        三、幼蟲期得完全生活在水域環境裡的水棲型螢火蟲。        第三類水棲型的螢火蟲在台灣70種的螢火蟲家族裡只有3種,包括了黃緣螢(Aquatica ficta Olivier)、黃胸黑翅螢(Aquatica hydrophila)及條背螢(Luciola substriata Gorham),如木柵公園內所觀察到的螢火蟲便是其中的黃緣螢及黃胸黑翅螢兩種,而榮星公園就屬黃緣螢了。        但不管牠們是生活在哪種環境又或不同公園裡,多半的螢火蟲都屬於忠誠的食肉主義者,特別是當牠們正處「轉大蟲」的幼蟲時期,更是需要像蝸牛、蚯蚓、螺類等軟體動物做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雖說牠們是無肉不歡,可進食時又不像熱炒店裡,大口飲酒、大聲交談配著一盤螺肉佐蒜香九層塔的粗漢那般的豪邁吃飲,反而比紳士還斯文、還有耐心的悠閒狀態。可見牠們很有技巧地將自己的頭鑽透螺類們用來禦敵避險時的殼版縫裡,再將消化液緩緩注入螺體內,慢條斯理地「吮吸」著已經半消化為肉糜的流質螺肉,這全套過程完全不見食肉者進食時的粗暴與聲響,卻處處流露著美食評論家的心思與優雅。        然而,在自然界裡食物鏈的規則裡,獵者也恆為被獵食的一方,就算捕食技巧再細緻,終還是會成為另一更高層天敵者的營養補給品,包括蜘蛛、魚蝦與蛙類或為同屬肉食性的昆蟲,如椿象、水蠆(蜻蜓的幼蟲)及寄生蜂等,要成為任何一點夜裡的熠熠螢光,挑戰其實不小。        而即使天敵不少、牠們的生存危機卻怎麼也比上「人類活動對原棲地的破壞」這個單一環境因子來得嚴重而顯著──都市裡水泥建物的擴張而造成棲地破碎、夜間光害的增加改變牠們的生活習性、民眾有心或無意地捕捉、甚至在牠們的棲域裡放養栽植強勢的動植物,都會讓這種夜裡會飛的「光」黯淡不少。        為了減緩造成牠們生存壓力的人為因素,也試圖重溫台北市市民對舊時田村晚風伴螢舞的恬適記憶,早至2014年初,臺北市政府公園處便結合荒野保護協會(更多的緣起與初衷可詳參第297期荒野快報)、文山社區大學及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等三個分別在志工凝聚與動員及學術研究領域裡各有所長的非政府團體,默默耕耘起市中心內的三座都會公園─中山區的榮星公園、文山區的木柵公園及大安區的大安森林公園等做為推展公園生態化的示範起點,歷經環境評估、動員整地再到完工後的棲地維護與監測等階段,而為營造出適合螢火蟲的生存環境,在地的巡守及守護志工群們更會隨時留意棲地劣化的問題,如巡查池域內是否有穩定的水文狀況及供螢火蟲生存的永續食源,並實際參與強勢動植物種的監控、宣導民眾不要放養、栽植強勢的動植物種的觀念,像現在正值螢火蟲發生的高峰時期,志工群們還會自發性地安排輪班表,就地對前來的賞螢民眾解說螢火蟲的生態知識與賞螢守則,讓這初夏的公園裡不僅有螢光點點,更有寓教於樂汲取養分的機會。        在這買完東西走出小7的微熱初夜裡,手機LINE訊息依舊熱絡地又響又震,我人雖沒在現場,但卻知道夥伴們關注那塊棲地的心,仍會像夜裡顯得特別顯眼的螢光點點,守護著甚麼似地成為一盞盞抬起頭就看得見的招牌燈箱,在這座早已習慣熬夜了的台北城市裡,還靜靜地亮著24小時不打烊的光。        註:荒野關注的另一顆都會綠寶石─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直到四月下旬才由志工通報第一波螢火蟲,雖在榮星、木柵跟大安森林三處公園裡出現的時點最晚,但富陽公園擁有豐富的生態條件,接下來的螢況應該也精采可期。

認識淡水河,認識自己——淡水河棲地志工培訓心得

2017-04-18

文/何冠盈(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紫嘯鶇) 圖/謝侑儒(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綠繡眼) 圖/王唯任(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      「溪流的聲音,就像我們內在的聲音,順著溪流的聲音,你們將到達目的地。」泰郎老師的聲音還猶言在耳,但我早已被同伴的聲響給吸引走。一路蒙眼溯溪的過程裡,我都在追逐著同伴的聲音。就像我的一生都在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的認同,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是淡水河棲地志工的期中旅行,我得到最大的收穫。原來我一直依賴著別人的肯定過活,我怎麼都沒有聽到內在的聲音與直覺?就這樣原本只是單純的想為地球做一件事,卻踏上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我探索著我與自然的關係。棲地的工作非常直接地與大自然產生緊密的連結。雖然我也曾抗拒、害怕。但在和夥伴為水鳥營造一個家、或是尋找四斑細蟌的過程裡,我用雙手打造出內心的理想,我感受到我的意志力在強化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給我更多的反饋。常在工作結束後,我的內心是滿滿地,充滿著更多的理想與熱忱。這些為我的日常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與意志力。我珍惜著假日與大自然接觸連結的機會,因為大自然給我更多美好的回饋。        我探索著我與人的關係。藉由這樣的一個培訓活動,主動去和一群人相識,一起工作,一起去旅行。我是何冠盈。不是誰的媽媽。在這裡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到還有一群人,和我有相同的理念,其實你一點也不孤單。而且,還有許多年輕的小朋友,大學都還沒畢業,充滿熱忱地加入這個團隊。和他們聊天常讓我更有活力,且對未來深具信心。        我探索著我與物質的關係。在做完兩個星期的「綠生活記錄」後,我好像能更退一步來看待我與物質的關係。在進行購買前,我常會事先計劃,帶好環保盒。我也會尋求其他可以替代的方式。或是就不購買。今天因我的計劃性消費,能為地球省下一小部份的資源,是我生活中的小確幸。就這樣,我喜歡這樣簡樸的生活。       真的很感謝這段培訓期間,夥伴們的陪伴,隊輔們精心設計的活動,第一銀行對這樣環保活動的贊助,和家人的支持。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是不可能經歷這場美麗的探索。

荒野守護的四斑細蟌 讓您知道!

2017-04-18

文、圖∕黃俊選〈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生態淡水河棲地專職 自然名:蜻蛉〉        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1972)在五股溼地被發現,已經過十年了。牠是被國際自然保育組織(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簡稱IUCN)的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 species),該保護現狀比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IUCN需常對此範圍內的物種級別進行重新評估,以確保其危險狀況。觀看五股溼地的環境變化,包括潮水量無法補足、棲地逐漸陸化及破碎,以及人造廢棄物的丟棄及相關汙染。        恐怕不只是這塊牠賴以生存的家,更是許多棲息在此的萬物,共同面臨的問題。以全球四斑細蟌分佈來看,不只在台灣,還有中國廣東、日本、韓國、香港等處,卻不一定有在做長期監測及生態保育工作。所以牠的棲息狀況,更是一大擔憂。近年來,台灣除了五股溼地有四斑細蟌以外,陸續在磺港溪口也被發現。不過其數量卻不見穩定成長,反而在下降。        台灣學術及研究單位對台灣四斑細蟌之研究甚少,長期監測僅能仰賴民間團體如荒野保護協會等志工,其留存資料多半零碎或未經整理。於2015年荒野當時的理事長 賴榮孝(自然名:菩提樹)、台北分會長張菁砡(自然名:鯨魚)、副分會長兼主任秘書游晨薇(自然名:海洋)之建議下,首次動員志工及前輩開始整理龐大資料,主以荒野保護協會名義,與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合作,於第六屆台灣濕地生態研討會中,進行學術發表。        期間,協會也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林業試驗所等研究單位,共同擬定相關保育計畫,如生活史研究等。2017年初,我們也於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上,與特生中心發表於磺港溪口,採以標放法估算四斑細蟌族群數量之學術發表。從2015年起,我們不僅整理十年資料,找到對其生態保育的目標,也與學術及研究單位共同合作,學習相關技術,研擬相關規劃。期待未來,我們可以守護更多像四斑細蟌一樣的近危物種。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產卵點調查(上)

2017-03-18

從大山背護蛙過馬路開始 道路的出現其實對動物造成不少影響,像是棲地破碎化的影響以及道路死亡。在2008年荒野新竹的夥伴發現,在大山背地區的梭德氏赤蛙在繁殖季移動到溪流繁殖時,許多個體在道路上遭車輛輾斃,於是展開護蛙活動並發展至今。活動一邊保護青蛙過馬路的同時也向大眾宣導梭德氏赤蛙所面臨的問題,並開始關心除了過馬路以外這些青蛙們是否有安穩地傳宗接代。於是從2013年開始進行牠們產卵的資料收集,隔年開始測量產卵點的環境因子,希望能知道青蛙下溪流後產卵的時空分布以及對產卵地點的選擇。 蛙卵調查 我們依道路上護蛙所劃分區段有臨靠河道的區域進行卵團調查,以3-4天調查一次的頻度地毯式搜索河道中的卵團,找到卵團後會記錄下所需的資訊(圖一),其中有幾個重要記錄項目: 1. 固定地點的標準水溫及水深(從2014年開始) 2. 卵團所在地點的環境因子(從2014年開始,位置、最近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值、溶氧量、電導度等) 3. 鄰近有水參考點的環境因子(從2015年開始) 4. 卵孵化成功與否的追蹤(從2016年開始)。 從2014-2016這三年,分別調查到83、176以及189窩卵團。 產卵的日子 大致上從10月初開始就有成蛙出現,而卵團則到10月中才有發現(圖二)。結果發現當地族群至少有兩次繁殖高峰,分別出現在10/17-10/24以及11/2-11/12這兩個時段,前兩年第一次高峰卵團數量較多,2016年則是第二次高峰的卵團較多(圖二),所以兩次高峰哪一次數量較多並不一定。 從每次調查的標準水深以及水溫來看,調查期間的水溫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水深則是逐漸降低(圖三),卵團的出現數量在統計上並沒有與水溫或水深變化之間有相關性。但這三年調查下來,發現產卵總是在溪流水位降低之後才開始(圖四),推測在溪流水位降低之前的湍急水流會不利青蛙產卵,這可能解釋為什麼卵團並沒有在青蛙出現後立即出現。 產卵的區段 調查結果顯示梭德氏赤蛙的產卵位置分布並不平均,但主要集中在E3-F1以及可2-可3這兩個區段,且每年各位置的卵團比例並不同(圖五),推測是河床的年間變化所造成。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沒有發現卵團的地方是D3-E1這一段,該段溪流的行水區狹窄且水流相當集中湍急(圖六),這應是造成青蛙無法在該區段產卵的主要原因。(下篇待續)

四斑細蟌十年磨一劍——志工分享交流

2016-12-10

文、圖/余雅倩(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青苔) 水池是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家,而五股溼地位處淡、鹹水混合之處,自2005年在五股溼地蘆葦叢裡發現稀有物種「四斑細蟌」,隔年起每年3月到10月便持續進行蜓調至今。今年的調查結束後,荒野保護協會與蜻蜓專家林斯正老師合作,為辛苦的志工們安排特生中心兩天一夜的分享之旅。 第一天到達特生中心,即開始在園區內自然觀察。此時的臺北依舊綿綿細雨,而南投的氣候即使到了秋末,仍是晴朗的好天氣,許多蜻蜓和豆娘追逐飛舞,蝴蝶們也忙碌地吸取花蜜,這個時節水岸邊的大安水蓑衣正開著紫色的小花。到了夜晚,我們一樣在園區進行夜觀,白天不常見到的昆蟲們,或是不肯乖乖停下來的小傢伙,全都安份地在樹枝上休憩,等著被我們發現。突然間,夥伴聽到一陣騷動,原來是蟋蟀在振翅求偶,而佳人遲遲不肯點頭,只好不停地展現誠意,經過一番努力終成佳偶。誰說戀愛有分季節呢?四季都是戀愛的季節啊! 在夜觀前瑞禮大哥分享十年來的四斑細蟌調查結果,針對五股溼地不同樣線比較,以及觀察到的雌、雄、未熟、交尾數量等。今年開始參加蜓調的我,看到十年來累積的資料和表格,深刻感受到真是十年磨一劍啊!從紀錄下來的資料中抽絲剝繭,剖析四斑細蟌在五股溼地面臨的生存考驗。真的慶幸有這麼多辛苦付出的志工長期參與及關心,每一次踏查都是很重要的行動,雖然當下會覺得調查很辛苦,尤其在酷熱的陽光下走在泥濘的蘆葦叢中,悶熱的涉水衣內汗水浸濕,加上如果穿到破掉的涉水衣,鞋子進水更是舉步維艱,時常覺得快要中暑了。 今年的調查結果,發現五股溼地的四斑細蟌數量遽降,生物數量的改變或許是因為棲地的改變與破壞,也可能是因為氣候環境的變異等,如果沒有持續進行調查,就不會發現棲息地改變而威脅到生物的生存。 白天的蜻蜓、豆娘總是忙碌的飛舞或稍有停歇,長期關心四斑細蟌的瑞禮大哥提起,有次在深夜進入五股溼地查看,發現睡夢中的四斑細蟌安穩地在樹枝上休息,就像是晚點名般,一動也不動的可以好好的數一下數量,這時便有許多夥伴吆喝相約一起去夜觀,想要一睹數十隻四斑細蟌聚集的盛況。反觀白天的調查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體長僅25 至30 公厘的四斑細蟌只憑肉眼非常難發現,尤其停棲在蘆葦叢中,保護色充分發揮作用,即使好不容易發現了,一溜煙就又躲藏起來。蜻蜓和豆娘的習性是來回飛翔,一段時間就會回到剛剛停駐的樹枝上,只要耐心守候,就有很大的機會再次相遇。 而此次的活動最後,就是規劃明年一整年的調查樣線與志工認養,其實,每次的調查,會將所有看到的蜻蜓、豆娘記錄下來,而蜻蜓、豆娘也如同溼地中許多生物一樣,族群量表示棲地當時的狀況,是重要的環境指標。希望藉由我們長期的關心與紀錄,以及更多人力參與調查,可以守護在這裡生活的生物們,讓更多棲地成為生物的避風港。  

2016年竹北蓮花寺溼地保護區現況及保護工作

2016-12-10

文、圖/沈競辰(蓮花寺溼地食蟲植物保育計畫執行人) 蓮花寺溼地位置 竹北蓮花寺溼地因緊鄰竹北蓮花寺而得名。位於竹北市與新豐鄉交界的鳳鼻尾山系內,沿台61 線西濱快速道路北上,過了南寮約7 公里處的鳳鼻隧道前右轉,順著蓮花路走到底即可到達蓮花寺,蓮花寺溼地位於寺廟的左側。此地位於湖口台地南緣,新竹平原的北端,位鳳山崎山系的最西緣。以臺灣種類最多的食蟲植物及稀有伴生植物的生態系而聞名,也是許多植物學者踏查的植物寶地。蓮花寺溼地保護區範圍位於軍方管制的區域內。大致可分為陷谷草澤區和停車場下砂地共約1.2 公頃的範圍,屬於為地方級重要溼地(暫訂)。 蓮花寺溼地內的稀有的食蟲植物 臺灣的食蟲植物約有10 餘種,以茅膏菜科(Droseraceae)茅膏菜屬(Drosera)及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狸藻屬(Utricularia)兩大家族為主。食蟲植物多數生長在貧瘠的土壤、地下含水量豐富的區域。食蟲植物在生態體系上扮演複雜又特殊的角色,因有綠色葉片所以具備植物生產者的功能,同時具有捕食食餌肉食(carnivore)二級消費者的行為,過去普遍分布在金門、臺灣本島的食蟲植物,許多處的棲地皆因經濟發展及土地需求量增大和除草劑廣泛使用等人為因素陸陸續續消失,讓食蟲植物群落已面臨滅絕危機。 竹北蓮花寺溼地的食蟲植物包括有茅膏菜科的小毛氈苔(Drosera spathulata)、寬葉毛氈苔(D. burmanii) 和長葉茅膏菜(D. indica)及狸藻科的長距挖耳草(Utricularia caerulea)。本區為長葉茅膏菜台灣現知唯一穩定族群生育地,數量少於1000 棵,保育等級屬於瀕臨滅絕(Endangered)。另一種寬葉毛氈苔又稱金錢草,臺灣數量也相當稀少,保育等級屬於易受害(Vulnerable)等級。 保育計畫先挑選長葉茅膏菜、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及長距挖耳草等四種食蟲植物,以及田蔥、桃園草(黃蔥)及點頭飄拂草三種稀有伴生植物,列為本棲地七種標的(keystone species)優先保育植物。其中最稀有也是臺灣最大型的食蟲植物——長葉茅膏菜,在荒野接手之初只剩下30 至40 棵,在接近20 年來荒野保護協會志工長期冒著烈日與酷寒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進行棲地保育的工作。終於能夠達到每年數百棵成熟開花株的穩定族群。 竹北蓮花寺溼地在生態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荒野在這塊保護區經營管理模式是將該溼地設定為種源庫,來維繫蓮花寺溼地內的標的保育植物族群能穩定存續。同時,與學術單位合作,對標的植物進行繁殖及學術研究,並將研究出的結果應用在棲地管理以及醫藥等用途。除此之外,透過志工假期、科學及環境教育,讓更多的民眾認識食蟲植物和棲地的生物多樣性。 荒野保護協會在保護區的維護管理主要工作如下: 將標的保育植物生育區域區劃樣區,標的保育植物利用竹籤及保力龍球標示以便計算族群數量及分布情形。 樣區內長葉茅膏菜生長季節定期以人工修剪抑制標的保育植物周遭伴生植物生長,以免生長過於茂盛將食蟲植物蓋死。 樣區外及走道定期以機械方式割除伴生草類並移除草葉。 長葉茅膏菜冬季枯萎死亡後進行大面積割草一次,並以翻土方式,促進長葉茅膏菜種子發芽。 蓮花寺溼地保護區現況 保育工作往往會遇到許多自然與人為的不確定因素。本保護區今年(2016)由於受到劇烈天候變化、暴雨、土石崩落及臺灣野豬進入覓食影響,原生食蟲植物植群受到很大的衝擊,七種標的物種植物數量皆有減少。但由於皆為自然因素,所以暫時不採取人為改變環境控制措施,仍以持續監測,觀察長期變化為主。 溼地於今年一月底連續遭受接近零度強烈寒流侵襲,造成十二月及一月份發芽的長葉茅膏菜幼苗全部凍死,在原分布區域補撒去年採收冷藏種子,以及一月份割草後,志工將草莖搬移,部分原有土中種子暴露在陽光下發芽,至二月份開始觀察到長葉茅膏菜新生幼苗,較正常狀態下延遲了一個月,植株數量也較稀疏。於5 月21 日進入維護時,發現一群臺灣野豬進入本溼地範圍內覓食,野豬以銳利的獠牙及口鼻在保護區內大面積的翻攪土壤,以禾草的根莖為主要覓食對象,挖掘深度可達20 公分以上,長葉茅膏菜雖不是其主要覓食的對象,但翻攪周遭禾草土壤造成長葉茅膏菜根系暴露、掩埋及覆蓋的效果,原有上百棵正在開花的長葉茅膏菜幾乎全毀。保護區是臺灣桃園草最集中的區域,數十棵桃園草植株也被破壞,只剩下少數幾株殘留。 臺灣野豬進入覓食為一長時間持續進行的過程,自五月發現後至十月都持續發現有進入覓食的食痕,覓食區域又會被重複翻攪,所以無法明確界定其覓食區域,但8 月份調查時發現部分野豬翻攪過後的土壤長出新的長葉茅膏菜幼苗。由於長葉茅膏菜為一陽性先驅植物,土壤的擾動有助於長葉茅膏菜的生育。野豬的覓食雖然暫時造成現生植群相當大的破壞,但自然演替就是生物不斷消長的過程。將持續觀察臺灣野豬覓食造成植群演替的過程,可供日後研究之參考。 保護區另一天然災害是遭到強烈暴雨,造成陷谷兩側崖壁土石鬆動大面積崩落,崖壁由於多為砂質,土層膠結力度低,遇到暴雨沖刷極易崩解,六月中旬保護區陷谷地最高處防砂壩南側邊坡大片土石崩落,造成保護區內數百棵小毛氈苔、數十棵寬葉毛氈苔,桃園草、點頭飄拂草、大葉穀精草、菲律賓穀精草族群完全被埋在厚厚泥沙下,泥流順斜坡傾洩而下,將整個陷谷區的草生地掩埋,只有陷谷南側一帶地勢較高,倖免於難。位於下方防砂壩地勢最低的一個區域,才被臺灣野豬翻攪啃食,剛剛扒平播下長葉茅膏菜種子就又被泥流填平實在頗為痛心。待地質穩定後,日後將優先以該區域優先復育區域。總體而言,今年溼地內保育植物數量都有減少之趨勢。 溼地內長葉茅膏菜僅分佈在一帶狀區域約150 平方公尺面積內,為臺灣現存最大的生育地,長葉茅膏菜的棲地非常侷限,現況岌岌可危。以往長葉茅膏菜在野外自然復育的情況皆不理想,去年臺大生命科學系高文媛教授指導研究生黃閎義先生將長葉茅膏菜的人工栽培條件順利解決,可以在人工環境下將長葉茅膏菜大量繁殖,保持其族群的存續。食蟲植物的特殊捕食方式具有科學教育價值,許多更具有醫療效用,值得持續研究,期望大家共同關注及參與保護這些稀有又神奇的植物。  

搶救四斑細蟌大作戰──荒野棲地志工的守護行動

2016-12-10

文、圖/黃俊選(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生態淡水河棲地專職) 在廣大的地球上,多數生物如細沙般,跟我們一起生活著。但有些生物又比我們小,甚至不易察覺。如果牠們的棲息環境不是我們易到之處,其生存危機,或牠們在生態棲位(Niche)的重要性,就更不得而知。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 1972))就是這類昆蟲,它屬於小型的豆娘類(體長約2.4至2.8公分),且棲息環境受限。根據科學家對四斑細蟌之地理位置的記錄,僅發現日本本州東海岸、中國廣東、香港和臺灣大台北地區(五股、社子島、磺港溪口),以及韓國之河口與沿海交界的泥灘、溼地(如:蘆葦叢、紅樹林區等);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育組織的保育紅皮書中,已被列為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 species)。這些地方必須著涉水衣等裝備,於高溫炎熱、植物比人高的荒野,才有機會發現牠們的存在。 荒野棲地志工如何搶救四斑細蟌 淡水河包括主流、基隆河、新店溪及大漢溪,為北臺灣最重要之河川之一,雖有重要的溼地生態環境,但因流域內居住超過臺灣四分之一人口,因此河川也承受被開發為休閒遊憩區域或人為景觀區等壓力。河川灘地為洪泛區,可分為尋常洪水不易溢淹之高灘地,以及常時潮汐可溢淹之低灘地。而淡水河之高灘地目前已大部分被開發為腳踏車道、球場、運動場、公園、人工植栽、堤外便道及人工景觀設施等;低灘地位處於潮間帶,生態資源豐富,除部分為自然保留區或保護區外,其餘區域受民眾及民意壓力,常依循現行傳統高灘地管理模式。在缺乏科學量化管理數據情況下,定期除草或施作設施,常破壞稀有或重要物種(例如四斑細蟌)之棲息環境,造成生態環境嚴重劣化。因此今年,荒野保護協會的棲地志工們,除了持續關注四斑細蟌於新北市五股溼地的棲息狀況,也對基隆河段與磺港溪口有發現其棲息之處,進行環境監測與個體記錄。 在守護行動之前,正面臨調查人力短缺,無新血加入;二重疏洪道出口堰在修復後,造成五股溼地內水位降低,棲地逐漸陸化,發現曾有四斑細蟌出現的棲地較去年少,且調查所得的總數量也減為個位數。同時,我們也擔心除了五股溼地之外,其他淡水河段的四斑細蟌棲息過得好嗎?是否也有一些棲地問題,影響其族群數量。所以從一月開始,我們擬訂目標,結合國內專家學者(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林斯正老師)等專業技術,並規劃今年度培訓之主軸,新加入的夥伴能學習調查方法,記錄不同蜻蜓種類及四斑細蟌個體、棲地狀況,而舊夥伴可以自我提升。 守護行動的成果 今年四月初,共有20位新血加入,多數是第一次參加調查,但是想為環境付出心力,以及投身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的夥伴。本次培訓,各學員需完成至少兩次的調查工作,建立對四斑細蟌及其他蜻蜓、豆娘類在五股溼地之基礎認知(物種辨識、生活習性,以及不同蜻蜓、豆娘偏好環境等)。同時,舊夥伴也可以對四斑細蟌以外的蜻蜓及豆娘有所認識。經過今年的努力之下,四斑細蟌調查在五股溼地共有111人次參加,總發現27隻;磺港溪口共有35人次,總發現75隻;該成果不管是人力和發現四斑細蟌的總數量,都較往年提升。 回顧2006年開始投入四斑細蟌調查至今,我們曾經於2012年記錄到最多(1229隻),但隨著棲地變遷和投入人力的改變,的確都帶給我們不少經驗累積。或許在投入十年的老前輩心裡,四斑細蟌就像是他們的孩子一樣,不斷地給予觀注及關愛,苛護著牠們,希望牠們可以在五股溼地及淡水河各處,找尋到自己安居之所。只是老前輩隨著時間也會變老,身體可能不如當年行動方便,又或者有其他事情,使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身為後輩及新加入的我們,有一部分也是深受他們的付出而感動。未來我們將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經驗,讓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可以持續進行。荒野棲地志工的守護行動不僅是在四斑細蟌,也有其他動植物,這一切只是希望做出對環境友善的付出。 荒野式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推動 我們是一群素人,單純想為環境付出友善的行動,但能做什麼?荒野保護協會的目標是要達到「棲地守護」,而它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態保育工作。以四斑細蟌來說,從有人發現牠,到知道牠的稀有性,以及其棲地因人為開發所形成的受限性,以及思考牠能否成為指標物種(如作為低、高灘地之生物指標,降低沿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開始有夥伴在想如何解決問題,讓牠得以生存下去,對我們的環境更好。這就是一種荒野式四斑細蟌保育工作。但術業有專攻、經費有所限,素人能做的事情面臨許多挑戰;因此,也需要相關各行各業的相助。 有位關心生態的作家曾經說過一句話「牠們在自殺,是我們的死」。此隱喻在告訴我們,如果沒有發現比我們還要小的生物正在消失,也許就拯救不了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野生動植物跟我們一樣,棲息在這個地球,居住在河川、湖泊、溼地、森林,或你家隔壁的公園綠地,如同我們的鄰居般,雖然不易見到牠們,卻真實存在。荒野棲地志工認為付出雙手雙腳的操作,才能去守護我們美好的生態。某位印地安人酋長也曾說過「我們可以拿乾淨的水、空氣、土地去換大把鈔票,但無法用鈔票換回它們」。如果您願意加入我們,用實際行動守護金錢無法交換的生態,加入四斑細蟌保育工作,瞭解以下示意圖後,歡迎跟荒野台北分會棲地組連絡。   2017年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之項目 四斑細蟌成蟲及稚蟲數量、棲地附近植被及水質相關調查。 四斑細蟌野外族群消長與棲地因子變動分析。 四斑細蟌生態保育故事本之設計及製作。 提升志工對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的能力,以及招募新血。 於相關場域,持續與公部門溝通,以及增加對民眾推廣之軟性告示牌的規劃設計。

2016 國際溼地大會研討會參與心得

2016-11-08

文/謝祥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圖/謝祥彥、黃振福(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環教基地主任)、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 2016國際溼地大會研討會以「共生方舟——看見溼地新價值」為研討會主題,本會列為協辦單位,主要工作為規劃專家學者溼地參訪行程、事前主題籌備規劃、溼地創意嘉年華會之溼地講堂演講等工作,就本次參與及溼地守護相關資料整理與各位分享。 拉姆薩公約與臺灣的國際接軌於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薩簽訂的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全名為「特別針對水禽棲地之國際重要溼地公約」(Convention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s),在1975年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支持,成為聯合國第一個保護溼地的公約,目前共有169個締約國,2,242個公約保護溼地,面積達215,247,833公頃。 臺灣雖然不是拉姆薩公約的締約國,但仍積極與世界接軌,透過評選及立法保護臺灣的重要溼地,於2006年10月內政部營建署邀集專家學者與相關NGO團體成立「國家重要溼地評選小組」,進行國家重要溼地評選。2007年12月遴選出七十五處「國家重要溼地」,並開始對重要生態關鍵地區加強保育與復育工作。至今共有「國際級」溼地二處、「國家級」溼地四十處、「地方級暫定重要溼地」溼地四十一處,約面積約47,267公頃。2015年2月2日正式施行的溼地保育法強調保育與明智利用並行,也是臺灣溼地保育的重要里程碑。 本次溼地大會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共15位溼地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同時聚焦於「溼地在國土計畫中的定位與調適、河/海/溼地之水資源及防洪管理、里山倡議與溼地產業再生、人工溼地永續性操作與溼地環境教育、溼地NGO/NPO所扮演之角色與實務操作」等5個主題,廣邀臺灣溼地相關學者及社團投稿發表論文,是年度溼地經營管理的一大盛會。 溼地大會研討會的收穫與學習 本次溼地大會研討會約有500人參與,其中荒野建議增設「溼地NGO/NPO所扮演之角色與實務操作」主題,期望在學術研究發表之外,也能透過此一盛會讓臺灣各處溼地努力的NGO伙伴有分享交流的舞台,在此主題中邀請了日本沖繩名櫻大學新垣裕治教授及財團法人臺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邱銘源副執行長進行專題演講,另外還有關渡溼地、高美溼地、洲仔溼地、東源溼地的論文發表。 日本沖繩名櫻大學新垣裕治教授針對沖繩紅樹林溼地管理及其在生態旅遊的功能進行專題演講,與臺灣認知紅樹林已經過度擴散不適合再進行種植,應該考慮進行適度疏伐(淡水河沿岸)、皆伐恢復原始灘地(新竹香山溼地)不同,沖繩有著紅樹林種植、紅樹林獨木舟之旅的獨創旅遊活動,學校的校外教學、環保團體中也持續推廣種植紅樹林,這樣的發展造成某些區域紅樹林增長了141%(1965-2007),但當地也開始發現過多的紅樹林造成鳥類數量下降,現在沖繩也慢慢開始以管理紅樹林代替種植的活動,並防止外來種的入侵。 財團法人臺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邱銘源副執行長分享溼地民間組織之溼地在地經營,分享八煙水梯田、清水溼地小白鶴守護到推動金山倡議的過程,其中金山倡議宣言的願景以友善農業的推動為手段,以生活、生產、生態共生為目標,堅持農地農用,推動友善生產,建立產銷架構等願景值得參考與借鏡。 關渡自然公園由處長陳仕泓分享,台北巿野鳥協會如何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仍然能夠透過企業合作的方式得到經費支持,據統計2011年至2015年共有94家次企業支持佔其總收入38.07%,而政府專案補助及門票收入只有9.8%、8.2%,在現今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氛圍下,荒野也應該盤點自己的溼地經營的特點、提供更多合作機會增加企業合作的可能。 屏東東源溼地的保育案例由牡丹鄉公所農業觀光課課長蔡重仁分享,介紹當地如何由地方行政機關與在地原住民社區組織在學術單位的協助下,主動提出登錄為國家重要溼地,在普遍反對劃入國家重要溼地的現在是一個很特別的案例,顯示出鄉公所的用心經營,並分享東源溼地在社區參與、公私協力的原則下,六年來順利執行國家重要溼地保育行動計劃的歷程。 在兩天的研討後,大會提出2016國際溼地大會臺北國際溼地宣言,其中「推動以捐贈、長期租借、委託、環境信託等方式,將溼地委由在地有經驗之NGO/NPO團體管理,使溼地保留其自然功能,以達永續性之目的。」、「任何在溼地進行的公共建設,應遵循《拉姆薩公約》,若有物種種群1%棲息在此溼地,該建設應迴避衝擊生態系統或溼地破碎化。」這兩條是荒野持續關注的核心目標,我們也將持續努力守護溼地。 宜蘭參訪活動 9月16日大會安排國內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至宜蘭荒野關注的雙連埤及五十二甲溼地參訪,原本擔心受到颱風的影響而要改期,當天卻意外碰到好天氣。在雙連埤由荒野簡報過往歷程及未來發展方向後,便帶領參訪者至湖邊實地觀察,說明未來我們希望透過湖畔的梯度復育、水生植物種源庇護等方式讓原生水草能逐漸回到湖區裡生長,專家們十分肯定我們的努力也讚嘆當地的美景,美中不足的是,導覽中外籍學者對植物十分有興趣,但受限於語言能力只能一直用手機查學名讓他們了解,未來在器材的部份可以準備平板電腦,並事先準備好物種名錄資料,讓參訪者易於了解,導覽也更順暢。 中午來到五十二甲溼地享用在地風味餐,美味的料理透過大廚梅阿姨的解說,讓大家讚不絕口。簡報後首先帶參訪者搭乘鴨母船遊五股圳,體驗古早交通工具,享受悠閒的水上時光,再帶至百年風箱樹、成興大小池等溼地內重要保育點踏查。最後來到今年荒野嘗試種植菱角的田區,說明操作概念並希望能夠持續與地主合作擴大種植面積,供水雉利用。希望未來五十二甲溼地能夠有多樣性的棲地環境,讓不同種類的水鳥都能安心棲息。 省思及後續操作方向 觀察本次溼地大會研討會內容,荒野本身也有許多的溼地經營管理經驗值得分享,如五股溼地的認養經驗、雙連埤從水草搶救延伸到剛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機構認證、新竹蓮花寺食蟲植物的守護、香山溼地及高美溼地移除入侵植物、馬太鞍溼地與地主共同經營的模式等等都值得經驗分享及交流,明年五月臺灣溼地大會及十一月在日本九州舉辦的亞洲溼地大會,我們將準備好展示我們的努力成果。  

溫柔的守護——荒野親子團北五團與嵩山社區共同守護百年梯田的故事

2016-11-08

文、圖/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 網路爬文時偶然地瀏覽到親子教育前輩林耀國的文章,文中提及「荒野親子團的活動主要是邀請父母陪同孩子在各種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對自己、對人、對自然萬物的欣賞與尊重,並在持續地成長與學習裡培養足夠的能力付諸行動守護大地,成為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力量。」(摘自2012年6月親子教育委員會簡介) 仔細拜讀對於親子團的見解與期望,檢視著「付諸行動守護大地,成為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力量」等文字,腦中想著荒野臺北親子團北五團積極參與嵩山社區共同守護梯田的行動,不僅僅只是關注而已,而是與社區互利合作且長期投入第一線生態調查與棲地守護的重大成就,所展現的不就是親子團設立的初衷嗎?因此忍不住想與所有荒野的夥伴們分享並請大家給予支持與鼓勵。 嵩山梯田的美麗與哀愁 嵩山社區位於新北市石門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部份區域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由於先民勤勞地依山勢構築梯田並保留至今,社區擁有北臺灣百年的梯田景觀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眼子菜、榖精草、田螺、稜田螺、毛蟹、鱔魚、泥鰍等,社區也因而有「田螺故鄉」的美稱。現今居民仍善用豐沛又純淨的水資源優勢搭配市場需求,逐漸轉以種植有機蔬果稻米並有部分中藥種植,但因缺乏整體規劃,故大多仍以個人或家族經營為主。 雖然社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同時也面臨臺灣偏鄉的共同困境,即人口老化、人口外移、耕地荒廢等問題,致使昔日綠意盎然的梯田景觀已不復見。所幸2012年在嵩山社區發展協會江理事長推動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進行農田復耕、引進日本越光米、遵古法秧苗培育、成立「千歲米」品牌打響知名度,恢復梯田景致也成為各界參訪的對象,甚至荒野志工夥伴也經常借用場地辦理活動,更於2014年9月成為新北市第七個完成農村再生的社區。而近年來居民更積極延續成果、種植花卉、結合景點,發展觀光產業,希望成為景觀與產業共榮的社區。 2016年5月時,臺北棲地志工在一次探勘中發現,梯田除了擁有許多珍稀的原生水生植物、蜻蜓及田螺外,居然也出現了外來種入侵的問題,經訪談詢問後得知,原來是這幾年不當的引進與疏忽,才讓福壽螺、大肚魚進入了這個美麗的聚落,但也使得這百年梯田內的原生物種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甚至有滅絕的可能。 社區面臨的問題與親子團進駐的難題 已知外來種問題造成農夫的困擾與作物的損失,通常面臨這樣處境的農村,尤其在人口少且高齡的聚落中,迫於無奈大多採以除蝸劑或其他藥物來解決問題,但也直接污染了大地及水源。而嵩山社區除了堅持採以無農藥、無化肥種植的「千歲米」梯田區外,其他區域確實有可能面臨這樣的處理方式。 北五團幹部得知這個消息後,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大夥趕緊邀請分會秘書及棲地守護部,召開多次會議後,設定了清楚又簡單的目標: 根絕梯田內的福壽螺、移除大肚魚,守護梯田生態。 避免福壽螺、大肚魚再次進入社區。 協助社區維護工作(修繕田埂、老屋、除草……)。 決定以一團之力協助阿公、阿嬤將惱人的福壽螺及大肚魚趕出社區,也間接降低化學藥物污染大地,但這樣的好意卻面臨了在地人的質疑與反對,包含擔心外地人的虎頭蛇尾、活動中農地、農作的損失或不想徒增困擾及臆測荒野人是否別有用心的對待,總算在幾次當面溝通說明及幹部的奔走下,使得江理事長、陳總幹事與地主釐清與認同了北五團願意協助社區守護梯田的美意並獲得了讚賞,於是親子團馬上著手進行後續的工作與活動安排。 親子團共識的凝聚與策略擬定 為了使團內所有的家長及孩子們了解協助社區守護梯田的意義,在共識凝聚期間,大人們討論起一系列如何凝聚共識的方法與棲地守護方式來進行內部宣傳與實際的社區協助工作,也嘗試與社區排定共同行事曆,便於雙方了解工作進度及後續工作的安排,相關工作包含: 一、凝聚共識與內部宣傳 為了讓眾人同心協力,因此進行了舞台劇編導以「嵩山社區保衛戰」來凸顯梯田的美麗與危機,設計「體驗式教案」藉由討論與了解農園生態食物鏈,來了解福壽螺對農園生態的影響,還編製了「幸福的守護」影片以俏皮可愛、卻又深入的節奏,逐步強化共識及帶領團員了解社區進而自發性的願意守護社區。 二、梯田守護策略 為了清楚福壽螺、大肚魚及其他稀有生物的分布範圍及到底有哪些生物種類?親子團預計以調查記錄表搭配相機,採親子組隊方式針對全區梯田進行資源調查與彙整,順便讓蜂、蟻及小鹿記錄梯田的四季變化。 而相關調查數據則委由棲地守護部的協助彙整與回饋資訊給北五團,藉以了解福壽螺、大肚魚的調查分布狀況與清除進度,每月再與社區協調確認工作區域及調整作戰策略或研發工具。如福壽螺或大肚魚移除完畢時,還可安排協助社區進行田埂、老屋維護等社區服務工作,將成為社區最歡迎的合作夥伴。 三、社區未來的產業合作策略 除了梯田調查與外來種移除工作外,親子團也討論起了梯田守護對策,將嘗試與在地農友進行合作,透過社區總幹事引介及多次拜訪接洽,預計向原先有意把水田闢建成玄天上帝宮停車場的地主,遊說與親子團合作契作的可能性,聘僱地主成為友善農耕的「田間管理人」,並計畫延伸將地主所生產的稻米建立品牌為「玄天上帝米」。如此不但保存了梯田內的珍稀物種、一方面也兼顧地主的權益與提供親子團無毒的稻米,就這樣在每次會議中,你一言、我一句、大家考慮再三或突發奇想的天馬行空下,北五團一步步的跨出棲地守護的初體驗,無論最終結果會如何?或將會遭遇怎樣的突發狀況?北五團所有成員都期望著,必定能藉由自己的雙手,親自將福壽螺與大肚魚趕出社區,保存嵩山梯田的百年風華。最重要的是守護了優良的百年梯田,也達成了前理事長李偉文與林耀國最初設定荒野親子團對於「棲地守護」的期許與實踐,可謂一舉多得。 守護期間大家依行事曆前來社區召開團集會及協助農友的守護工作,雖然感覺前去同一地點會感到無趣,但也省去每次集會時尋找新地點、大會勘、聯繫與安排交通路線等的大量作業時間,另外親子團集會方式總是大人(育成會)與小孩分開運作,也因為守護工作繁多,因此每次的團集會的進行流程,北五團已分工安排上午進行外來種分布狀況監測及外來種移除工作,下午也分工安排團集會與其社區工作。 想發動自己的棲地守護行動嗎? 看完了北五團即將開跑的守護行動您是否也蠢蠢欲動了呢?如果您想要更清楚了解狀況,或是仍不知該如何投入棲地守護行動,您可以聯繫總會棲地守護部討論方式或可以參考北五團的守護行動流程概要,選定好真的需要被守護的土地,一步步依循與擬定好策略,與夥伴們一起捲起袖子,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群組的棲地守護行動。   北五團守護行動流程概要 選定需要守護的棲地並了解狀況與需求。 複式團長邀請專職及次團幹部召開討論會進行說明與擬定行動構想。 討論制定出既清楚又能執行的目標及守護工作內容。 聯繫社區說明來意及取得合作同意。 討論內部共識凝聚方式、塑造情境來引導團員進入狀況。 依凝聚方式進行戲劇排演、開發情境教案遊戲、收集資料製作對內簡報。 安排時間於各團集會中,正式向所有團員述說社區故事與梯田危機。 引導團員進行社區如何守護及戰略的討論擬定,綜合大小朋友意見彙整出守護方式,成為團員的共識(調查、移除工作、協助社區)。 制定及確認簡單又清楚的調查、守護記錄方式(含影像記錄)。 再與社區討論工作內容及確認雙方行事曆。 依行事曆再與社區確認後執行活動及器材準備。 守護故事的發表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