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溼地亦是魚類、水禽、溼地植物、水棲昆蟲與相關之生物之棲息場所,在生態意義上更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按國際濕地(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1971)第一條對濕地之定義:「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泥沼地、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之海域。」因此,從沿海地區泥質灘地、岩礁、河口、沙灘,到內陸窪地、河川、漁塭、水稻田、水圳、埤塘,到山區林澤、水庫、高山湖沼等,皆屬濕地網絡的一環。依據生態學家尤金‧歐頓(Odum,1971)的估算,溼地的總生產能量是一般良田的二倍半到四倍,而且世界上魚類總產量的2/3和半數的全球人口所食用的米、麥都產自溼地,不僅如此!溼地的潛在功能還包含了淨化水質、調節洪水、保護海岸、過濾污染物、調節氣候、以及作為休閒及環境教育的場所等功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

重回農田的辛勤與美好

2014-12-22

台灣以農立國,但隨著人口增多、生活形態改變,農地非農用的情形持續增加,休耕補貼政策讓許多農地閒置,久居都巿的學童更是不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 農田是重要的生態環境,如宜蘭的水田是一期稻作,冬天放水休耕時,是成千上萬冬候鳥的理想棲地。透過友善的耕作方式,使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現今在宜蘭、新竹、嘉義皆已在運作中,未來將透過夥伴的一齊努力,讓在地更多農地活用。   宜蘭雙連埤溼地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擁有90多種以上水生植物及罕見的浮島生態,縣府於92年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政部更於96年評選為「國家重要溼地」。然而學術單位監測發現雙連埤水質不佳,且有持續性的污染源進入,顯示周圍的農業活動(化肥、農藥、除草劑)對雙連埤水體確實有相當影響。儘管宜蘭縣政府曾輔導當地進行有機耕種,但農民擔心生計及有機作物賣相不佳與產量不穩定,大多仍選擇過往的慣性農法。   2010年起,荒野與緯創人文基金會以雙連埤生態教室為基地推動環境教育,於2014年推行4分地友善農耕契作,並引導荒野親子團共113個家庭以類似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模式,進行2分地的友善契作,用團購方式預先支付作物金額,一起採收與分享作物,風險與維護則由支持的家庭與農民共同承擔。這樣的契作方式,能讓利潤回歸農場,農民願意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且無須擔心銷售問題。參與契作的家庭除了親身體驗耕種的辛勞與採收的樂趣外,契作期間以「吃的力量」友善土地、進行環境保育,同時保護雙連埤水域,減少化肥造成埤塘優氧化、除草劑因下雨流進水域對水生植物造成影響。   另外一方面,新竹分會從2012年起開始投入友善契作,從南埔田的3分地出發,擴展至竹北東海里,以及橫山豐田(油羅)村,「穀東」也從荒野夥伴延伸到新竹市、新竹縣的一般民眾。友善契作發起人副分會長許天麟老師最初主要推廣無毒農產,接著以田間體驗活動帶領消費者實際接觸土地,至今已超過600人參與,尤其到今年,油羅田嘗試建立起農事工作團隊,發現在這樣鄉間基地裡,不但孩子有無限的新鮮樂趣、寬廣的場地,一群大人也因親自耕作、呵護蔬果從種子到收成,從中體會到踏實的喜悅。   在友善耕作之下,油羅田間重新看見了泥鰍,東海田則陸續觀察到龍虱、水蠆、赤蛙、白腹秧雞、彩鷸。於是荒野新竹的友善契作,不再只是無毒農產的買賣,同時兼具食農教育、棲地守護,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關係。   宜蘭雙連埤契作豐碩果實 4分地友善農耕契作 2分地以類似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模式,由荒野親子團共113個家庭進行友善契作   新竹友善農作豐碩果實 北埔南埔:2012 / 3分地  竹北東海:2013、2014 / 6分地  橫山大山背:2013 / 2分地(契作案終結,地主收回) 橫山豐田(油羅):2014 / 4分水田  3分旱田     欲閱讀更多內容,請線上參考2014成果報告

一步一腳印,棲地守護與調查

2014-12-22

荒野發展至今,已在全台74處地點進行棲地圈護、物種保育、生態調查、自然解說等各項工作,皆取得豐碩的成積。 對於守護棲地而言,即使只是簡單記錄下物種名稱、數量,長期累積下來也十分可觀,隨手一拍的照片,也可能是很重要的資料。如2005年8月28日在五股溼地隨手拍到的一張蜻蜓照片,居然是全台灣新記錄的四斑細蟌,自此之後五股溼地受到更多人重視,進而成為國家級的重要溼地。 更重要的是,平日累積棲地內的資訊,對於突如其來的開發或破壞,即可立即提出生態數據,明白指出該棲地有哪些重要生物棲息,要求政府及開發單位提出妥善的保育措施,進而阻擋不當開發。此外,棲地調查收集到的生態資訊,也可做為自然解說、組內進修、出版摺頁或刊物……等素材。   2014年世界地球日,荒野選在4月19日,邀請各棲地志工一同進行自然觀察。活動定調為大家輕鬆隨手做記錄,不限時段,只要在各分會關注與熟悉的定點進行即可。總計全台有264位夥伴、於32處棲地參加,共登錄1,802筆生態資訊,其中445筆記錄是在現場使用手機APP直接輸入回報,1,357筆為先拍照記錄,事後使用網站介面登錄。 本次活動規畫以6大類群為主要記錄目標,地球日當天記錄到植物626種、鳥類50種、昆蟲209種、兩棲爬蟲類27種、哺乳類1種、水生生物52種、其他類群生物59種,共計1,024種生物(包含可分類但未確認種)。     全面自然觀察記錄以植物最多,佔61%,昆蟲佔20%排第二,細分類草本251種、喬木159種、蝶蛾93種為最多,其他類群雖然記錄不多,卻不乏保育類記錄,如鳥類有林雕、大冠鷲、鳳頭蒼鷹及烏頭翁,兩棲爬蟲類有諸羅樹蛙、台北樹蛙及眼鏡蛇……等物種。 未來荒野將持續調整記錄方法、招募及培訓志工夥伴、設計特定物種全台同步調查活動、擴大參與對象,期望荒野腳踏實地的累積生態調查記錄,能對全台灣的棲地及生物有所貢獻,願萬物都能在台灣這個寶島上共生共榮、繁衍興盛。   欲閱讀更多內容,請線上參考2014成果報告

堅持守護,棲地永續不止息

2014-12-22

荒野成立迄今19年,棲地守護一直是我們的核心理念,更是重要發展方向。透過各種方式取得棲地管理與監護權後,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心力維持,舉凡辛苦的棲地改善工作、移除外來種、生態調查、棲地巡守、棲地環境教育、友善農作…等,都需要荒野全台各分會伙伴們的長期投入。 棲地認養與委託管理 本年度除了持續認養「台北五股溼地生態園區」與「台北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也繼續接受地主委託進行「高雄蓮花池溼地」棲地管理,以及與地主共同經營的花蓮「白鷺橋溼地」、「幸福湧泉溪」與「荒野三號溪」,更於下半年新增了「台北翠山里台北樹蛙棲地」的管理。 「台北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認養工作迄今已邁入第10年,透過志工們的付出與努力,完成了諸多生態調查、環境巡守、棲地維護改善…等工作,使得公園內的生態得以保全。而鄰近之高速公路局所屬的土地區域內,新近完成了兩棲類保育核心區,藉由台北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操作經驗,未來將努力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管理自治條例」及「公園生態化運動」,為更多生物保留珍貴的都市棲地。 「台北五股溼地生態園區」認養工作亦邁入第10年,今年度仍持續進行指標物種四斑細蟌的調查作業,發現數量明顯減少,推測主因為塭仔圳水閘修復後阻擋潮水進入溼地,造成四斑細蟌棲地陸化。今年也持續舉辦夏日賞燕季活動,共12場解說活動,超過2,100位民眾參與,顯示出五股溼地豐富的生態受到越來越多民眾喜愛與關注。後續亦將藉由五股溼地的守護經驗為基礎,進一步拓展至其他需要守護的河岸棲地,讓「生態淡水河」的願景得以實現。 「幸福湧泉溪及荒野三號溪」是花蓮分會夥伴新近關注的棲地,經過地主的同意後,於河岸營造自然的坡度,種植原生種水生植物,原本光禿禿的水岸,現已是濃密的綠蔭,也吸引了眾多生物進駐棲息。   環境信託的新里程 自然谷環境信託案於今年6月底3年信託期屆滿,經與委託人充份討論後,決議轉委託予環境資訊協會,荒野樂見自然谷邁向另一個新的里程。於此期間在地荒野夥伴多有成長,其中蜘蛛調查及成果攝影展更令人驚嘆,除了讓人對蜘蛛生態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外,也減少了一般民眾對蜘蛛的恐懼心理,轉而為欣賞角度。   租地保育與友善農耕 以生態保育為目的的「友善農耕」,為近年來荒野夥伴積極參與的棲地守護行動,除了在台東分會由在地荒野夥伴長期自發性租地以秀明自然農法耕作外,本年度新竹分會持續在東海、油羅等區域租地進行友善農耕,同時搭配生態調查以檢視農地生態改善情況。而宜蘭五十二甲溼地,今年亦針對3分地進行自然農法稻米種植,並小規模試種菱角,成功吸引水雉回來繁殖,另一方面,循古法的採收方式搭配在地鴨母船、社區人文導覽…等活動等皆極具地方特色,期望能夠吸引更多當地人一起關心與投入環境守護行動。 此外,今年度於嘉義縣溪口鄉近一甲的農地進行「嘉義諸羅樹蛙守護計畫」,委請地主以不施化肥、不灑農藥的方式種植竹筍及芭樂,以利諸羅樹蛙棲息繁殖,並首次嘗試結合募款方式籌措經費,同時搭配進行生態調查與農事體驗活動,希望能夠成為一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棲地守護示範地。   執行專案研究調查計畫 本年度執行之專案研究調查計畫,包含7項政府標案計畫及2項由志工自發性組織團隊進行的調查計畫(詳細計畫參考第23頁)。其中「金門浯江溪口互花米草移除計畫」為延續性計畫,針對強勢外來物種互花米草進行計畫性之移除工作,而除了在金門浯江溪口外,台中分會夥伴也開始在高美溼地進行移除作業,期望能減輕它帶給生態的浩劫。 此外,本年度持續進行的「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的紅樹林清除計畫」,希望透過清除部分紅樹林生長區,以回復棲地環境的多樣性,而長期的投入傳來讓人振奮的消息,除了台灣招潮蟹的數量順利回復至6萬隻規模外,也發現在台灣本島消失20年的「鱟」回來了。   持續經營教育基地與溼地植物庇護中心 本年度除了持續進行「台北淡水自然中心」、「高雄悟洞自然教室」、「花蓮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台北萬里溼地植物庇護中心」的運作外,「宜蘭雙連埤環教基地」於今年度亦再度取得了經營管理契約,繼續執行環境教育活動、課程方案規畫、教案執行等工作,並朝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的方向努力。此外,亦和當地有意願轉型為無毒耕作的地主進行契作,期待讓雙連埤週邊農地可以逐步朝向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發展,進而能有利於當地生態保育。 2002年為搶救雙連埤水生植物,成立了「萬里溼地植物庇護中心」,至今庇護了台灣超過200種以上的原生種水生植物,透過每個月一次的工作日,持續守護著這些珍貴的種源,期望有一天能帶它們回到原始棲地,而後續「萬里溼地植物庇護中心」也將進一步朝向結合既有的生態及環境教育資源,成為另一處推廣教育基地。   展望未來 未來協會除了持續守護關注的棲地外,也希望進一步擴大現有保育經驗與成果效益,因此包含「都市公園生態化運動」、「河川流域溼地生態守護」及「以棲地保育為目的之友善農耕計畫」,將為後續棲地工作發展重點。另一方面,亦將嘗試進行募款租地、購地,以及持續透過全民參與方式建構棲地資料庫、開辦環境議題工作坊以提升民眾守護意識、建立棲地維護管理手冊…等工作計畫,期望透過我們的努力,為後代子孫守護更多的棲地。    2014年荒野棲地守護成果 類型 實績 認養維護 台北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台北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委託管理 高雄蓮花池溼地 台北翠山里台北樹蛙棲地 白鷺橋棲地* 幸福湧泉溪* 荒野三號溪* 環境信託 新竹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 租地保育 新竹農地生態契作(東海+油羅) 嘉義諸羅紀農場 五十二甲雙連埤農場 專案研究調查計畫 金門浯江溪口互花米草移除計畫 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棲地復育與維護計畫 竹北蓮花寺溼地食蟲植物棲地保育監測及維護計畫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保育計畫 宜蘭雙連埤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 社子島周邊灘地四斑細蟌調查計畫 桃園1-4號生態陂塘在地魚類復育計畫 台北 挖子尾東方環頸鴴調查計畫 新竹大山背守護梭德氏赤蛙計畫 環境教育基地與溼地植物庇護中心 台北淡水自然中心 宜蘭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  新竹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 高雄悟洞自然教室 花蓮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 萬里溼地植物庇護中心 關懷守護 桃園觀新藻礁 宜蘭護農地 台南三崁店 台東東海岸 台東阿朗壹 倡議活動 全台:4月 地球月 台北:8月 五股賞燕季 全台:9月 淨灘月、海廢監測 新竹:10月 大山背守護梭德氐赤蛙-幫青蛙過馬路 非核家園 *花蓮分會與地主共同經營   欲閱讀更多內容,請線上參考2014成果報告

在馬太鞍做個棲地夢

2014-12-02

文/陳雍青(花蓮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善變蜻蜓) 如果,擁有一棟為家人遮風擋雨、珍藏美好的房子,是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那麼我想,擁有一塊土地,可以庇護野生物種、觀察四季、分享生命的故事,應該是許多荒野人的夢想。 2008年在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溼地,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那天,地主楊國政醫師、荒野理事長阿孝老師、花蓮分會熊帆生會長、馬太鞍溼地定觀組長吳永斌大哥(現任花蓮分會副分會長之一)皆出席了揭牌儀式,這場由地主提供土地、在地荒野分會提供資源,共同實踐荒野棲地守護精神的姻緣,為花蓮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同在光復土生土長的永斌大哥與國政大哥對於馬太鞍溼地因為發展觀光而帶來的諸多環境改變,諸如:溼地變建地、水泥工程大舉入侵、強勢外來種漫生、濫用殺草劑等,均感憂心,長年參與荒野解說工作的永斌大哥與對土地有深厚情感的國政大哥逐漸形成一個共識:與其憂心忡忡,不如用自己的土地來營造一個示範溼地模型,既能保存溼地多樣的原生物種,也可以成為一個環境教育場域,讓社會大眾知道溼地的營造不是需要砸錢,而是需要負責任的維護管理。 在這樣的共識下,「荒野保護協會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成為花蓮分會第一個環境教育基地。近幾年來,荒野夥伴們在這裡進行多次的志工工作假期、暑期兒童營、團體解說教育以及定點觀察。儘管從花蓮市區驅車到光復要將近1小時的車程,但是荒野夥伴們每個月不南下動一動,心裡就不踏實,就像是農夫一天不到田裡巡一巡、看頭看尾,會渾身不自在一樣,這是看顧家人的感覺了。 觀察教育中心的四季變化是一件樂事,以河岸守護者——水柳樹來說:一年復始,鮮黃的嫩芽迸出,宣告春天來到;緊接著雄花開出淡黃色的葇荑花序,盡顯生命力;轉眼間、雌花熟成時爆出的棉絮,在三月中旬至四月初飄散空中,宛若白雪紛飛,恍恍中猶聞東晉詩人謝安出了考題:「白雪紛紛何所似?」其姪子謝朗才思敏捷,脫口而出:「撒鹽空中差可擬。」其姪女謝道韞從容跟答:「未若柳絮因風起。」啊!料峭春風吹起,柳絮飄送無邊無際,增添一份靈性,伴隨一份閒逸。而儉約不鋪張的荒野人,更可攜家帶眷來賞「雪」,心滿意足的說:「賞雪何必花大錢到北國?」 一年之中三至四次的新葉替換,由最初的桃紅轉成淡紅,再轉為不同層次的綠,終至年底葉落將盡,顯出紅褐色的蒼勁枝幹。生命流轉循環,再次歸零;四時輪替,自然無疑。 野薑花、大葉田香、白花水龍、台灣萍蓬草、圓葉節節菜等水生植物隨著季節輪番上場競妍,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在生態島欣然落腳成家,如此美好的景致是需要眾人付出心力維護的。就這樣,每個月至少一次的工作假期開展了,第一期棲地志工培訓班也開辦了;我們還集合眾人之力編寫了一本《野到溼地去》生態學習手冊,讓荒野夥伴與社會大眾認識教育中心的成立目的與功能。今年,也開始接觸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思考透過不同教育方式,讓更多在地人瞭解馬太鞍溼地面臨的環境課題。 如今,白鷺橋溼地、荒野三號溪、幸福湧泉溪接續地出現,納入了維護管理的工作,要做的事情還真不少,真真確確需要更多的夥伴投入棲地的維護工作。做不完,沒關係,快樂的傻瓜不太會計較,只要能在一起努力就夠了。

山巔到水涯~從白石山鹿子百合到陸蟹棲地維護與魚種復育

2014-10-01

文、圖/張演祺(桃園分會分會長,自然名:半夏) 桃園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寶地,有高山大川也有沃野小溪,有秀麗水庫也有雅緻水塘,這些獨具的景觀在經濟掛帥追求工商發展的前提下,許多地景都被犧牲了,連帶影響物種棲地的完整性,早年普遍存在溪流田野的善螺及圓田螺現在已不復見,20年前萍蓬草幾乎消失,原本白石山上處處可見的艷紅鹿子百合也僅剩山壁上寥寥可數的幾株,海邊的藻礁苟延殘喘,潮間帶的招潮蟹消失大半,陸蟹找不到回去大海產卵的路,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及提早努力挽救的對象,也是我們的使命。 艷紅鹿子百合是台灣四種原生百合中目前最漂亮的一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原本排名第一的細葉捲丹百合已經消失,所以艷紅鹿子就晉升第一囉!而在台灣的分布僅止於基隆、台北及桃園一帶山區,尤其桃園境內只有白石山至金面山一帶有族群分布。 大溪鎮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寶地,尤其白石山下蔣公及經國先生均長眠於此,有鑑於山區鹿子被盜採嚴重,四年前發起送艷紅鹿子百合回娘家的活動,從原生地採種到種苗的復育與栽種,一切都是夥伴們親力親為,今年已經看見成果。 往年盜採猖狂的狀況,甚至前年目睹某社大植物界知名指導老師,帶著學員攜長枝剪採花,也在四年不斷宣導中得到改善,今年喧鬧的花況多數都能得到留存;在多次的登山過程中與山友的互動都感受到他們與我們一樣,珍愛此片山林的奇花異草,更有熱情山友加入護花行列,有此經驗值得每位夥伴在登山時都記得擔任宣導工作,爾後遍地開花的榮景將可拭目期待。 桃園縣民超過兩百萬人,但是知道什麼是藻礁的民眾甚少,所以從民國98年起桃園分會將濱海生態列入定觀點,以藻礁區為中心定期做導覽解說,也接受機關團體與學校的邀約大力宣導演講,我們相信只有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藻礁以及它的重要與珍貴,才能喚起大家對環境生態的重視。 觀新(觀音新屋)藻礁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植物造礁區,從南至北達二十七公里,民國69至73年間,個人在觀音鄉海邊樹林國小教書(學生來源為石門水庫移民新村),當時帶學生到海邊玩並不知道退潮時裸露出來的是藻礁,僅知道大大小小潮池中有許多魚蝦貝類,當地居民會以天然潮池當作石滬使用,每每一次漲退潮就能讓他們收穫滿滿。 時隔多年在台大教授戴昌鳳提出藻礁一詞時,具大自然遺產價值的藻礁,已經被破壞得僅剩極小部分還有成長跡象,桃園縣內工業區密佈且未做好廢水排放管控甚至偷排情形嚴重的狀況下,珍貴的藻礁已經奄奄一息,再加上民國96年中油埋置油管將藻礁剖開,前幾日又發生亞東集團在觀音藻礁區開挖臨時碼頭運送器械。 雖然今年初已公告從小飯壢溪口到新屋溪口全長約六公里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區,可是未對區內上游工業區排放做積極有效監控,僅象徵性地公告了事,實在令人替藻礁的未來擔心。 濱海組長潘忠政(在地聯盟理事長,自然名:石頭)與葉斯佳(永興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自然名:沙蟹)他們長期監測藻礁生態,更全力與縣府溝通對抗不肖廠商,在得不到縣府正向支持的情況下,屢屢發動抗爭與立委一同為藻礁請命、召開記者會,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力量喚起全台民眾聲援。 此間連續三年桃園分會與在地聯盟等單位辦理「為藻礁請命」的健行與淨灘活動,去年台南師院附小更多次包車北上參訪觀新藻礁,回去之後發起一人一信進總統府的活動,讓總統也知道全國民眾正在為藻礁生機努力,期待在大家努力奔走之餘,能看見藻礁重現盎然生機。 自從藻礁區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後,定觀活動要進入都得行文農業局,為了免去公文往返的耗時費事,我們預定將定觀點移往後湖溪口,那兒有豐富的陸蟹群聚,欲前往藻礁也只要越過防風林即可;目前發現這些陸蟹面臨產卵季無法越過海堤繁衍下一代,新竹分會有「幫青蛙過馬路」的活動,我們也常看見陸蟹茫然地在馬路上尋找往海邊的路,及命喪輪下的悲慘畫面,目前調查陸蟹種類及數量的活動還在進行中,待調查結束我們可能也要發起「幫螃蟹過馬路」,讓路蟹得以永續族群。 「千塘縣」是桃園的別稱,密布的埤塘與錯縱的渠道,孕育了豐富的溼地生態,水生植物中除了荒野LOGO中的台灣萍蓬草外,還有桃園藺及龍潭小杏菜等稀有物種,當然有水就有魚,埤圳中總有各類形形色色的魚種,可是近年外來強勢種入侵與河川汙染嚴重,早年埤圳常見的魚種有些已不復見,或是瀕臨消失。 去年城鄉局景觀課選定10口埤塘改造,特選中1-4號池做為過去埤圳常見魚種復育區,作為維繫魚種族群生態重點池塘,希望達到復育、保育及教育的功能,在魚群數量達到野放標準時,提供教育單位索取與送回原棲地,讓魚種生命得以延續。 桃園分會在今年接受委託重任,進行復育工作,初期以改善復育池原先設計不當之處,以利各種不同魚貝類生存與繁衍空間,同時兼顧水源循環、天敵防治與避免外來種入侵,提供最合宜的模擬自然環境讓種魚能自然繁殖。 預定復育的魚貝類以多年不見的台灣圓田螺、七星鯉、史尼氏小巴、青將魚、台灣石附、高體鰟鮍、羅漢魚、馬口魚等為目標魚種;要取得這些種魚相當不易,我們透過各種誘捕垂釣等方式收集,例如台灣圓田螺遠從苗栗獅潭取回,青將魚要到貢寮三芝那一帶尋找,史尼氏小巴及七星鯉則要到龍潭楊梅一帶荒蕪的埤塘尋找,還好桃園荒野有一群對魚類復育興趣濃厚的夥伴,大家以玩的方式逐一達成目標,期待不久後可見滿池的小魚。 不論是大環境還是微棲地的改變,都可能是生態的浩劫,例如細葉捲丹百合的消失,除了人類貪婪地盜採之外,就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與破壞,讓他們無法繁衍下一代;桃荒十幾年來對於棲地維護不遺餘力,為了瀕危的萍蓬草,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移除強勢外來種,乾旱時一棵一棵的挖起來放到庇護池,以延續種源的生命,現今已不虞滅絕,接下來還有許多物種的棲息環境也受到嚴重破壞,我們除了大聲疾呼之外,更要以實際行動介入,希望在尚有挽救與延續的機會中,讓多樣性物種的生命得以永續。

驚「燕」盛夏黃昏 2014 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

2014-09-01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在8月間舉辦「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活動,提供10場免費賞燕及生態導覽,共計吸引1,500位民眾參與,一同欣賞五股溼地生態之美。自2009年起,荒野開始籌辦「五股溼地賞燕季」,今年特別與新北市政府合作,8月9日於新北市五股區成蘆橋下,五股溼地解說中心前舉行「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開幕活動」,活動當天下午2點至5點設有「生態園遊會」,志工老師們帶領民眾進行彩繪圖譜、生態遊戲、五股溼地鄉土人文講古、自然生態守護故事導讀、太陽熱能燒烙等多項DIY活動,大小朋友一同動手參與,200位民眾與荒野志工度過一個有夕陽、葦浪、晚風、燕群陪伴的難忘午後,隨著微風一齊跳著夏之圓舞曲。   四隻造型可愛的鳥類吉祥物,跳著輕快的舞步為開幕會暖場,展現荒野志工的熱情與活力。荒野理事長賴榮致詞時表示:「五股溼地生態豐富,擁有台灣特有物種黃鼠狼、世界級保育物種四斑細蟌、黑面琵鷺等,珍貴的自然環境須被守護。賞燕不只是休閒活動,更是環境保育行動,守護五股溼地是全民運動,期盼民眾與政府重視棲地營造,將溼地留給後代子孫。」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處長諶錫輝,特別蒞臨開幕會現場,對荒野在五股溼地的經營努力表示贊同,更期待未來政府與民間的長期合作。儀式結束前,主持人邀請台上貴賓與台下民眾,共同投擲手中紙燕,上百隻五顏六色的紙燕同時飛向四方,為開幕會畫下句點。儀式結束後,志工老師們分隊帶領民眾進入五股溼地,進入賞燕平台,近距離觀賞燕子群聚飛翔壯觀場面。   每年春天,部分家燕、洋燕會從菲律賓等南洋一帶飛到台灣築巢,都市地區常可見到家燕在騎樓或屋簷下築巢,繁衍1至2巢後,九月份陸續飛回南洋。五股溼地位於淡水河出海口二重疏洪道北端,左側連結五股、右則緊連關渡,佔地共約177公頃。五股溼地因處於淡鹹水交會處,特殊地理位置蘊孕豐富多樣生態環境,提供鳥類覓食場所;高聳的自然蘆葦叢,構成鳥類棲息的最佳屏障,成為候鳥南來北往的驛站。每年八月盛夏時節,太陽下山前約半小時,數以萬計的家燕、洋燕、棕沙燕、赤腰燕等,從四面八方飛到微風運河西側的蘆葦叢區上空覓食,高速盤旋、狂飆、升降、俯衝,霎那間只見滿天密密麻麻如旋風般的小黑影。壯觀的場面讓參與民眾嘖嘖稱奇,五股溼地特殊的地理條件,儼然成為每年北台灣燕群南飛遷移度冬前的最大聚集點。   五股溼地除了舉辦夏季賞燕季外,平時每星期日下午15:00至17:00在園區內舉辦免費生態導覽活動,透過實際的探索,培養夥伴親近自然的「荒野心」。五股溼地在70年代曾是鳥類的天堂,曾記錄到94種鳥類,數量達4千8百多隻,盛況空前。然而,隨著工廠林立、人為排放廢水、任意傾倒廢土及垃圾,使得溼地失去生機。直到2004年,當時台北縣縣政府正式成立「五股溼地生態園區」,並委由荒野認養,才讓五股溼地的生態重新出現契機。五股溼地目前列為「國家級溼地」,擁有豐富自然生態及國際級物種,荒野期盼透過你我的守護,將之提升為「國際級溼地」。人類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共生共存是我們經營的方式,找回台北溼樂園,守護自然棲地,築夢在淡水河畔。   延伸閱讀 《築夢生態淡水河》收錄19位作者對淡水河真切的感嘆與期盼,一本特別聚焦於淡水河流重要溼地內的生態紀錄故事生態書,綜觀淡水河三百年的時光與變遷,探究古往今來的生態人文變化,一段真摯的夢想成真故事,勾勒河流的美麗與哀愁。 訂購資訊:荒野環保市集  

定點與棲地.觀察與守護

2014-08-05

文/游永滄(台中分會分會長,自然名:鵂鶹)、圖/荒野台中分會 台中分會目前尚未擁有一個獨立經營棲地,分會把焦點放在自己所熟悉的觀察定點,作為廣義的棲地守護經營。台中分會的定點有:勝興、大坑、大肚山、霧峰、南彰十八彎及北彰桃源森林步道低海拔的定點型棲地,以及高美溼地的溼地守護組、高海拔的合歡山定點組,共計八個定點棲地。 霧峰組常以物種普查、定位監控紀錄變化,並計畫從原定點擴大至大霧峰地區,增加光復新村的再生聚落,老社區內現存建築物與老樹的保存,並與目前參與團體進行價值再造。從烏溪引進、貫穿大霧峰屯區,用於農業耕作的阿罩霧圳,歷經日治時期、光復後至今的改變,這段由人群、作物、土地所交織的生活型態,目前夥伴正著手進行記錄調查,將於未來推廣活動中呈現。  霧峰組從阿罩霧圳進水口起,沿著烏溪溯源路盡到大崛溪出口,觀察記錄烏溪主溪流切割的地形地景斷層石壁,也在溪邊觀察到河口鷸鴴科鳥類及雁鴨科鳥類,溪床充滿地球科學的教學題材紋路,甚至有獸跡足印的發現,上述範圍都將列入霧峰自然流域的棲地經營計畫。   大坑組目前仍固守於一至五號步道的定觀紀錄,但大坑山景現今正面臨觀光纜車、道路開發及山坡地開發的破壞,棲地擴展範圍不大只能持續監控記錄。 勝興組持續關刀山特有林相的觀察紀錄,及挑材古道的觀察。近一、二年我與勝興組長、組員進行夜觀,主要為山中聚落水域農田的紀錄調查,四季的蛙類聚集區域,黑翅螢種類辨認紀錄,從「發生」到「大發生」、直到發生結束的起始點與消止點的週期紀錄。目前的蝦、蟹、魚有概況紀錄,偶有一次發現如手臂粗且有30至40公分長的七星鱧,俗稱「鮕呆」。這個月夜觀轉向龍騰溪水域探點,發現魚類、蝦類、蛙類、蛇類及夜間昆蟲豐富度增加,周邊有埤塘、農田水圳,需再深入觀察,擴大為以關刀山為主的山林流域棲地。 大肚山組目前以大肚山台地為主要棲地進行守護調查,地層為頭嵙山層的紅土地質,主要守護物種為台灣百合、大肚山野薔薇和白頷樹蛙。同時持續與台中都會公園、東華大學楊懿如老師的研究團隊合作,進行斑腿樹蛙的監控調查。 另外,這塊有先民開墾過的土地上分區,有楊玉娟(自然名:啄木鳥)、吳金樹及現有組長——蔡忠祥(自然名:大頭)等夥伴,進行南大肚望高寮公園的百合、特有石竹科植物及瑞井步道古聚落的原生植被、蛙、蝶、蛾的觀察紀錄。 北大肚山則在中都、金母宮西側坡地、琉璃谷、小月谷的區域進行原生植物的監控記錄,並計畫將小月谷的調查,製作成一本完整的棲地觀察守護紀錄。主要執行人為大頭蔡志忠,協助組別為大肚山組及現有14及15期解說員。 高美溼地棲地守護組,目前以大頭蔡志忠帶領,與台灣省野鳥協會及靜宜大學環境志工隊合作,由志工分隊帶領,進行清除互花米草工作假期,每月至少各有一次出勤。參與成員大多為靜宜大學、弘光科技大學、中興大學的學生,進行互花米草的割除,偶而有企業出動員工參與。 互花米草割除後,由大頭與監控志工統計割除範圍的面積,再讓在地的僱工阿姨們來挖除互花米草的根。不斷的割草挖根,統計互花米草的消長狀態,從中去找尋抑制並根除互花米草的有效方式,進而守護住高美溼地的泥灘地及特有的雲林莞草及後發現的另一種高美莞草。 南彰十八彎古道區域,位在社頭清水岩寺後山,目前因志工人數較少,以現有志工進行定觀紀錄,規畫環境生態教育的推廣活動。由王宏仁(自然名:紅人)帶領定點,參與者多為南彰志工。主要生態除了二次林的林相植被外,鳥類居多,因種植食草、蝶蛾類也多,柚木、蘋婆樹為大量種植區域,光臘樹的種植使5到6月甲蟲也增多。 北彰組所在的定點——桃源一線天,為狹窄溪谷地形,植被平平,多違背利用種植荔枝、龍眼、柑橘、刺竹等經濟作物,因樹冠茂密,在谷內形成微氣候、濕度高,每年5、6月雨季來臨時促成了螢光蕈的大發生,接於黑翅螢之後。雨季過後,螢光蕈銳減,而出現大量窗螢及山窗螢幼蟲,接替螢光蕈成為夜間山谷的亮點。在常態性的夜觀,發現6月有一波天蛾幼蟲大量出現,主食草為姑婆芋及薯蘋科的獨黃,短短兩週就消失了蹤影,黃蝶在同一時間於山谷中大量結蛹,蛙類變少幾乎無聲,盤古蟾蜍偶有幾隻,晚上隨處可見攀木蜥蜴抱細長樹枝睡覺,而蜈蚣數量則變多。蛇類目前已發現梅花蛇、紅斑蛇、赤背松柏根和龜殼花護卵。彰化分會籌備處仍在醞釀成立分會中,北彰是目前最適合作為棲地觀察的定點,夜間可觀察到豐富度甚高的自然生態。 合歡山組,環境為高海拔植被構成,總類少且單純,特有季節到來會輪流排班出現。高海拔導致物種高敏感,只要環境出現些許變化,物種就容易遭到破壞滅絕。因此,守護著高山棲地的合歡山組,除了例行性定點觀察,同時準備高山四季美景影片給參與民眾欣賞,並將正面臨環境破壞的醜陋面,直接呈現給參加民眾,讓他們正視美好的自然環境正在被破壞:再不行動,什麼都沒了!當然,合歡山組也兼具環境狗仔隊的功能,將在國家公園的違法破壞行為拍攝下來,一一向主管單位投訴並持續追蹤,目前合歡山組守護棲地的方式跨足了環境培力。 以上分享台中分會過去一年持續以定點為棲地所做的守護行動,各定點人員雖然分散,但都堅守在最熟悉的定點棲地進行守護工作。對於這些定點棲地,我自己有幸或多或少都曾參與過,深刻感受到各棲地的變化。除了大自然原有生態的心跳聲外,也跟著呼吸共同的空氣,更感受到參與其中的夥伴,自發的推動與紀錄。台中分會能擁有這群可愛的定點解說志工、推廣講師及基礎志工在為定點棲地做努力,讓我這個帶領分會的會長輕鬆許多。但因面臨其他非定點棲地的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壓力,我們可動用的人力仍然不足,歡迎想要了解、更為環境付出一份心力的會員與非會員夥伴加入我們,成為志工和我們一同行動,為你所在的環境盡一分心力!

小燕子,我們在等你喔!

2014-07-01

文/陳若雲(台北親子團三團,自然名:藍天)、圖/莊燿鴻(台北親子團三團/二團,自然名:獵戶座) 第一次和小燕子相遇,在新店溪河濱自行車道上。 隨著春天腳步貼近,突然發現有隻小燕子朝我飛來,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動作和速度都很不穩⋯⋯我盡情地享受著牠笨拙但認真學飛的美麗姿態時,猛然抬起頭,才發現眼前還有第二隻、第三隻⋯⋯,出現了好多隻小燕子,在河濱車道旁空曠的綠草地上,展翅學飛! 「好可愛的小燕子啊!」讚嘆之餘,這份美麗的感動,好希望能和親友分享。 再一次和小燕子相遇,是和北三團的「好野人車隊」相約在五股溼地,那是我們車隊第一次練騎曲,也是第一次一群親子團家人共同賞燕。 當天色漸漸暗下來後,一隻、二隻、三隻⋯⋯慢慢的,愈來愈多的小燕子出現了,和記憶中春燕笨拼的姿態不同,牠們長大了,動作俐落了,而且速度快得超乎我的想像。 隨著天空上小小的黑點愈來愈多,被要求靜默的孩子們,驚呼聲也此起彼落愈來愈大聲,跟著五股溼地組在地解說員的詳細解說,孩子們慢慢看懂了,小燕子在做些什麼事⋯⋯ 「媽媽,你看,牠要衝下去洗澡了!」 「來了,來了,牠往這邊飛過來了⋯⋯哇哦⋯⋯」 「這隻蜻蜓好會躲,怎麼都沒有小燕子看到牠呢?」 「啊,啊,那兩隻燕子快撞在一起了⋯⋯」 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燕群,開始了他們自在的觀察,有時讚嘆於「數大便是美」的壯觀,有時驚艷於「細節裡天使」的細緻微觀,短短不到一個小時,沒有一絲無聊的空檔時間⋯⋯ 解說員告訴孩子們:「燕群會在白天時外出覓食,傍晚時分才會從四面八方飛湧而來,齊聚於蘆葦叢上空進行晚點名。」 孩子問:「這裡有幾隻燕子啊,都是家燕嗎?」 解說員說:「這裡的燕子有好幾萬隻,不只家燕,還有洋燕、棕沙燕、赤腰燕等,牠們在為南返做飛翔訓練。你可以用心觀察牠們怎麼飛哦!」 真的不同於剛會飛的小燕子,他們一會兒俯衝入水後又立即升起,快速飆升至高空,一會兒瞬間來個急轉彎,升升降降之中表演著「向左後急速迴轉向右」的高超迴旋飛行技術,那敏捷的身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空中齊聚的黑點慢慢稀疏,解說員說:「牠們要回蘆葦叢裡休息睡覺嘍!」孩子們才在「啊⋯⋯怎麼這麼快哦!」的餘聲中,失落又豐盛的踏上歸途。 一場絕美的賞燕秀,宛如空中的交響曲般,拉開了車隊練騎的序曲,也將我們和五股溼地的距離拉得更近了,今夏的黃昏交響曲再次準備開演,你也準備好了,和我們共襄盛舉,來個燕群之約嗎? 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活動詳情及報名頁面

濕地保育法於2015年2月2日施行

2014-07-01

專訪 詹順貴律師談濕地保育法筆記(專訪日期:2014年6月12日) 整理/陸淑琴(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蟾蜍)   構成溼地的三大要素為:水、土壤及水中生物;俱備土與水的「溼」字形中即明白的傳遞著溼地的概念;因內政部營建署公告之濕地保育法使用的字為「濕」,故以下文章用字皆從之。   濕地:指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淡水或鹹水或半鹹水之沼澤、潟湖、泥煤地、潮間帶、水域等區域,包括水深在最低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海域。   濕地保育法第五條:   為維持生態系統健全與穩定,促進整體環境之永續發展,加強濕地之保育及復育,各級政府機關及國民對濕地自然資源與生態功能應妥善管理、明智利用,確保濕地零淨損失;其保育及明智利用原則如下: 一、自然濕地應優先保護,並維繫其水資源系統。 二、加強保育濕地之動植物資源。 三、具生態網絡意義之濕地及濕地周邊環境和景觀,應妥善整體規劃及維護。 四、配合濕地復育、防洪滯洪、水質淨化、水資源保育及利用、景觀及遊憩,應推動濕地系統之整體規劃;必要時,得於適當地區以適當方式闢建人工濕地。   濕地保育法距離立法院三讀通過後,由總統府公佈的日期於今年7月2日屆滿一年,擔心行政院遲未公告施行日期,我們在訪談中詢問可做什麼努力?所幸訪談隔日便得知,6月12日專訪詹律師當天,行政院公告濕地保育法施行日期。   台灣受海洋環抱,擁有許多離島,除了沿海泥灘、珊瑚礁、沙岸、鹽場等濕地外,內陸更有多種濕地類型,如高山湖泊、湧泉、河口或農田、埤塘等,濕地生態豐富且多樣,除了具高度生物多樣性,更具備固碳、水源的調節補注、淨化與護岸的功能,絕非毫無價值的荒地。詹律師文章寫道:「濕地法是第一次,『由下而上』推動促成的環境保育法律,由政府部門與民間協商溝通,獲得共識後,三讀通過。」   問:什麼契機下開始推動濕地保育法?   當時政府推動內陸型或沿海濕地,如國光石化的開發案,盤點國內既有法律,相關法令有國家公園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文化資產保存法、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等;發現濕地缺乏專責法令與主管機關。以國家公園法來說,保育位階高,但受保護範圍限於國家公園範圍,而國家公園目前劃設的陸域面積僅約8.64%;以野生動物保護法劃設保護區,則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活動或其重要棲息環境,如七股的黑面琵鷺、三義的石虎,保育標的是動物本身,動物棲息的土地環境卻是配角;文化資產保存法,則需具備特殊自然地景以劃設自然保留區;或者是已討論十多年卻未通過的海岸法,即便通過也僅針對濱海濕地或近岸海域中間濕地,內陸或高山型的濕地未受到保護。主要是濕地長期以來不受重視,所以為濕地量身打造的法令。   濕地保育法第一條:   為確保濕地天然滯洪等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生態保育及明智利用,特制定本法。   問:立濕地法的目的為何? 或想透過濕地法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濕地法的目標:「在開發行為開始進行前,確保濕地功能與濕地面積的零淨損失」,共有三個重點面相:   1.賦予濕地明確的法律地位 未來主管機關在保育或編列相關預算,以維護或推廣生態環境教上,更名正言順。   2.濕地具明確法律地位後,導入公私協力維護部份 法案中有二個方向,現有重要濕地多為公有土地,未來公部門可以委託民間在地組織或NGO管理,賦予相關法源依據。   (1) 制定獎勵機制,依實際濕地保育情形給予適當獎勵與表揚。 (2) 不完全排除開發,補償濕地強制公益信託。以國光石化為例,假設可以開發,計算補償之面積及經費,透過公益信託給民間。   3.降低衝擊 當濕地劃為重要濕地保護區後,開發或利用行之原則為:「開發迴避」、「衝擊減輕」及「生態補償」。若遇開發或利用行為應優先迴避重要濕地,若迴避有困難應優先採行衝擊減輕措施或替代方案;若皆已考量仍有困難且無法減輕衝擊,才允許實施異地補償措施;生態補償需連同開發計畫送出審查,透過審慎嚴格評估,須為原開發面積2~5倍土地,經10至15年時間復育,使之與原濕地達成相當程度的生態指數,讓因受開發破壞的生態透過異地復育得以補償,並藉以令開發單位走迴避路徑,選擇非重要濕地 開發。   台灣長久以來開發優先於保育,因濕地取得成本較低,易成為開發基地優先選擇地區。未來施行濕地保育法,不以金錢計算濕地價值為目標,優先透過迴避以減少重要濕地開發,達到濕地零淨損失。   名詞定議 【零淨損失】指開發及利用行為經實施衝擊減輕、異地補償或生態補償,使濕地面積及生態功能無損失。 【明智利用】指在濕地生態承載範圍內,以兼容並蓄方式使用濕地資源,維持質及量於穩定狀態下,對其生物資源、水資源與土地予以適時、適地、適量、適性之永續利用。   詹順貴律師簡介 現為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除金融相關法律的研究外,長期關注台灣環境議題,投身「環境基本法」、「國土計畫法」、「環境損害賠償法」、「海岸法」、「濕地保育法」等法案。   延伸參考 詹順貴律師撰文<聯合國濕地保護的台灣最新立法回應>,發表於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63期 2013年9月30日 詹順貴律師部落格「獨立蒼茫」    

長葉茅膏菜的憂歡歲月

2014-06-19

文、圖/張光宇(新竹分會棲地保育組,自然名:山人)、楊樹森(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   科技文明對人與土地的影響,在21 世紀的當下是福是禍仍爭論不休,回顧過去年代,物資雖然貧乏人與土地間的關聯卻更為自在,而資本集中與科技進步,讓台灣農村在40年之內產生巨大改變,機械化耕作淘汰使用數千年的獸力,田畦面積因機械耕作需求而極大化,間接改變農村地貌。土地重劃讓蜿蜒的溪流被拉直,連接生物棲地的生態廊道逐漸消失。農業從養活人口而轉變成資本主義市場的經濟活動,追求效率的農業因投入更多能量,化學肥料、除草劑與殺蟲劑成為現代農業基礎,農作物產量確實量增加,但也付出龐大成本,農業生態系受到嚴重危害。   五十至六十年代台灣仍以農業為主,當時桃園湖口台地見不到幾家工廠,坑子口一帶(鳳鼻隧道新豐端附近的區域)也不例外。當時農業生產需用到獸力,家家戶戶至少飼養一隻牛,孩童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把牛餵飽,空閒就得牽牛到空曠地去吃草,割草餵牛是另一份額外負擔,小牧童很清什麼季節在哪裡有最佳資源,用最短的時間餵飽牛爭取嬉戲時間。而現在已很難想像當時新豐地區到處見牛隻在空曠地吃草、悠閒反芻及牛背鷺伴牛而行的畫面,夏日午後牧童三五成群在水邊嬉戲,冬天在防風林旁搭起草寮順便烤番薯或控窯兼取暖。農作物收成後,田埂上雜草被牛隻啃食,農作物生長期間田埂上的草不斷被收穫成為牛的飼料,這樣的耕作型態如何需要除草劑,當然無傷於生物多樣性,當下許多認為稀有的植物如田蔥、穀精草及南國田字草等植物,當時一點也不稀奇。   楊樹森老師是新豐人,年幼時加入牧童的行列。在他放牛時,發現牛的啃食會刻意避開一些植物,其中一種植物摸起來像是沾滿黏液。同時他發現「雜草」上面黏著許多黑點,好像是一些蟲,那種會黏人手的「雜草」就是長葉茅膏菜,只是那時的資訊缺乏,問誰也不知那是為何物;再加上當時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沒有人會有閒情雅致去研究那「玩意兒」。雖然不知道「雜草」叫什麼名字,但有一點很清楚地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發現它的蹤跡,尤其是溪畔的荒原和田埂最為普遍。   長葉茅膏菜尚未變得稀有前的棲息環境和現在蓮花寺的棲地其實相去遠,二者皆擁有潮濕環境、貧瘠土壤、充足陽光,和叢生雜草扶持軟弱的植株作為共同棲息好鄰居等條件。然而每天面對牛隻的啃食和踐踏,或是割草砍斷植株,這樣重複不斷的擾動模式,卻沒有讓長葉茅膏菜絕種,反而促進它的生生不息和族群的擴張,多得讓人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割草和牛隻的啃食,同時對雜草與長葉茅膏菜產生衝擊,但是面對雜草被移除,長葉茅膏菜的種子可以見到陽光,反而提供它發芽的機會。牛隻的踐踏,就有點像是用小型中耕機去翻攪土壤,讓埋在土壤中的長葉茅膏菜種子被翻出來而有機會萌發。看起來,長葉茅膏菜喜歡很習慣這種擾動的方式,或許這就是它在雜草當中求生存的機制。   然而隨著農業轉型為工商時代,國民生活水準提升,蓮花寺溼地周邊區域的公共建設及休閒遊樂設施陸續興建。溼地東邊及北邊大片的雜木林,59年新豐高爾夫球場、60年代陸軍戰車靶場以及79年小叮噹科學遊樂區陸續開放啟用,除破壞溼地上方廣大區域的水土保持,更影響溼地地下水品質。79年至85年之間,香火日益鼎盛而擴大規模的蓮花寺,帶動龐大人潮進入該區域,也引發以休閒和烤肉導向蓮花公園及西濱快速道路鳳鼻隧道路段的興建。這些建設讓新豐和鳳岡地區變得更現代化,但付出代價,是讓原有在該區廣為分布的食蟲植物棲地相繼消失。曾幾何時,長葉茅膏菜竟悲情地被趕到桃園台地的西南端的一座山谷中苟延殘喘。在這裡,雖沒有牛群的踐踏與啃食,卻換來人們無情盜採,及豪大雨來臨時土石流覆蓋、族群頃刻滅絕的危機。   除此之外,隨著台灣化學工業蓬勃發展,廣泛在各地使用除草劑,快速有效地抑制雜草的生長,但也扼殺了長葉茅膏菜的生存,更加速讓食蟲植物從這塊區域蒸發消失,成為食蟲植物的頭號殺手。   荒野由民國87 年接手蓮花寺溼地食蟲植物的保育工作,在分會長劉月梅老師及前後許多志工持續地努力下,讓食蟲植物族群能在這塊最後的天然棲地中穩定地成長。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能為食蟲植物在蓮花寺溼地建立一個安定的家,它們的伊甸園,不讓它們從台灣植物的名錄中被除名。我們期望將來蓮花寺溼地能被規劃為一個保留區,讓它們永永遠遠地在這裡棲息,成為人們永遠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