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溼地亦是魚類、水禽、溼地植物、水棲昆蟲與相關之生物之棲息場所,在生態意義上更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按國際濕地(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1971)第一條對濕地之定義:「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泥沼地、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之海域。」因此,從沿海地區泥質灘地、岩礁、河口、沙灘,到內陸窪地、河川、漁塭、水稻田、水圳、埤塘,到山區林澤、水庫、高山湖沼等,皆屬濕地網絡的一環。依據生態學家尤金‧歐頓(Odum,1971)的估算,溼地的總生產能量是一般良田的二倍半到四倍,而且世界上魚類總產量的2/3和半數的全球人口所食用的米、麥都產自溼地,不僅如此!溼地的潛在功能還包含了淨化水質、調節洪水、保護海岸、過濾污染物、調節氣候、以及作為休閒及環境教育的場所等功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

公園生態化,自然生態公園不是夢!

2014-06-09

文/王彥龍(荒野台北分會執行秘書,自然名:龍貓) 圖/台北分會     在都市公園中,常因視覺景觀、維護管理、社會風氣及文化,或甚僅因設計手法及採購慣習等因素,來規劃園區內的設施、鋪面、水域、植栽等環境。但某些慣常維管方式所伴隨的問題逐漸浮出檯面被人重視,例如無法融入在地生態、對本土物種生存棲息繁衍造成壓迫、威脅人畜健康及環境衝擊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源頭,都來自於人類在環境營造的過程中,往往只以「人之所欲」當作決策與動作出發點,卻忽略這些作為是否順應自然規律。   公園,象徵時代的進步   「公園」一詞,可說是現代化下的產物,早期清代台灣沒有公園,只有大戶有錢人家才會擁有私人庭園,像是板橋林本源家庭園,而一般市井小民根本無從窺見「私園」之美。台灣第一個現代化公園是圓山公園。然而圓山公園當初成立目的,主要為了提供日本貴族統治當局與權貴人士獨享的御用花園,雖名公園,卻無公共之實。   日本在殖民台灣之後,隨著1899 年市區改正計畫體制的逐步建立,日本政府認為衛生改造是統治台灣的當務之急。為改善台灣傳統市街道路狹窄、衛生環境欠佳的狀況,遂引進西方都市計畫概念,進行城市空間的改造,於是才開始有了「公園」的規畫。到了二十世紀初,台灣許多都市公園逐漸落成,公園慢慢的走入市民的生活中,成了年輕男女的戀愛場所。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逛公園可是一項時髦的活動。   看到公園發展的歷程,從「富豪私有」到「權貴獨有」,而後終於得以至「國民公有」,代表都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公園,其空間功能也從運動休閒、環境美化、觀光遊憩等逐漸發展出公民意識、生態環保等更多重意義,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觀念進步並不能僅止於此!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都市化的建設擴張已超乎前人想像,在緊縮壓迫的都市空間裡,一種「眾生共有」的公園概念已開始蘊釀成形,除了供市民親近使用之外,也需顧及到棲地生態保育,讓許多都市中的各種其它生物享有使用與棲息權益的「自然生態公園」。   生態是世界級公園的趨勢   荒野所提倡的「自然生態公園」所蘊涵的概念,其實已體現在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優良都市公園之中,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例如舉世聞名的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中心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便將園區分為四區: 供大多數市民遊客休憩的南端及大草坪二區;有民生用水及蓄水防災概念的蓄水池區;以及有自然荒化森林的北端,依使用分區設有人工湖、步道、草皮、滑冰場供民眾休閒運動遊憩使用,另劃設有野生動物保護區,園內也吸引候鳥前來,成為絕佳的賞鳥地點。   這個世界級的都市公園規劃概念,說明在分區管理的規劃與經營之下,人與自然生態可以和諧共存在都市環境之中。透過良好的分區規劃及適當管理,人們同樣可以保有休憩活動的權益,並也可有讓野生動物與植物們生活而不受過度干擾的區域。「自然生態公園」便是在此空間分區規劃的基礎上,提出關於人與自然共存願景更多的想像。   另一知名的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是一個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都市公園,曾獲知名旅遊網站評選為「全球最佳城市公園」。其園區中的河狸湖(Beaver Lake)內,除了有許多古老的水生植物,還有生存著具「動物建築師」之稱,世界上的瀕危活化石物種─河狸,是園區生態的一大亮點。為了維護園區森林與溼地生態連結破碎化棲地,公園管理單位與在地組織史丹利公園生態協會合作,發動募款、召募志工,進行修築木棧道及植栽補植等守護行動以改善棲地狀況。對關心生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開放民間參與公私協力來共同守護都市公園生態的絕佳典範。   我們再把目光拉到日本琦玉縣的武藏丘陵森林公園,公園被大片的武藏野天然林包圍,星羅棋布點綴了41 個湖沼,整個園區包含了丘陵地、森林、草原、溼地等豐富多樣的棲地形態。園內各區域之間的配置與動線規劃保存了天然林與溼地,園方也巧妙利用丘陵地形來設置供民眾使用的運動設施而大受好評。此外,以環境教育為主體的民間參與機制更豐富公園經營方式的多樣性,公園會辦理各種導覽體驗活動與利用植物素材的手作學習等環境教育課程,與民間社團組織合辦森林瑜珈、滑草、攀樹、健行馬拉松、自然觀察、攝影或美術展覽等多樣化活動,吸引各族群充分享受自然綠地的美妙。   我們見到有許多城市,都將最美好的地方獻給全體市民,因此也成就了這些城市偉大之處。有句名言說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此話一樣也可以適用於我們對於都市公園的期許。或許我們的都市環境中不見得含括了名山大川,或許不見得也有奇珍異獸隱身其中,然而,只要我們凝神細察,生活周邊還是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讓我們驚豔,也待我們深思。   友善生態環境的宜居城市   我們盼望的都市公園,能夠基於珍惜的心來善待土地,能夠基於博愛的心為動植物保留棲庇之地。一塊真正以自然為主體,尊重生態保留棲地給自然林木與生物們,不過度干擾生育、不矯情地種植外來種花草的公園;一塊民眾可悠遊休憩,享受清新自然環境並進行各式自然體驗環境教育的公園;一塊具有公民參與管理機制,與當地民間組織、社團、學校充分連結互動,進行更多元豐富有創意的經營管理方式的公園。我們期待有更多的「自然生態公園」,將都市自然環境的美好獻給每位市民、後代,及人類以外的萬物朋友們,讓城市往「更好」多邁進一點。   守護棲地是荒野的宗旨,不僅只是守護動植物的家,更是守護我們每一位市民的家。因為對環境生態友善,正是對我們每一位市民的居住環境友善。一個能夠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城市,讓自然生態成為市民生活的基礎,這正是「宜居城市」的最佳宣傳。荒野台北分會因此主張建立以「棲地保育為核心」的管理思維與程序,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相關法案的設立來保護都市公園棲地。並以「分區管理」、「民間參與」、「環境教育」等層面方式來落實公園的設置、管理與推廣。   以同樣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台北來說,倘若許多兼具有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及大面積的都市公園,亦能以不同以往的眼光來規劃管理,經營出人與自然共生的「自然生態公園」,也象徵這個城市踏至邁向世界級的階梯之上。讓台北成為「宜居城市」,就從我們的自然生態公園開始。  

阿里山千金榆與富陽相遇,一連串累積能量的開始

2014-06-09

文、圖/沈心榆(台北分會富陽第五期守護志工,自然名:阿里山千金榆) 「大家好,我的自然名是阿里山千金榆」,在參加幾次富陽每月的假日例行導覽中,總有機會向參加導覽的民眾這樣簡單的介紹自己。去年年底收到公司(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內部發的e-mail,報名並完成了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第五期棲地守護志工的培訓課程。為了不讓因家住新竹而與富陽關係生疏,結訓後只要時間許可會參加活動。很多人可能難以置信,只為了參加一場公園活動,大老遠起個大早搭車到台北,但因對大自然,對富陽的熱愛,願意花時間參與。透過每一場活動,不只是對富陽,更對其他自然生態公園有關的議題有更多的了解,舟車勞頓或犧牲睡眠變成不足為道。   除了參與每月一次的導覽,並參與推廣「自然生態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種子志工招募,雖然我是新手志工,但我知道自己可以為大自然做的事,原以為只需多學習如何帶領解說,在參加生態導覽後體認到光靠一小群人的力量去守護是不夠的事。開放的富陽是大自然動植物的家,來往的人群輕易可進到公園,如何讓大家都能抱持著作客的心情,不去干擾已經住在富陽許久的主人,富陽才可保持原始的樣貌,歡迎大家進到森林裡頭感受各種大自然之美。   參加富陽五守培訓時蓄積了能量,體會冬天富陽的些許蕭瑟,也遇見感動我心的台北樹蛙,只要不去驚擾牠,牠就靜靜地待在葉子上一動也不動,認識了山黃麻、血桐及構樹陽性植物代表的先驅三劍客,欣賞了烏桕紅葉等,許多記憶中如數家珍的第一次接觸。   春天我感受到富陽的樹木萌發新芽的翠綠氣息,聽見許多還分辨不太出的鳥類的鳴叫聲,看到蜜蜂、蝴蝶、蜻蜓及各種昆蟲的飛舞,還有在樹幹上偶然驚見在四處張望不知名蜥蜴,提醒我要好好感受富陽春天的生意盎然,吸收更多的經驗及知識一起成長。   再過不久即將到來的夏天,我計畫要親眼看看一年只露臉一次的長吻白蠟蟬的可愛模樣,在涼爽的夏天傍晚等待大赤鼯鼠的飛行表演,希望能見睽違已久的螢火蟲,許多項目都列在待執行清單中。   秋天的富陽是什麼模樣呢?希望能分享許多觀察到的美好點滴,讓更多的人能加入守護土地的行列,一起細細品嘗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城市綠地。

香山溼地紅樹林的隱憂

2014-04-07

圖、文/張登凱(紅樹林清除專案人員,自然名:土豆) 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新竹市西南方8公里處,北起客雅溪口(含金城湖附近)、南至無名溝(竹苗交界)、東起海岸線(以界標為準)、西至最低潮線(不包含現有海山漁港、浸水垃圾掩埋場及客雅溪水資源中心)共約1,600公頃,是北台灣最大潮間帶溼地。孕育多樣豐富底棲動物及特殊生物,謝惠蓮博士還於此發現號稱活化石之一的腕足動物、海豆芽,多毛類才女蟲。其中,特有種台灣招潮蟹最為珍貴。曾記錄到貝類118種、蟹類43種、多毛類30種、魚類208種。退潮時,常可見到許多海濱動物在泥灘地活動,經常可見到萬蟹聚集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多樣底棲生物也吸引大批水鳥覓食棲息,曾記錄了274種遷移性鳥類及留鳥。潮間帶岸邊也多處的沙丘景觀,以及數種定沙植物,如海馬齒、馬鞍藤、鹽定蔓荊、濱刺麥等,將沙丘點綴的綠意盎然,沙丘植物不但有保護海岸線的功能,更具有自然教育與景觀的價值,各式各樣的濱海生物讓新竹海濱野生動物保護區宛如生態殿堂,是全民的生物大寶庫。 新竹香山溼地原本屬於沙質灘地與河口泥灘地地形,早期1958及1989年被栽植紅樹林時,原只侷限於岸邊生長面積客雅溪2公頃、海山罟4公頃。然而,約1997年復又被大面積栽植,範圍北起三姓溪出海口沿岸至海山漁港北岸;南自海山漁港南岸至鹽水溪北岸,沿線成排栽植水筆仔及少數海茄苳。由於香山溼地的水文環境適合紅樹林生長,於2009年測得紅樹林總面積已高達141.5公頃。 香山溼地紅樹林近二、三十年來快速擴張,不僅降低本地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嚴重阻礙河口的排洪;此外,紅樹林內垃圾堆積,成為蚊蠅孳生的溫床,引發出在地住民及遊客等環境衛生問題。經過多年的觀察及工作經驗,茲將香山溼地紅樹林之負面效應分析如下: 1.早期的香山溼地僅是泥沙混合的潮間帶溼地,如今卻因紅樹林密佈而形成ㄧ道天然的屏障,阻絕了在地人的親海權。在紅樹林密植處漸漸形成泥地;底棲環境的改變,使原本棲息在泥砂混合區的環文蛤、西施舌、竹蟶、蝦猴、海豆芽、紅蟲及沙蠶等生物的棲地為之縮減,迫使其族群漸漸消失於香山溼地。 2.底棲生物數量的減少,等同覓食棲地的消失,使得喜歡在沙灘地覓食的候鳥也相對的減少。原本近岸處即可觀賞到的候鳥,目前只能在沒有紅樹林的外灘地才能發現蹤影。 3.早期在地居民及遊客隨時可在近岸處觀賞到的蝦兵蟹將,如今卻被紅樹林築起的綠色長城所阻擋,使得自然環境教育場域大為減少。 4.密集叢生的紅樹林不僅會攔阻垃圾,減緩水流與滯留泥砂,同時,由於河口高程的逐漸升高,相對使得河口排洪功能受到阻礙,其中尤以客雅溪口最為嚴重。若風災或豪雨來襲,復又適逢漲潮,極易造成水患,嚴重影響在地住民的身家安全! 5.香山溼地紅樹林密集叢生,加上其枝椏較軟且葉片茂密,不利大型鳥類如蒼鹭、大白鷺、黑面琵鷺等棲息;又因灘地為紅樹林所佔據,棲地單一化的結果,嚴重影響雁鴨科、鷸鴴科等鳥類的覓食。 6.紅樹林易攔阻垃圾,且其中海茄苳的呼吸根易附生苔藻,進而成為蚊蠅繁衍的溫床,附近居民及遊客遭臺灣鋏蠓(黑金鋼)等叮咬的情形非常嚴重,居民及民意代表皆曾多次反映陳情。 7.紅樹林的蔭蔽效應造成底棲環境劣化,溼地表面的生產者─藻類,是濾食性蟹類的食物來源之一,但蔭蔽效應使得大部份的藻類無法生存,致使招潮蟹覓食棲地消失;且紅樹林成林之後,也使得灘地的基質特性改變,土壤變得更泥濘、更酸,而透氧層卻減少,此為破壞臺灣招潮蟹棲地的最主要原因。紅樹林的擴散若無法有效遏制,那麼,在不久的將來,臺灣招潮蟹將有可能會自香山溼地消失! 8.香山溼地上的螃蟹雖不具食用經濟價值,但幼蟹及稚蟹卻是新竹沿海食物鏈底層的供應者。然而,因紅樹林蔭蔽效應造成底棲環境劣化,致使招潮蟹覓食棲地消失;換句話說,香山溼地是新竹沿海生態系的育嬰房,如若香山溼地為紅樹林所佔據,那麼灘地上成千上萬的螃蟹棲所將遭受壓縮,其結果勢必嚴重影響新竹沿海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香山溼地紅樹林的快速擴張,不僅降低了本地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嚴重影響附近河口的排洪,且引發蚊蠅叮咬在地住民、遊客等環境衛生問題。這些現象都是當時「栽種(復育)」紅樹林時所始料未及的課題。為維護香山溼地生物多樣性,以及改善河口排洪與周遭環境衛生等問題,持續疏伐紅樹林實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的考量。 基於以上理由荒野新竹分會承接此一挑戰性任務,於2007年在海山罟進行第一次實驗性清除,並持續做棲地維護;2008至2011年連續在水資源回收中心附近進行全面清除近岸紅樹林,維護臺灣招潮蟹復育區,使其不受紅樹林之覆蓋,同時改善大庄溪及三姓溪口的排洪功能;2010年二階計畫則進行全區域由外圍往內維護清除約22公頃紅樹林,藉以遏制香山溼地紅樹林的擴散;2012年維護清除海山罟北岸4公頃,改善紅樹林阻塞鹽水里排水的情形,以及美山惠民宮前4公頃的維護清除,避免蚊蠅孳生叮咬在地居民及遊客,以改善環境衛生。自2007到2012年紅樹林清除總面積累積達52.6公頃,期間也經新竹師範大學實施清除效益評估,其成效獲高度肯定。 早期,許多縣市政府或保育單位積極地在台灣西部海岸種植紅樹林,其主要目的在於紅樹林能在生態、環境保護、學術教育以及經濟價值上提供相當重要的貢獻。但是,應該只在原有紅樹林生態系被破壞地區進行復育,至於原無紅樹林之海岸地區,是否需廣泛栽植紅樹林,則必須審慎評估後再作決定(范貴珠教授提出,2011)。 新竹香山溼地有自己的生態功能和結構,並不需要刻意種植紅樹林來「保護新竹海岸」。香山溼地寬廣的潮間帶受到河口及潮汐作用所帶來的豐富營養鹽,孕育了豐富的底棲生物,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而成為候鳥覓食的天堂。 海岸環境相當敏感,一旦棲地上的物種稍有改變,整個生態環境也將隨之變動,甚至可能引起某些特有種生物的消失,如台灣招潮蟹、海豆芽等。紅樹林對於香山溼地而言,不僅只是「外來種」,更是「入侵種」。因此,清除紅樹林,盡量回復香山溼地原有的生態功能和結構,香山溼地才得以永續發展! 新竹濱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資產,也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物多樣性必須妥善保護,海洋資源才能妥善保護,資源才能永續利用,才能夠有機會把新竹濱海的美景與生物多樣性留給我們的下一代享用。

棲地營造下的樹蛙獻禮

2014-03-13

文、圖/林敏宜(宜蘭蛙調小組志工,自然名:一點靈) 帶著懷舊的心情,我重新踏上這片充滿童年回憶的山林地。這片山林地,佔地二甲,三十多年來,沒有任何的開墾與利用。因此,綠樹成林,蕨類遍布。一開始,我和弟弟兩人為了享受半農半X的生活,便用帆布積了點水,以便澆菜洗手。沒想到,台灣特有種的翡翠樹蛙接二連三造訪,蛙鳴聲此起彼落,卵泡更接續不斷出現。當有南部蛙友為了看北部限定版的翡翠樹蛙,千里迢迢北上尋蛙之際,我和弟弟兩人卻可以優遊自在地欣賞翡翠樹蛙的鳴叫、抱接、踢卵泡等自然劇碼,那種幸福滋味,無以言喻。   然而,人心總是不滿足。有了翡翠樹蛙的激勵,我想更進一步認識這片山林,究竟有沒有艾氏樹蛙?為了求證,我和弟弟兩人在山上尋找竹林,鋸下一截截半個人高的竹筒,加水放在樹幹邊,靜觀其變。一個月過後,我終於看到竹筒內側有半透明的卵粒,艾氏樹蛙果真來了!從此以後,我更加忙碌了,只要一上山,便開始檢測竹筒內的水位。水太少就趕緊加水補足,水過多就舀一些掉,由衷期待艾氏樹蛙能看上更多的積水竹筒前來繁殖。努力果然不白費,艾氏樹蛙陸續在積水竹筒內產下一批又一批的卵粒。   短短幾個月時間,我親眼目睹艾氏樹蛙雄蛙守護蛙卵,不離不棄的護子畫面。在多風的日子,也曾看過四、五隻艾氏樹蛙爭搶同一個竹筒的景象。有時,還會出現不同批卵粒,在同一竹筒內先後孵化,造成蝌蚪吸食卵粒的情形。這些野外觀察經驗,讓我這個門外漢對艾氏樹蛙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沒有心動,就沒有行動!」若不是翡翠樹蛙的意外造訪,我不會曉得這片山林地有數不清的綠色寶石;若不是艾氏樹蛙的大駕光臨,我不會瞭解牠們特殊的撫育行為,而這一切都是拜簡易棲地營造之賜。原來棲地營造沒有想像中困難,也未必要花大錢。只要有一顆尊重生命、師法自然的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守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天使。       【宜蘭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看見在地的守護力量~宜蘭分會 保安林採礦國土保衛戰 宜蘭不可消失的濕地~五十二甲溼地  

守護高美溼地的社會參與~外來植物互花米草的強勢入侵與移除行動

2013-11-19

  文、圖/蔡志忠(台中分會高美溼地組組長,自然名:大頭茶)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物種在自然分佈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的引進,在當地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態體系形成自我再生的能力,給當地自然生態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其中溼地環境面臨了一種強勢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這種植物為目前全球造成溼地陸化的最佳植物之一;因此,位於台中的高美溼地,國家重要的溼地之一,卻也是互花米草生長面積最大且威脅最嚴重的地區。因此,台中分會自2013年起透過與許多個公私立的機關團體,分工進行高美溼地互花米草的清除活動,讓中部地區更多參與者了解溼地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於入侵種的生態災害的預防,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實際的行動,來預防台灣沿海溼地未來得以免於消失的危機。   一、 互花米草的特性與入侵高美溼地的危機 台灣的溼地環境,長期被忽視而面臨許多重大的開發危機,自2006年之後,在台灣西海岸所剩不多的溼地環境,面臨了一種強勢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生長,這種植物為目前全球造成溼地陸化最佳的植物之一,甚至名列前茅,有鑑於此,自20世紀初期被引進美洲西部、澳洲、紐西蘭及亞洲的中國大陸沿岸廣為種植,其中中國大陸更將沿岸一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廣植互花米草,導致目前中國大陸的互花米草生長面積已達20萬餘公頃,每年花費上億元的人民幣經費進行研究與移除,然效果均不彰,對海岸溼地生態形成幾近毀滅性的災害。有鑑於此,台灣自2006年起陸續已於新北市的淡水河口、苗栗縣的後龍溪口、台中市的大甲溪口、大安溪口及大肚溪口、彰化雲林的濁水溪口皆已見分布,而又以金門地區的海岸線最為嚴重,目前幾乎北面沙灘溼地均已淪陷。   圖一、互花米草在全球各地的族群擴增速率   從圖一可知,在中國大陸的研究了解互花米草的族群擴展是以指數型的成長再進行族群擴展,因此於入侵前幾年的擴增速率較慢,是最佳的移除時間,待過了這段時間後,倍數型的面積成長,屆時就會就會形成當地生態就剩下互花米草的單一物種生態系,對當地的溼地上的底棲生物同時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回顧我國互花米草的來源,主要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強勢外來植物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因其促淤造陸和消波護堤作用顯著而被許多國家引入,中國大陸於1979年開始從大西洋引入互花米草,原作為護灘固岸植物,但因生長快速,從天津至廣西沿海灘地已幾乎淪陷,面積估計有20餘萬公頃。因為地緣關係,金門地區首當其衝也遭受互花米草強勢入侵與迅速擴散,造成大面積的危害,其溼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正受到嚴重威脅,近年來更登陸台灣本島地區由北往南如台北淡水河口、苗栗後龍溪口、台中塭寮溪口與高美溼地及彰化大城、漢寶溼地等西海岸溼地亦陸續發現互花米草族群,大致呈零星分布,惟在高美溼地已形成大量群聚的族群,目前粗估互花米草危害面積已超過7公頃以上,是為台灣島上生長面積最大的族群,參閱(圖一)的台灣鄰近地區同為島嶼形式的崇明島為例,其島上所生長的互花米草族群擴增速率大約在10年內就會進入臨界點,一旦跨過臨界點,其族群生長面積的指數型成長(倍數增加)便成為一種嚴重的溼地生態危害的,而高美溼地目前的互花米草族群擴散面積應已屆臨臨界點,亦即若再繼續忽略不予進行移除的結果,就會像中國大陸的海岸溼地一樣,就算未來投注10倍到100倍以上的經費與人力,所能移除的成效亦相對有限甚至無效。因此目前重要的工作主要是防範未來互花米草演變成為另一種小花蔓澤蘭如同綠癌般地侵蝕著台灣自然生態,造成台灣溼地生態環境的重大生態災害及降低溼地生物多樣性的危機,由現今每年10月許多 縣市政府謹訂為「小花蔓澤蘭」的移除月即可知這樣的災害一旦造成,便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進行移除與復原,且其成效目前亦相當有限。   故為避免互花米草其族群在台灣溼地擴大而形成另一種溼地的綠癌外來種,尤其高美溼地目前是全台生長面積最大且威脅最嚴重的地區,屆時不僅台中市唯一的珍貴溼地的消失,高美地區漁村文化更面臨完全的喪失,尤其高美溼地、後龍溼地、芳苑溼地等目前均列入國家重要溼地,而高美溼地更可能列入國際級的重要溼地生態,故這些地區目前均有互花米草的生長,在「溼地法」已通過的此時,保存溼地生態,讓台灣溼地能免於消失甚至生物多樣性減少,「預防性的生態災害防救」相對就更重要,在此時投注的人力與經費均不須太多便可獲得未來很大的成效。自2013年起,台中分會透過與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台灣省野鳥協會、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環保署及教育部等許多多個公私立的機關團體,分工進行高美溼地互花米草的清除活動。期待在2014年,透過舉辦清除全台互花米草生長面積最大的高美溼地,讓中部地區更多參與者了解溼地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於入侵種的生態災害的預防,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實際的行動,來預防台灣沿海溼地未來得以免於消失的危機。   因此移除互花米草除了可以維持海岸溼地生物多樣性以外,更重要是維持中部清水海岸平原居民的生活品質,避免最後溼地陸化成為沙丘環境,釀成沙塵霾害,造成當地居民成為生態災民,因此與當地居民合作亦是本組相當重視的一環。   二、 高美溼地移除互花米草工作假期的社會參與 原則上,本會所舉辦的『高美溼地移除互花米草工作假期』自102年6月以後,已確認每月第三個週日(暑假期間會略有調整)定期舉辦,配合每日的潮汐變化,再決定當天工作假期確定時間是早上或下午,有時也會因潮汐無法配合,而調整週次。當月行程與其他說明會同時公佈在FB社團(社團名稱:荒野台中高美溼地組),目前已有社團成員117位 ,歡迎各分會的夥伴持續的加入。   (一)、【高美溼地棲地守護工作假期的行程】  1.高美溼地集合,個人整裝--(集合點在高美燈塔前的停車場)  2.進入高美灘地(分組進入,依人數分組)  3.工作假期開始  4.準備上岸  5.清洗裝備後解暑小點心(請自備餐具及碗筷)  6.當天工作假期結束~賦歸   (二)、【高美溼地移除互花米草作業流程】 為完全根除在高美溼地的互花米草族群,目前擬定執行策略以『連續割除法』+『人工挖根法』+『持續監測法』的三步驟來巡迴的推動: 步驟一、『連續割除法』:主要任務以割除互花米草的地上植株,僅保留從根部算起約10公分的植株高度即可,以方便步驟二有可識別的植株生長範圍來進行挖除根部的工作。   互花米草植株的生長週期約三個月即可開花結果,加上每年6月~11月主要為互花米草的開花期,故採用『連續割除法』的方式,一方面主要盡量抑制互花米草的開花量及結果量;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步驟二的施作,讓步驟二可以完全以挖除互花米草的根部為主要任務。 步驟二、人工挖根法:主要任務以挖除以割除的互花米草的根部為主,執行人員由台中市政府專門僱工來執行。 步驟三、持續監測法:主要任務由社團成員及社區居民和里長共同執行,在已挖除根部的生長區域標竿定記,未來每2~3個月巡迴監測一次,一旦發現有新生長的互花米草,當場挖除之,以絕後患。   (三)、【移除外來種互花米草】工作假期的成效:  1.減輕僱工的負擔:目前由市政府雇工當地社區阿姨負責挖根的工作(上述步驟二),而本工作假期僅負責割草,讓市府雇工的阿姨們只要專心挖根即可。互花米草割掉之後,需於三個月內要挖根去除(因互花米草的生長周期約三個月)。減少雇工的搬運量,讓雇工工作效率更高。  2.防止開花:互花米草每年7月~11月是開花期,定期刈割短株就可以抑制開花植株。  3.對於在地人的意義:守護雲林莞草(明星物種),目前是全世界分布的最南界(屬於世界級的國寶喔!),而在雲林莞草上則可見紅蟳的窩、鳥窩等,對於當地亦是有經濟價值的。  4.防止溼地陸化:因為互花米草的根系像菜瓜布,連螃蟹挖洞都沒辦法,其區域會純化成互花米草,甚至陸化,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驟降。   (四)、【工作假期設定】 1.頻率:預定每個月一次。建議運用星期日的時間,暫定為每月第三週的星期日。 2.時間:每個月的第三個周日,但視活動當天的潮汐時間而定。 3.主要窗口:FB社團名稱:荒野台中高美溼地組,或洽台中分會。 4. 人數及對象:每次人數限制以80個人為上限。 5. 操作流程:每次前15分鐘可以先說明,初始動機及蘆葦與互花米草的辨識   圖2、蘆葦與互花米草的辨識   另外本課程也要負責立桿辨別工作區域。而工作時間約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溼地走路困難是平時耗能量的三倍、彎腰難持久)。 6.參與名單的寄送:需要15天前就要送本周次參與名單給與台中市政府。 7.單位連結與社區資源運用:本課程未來將負責學術紀錄的部份,累積經驗產生價值。省鳥會負責與台中市政府的聯繫;台中分會負責常態性的志工服務,彼此互相協助創造多贏的面向。推估如此配合,至少可以再推動五年至七年內可以將高美溼地的互花米草完全監控其族群,而此案例府也可變成典範,供其他縣市參考。 8.各分會若有興趣一同來移除互花米草,亦可先預約欲參與月份的工作假期,可先保留名額。(因每場以80人為限,國中以下孩童不能申請進入核心保護區內)    

從五股溼地遙望關渡

2012-07-17

2002年在爭取設立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期間,我經常站在疏洪道出口堰遙望對岸的關渡溼地。 為了五股溼地,夥伴們不斷從挖掘文獻、或訪問前輩,試圖去了解,七十年五股沼澤區的水鳥樂園盛況。那個年代賞鳥風氣剛開始,真正觀察紀錄鳥類的人並不多,據說在大台北地區,關渡和五股沼澤並列為兩大賞鳥聖地。有一種說法,如果你的朋友是個賞鳥者,哪天你去家裡找不到他,到關渡或五股一定找得到人。   在【五股沼澤的輓歌】文中,我曾感嘆「五股沼澤由生到死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對待,一如台灣各地的濕地,即使幸運如關渡紅樹林沼澤區,在漫長的等待中,終於成立了自然公園,但它已不是70年代時常可見成千上萬的水鳥聚集的關渡沼澤。所不同的是關渡留存了一線生機,我相信自然的力量一定可以療傷止痛,恢復過往的景況,但五股沼澤已經死了,許多台灣原有的濕地也都死了。」   現在回想,五股溼地的復生過程比起關渡溼地算是幸運多了,僅僅花了兩年(2002年~2003年)就確定了它的生態地位,2004年就由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委由荒野保護協會認養,讓荒野的宗旨棲地圈護有了實現的場域。   而關渡溼地,自1981年4月開始有保育人士臺北賞鳥會張根巽投書臺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護區,以保護此處豐富的生態環境。歷經李登輝、邵恩新、楊金欉、許水德、吳伯雄、黃大洲等六任市長,直到阿扁當上台北市長才在1996年成立「關渡自然公園」,正式由官方界定保護區範圍,以保護自然的濕地淨土並提供作為保育、教育、休閒及研究的場所。   阿扁八年總統的功過不在話下,可是在四年台北市長的政績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關渡自然保育上一定得幫他記上一筆功績。其它市長充其量都還是開發派保守派,尤其一些市議員簡直無知道可以,1985年劉克襄老師還為了陳勝宏和林正杰兩位議員在議會中,主張把補助台北鳥會六萬元調查預算刪除,而寫了一篇【說什麼鳥話?】的文章,這文章發表後激起很大的迴響,對後來在1986年6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關渡堤防外55公頃沼澤地為「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保留區」,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事實上在1983年,臺北市政府就將關渡堤防以南、遠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1985年當時的許水德市長在聽取林曜松老師關於「自然公園」的概念後,同意儘速展開自然公園的細部規劃工作。並於台北市野鳥學會舉辦關渡水鳥季活動中,在萬餘賞鳥民眾面前宣布要妥善保護當地鳥類,這次水鳥季有上萬民眾參與,關渡一炮而紅。   可是從1986年直至1991年自然公園的成立不斷遭到擱置,關渡地區成為濫倒廢土者的天堂。垃圾、廢土、輕航機、水上摩托車等不斷入侵,鳥類種數由139種減至47種。保育人士都很憂心關渡的未來;關渡自然公園 併入關渡平原開發案中,但關渡平原開發案受民眾反對而擱置,連帶影響自然公園的成立。直到6月,政府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關渡堤防外55公頃沼澤地為「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保留區」。   1990年11月台北市野鳥學會於水鳥季時,當面向黃大洲市長陳情,要求優先闢建自然公園,並獲市長允諾。然關渡自然公園 的規劃已經進入第10年,而設立之日卻遙遙無期,關渡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加上媒體的宣染,假日時常有數以千計的遊客湧入關渡要去看鳥,卻常出現人比鳥多的窘況。為此劉克襄老師又寫一篇名為【他們在自殺,死的是我們】的文章,文中有一首【觀鳥小記】的詩這樣寫著:   一八六三年,中國繼續有戰爭 英國鳥類學家史溫侯抵達淡水河 發現一萬隻小水鴨飛過   一九八三年,台灣繼續有意識之爭 我旅行淡水河 看見一千隻小水鴨棲息   二000年,台灣... 五千名賞鳥人趕到淡水河 爭睹一隻小水鴨浮游   現在已過了二000年,這首詩的預言也沒有成真,但由此可見當時的場面實在令人憂心。 在一九九六年阿扁市長任內,臺北市議會通過「關渡自然公園 用地取得特別預算」150億餘元。6月完成用地徵收及補償,取得約57公頃面積之管理及使用權。隨後積極進行相關硬體建設,並於2001年7月關渡自然公園 對外試辦營運,主要設施區正式對外開放,12月關渡自然公園 委託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經營。   假使關渡自然公園 可以早十年成立,所需經費應該不需要到15億,這就是沒有前瞻性的政府官僚和民代所導致的結果,可是付出的代價卻是全民買單,這是台灣最不公不義的地方。但民眾公民意識也要提升,畢竟這些民選政府官員和民代的選票還是握在我們手裡,他們會依據民意轉向的。   關渡自然公園 的成立為台灣保育界豎立了標竿,五股溼地最初的經營管理策略也多參酌關渡的經驗,才能縮短摸索時間。而在2011年環教法正式實施後,關渡自然公園 更是第一個取得環教場域認證的場所,這些真的要感謝台北市野鳥學會前輩們的魄力和智慧。 關渡自然公園 啟用後,為了維護其公益性,鳥會甚至於祭出【虧損自負,盈餘繳庫】的策略,才能打敗東森集團的介入。據我所知,鳥會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最初幾年根本入不敷出。關渡自然公園 管理處最最期盼教育局能將其納入學童戶外教學場域,年年落空,又碰上2003年的SARS疫情,以及禽流感疫情,真的雪上加霜。   克服困境得靠自己,從1999年開始的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年年深受國內外保育界的好評。並和匯豐銀行等企業合作改善軟硬體,加強行銷與環境教育推廣。馬英九先生2008年競選總統還特別選擇關渡自然公園 發表環境保護政見;2011年入園人數正式突破一百萬人,園區經營也達到損益平衡,因卓越的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 由台北市野鳥學會再度取得新一輪合約到109年。   園區的經營成效,還得靠生物來驗收,這一項關渡也拿到好的成績。不僅僅有高蹺鴴和花嘴鴨的繁殖,2007年一對水治也在園區內繁殖成功,年年黑面琵鷺、琵鷺、天鵝…等稀有鳥類都會光臨,我想這是關渡自然公園 成功最好的驗證。   誠如其網頁上所言「關渡自然公園 ,是集合眾人之力在與時間及經濟發展的拉鋸戰下,終於孕育而生,此一催生經過,可說是民主社會中,民眾積極參與環境議題的一個成功案例,可以給未來的保育人士,提供借鏡與鼓舞的作用。」   期盼淡水河沿岸以及台灣各處溼地能有更多的自然公園。   參考資料:關渡自然公園 網站、消失中的亞熱帶—劉克襄、隨鳥走天涯---劉克襄

即將南飛燕的告白,2012

2012-07-05

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與先前盛夏溽暑時節略有不同的氛圍,我內心深處也隱然升起一種壓抑不住的渴望,是艮古以來綿延不輟的生命流轉,是我血液中含容歷代遠祖的深沉召喚?還是人類所說的DNA作祟?Anyway似乎是該準備打包南飛的時候了,歸鄉路迢迢,旅途多艱辛,我還是要踏上這條永無止境的輪迴宿命,只是小寶他們準備好了嗎? 上一次春暖花開的季節,我與眾多好友同時振翅高飛來到北邊這塊人們稱之為﹝福爾摩沙﹞的美麗島嶼,暫將他鄉做故鄉,我在此翱翔、覓食也找到心儀的另一半,歡愉嬉戲之餘,同時伴隨新生命的到臨而欣喜雀躍,照料小寶貝的成長茁壯還真是不容易啊!難怪人類曾這麼說:「…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白居易)真是形容得太貼切了。幸好這塊膏腴之地提供不少食物來源,雖然辛苦,但讓我倆可以充分養活一家子是沒問題的。   眼看著小寶們一天一天地長大,羽翼逐漸豐滿亮麗,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打拼也值得了,接著要教導他們嘗試踏出家門,從張開翅膀學習飛翔,再練習如何捕食以填飽肚子,我總不能照顧他們一輩子吧!孩子啊!成長過程縱然有風有雨,充滿不可預知的危險,但願你們能堅強挺過去,一旦可以任意展翅高飛,相信在山之巔海之崖眺望無垠穹蒼的喜悅,足以令你們忘卻無情狂風暴雨的折騰與飢腸轆轆的苦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儲備足夠的能量,跟隨所有燕族夥伴飛越遼闊的海洋回到南方的故鄉,那是先祖們千萬年來不變的行程,一如去年的我也是經過一番奮鬥掙扎,飄洋過海方能享受成就後的果實。時候到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愛拚才會贏,逗陣向前行…逗陣向前行,愛拚才會贏…』彷彿聽到同伴們的聲聲呼喚,來去!來去!!在北島嶼的繁華都會區邊緣,山海交會之處,幾條蜿蜒大河穿越交會形成的一彎溼地,有廣闊的天空可以容納來自八方的燕族兄弟姊妹們穿梭競逐,有綿延無邊的蘆葦叢足堪五湖四海親朋好友共榻棲眠。在相同莫名的魔咒驅使下,向晚微風中,燕族們一批又一批的來了,同是異鄉有緣燕,相逢何必曾相識,若是一言不合,戾天而上、或競速、急轉、或狂飆、俯衝、直至淋漓盡致,當夜幕低垂時分,一剎那間嘎然而止。   在夏日餘暉映照西邊紅霞的時刻,還有不少傻呼呼的人類站在溼地中少數留給他們走的小徑上,群群落落、老老少少莫不抬頭仰望我們,是帶著豔羨的目光崇拜我們燕族的自由?還是欣喜燕族群聚喚回他們失落已久的童稚時光?那些年…這些年…這塊土地有變與不變之處,燕與人均有殞落新生的必然,潮起潮落不曾因英雄折腰而須腴或止,該讓有翅膀的得以自由翱翔,該讓原屬荒野的事物回歸它應有的天地與尊嚴。   似曾相識燕歸來?歸來卻是即將離別的開端,群聚只是告別的最終儀式。但明年此時我將再現,後年、大後年...年復一年,人類準備好了嗎?小寶,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李健明(自然名:知了)

五股溼地與浪犬

2011-02-25

當釣魚的人們優閒地在岸邊等待魚兒上鉤時,水鳥們也在岸邊尋找著牠們今日生活所需的食物。當遊玩的人們欣賞著所謂溼地之美時,彈塗魚和招潮蟹也在潮水漲退之間的地方翻滾及伸展著。當騎車的人們驚嘆著這片美麗的蘆葦草澤時,「四斑細蟌」這個五股溼地獨有的小精靈,就藏身在這片令人驚嘆的美麗當中。 然而,在這樣驚人的美麗中,卻也隱藏了些許的不完美。浪犬,即是這些不完美中最顯而易見的一項。對於浪犬,我們對牠們有不少的控訴,包括在發情時不斷的聚集,騷擾到原本與之無關的路人;無止境的生育,除了造成數量上升以外,新生狗的不適應或棲地容量的排擠效應,也造成了犬隻本身的高死亡率及向外擴散。   在這些情形之下,也有部分的浪犬決定與溼地共存,證據就是我們發現了不少的「水獺狗」:在四斑細蟌生存的蘆葦爛泥內,我們曾發現不少次的狗腳印,據說曾有人發現牠們和外勞一樣地捕魚為生。曾經有一次,我們為這附近的水鳥創造出一片平坦的棲地,接著幾天後,我們就發現浪犬們毫不客氣地把這個位置當作他們打盹的好地方。雖然健康成熟的野鳥絕不會被浪犬傷害到,但我們還是為這件事情感到扼腕,因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小環頸鴴及彩鷸的繁殖(雖然我們很少針對鷸鴴科水鳥的繁殖季做棲地改善,主要的改善時間都在度冬期間)。   為了解決浪犬所帶來的「問題」,我們曾經嘗試找清潔隊來捕捉,然而看著捕狗人員以食物及線圈來引誘附近一群對他不理不睬的浪犬時,我就知道問題大了,這樣的方式只能引誘一些比較乖的狗,對於狗老大或是會騷擾人的問題狗,還是無法有效移除。   如果我們改採全面圍殺的策略呢?那麼捕狗人員必須克服溼地地形的多變性,才能有效達成。但達成後呢?有點生態學基礎的人都知道,當一個物種從原本的生態棲位被移除後,短時間可能會造成生態的改變,但長期下來必定會有另外一個物種來占領這個棲位,所以當這一群浪犬被完全移除之後,必定會有另一群浪犬進來占領原本的地盤。而當所有的浪犬都消失,就會是浪貓的天下,貓可是比狗還要更敏捷的掠食者,只是會注意的人不多。最近曾聽到有些地方在捕捉街貓,然而請注意,沒有街貓的地方將會是老鼠的天堂。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浪犬的問題,真的就如同我剛才的控訴那樣嗎?我想這是我的本位主義在作祟,浪犬的問題其實是人所造成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喜好而飼養及隨意丟棄狗,久而久之就造成浪犬的問題。會出現在五股溼地的浪犬,一定都有不愉快的過去,既然牠們出現在這個地方,我想他們一定有能力成為這個系統的一份子,只是造成問題的人類該如何去導引出這個結局?   於是我們想到了TNR(Trap, Neuter & Return),用動保團體的捕捉、絕育、回置,來代替公部門現行的撲殺政策(浪犬被捕捉至公立收容所,12天後,若無人認領養,就會被安樂死處置。)在某一次機會下,偶然認識了關懷生命協會的志工,由於他們有技術及經驗,所以就委請他們來進行。當我們拿著GPS,穿著涉水衣,髒兮兮地在沼澤裡尋找四斑細蟌的蹤跡時,常看到許多關懷的志工花一整天的時間,在附近的路上及自行車道邊等待,目的就是等待目標狗出現。相較之下,我們只花兩個小時,就在蘆葦叢裡被曬的暈頭轉向,關懷志工的辛苦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因為關懷志工的努力,許多浪犬多了一個被剪耳的標記,也達成了不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首先我們發現狗群變乖了,除非有人故意去騷擾牠們,或是愛心媽媽們出現餵食,基本上牠們都是懶懶地待在草地上,如果有生人接近,牠們還會刻意躲開。   再來,關懷的志工所採用的方式,是與原來就在這邊餵養的愛心媽媽合作,因為狗群們只信任愛心媽媽,無形中也讓這些愛心媽媽間接成為五股溼地的義工,負責的就是浪犬的部分。   第三,TNR的浪犬對族群組成不造成任何影響,因為有原來的浪犬守護地盤的關係,就不會有不明族群的浪犬進入,進而造成更大的族群擴張,更不會因為狗群消失而造成更麻煩的貓、鼠來占據這個生態棲位,達成生態的平衡。   當然還是有一些因為浪犬而造成的狀況持續發生,例如還是有路人遭到浪犬的騷擾。我無法詳細說明每個個案,但我知道在大部分的狀況下,狗兒們是不會主動去騷擾路人,因此如何看懂狗的語言,以及學習正確的應對,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與狗相處。   關於五股溼地與浪犬,我們會相互的持續學習彼此互動的方式,直到有天人們可以真正的和自然做朋友為止。     附註說明: 一、 Trap(捕捉)、Neuter(絕育)、Return(回置),簡稱TNR,是一種取代安樂死的人道管理,和減少流浪犬和流浪貓數量的方法。TNR藉由施以絕育手術,使之無法繁殖。目前官方撲殺與民間絕育路線各自運作,並無交集,TNR的狗還是會被捕捉撲殺,相當浪費社會資源,再加上民間在無奧援之下,必須自籌經費,相當拮据。 二、 一個地區若能以政府的公權力及資源,支持動保團體進行絕育後,就地放養,再配合流浪犬貓的照顧者兼顧環境整潔的餵養,對民眾宣導生命教育,加強對流浪動物的認知與包容。然後再輔以對每個個體登記管制,新出現的滯留流浪動物優先TNR,將可有效降低流浪動物數量,政府介入支持會比民間自行運作情況還有效很多。 三、 關懷生命協會對河濱公園浪犬的TNR計畫:先與當地固定在餵食的照顧者合作,先暫時停止餵食一天,之後會同餵食者一起去捕捉到協助的動物醫院(通常以母狗為主要對象),並進行結紮。待手術完成及休養完畢,通常是五天,再將其帶回原捕捉處釋放,手術後的狗會剪耳,母狗剪右耳公狗剪左耳。實施過TNR的地區,除可穩定流浪動物數量外,也可減少餵食者的負擔,因為不會有新生的二代犬。 四、 一般民眾對於河濱浪犬的注意事項:  1. 不任意丟棄所飼養的動物。  2. 不威脅或攻擊動物,包括不對狗大叫及打狗、踢狗、向狗丟石頭等。  3. 請確定您的孩子及你所帶領的同伴動物是在您的看護之下活動,以免影響到浪犬或被浪犬影響。  4. 遇到下列情形請勿靠近陌生的狗:睡覺、進食、與其他狗嬉戲、垂奶母狗及其小狗。     5. 其他事項:   A. 狗生氣的特徵:露出牙齒、低吼及停止不動、尾巴不動。   B. 狗會追其他生物是為了守護地盤,建議停下來或以穩定的速度離開至一定的距離,不要突然激烈跑動。   C. 當狗向你跑來時,若距離還很遠時,可跑到很多人的地方。   D. 當狗向你跑來時,若距離很近,可以書包、張開的傘或手邊面積大的物品擋在中間,請勿揮舞手扙或棍子,而要將之藏在身後,並面向牠緩步離開。   作者/汪雨蒼(荒野台北分會五股溼地專案)

五股-人工浮島

2011-02-25

浮島(Floating Islands)顧名思義是指漂浮在水面上的島嶼,同時也會隨著水流或風向在水域中四處飄移。 天然浮島的形成原因,是由具有發達的地下走莖或匍匐根莖的挺水性水生植物(如李氏禾)不斷向水域中生長,且因其莖部或葉面含有空氣,因此能在水面上形成浮力可以使叢聚的根部漂浮於水中,而隨著下層的植物體死亡腐爛,上部新的植物體根區得以附著生長且逐漸茂密,進而脫離了與陸域介面的接觸,形成了一塊漂浮於水面的草毯,同時由於草毯不斷地增厚使得陸域的植物得以漸次進駐,而終於形成了一座宛若水上小森林般的島嶼。通常這樣的過程需經過數百年的時間,且在各項環境條件(風、流速、溫度等)恰能配合之下才有機會成形,因此可以說是彌足珍貴,例如宜蘭雙連埤中的浮島便是一例。另一方面,由於浮島與陸地隔絕,陸域型的掠食動物不易侵入,因此形成許多水鳥、蛙類、爬蟲類和昆蟲等水棲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   人工浮島(Artificial Floating Islands)是人工方式構築而成的浮島,最早的人工浮島應用是出自愛鳥者的傑作。1970年,美國的克勞福特(Gurney I. Crawford)為了讓加拿大雁有棲息和繁殖的場所,利用木頭、木箱、樹枝、葉子和草桿等材料建造了第一座的人工浮島。經過幾十年來的演變,人工浮島逐漸被應用在各種水域相關的工程設施中,其主要之功能與應用領域可以歸納如下: ◎生態功能-提供鳥類及魚類等生物棲地 ◎淨水功能-吸收水中氮、磷等元素,淨化水質 ◎生產功能-可以生產農作物及水產養殖功能 ◎景觀功能-具有水域環境景觀綠美化功能 ◎護岸功能-具有消波效果,保護水邊堤岸   五股溼地圳邊公園的人工浮島主要為改善大水池中的生態性而設置。圳邊公園內兩座大型的水池由於水深極深且池岸陡峭,水生植物生長受到限制,因此長久以來,始終僅做為釣魚池之用,生態性極待加強。為增加池中棲地之多樣性,除了利用挖土機調整池岸坡度形成緩坡淺灘地外,並在中央水域處填出一處和岸邊分離的生態島;另一方面,由荒野保護協會、疏洪道生態保育聯盟和在地社區組織等團體,於民國94年秋天,動員義工夥伴三十餘人,利用竹子、回收寶特瓶、塑膠網等材料,製作人工浮島數座,並以本土性之水生植物如燈心草、水芋、荸薺、大安水蓑衣等栽植其上。經過一段生長時間,浮島上的植物將逐漸成長茂密,同時可以吸引更多的鳥類、蛙類、昆蟲等動物進駐,水池之生態性也將可以獲得改善。     人工浮島從何來? 台灣「人工浮島」的起源,則是居住在日月潭一帶的邵族,他們以竹子作成水上浮架,鋪上草毯、種植水稻,成為「浮田」。這種巧思成為台灣傳統工法的資產,並逐漸在各地廣泛應用,例如嘉義東石的居民用木框種植水筆仔,放在海口,就成了能削波的結構;花蓮壽豐鄉的客家先民,也用竹子圍成三角形種上水生植物,用以淨化水質、美化景觀。轉載自行政院環保署   作者/陳江河(荒野台北總會解說員)

從生態心理學看202兵工廠

2010-05-24

就當是一道心理測驗吧:你認為人生中下列何者最為重要,請試排出順序:健康?財富?快樂?生態? 許多人會義正辭嚴地說:沒有健康和財富,哪來的快樂?繼而有意無意地把「財富」放到「健康」後面。「快樂」或許部份基於華人文化中對追求逸樂潛藏的罪惡感,常被放在第三。而若非此文之主題,「生態」根本不在選項之中。但,其實我們才開始得面對一個:失去「生態」,此三者將可能一起覆亡的時代。   身為一位心理衛生工作者,我卻想提醒:若無法感到快樂,身體的健康和身外的財富又有何意義?有錢而不快樂的例子大家身邊俯拾皆是;身體無大恙,卻擔憂焦慮、吹毛求疵地要醫師遍查全身,因而被他科建議來精神科評估的案例,更所在多有。反之,身負殘疾卻能樂觀進取的典範始終是勵志的最好素材;收入微薄卻能慷慨捐錢而安貧樂道的自在,更是人人津津樂道的榜樣。不論貧富殘全,最後不終究得面對自己內心那一份最真實的感受嗎?所以,真正感受到心靈滿足的快樂,豈不該是人生更核心的價值嗎?也就是如此,才陸續有主張生態健全與心理健康並進的「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和主張人類健康與環境健全相輔相成的「生態醫學」(ecological medicine)等觀念開始勃興,讓人們重新思考更深刻的價值。   當然,的確如大眾所認知的:沒錢很容易不快樂。2006年,英國的心理學家發表的全世界第一張「世界快樂地圖」,也證實這個事實:在大部份的狀況下,窮國人民過得很痛苦,而收入越高,人民的快樂指數也越高;少數例外之一是快樂排名第八的國家不丹,年收入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不到,卻早以心靈的快樂為價值,默默推行「國家快樂力」三十年,從此次調查來看,顯然確有成果。若非歐美開始重視國家的心理力而做出本份報告,還真難發現這個全球少見,以低收入達成高幸福的獨特國家。   台灣呢?在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排名六十三。美國有錢又快樂,排名二十三。比台灣富有的日本僅排名九十(從其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可理解)。對岸中國排名八十二。所以,平心而論,台灣也算是個寶島了──至少如此自足在心理上會比較正向一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將世界各國的收入和快樂座標化繪成一張圖,卻會有兩個發現: 第一,台灣的快樂和收入雖然都是中段生,卻是類似收入中較為不快樂的。也就是說,台灣人努力賺得的金錢,換得快樂的效率卻不太好。東亞諸國都有此傾向,不及西方國家在達到同樣國民所得的情況下,可以過得更快樂。   於是,我們該問問歷代的執政者,怎麼把台灣經營成一個讓自己快樂得很辛苦的國家?   第二,各國收入和快樂的分佈隱約形成一條飽和曲線,收入極低時的確很痛苦,隨著所得升高會讓人民越來越快樂,但邊際效用會遞減,過了某個程度,即使收入再增加許多,快樂的增加仍很有限。而台灣已差不多到了飽和點旁,也就是說,再多賺更多錢,即便會再快樂一點點,但金錢帶來快樂的效率卻不會太好。   於是,我們也該問問現在的執政者,為何還用經濟發展為誘因,來讓人民以為明天會更好?以國家層級的眼光來看,物質生活的改善政策比較適用在開發中國家,排名沒那麼落後的台灣該尋找別的重點。   經濟發展、物質生活並不會成比例地增加人民的快樂,更無法獨力帶來幸福。美國保育團體山岳協會(Sierra Club)出版的《生態心理學》一書即提醒:「高度消費的社會,高生活水準的人,花得再多也無法感覺滿足。」並引哈潑(Happer)雜誌在美國的民調:無論收入有多少──即使已經年收百萬美金,很多人仍認為收入若能再加倍,一切就會更美好,沒有人覺得滿足。芝加哥大學的調查卻顯示:四十年來,國民所得確然加倍,但美國人自認快樂的比例其實大致維持在三分之一上下浮動,並沒有因為社會越來越有錢而有更多人覺得快樂。在心理學上,基本溫飽可得之後,真正心靈富足的快樂,往往來自於家庭互動的滿足、休閒生活、以及社會關係與友誼等等。   回頭來看這一次202兵工廠各方的思維,對於這塊台北市區少有的淨土到底該如何運用,藝文界與環保界固然期待能保留為市民共同的生態公園,執政者則也考量經濟發展仍有其必要性。這個案例其實重演著過去一再重複的困境:當生態保育遇上經濟發展,似乎註定對立無解,難道沒有可以超越此二者思考的新層面?   也許這一次,我們可以從生態心理學的觀點,並用具有世界觀的國家層級來思考這件事:心靈真正的富足與快樂,雖需奠基於適度的財富,卻比財富和健康都更是人生的核心價值。當台灣走到以增加所得來換取快樂已近飽和,卻又效率不彰的這個時代,與其再想著多賺錢,其實更該檢討我們的生活型態。202兵工廠的土地,能否以提昇市民非物質的生活品質,滿足心靈的快樂富足來思考?還是仍拿經濟發展的過時老調當口號?台灣,尤其台北市,此時首缺的還是經濟發展嗎?適度地留下讓心靈和文化成長的空間,也許更有助於提昇人民的幸福。   也許,翻閱世界快樂地圖的啟迪,拜讀生態心理學的洗禮,能讓更多人願意認同首快樂、次健康、再次財富這樣的新價值順序,至少就台灣現有的經濟條件而言確該如此轉型。但,其實我們才開始得面對一個:失去「生態」,此三者將可能一起覆亡的時代。     文/陳俊霖(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