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雙溪踏查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文 孫勻廷(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自然名:雪山)

       美濃,是近幾年來我出野外比較常跑的地方,位於郊區的小鎮,民風純樸且和諧安寧,也有不少的景點與小山可供民眾遊憩,其實想想,小時候來這裡的回憶也有不少呢,直到成年後,回歸自然的念頭又把我拉回了綠意之中…。

           

       本次踏查的地點是「美濃雙溪」,其實之前就有來過幾次,但一直都沒有下到附近的河流去做生態觀察 (之前是在雙溪母樹林中觀察植物),也可能是剛好都遇上枯水期,動植物的數量並不多,而本次的時機點正好是雨季開始後,讓我看到了更多生物的出現 (有些隱藏在其中,要仔細找),而「觀察入微」正是生態組中重要的能力之一,觀察河流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加上持續的資料閱讀、彙整,才能有效說明人為因素對河流造成的可能衝擊,雖然目前還沒辦法以「測量數據」呈現,但仍可做為未來努力的目標!更要謝謝夥伴當天的配合、努力,不論是拍照還是紀錄,大家依分配各司其職,讓探查的過程更加順利 (若只有少數人做loading可是很重的),而於結束後的探討、分析也能發現大家對河流的不同見解,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從不同面向切入也能發現更多事情,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自從加入「野溪小組」以來,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而當初會加入這個團隊,即是希望能對「河流生態」有更多的認識,也讓我理解到,做「環境保護」這行並不是只有物種辨識這麼單純,其中的「生態意義與關連」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不僅僅從生態的方面去探討,人為的行為影響更需要去評估考量,守護迫在眉睫。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來搶救台灣的河流,一旦破壞干擾,要回復成原本的樣貌可說是相當困難;此外,有時也會發現,即使操作「生態工法」的工程,也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完全的樣貌改變、人工構造物的進入,不但破壞了自然美感,且目標(功能)無法有效達成,更可能降低民眾親近溪流的意願,或許還有更多的解決之道,找到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點,這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而非不斷的花費大量的公帑在永續工程上。

       人類會想要親自河流,在幾次的調查中都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野營、烤肉、戲水),在過程中我也享受著這樣的氣氛,即是支持我出野外的動力之一,但長久下來,不斷看到的人為干擾、工程,不但「煞風景」之外,總覺得皆被冠上了「人類的美感」。台灣的溪流很美,在親身接觸後,不只是情感的流露,更是體現出了其價值與重要性,我常常在想,人類對土地的情感、回憶,難道就要一次次毀在工程的手上嗎?直至那時,當我們只能在書籍與照片中追憶時,已是為時已晚,或許,溪流的印象在下一代已變得完全不一樣,孩子甚至連親近原始自然的選擇都沒有,我想,除了課堂上的「環境教育」之外,我們進一步能做的是守護這些棲地,讓他們得以留存,並站出來為他們發聲,「把理論與經驗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正是「台灣」在面對環境議題的重要關鍵!

附加檔案大小
302_p8-9_0901.pdf7.4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