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台灣地體源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海槽溝的沈積岩因擠壓地震不斷隆起,故地層逆衝造山伴隨崩塌,乃台灣地體本質;雖位居亞熱帶,但因高山屏障洋流、凝聚水氣,故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全島五條山脈山巒綿亙,溪谷短急不穩,垂直高差將近4,000公尺,加上地質鬆脆、四面環海,更形成了豐富珍貴的各類地形與地質景觀,也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物相,造就台灣土地的「脆弱」與「珍貴」的特性。因此,台灣的河川山林無不反映出這兩大特性,然而人為活動長期與天爭地,對於脆弱地體環境過度開發利用,濫墾、濫伐及濫建普遍,致使國土自然資源承受難以復原的損傷,更加重了天然災害的威脅與破壞力。如果健忘的人們還要繼續粗暴的開發與破壞,那大自然反撲的戲碼必定會不斷的上演!

褪色的馬武窟

2014-04-07

文、圖/林昭元(台東分會議題組,自然名:昭和草) 徜徉於幽谷之中的馬武窟溪,源自都蘭山北麓與堵開埔山東南麓,南、北溪支流於泰源村匯集成河,一路蜿蜒向東,最後在東河出海,流入廣袤的太平洋。數百年以來,世居於泰源盆地、東河出海口的阿美族人,以及後來遷居於此的漢人,汲取溪水灌溉耕種、捕撈溪裡的魚蝦,因為馬武窟溪的孕育,如母親般的滋養,幽谷的人們得以安居,與山水共存。   二十多年前,甫完成學業的父親,來到泰源任教,與生長於此的母親邂逅,我便在群山與溪流的懷抱中出生、成長。童年的記憶中,我們與馬武窟溪之間的關係是親密且溫暖的。夏日的放學課後,孩子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脫下制服,揹著橘紅色的夕陽餘暉,一個個跳進這天然的泳池,悠游其中;也還記得,假日午後,父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倆往溪流的上游走,在清澈的小溪裡打著赤腳彎著腰,找尋尖尾螺的蹤跡;更不會忘記,阿公三不五時從河裡提著活跳跳的溪蝦回家,當時那臉上如豔陽般的燦爛笑容。我們的生活,總是與溪流為伍,潺潺的溪水聲,伴著幽谷裡的孩子長大。   然而,隨著我的年紀增長,我與溪流的關係似乎慢慢地疏離了,彷彿羽翅漸壯的雛鳥,終究得飛離母親的懷抱。曾經,馬武窟溪因為溪流資源日益匱乏,政府下令全面封溪,讓溪流自然復育,得以恢復生機;當封溪的命令解除,我卻必須離鄉求學,原本熟悉的溪水,逐漸變得陌生。儘管與溪流的關係不再像從前那樣緊密,每當我乘車返家,途經東河橋,轉進河谷,沿著蜿蜒的溪流前進,看著粼粼的溪水,總是讓我心情平靜。母親之河的容顏依然美麗,我的家仍舊還在這裡,等待我的歸來。   今年夏天,我回到台東短居兩個月,來到台東荒野實習,參與協會「台東縣野溪工程調查」的行動,調查發現,自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以後,台東縣各個地區的野溪整治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實地勘察更發現,政府花了大把鈔票的整治工程,剷除了原有生機盎然的溪流自然景觀,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冷冰冰、死氣沉沉的水泥溝渠。而伴著我成長的馬武窟溪,也無法倖免。   怪手轟隆隆地響,沙塵漫天,原本守護著河岸的石頭與野草被鏟起,開始築起高高的水泥牆;過去魚蝦水草棲息的河床,也被填上水泥,變成堅硬的溝渠。冰冷的水泥牆,真的能代替原來的植被鞏固河岸嗎?平坦的水泥階梯河床,讓溪水不再潺潺流動,所謂的「減低流速以提高安全性」之後,原本需要乾淨清澈溪水的底棲螺類該怎麼存活?過去悠游於溪流之間的魚蝦,如今要如何跨越那一道道高聳的橫向構造物階梯?水泥化之後的溪流,人們不再親近,童年的我在溪水的滋養下成長,那未來的孩子呢?我們的後代還能像我們兒時那樣自由自在地在溪裡泅水嗎?   於馬武窟溪流域施作的野溪整治或護岸相關工程,自民國99年以來(截至102年10月),已進行16個工程,耗資將近八千萬,花費大量社會資源,換來的卻是一條條冰冷堅硬的水泥溝渠,令人質疑整治的效益;另外,溪流水泥化之後對生態的影響,以及對居民親近溪流之權利的剝奪,更是沒有辦法估算的成本。   表、民國99年至102年(截至10月11日)馬武窟溪流域野溪整治相關工程統計 主管機關 標案名稱 年度 決標金額 臺東縣政府 馬武溪北溪護岸應急工程 99 12,18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麻竹嶺農莊大橋鄰近野溪整治 99 7,20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麻竹嶺野溪整治 99 4,528,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柑仔林三號橋野溪二期整治工程 100 3,096,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大丘園25鄰野溪整治二期工程 100 1,73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柑仔林三號橋野溪整治 100 5,066,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泰源村果子山野溪整治 100 2,669,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柑仔林三號橋野溪三期整治工程 101 3,99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北源野溪整治六期工程 101 4,97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泰源村16鄰野溪整治 101 2,00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花固橋鄰近野溪加強維護工程 101 2,296,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北源順那41鄰野溪整治工程 101 5,178,000 臺東縣政府 馬武溪北溪護岸改善工程 101 13,06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果子山野溪二期整治工程 102 3,600,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北源34鄰野溪治理二期工程 102 6,518,000 水保局臺東分局 北源3鄰野溪整治工程 102 1,659,000   總金額 79,740,000   自古以來,泰源盆地與東河出海口的居民,世世代代與馬武窟溪共榮共存,人們發展出一套與溪流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莫拉克給我們的教訓之後,還未來得及反思,政府卻開始一味地崇拜工程水泥,在政績與可能的金錢利益考量下,大興土木,大肆「修正」我們的溪流,這樣真的是正確的嗎?我們盲目地改造我們自以為安全的溪流樣貌,卻忘了回想,先民是怎麼樣尊敬溪流,怎麼樣與溪流共生共存,怎麼樣在溪水的滋養之下長居久安。   離鄉北上生活多年,這個夏天回到泰源,以為可以重回母親之河的懷抱,卻發現,一塊塊冰冷的水泥如瘡疤般遍佈在你臉上,使你的容顏不再亮麗,一台台怪手在你身上鏟挖,使你的溪水不再豐腴。我們是否該停下來好好思考,我們要的是溪流該是怎麼樣?   褪色的馬武窟正在哭泣,你聽見了嗎?         【台東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走進都蘭山 洞洞館倒下,與我們一同呼吸的空間, 靈魂正逝去    

走進都蘭山

2014-04-07

台東荒野尚未有認養的棲地,但志工夥伴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熱情的實踐著友善土地的理念,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耕種、關心農業政策、關心城市綠地與空間規畫、紀錄家園環境的變化、在荒野活動中向大眾傳達自然的價值等等實際行動;台東的山海養育著我們,給予我們不需金錢的心靈滿足,我們會持續全力以赴,表答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感謝與敬意。 文、圖/施炳霖(台東分會解說組組長,自然名:牛樟)口述、莊詠婷(台東分會秘書,自然名:天空)整理   選擇都蘭山做為台東荒野的觀察點,是因為其具有特殊的「植被壓縮」現象。離太平洋很近的海岸山脈,突地拔起一千公尺,地勢陡峭,東北季風吹拂帶來的水氣及低溫,使植物相混合低中高海拔,且各帶相關海拔高度明顯與臺灣中部不同。原初都蘭山的登山口在水往上流附近,那條路非常陡,現在從郡界進去的步道為林務局所開闢,是適合一般大眾的平緩路線。   每一次觀察都是很有趣的,雖然我對有些植物有知識上的基本了解,但實際上,山的結構和特性有很多很多值得挖掘的。在觀察中可以體會到很多新東西,比如:不同的植物的子房的構造、質感是像草、或像皮革、或有毛等等微細的構造…。很多人以為月桃的葉子很光滑,但有一次我們摸到了川上氏月桃的背面有絨毛,如果沒有親身體會就不會知道;在某一個天時地利的時候,我們遇見許多冒出頭的菇蕈,並看見她們噴出小小白煙,正在釋放孢子囊;盾型單葉假脈蕨讓人家覺得這東西看起來像苔蘚,但仔細看原來他是蕨類,有孢子囊群;而連珠蕨在都蘭山的某一段非常多,卻在台灣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目前已經累積了許多照片和紀錄,之後將計劃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建置網路資料庫,讓大家更方便查詢,也了解在地生態的豐富與美。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特性和生存模式,就如同人類社會一樣,這樣互相扣連的多樣性共同構成了環境的平衡,解說的目的,也是想告訴大家自然背後運作的道理。例如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魚。森林可以留下水,而枯枝落葉落到水中可以讓藻類生長,魚兒就有食物。更重要的是,想傳達給大眾知曉自然保育的觀念,應是合理的運用自然資源,就像我們不能永遠都進口別人的木材,必須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土地和萬物共生共存!         【台東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褪色的馬武窟 洞洞館倒下,與我們一同呼吸的空間, 靈魂正逝去  

洞洞館倒下,與我們一同呼吸的空間, 靈魂正逝去

2014-04-07

文/林慧珍(台東分會綠活圖組組長,自然名:薄雪草)、圖/林國勳(長期記錄台東環境的攝影者) 這是一處,或許該說曾經,一處臺東市民行經新生路接近鐵花商圈時會看到的一棟建築;或是一處外地旅客走進鐵花村、誠品、鐵道路廊會不禁一瞥而感到風格特殊的建築。有多少人曾經佇足仔細欣賞過她?或許直到一棟度假酒店矗立眼前才會恍然抬頭,喔!這裡怎麼變成這樣?一年過後,或許又習以為常,或許也將習慣抬頭看不見綠意盎然鯉魚山的視線。   這棟舊稅捐處大樓是呂阿玉建築作品,已由臺東縣政府招商出去,將改建為十樓高的度假酒店。或許很多人早已知道此事卻沒有覺得不妥,加上附近是熱鬧商圈,直覺認知增加外地旅客就會增加觀光收入,但我們是否明白有多少收入會回饋於市民?   鄰近的鐵花村和由舊地政事務所改造的誠品建築,是旅客必遊之處。來到這裡的朋友,享受的,是在星空映照與大樹吹拂下,聆聽舞台上和自然交融發出的樂聲;愛逛的,是慢市集在地的手工藝與新鮮食材。誠品後院的藍曬圖廣場,緊鄰五十多歲外觀獨特又與誠品同屬戰後建築的洞洞館,產生一種空間的和諧感。牆上攀爬展枝大葉的老樹,帶來自然音律,如此親近在地自然與歷史的氛圍,正是臺東獨有的觀光價值。   此地也是在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間,荒野跳蚤市場、秀明農夫市集等,是居民能彼此交流與展現的空間,也是個充滿在地生命力與獨特性的空間,同時也吸引許多外地旅客願意停佇更多時間來參與當地活動的空間。   然而,隨著洞洞館的倒下,特殊的建築外觀毀壞殆盡。十層樓高的牆面將取代充滿韻味的老牆老樹,遮蔽原與誠品建築和諧的天空,空間的靈魂像是被硬生生削去了什麼,我們居處生活的記憶像是被抹去了什麼,臺東市區獨有的文化與觀光價值、居民親子活動所賴以的休閒價值即將變調。為了觀光蓋酒店,卻削弱具空間潛力的觀光價值,不是自打嘴巴反觀光嗎?   擁有此處使用權的縣政府,是否更應該在尊重城市歷史與文化資產的保存基礎上,進行老建築的轉型與活化?投向商業用途並無不可,但是否有比拆掉重蓋旅館更具開創性與可持續的作法?開創連結附近鐵花村、咖啡館等藝文活動的城市生活與文化教育空間,開創吸引外來人才進駐臺東城市的機會,是否才是可持續發展在地經濟的重點考量?   這樣的例子不會只有一個,只有突顯出政府目光指向外來觀光客,增加縣庫收入,把臺東城市改變為一個供外來遊客旅遊消費的地方,供吃供睡供娛樂供買東西!城裡的建築與文化內涵不值得看,要看的只有城以外的山海景點?!   延伸閱讀:反對拆除洞洞館粉絲頁         【台東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褪色的馬武窟 走進都蘭山

看見在地的守護力量~宜蘭分會

2014-03-13

文、圖/楊仁章(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專員,自然名:汪將) 記得荒野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曾經比喻經濟開發案就像九頭怪獸,砍掉一個頭又冒出兩個頭。即使是在以環保立縣的宜蘭,仍舊看的到九頭怪獸蠢蠢欲動的身影。回想初到宜蘭服務時,比起台北的紛紛擾擾,好山、好水、好風情的宜蘭總能讓人感到心曠神怡。但在人們過著悠閒樂活的日子時,貪婪的魔爪仍舊無情地伸向宜蘭。開始有財團覷覦美麗的山水風情,想以合法掩護非法的手法,肆意掠奪屬於民眾的公共環境。但令人感嘆的是,本應捍衛民眾權利的地方政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任魔爪肆虐。   在宜蘭陽明附醫有15棵老樟樹,從日據時代就開始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這群老樹不單單只是老樹,更是在地民眾回憶與文化的搖籃。但市公所卻憑藉著一紙公文,來自民國60年不合時宜的都市道路計畫,將這群老樹送入名為樹木銀行的墳墓,在需要寧靜的陽明附醫校區開闢一條道路,硬生生將校區一分為二。有一群互不相識的網友,在網路上發起一連串守護老樹的行動,透過大夥輪流在老樹下值班守護、發起聯署簽名、舉辦音樂活動、四處奔走尋求更多夥伴的協助。在2013年11月初完成列管老樹,在今年1月28日完成公告,創全台首例將陽明「宜蘭醫院樟樹群」登錄文化景觀。   反觀在美麗的外澳海岸,佇立著一座與當地風景格格不入的白色宮殿,宮殿的周圍築起一堵高牆,不但隔絕了人們與海岸的關連,更阻斷了孩子們上下學安全的路,迫使孩子們必須沿著圍牆邊,冒著生命危險在疾嘯的車陣中行走。當地的民眾組成「守護外澳海岸聯盟」,發起聯署、四處遊說有力人士、號召更多的夥伴加入、向政府陳情訴說。此案至今已纏鬥一年多,就在大夥已經漸漸力不從心時,案情終於有了起色,各家媒體紛紛報導、關注,荒野保護協會也投入了協助的力量,但因此案已送至中央單位審查,需要與之抗衡的對象力量非常強大,這是一場需要長期奮鬥的戰爭。   在台灣,環境保護的道路上佈滿了荊棘,需要更多的夥伴齊心合力,而這股力量還不夠強大。如同荒野榮譽理事長李偉文的文章述說:「跟不上大夥步伐的人可能是因為沒有聽到鼓聲,或許我們的鼓聲小了,是否該將鼓聲敲響一點。守護環境,你我有責」。     【宜蘭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保安林採礦國土保衛戰 棲地營造下的樹蛙獻禮 宜蘭不可消失的濕地~五十二甲溼地  

綠色消費 看不見的價值

2014-01-28

文/楊正字(荒野保護協會管理部專員,自然名:漂流木)圖/荒野保護協會 不知道您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小小的硬幣就在我們消費過後,它會以什麼樣驚人的冒險旅程,來決定小硬幣這一生所擁有的生命意義呢!某一天我滿心歡喜地買了一個名牌包,那是我辛苦工作用來犒賞自己的禮物,噹一聲硬幣進到店家的收銀機,轉啊轉進了通路商口袋又流到了產品公司的戶頭裡,唰一下到了製造商那裏又往原物料商那兒滾動,然後它在一個開著巨大怪獸的人的口袋裡,剷平了森林、汙染了河川,只為了換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然後從我口袋出去的那小小的硬幣,居然被視為破壞環境的兇手之一。哎呀!這應該不是我的本意吧!這枚小硬幣是不是可以有個不一樣的選擇呢? 非營利組織跟營利組織的消費行為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一樣,但我們更在乎的不是成交後的金錢交換,而是我們所倡議的精神能否落實到義賣品身上,消費者如果能因每一筆成交完成更具內涵的行動,那這筆交易的意義價值上就有了不一樣的轉換!荒野保護協會透過義賣品來募集環境教育和棲地守護的基金,再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這是荒野成立以來一直堅守的宗旨,也是我們義賣品推出最想換得的目標。 所以在義賣品身上我們也注入了很大的心血,盡可能落實搖籃到搖籃的生產策略,確保產品在生產過程不會給環境帶來負擔。跟商業考量不同的地方乃在於我們不會為了壓低成本運用價格戰來打擊市場,而是期望認同荒野理念的朋友,在眾多商品的選擇下會願意從我們的市集尋找合適的產品來使用,這等於是給了我們實質的回饋,讓我們更有能力去影響更多製造商加入改善製程友善環境的目標,也達成了我們環境教育的目的! 如果某天我們拿的袋子都是透過寶特瓶回收再製造的產品,如果某天我們穿的衣服都是重視生態效益的廠商所生產,如果某天手上拿的手機不再是高污染的製程,惱人的工廠汙染事件不再發生,那我們現在所推動的商品,您所認同的理念,是不是就更有意義了呢! 當您決定投下這枚硬幣從荒野換取一個義賣品時,那這枚硬幣將踏上一段美好的旅程,噹一聲進到荒野,滑過志工和專職們溫暖的手心,鼓勵了優良廠商繼續從事綠色生產;引領著大夥往自然邁進,最後化成一平方英吋的小土地,它會是大葉楠成長的溫床、是梭德氏赤蛙歇腳的中繼站、是四斑細蟌飛翔的基地。

走過大山背水梯田2013年

2014-01-28

文、圖/許天麟(新竹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一、緣起: 2008年起大山背青蛙調查,2009年起幫青蛙過馬路,五年來和大山背地區培養深厚情感。2012年與南埔社區合作成立南埔穀東會,經過一年的田間紀錄,對水稻田的管理有初步的概念。2013年初,透過豐鄉村長林進樟先生的引薦,向大山背地主林水來先生租下休耕十幾年的水梯田四分。   二、現況困難點: 山上從事梯田耕作成本高,從整地、插秧到收割,需要極高的成本。由於地勢關係,使用機具成本甚高;有時因缺水或天寒,水稻不易收成;山區生態豐富,間接影響收成,例如2013年第一期結穗後,出現大量白腰文鳥啄食稻穀;第二期,山豬數度將水稻伏倒。2013年一二期均花費137天才收割,相較於竹北相同品種水稻只需120天。   三、2013年的經營方式: 引溪水灌溉,將兩分稻田改為水稻田,第一期於3月17日插秧,137日後於7月31日收割,每位穀東各分得3公斤的米。緊接著於8月7日二期插秧,137日後於12月21日收割。第二期水稻田因山豬來玩耍及氣溫比往年提前降低,收成比一期還低,烘乾後僅136公斤,再請田守喜先生去殼碾米後,每位穀東僅分得約一公斤的米。   另外兩分地,挖了三個水生池,其中一個種植茭白筍,其餘兩個則種植台灣萍蓬草等水生植物。茭白筍於9月22日後陸續採收,因未施肥料筊白筍體型明顯較小,但充滿山中日月精華,甜份及營養份甚高,每位穀東分得三小根茭白筍。   並且旱作嘗試種植黑豆,可惜此次黑豆栽植失敗,僅收成3公斤左右,因數量太少無法平分,所以打成黑豆漿,於農事體驗及周年慶時供大家飲用。   在這裡我們提倡「友善耕作」,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不毒害也不捕捉鳥禽等動物。並「自製肥料」,蒐集豆渣、米麩、市場剔除的蔬果,讓微生物在自然中分解,變成作物的天然養分。   四、水梯田的生態: 自從稻田引水後,附近生態也跟著活絡起來,澤蛙來產卵、蜻蜓來下蛋,水稻田裡有了蝌蚪、水蠆、龍蝨、紅娘華、仰泳椿、水蚤,當然也出現了強勢外來種福壽螺。茭白筍田附近蛙類更是多樣性,友善的環境讓更多青蛙前來繁殖,我們發現了小雨蛙、日本樹蛙、白頷樹蛙、台北樹蛙、澤蛙、拉都希氏赤蛙、梭德氏赤蛙、長腳赤蛙、黑眶蟾蜍、面天樹蛙等。   五、體驗活動: (1) 每周六辦理穀東農事體驗活動。 (2) 承接公司員工體驗活動:2013年5月25日群創志工農事體驗、2013年6月22日聚陽實業員工眷屬水梯田巡禮、2013年10月29日竹大附小家長讀書會水梯田巡禮、2013年12月21日群創志工收割體驗。   六、生物調查: 兩棲類動物調查,2013年1、4、7、11每月各兩次,共八次於水梯田調查青蛙。   七、媒體報導: 2013年11月03日,聯合報地方新聞報導「看米怎麼來 穀東到大山背種田」。   八、2014年展望: (1) 大山背水梯田管理團隊夥伴鄧智光,將於大山背山腳下橫山頭份林,承租5分稻田,將原地主過去慣行的傳統農耕改為友善耕作,讓友善環境的耕地更擴大。 (2) 新的一年我們更關注於作物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仍維持水稻田兩分,擴大筊白筍田面積,在第一期栽種時,將原黑豆田改種植花生及玉米,提高作物更多樣。另外留一塊試驗田,由管理團隊試驗種植各式蔬果,一方面為了了解作物的適應情形,另一方面讓管理團隊學習與土地及作物的相處之道。 (3)  3月至10月份,每個月將辦理一次夜間觀察活動,帶領穀東及民眾體驗水梯田的豐富生態,並贈送每穀穀東夜觀卷4張。 (4) 每個周末舉辦穀東農事體驗,歡迎穀東於周末活動期間來水梯田走走,享受大自然無盡的饗宴。 (5) 開辦農村學堂自然觀察班,傳遞友善土地種子給更多的民眾。    

幫青蛙過馬路成果發表會紀錄

2014-01-28

文/李珈瑜(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專員,自然名:小青) 圖/林宏文(新竹分會24期解說員,自然名:豆豆)   為了保護繁殖季的梭德氏赤蛙,自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與橫山鄉在地的豐田村,在十月號召村民與各地志工一同幫青蛙過馬路,並在2013年試驗了生態廊道的可能性、蝌蚪卵塊調查、護蛙故事繪本製作等。成果發會在2013年12月28日下午1點於橫山鄉南昌宮舉辦,由荒野新竹分會長劉月梅主持帶領分享歷年調查成果,大山背定觀組長鄧雲棟來回顧歷年成果,廣邀各地關心護蛙的夥伴、專家學者與在地村民共同交流與分享,討論未來營造社區自然生態環境並帶動社區發展共同維護梭德氏赤蛙棲地生態。   成果回顧自2008年開始,新竹荒野兩棲調查團隊也選定大山背為定點調查樣區,每年四季在此進行兩棲資源調查,瞭解當地環境與兩棲資源之狀況與變化。歷年調查,大山背地區之蛙種約有16種,佔臺灣蛙種二分之一,兩棲資源豐富。繁殖季屬於「猛暴型發生」的梭德氏赤蛙,是山林與溪流環境的蛙種,由於其集中從山林遷徙往溪流繁殖的特殊習性,過程中面臨的危機包括道路、護欄及溪流之水泥護坡。   近幾年持續觀察,梭德氏赤蛙出現的時間、數量與分佈狀況,每年皆有差異。由於周邊棲地環境不斷改變,對青蛙所造成的影響難以評估,在調查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很難對當地環境提出一個合理有效的改善計畫。因此2012開始與林務局合作希望對梭德氏赤蛙的行為習性、分佈熱點等有更精確的瞭解,做為後續保護措施之依據。2013年首度測試了動物通道試驗,減輕森林與溪流間的阻隔,使梭德氏赤蛙能自力完成遷移性的生活史,架設生物監攝器材於現有涵洞,雖然沒有拍攝到有蛙通過涵洞,但意外發現有很多動物會利用涵管,如紫嘯鶇、鼬獾、蝙蝠、蛇類等。期望之後能針對問題做後續調整。   到大山背幫青蛙過馬路,不僅僅是關懷環境、愛護生命的表現,更是重要的生命教育,幾年的持續與累積下,引發越來越多來自各界的關注,在「幫青蛙過馬路成果發表會」上,看得見夥伴們關注自身的環境、用心的聆聽成果、溫暖的分享感動。    

邁向非核亞太-第十一屆亞太非政府組織環境會議記行

2014-01-28

文、圖/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由日本環境委員會發起,兩年一度亞太地區環境公民團體的盛會—亞太非政府組織環境會議(Asia-Pacific NGOs' Environmental Conference, APNEC),本次於2013年的11月1日至4日在韓國全州市舉行。此次會議乃為第十一屆大會,亦為福島事件後的第二次會議,因此大會以「非核亞太」為主題,邀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地的核能與能源政策監督團體,分別就核能安全、核廢料處理、福島事件現況進行分享。以期能立基於各國經驗,建立邁向非核亞洲的路徑圖。除了核能議題外,亦規劃美軍基地汙染問題、水壩興建對河川的破壞、免於石綿危害的亞洲、環境運動與地方綠色政治等議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本次受主辦單位邀請,由筆者代表於會中就核廢料的危害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將簡述此次大會中核能議題的討論重點,以及簡要彙整本次大會宣言,掌握當前亞太地區各國關注的環境議題。   福島核災與能源轉型 雖距離311東北大震已兩年多,但福島核災的影響仍持續擴大。如此次會議,邀請福島當地的「福島保護孩童免於輻射威脅行動網絡」(Fukushima Network to protect children from  radioactivity)的代表,說明日本官方在福島當地輻射劑量的監測方法,以及後續應變策略上的疏失,如其指出官方的監測儀器放置在鉛管之中,因此低估了輻射劑量。該組織以自己的儀器進行輻射量測,繪製福島市輻射熱點地圖。並發現學童於核災後,因缺乏運動導致肥胖比例增加,就依據其量測結果找出安全區域,並將鑑別結果提供給學校老師,使其可帶當地學童在安全區域內活動。而原子力情報室的代表,彙整國際相關調查結果,說明福島核災的跨境傳輸影響,更強調因福島核災有80%的輻射外洩至海洋,因此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應持續關注。自福島核災後,各國的公民積極推動反核運動,發現即使是仍持續發展核電的國家,亦有許多大規模的反核行動,推動該國的能源轉型。日本方面,新成立的原子力市民委員會,在本次會議上說明「非核政策大綱」(脱原子力政策大綱)及其推動方式。其提出的政策大綱包括對福島核災的整治與賠償建議、日本核廢處理政策、邁向非核過程中原安管制制度以及電力市場應進行的調整等,舉辦一系列的市民論壇,徵集各方對此大綱的意見,並將每年公布評估報告,檢驗日本在各項政策上的執行進度。   南韓能源政策剖析      台灣近期在討論核電議題時,官方常以南韓仍大力發展核電作為案例,試圖灌輸民眾若台灣放棄核電,產業競爭力將大幅度落後南韓的迷思。但於本次會議上,從南韓各公民團體的報告中,可見到兩國間在能源政策上的共同盲點。本次韓國非核社會行動聯盟的代表,在分析該國的能源政策時,指出該國有高估未來能源需求與工業電價過低等問題。而官方雖於最新的能源基本計畫研擬中,宣示未來要降低核電佔比,但依據南韓團體分析,在未抑制能源需求成長幅度下,調降後的核電佔比只意味著,目前規劃中的六座核電廠全數都將興建,並未有具體的進步性。除了核電以外,近期南韓於另一重要的抗爭行動,為密陽市輸電塔抗爭計畫,當地居民甚至以自焚表示反對。而南韓能源正義行動網的代表於大會上,與各會團體說明當前的抗爭情形,南韓綠色和平組織的代表更指出,此事件讓政府與社會理解到,大型集中式電網將會引發的社會衝擊。因此在該國的能源基本計畫中,首見將發展分散式電網,列入未來的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台灣反核經驗的分享 在筆者的報告中,台灣用過核燃料棒池儲放密度過高、乾式儲存場設置爭議、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選址過程等案例,說明核廢料所衍生的財政負擔、環境與安全風險以及社會不正義等三重損失。另於報告中強調,台灣官方與台電於低放選址的文宣中,常以日本與南韓的例子,說明大眾無須憂慮核廢處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而是需面對此類偏頗性的資訊,筆者於報告中建議亞太各國的環保團體應強化資訊的交流,方能夠有效因應官方此類作為,方能建構一非核的亞太地區。   永續亞太的展望 基於與會各國所提出的觀察與分析,本次大會最終提出:非核亞洲、保護生態系以及生態多樣性、免於石綿危害的亞洲、美國軍事基地污染情形的揭露,將有害物質對健康的影響最小化及文化遺產的保護等內容的全州宣言。此宣言可作為理解亞太地區各國環境問題的切入點,更是各國團體共同為永續亞太奮鬥的起點。    

環保、永續、與醫師社會責任

2013-11-19

  文、圖/錢建文(台中分會合歡山定點解說員、推廣講師,自然名:心宿二)   在今年第一個颱風「蘇力」剛登陸後不久,週六的清晨我開在高速公路上趕去醫院看門診,聽著路況報導的主持人說,希望這個颱風:「快滾」。幸好如同主持人的期待,蘇力並沒有給台灣帶來太大的災情,週日台中又恢復間歇性的艷陽高照,大地上的萬物因颱風得到滋潤,空氣也因颱風而洗滌,使位於台中盆地東部邊緣的中央山脈細節看得更清楚。然而,我們需要那麼厭惡颱風嗎?颱風造成的災害,是天災還是人禍?若沒有颱風,台灣又會如何?這些問題,都因為我在三年前參加了荒野保護協會得到了不同的眼界與解答。   我從小的重要家庭活動之一,就是全家去登山。荒野這個團體,也聽過很久了。三年前得知荒野台中分會要舉辦一年一度的「解說員」訓練班,與內人商量,抱著想深入了解生態後能帶著自己的小孩去認識大自然的動機,就報名參加了。幾個月的課程結束後,又緊接參加「推廣講師」訓練班,同一年中完成兩個訓練課程,接下來也買了許多相關書籍來閱讀,又參加了合歡山定點觀察組,做了許多次的推廣演講,因此獲得許多以往不曾有的知識、技能與情意。   參加荒野之後,所得到的重要的心得之一是:地球暖化,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是當代全世界人類所面臨的主流議題。因此聯合國近幾年來,連續制定了「生物多樣性年」、「永續發展年」和「森林年」等活動與口號。每個時代的人類都面臨不同的問題,在個人的精力與壽命都有限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要致力於主流議題,才能發揮生命的最大效能。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這些主流議題,在台灣更加重要。理由是台灣的生態與地質都很特別,被列入全世界最容易受到天災威脅國家中的第一名。從地質史來看,年輕的台灣在很短的時間內自海洋下快速隆起,小面積中大量的高山卻是由很脆弱的沉積岩所組成的地質,在過去能維持高聳的山頭就是由於台灣在霧林帶有大片的檜木森林形成了一層「金鐘罩」,千年檜木的主根如同天然地錨將脆弱的大地牢牢地抓住。然而此一金鐘罩已經幾乎被破壞殆盡,幾十年前砍伐之後所殘餘的天然地錨也到了腐爛的時候,加上中低海拔大量開發種植蔬菜,茶園與民宿,造成水土保持不易,每逢大雨就形成土石流,淤積水庫,甚至家毀人亡。夏季是中南部台灣的旱季,若沒有颱風帶來雨水,台灣就不可能保有現在的森林,無法維持現有的地形,也無法養活這麼多人。過去颱風帶來的豪雨可說是上天給台灣的恩賜,但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因漢人的短視,每當颱風來臨,就要開始擔心山林的崩壞與土石流的災害。   台灣的環保團體有很多,各司其職,有在「前線」作戰的,也有在「後方」做基礎教育,試圖改變人心,改變消費主義,從根本來解決問題的。荒野就屬於後者,因此成員有許多屬於社會上「溫和」的「中產階級」,包括教師與醫師。荒野的創辦人之一李偉文先生是牙醫師,現任的賴榮孝理事長「阿孝」,是之前五股國中的數學老師。在每一個荒野推廣演講的教案最後,都有提到阿孝老師的故事,他說自己在參加荒野之後,才認識到台灣的生態之美,才觀察到自己的校園之美,如同打開了「自然之眼」,看到了許多以前視而不見的美好事物。我想這也是所有荒野人的共同經歷。     個人參加荒野之後,不但如同阿孝老師打開了「自然之眼」,也打開了「社會之眼」。原因是我開始關心台灣的環保議題,觀察了政治人物的言行,也思考了許多台灣政經發展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參與了反對國光石化的運動,有機會接觸基層民眾、學者專家、地方政治人物、到最後進到總統府會見馬總統。在長期觀察政治人物的決策與處理問題的手段之後,覺悟到在民主的社會中,若沒有如同先進民主國家的許多關心公眾議題的公民,最後決定政策的,常常就是因為關心自身利益而不斷向政府施壓的財團。這和台灣許多其他議題相同,包括醫療與健保問題。   或許剛開始加入荒野的動機是屬於「不務正業」,但現在體悟到,環保與健康息息相關。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造成台灣癌王-肺腺癌的主因,土壤與飲水中的塑化劑包括戴奧辛,也可能與大量的乳癌與不孕症病例的上升有關。還有許多文獻,探討因為地球暖化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而台灣氣溫上升的程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若改善環境,就能減少疾病,減少健保支出,挽救醫療崩壞。因此環保是當今最重要的公共衛生中的初級預防的工作,也是所有醫師的社會責任,尤其是負責環境汙染的「易受感族群」的健康的醫師,包括兒科,婦產科,心臟科,胸腔科與腫瘤科醫師們,為了大眾的健康,應該要多了解與倡議環境保護的議題,才算符合醫師的專業素養。   荒野是我參加的第一個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後又相繼參加了「彰化醫療界聯盟」,也和許多醫師朋友們共同創立了「醫勞盟」。在成熟的民主國家,誰是執政黨並不重要,因為NGO才是主導社會的關鍵力量。經過荒野的啟蒙之後,我也意識到如同麥可•桑德爾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所作的結論,社會共善才是邁向正義之道。因此相對於社會多數勞工,我們屬於相對行有餘力的醫師族群,就須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參加NGO團體使社會更完美。期待在荒野能遇到更多同業與校友,大家一起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與人民健康而努力!  

淺談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蛙類調查

2013-03-05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4年11月1日起,正式認養隸屬於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之富陽自然生態公園(408號公園),這類由民間團體與企業共同認養、並於園區進行教育宣導與人員培訓等工作的推展,在台灣實屬難得,亦不失為未來民間團體與公務機關合作的一種良好的示範。但是認養後,我們如何對外說明經荒野認養的土地會變得更好?又如何清楚認養後土地的轉變情形?更直接的問題是,我們對所認養的這片土地瞭解多少?   就在這樣的理念下,保育部與台北研究調查小組(以下簡稱「研調組」)在多日的籌劃中,結合了富陽解說定點組資深解說員與台北研調組成員,共同攜手組成一個實驗性質的「富陽研調小組」,開始進行富陽公園內長期調查工作,同時這也是荒野、甚至台灣少見單純以志工為主,並以系統化方式進行長期調查作業,而這樣的運作經驗也將作為荒野後續認養或託管其他土地之參考(註)。   通常志工聽到「研究調查」此類詞句時的反應直覺是件瑣碎且技術性高的工作,並開始不安的自問:「我們做得到嗎?這太難了吧?哪有時間?」,但是這樣的疑問大多是在不清楚調查目的與方式時所產生,事實上,無論是調查難度或高專業儀器,荒野目前仍無法執行或購買,反倒是基礎、必須又簡單的調查工作,只要親身參與及實際操作,掌握重點原則之後,調查作業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甚至有時比夜間觀察多了許多趣味。   首席當先  嚴謹低調     由於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首席明星物種為「台北樹蛙」,剛成軍的小組初期先選定園區內台北樹蛙「每月分佈狀況與棲地使用情形」進行調查,搭配「蛙類資源普查」項目,在眾人研討確認方向後隨即著手行前準備工作,包含公園調查路線的勘查,將園區劃分區域與設置調查路線並製圖,現場安裝溫、溼度計,設計製作紀錄表格,添購器材,並於調查前進行調查工作說明與現場器材操作說明教學等。   一切就緒後,往後每月第3週的週六傍晚,不論晴雨,調查組員均出現於園區入口,集合完畢後隨即展開蛙蛙家族大搜查行動。人員區分為:1.記錄手1員,負責物種、數量、行為與物種狀態(卵、蝌蚪、幼蛙、成蛙)的資料登錄;2.測量手1員,量測水域溫度、溶氧與酸鹼度的變化,再利用土壤檢測計紀錄土壤的溼度百分比與酸鹼度獲得本區的環境背景數據;3.其餘搜查員則讀取溫、溼度與蛙類資源的搜尋。而為了記錄的準確性、一致性與降低調查活動的干擾,原則上每組人數限於4至6人,以固定路線、固定調查時間及固定人員進行9區的調查紀錄;此外,為避免入園遊客有樣學樣或招致非議,除了僅搜查員能進入非步道區範圍外,另安排紀錄人員身穿「富陽公園保育志工」背心,協助向入園遊客說明宣導,倒也意外地讓許多當地民眾成為富陽守護志工,甚至參與調查工作。   夜晚在飛鼠準時上班的叫囂聲中展開行動,大夥兒紛紛將個人的行頭戴上,陸續拿出一支比一支炫又亮的特製手電筒,帶著相機、記錄本、土壤及水質檢測設備,依照設置的調查路線,就此開始以目視法、聲音辨識法與翻尋法來比賽看誰找到的蛙類比較多;而對蛙類不熟悉的組員藉由每次的調查,跟著鑑定能力較佳的組員慢慢增進物種的辨識能力與訓練眼力,就這樣一邊找一邊學,你一言我一句完成資料的紀錄。但由於園區內物種豐富,再加上荒野夥伴「蟲來瘋」的天性,常讓單純的蛙類調查變成了園區物種尋寶大賽或攝影隊外拍活動,不過只要在調查原則及達成工作與數據的收集之下,這樣另類的漫遊於園區之中,感受夜晚的富陽成為一種難得的樂趣。   調查之外的意外發現 藉由組員每月累積的數據,統計整理後將累積成為有價值的資料,包含富陽蛙類名錄與各蛙種出現週期及區域外,也可經由定期且長期的調查獲得以下幾種發現: 1.不曾記錄的少見物種(如特有種宮崎氏澤蟹); 2.聽說曾經出現的物種(如水池區出現野放的外來種牛蛙與巴西烏龜); 3.已不出現或不曾存在的物種(如傳說翡翠樹蛙曾於園區出現但仍無紀錄)。   這些資料在未來都能幫助我們瞭解認養後園區的生態狀況,進而監測園區的生態變化(如台北樹蛙於園區內的分佈狀況與棲地使用的情形),而這些累積的資料更可作為下階段持續認養及園區規劃、棲地管理,乃至於解說教育之使用。   而實地的調查往往也能發現一些意外的收穫,甚至改變對於園區環境的認知,以台北樹蛙為例,繁殖期集中在冬天進行,成蛙會遷移至水域附近(依區域不同,主要於11月至隔年2月),依此習性判定其繁殖區域應該位於「人工水池區」,但在某次勘查時,於更上游一處人工建物內發現蝌蚪與幼蛙,數量相當驚人,調查員笑稱該區有如蛙類托兒所或是製造中心一般,原來該處才是這附近最重要的繁殖地,這樣的發現改變了原本預定的調查路線與記錄表,而台北樹蛙在人工環境下的生存方式再次證明老掉牙的電影名言:「生命會自行找尋出路!」   夜間調查  首重安全 夜間調查趣味雖多,但調查人員的安全仍是首要考量,除了園區土地溼滑、蚊蟲多之外,也得時刻注意蛇類出沒,因此調查工作的安全防護格外重要,不僅是長袖衣物與帽子,還得腳穿長統雨鞋。而除了注意園區內作業的安全,往返途中也要留心,本組召集人因某次任務途中出了小車禍,目前已無大礙,在此僅以本段落提醒組員「安全至上」及祝福召集人早日痊癒。   調查上軌道  朝多元發展 富陽的蛙類調查至今已上軌道、持續進行中,然而園區內另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溪溝生態卻無相關資料,研調小組經勘查後決計展開溪溝調查,將利用簡單的器具與調查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未來的變動將視需要與本組人力(最重要的是志工意願與興趣)安排其他調查項目。   如此純以「志工」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本身也存在部分無法掌控的因素,如志工專業度不一、設備不足、人員斷層(如長期出差或離職)、配合時間不固定,再加上調查方式與形式多元等因素,順利與否端看初期設定此調查規模的大小與調查形式的拿捏,但也大多能克服,只要選擇適用的調查方式並邀請專業講師進行訓練,降低調查人數需求,提高人員調查能力,均能以較基本簡單的方式來獲得可用數據。   研調小組開始調查至今已將近一年,雖然與富陽組合作的調查作業屬實驗性質,但一年下來的資料數據及建立的「棲地履歷」卻已成富陽公園珍貴的園區資料,未來仍將持續累積數據與調查經驗,以供園區或荒野未來管理棲地之使用。   感謝這段期間協助富陽調查的每位夥伴,犧牲假期與鮮血(餵蚊子),付出熱情與心力,另有許許多多不知名、不具名的夥伴們在每次調查中提供了協助,在此一併感謝:   吳俊達、李慈雯、汪雨蒼 、汪德芬、依玲、林力行、林玉萍、林意玲、政賢、施駿鵬、莊育偉、許惠如、郭水泉、陳貞譁、曾月美、曾家瑜、曾慧雯、楊麗彬、葉威宏、蔡補頭、羅文彬、蘇毓婷(依筆畫排列)   附註:除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外,荒野尚有其他夥伴更早投入於認養地區之調查工作,如新北市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文╱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棲地研調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