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台灣地體源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海槽溝的沈積岩因擠壓地震不斷隆起,故地層逆衝造山伴隨崩塌,乃台灣地體本質;雖位居亞熱帶,但因高山屏障洋流、凝聚水氣,故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全島五條山脈山巒綿亙,溪谷短急不穩,垂直高差將近4,000公尺,加上地質鬆脆、四面環海,更形成了豐富珍貴的各類地形與地質景觀,也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物相,造就台灣土地的「脆弱」與「珍貴」的特性。因此,台灣的河川山林無不反映出這兩大特性,然而人為活動長期與天爭地,對於脆弱地體環境過度開發利用,濫墾、濫伐及濫建普遍,致使國土自然資源承受難以復原的損傷,更加重了天然災害的威脅與破壞力。如果健忘的人們還要繼續粗暴的開發與破壞,那大自然反撲的戲碼必定會不斷的上演!

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

2013-03-05

自然谷原名南何山,土地由三位荒野保護協會會員向民眾購買所有,並於101年6月1日簽訂環境信託,並由荒野保護協會通過許可接受信託。 協會在信託之初,原聘一秘書於谷內協助信託基地之環境教育及宣導事務之聯絡、規劃及執行,於2012年12月,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之業務轉由新竹分會秘書接手,也就是新竹分會負責信託教育基地之保育、教育及調查等工作。   a.保育部分:以維護信託教育基地之生物多樣性為主,盡量減少人為的干擾,維持其原本之生態模式,期待能由原來耕作之次生林漸漸恢復為原始闊葉林之面貌。 b.調查部分:先以蜘蛛之調查為主,並將調查成果以免費解說、攝影展、摺頁或帶隊解說方式,讓一般民眾能共享並感受大自然多元生態之美麗。 c.教育部分:仍以解說教育優先,由解說員協助植物、動物或棲地其他生物之解說。   此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為臺灣第一個信託案例,邀請新竹分會解說員及全臺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能一起來經營此環境信託教育基地,讓此處生物多樣性能夠順利保護,讓經營信託教育基地之經驗能夠分享給將來的其他單位,更希望全臺灣能夠有更多土地能夠真正完整保留給後代,而不是變成零零碎碎的破碎生態系。   目前環境信託的相關活動、保育進度、聯絡資料及訊息公告,都會刊載於「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網頁上,網頁上資料會以信託教育基地的調查記錄、免費導覽、工作假期及棲地經營為主,記錄著自然環境變化及生物種類;而自然谷全記錄則為杰峰所經營的個人網頁,此網頁上活動與荒野保護協會無關。自然保育之路長遠且辛苦,環境信託的業務更是繁雜,期待全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夥伴或支持荒野保護協會的朋友能夠協助「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經營,大家一起在保育路上一起前進,一起努力。   關於「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相關訊息, 可參考:http://sowtrust.sow.org.tw/ 或洽荒野保護協會sowtrust1@wilderness.tw (02)-2307-1568/(03)561-8255   荒野新竹分會長 劉月梅老師

只願馳騁於山林中的石虎

2010-12-15

才剛入夜,沁涼海風撫過苗栗苑裡廣袤的稻田,向東吹抵火炎山腳,順著淺山丘陵的谷地,翻越稜線背脊,掠過三義森林的樹冠層。鬱綠完整的次生林彷彿浪濤般,搖曳擺盪出輕柔笑聲。苗栗先民栽植香茅的山坡地已荒廢許久,在土地公照顧下漸漸展現天然的森林原野風貌,小動物躲在礫石駁坎中遮風避雨,大片芒萁底下有著刺鼠與竹雞常走的通道。   地表還殘留著白天的暑氣,住在空心樹幹中的石虎於漸涼的夜色中醒來。墊起腳尖,挺直四肢,伸了懶腰後,緩步落在乾枯的落葉上。月光被樹葉篩過,映在石虎褐色底具黑色錢型斑塊的毛皮上,揭開了夜生活的序幕。   晝伏夜出的石虎穿梭於森林與荒地之間,嗅聞尋找著獵物蹤跡,以輕巧無聲的敏捷步伐跟蹤埋首於落葉中尋找蟲子的竹雞。彷彿擁有預知能力般,石虎繞道埋伏在獵物必經的道路上,低伏身形等待獵物一靠近,瞬間加速如奔箭般,以腳掌準確撲擊對象,牙齒緊扣獵物脊椎…。   在石虎居所的山腳下,苗栗縣政府正著手進行苗栗縣50號鄉道的拓寬與新建工程,西起於苑里鎮石鎮里,終於三義鄉裕隆公司側門的台13線。工程計畫位在苗50線的山區段(4K+400至8K+980),全線總長4.58公里,其中以舊有道路拓寬的工程長1.856公里、道路新建工程2.724公里(含橋樑工程4座,共0.27公里),而新建的路線恰巧就通過台灣I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石虎的棲地!但石虎在今日台灣島上的分布,僅僅剩下在苗栗與新竹的淺山丘陵族群最穩定,若全台灣只剩下100隻石虎,那麼,其中有90隻將出現在此地區!   上個月(11月)20號,苗栗縣政府已召開第一次「苗50線拓寬後續建設工程(山區段)」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會中許多人員與單位,包括環評委員、林務局、特生中心、荒野保護協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等環保團體,以及在地的三義鄉民眾,都質疑開路的交通需求,也指出地質脆弱易造成災害,並且又考量到路線設計對當地生態的衝擊,都在會議上強烈表達反對意見。   然而,開會結果卻是以資料不足尚待補充的理由,讓開發單位,也就是苗栗縣政府能夠在三個月後補件再審。   珍稀的石虎所能夠棲身的淺山森林,極為容易因為人為活動的步步逼近而消失,或是劣化生存處境,其中以構築道路對石虎族群存續的影響最為致命,道路對於石虎生態的衝擊包括:   1.棲地破碎化:道路切割森林環境,阻隔兩旁的石虎族群,造成近親交配,長期降低族群的基因複雜程度,並將影響族群的演化能力。 2.道路致死:為了覓食與穿梭山林而跑上路面的石虎可能被山區往來的車輛撞擊,除了造成行車安全的威脅,也耗損了珍貴的動物資源。 3.後續深遠的人為干擾:狩獵與土地利用開發直接衝擊石虎族群,因新建道路而隨人上山的流浪貓狗,除了會與石虎競爭棲地與食物資源,也增加野生動物感染犬瘟熱等家畜疾病的可能性。   基於石虎為臺灣山林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棲息地易遭人為干擾,而且族群現況不明等理由,在2008年新修定之保育類名錄中,將石虎提升到I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跟中華白海豚、臺灣黑熊與臺灣狐蝠擁有對等的保育地位。   關於石虎 分類學上,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屬於食肉目貓科豹貓屬亞洲豹貓的亞種,依賴森林棲地生存,能爬樹,擅於游泳,行蹤隱密。   石虎外型較野貓大,臉部的白紋縱帶,以及耳背的大白斑為重要的頭部辨識特徵,體側佈滿碎狀不規則圓斑,尾巴粗短且具有不等的環型斑紋,因斑塊如豹斑或錢幣,因此又名豹貓或錢貓;生活於山林中,部分地區的居民稱其為山貓。   作為金字塔頂端的捕食者,石虎對棲地有極高的需求,鑲嵌多樣性棲地的大面積森林是牠的最愛。森林阻隔人為干擾,讓其安心棲身撫養幼獸;草地與農地豐富的小型哺乳動物與地棲性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當季節變化食物青黃不接時,也拿溪邊的青蛙打牙祭。然而,臺灣低海拔的森林多遭人為干擾,壓縮石虎族群的生存空間,幸好苗栗與新竹的淺山,尚有保安林地與火炎山自然保留區之限制,僅存的完整森林與周邊荒地共同構成適合石虎族群穩定生存的區域。   石虎行蹤隱密,極少野外目擊紀錄,並有埋藏糞便的習性,因此須仰賴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調查。研究人員於火炎山調查時所架設之自動相機,除拍攝到5隻次石虎外,尚有穿山甲、白鼻心、麝香貓與藍腹鷴等珍貴動物,另外還有些耐人尋味的照片,例如白鼻心親子出遊,以及石虎與流浪狗的活動範圍重疊,讓我們一窺淺山丘陵森林生態系受人為干擾的保育問題。   參考文獻: (1)裴家騏、陳美汀。2008。新竹、苗栗之淺山地區小型食肉目動物之現況與保育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劉建男、張簡琳玟。2004。台灣貓科動物之分布調查及遺傳變異度研究。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3)林良恭、姜博仁、陳美汀、陳家鴻、張燕伶。2009。保育類哺乳動物生息現況分析與生態資訊建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4)祁偉廉。2008。台灣哺乳動物。天下文化。 (5)王齡敏。2008。兩隻小石虎的成長與飼育紀實。自然保育季刊第六十三期58-64頁。     文/環境保育部整理、圖/ Flickr 創用分享由munch 上傳

從比麟水庫的規劃談照顧弱勢人權與尊重環境

2010-06-02

前言 經濟部自91(2002)年起,開始規劃在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比麟部落比麟大橋附近,築壩攔截那羅溪水,建造比麟水庫。   依(98)年3月經濟部水利署在「頭前溪流域水資源開發個案工程初步規劃~比麟水庫初步規劃(1)」(以下簡稱比麟水庫規劃書)的規劃報告中所描述水庫的規模:比麟水庫壩址在尖石鄉那羅溪和錦屏溪交會處下游約100公尺、自內灣上溯油羅溪約3 公里處。主壩壩高138公尺,水庫淹水高度將至海平面465公尺,可蓄水量約為5,628萬立方公尺(1.5 個寶二水庫、1/7個翡翠水庫),總建築經費約新台幣248億元,在獨立運作下年供水7,866萬立方公尺;若是配合越域引水(用引水隧道引大漢溪水)則年可供水 10,413萬立方公尺。 依比麟水庫規劃書分析,比麟水庫+ 玉峰越域引水 19.8 元/噸,比麟水庫 22.8 元/噸,新竹海水淡化廠 25 元/噸 。   預估淹沒54戶 254人,淹沒區包含,比麟部落,梅花部落,天打那部落,吹上部落,小錦屏部落,梅花國小,青蛙石,錦屏大橋,泰雅勇士,錦屏美人湯,那羅文學屋………   先談弱勢人權問題 比麟水庫興建,水庫內的淹沒區,五個部落(54戶254人,當地居民認為不止這個數目),必須立即遷移,某些部落更面臨,部分屬淹沒區(如梅花部落,比麟部落等),造成有些人必須遷離,有些人留下來(不屬淹沒區內無法領取補償金),一個部落勢必被分散,親人分離,有的人甚至面臨部分土地被徵收,但部份土地留下來,去留兩難的習題。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從1959到1989年,全世界由於興建水庫被迫「移民」的192個案例中,沒有任何一件指出,這些移民曾經因為遷徙而改善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水準。   我們來回顧1956(民國45)年興建於桃園縣的石門水庫,昔日桃園大嵙崁溪(大漢溪)河岸阿姆坪與其對岸石秀坪河階台地上分別居住著一群漢人與泰雅族卡拉社原住民,雖然隔河對峙,從日治時期以來,彼此之間即互通有無,因而形成一個共同生活圈。1956年起由於興建石門水庫,其原有棲息地成為淹沒區,在國民政府強制遷徙下,漢人聚落搬遷到桃園縣觀音大潭,泰雅族原住民原本被徙置在大溪興中里。民國52年的葛樂禮颱風又淹沒其住處,因緣際會地又與其漢人鄰居重逢於觀音大潭。他們共同墾荒將不毛之地化成良田,原本以為從此落地生根,以大潭為其新故鄉。想不到民國79-80年間先因當地高銀化工廠的鎘汙染造成農田廢耕,後因被規劃為東西向快速道路與台電大潭電廠的計畫用地,又再度迫使他們搬遷,此次不再集體搬遷而是各自打算,分居台灣各地。其中還是有一小部分包括漢人與泰雅原住民又回到三十年前搬離的阿姆坪原鄉覓地居住,讓一段流離的遷徙旅程回到原點,成為一群現代的游牧民族。(引用:日久他鄉是故鄉:石門水庫移民遷徙歷程之研究 陳其澎,范玉梅),其中並有44名泰雅人死於鎘污染。   政府聲稱為供應2020年民生及工業用水,其實我們都知道民生用水只是幌子,真正目的是供應工業用水而且是高耗水工業。以比麟水庫規劃書中的分析每度原水平均單價近20元(實際執行後工程費用還會增加),而目前供應工業用水水價約10元及3元(六輕),等於是政府大量補貼高耗水工業(面板業及石化業),使得這些工業不願投資設備於節水設施,實際上這些工業是依賴政府的補貼賺錢,無形中把底層勞工的納稅錢移到公司經營者手中。   再談環境 不用說水庫淹沒區內生物將面臨巨大的變化,河川下游生物也會因為水流不穩(平時水流被截斷,洩洪時面臨巨大的水量衝擊),而引起劇烈變化。   談到環境有人也許會認為環境與經濟生活無關,其實環境生態是祖先留給我們及後代子孫最重要的資產,現代人用工程的方式改變掠奪,後代子孫想恢復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等於是現代人為了生活上的便利,掠奪後代子孫的資產,留給子孫一個污染的生態,負債累累的環境。那羅溪裡原有大量生活於急流中的苦花魚,當地人們只要定時補抓永遠不虞匱乏,水庫興建後,溪水流速改變,魚種也將改變,下游因溪水被截流,水中生物也將大量減少。   沿油羅溪旁居住的尖石、橫山鄉居民現在大部分靠簡易自來水(水源取自油羅溪中)生活,將來也會因上游溪水被截奪,面臨缺水危機。   而且那羅、梅花地區是地質敏感帶,2004年艾利颱風曾經造成那羅地區土石流(溪旁數家餐廳民宿被土石流淹蓋,如喜嵐餐廳),梅花地區土石大量崩落災情,當水庫開始興建後,水庫工程及玉峰越域引水隧道工程也將使得當地地質更加脆弱,一遇豪雨更容易造成災難。   處於極端氣候的今日,降雨情形更趨於集中,遇超大豪雨的機率愈來愈多,當雨量過大時水庫將面臨潰壩(或大量洩洪)的危機,下游兩岸居民(尖石、橫山、芎林至竹東)則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及破壞。   結語 所有水庫都有生命期,台灣的地形及人為開發更使水庫壽命大為縮短,石門水庫完工到現在不到50年,已經面臨上游泥沙淤積的難題,總有一天水庫會一個個報廢,到時候的子孫(或許是我們自己),將再花大筆經費處理水庫,而那時原有很多河川中的生物已經滅種,例如原本台灣各地河口的鰻魚苗因河川污染及水利工程使近年來鰻苗捕獲量大量減少,連帶影響龐大產值的鰻魚養殖業。   我們不應該再迷信水庫工程,應該思考永續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例如研究海水淡化技術,節約用水,適當的反應水價,尤其工業用水更不應該用變相補貼方式扭曲水價。整體產業發展也應該以低耗水,低污染,低耗能工業為主。     文、圖/許天麟(海茄苳)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副分會長  

夢想的開端~觀音山步道圖的誕生

2009-06-25

觀音山位於高雄縣大社鄉,是荒野高雄分會伙伴的觀察定點之一,從民國八十九年開始,伙伴們就開始長期觀察觀音山生態的演變。觀察路線由陳氏墓園旁入山的山群為主。   觀音山地質屬南勢崙砂岩,為全台砂岩顆粒最細緻的山林之一,沖蝕及磨蝕的抵抗力較脆弱,砂岩構造雖造就此地細緻的溫柔山林面貌,卻也形成此山區蝕解迅速的先天缺憾。   受自然因素影響而崩解的地形,在一線天清晰可見。原稱一線天的地形,可想而知,一次僅能容納兩人擦身通過,但經過自然的物理與化學風化交替作用,目前一線天的寬度,已同時可容納三人行走其中。94年六月梅雨過後,一線天兩邊的山壁坍方的更加嚴重。與92年所記錄的照片相比較,便可以清楚看出差異。   除了自然風化侵蝕外,目前觀音山區遭受嚴重的人為干擾與經濟開發,生態環境不 斷改變。除了私闢休息區外,蓮花池的開墾栽種作物,是最大的人為干擾。蓮花池原為山中谷地,雨水匯流此處,讓谷地形成長年涵養水分的濕地。山中的濕地,吸引許多不同動物造訪。   高雄縣政府為了便利民眾通過濕地,在民國九十年搭建了木棧道,誰知,這木棧道卻引進了更多的遊客,甚至連勤勞的開墾者都來了。於是,原本涵養水分與眾多生物的濕地,成了人類私利的菜園。每當大雨,山中的水無處可宣洩,就將菜園沖毀,順帶連棧道也一起沖垮。   荒野高雄分會過去幾年來長期關注觀音山生態,希望藉由推動觀音山步道計畫,促使當地居民對於觀音山脆弱的生態環境與寶貴的生態資源有進一步的了解,繼而引發在地居民對於觀音山的認同與自發性的關懷。唯有激發當地居民的愛鄉護土自覺,方能有效且較長遠地形成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有效防線。   目前觀音山步道圖計畫,已進入最後繪圖階段,步道圖繪製完成後,會舉辦一系列的自然觀察活動,希望藉由對自然的了解與關注,進而認同這一塊美麗的土地,並減緩對該地的開發。如您與我們有共同的想法與期待,請加入我們推行鄉土關懷的行列。

守護三崁店(下)文史篇

2007-07-19

因為在三崁店糖廠舊宿舍區發現諸羅樹蛙,民間團體展開搶救行動,才知道這個地方。在拍攝過程中,慢慢接觸、了解土地的歷史,並擴及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所建構的地景與文化。由於諸羅樹蛙事件發展快速,拍攝就泛擴及各個層面,包括文史、生態都有,寫稿的時候發現,三崁店的東西實在是太豐富了,決定做成兩集,分為生態篇與文史篇。   清朝的古官道      日據時期的神社  三千棵大樹  兩千隻諸羅樹蛙  當時間流轉,歷史在空間上重疊  一個個精采的故事  從三崁店糖廠向外傳送……   2007年6月28日,台南的民間團體發出緊急動員令,號召志工到三崁店糖廠搶救諸羅樹蛙。諸羅樹蛙的發現,源起於永續空間設計公司的商毓芳在做樹谷園區一條古官道的調查時,沿路追溯經過三崁店,當地居民告知,這裡有個日據時代的神社,神社遺址靜靜佇立著,謎樣的身世,吸引商毓芳逐步去探索它的過往點滴。   「這是猼犬,就像我們的廟門口的石獅子,左右兩隻,兩兩相對,雖然不見了,但還留著痕跡,屁股在這裡,腳在這裡。」商毓芳興奮的敘述著。神社興建於昭和6年,1931年,就像我們的寺廟一樣,神社是當時離鄉背景來台灣殖民的日本人重要的信仰中心。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接手統治,神社木造結構消失了,神社平台上蓋了間兩人郵局。   神社這一地帶只佔宿舍區的局部,在1991年,三崁店糖廠關廠後,老天爺收回了大部份的土地,成為生態豐富的次生林。台南社大的朋友應商毓芳的邀請,前來查看這裡的老樹,意外發現了諸羅樹蛙。神社與樹蛙產生了交集,但樹蛙卻馬上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因為台糖公司已經著手開發,這個開發案為神社的保存以及生態體系的維持投下變數。   在各方奔走努力之下,台南縣政府文化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把三崁店神社遺址暫定為古蹟,暫定古蹟視同古蹟,在審查是否符合古蹟資格的過程中,三崁店神社遺址有文資法的保護,任何人都不能破壞。  放大尺度來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崁店在史前是台江內海旁,一個平埔族的漁港部落;明清時,相傳鄭成功還曾在附近登陸。清朝,三崁店是交通軍事的要道,目前將舊宿舍區一分為二的道路,在清朝是古官道,稱為府城北路,從府城通往諸羅縣,沿著台江內海的這條古官道是重要交通路線。在三崁店糖廠辦公室前,有一塊乾隆36年立碑的「蔣公堤」,就說明了當年府城北路因洪水交通中斷,清朝官員修堤防、造橋樑的過程。   來到日治時期,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在全台各地紛紛建造起糖廠,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手統治,所有的糖廠改由台糖公司經營,當糖業沒落,糖廠一個個吹起熄燈號。三崁店糖廠主體的製糖工場已經拆除,就地蓋起工廠,宿舍區也即將蓋房子,為了保護珍貴的歷史空間,民間團體開始做田野調查,找尋兩個時代的記憶。   仔細詢問探訪,找到糖廠的舊員工――方水龍老先生,他熱情的拿出當年的老照片,有全家福、結婚宴客等,當年他住在宿舍區的生活影像。高齡81歲的方水龍在次回到宿舍區,「這欄杆是我們做的……這裡大禮堂……那邊是網球場……」雖然所有的建物已經全部移平,對居住空間的記憶,仍深刻在老人家的腦海中,「很感慨。」這是方水龍的結語。  當年日本人建造這聚落的思考,還可以看出來。住家旁的芒果樹、龍眼樹是家樹,高大的椰子樹是行道樹,這是溫帶地區的民族對南國的想像,整個空間規劃完整,有網球場、野球場、籃球場、射箭場、相撲場,也有接待外賓的招待所。住宅附近密佈著防空洞,在二次世界大戰,糖廠也是美軍空襲的對象。   台糖公司人員表示,不開發的可能性低。民間團體與台糖公司對於這塊土地的使用,存在最根本的價值認知差異。台糖資產管理中心郭月娟表示,「我們國家有管理機制,土地閒置太久就不行,台糖很大策略就是資產活化,閒置資產要活化,不然國家資源就堆在這邊。」但文史團體認為,台糖是國家的資產,這些深富歷史價值與意義的糖廠遺址,是全民的資產,是前代、當代與未來世代的資產,應該要公共化。   如何厚植文化的根?當深具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被當成閒置資產,一一被處理掉,到最後我們還能留下什麼?每一個區域的人們對歷史的記憶,一一被抹去,我們如何讓下一代了解前人的生活、土地的故事呢?台灣從上到下都在拚經濟,有多少人在乎文化資產的保存,台糖公司在這樣大環境下的經濟開發導向的思考,可以理解,但這對嗎?      採訪側記 尋找地方住在三崁店的耆老,東問西訪,終於找到了一位在糖廠工作、住在那裡的老員工。方水龍老先生對於我們的來訪熱情歡迎,拿出家裡的老照片一一翻閱,戴著厚厚黑框的老花眼鏡,仔細的瞧,比較小的照片看不清楚,他說,老了看不太清楚。81歲的老先生,問他是哪一年出生,他說是昭和幾年,老人家言談中參雜著日語,過去還曾擔任日文翻譯。   在糖廠舊宿舍區採訪結束後,他座在宿舍區門口的水泥旗竿基座上,唱起日文歌。他是台灣歷史的見證者,人生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時代,日本殖民統治對他的影響很深,我不知道他對國民政府統治的想法,但之前採訪過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派到東南亞打仗原住民長者,他說的原住民語中也夾雜者日語,我說國語有的他聽不太懂,訪問時還要請部落的朋友用族語幫忙問。老人家深深懷念日本統治時期,對原住民的長者來說,國民政府也是殖民統治者。這是台灣的歷史,尊重、接受、反省也珍惜這些都是屬於台灣。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守護三崁店(上)樹蛙篇

2007-07-12

2007年6月28日,台南民間團體廣發徵召令,請大家幫忙抓諸羅樹蛙。原本在嘉義採訪大林三角里社區推綠標竹筍的計畫,希望把諸羅樹蛙保育與產業結合,希望創造農民與樹蛙雙贏,過去,大家一直以為,諸羅樹蛙分布的南界到曾文溪,乍聽到在鹽水溪南岸的永康,有諸羅樹蛙分布,確實令人訝異,高興之餘卻也感嘆,馬上要面臨棲地消失的命運。    台南縣永康市的三崁店糖廠,在1990年關廠,從人類的觀點是荒廢閒置,但在生物的眼中,茂密的次生林是個天堂,有諸羅樹蛙、貢德氏赤蛙、還有許許多多的生物在這裡生活,當怪手開始剷除雜木林,這些生物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6月28日,台南地區的NGO組織發出動員令,徵召夥伴協助抓諸羅樹蛙,這消息令人震驚,因為這是在第一次鹽水溪南岸的永康發現諸羅樹蛙,剛發現牠的存在,卻馬上要進行搶救。永康的三崁店糖廠在1990年關廠,荒廢的舊宿舍區經過十幾年自然演化,成為生態豐富的次生林,包括台南社大、荒野、台南鳥會還有遠從高雄來支援的團體,展開一場搶救樹蛙大作戰。在雜亂茂密的樹叢間鑽來鑽去,耳邊盡是諸羅樹蛙嘹喨的叫聲,手電筒在黑夜中仔細尋找,一個晚上下來,抓到了100多隻。   抓諸羅樹蛙是逼不得已,三崁店糖廠面積有10公頃,其中9公頃,台糖公司和建商合作準備蓋住宅區,一開始地方文史團體為了搶救這裡一座日據時代的神社,在請台南社大關心這裡的老樹保存議題,意外發現諸羅樹蛙的存在,6月27日,怪手整地清除樹林,民間團體找台南縣政府城鄉局緊急協商,建商同意停工兩個禮拜讓保育團體抓樹蛙。   民間團體初步估計,這裡諸羅樹蛙的數量超過2,000隻,在全台灣諸羅樹蛙分布狀況,這是很龐大的族群,樹蛙抓了,又該移去哪裡。移地復育是嚴肅的課題,如何尋找適合牠生存的棲地,而且把一個物種移入,就會造成物種間的競爭,可能壓迫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而棲地營造是三、五年的時間,就地保育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地主台糖公司基於活化資產的原則,仍是要開發。   6月29日,台南縣政府農業局負責生態保育的人員,馬上到現場勘查。與建商協調是否能暫緩清除雜木林,建商表示這是為了鑑界的需要,必須測量高層,就讀成大建築所的許勝發提出許多替代方式,但建商並沒有接受。台南縣政府農業局森保課這次的現勘,對於諸羅樹蛙保育工作沒有具體實質的幫助,土地分期開發的做法,建商並沒有同意,兩個禮拜移走樹蛙的期限也沒有展延,諸羅樹蛙棲息的雜木林一樣要清除。   7月3日,搶救諸羅樹蛙的團體組成「守護三崁店聯盟」,提出暫緩開發、就地保育的訴求,抓樹蛙的行動也暫停。7月8日,守護三崁店聯盟向文建會提出申請,把三崁店糖廠這片土地,登錄自然地景,希望保留下一線生機。7月10日,農委會特生中心兩棲研究室的林春富到現場勘查,他認為相較於雲林、嘉義地區諸羅樹蛙點狀分佈的狀況,永康這片棲地擁有大量的族群,是個諸羅樹蛙的基因庫,值得保存下來。   麻豆地區的諸羅樹蛙主要棲息在總爺糖廠,台糖公司給保育人士搶救諸羅樹蛙的期限到2009年底,之後就準備開發。當台南地區兩個諸羅樹蛙主要的分布點都沒了,這物種是否會在台南縣消聲匿跡,開發與保育如何取得雙贏?這需要智慧。而台糖公司作為國營事業所承擔的責任,除了土地開發利用,為國庫賺錢之外,在生態保育以及生態教育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採訪側記 雲林、嘉義縣市包括台南麻豆的諸羅樹蛙都拍過了,採訪永康諸羅樹蛙的搶救行動,真佩服民間團體的努力,抓完樹蛙,還挑燈夜戰討論過半夜,為住在三崁店糖廠的所有生命而努力,為什麼要保諸羅樹蛙?為什麼要保棲地?雖然這裡有許多保育類的物種,但目前並沒有看到轉圜的機會,在英國可以為兩種蝙蝠的存在而停止開發案,對生命存在的價值我們又有多少反省。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陳志昌(公共電視記者)

螢火熠熠、蛙鳴處處─記高雄分會認養觀音山蓮花池

2007-04-22

涼風徐徐,輕拂一個個微笑的臉龐。今日上山,不同於往日的定觀,荒野高雄的伙伴們,在2007年的世界地球日,正式展開觀音山蓮花池棲地維護的工作。位於高雄縣仁武鄉與大社鄉交界區的觀音山,是荒野高雄分會的定觀地點。觀音山地質屬粉砂岩,先天特性較軟,很容易蝕解。天然營力、人力很容易造成地景的變化。 蓮花池是觀音山水流匯集之處,地勢低平,蘊含豐富的溼地生態,蛙類、蜻蜓、蝴蝶、鳥類等多樣的生物,安然自在的棲息其中。而高雄縣政府為了便利民眾親近溼地,架設了木棧道。人工的木棧道,雖然便利民眾通過泥濘的溼地,但也為蓮花池的生態帶來意想不到的浩劫。 從2003年開始,觀音山組的伙伴發現有人趁棧道之便,開闢了小小的菜園,種植了各類蔬菜,享受市郊的田園之樂。觀音山組的伙伴們,試圖與開闢者溝通,但種植者表示,該地為私人土地,別人無權過問土地使用方式。幾經交涉無效,伙伴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在觀音山蓮花池附近做隨機解說,並做每月的變化記錄。菜園的面積隨著時間越擴越大,小白菜、過溝蕨菜、芋頭、茄子、蕃茄……儼然是一個小小的假日農園。夜晚,變的寂靜無聲,不聞蛙鳴蟲吟,亦不見一閃閃的螢火蟲身影。 墾填平過的溼地,無法排除大雨所帶來的水量,而颱風季節的來臨,沖垮了一大段的蓮花池木棧道。豪雨帶來滂沛水量順著人工引出的排水渠道,向下切割,向前奔流;鑿出了一公尺深的岸壁,一條天然河道在大自然的雕琢下於焉成形。 原本如世外桃源的蓮花池溼地,經過自然營力與人為的改造,成了瘌痢頭的孩子。2005年1月,荒野高雄的伙伴們,會同政府基層人員與地方人士至溼地會勘,雖然會勘的結果令人失望,但慢慢的,有地方關心人士的加入。 先是熱愛觀音山自然風貌的李權芳先生提供了許多的資源與機會,讓荒野高雄伙伴在大社鄉區的各國小帶了幾場演講與活動,慢慢開始向鄉民們介紹觀音山的生態資源。在李先生的協助之下,伙伴們也開始找尋觀音山的地籍圖與承租人資訊。 荒野高雄七解訓練課程結束之後,加入了一群生力軍,在大家協力之下,將累積多年的生態資料,彙整成步道地圖,2006年10月完成出版。對關心觀音山生態與蓮花池開墾問題的伙伴們來說,是一種鼓勵與成就。同年12月底,定觀時,與蓮花池溼地承租地主巧遇,相談甚歡,他同意將承租地交給荒野維護管理。於是,就在2007年的四月一日開始,蓮花池溼地的委託管理契約正式生效,這也是荒野高雄第一個圈護的棲地。 地球日當天,伙伴們著手清除溼地裡的小花蔓澤蘭與福壽螺,我們不希望以太多的人力干涉溼地的復原,因此僅清除入侵情形嚴重的外來種。讓其他的植物們有生長呼吸的空間,好讓溼地依照自然的演替法則,自然恢復。 營火熠熠,蛙鳴處處;是伙伴們對蓮花池溼地的期待。回頭看看這一路的過程,緩慢,卻仍在前進中。或許,有人對於我們的方式不以為然;或許,有人對這樣的速度嗤之以鼻,但我們仍慶幸自己,有能力能關懷自己摯愛的鄉土。

台北綠寶石─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開園

2006-10-16

台北第一座真正的森林公園成立了!隱身於捷運麟光站附近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由於過去為軍事用地而保留大台北都會區難得一見的原始低海拔山麓丘陵森林及溪流生態系,這個由荒野保護協會認養的台北綠寶石,於2006年10月正式開園,歡迎大家前往親近台北可貴的生態綠地及教育園區。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位於大安區內,富陽街與臥龍街交叉口附近,佔地約38,080平分公尺,原為軍方彈藥庫之所在,閒置後經由黎和里李冬發里長帶領區民爭取改設為公園,開放後不少自然觀察協會如蝶會、鳥會、步道協會等前來進行生態觀察,之後荒野富陽解說定點組亦於2001年成立,開始在這裡持續觀察,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並在2004年11月正式由荒野認養,2006年3月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贊助參與,開啟企業參與環境保育的合作新頁。   緯創資通不僅出錢,亦發動員工參與志工解說,以綠色假期方式落實環境教育工作及公園維管之事務,共同推廣各項保育工作;而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以下簡稱台北市政府公燈處)也與荒野合作認養,委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進行為期4年的基地內環境資源調查與監測,根據調查結果,園內植物物種豐富總計331種,其他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無脊椎動物等種類繁多,其中計有10種屬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育類動物,顯示出富陽公園多樣性生態的獨特珍貴。     此外,棲地保留情形十分完整,提供許多生物生存庇護,園中除了植被豐富,大樹參天,堪稱為台北盆地近郊植物相的縮影,因此於富陽公園自然觀察時常可見保育類的台北樹蛙及珍稀的長吻白蠟蟬出現,白鼻心、大冠鷲、鳳頭蒼鷹、松雀鷹、領角梟、台灣藍鵲、翡翠樹蛙、貢德氏赤蛙、雨傘節、錦蛇、無霸勾蜓等生物也每每令人驚豔,真可稱得上是野生動物的高密度住宅區。   因此,台北市政府公燈處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新建工程,一改過去政府單位主導之作法,以當地居民及保育團體的規劃建議,配合中興大學生態調查結果及物種監測資料進行工程規劃,不同於傳統的都市型公園,今年3月開工、9月完工、10月開園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是一個以生態保育為規劃概念,引入「生態廊道「與「群落生境」設計,提供完整的環境讓動植物能自在生活其中,更是國內頗具代表性的生態建設典範。   10月開園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共規劃8個主題區,包括入口解說區、生態水道體驗區、軍事涵洞遺址區、自然生態演替區、蝴蝶生態觀察區、次生林相觀察區、溼地生態觀察區及戀戀蟬聲休憩區。多元豐富的規劃讓民眾享受不同的棲地生態,其中「自然生態演替區」,圈護住之前經人為過度使用而寸草不生之區域,紀錄並讓民眾看到在阻斷人為干擾後,裸地如何自然修復並恢復生機,「蝴蝶生態觀察區」則是營造屬於本地生態的賞蝶環境,漸次以原生誘蝶植物取代現有外來種。   而在未受人為干擾的「次生林相觀察區」,民眾可看到自然演替中的林相,觀察爭相生長的陽性樹種與成熟林樹種之差異性,並於大赤鼯鼠出現之區域設置觀察動線,禁止一切人為擾動;除了生態觀察的區域外,並設置「軍事涵洞遺址區」,利用遺留之軍事坑道、碉堡讓民眾暸解公園過往身為軍事用地之歷史,兼具人文教育之功能。   正當台灣各地因迅速開發造成環境棲地的不斷破壞,在首都台北人口稠密處,竟有自然森林景觀維持良好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實屬難得,更值得當地居民及所有台灣人的珍惜與保護,因此,此一台北首座真正的森林公園,在荒野的認養下,結合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之力量與合作,成為台北市民的環境教育場域,讓更多人及後代子孫能了解並享有自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