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台灣地體源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海槽溝的沈積岩因擠壓地震不斷隆起,故地層逆衝造山伴隨崩塌,乃台灣地體本質;雖位居亞熱帶,但因高山屏障洋流、凝聚水氣,故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全島五條山脈山巒綿亙,溪谷短急不穩,垂直高差將近4,000公尺,加上地質鬆脆、四面環海,更形成了豐富珍貴的各類地形與地質景觀,也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物相,造就台灣土地的「脆弱」與「珍貴」的特性。因此,台灣的河川山林無不反映出這兩大特性,然而人為活動長期與天爭地,對於脆弱地體環境過度開發利用,濫墾、濫伐及濫建普遍,致使國土自然資源承受難以復原的損傷,更加重了天然災害的威脅與破壞力。如果健忘的人們還要繼續粗暴的開發與破壞,那大自然反撲的戲碼必定會不斷的上演!

馬頭山、龍崎掩埋場開發之戰 決定台灣循環經濟的前途

2018-06-05

馬頭山位在高雄內門、旗山與田寮三區的交界處,省道台28線北側,山不高卻很醒目,許多內門、旗山人把它當作聖山。

守護夢湖

2018-05-09

距離汐止市中心約15分鐘車程的山上,有一個美麗的湖泊名叫夢湖,海拔325公尺,湖裡面住了一大群保育類的魚---台灣細鳊。

【理事長的話-快報308期】水—柔軟有韌性 透明有內容

2018-04-11

       地球及人體都含有70%左右的水,水在地球上循環不已,不會消失,只會轉換成不同形式或溶入不同物質。水在環境裡,可能緩慢移動,可能靜止無波,有時小水滴自崖壁滴下,有時卻是大水湍急。        識水者,善用水的特性,推動水車及磨石,省下許多人力及能源,甚至可將水導至需要灌溉及儲存的區域。不識水者,可能將自己陷於危險之中,讓財產及生命受到損傷。梅雨及颱風為臺灣帶來豐沛雨量,這多雨的季節,若能事先進行環境維護,就能減少湍急及多量的雨水所帶來的衝擊。        趁著梅雨及颱風來臨之前,先將住屋或社區附近的水溝、山溝進行簡單的清理動作,將枯枝落葉或溝中的垃圾進行清除吧,這個小小動作卻是讓水能夠順著溝渠流動的重要步驟。        清淨的水,透明帶有點甘醇。50年代,臺灣人民的飲用水全來自山泉或溪流。現代的臺灣各地,家庭的主要用水為自來水,但卻幾乎無人以自來水烹煮,幾乎家家戶戶或是各式餐飲業者都自裝過濾裝置,以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走訪日本及部分國家,常常旋開水龍頭就是可飲用的清淨水。50年代時,為何臺灣的山泉及溪水煮沸過後可安全飲用,現在卻不行。為何自來水權都掌握在政府手裡而卻仍然無法給人民可信賴的用水?為何部分國家的水龍頭可流出清淨飲用水?而臺灣卻得由人民自行購買濾水裝置?        難道政府不能從根本水質問題或是水管老舊問題來解決嗎?難道人民就要一直購買及更換濾水器材、或舟車勞頓去山區取用山泉水、或花費金額購買廠商所提供的礦泉水嗎?水是生命的重要泉源,清淨的水,萬物歡喜且健康。水是生命的重要泉源,一旦遭汙染,雖然源源不絕也無法食用。水是生命的重要泉源,擁有水權者該更為人民守護及保障飲用水吧。        水有其柔性,水也有其韌性。臺灣的河、溪及海,都是水的通道,也是水與土地的接合處。導其柔性還是以剛性之牆防堵呢?識水之人,應該了解。水浸潤及滋潤土地,也涵養各種生物,以剛性之牆隔絕,豈不也殺害生靈。水是生命的重要泉源,人該用更長遠角度及各寬大胸懷看待萬物。水是生命重要泉源,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都需要水,人不該以自己利益而將生物的水脈及棲所切開。

新山夢湖的現在與未來

2018-03-19

愛爬山的人,喜歡新山雄壯的巨石岩稜,遼闊的視野,英勇在此當立志。愛詩情畫意的人,喜歡夢湖如夢似幻,溫柔婉約,此乃許願正當時!

它們為我織了溪流

2017-12-13

文、詩、圖/謝維軒〈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蝦蝦〉、圖/孫勻廷〈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雪山〉        提到「溪流」,總讓人聯想起源於山中,穿梭在蓊鬱綠林間的流水;又或是上一輩常提起,那清澈意象、抓魚與玩耍的童年回憶。從以往直至現在,溪流對親近其中的每個來訪者都相當慷慨,動植物如此,對人類亦是,它提供居所、提供用水或是提供食物來源等等,在炎熱的天氣中也歡迎大家投入其清涼的擁抱。想了想,溪流給予我們那麼多,那我們給了它什麼?        在因緣際會下,我在八月的時候初次參與了荒野野溪調查小組的實際勘查,那時候是在內寮溪支流與月光山登山口的溪流進行調查,雖然自己可以說很常跑到野外親近大自然,認識不同的物種,但實際走在溪流中踏查的經驗可說是少之又少,對於一些專用語詞不甚了解,更別說觀察與紀錄組內所聚焦的重點了。經歷第一次與小組成員的互動與過程體驗,我在第二次實際勘查,除了會看溪流中或是附近有什麼樣的物種外,也更加注重在產業和人工物對於溪流的影響。        這次的目的地是高雄杉林的南河溪,我們帶著有點複雜的心情前去,原因便是期待能探索到許多動植物和見到原始的野溪,也擔憂的因人工設施而受到破壞的情形─鑒於先前看到人類自以為善意,或是為了減少災害而做的建物,讓動物行動備受阻撓,溪流兩側失去綠意,徒留死氣沉沉的水泥。為了更加清楚溪流的走向和附近狀況,甚至準備了空拍機來俯瞰周邊地勢,真是設備周全!我們穿上雨鞋,相機準備好,便開始循著流水逐步觀察,一路踏在溪石與淺岸上,聽著潺潺溪流聲、不見身影的鳥鳴、邂逅常見或素未謀面的花草樹木或小動物,以及和組員相互交流與探討溪流的狀況,短短的踏查時光卻令人備感充實。        比較慶幸的是,這條溪受到的破壞還算少,因而環境保留的算完整,但這樣的溪流,甚至更為完整乾淨的溪流,在臺灣還能有多少條?在勘察完後組員們都會一起討論今日的踏查情形,而在討論間,我有時在想,人類社會在發展時勢必是有需求的,像是先前遇到農人說他們種農作物,擔憂每次大雨來,溪流都將暴漲而淹至農地,才希望溪流旁能增建堤防,但堤防建了,卻大大破壞自然環境了。雖然對工程方面我不是很了解,但仍是納悶,一定要把溪流搞到面目全非才能滿足需求嗎?        我們受惠於溪流許多,溪流也孕育了許多生命。然而在人類社會快速發展下,農業與崛起的工業加上基本需求等等,用水、用地的量也快速擴增,進而影響了大自然,甚至有不良的人為了慾望,無節制的破壞,或是以人類的角度來為動植物建設設備,卻沒想到後果,造成無可挽回的地 步,這影響到的將不只是溪流,還有整個大自然,最終,人類造成的破壞也會回到人類身上。因而在人的需求與自然之間,要如何拿捏其中的平衡,仍是我們該好好去思考的。最後就用自己對溪流的感受而寫的新詩來做結尾吧!

走讀城市溪流-大里溪

2017-12-13

圖、文/劉昆興〈臺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自然名:風〉     「溪流」一詞大都是指天然而成的河道,經由人工所建構的水道則是排水溝。但在這個時代裡若以它的功能性來區分,已不甚正確。因為自森林山谷源頭的溪流從上源頭流經人們群居的區域後,所製造的廢水排放已經交錯著她存在目的。        台中的大里溪是烏溪(大肚溪)水系的支流,流經豐原、潭子、太平、大里、霧峰,最後匯流至烏日的烏溪。這次的走讀,我們選擇從中投公路和大里橋中間的區段開始,在大里這個區段,最具生態環境指標的物種就是鳥類,據說,以往在中投公路至大里橋之間的沙洲區,因為尚未經大量的人工整治工程,所以幸運地仍然保有非常大區塊的禾本科植物群,生長的非常茂密,甜根子、芒草、蘆葦叢等,是最適合鳥類們過境在此棲息、覓食的棲地,是賞鳥愛好者必會來此駐點之地。        當天參與的夥伴們踩踏過及腰高的草叢,從道路的河堤堤岸往溪流的沙岸走過去,腳底踩踏著的是軟綿的草地,有種漂浮漫步的輕鬆感,放眼望去,草原上,除了成群的小白鷺外;天空中,也看到了這個季節的過客-蒼鷺的遨翔之姿,自己還被窩在芒草叢裡的夜鷺飛衝而上給嚇了一跳。在這個區塊因還未進入人群聚落的市區,溪岸邊上仍保有沙床土壤,讓多樣的植物可在此扎根生長。接著沿著溪流上行經太平區段,或許是因為這個區段屬於人們生活及工廠密集度較高的區塊,所以在兩堤岸旁所設的的排水函管所排出的水看起來較為混濁。        途中經同行的伙伴的指引,也看到了難得一見的遷移中的灰面鵟鷹鷹柱群往南方飛去,而進入市區後原本溪床兩側的植物種從禾本科(甜根子,粽葉蘆,芒草)植物,至太平區段又被銀合歡樹群給盤據河床兩側,行至大坑,水泥攔沙壩的建置越加頻繁,但或許是因為較接近山區所以水質看起來還算潔淨,夥伴們在岸邊的溪石堆中翻找就可發現較多量的溪蝦及螃蟹的蹤跡,越往山裡走越能感受「工程建設是一時的,但對大自然的破壞卻是永久性的」。        人們為了防止溪流自然性的崩塌、漫流,阻起了越來越高的堤坊,卻也同時阻擋了人們跟溪流之間的親近感,每次的走讀都有一群翔鷹團的高中生夥伴一起參與,看到他們,欣喜的是,他們願意把時間放在了解及關心自己的生長的環境,但卻也讓他們必需及早面對他們所處環境的改變。也唯有及早對自然環境的態度能有友善的改變,才能讓下世代的孩子看見希望。        ~追溯一條河流或一顆雨滴的歷史,就像是在追溯靈魂,追溯在身體裡跌宕起伏的心靈的歷史~埃里希

霧峰乾溪踏查

2017-11-21

圖、文/顏士致〈臺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自然名:水蛭〉        小時候在澎湖長大,玩的是海水,很習慣看著岸邊的浪,一個接著一個衝上來,同時又一個接著一個被吸回海裡;習慣於在海邊抓螃蟹時,讓潮汐的變化提醒著回家的時間。        記得小學的時候到案山找同學,他帶我到他的秘密基地,是一條小小的瀑布,我才知道原來澎湖也有淡水小溪,那一天我們抓到了傳說中的水蠆、還有不知名的小魚和蝌蚪,回家的時候發現水蠆牢牢抱著小魚進食,十分震撼。但後來填海造陸,創造了60公頃的海埔新生地,這條淡水小溪也從此僅存於記憶中了。        來到台灣本島,山林和溪流對我而言真是另一個世界。我一直搞不懂,明明沒有下雨,水勢又這麼湍急,為什麼上游還能一直有源源不絕的水流下來,跟海浪那種一來一往有借有還不一樣,雖然老師解釋了森林樹冠層以至於根系土壤涵養水源的種種道理,這還是遠遠超出我的理解範圍。        大學的時候迷上了青蛙和蛇,讓溪流變的更豐富。皎潔的月光下,滿是褐樹蛙的開闊溪床;鬼影幢幢的林下溪澗石縫裡,傳來斯文豪氏赤蛙如鳥叫的獨特蛙鳴,總是與湍急的溪流聲共譜;台北牡丹溪上常探頭的白腹游蛇、滿是青竹絲的哈盆自然保留區,更讓溪流增添神秘色彩;溪頭老羅自製的鱸鰻魚鉤和深潭裡的故事,拼湊出我所認識的台灣溪流。                          今年荒野台中鄉土關懷組首次開辦訓練課程,希望邀請荒野同仁一起關心周遭的大小事,因報名人數太少而改為半天的筏子溪走讀,卻也意外的在開放式探索及討論中,發現大家都存有一份小時候與溪流間的回憶、以及長大後對溪流的陌生與距離感。於是我們決定要逐一走訪中部的溪流,觀察並記錄河川的現況,了解這些年發生的改變,更希望藉由溪流的網絡延伸出去,關心整個大台中地區。        相對於穿越工業區的「筏子溪」,第二條選定的「霧峰乾溪」應該是破壞較少,生態保存較完整的溪流。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我們參考其他分會的紀錄表,希望從生態及工程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一早在光復新村集合,參加的人有解說員、推廣講師、親子團等成員,分組說明之後,我們走峰谷路,從乾溪的下游往上游移動,沿途找路下切到溪床觀察。        相對於生態,夥伴們對工程的知識較為陌生,也鮮少以這樣的角度記錄溪流。下游的水少得很,許多地方藻類都已裸露,曝曬在烈日下。一路上走走停停,溪流看似觸手可及,卻往往尋不得路徑下到溪床,常常只能望水生嘆;越往中上游,雖然兩邊的綠意漸濃,卻發現溪床上的人工建物不減反增,隨處可見攔砂壩,造成的溪床落差,連我們攀爬都有困難,更何況水中的生物呢?此外,兩岸邊坡雖有小部分可見砌石工法,但填以混凝土,讓植物無法生根,也讓動物可利用躲藏的空間幾乎消失殆盡。        溪床上亦可見工程遺留的水泥殘骸,舊有崩壞的堤防和消波塊,讓整條溪床看似被人類玩弄過卻未收拾的樣子。詭異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人工建物,平時卻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巧妙的與溪流容為一體,若我們習慣於追尋水面上的蜻蜓,水裡的蝌蚪,石頭上的鶺鴒,而沒有用工程的紀錄表去刻意觀察,他們就像是河流的一部分,一塊被隱忍的罪惡。原來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台灣溪流的這般樣貌。        一直走到當天踏查的最上游,溪床只剩下幾公尺寬,仍是躲不過攔砂壩的命運。中午烈日當空,親子團的翔鷹們紛紛跳入清涼的溪水,游泳戲水,好不快活!大人們似乎都有不同的考量,所以只能在旁邊露出羨慕的眼神,泡泡腳拍拍照。相形之下,直接跳入水中才是最純粹的意志吧,讓我想起曾看過的“水猿”這本書,描述現代人類的祖先曾度過一段半水棲時期,與害怕水的猿猴反應不同,也許我們真的是從水中而來。        於乾溪上游簡單的用完午餐,大家分組討論後,各自回饋這一天的感想。幾位小時候常在溪流中玩耍的夥伴表示,今天所見的乾溪實在跟記憶中相去甚遠,只能算是條大水溝了,聽到這樣的形容,讓我既感傷又驚訝,這些年來的開發讓我們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了,真想看看那個時候的溪流,一定是美麗神秘又充滿驚奇。對我而言,今天的乾溪踏查,除了實際走訪與紀錄,重要的是在不同年齡層中,都有關心大自然且願意行動守護的朋友,舊時那份記憶,必定是為了傳承這份對溪流的感動,讓來不及體驗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台灣曾經的美,也有目標可循進而努力。今天的踏查只是一小步,我們要繼續走下去。

尋找回聲

2017-10-20

文/陳婉容〈新竹分會編輯採訪志工 自然名:及時雨〉、圖/吳佳蓉〈台南分會解說組志工 自然名:五角龍〉        故事的魅力在於它能讓我們有身歷其境的感受,不論是開心、驚奇或是悲傷。那天在荒野年會裡原本只想看看攝影展好好觀摩別人的作品順便殺殺時間,卻意外獲得一個讓人揪心的沉重故事。        攝影之所以讓我著迷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每一張照片背後都蘊含了一個故事或想法。正當我與編採的夥伴入迷的看著一張張照片時,突然一位短髮、面帶微笑的人向我們走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原來是台南分會解說組的五角龍,也是這次攝影展部分作品的創作者。        五角龍向我們訴說每一張影像背後的情感,我們聽得入迷,其中一對翠鳥的故事更是讓人難忘。她說,這對在台南巴克禮棲地的翠鳥陪她走過了一段攝影的路程,更是觸發她熱愛鳥類的起源,而牠們也是被全台公認為最親民的翠鳥。五角龍表示,在她拍攝這對翠鳥一年多裡與牠們培養出的情感是無法用言語傳達的。然而,卻在今年5月時發現母鳥被路殺甚至被丟棄在垃圾桶裡,而那張觸動人心的照片正是五角龍流著淚用最沉重的心情去拍攝的,五角龍說即便她在按下快門時手正在發抖,但她仍想好好地拍照為這隻母翠鳥留下最後的紀錄,用影像陪牠走最後的路。聽到這裡我們都沉默了,沒想到還有更讓人沉重的後續……。        五角龍告訴我們,其實這對翠鳥當時正在孕育雛鳥,少了母鳥保護寶寶其實是相當危險的,公翠鳥在返巢後發現母鳥不在,便開始著急的鳴叫尋求回音(翠鳥依叫聲辨別彼此),這聽在五角龍的耳裡更是讓她感到心疼。由於翠鳥是在洞穴裡餵雛並不知道正確數量,五角龍便和兩位友人及一位野鳥救助志工討論後決定先觀察雛鳥情形,再決定是否救援,然而,卻在隔日發現翠鳥寶寶不見了!並且發現有隻松鼠正握著雛鳥在啃食(無法確定是否為翠鳥寶寶),這景象更是讓五角龍感到震驚和難過。        五角龍分享故事的過程,眼神裡有藏不盡的黯然,而身為聽眾的我們也為此感到悲傷,雖然明知這是很自然的生存法則卻仍不禁感到一陣鼻酸。        在聽完故事後我認真思考「路殺」這件事,人類的文明大多是方便了自己卻危害了世上的其他生物,例如這次的翠鳥故事、苗栗受開發案影響的石虎棲地、新竹大山背的梭德氏赤蛙在河床整治後路殺比例越來越高。而我想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為五角龍、為這對翠鳥、為我們的生態留下紀錄,希望台南巴克禮棲地有朝一日能再聽到翠鳥的回聲。  

野溪踏查-美濃雙溪

2017-10-20

圖、文/張瓊娥 (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綠繡眼)        我不是高雄人。        自從男朋友畢業後到高雄等他當兵,不小心找到工作,不小心結婚卻沒有再搬回台北,不小心生了一個小孩,陪她走訪高雄,後來又不小心生了另一個小孩,陪她加入荒野親子團,認識高雄、認識環境。高雄的每一條溪,都是新面孔、新朋友。沒有一條溪擁有我兒時的記憶。整個台灣也找不到一條溪,擁有我兒時的記憶。我的童年沒有溪,即使我擁有雲林縣的籍貫,也真的在雲林長大。溪水,離我很遠!        我是住在海島的旱鴨子。從來沒有近水的記憶。如果有人要去玩水,我聯想到的是電視上的宣導:水邊危險,請勿戲水。我是個聽話的好學生,所以我從不近水。等到長大之後,這變成一種遺憾。我不像海島上的人。也不像雲林人。也不像鄉下人。我不夠認識自己的家鄉。        美濃雙溪,是我第一條踏查的野溪。        謝謝所有野溪伙伴的陪伴,如果沒有你們,我絕對不可能在這麼大的太陽底下,流著一身汗,走在如此多固床工的溪流之間。一點都不清涼也不浪漫也沒有玩到水。但有大家的一路同在,我們很清楚我們為什麼在毒辣的太陽底下踩著溪底的石頭前進!我們的伙伴之中,有對植物瞭若指掌如數家珍的植物人,有耐走耐旱的而且擁有赤子之心的真正赤子,有氣質優雅的上班族,有即將進入醫院服務的未來醫生,有隨身帶開山刀的爸爸,有等待發掘的璞玉,也有已經發出光芒的和氏璧(誰?)!        我不知道當時認工作的時候到底是那條電路出了問題,竟然認了一個工程組的組長。我連堤防、固床工、攔砂壩、蛇籠都傻傻分不清楚,只知道有水泥和沒水泥的區別。每一次要開會都覺得像是準備要赴死一樣的鼓起勇氣就死。踏查的那一天,我趁隙去路邊問了正在聊天的當地老伯,想知道他們對這一段雙溪工程(我們去的前一日,該溪段的水泥固床補強工程才剛剛完成)的看法如何?意外的,我發現他們覺得這些工程都是政府的德政。而且,如果颱風或大雨沖走原來的水泥之後,沒有人馬上來補上水泥,他們覺得政府就是置居民的身家安全於事外,里長很快就可以感受到當地民眾的壓力。        老伯的反應太一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以為有人會懷念小時候在溪裡捉魚捉蝦的兒時記趣,我以為有人會為自己的兒孫沒有機會親近原來的大自然的恩賜而遺憾,我以為溪床與路面那兩公尺半的距離會讓他們歎息。但是,其實,老伯沒有遺憾也沒有歎息。老伯喜愛水泥,以水泥為正常。        我不知道其他地區的老伯怎麼看野溪工程,我們鐵定要繼續問下去!

走讀筏子溪之看見

2017-09-20

『台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筏子溪小旅行』 圖/楊政穎(鄉土關懷小組組長 自然名:聖甲蟲)、顏士致(鄉土關懷小組組員 自然名:水蛭)        荒野台中鄉土關懷小組原本預計在8/19、20辦理環境培力工作坊, 但因未達開課人數而取消,同時覺得已經有人報名,還是要有些行動,於是就舉辦8/20的筏子溪小旅行,本文為參與夥伴之分享! 走讀筏子溪之看見 文/錢妙秋(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梧桐)        「筏子溪位於台中盆地的西側,屬於烏溪水系,主流長度21.25公里,流域面積132.6平方公里。昔日經常有人在此垂釣,以竹筏為水上往來之交通工具,而竹筏的台語稱為”排仔”,排意即筏,故以『筏子溪』為名。」這是維基百科對於筏子溪的介紹。如果你要詢問關於筏子溪的其他訊息?對於已居住南屯區多年的我,竟然能解說的內容也僅和前述介紹文字差異不大。        從開始居住南屯後,時常開車經過知高橋、虹揚橋,偶爾搭公車時也會經過東海橋。來回通過橋上,筏子溪是再熟悉不過的名字。每每經過橋上,總也透過車窗,看見筏子溪。這樣的「看見」,以為的懂得,其實並不瞭解。        終於有機會,這個週日跟著荒野台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的夥伴來了一段筏子溪小旅行,先到永春東路以南處,看見台中市水利局刻正在進行的筏子溪景觀環境營造工程,從工地南側進入,我們走進溪流旁,鄉土關懷小組夥伴也開始介紹筏子溪的古往今來,一起參加旅行的夥伴也跟著聊起自己孩提時和筏子溪的連結,不禁感嘆溪流已改變了樣貌。        面對著河畔站立,在左手旁的風景是綠意盎然,還見到有人採了水蕹菜從河邊走上來;右手旁的河岸邊因工程的進行清除植被,已不見綠意,盡是一片黃土。夥伴說明該景觀工程是台中市政府把筏子溪定位為迎賓河,作為歡迎進入台中市的意象,目前的「迎賓廊道」工程由烏日高鐵站至永春東路,似乎企圖讓人們以另一種方式「親近」溪流。只是,親近溪流難道只有這個方式?                河堤的建立,美其名是為了提高居住安全性,卻也阻隔了我們和溪流的距離。即使沿著河堤居住,我們卻鮮少跨過河堤接近溪流。台中市部分河川的整治,採用一路鋪水泥到溪流旁,看似讓民眾容易親近,卻破壞它原有的自然樣貌,這是人們想要親近溪流的原意嗎?還是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可以親近溪流,也保住溪流原有的樣貌?        隨後我們往北行,由五權西路的河堤進入,往下走近溪流。在夏日豔陽下,走在溪流裡,雙腳格外舒服。倒是長滿青苔的石頭,還是得穿著雨鞋安全些。往前走到知高橋下,知高橋及便橋上的車流不斷,尤其行駛過便橋的車輛發出隆隆聲響……。啊!那是以前的我正在經過,經過溪流卻從不曾親近溪流。此時此刻的我,雙腳站立在筏子溪裡,感受溪水的清涼,聽著流水的淙淙聲音,看見溪流裡的生物,我第一次意識到晴空下的筏子溪,是如此美麗。        小旅行結束之前,大夥在河堤的涼亭下聊聊今天走讀筏子溪之看見。鄉土關懷小組夥伴的夥伴提到,知高橋到東海橋這段筏子溪整治屬於另一工程,公部門希望這段工程之規畫納入環保團體及在地居民等各方意見。因此台中鄉土關懷小組希望透過帶著大夥去親近溪流、瞭解溪流,藉以提出對溪流更多的想像,在接下來參與公部門議題討論時,我們才有能力提出對環境友善的提案。經過夥伴的說明,也為我解答在親近筏子溪之後,可以有的行動。        小旅行結束後驅車離開,車行才拐幾個彎,已經到家。想起剛剛夥伴分享自己從小至今輾轉居住過許多城市,但親近大甲溪生活的那段快樂日子,讓他難忘不已,甚至別人問起「你是哪裡人?」時,總是會跳出大甲溪旁之居住鄉鎮。突然驚覺,總是回答自己是南投人的我,居住台中的日子已經超過在南投的日子了!關於身旁之筏子溪,在親近之後,我才開始認識……。 .............................................................................................................................................................. 筏子溪! 文/黃瓅瑩〈台中親子二團 自然名:西瓜皮〉        筏子溪!筏子溪!很常聽到這條溪名,卻從來不知道原來近在咫尺啊!終於在因緣際會下與她相遇,原來這是一條這麼充滿生命力的河流。來台中已經第九年了,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筏子溪,走在河川裡,溪水是清澈的,可看到許多小魚游來游去,兩旁孕育植被,感受到大自然就在我身邊。原本以為這是一條奄奄一息,堆積許多垃圾並發著臭味的溪,真是誤會它了。沿著溪的兩旁蓋著高高堤岸與馬路,方便了來來往往的人們,卻明顯阻隔人跟河流的距離,就算想走到溪邊也不知從何處下去。        感謝聖甲蟲的帶領與介紹,讓我對台中的溪流多一份了解與疼惜,也很感謝能讓我帶著孩子,雖然孩子還不能了解,但她們也一定會記得曾經走過筏子溪,所帶給她們的感受。 .............................................................................................................................................................. 筏子溪小旅行 文/黃瓊瑤〈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銀樺樹〉        參加筏子溪的小旅行,聽著聖甲蟲和雞屎藤栩栩如生地描述小時在這條溪流上玩耍的種種,彷彿時光倒流,好玩的情景歷歷在目,也開始跟著與這條河流有了情感的連結,更讓我想起小時候曾經和三五好友在溪邊遊玩的景緻,是這麼的愜意、快樂。         當大家脫下鞋子,捲起褲管,走進清澈的溪流中時,腳下踩著厚厚的青苔,溪流因我們的擾動而引出陣陣驚慌竄逃而往上游的小魚群,心中莞爾想難道國父也是這樣看到力争上游的魚群的嗎!        走讀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溪流邊有一潭自成一格的自然生態池,水蛭說如果颱風一來,這些就會被隨之消失。心中不禁感嘆大自然看似無情,卻也無有情,原來大自然是最偉大的無為而治者,其生滅自有其一定的規則可循。也訝異於在這都市叢林中竟還有這樣的世外桃源。        聖甲蟲向我們述說者這筏子溪正面臨著河流整治命運,因此希望能為她争取用更自然的方式保持這裡的生態。過程中讓我從一個門外漢進一步了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這段距離是要多少人不斷努力溝通奔走才能搭起的橋樑,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覺醒,想好好保護我們的環境,守護地球越來越少的淨土,這座橋就會搭得越快。        而如果能在孩子心中盡早埋下與大自然連結的情感,有一天他成為一位有能力的決策者時,這顆覺醒的種子或許會帶領他做出有智慧的決定,相信這座飛越現在與未來時空交會的橋,便會真正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