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台灣地體源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海槽溝的沈積岩因擠壓地震不斷隆起,故地層逆衝造山伴隨崩塌,乃台灣地體本質;雖位居亞熱帶,但因高山屏障洋流、凝聚水氣,故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全島五條山脈山巒綿亙,溪谷短急不穩,垂直高差將近4,000公尺,加上地質鬆脆、四面環海,更形成了豐富珍貴的各類地形與地質景觀,也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物相,造就台灣土地的「脆弱」與「珍貴」的特性。因此,台灣的河川山林無不反映出這兩大特性,然而人為活動長期與天爭地,對於脆弱地體環境過度開發利用,濫墾、濫伐及濫建普遍,致使國土自然資源承受難以復原的損傷,更加重了天然災害的威脅與破壞力。如果健忘的人們還要繼續粗暴的開發與破壞,那大自然反撲的戲碼必定會不斷的上演!

美濃雙溪踏查

2017-09-20

圖/文 孫勻廷(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自然名:雪山)        美濃,是近幾年來我出野外比較常跑的地方,位於郊區的小鎮,民風純樸且和諧安寧,也有不少的景點與小山可供民眾遊憩,其實想想,小時候來這裡的回憶也有不少呢,直到成年後,回歸自然的念頭又把我拉回了綠意之中…。                    本次踏查的地點是「美濃雙溪」,其實之前就有來過幾次,但一直都沒有下到附近的河流去做生態觀察 (之前是在雙溪母樹林中觀察植物),也可能是剛好都遇上枯水期,動植物的數量並不多,而本次的時機點正好是雨季開始後,讓我看到了更多生物的出現 (有些隱藏在其中,要仔細找),而「觀察入微」正是生態組中重要的能力之一,觀察河流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加上持續的資料閱讀、彙整,才能有效說明人為因素對河流造成的可能衝擊,雖然目前還沒辦法以「測量數據」呈現,但仍可做為未來努力的目標!更要謝謝夥伴當天的配合、努力,不論是拍照還是紀錄,大家依分配各司其職,讓探查的過程更加順利 (若只有少數人做loading可是很重的),而於結束後的探討、分析也能發現大家對河流的不同見解,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從不同面向切入也能發現更多事情,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自從加入「野溪小組」以來,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而當初會加入這個團隊,即是希望能對「河流生態」有更多的認識,也讓我理解到,做「環境保護」這行並不是只有物種辨識這麼單純,其中的「生態意義與關連」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不僅僅從生態的方面去探討,人為的行為影響更需要去評估考量,守護迫在眉睫。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來搶救台灣的河流,一旦破壞干擾,要回復成原本的樣貌可說是相當困難;此外,有時也會發現,即使操作「生態工法」的工程,也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完全的樣貌改變、人工構造物的進入,不但破壞了自然美感,且目標(功能)無法有效達成,更可能降低民眾親近溪流的意願,或許還有更多的解決之道,找到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點,這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而非不斷的花費大量的公帑在永續工程上。        人類會想要親自河流,在幾次的調查中都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野營、烤肉、戲水),在過程中我也享受著這樣的氣氛,即是支持我出野外的動力之一,但長久下來,不斷看到的人為干擾、工程,不但「煞風景」之外,總覺得皆被冠上了「人類的美感」。台灣的溪流很美,在親身接觸後,不只是情感的流露,更是體現出了其價值與重要性,我常常在想,人類對土地的情感、回憶,難道就要一次次毀在工程的手上嗎?直至那時,當我們只能在書籍與照片中追憶時,已是為時已晚,或許,溪流的印象在下一代已變得完全不一樣,孩子甚至連親近原始自然的選擇都沒有,我想,除了課堂上的「環境教育」之外,我們進一步能做的是守護這些棲地,讓他們得以留存,並站出來為他們發聲,「把理論與經驗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正是「台灣」在面對環境議題的重要關鍵!

沙氏變色蜥在新竹

2017-09-12

文/朱珮綺(新竹分會執行秘書)、圖/朱珮綺、古禮烘(新竹分會執行秘書)        這幾年偶爾會看到沙氏變色蜥的新聞,但臺灣早在西元2000年就記錄到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發現地點位在嘉義水上鄉。十多年來,沙氏變色蜥在嘉義三界埔的族群數量推估已有268萬隻,且近兩年成長愈2.5倍。除了嘉義,2006年在花蓮、2014年在新竹也發現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目前推測可能是隨著苗木進口來到臺灣。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因體型小、動作快、善於躲藏,且性成熟僅需一年、一年可生產多次等特性,成功入侵某個地區後,即可建立穩定的族群,並開始向外擴散。美國佛州、墨西哥、關島、夏威夷等地早在西元1800年便發現沙氏變色蜥的入侵,且有捕食原生的綠變色蜥、相互競爭資源等情形,使得綠變色蜥族群有減少的趨勢。        荒野新竹分會自2014年接獲沙氏變色蜥的通報後,隔(2015)年新竹市政府便委託新竹分會協助移除。為了讓移除不單單只是移除,分會規劃辦理志工培訓課程,邀請東華大學的龔文斌博士為大家介紹外來種的危害與防治、沙氏變色蜥的生態習性以及移除方式,帶受訓志工走訪高峰植物園與何家園一帶,評估沙氏變色蜥可能出沒的區域。同年又辦理3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由培訓志工擔任解說領隊,邀請民眾與企業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協助移除。2015年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11隻次,移除4隻。        考量到期望能對沙氏變色蜥進行長期族群監測,2016年新竹分會規劃以沙氏變色蜥族群調查為主,推廣教育為輔,並邀請協助嘉義地區監測調查沙氏變色蜥的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進行指導,讓志工學習如何進行族群調查與紀錄的方式。調查期間選擇在沙氏變色蜥活動較為活躍的春夏季節,2016年4-9月間共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其中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每次調查2小時,除了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若捕捉到會一併移除),若發現斯文豪氏攀木蜥蜴也一併紀錄數量。此外,亦辦理1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邀請民眾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參與移除工作。2016年共發現沙氏變色蜥38隻次,移除10隻,至於本土物種-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162隻次。        2017年延續去年度的調查,同樣規劃在4-9月間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與進行移除工作。然而在4-6月期間調查發現,沙氏變色蜥白天的活動範圍與躲藏地點跟去年相比更加隱密,常棲息在茂密的灌木枝條間,難以用橡皮筋彈射,也無法徒手捕捉,因此志工們討論決定自7月份開始,每個月的兩次調查工作都改為夜間進行。2017年4-8月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52隻次,移除27隻,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81隻次。        根據這三年在新竹的觀察,沙氏變色蜥數量明顯有變多的趨勢,雖然牠對人類與農作物沒有太大危害,但其繁衍速度相當驚人,極可能會與本土物種競爭資源,造成乞丐趕廟公的情況,對本土物種的影響不容小覷,若未積極移除,一旦擴散到其他區域,將更難以根除。        因此,如何讓更多志工與民眾理解移除外來種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願意付出行動參與移除外來種活動,將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也期待未來的某一天,沙氏變色蜥能正式從新竹外來種名單中移除。

走讀曾文溪母親河

2017-08-11

文/林明光〈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花蝴蝶〉 圖/陳宗格〈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野馬〉、許雅婷〈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雪鴞〉、李儷倩〈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海星〉        曾文溪源頭於阿里山脈海拔2609公尺的東水山,主流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1,176.7平方公里。流經嘉義縣阿里山鄉、大埔鄉與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大內區、山上區、善化區、官田區、麻豆區、安定區、西港區,在七股區與安南區間流入臺灣海峽。其支流有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塔乃庫溪(達娜伊谷)等等。大埔鄉以上(曾文水庫東北側)為上游,大埔鄉與山上區之間為中游,山上區以下(大內區與嘉南平原)為下游。荒野台南分會舉辦「走讀曾文溪」系列活動,將曾文溪分成十二段,自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每月以一天的時間實際了解曾文溪及其相關環境議題,思考荒野在這些議題中該有的立場與選擇。我們從曾文溪出海口周邊的「曾文溪三角洲」開始,逐步往上游推進;最後在東水山的特富野古道完成整個走讀行程。 曾文溪下游        2016年4月至6月,我們走訪大內橋以下的曾文溪下游。曾文溪在史上頻頻改道, 1823年以前,現在的七股區與安南區絕大部分地方都在「台江內海」內,那時的曾文溪是從現在的將軍溪(以前稱「漚汪溪」)出海。1823年的大洪水造成台江內海淤積浮覆,也迫使曾文溪第一次大改道,因而主流由鹿耳門溪出海,尚有南分流即是流入鹽水溪排水的「曾文溪排水」。自1911年後,曾文溪主流從現在的曾文溪口出海。每次河道變遷,都會造成重大災難,因此曾文溪就被稱為「青瞑蛇」。長期擺盪的過程中形成了曾文溪三角洲,今台江內海也只剩下七股潟湖與四草湖。因此,我們的第一次走讀,就以這個「曾文溪三角洲」作為走讀的範圍。        國姓大橋河口段曾經年輸沙量達2818萬公噸多,上游受到河水沖擊至下游堆積出廣大的平原,曾有每年向西延伸35公尺的記錄。曾文水庫興建後,人為因素干擾土砂沿河道運行出海,如今出海處周邊沙洲有嚴重侵蝕的困擾。興築海堤、堆置消波塊,是我保護海岸的唯一選擇嗎?目前海中的消波塊為十幾年前的海岸線,海岸線被侵蝕倒退,國聖燈塔後移,防風林也經不起海水持續湧入掏空沙灘。清理水庫淤積,以填補海岸流失,似乎言之成理,只是如何做到?        麻豆古港文化園區倒風故事館、麻豆水堀頭遺址,為數百年前舊麻豆港古碼頭所在地,昔日為往來台灣府城的內陸港埠,目前尚保留部分古碼頭遺跡原貌,因而我們能夠遙想當年碼頭貿易商船往來頻繁的昔日風華。一旁的倒風故事館建築外觀像一艘船,傾斜的外觀與亮麗的紅磚,在傳奇色彩濃厚的古航道旁點綴出一絲童趣。「倒風內海」因為八掌溪、急水溪等溪流的氾濫淤塞,終致水路運輸功能喪失,最後陸浮為平原。而今也只能由這僅存的遺跡緬懷歷史了。        政府原本有意在善化的曾文溪南邊開發人工湖,採取平地水庫的概念,利用豐水期曾文溪中下游河道多餘水量,進行水源調蓄運用,如能審慎評估人工湖對河川上下游的影響,做好河川流域整體砂土管理,藉此人工湖輔助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的蓄水功能,此計畫對整體水資源的運用或許是個好方案。        西港區的檨仔林聚落可以說是曾文溪下游河道擺蕩的樞紐。昔日荷蘭人在曾文溪畔栽植三重之八卦形檨仔樹(芒果樹),檨仔林聚落先民傍水而居,卻也飽受「青瞑蛇」曾文溪水患之苦。1933年曾文溪治水工事施工,原聚落的住民被迫遷村。烈日下,曾文溪河床內的檨仔林舊庄頭所在地,早已不復見舊時果樹枝葉繁盛的景象。治水工事持續到1938年才完成。日人為紀念這個治水工事,就在堤防設置曾文溪治水工程紀念碑。        安南區境內曾文溪南岸的新吉工業區,是台南市政府開發的工業區,由於生態保育及廢水排放問題,此開發案有許多爭議,雖然市府承諾工業區污水將採高標零排放,全面回收再利用,但目前似無數據佐證可達到零排放標準。市府也在工業區內劃設4.28公頃環頸雉保護用地,期盼市府公權力可以監督達成允諾。        渡子頭村落因應八八風災時水淹一樓高而起造的閘門,有如一座城牆聳立在大馬路上,以防患未然,村中處處立有高度表,似銅牆般的閘門對久久一次,甚至不可能再如八八風災時產生的水患,或許可以保護渡仔頭,但阻止不了年輕人離去的腳步。究竟人該讓位給河道,還是人可以無窮盡地跟河流爭地,渡子頭的高牆值得參訪者省思。 曾文溪中游        2016年7月至11月,我們走訪曾文溪中游。曾文溪中游地區除了曾文溪主流之外,還包括了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玉峰堰、南化水庫與鏡面水庫等重要的水利設施。        烏山頭水庫以灌溉農田為主並發電,還是自來水的主要原水之一,如今烏山頭水庫為曾文水庫的重要支撐者,協調曾文水庫的儲水,更是嘉南地區重要淡水資源來處。烏山頭水庫主要水源來自曾文水庫之放流水,於曾文溪東口堰攔引經3.1公里烏山嶺隧道送至西口堰調節後,再由喇叭口溢流管自由溢流入庫,供應臺南地區公共給水與嘉南大圳灌溉用水之需。烏山頭水庫大壩是八田與一採用特殊的「半水力沖淤式工法」完成的,迄今已有86年歷史,歷經921地震、八八風災仍屹立不搖。烏山頭水庫究竟應該繼續以農業灌溉為優先,還是應該逐步移轉支持工業建設(尤其南科)?        南化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之後堀溪中游,於民國83年7月完工正式營運,為供應自來水之單一目標水庫,其水源除南化水庫集水區流量外,另包括旗山溪甲仙堰越域引水量。水庫蓄水面積約104平方公里,满水位標高180公尺,原設計庫容量15,805萬立方公尺,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來襲,南化水庫上游集水區邊坡崩塌嚴重,水庫淤積惡化。至105年9月測量有效庫容量僅剩9,689萬立方公尺。        玉峰攔河堰位於菜寮溪匯入曾文溪匯流口下游410公尺處,這裡有山上淨水場的取水口,經由山上淨水場每天供應台南4.5萬噸民生用水,因此玉峰堰為台南的重要水源,其集水區劃設為「曾文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這個保護區對維護曾文溪河川水質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常遭地方政客強烈要求解編。荒野台南分會為了維護保護區免遭解編,作了很多努力。        由玉井玉豐大橋旁的鄉間小路進入曾文溪河床,可以看到遭流水侵蝕導致整個基岩(玉井頁岩)裸露,岩層中有許多化石。在此地曾文溪被西烏山嶺山脈阻擋,溪水侵蝕山脈形成兩支「牛魔角」矗立在溪岸,可觀賞美麗的壺穴地形。玉井的噍吧哖紀念館則正展示玉井 噍吧哖事件的英勇事蹟。 曾文溪上游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我們來到曾文溪上游。首先參訪台灣第一大水庫曾文水庫。南水局派出一位傑出的解說員,為我們作了長達六個小時的實地參訪與解說,讓大家可以充分了解這個水庫在水資源利用上的重要性、水庫工程的艱鉅及其當前面臨的難題。它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淤積,原設計總容量7.4億立方公尺,現在的有效容量恐怕只剩下4.6億。除了一直在進行的陸挖、抽砂,還有改善永久河道放水道用來作為排砂道、新建的防淤隧道,乃至計劃中的繞庫排砂。有沒有可能建造軌道車或流籠,將水庫淤砂直接運送至海邊填補海岸流失?        在水庫上游的大埔情人公園,我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保育類山麻雀,這是水庫當局最引以為傲的保育成果,常常可以聽到水庫當局講述他們如何為了守護山麻雀而改變工程規劃。曾文溪上游在大埔拱橋下方匯入曾文水庫。大埔拱橋為伸臂式無橋墩的跨徑式橋樑,俗稱「無腳橋」,在橋上可觀賞曾文溪切割兩側山壁所形成的溪谷景觀。大埔攔砂壩寬20多公尺,深度近10公尺,是曾文溪進入水庫前最後一座攔砂壩,下游處是草蘭溪匯入曾文溪處,為曾文越域引水隧道規劃出口(引荖濃溪溪水),八八風災之後已經終止計畫。攔砂壩有沒有負面作用?曾文越域引水還值得繼續做下去嗎?        在茶山部落,當地開元農場許場主為我們解說當地的水文地理。據他表示,身為茶山當地居民,經過長期的觀察,於100年時提出申請書建議水資局不要再做攔砂壩,因為只會讓泥砂回堵造成攔砂壩上邊的河床抬升,並且暴雨來時造成更大災難,應該改成作護岸及固床工。茶山大橋於101年4月完成,橋樑採大跨徑不落墩方式氣派壯觀,卻是花費2億元的蚊子橋。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東水山,曾文溪的源流處。本來的計畫是登上東水山,但因當天雨勢太大,為顧及安全,只走了東水山山腰間的特富野古道。特富野古道上的涓涓細流,可以說都是曾文溪的源流!步道上各種喬木、灌木、草本、地被、附生、寄生植物、菌類等,構成豐富且複雜的林相,形成多樣性的生態。這些層層疊疊可以分流雨水,減少雨水對土壤的衝擊,這是大自然的智慧。我們只要讓山林自然復育,讓嚴重影響山林水土保持的不當開發與種植(如山葵)走出活水源頭的山區,原始物種自有其應對機制。 尾聲        十二次長時間的走讀活動,不太可能在一篇短文中盡述,還好我們有好幾位夥伴很認真地記錄他們的走讀經過與心得,放在台南環境培力組的FB社團裡面。期許自己透過這次走讀活動,對這條美麗的溪流能有更透徹的了解,也能有實質的守護。參與走讀讓我更親近土地,品味歷史,也開始嘗試去審思一些環境議題。感謝安排行程、導引的夥伴們。在今年5月至7月間,我們還要繼續辦理對外的分享活動,讓更多朋友分享到我們的心得與喜悅。

羅木斯溪踏查

2017-08-11

文、圖/邱凱斌〈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自然名:黑面琵鷺〉        高雄野溪小組第三次踏查任務,這次有七位夥伴一起行動;搭夥伴牛角的便車,同車夥伴還有海龜;天氣晴朗,加上因為前兩次調查有事無法出席,所以今天特別興奮。        到了目的地,從停車場出發走在溪流旁的馬路上,走沒幾步就看到溪流中的水泥建物把下游的溪水截斷,判斷這個水泥建物應該是攔沙壩,但被淤沙填滿後變成了淺灘,看起來就好像是為了讓遊客玩水而設置的。接著又經過了大型的階梯狀水泥建物,階梯連結了道路到溪床,不曉得它的功能是什麼?階梯底層有個三角錐,一起調查的平安龜邊玩邊把不屬於溪水的三角錐撿到路旁。        進入步道範圍後,就幾乎沒有什麼人工建物了;雖然整個步道也算是改變了整個自然的環境,不過步道是沿著溪邊建設,感覺對溪邊的環境影響較小一些。一路上跟著夥伴雪山記錄辨識植物及講解,從步道往下看的水流都蠻清澈乾淨,也可以看到民眾在溪裡野餐、玩水;不知不覺的就到了步道的終點。享用完午餐後,小組夥伴一同至美麗的瀑布下觀察週邊的生態,回程的路途中,找了一條路往下切至溪裡,大家換上雨鞋,往上游走一段,溪水很冰涼,途中也有記錄到魚、蝦、蟹。        一路上心情都還不錯,難得有這麼一條還算天然的溪,直到遇到了一群在溪邊打牌的人,他們身旁的溪水散布了許許多多的撲克牌,我跟牛角發現後沒有特別講什麼,直到海龜來之後好言好氣的提醒他們,但是他們也無動於衷,臨走前我們主動撿了撲克牌,那群民眾看到之後,可能是心理慚愧,所以也一起來撿了牌,算是把對溪流的傷害降低了。        會後的討論,我問了大家在走的過程中要觀察什麼重點,因為我在探查的時候其實不太知道要看什麼,大家給我的回覆是現在還在初期,所以就多多收集資料、看到什麼就記下來,有記錄之後才有籌碼拿出來跟別人談判。可能現在還在太初始的階段,所以很多東西或是制度需要建立,就等待時間慢慢讓整個小組茁壯起來吧!

2016 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成果報告(2016/7-2017/4)

2017-06-06

壹、成果摘要: 一、生態調查紀錄部份: 嘗試進行比較完整的科學性調查的先前作業,每月固定第一週週末進行鳥類調查,第二週週末進行夜間蛙類調查。 2016年12月開始嘗試利用EBIRD進行紀錄並上傳;2017年3月11日邀請莊孟憲老師指導,正式成立生態調查小組。確定科研調查提前於2017年四月啟動,並訂定短、中、長期調查目標,短期以農場為範圍,中期將擴大至溪口鄉三疊溪沿線,長期將進行嘉義縣棲地調查。 二、棲地改善工作:       完全使用手作方式處理竹林翻耕,並保留一排舊竹林讓今年諸羅樹蛙有較隱密的活動空間。 三、農事體驗活動: 本年度2016/7-2017/4共計有254人次的農事體驗活動。 四、媒體報導: 中正E報 http://enews.ccu.edu.tw/?q=node%2F3508 TVBS  http://change.tvbs.com.tw/review/article/303008 五、困境: 因處轉型期加上病蟲害、颱風影響,農場經營管理模式需要有突破。 六、因應方式: 進行樣線劃定及定期生態調查、改善園區作物管理策略、完備園區工作紀錄。 七、結論與展望       比較明顯的效益是當地社區對協會保育行動的認同,幾乎每個村民都清楚知道諸羅紀農場的存在以及認同保育行動,有當地村民就反映因為諸羅紀農場的存在,經常有大小朋友來這裡活動,為村莊帶來活力氣息。甚至鄉級和縣級地方政府都讚許本會的行動,並選擇到農場來辦理相關生態保育活動。       更具體的生態成果是在溪口鄉疊溪村周遭適合諸羅樹蛙生存的農地,都有諸羅樹蛙棲息,夏季夜晚走出戶外,就可以聽到諸羅樹蛙的鳴唱聲。 貳、計畫及成果說明: 一、計畫源起       根據研究調查諸羅樹蛙主要棲息環境都與農墾地有關,如竹林、荔枝園、芒果園、鳳梨園、芋頭田、甘蔗園、芭樂園、柑桔園、檳榔園、香蕉園及水稻田等棲地。       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危機有:1.棲地碎裂化。2.棲地污染。3.開發造成棲地破壞。4.耕作型態改變。5.氣候變遷影響等。而其中農作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頗大,再加上近幾年由於筍農年齡老化、竹筍產地價格不振,竹林改種情形嚴重,諸羅樹蛙面臨的危機與日俱增。       又根據調查的資料顯示,大部分的諸羅樹蛙棲地都分布在台3線和台1線中間地帶,本計畫範圍是少數位於台1線西側的棲地。本農地以友善農耕之方式契作,並搭配生態調查與棲地環境改善工作,以保育此一珍貴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目標。 二、計畫位置及範圍 本計畫執行地點位於嘉義縣溪口鄉三疊溪諸羅紀農場 三、計畫目標 實質圈護(監護權和管理權)農田生物棲地,達到生態、生活和生產三生共贏目標 (一)生態:多樣性的水田和林木生態(諸羅樹蛙、虎皮蛙、金線蛙、中國樹蟾、澤蛙…重現) (二)生活:優質、健康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樂趣 (三)生產:無毒安全的農作物、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四、計畫內容  主要工作項目如下: (一)竹林諸羅樹蛙生態調查 (二)無毒竹筍、芭樂契作生產 (三)果園轉型自然無毒農法評估與觀摩(專家指導+農地觀摩) (四)竹林棲地改善復育 (五)農事體驗工作假期 五、計畫執行成果 (一)生態保育工作 1.生態調查紀錄       諸羅樹蛙棲地計畫第三年執行期間,從2016年7月開始,每月第一周周末早上進行鳥類調查,第二周周末夜間進行蛙類調查;2016年12月開始嘗試利用EBIRD進行紀錄並上傳;2017年3月11日邀請莊孟憲老師指導,正式成立生態調查小組,並進行後續相關科學研究策略討論。       確定科研調查將提前於2017 年四月啟動,每月第三周周末進行生態調查,並訂定短、中、長期調查目標,短期以農場為範圍,中期將擴大至溪口鄉三疊溪沿線,長期將進行嘉義縣棲地調查。       4月份調查日期為0415周六,下午進行樣區劃定,晚上進行調查,調查資料也將上傳至楊懿如老師的全台蛙類調查資料庫。調查資料如下: 2016年 7/2鳥類調查:白頭翁4 樹鵲3 家燕2 紅鳩1 綠繡眼3 紅嘴黑鵯2 粉紅鸚嘴2 棕扇尾鶯1 7/10蛙調:諸羅樹蛙14 8/6鳥類調查,共紀錄了白頭翁14綠繡眼19黑枕藍鶲2白腰文鳥1黃頭鷺1八哥9紅鳩3棕扇尾鶯3樹鵲1大捲尾2家燕5鵪鶉2 8/13蛙調:黑眶蟾蜍12 澤蛙8 中國樹蟾1 諸羅樹蛙22(母蛙5) 拉都希氏赤蛙1 盤古蟾蜍2 布氏樹蛙卵泡1 9 月因為颱風影響,鳥調和蛙調都暫停一次 10/1鳥類調查黑冠麻鷺*2  白頭翁*21 紅鳩*2  綠繡眼*8 紅尾伯勞*2 夜鷺*1 家燕*3 10月蛙調暫停 11/5鳥調黑枕藍鶲*1、紅尾伯勞*2 白頭翁*16 八哥*3 家燕*34 綠繡眼*3 紅鳩*4 小白鷺*2 黑冠麻鷺*1 大捲尾*1 鴿子*1 11/12蛙調:黑眶蟾蜍18 澤蛙19 12/3 鳥調:黑冠麻鷺 1  白頭翁 10  綠繡眼 8  紅尾伯勞 3 白尾八哥 1  黃頭鷺 1  珠頸鳩 1  灰鶺鴒 1 樹鵲 1   紅嘴黑鵯 1 12/10蛙調: 12隻澤蛙及6隻黑眶蟾蜍 2017年 1/7日鳥類調查,黑枕藍鶲 3,白頭翁 18,綠繡眼 5,紅鳩 1,家燕 11,樹鵲 1,紅嘴黑鵯 4,麻雀 11,野鴿子 2。 1/21日蛙調澤蛙3隻 2/4日鳥類調查粉紅鶯嘴、小彎嘴畫眉、黑冠麻鷺、黑枕藍鶲、紅鳩、麻雀、白頭翁、紅尾伯勞、家燕、灰頭鷦鶯、黃鶺鴒、八哥等十二種 2月蛙調未實施 3/4日鳥類調查紀錄紅嘴黑鵯*1 灰頭鷦鶯*2 小彎嘴畫眉*3 八哥*1 白頭翁*18 家燕*4 黑枕藍鶲*4 紅尾伯勞*2 紅鳩*1 3/11日蛙調,諸羅樹蛙1隻,貢德氏赤蛙1隻,澤蛙2隻,黑眶蟾蜍21隻 4/7日鳥調黑冠麻鷺 紅鳩 小啄木 白頭翁 紅嘴黑鵯 棕扇尾鶯 灰頭鷦鶯 粉紅鶯嘴 綠繡眼 八哥等十種 2.棲地改善工作 (1)筍園翻耕兩年都遇到颱風毀壞部分幼苗,原本2017年完成翻耕,為了讓諸羅樹蛙有著比較濃密的棲息環境,最後決定保留一排綠殼麻竹筍,其餘仍採手作方式處理。 (2)配合竹林翻耕和芭樂園疏株,營造一處堆肥場,一方面可以增加暫時性水域,一方面可以作為教育使用。 3.病蟲害之防治       諸羅紀農場芭樂園的病蟲害防治,仍未找到合適有效的方式,將透過參訪學習防治方法與經驗,希望仍以生物防治法、生物酵素或改善土壤等方式控制,繼續維持可以讓眾多生物一起在此安身立命、永續生存的棲息環境,這也是諸羅紀農場經營的核心價值與目標。 4.專家指導及協會幹部考察 (1)本計畫執行期間,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原生植物協會理事長陳世揚老師,以及諸羅樹蛙發現者陳玉松老師,都曾蒞臨諸羅紀農場指導,給予許多寶貴意見。 (2)本會劉月梅理事長、常務理事柯典一、陳江河、藍培菁,以及常務監事陳俊霖親自到農場視察並提供經營管理建議。 (二)農事體驗工作假期與相關活動成果        本棲地守護計畫中包含捐款者可以到農場進行體驗活動,其後包含台北、新竹、台中親子團都陸續安排農場做為團集會活動的場域,還有中正大學的學生也把農場做為體驗學習的機會。本年度2016/7-2017/4共計有254人次的農事體驗活動。       詳細活動紀錄: 8/2野薑花和茉莉帶著孩子們(共5位)到諸羅紀農場 8/3陳玉松老師和兒子到農場參訪 09/11日日春來嘉義打工換宿三天 10/10荒野夥伴雀鯛和雀鯛太太、微風和微風媽媽還是依約到農場來進行農事體驗 10/30嘉義縣政府環保局舉辦【嘉愛溪寶地 蛙愛諸羅紀】的活動中,帶領五十位朋友在諸羅紀農場進行農事體驗活動 12/31荒野北三團小葉欖仁等一行十餘人在2016年最後一天造訪諸羅紀農場 1/22日竹三團小鹿20 人到農場探訪 2/11日6位五股濕地夥伴探訪農場 2/25日中二團夥伴15位探訪農場 北三團畢業蜂七位+五位導引員探訪農場 2/27日13位台北親子團夥伴探訪農場 3/19日台中親子團在農場辦理蜂蟻團集會120人 諸羅樹蛙發現者陳玉松老師父子到農場關心指導 (三)農產品生產成果        本年度計畫執行期間,農場生產無毒的新鮮竹筍多回饋給捐款者,營養安全的芭樂,今年因為轉型期加上蟲害、園區管理等因素,產量下滑,除了提供參與農事體驗者,全部的捐款者都收到兩箱以上的農場品。 (四)遭遇困境       2016年9月梅姬颱風來襲,颱風中心經過農場,導致翻耕的部分竹苗徹底枯死,且正值芭樂第一期開花時節,所以芭樂園受損嚴重。另外,嘉南平原進入乾季後,正是介殼蟲大發生時期,雖然嘗試各中生物防治方法,都不見其效。農場面臨最大的自然農法的挑戰,介殼蟲幾乎涵蓋整個芭樂園,甚至植株都岌岌可危。       因處轉型期加上病蟲害、颱風影響,農場經營管理模式需要有突破。 (五)因應與調整       面臨強颱摧毀的竹苗,必須等到2017年新的幼苗成熟,才能補栽種。芭樂園的部分,為了顧及芭樂植株的健康,芭樂的修剪將採部分修剪的方式,以便將植株強化。       另外,亦嘗試進行樣線劃定及定期生態調查、改善園區作物管理策略、完備園區工作紀錄。 六、結論與展望       「諸羅樹蛙保育計畫」是荒野保護協會持續嘗試以生態保育為目的進行之友善農耕操作,希望實質圈護(監護權和管理權)農田生物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活和生產「三生共贏」目標。綜合這一年來的計畫執行成果,可以得知,在諸羅紀農場裡,無論是生態、生活和生產方面皆獲得許多階段性的成果。       其中比較明顯的效益是當地社區對協會保育行動的認同,幾乎每個村民都清楚知道諸羅紀農場的存在以及認同保育行動,有當地村民就反應因為諸羅紀農場的存在,經常有大小朋友來這裡活動,為村莊帶來活力氣息。甚至鄉級和縣級地方政府都讚許本會的行動,並選擇到農場來辦理相關生態保育活動。       更具體的生態成果是在溪口鄉疊溪村周遭適合諸羅樹蛙生存的農地,都有諸羅樹蛙棲息,夏季夜晚走出戶外,就可以聽到諸羅樹蛙的鳴唱聲。       另一方面,從操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或加強之處,例如在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多樣性棲地改善營造,以及常態性的棲地守護調查人力培育與活動辦理等,這些都是未來我們持續進行保育計畫時的努力目標。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的持續執行可以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長遠良性的影響,並能逐漸擴大影響範圍,增加友善農耕之操作面積,同時可以兼顧農業生產經濟價值,與優質且健康的農村生活。下年度將增加農場教育性質的環境營造,期待可以讓諸羅紀農場成為荒野的一個教育中心。 如果您有意願成為本計畫的股東,歡迎加入2017 諸羅樹蛙保育計劃!!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產卵點調查(下)

2017-04-18

文、圖表∕莊銘豐(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專家顧問) 在前一期跟大家分享了梭德氏赤蛙產卵點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現在要跟大家分享可能會影響產卵點選擇的環境因子,以及可能影響卵團孵化成功的環境因子。 產卵點環境因子的選擇 為了瞭解成蛙挑選產卵地點的可能依據,我們測量了產卵點的幾項環境因子,並隨機在往上游或下游一公尺處做為參考點,來比較產卵點和參考點之間的環境因子是否有所差異。在2015年測量了包括離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度、溶氧以及電導度,2016年測量了離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度、電導度、總溶解固體以及鹽度。結果如表一及表二所示: 表一、2015年產卵點以及參考點之環境因子之數值與比較。 2015年 產卵點 參考點 Paired-t test   mean±sd min-max N mean±sd min-max N t p 最近岸距離 (cm) 162±149 0-576 176           水深 (cm) 7.2±5.79 0.5-31 170 11.25±11.11 0.5-45 146 6.0 <0.001 水溫 (°C) 22.89±1.28 20.9-27.1 170 22.88±1.04 20.1-25.3 170 -0.1 0.884 pH 8.62±0.28 7.82-9.8 170 8.65±0.27 8-9.7 170 1.0 0.340 溶氧 (mg/L) 4.98±2.17 1-9.65 170 5.08±2.74 0.2-9.65 170 0.7 0.511 電導度 (ms) 0.23±0.03 0.15-0.41 170 0.22±0.02 0.15-0.26 170 -0.2 0.825 表二、2016年產卵點以及參考點之環境因子之數值與比較。 2016年   產卵點 參考點 Wilcoxon Matched Pairs Test   N mean±sd min-max mean±sd min-max Z P 最近岸距離(cm) 189 240±165 1-553         水深 (cm) 189 5.6±3.2 1.2-19 10.6±5.6 1.2-39 10.87 0.000 水溫 (°C ) 189 22.9±1.7 19.8-28.1 22.8±1.4 19.8-26.2 0.93 0.354 酸鹼度 (pH) 189 8.1±0.2 7.2-9.7 8.1±0.1 7.2-8.5 0.88 0.380 電導度 (μs) 189 218±26 94-298 218±26 98-300 1.60 0.109 總溶解固體 (ppm) 189 146±18 61-201 145±18 65-200 1.74 0.082 鹽度 (ppm) 189 110±14 46-152 110±13 49-150 1.54 0.124   從2015及2016產卵點以及鄰近參考點所調查的環境因子來看,只有水深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產卵點的水深顯著比參考點淺,其餘環境因子包括水溫、酸鹼值、溶氧、電導度等都無法在資料中看出成蛙對這些物理因子是否有偏好。成蛙選擇水淺處產卵推測有一些好處,可能包括水流較緩避免卵被沖走以及避免魚類接近吃掉卵等益處,但也容易面臨到乾涸的危機,在2015年調查中就發現有一區域十幾窩的卵團在隔次調查中已經乾涸,所有發育中的卵及小蝌蚪皆無法存活。   卵團孵化失敗原因 在2016年我們追蹤了所有的189窩卵團,發現共有23窩卵團在後續的觀察沒有成功孵化成蝌蚪,整體孵化成功率為87.83%,整體的卵團孵化成功與否無法證實與所測量環境因子有關(表三)。分析卵團的失敗原因,在自然狀態下有4窩被水沖走消失、4窩未受精、1窩乾涸、1窩被螃蟹掠食(圖七)。但觀察結果發現有13窩死亡卵團是發生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圖七、圖八)。 圖七、卵團孵化失敗之原因。在自然狀態下有4窩被水沖走消失、4窩未受精、1窩乾涸、1窩被螃蟹掠食,但有更多的卵團(13窩)是發生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遭受汙染而死亡。   圖八、被汙染的卵團。在調查區段可2及可3因為有汙水排水管,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往往造成範圍內的卵團死亡,圖中的卵團(位於可3區段,編號164)在表層可見到有幾隻已發育但死亡的蝌蚪胚胎,卵團內大部分的卵甚至尚未發育即死亡。 表三、卵團孵化成功或失敗與產卵點環境因子之關係。   DF Wald Stat P Intercept 1 0.04 0.844 最近岸距離 1 3.34 0.068 水深 1 1.15 0.283 水溫 1 0.30 0.586 酸鹼度 1 0.16 0.688 電導度 1 1.27 0.259 總溶解固體 1 <0.01 0.954 鹽度 1 1.10 0.295   安全到達溪流後就安全了嗎? 卵團調查時實地一步步踏過溪床,發現青蛙除了移動到溪流過程中會遭遇到困難,在溪流中也有不同的問題在等著青蛙面對: (1)溪流水流湍急且秋季水位下降快:調查中有多種跡象皆顯示當溪流的水流速太快時會使成蛙無法繁殖,第一點是今年度及去年有降下大雨後的一段時間皆無法在溪流中找到卵團,可能是成蛙無法穩定停留於溪流中所致;第二點是成蛙選擇水淺處繁殖,應該是因為水淺處有緩和流速。另外也發現水位如果降低太快,也會造成產下的卵有乾涸的危機(圖九)。 圖九、因水位降低而乾涸的卵團。 (2)河川遭受汙染:在2016年的卵團死亡率調查發現,卵團孵化失敗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人類所造成的,在排放事業廢水的影響下,廢水剛進入溪流所流經之處的卵團悉數死亡,青蛙即使找到平緩處產卵仍無法順利孵化。相同地點在2014/11/9還發生過魚蝦死亡事件(圖十),該廢水排出地點的下游處曾造成魚蝦死亡,對該地的來說此排水管是其中一個危險的汙染來源。 圖十、2014年的魚蝦死亡事件。 讓青蛙的生活在未來更安全 兩棲類因為是使能量在不同消費階層及水域陸域間流動的角色,加上通透性皮膚可反應水域及陸域的環境品質,是相當好的環境指標物種,而保育地區性蛙類族群也能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有所貢獻。護蛙活動幫助了青蛙安全地從森林移動到繁殖的溪流水域,但在溪流中其實還有許多困難及挑戰需要成蛙一一克服,透過持續對當地族群在的關注,我們也可以幫助這些青蛙,不僅是保護他們過馬路,使他們安全地產卵並降低人為活動(這裡指汙水排放)對卵存活的影響也是需要關注的。護蛙活動在荒野夥伴的默默付出以及努力之下,儼然已經是宣導環境保育極佳的活動,不僅能直接降低路殺的風險,也使參與的民眾了解蛙類生態及面臨的生存問題。人有很強的影響環境及地貌的能力,但卻也影響了萬物的生存,能力強大更應該要了解如何與萬物和平共處:跳吧,梭德,跳吧,跳進每個人心中。(全文完)

邁開守護的步伐

2016-12-10

文、圖/蔡佩君(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執行秘書) 香湖公園,位於嘉義市西區,東側與縱貫鐵路臨接,南側為博愛路(博愛陸橋),緊鄰埤仔頭植物園,西側為文化路,北側面臨世賢路,面積約25公頃,僅次於嘉義公園,為嘉義市第二大公園,是定位為林業文化主題公園,也是西區最大的公園。香湖公園在規劃工程時刻意保存原有生態性,保留部分原始林及竹林,園區內廣植各式喬木、灌木等,利用植栽設計做大區域種植,為營造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景致的風韻。 嘉義分會蛙調小組於香湖公園開放之初即在公園中兩個區域的雜木林中發現許多臺灣特有蛙種,其中不乏保育類蛙種如諸羅樹蛙、史丹吉小雨蛙等,更有威脅本土的強勢外來種亞洲錦蛙。因此分會旋即進行蛙類調查與外來種的移除工作,並且著手與嘉義市政府建立良性的溝通橋梁,建議市府分區管理,避免棲地因民眾休閒、運動與過度的環境整理影響生態環境。在經過一整年的調查紀錄後發現,諸羅樹蛙的出現,會隨著雨季以及棲地內積水的程度有所增減,族群量甚是穩定;在今年的調查中更紀錄到特有種史丹吉小雨蛙的大發生,讓蛙調小組大為振奮!但相對的,棲地內的繁殖場越是穩定,外來種亞洲錦蛙繁殖量越高,估計明年的數量會提高不少,真令人憂心。 建立了第一年的調查紀錄後,嘉義分會正式向嘉義市政府提出三年的調查計畫。香湖公園位居嘉義市熱鬧的市中心,是僅有諸羅樹蛙棲息的公園,同時也有外來蛙種的入侵。蛙調小組計畫透過長期的監測以累積調查紀錄作為棲地守護的第一步,並且持續定期進行亞洲錦蛙的移除工作,避免外來入侵蛙種的族群擴大,危及在地原生蛙種的生存。希望這小小的一步能讓本土蛙種在此豐富又脆弱的自然生態系中生生不息!

沙崙農場 VS 國際影城

2016-12-10

文、圖/陳格宗(荒野保護協會臺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野馬) 沙崙農場位在臺南高鐵站後方約近千公頃的台糖農耕地與造林地,農耕地有部分出租給農民種植鳳梨與瓜類農作及台糖種植的牧草區,有著平坦廣闊的視野,以往這裡就是喜歡賞鳥拍鳥夥伴的聖地。根據各環保團體的彙整資料的鳥類紀錄至少有60幾種,而能在這裡記錄到的猛禽就有游隼、紅隼、大冠鷲、花澤鵟、東方澤鵟、蜂鷹、黑鳶、短耳鴞,甚至瀕臨絕種的草鴞也有在此覓食的紀錄,以及喜歡在草原開闊地活動大家較為熟知的環頸雉,環頸雉在這裡有穩定的族群,時常可以聽到牠們的啼叫聲,而夏天的候鳥燕鴴也出現在這裡繁殖育雛,等等的保育類物種棲息其間。 「沙崙綠能科學城」是政府五大產業創新計畫之一,位於臺南高鐵站特定區,包括綠能科技聯合研究中心及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共22.3公頃。雖然政府一再宣稱「沙崙綠能科學城」是位在已開闢完成的「產業專用區」,不會動到沙崙農場的區域。但最近因李安新片發表受到重視,政府卻又冒出一個國際影城的開發案要在沙崙農場且占地約200多公頃。一個臨時且沒有完整的計畫、沒有規畫前的生態環境評估、沒有民間環保團體溝通表達意見的管道,政府就這樣丟出一個對自然生態環境不注重、不尊重的開發案,確實令人失望也擔憂;各環保團體擔憂決策單位不清楚、不熟知沙崙農場珍貴鳥類的棲息條件,更擔心錯誤的開發規劃勢必造成沙崙農場的自然生態浩劫而無法挽回;如此不經正常行政程序的發佈開發消息,早已經引起南部關心自然生態的團體與民眾高度關注沙崙農場未來的命運。 11月6日行政院長林全上午到鄰近高鐵臺南站的交通大學臺南校區出席公開活動。荒野臺南希望讓更多民眾能多了解、認識沙崙農場的自然生態環境,當日上午在院長還沒抵達前,與幾個關心沙崙自然生態的環保組織,臨時加碼演出「沙崙快閃——沙崙不是甚麼都沒有,我們一直都在這裡」。荒野臺南邀請會員夥伴及親子團到臺南高鐵站前廣場,大家頭戴著沙崙農場的特色物種裝飾,手舉字卡喊出守護沙崙農場自然生態的心聲;我們與孩子的理性溫馨訴求:我們不是反商、反國際影城,我們只是期望開發決策單位能事前與環保團體建立溝通管道、經過環境生態評估、妥善完整規劃這片難得的田園樹林棲地,不要因開發而使自然物種在此消失。 沙崙快閃活動過後,野馬帶領著關心想了解沙崙生態的民眾與夥伴,經北沙崙到南沙崙賞鳥,在北沙崙一隻游隼從休耕田裡起飛在樹林邊消失,走訪南沙崙,天空兩隻黑翅鳶先後在空中翱翔讓夥伴們驚呼猛禽的氣宇不凡。續往南走,剛好遇上牧草已收割在曝曬階段,孩子們一看見如此遼闊的草堆,早已置身牧草與天地玩在一起。這樣的畫面,秘書黃德秀(自然名:甘蔗)形容的很棒:人與自然融合很簡單,我們不需要過多的建築、道路,我們真的需要有生命力的土地。

臺北榮星花園公園棲地維護紀實

2016-11-08

文、圖/許浩哲(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第一銀行松江分行本次參與荒野所舉辦的「守護榮星花園溼地活動」,於天氣晴朗的七月週六午後展開,每個人均帶著愉快愜意的心情參加,期許為這城市貢獻一己之力,守護這座復育螢火蟲的公園。 榮星花園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三段、建國北路、龍江路與五常街所圍繞之區域,面積共6.5公頃,1968年由鹿港辜家開闢經營,基於辜氏家族對辜顯榮的紀念,辜顯「榮」,字耀「星」,所以命名為「榮星」花園;近年來對生態的重視,持續進行生態調查及規劃環境改善方式,並在生態池復育螢火蟲,成為臺北市區內少有、能觀賞到螢火蟲的公園。 在分行大家長高寶元經理、陳素蓮資副及湯懋春資副帶領下,所有參與同仁都準時抵達榮星花園,首先由公關室黃淑美經理向大家分享總行持續推動志工活動的努力成果,隨後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介紹目前榮星花園生態維護情形,解說中不時看見松鼠們穿梭於大樹之間,似乎是為我們的活動進行喝采。 講解完畢後,大家開始披上毛巾、穿上雨鞋、戴上手套、拿起鐮刀往園區內生態棲地前進,由於外來物種會造成土質劣化及影響河流含氧數量,進而影響螢火蟲復育成效,所以今天的任務就是修剪水池旁的外來物種,再將這些雜草曬乾後回鋪於裸露的泥土上,既可保護土壤水分流失,也可作為土壤的有機肥料。 平時慣於坐在冷氣房工作的我們,真是難敵當日38度C的酷熱考驗,不一會兒就汗流滿面,分行主管們不時叮嚀大家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預防中暑,真是揪感心耶!由於高經理平日待人視如已出,分行擁有良好的團隊精神,每個人都自動自發、同心協力整理環境,短時間已堆積出數座雜草堆,努力成果立即可見。 稍晚,大家將曬乾的雜草陸續回鋪到水池旁的泥土地上,順利完成本次棲地維護任務。最後,每個人輪流發表今日參與活動的感想,除了有感於勞動工作的辛苦外,更對我們居住的土地有了更深切的體悟,未來無論何時、身處何地,都要盡一己之力維護居住環境,讓後代子孫也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感謝總行公關室同仁及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協助,本次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透過每個人小小的力量,不僅慢慢改善了我們生活的環境,也落實了第一銀行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責任。

大肚山守護夏日紫斑蝶活動

2016-10-07

文/郭秋幸(自然名:小白鷺) 圖/陳嘉瑞(自然名:蟲言蟲語)、蔡佳真(自然名:赤皮)   大肚山定觀點介紹 荒野臺中大肚山組從2015年11月起固定在臺中市瑞井社區進行定點觀察,瑞井社區雖然距離臺中市中心不到30分鐘車程,但仍保有傳統農村濃郁人情味和懷舊的土角厝。 大肚山台地降雨量低,由鵝卵石和紅土所組合的地質相當不保水,成為全臺最乾旱的草原生態系,瑞井社區三口井是早期山上自來水系統未普及前主要的飲用水來源,其水源來自於水井上方森林的滲透水,倘若森林遭受破壞斷絕水源,這三口井便會失去其功能。當然在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下,瑞井居民已經不需要前往三口井打水生活,而這三口井周邊的小徑便轉型成為社區營造中,居民休閒運動的步道。 荒野大肚山組夥伴在蔡志忠老師(自然名:大頭茶)的帶領之下,在三口井上方森林持續二個月的植物調查,經由老師分析的資料發現,森林裡調查的樹種因為氣候與土壤乾燥,所以生長特別緩慢,透過比對歷史資料發現,平均樹圍七年只有長胖0.49公分,所以森林裡的每一棵植物都彌足珍貴。 守護紫斑蝶活動源起 大肚山除了有其特殊的草原生態系植物,同時也是紫斑蝶遷徙的重要路徑,四、五月份定點觀察時,夥伴們發現,成群結隊的紫斑蝶不斷從我們身邊與頭頂上飛過,在這二個月期間,瑞井社區居民也紛紛捎來訊息,通知夥伴們紫斑蝶湧現的盛況。 持續半年的定觀活動也加深了夥伴們和瑞井社區居民的互動,透過多次交流對談中,瞭解居民對除草劑和除蟲劑的使用習慣與蚊蟲影響生活環境的困擾。基於對生態平衡的考量,夥伴們討論取得共識後,計畫舉辦第一場瑞井社區居民的推廣活動。 為了引起社區居民和小朋友能對瞭解周邊生態環境的興趣,大肚山組的夥伴透過會議討論決定以紫斑蝶為起點,透過社區內的推廣活動喚起居民對社區周邊自然環境的關懷與重視。 守護夏日紫斑蝶推廣活動過程 大肚山組成立時間短,夥伴人力不足,面對此推廣活動的策劃、安排與人力動員,難免感到惶恐和擔心。籌備過程中,不僅受臺中分會長游永滄(鵂鶹)和分會夥伴的支持,中部各定觀點夥伴紛紛提供支援(勝興組、霧峰組、大坑組、合歡山組和彰化組),給大肚山組最大的鼓勵和實質的支持,並積極參與籌備規劃會議與活動預演。 活動開始前的一場大雨,讓大家心中忐忑不安,待活動開始時間接近,居民陸陸續續加入,心中那顆大石頭終於放下。各定觀點夥伴到場相挺,提供活動創意,且熱情活力投入,我們一起共同完成這場貼近社區居民和社區環境的推廣活動。並透過此推廣讓社區居民瞭解這塊土地的獨特性與生態的珍貴性。 結語 荒野臺中大肚山組選擇在一個農村社區作為定觀的起點,雖然曾為定觀點的選擇是否適當而徬徨過,但透過小組會議凝聚大家的共識,讓大肚山組走出和其他定觀點不一樣的風格與目標,以持續記錄的物種調查進行觀察,加入歷史文化層面的田野調查來瞭解這片土地。並透過與居民的互動傳達荒野對自然環境尊重和守護的理念,荒野臺中不僅走入荒野,也走入社區,希望這股愛護土地、尊重在地文化的力量,能透過持續的定點觀察活動不斷擴散、持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