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守護河川山林)

台灣地體源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海槽溝的沈積岩因擠壓地震不斷隆起,故地層逆衝造山伴隨崩塌,乃台灣地體本質;雖位居亞熱帶,但因高山屏障洋流、凝聚水氣,故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全島五條山脈山巒綿亙,溪谷短急不穩,垂直高差將近4,000公尺,加上地質鬆脆、四面環海,更形成了豐富珍貴的各類地形與地質景觀,也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物相,造就台灣土地的「脆弱」與「珍貴」的特性。因此,台灣的河川山林無不反映出這兩大特性,然而人為活動長期與天爭地,對於脆弱地體環境過度開發利用,濫墾、濫伐及濫建普遍,致使國土自然資源承受難以復原的損傷,更加重了天然災害的威脅與破壞力。如果健忘的人們還要繼續粗暴的開發與破壞,那大自然反撲的戲碼必定會不斷的上演!

守護環境,從1開始

2016-10-07

文/陸淑琴(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黑眶蟾蜍)、圖/荒野保護協會 自從318 學運以來,公部門比以往更積極地邀請公民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建設規畫的前期討論,如營建署針對國土計畫的公聽會、水利署針對南部水資源管理的工作坊等。雖然公告訊息的方式還稱不上友善便民,但獲得資訊的時間已提早了幾天;超過會議時間才收到公文,或是動工了才知道有工程施作的情形也少了一些。 推動公民參與,中央部會比地方政府還要開放許多,如環保署的環評會幾年前在環保運動前輩的努力下,除會議資料在會前於網路平台開放下載,記者也可進入會議中進行影音記錄、轉播,結論表決時記者仍可留在場內;民眾也只需現場換證即可進入會場旁聽及登記發言,如旁聽人數超過會場容量,便另闢空間提供會議現場影音轉播供旁聽。反觀高雄市政府在8 月31 日召開的環評大會,卻走了回頭路:除嚴格限制與會民眾人數外,會場中禁止錄音、錄影、拍照、轉播;當天開放民眾發言提問的人次共12 位,每位3 分鐘;發言加旁聽及記者(亦不得攝、錄)共20 位,其他有意旁聽的民眾僅能在場外守候。除此之外,會議中要求發言皆未獲得主席同意,若要取得旁聽或發言權,僅能於會前規定時間內下載報名表單填寫個人資料及發言內容並限傳真回覆,且由府方人員電話通知才算報名成功;會議前依報名清單換證,於入口處確認佩戴發言證或旁聽證者才得以入場,如此嚴格把關,頗有演唱會憑票入場意味(或憑良民證入場),不得讓人更好奇限制如此嚴格的背後原因。 在自然資源有限的臺灣,公共建設規畫及政策制定,皆與每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息息相關,如何達到平衡需要透過討論取得共識。公民參與讓決策者能獲取更多面向的資訊,避免依據片面資訊進行決策,讓環境永續經營,而非僅落實部份人的正義。 公聽會、審查會、說明會皆在平常週一至週五上班日進行,若要每場參與實在不容易,且讓人擔心,若不是自己的專業,該如何回應?換個角度想,為自己請一天假,把時間用在公民參與,不為任何團體,就為多瞭解自己生活的環境會遭遇什麼樣的未來;也許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無法提供專業建議,但比起僅短期停留協助規畫的顧問公司,在地長期居住、生活的您,一定更瞭解實際狀況,甚至於未被專業人士察覺的問題;更可以透過會議裡,民意代表(議員、鄉長、立委)、審查委員的發言、專家學者的觀點或是在地居民的訴求,或從其他人提出來的問題了解彼此關注的焦點有何不同。除此之外,每個人都可成為資訊透明的推手,把您獲得的會議訊息傳遞出去,或在手機結合社群網站即可網路直播的現在,讓無法親自與會的人也可以透過轉播掌握會議即時動態。   「從1開始,守護環境」。 推薦給關心生活環境的您: 1年請假1天參與1場公聽會、環評會、說明會 1季踏查1次荒野分會守護的棲地 1個月參加1場環境講座 1週觀看1 集公視「我們的島」節目 1天關注1 則環境議題新聞 1餐包含1項友善環境的食物 1年捐出1%所得給環境守護團體

夢田——荒野的綠獎計畫

2016-10-07

文/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第八屆理事長) 「植物之所以是綠色,因為葉綠素能行光合作用。『綠』代表著一種為生態產生正面的能量。綠獎,齊心凝聚綠色能量,將友善環境的傑出計劃和創意聚集,激發更大的能量。」──綠獎精神(摘錄自綠獎徵選網站) 由聯華電子主辦的綠獎徵選活動,提供總獎金100萬元台幣,給得獎的生態保育團體,藉以支持、鼓勵生態保育團體提出具體環境永續發展和具開創性的計畫,共同許下長期守護臺灣生態環境承諾,並希望藉由綠獎讓大眾更重視保育的重要。 五月底我與新竹分會主任秘書張靜珠一同參加綠獎徵件說明會,此時心中對綠獎還有些疑問,該如何提出?有哪些計畫可以提出?協會的哪些守護工作可以申請呢? 在徵件說明會上,主辦單位說明了徵件及甄選的時程(7月29日前報名、8月22日公布、9月2日上傳影音檔、9月15至30日網路投票、9月23日現場報告),一切的時程都決定在7月29日,將所有計畫書上傳至網頁完成報名手續,而7月29日能否上傳成功,則取決於6月至7月間是否能順利統籌相關相片及荒野守護的故事。 6月份忙著學校期末事務及荒野的年會、理事長選舉;7月份忙著學校暑期輔導課課表編排、國中生科學營隊、教學組業務交接及荒野部分業務的承接。在忙碌的日子中,腦中也趁著閒空的零碎時間思考、選擇及組合。 綠獎申請徵件中,有說明評選條件包含「沒有任何贊助計畫的守護工作」、「以增加環境生物多樣性為優先」等。根據這些條件,心裡盤算著,荒野在臺灣各地的友善耕作保育計畫或許可以組合成為一個徵選計畫,於是便著手書寫,腦中不停響起那一首民歌——《夢田》: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荒野友善耕作有一畝田,用田來種什麼呢?種稻,種菜,還有可種養土中的許多生物,還有許多路上的昆蟲及鳥類,還有一群快樂的耕作者在田裡的笑聲及經驗;用田來種什麼?種出生物界的多樣性,種出屬於人與土地的情感,種出人與人之間的歡樂情誼,種出人尊重大地的情懷。 再唱一次《夢田》,再次感受荒野的綠獎計畫——夢田實現。

家鄉的想像

2016-10-07

文、圖/王俊智(荒野新竹分會鄉土關懷組,自然名:白海豚) 家鄉,每個人總有不同的感受,已經長大成年的人,你對家鄉的感受是否已經截然不同了? 七、八零年代談論起我的家鄉「彰化」,一般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八卦山大佛。隨著時代的更替,大佛已然悄悄消失在熱門景點的行列中,取而代之的是九把刀亦或者是他所喜愛的熱門美食彰化肉圓;而鐵道迷與文史熱愛者則對於扇形車庫與鐵路醫院高賓閣有著深刻的印象;鐵馬愛好者應該對於騎乘八卦山脈裡高低起伏的山路有著深厚的情感。 對於故鄉的印象,是在離開之後才逐漸意識到這件事情,以往只在朋友問起你是哪裡人的時候才會提起故鄉,加入荒野之後開始才慢慢回想起故鄉的點點滴滴。小時候爺爺家前面的小小溪流,曾經是沒有電玩的我遊憩的地方,看著小魚小蝦優游在其中,偶爾忍不住用雙手捕抓,看著他們在手掌中依舊來回游動。遺憾的是,雖然我仍舊會去爺爺家,但小溪早已乾枯,溪中的生物們也不知去向,而在爺爺家旁有百年歷史的母校小學門口前的溪流,也被封阻加蓋失去了蹤影,失去的不只是溪水,也是我的童年記憶,一段曾經無憂無慮可以玩耍的自然記憶。 那是一段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但現實不可能永遠都是美好的,有時它反而是最殘酷的。生活在彰化基督教醫院附近的我,童年時住家前面的窄巷就是我們的歡樂天堂,跳繩、紅綠燈、新電舊電、跳房子、羽球……各種遊樂都發生在此,即便偶爾會有車輛經過,小孩們仍是樂此不疲。直到年長些,除了一同遊玩的鄰居之外,居住在巷弄外同學的加入,才將生活圈往外拓展,印象最深的是有次騎著鐵馬在同學的陪同下來到彰化高工、彰化師範大學附近,之所以印象深刻不是因為初次到來,而是因為遠遠的就聞到一股酸臭味,當時只覺得刺鼻難受,年幼的我不知道甚麼是環保,也不知道這刺鼻的味道居然已經存在數十年,更不知道濃濃刺鼻味持續地影響著彰化人的健康,味道的來源就是坐落於兩校旁的台化彰化廠。曾經它是餵養超過一萬人的大型化學工廠,如今依隨著台化的布局縮減至千人左右,昔日的刺鼻味如今已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燃燒生炭造成的空氣汙染,但不變的是依舊影響著彰化人的健康。 也許在過往的日子,我們只懂得「拚經濟」,不懂得珍惜大自然所賜予的美好,如今,經濟也許差了些但仍還過得去,悲慘的是,那曾經的自然生態卻已經消失無蹤。也許以往我們只懂得遵從政府政策,相信上位者的帶領,如今,我們也得學習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從而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令,或是監督政府所作所為。 今年9 月18 日,彰化人在一群在地團體的發起下,一同走上街頭,呼籲彰化縣政府停止硫氧化物排放量展延許可,這是一場屬於在地人的呼喊與奮鬥,期許能夠免除惡劣空氣的危害,希望能生活在乾淨的環境中。 如果加入荒野是偶然,走在環境守護的路上則是必然;如果一個人走路會累,就找一群人來一起走,一同探險,共同開創。 來到新竹十多年的我,如今已是他鄉變家鄉,看著近年新竹在許多報章雜誌的美食與旅遊評比上往往倒數落後,生活在此的我們豈能默默不語,今年度荒野新竹鄉土關懷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的十一期課程,在課程的設計上以食品安全為主軸,從而探討環境與生活之間的關聯,課程的尾聲邀請學員們共同一起來製作「藝」術創作、「綠」色環保、生「活」人文——形成「藝綠活」地圖,以及與新竹在地團體共同舉辦「今年中秋不烤肉活動」作為參與公共議題的起點。關心公共議題,創造宜人居住的綠生活環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如果一個人的聲音很微弱,我相信一群人的聲音勢必可以讓更多人聽見。家鄉是甚麼樣的面貌,是由居住在當地的人們共同創造,你的想像是甚麼呢?期待我們能夠一同來塑造屬於荒野人的都市生活空間,守護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探索的笑容。

「護蛙護棲地!拒絕除草劑!」行動紀實

2016-09-10

文/許天麟(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緣起 自2009 年起,新竹分會號召志工在新竹大山背「幫青蛙過馬路」,護蛙團隊就經常出現在大山背鄉道。除了十月份夜間的護蛙行動,白天也勘查找尋其他可行方案,並進行路死調查,調查是否其他生物也面臨同樣問題,2010年發現路邊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噴除草劑,於是拜訪豐鄉村林村長,溝通協調後林村長含糊答應。在2012 至2013 年鄉公所均以割草方式處理大山背區路邊綠帶。 但2014 年7 月時,又再度發現護蛙區被噴灑除草劑,向縣政府反應,縣府與鄉公所協調,護蛙區改為割草,但鄉公所回應大山背鄉道因維護人力經費不足無法全面改為割草。 友善農耕 2013 年我們在大山背進行一年友善農耕,及2014 年開始的油羅田友善農耕,因為實際接觸土地,更了解除草劑對土地生態的嚴重傷害,不僅是地上的草,同時也嚴重影響土壤裡的生態系,影響土壤裡的菌落,使土壤變得貧瘠,土壤裡殘留的除草劑在雨水沖刷下,帶入溪流,毒殺魚蝦,而剛噴過藥的花粉花蜜被蜜蜂蝴蝶吸食後,造成誤食的蜜蜂大量死亡。 鄉道除草劑調查 2014年7月橫山鄉公所回覆大山背鄉道無法全面改為人工割草,我們想全面了解新竹縣各鄉鎮對鄉道路容的維護方式,於是招募志工,認養鄉道,定期調查,但受限於人力不足無法全面普查,僅對部分鄉道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地點 調查結果 寶山鄉、北埔鄉、關西鎮、竹北市 招募多元就業人員,定期割草,除部分小區段為附近居民自行噴藥外,並未發現大範圍噴藥 橫山鄉、新埔鎮、芎林鄉、湖口鄉 仍有大面積噴藥路段 尖石鄉梅花村 村長定期集合各鄰村民按責任區,同時動員割草 2015 年將調查結果函請縣政府建議各鄉鎮改用割草方式為護鄉道路容。 出席全國NGO 會議 2015 年及2016 年千里步道邀請參加「全國NGO 會議——環境美學組」,就除草劑議題提出建議,提出訂定除草劑使用條例,對於非農業土地如道路兩旁,水圳,公園、學校及停車場等應先禁止使用除草劑。至於農業土地,應嚴格執行生產履歷之登記,於生產之作物明顯標示使用過那些農藥,讓消費者有所選擇。 拒絕除草劑記者會 2016 年我們把目標鎖定在大山背地區21 公里鄉道,希望達成全區不噴除草劑。大山背橫跨頭前溪上游兩條主要支流(上坪溪及油羅溪),1997 年新竹分會成立時就在此成立定點觀察小組迄今,每年均有固定推廣活動;1999 年發現鄉道上入夜後有大量螢火蟲,與社區合辦賞螢推廣活動;2009 年起又發起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本區在生態上有指標意義。 2015 年6 月縣府函轉本會除草劑調查公文後,2016 年上半年均未噴灑除草劑,不料到6月間發現大範圍使用除草劑痕跡,連剛割過草的護蛙區都被噴灑,總共噴灑11.8 公里(見下表)。於是我們拍照蒐集資料,並請周江杰議員於縣議會聯絡縣府各相關局處,召開記者會。 編號 路段(公里) 噴藥路段(公里) 噴藥路段長度(公里) 竹35線 0~11 2~4及4.5~4.8 2.3 竹34線 0~3 0~3 3 竹35-1線 0~7.5 1~7.5 6.5   村民對除草劑因長久方便使用,已經不感覺它的毒性,只是原本常採集的野菜或草藥,變得不敢隨意在路邊摘採。長遠來看,要讓當地村民有感,我們計畫邀請當地社區認養一區段,由荒野協助辦理野菜採集料理活動,收入回饋社區作為認養路段維護基金;另外也讓村民維護的路段變成可食地景。 長久之計,仍是推動本地立法《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規定非農業土地不得使用除草劑,據查,本條例已經在宜蘭縣及臺北市通過執行。 延伸閱讀: 《民間護蛙護棲地,政府卻噴除草劑》: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60714/4808 《宜蘭縣除草劑使用管理自治條例》:https://www.sow.org.tw/sites/sow/files/attachment.doc

臺灣公民科學家與荒野棲地資料庫

2016-08-10

文/謝祥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歷史上最早且持續至今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活動,是在1900年由美國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鳥類學家查普曼(Frank Chapman)所提出的聖誕節鳥類調查活動(Christmas Bird Count),希望民眾能以觀鳥記錄代替獵殺鳥類的活動,該計劃推出後持續吸引一般民眾加入,參與者於每年12月14日到次年1月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進行觀察,2014至2015年度的第115次的聖誕賞鳥活動中,共有72,653名志工在2,462個觀測點進行記錄,共計錄到68,753,007隻鳥類,2,106種鳥類。透過這些記錄,科學家可以了解鳥類歷年的遷徙變化及氣候變遷對鳥類的影響。 由奧杜邦學會與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the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於2002年創建的eBird線上鳥類記錄平台(http://ebird.org/content/tw),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公民科學計畫,至2015年底已有約3萬名使用者、超過2億6千萬筆鳥類記錄。會有那麼多的使用者及資料主要是該資料庫提供給參與者累積自己生涯調查記錄的功能,讓參與者除了貢獻自己的調查資料之外,還可以同時彙整累積自己的個人觀察資料,滿足蒐集的樂趣,另外可以提供特定地區、月份會出現的鳥類名單,也是十分好用的功能。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在臺灣公民科學活動持續的獲得更多的一般民眾參與,許多人因為對自然的愛好,開始投入參與貢獻。以下歸納公民科學家計畫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由科學家設定簡單的調查方式,讓一般民眾可以有系統的參與調查; 參與者能從中學習生態知識,彙整個人經歷,獲得個人的滿足; 蒐集的資訊經科學家有效的應用分析及公佈,讓參與者與有榮焉。 近年在臺灣也有許多研究團隊透過公民科學的方式進行各類群生物研究,如鳥類、兩棲類、蜘蛛、蛾類、蛇類、蝸牛,甚至是道路致死生物調查等等,吸引許多熱情的公民科學家們投入。荒野在發展棲地資料庫時亦多方參考各個計畫的成功經驗,本文介紹幾個值得荒野參考的成功案例。 東華大學楊懿如老師帶領的臺灣兩棲類調查,自2003年開始以公民科學的方式推動,是早期最成功的案例,志工們在接受調查訓練後,於各地成立調查小隊,進行固定樣區的調查,並將結果回傳至台灣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http://tad.froghome.org)以建立資料庫。據統計2015年有55個團隊,超過400位志工於遍布全台灣的615個調查樣區參與調查。累積調查資料超過16萬筆,是監測臺灣兩棲類族群變化趨勢的重要資料庫。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持續在西部平原區快速擴散,影響臺灣原生蛙類的生存,在發覺事態嚴重後,各地志工響應進行移除工作,希望能夠抑制斑腿樹蛙的入侵,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志工小組化的運作方式及定期舉辦的志工凝聚活動。 特有生物中心林旭宏老師帶領的台灣蛾類調查,以Facebook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http://fb.com/groups/EnjoyMoths2/)為主要的資料蒐集介面,公民科學家們拍到蛾類後,登錄簡易時間、地點資訊及照片後即可上傳,資深蛾友及專家老師們會協助解答回復,並會將資料匯整至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http://twmoth.tesri.gov.tw/),應用蒐集到的資訊除了建立蛾類輪廓簡易分類查詢介面供人自行查詢之外,並提供匯整個人上傳的蛾類資訊的功能,至今該FB社團共有近5,200位民眾加入,截至2016年7月已有107,503筆(已鑑定55科2,612種)資料。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調查資料蒐集後的呈現方式,分類查詢介面及每個參與者都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往參與歷程。 特有生物中心林德恩老師帶領的道路致死生物調查,開始時以Facebook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Reptile Road Mortality)」為主要的資料蒐集介面,之後開發了簡單易操作的APP軟體「臺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應用程式-TaiRON APP」,至今已有社員10,700多位,共回報36,227隻次的路殺記錄,記錄到447種物種,除了拍照記錄回報之外,更有一部份志工亦願意協助撿拾動物屍體冷涷寄送的方式,協助更進一步的科學研究。2013年狂犬病的發現,就是許多志工共同努力的成果,感謝林德恩老師在荒野發展棲地資料庫上給與許多寶貴的意見及協助,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簡易的手機APP操作介面,完善的標本採集回送制度。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21年以來,全台關心的棲地超過70處,每個棲地都有特殊的生態特色,雖然在地長期有夥伴投入關心,但生態資源並沒有系統化的累積,往往存在於資深前輩的腦海或筆記中,遇到突發狀況可能無法佐證棲地的重要性。事實上持續累積保存的生態數據,即使只是物種名錄,就可做為棲地守護的重要佐證,阻擋可能的開發及破壞,並可做為解說資源、物種保育、棲地改善等用途。舉例來說,2004年荒野開始認養五股溼地,總面積達到177公頃,認養初期並不了解全區有什麼自然生態,透過老師帶領志工一同進行調查後,於2005年8月發現稀有的「四斑細蟌」、觀察到每年8月聚集的燕群、更有保育類黑面琵鷺、黑鳶、紅隼等等生物棲息,累積至今的生物數據曾經阻擋過風帆碼頭、高爾夫練習場、降低永安光雕橋的影響等開,並發展了四斑細蟌求生記、水鳥排排站的教案供戶外教學使用。 因此荒野於2014年起推動棲地資料庫計畫,希望從關心的棲地開始,結合解說員、棲地志工開始同步記錄生態資料,替棲地留下每一筆珍貴的資料,初期安排在每年4月的地球日進行全臺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從第一年登錄1,802資料到去年2,860筆資料,成長到今年全台灣共有37個棲地265位伙伴參與,登錄了3,382筆物種資料,雖然年年的回報資料有持續增加,但目前遇到困難是因沒有資源,選用免費APP程式及網站造成回報的操作不易,降低使用興趣;各類群生物資料不易比對及調整,且缺少核心推動小組共同討論,故一直沒有對更多荒野的其它群組甚至一般民眾推廣,展望未來,我們將積極進行新棲地資料庫的規劃及開發,爭取企業支持,學習各個成功案例的經驗如設計簡單操作輸入介面、提供統合的個人觀察記錄資訊、設立未知物種辨識的交流討論區,強化志工參與機制等方面進行改善,希望能一步步的從關心棲地出發,到荒野各個群組加入,最後推廣至全民共同參與,朝向隨手做記錄、守護荒野棲地的目標邁進。

守護臺北人的生命之河

2016-07-07

文、圖/唐炘炘(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天狼星) 「你家附近有河流經過嗎?」「ㄟ,好像有……」在一次淡水河的活動中,詢問了參加的夥伴,本以為是個簡單的問題,沒想到,許多人的回答都很不確定。再進一步詢問,「你家附近的河是哪一條?」「好像是……新店溪?」「不知道耶……」這才發現,原來大家對河流這麼陌生!。 然而,就臺北市而言,淡水河系幾乎包圍著整個盆地——西南有大漢溪、南邊有新店溪、東北有基隆河、西北有淡水河,臺北市民所喝的水、重要歷史街區的發展等,都和淡水河系脫離不了關係。但是,多數臺北人卻漠視淡水河的存在,以及河流和生活的關聯。 人類文明的搖籃 河流和我們的關聯非常之深,無論是中國、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等古文明,都依傍河流興起;無論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現代化主要城市都有一條大河流貫。為什麼?因為河流具有提供人類飲水、食物、耕作、運輸等重要功能,擁有一條河流,等於確保了人類的生存與文明的興起。 受傷嗚咽的河流 但是,人們卻也在不經意之間,傷害了河流。以淡水河為例,60 年代起,大量人口湧入大臺北地區,各種生活污水、垃圾、畜產、工業等廢水流入河中,淡水河遭到嚴重污染,變得又髒又臭,河裡的生物多數也因此絕跡,成為一條死氣沈沈的黑色臭水溝,令人難以想像,那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母親之河嗎?而岸邊不斷興築的高大堤防,更將我們和淡水河隔絕,與之疏遠、遺忘。 我們能怎麼做 如果你也心痛變色嗚咽的淡水河、懷念鳥飛魚躍的親水時光,或希望臺北人的生活命脈能再現光華,那麼歡迎你一起加入「淡水河棲地志工」! 我們希望喚起更多人的覺醒,找回人與河流的連結,以長期巡守、監測,以及動手復育棲地的方式,回復淡水河曾有的清淨,讓黑鳶、香魚等眾多住民,重回河水的懷抱。期盼有一天臺北可以像許多大都會,成為景觀優美、生態豐富的水岸城市,讓淡水河不只蜿蜒在城市裡,也能流經我們的心上,繼續滋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   想要投身淡水河守護行動,請立刻加入: 「荒野臺北第四期棲地守護志工—生態淡水河」,招生網頁 https://goo.gl/s3cjcy  

自己就是改變,行動就有希望

2016-07-07

文/王俊智(鄉土關懷委員會新任召集人,自然名:白海豚)、圖/王俊智、荒野保護協會 事情總是在我們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發生了。 回想加入荒野這個大家庭居然已經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這轉變就在一個微小到不足人道的邀約開始。 高中畢業後在等上成功嶺的那段時間,有天接到同學的來電,詢問有沒有興趣當志工,心想與其茫然等待半個多月的大專集訓倒不如去當個志工也不錯,有的玩而且還能做公益。這次邀約大大改變了我往後的生活,那次的活動是跟著一群國小學生去嘉義奮起湖,特別的是參加活動的學生一半是聾啞小孩,另一半則是正常無肢障的小孩,活動前主辦單位開過許多次行前會議,提醒如何與這群孩童相處,更要注意如何引導小孩們互助,以往聾啞人士在身邊只是少數,一次遇上十來個還真是不曾有過的經驗,帶著一顆忐忑的心硬著頭皮就出發吧,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活動前一直擔心著這群聾啞的小孩會不會受到排擠或欺負,後來事實證明是我自己過度擔心,看到孩子們相處融洽還會互相協助,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喜樂,因此進入大學後的社團生活就在諮商與團體活動中渡過,延伸到工作時期依舊會參與公益性社團。 工作後幸運的加入公司的公益社團,在社團中依舊關心著小孩子的教育問題,除此之外,如遭逢重大災害也會舉辦同仁募款,多次的募款讓我開始注意到氣候環境的變化,加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製作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令人不得不重視環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傷害,當時心中仍懷疑頻繁的自然災害是否真的是環境問題造成?心想若果真是如此,環境問題還真得要好好去面對,帶著不解與疑惑上網找尋所謂的環保團體,期待在課程中能解答我心中的困惑,就這樣終於踏進了荒野。 初次接觸的是的是解說員課程,恰逢當時有國光石化興建爭議,這個發生在家鄉彰化的大事件當然引起我非常大的注意,而國光石化運動的代表吉祥動物白海豚理所當然就成為我的自然名,新竹有許多夥伴關心著國光石化的發展,三不五時眾人齊聚共同討論,甚至在當年的週年慶共同編演行動劇,用行動劇讓更多的民眾來了解這個議題。 在國光石化興建的爭議後,開始思考環境守護與經濟開發之間拉扯的問題,也更加注意社會變遷下所早成的種種環境問題,然而身邊周遭許多朋友總期待著超人出現來拯救受難的人們,期待英明的領導者能夠解決各種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對我而言,我卻不期待那位超人的出現,在我心中,只要我們願意,把期待化作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是超人。 有時我們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改變,或許你是對的,如果你只是自己一個人的話。大家是否有注意到身邊有愈來愈多的外籍人士,特別是在週末假日時的火車站或廣場,有人厭惡這樣的現象,有人無視這樣的改變,在彰化卻有三位小朋友主動去協助她們融入臺灣的生活,他們的做法是製作好購票步驟,無法翻譯就找新移民協會尋求協助,取得站長的同意後,再將翻譯好的資料與卡片分送給不知如何購票的外籍朋友,協助他們能夠順利購買,一個簡單的善念,幾位好友就能夠一同創造更友善的環境,對於外籍朋友是如此,對於環境又何嘗不是呢! 有時我們總是急著想去改變, 然而改變總需要時間去醞釀,在美國洛杉磯. 的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 有一句話:「Ever present never twice the same. Ever changing never less than whole.」意即整體、當下才是王。甘地(M. K. Ghandi)說:「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他強調,自己就是改變,自己就是力量。行動的起始點源於感受,感受源自於體貼與了解,從關懷出發,一步一步地累積能量,成就了這段美好,時間到了一切總會成就我們所期待的良善。 有人說荒野是個平台,他提供一個機會,只要你願意站出來,必然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努力,只要我們願意,從此刻開始一切都將變成可能。  

寫給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 贊助者的一封信

2016-06-08

文/賴榮孝(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執行志工,自然名:菩提樹)、圖/諸羅紀農場 因為您的支持,我們守護了這個諸羅樹蛙棲地 諸羅樹蛙為1995 年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所鑑定樹蛙科新種的樹蛙,因為首次發現的地點在嘉義,便以嘉義舊名「諸羅」來命名。根據研究調查諸羅樹蛙主要分布在嘉義、雲林、臺南一帶,主要棲息環境都與農墾地有關,如竹林、荔枝園、芒果園、鳳梨園、芋頭田、甘蔗園、芭樂園、柑桔園、檳榔園、香蕉園及水稻田等棲地。 經過這些年相關團體的調查顯示,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危機包含:( 一) 棲地碎裂化、( 二) 棲地污染、( 三) 開發造成棲地破壞、( 四) 耕作型態改變、( 五) 氣候變遷影響等。而其中耕地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頗大。 雲林野鳥學會針對耕地型態改變課題,曾在2011 年與筍農合作,推廣安全竹筍種植,減少農藥使用,為了協助筍農銷售竹筍,特別開發「黃金竹筍包」,以增加竹筍用量。雲林野鳥學會結合中高齡失業者,推動「綠標竹筍宅配」計畫,提高竹農收益,輔導竹農以保育的方式種植竹子,保護樹蛙的家。 我們看到「確保農民收益,保持耕作型態不改變」,是立即可做,又能達到生態、生活與生產兼顧的方式。因此在2014 年推出「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以契作確保農民收益來達到棲地守護的目的。 這個計畫即將邁入第三年,在過去二年從慣型農法轉為友善環境(不施化肥、不灑農藥)的耕作方式,面臨病蟲害、產量下降及作物管理模式調整等課題,第二年採取人工處理新栽竹苗、又有兩個颱風肆虐,造成產量嚴重下降,有些捐助者可能無法收到回饋的農產品。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您的支持,我們守護了這個諸羅樹蛙棲地。 新的年度我們已逐步找到對應病蟲害、農園管理的方式,也將特別加強進行調查樣線的設定、定期進行生態調查及資料彙整等科研項目,以進一步檢視棲地保育成果。 公視記者林燕如在〈黑夜裡的綠精靈〉報導中,特別提到:「有了眾人的支持,諸羅樹蛙才能無後顧之憂地繼續鳴唱,嘉義的諸羅紀農場要創造一個生態、生產到生活的三生模式,如果順利,未來希望能推展到其他保育生物上。諸羅樹蛙,這美麗的綠色精靈。在農業上,牠的存在提醒我們可以吃得更健康,保留自然棲地,則提供更多元的效益。生態保育做到最後才領悟,原來有諸羅樹蛙可以繼續歌唱的環境,真正幫助到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邀請您繼續和我們一起守護諸羅樹蛙棲地。   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成果報告(2015/7-2016/5):http://blog.xuite.net/treetoad/blog/415262255 2016 年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http://cy.sow.org.tw 計畫執行聯繫窗口:計畫執行志工 賴榮孝(tree.toad@msa.hinet.net,0922-823-699)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 謝祥彥(max@wilderness.tw,0937-122-470)

曾文溪三角洲開發與保育的拔河——第一次「走讀曾文溪」報告

2016-06-08

文/張讚合(荒野臺南分會環境培力組組長,自然名:河烏)、圖/陳格宗(自然名:野馬) 荒野臺南分會舉辦「走讀曾文溪」系列活動,將曾文溪分成12段,預計從2016年4月起,每個月用一天或兩天時間腳踏實地去認真了解曾文溪及其相關環境議題,思考荒野在這些議題中該有的立場與選擇。 楔子 4月6日荒野臺南分會舉辦了第一次「走讀曾文溪」活動,由於這次是第一次,整個行程由河烏來進行規劃(以後就由參與成員輪流規劃)。這次走讀的河段是「出海口~國姓大橋」,我事先規劃的主題是「青瞑蛇大擺盪:從台江內海到曾文溪三角洲的滄桑變」。不過事後想想,如果把主題改為「曾文溪三角洲在保育與開發間的拔河」可能更為明確。 1823年以前,現在的七股區與安南區絕大部分地方都在「台江內海」內,那時的曾文溪是從現在的將軍溪(以前稱「漚汪溪」)出海。1823年的大洪水造成台江內海淤積浮覆,也造成曾文溪第一次大改道,主流改從現在的鹿耳門溪出海,還有一個南分流就是現在流入鹽水溪排水的「曾文溪排水」。1911年以後曾文溪主流才是從現在的曾文溪口出海。每次河道變遷,都會造成重大災難,因此曾文溪就被稱為「青瞑蛇」。在這長期擺盪的過程中,形成了今天的曾文溪三角洲,而台江內海如今也只剩下七股潟湖與四草湖。因此,我們的第一次走讀,就以這個「曾文溪三角洲」作為走讀的範圍。 七股鹽田:濱南工業區、國際機場與國家溼地 我們一行十二位夥伴,分乘三輛汽車,上午八點整從臺南東區裕文圖書館集合出發,第一站來到將軍區的扇形鹽田與青鯤鯓漁村。沿路欣賞沒有鹽的鹽田風光,到潟湖岸邊的台區觀海樓。在台區觀海樓看到的是1935 年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所開闢的臺灣第一個現代化鹽田,而在青鯤鯓扇形鹽田所看到的則是臺灣製鹽總廠在1977 年才完成的最新鹽田。在這兩點之間相連的廣大鹽田,面積遼闊,當臺灣鹽業整個結束以後,這一片水鄉澤國究竟何去何從,成了各方角力的焦點。 故事開始於1993年。這一年一項超大型開發計畫在這個鹽田區域登場,這就是所謂「濱南工業區」。燁聯與東帝士集團聯合提出在七股鹽田與潟湖北部開發濱南工業區,總面積3500公頃,興建一貫作業大煉鋼廠與石化綜合廠(通稱「七輕」),這個計畫在1999年年底通過環評。但是這項開發案遭受當時擔任立委的蘇煥智強烈反對。蘇煥智在反濱南的聲浪中,於2001年當選臺南縣長。濱南案才逐漸沉寂,2009年經濟部正式終止濱南工業區案。 蘇煥智當選縣長後,隨即於2003年提出「南部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計畫」。本來,在七股地區建設國際機場,在1993 年時也曾由當時縣長陳唐山提出,當時計劃的場址在潟湖西北未浮出的沙洲。但是蘇煥智提出的地點已經轉移到七股、將軍間的鹽田。機場500 公頃,自由貿易港區1500 公頃,包括自由貿易區與航太工業區。令人費解的是:當年蘇煥智以保護黑面琵鷺作為反濱南的理由,難道國際機場對黑面琵鷺就不會構成威脅?國際機場案並沒有得到交通部的支持,主要原因是高鐵通車後,到桃園搭飛機已經沒什麼困難了。 「濱南工業區」與「國際機場」兩敗俱傷之後,這個廣袤鹽田何去何從還是一個重大議題。2003 年「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成立,範圍包括這裡的整大片鹽田,這是交通部轄下以發展觀光為目的的組織,北門、布袋的「水晶教堂」、「高跟鞋教堂」就是他們的傑作。他們也真的在2015 年3 月開始規劃在這裡的鹽田上設輕航機跑道、高空跳傘,民航局也準備開放空域,市政府、市議會都表示支持,最後因黑琵保育協會反對而作罷。2009 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時,雖然北界達到青山漁港南岸,但是範圍只在潟湖與沙洲,並沒有真正觸及這片鹽田。 真正對鹽田出路造成重大影響的是2007內政部評選「七股鹽田溼地」為「國家級溼地」。2015年內政部公告確定國家溼地範圍時,「七股鹽田溼地」的保育利用計畫範圍更擴大到幾乎全部的鹽田。這一來,鹽田溼地的劃設招來當地住民強烈反對。我們一行人在青鯤鯓時,在分會長黑琵引領下,與當地居民晤談。當地居民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們對鹽田溼地劃設的疑慮與恐懼。他們本來可以自由地在鹽田裡面採集漁產,他們擔心劃設為溼地以後可能被禁止,從而影響他們的生計。我們的夥伴雪鴞說得好:「型塑出來的對立,其實差別在意願而已。願意就能找出方法,不願意也就有一百種理由」。如果不想讓當地居民被政客操弄,官方、保育團體與當地居民間,需要有更多的溝通。很可能,荒野保護協會有義務為大家尋求共識,找出解決的方法。 曾文溪口北岸:海埔堤防、七股工業區與黑面琵鷺 中午在龍山社區吃過當地的海產之後,我們一行前往臺灣極西點的國聖燈塔,然後沿著西海岸到曾文溪口黑面琵鷺主棲地的海埔堤防,接著到正王府看曾文溪北岸的九塊厝堤防。在野馬引領下,我們看到這個臺灣的極西點,如何一點一點地被海水侵蝕,海岸後退,防風林倒塌,連燈塔也後退了好多。這不就是國土的流失麼?曾文溪上游沙源被水庫攔截,不但造成水庫淤積,也造成沿海海岸後退。曾文水庫排沙隧道工程就是以補充海岸沙源作為說帖理由之一,只是耗費鉅資的水利工程常常要到完成以後才知道結果如何,否則,當年建造曾文水庫時,為什麼不知道該弄個排沙道?而且連新建的南化水庫也沒有排沙的設計,只好現在才來亡羊補牢。 曾文溪口海埔堤防是在1984 年開始興建的,1987 年完成。當年說的目的是把這裡的泥灘地開發為海埔新生地,作為農漁業使用。但是在1986 年時,臺南縣政府就已經提出「七股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要在這裡開發「七股工業區」。燁聯鋼鐵與臺南縣政府於1991 年正式提出在這裡興建大煉鋼廠。就在這裡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一種國際級的嬌客在這裡出現了,這就是黑面琵鷺。當海埔堤防進行中時,這裡被鳥友們看到有幾十隻黑面琵鷺。堤防完工後,在這裡圍出來的淺水區域引來黑面琵鷺越聚越多,到1989年已經有190 隻。由於當時估計全世界只有288隻,曾文溪口的棲息地頓時成為國際保育組織矚目的焦點。 1992年農委會公告黑面琵鷺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究竟要黑面琵鷺還是要大煉鋼廠,成了一項痛苦的抉擇。從開發派的觀點來說,這個好不容易圍出來的要當工業區的地方,被那些可惡的黑面琵鷺霸占了。他們用了許多方法想把黑面琵鷺趕走,包括放炮、槍殺等等,但都無濟於事。1992年環保署終於將這裡的大煉鋼廠計畫退回。(此後大煉鋼廠與東帝士的七輕合作轉向七股鹽田規劃濱南工業區,請看上文)蘇煥智當選縣長後,2002年農委會與臺南縣政府分別公告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與野生動物保護區。2007年內政部評選曾文溪口溼地為國際級溼地,2015年確定範圍。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也把這裡整個劃入。看來,黑面琵鷺已經成為臺南之光,保護黑面琵鷺成了臺南人的榮耀。 尾聲 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是到曾文溪口南岸,這裡有著正在發生的一項環境議題:城西垃圾掩埋場與防風林的拔河。臺南市政府在這裡已經有一座城西焚化爐,也同時在這裡興建垃圾掩埋場。掩埋場的一、二期已經掩埋完畢,第三期快要滿了,因此市政府決定要在這裡興建第四期掩埋場。問題是:焚化爐與海岸間有一大片相當廣闊綿長的防風林,這裡的防風林已經納入台江國家公園。第四期掩埋場場址就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防風林裡面,必須砍伐七公頃的防風林。防風林內生態豐富,而且是一種極稀有的生物——「臺灣暗蟬」的最大棲息地。這件案子一直到環評通過後才被外界發覺,引起保育界的強烈抗議,尤其臺南社大台江分校。在臺南社大台江分校的努力下,臺南市政府已經宣布本案暫緩,但願以後不會再起死回生。 因為時間已超過三點,我們沒辦法進入防風林內好好感受防風林內的生態之美,曾文溪口的環境議題也不止上述的這些,以後有機會時,還可以繼續來曾文溪口地區做更深度的探索。在曾文溪口南岸的青草崙堤防上,拍完合照後,宣布第一次「走讀曾文溪」順利結束。面對浩瀚的曾文溪口,我們相信,這個美麗的曾文溪,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守護。 眼前最急迫的事,可能是應該站出來協助溼地管理單位、居民與其他保育團體,尋求共識,圓滿解決。

生態臺灣,環境永續

2016-06-08

文/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生態臺灣 環境永續」是2016全國NGOs 環境會議的標題,這是針對目前臺灣仍然過度強調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永續,我們所提出來的呼籲和期盼。 有時候我對自己擔任行政院永續委員會有些愧疚感,除了每年東奔西跑,南征北討擔任國家永續獎評選工作,永續會各種會議我也盡可能出席參加,提供國家政策建言。可是看到握有決策權的官員,他們並非不知道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卻一再地漠視,也錯過一次次可以翻轉的機會。 政府組織改造是個很好的機會,若是研考會和經濟發展委員會整合後可以改為「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該有多好,但它卻只是「國家發展委員會」,沒有環境正義和社會公平,只在乎GDP,國家如何永續發展?永續發展強調的環境正義、社會公平以及經濟發展,關係著臺灣的未來,可是政府還是只看重GDP。 長期關注環境和經濟議題的英國舒馬赫學院創辦人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去年到臺大法學院,以「永續的小而美」為題演講,他曾徒步走過巴基斯坦、莫斯科、巴黎、東京,推廣和平非暴力理念。他認為,經濟學的英文Econmics 來自希臘文,意思是家庭、房子,整個地球都是家,經濟的內涵就是如何讓各個物種和諧相處。庫瑪還表示,很多人看經濟,只著重在GDP、工廠、生產,但經濟包含地球上所有家園,森林、河川、土地、動物、山巒。臺灣有自己的特色,不是做更多電腦、車子賣給中國。 我認為小而美是臺灣的特性,我們應該找出自己的經濟模式。臺灣有獨特的土地風貌、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如果我們可以保留與在地生命有關的產業結構與歷史記憶,讓臺灣成為華人世界最有文化深度,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甚至可以成為全世界企業家或努力工作的白領階級,在一生拼鬥賺錢之後,一個身心安頓的心靈處所。 這是臺灣可以發展的幸福經濟。 全國NGOs 環境會議共分八個主題進行討論,荒野保護協會負責的是「永續政策發展組」,會議前我特別和幾位行政院永續會民間委員討論,原本對永續會在政權交替期間消極怠慢,想要拜會主任委員張善政院長,最後衡量局勢,還是把提高行政院與各地方政府永續會功能以及逐年提升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列在這次會議討論提綱中。 會議當天長期關心綠色經濟發展的蕭代基委員、投入原住民關懷的陳士章委員都撥空參與會議討論。最後得到以下的共識: 一、提高行政院與各地方政府永續會功能 (1) 短期(2017 年):修正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設置要點第五條,執行長由非政府官員擔任,且3 位副執行長至少1 位為非政府官員。(2)中期(2019 年):修環境基本法第9 條,強化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決策、監督和考核的功能。(3) 長期(2023 年):永續發展包含環境、社會、經濟,推動永續發展基本法立法。(4) 政府應該改變以GDP 評估經濟發展,而應該推動綠色GDP。 二、環境永續策略 (1) 提升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2017 年達到0.8%,2018 年達到1% 以上)。(2) 落實農地農用。(3) 落實環境教育為重要項目。(4) 立法院立法委員應成立跨政黨永續平台,國家永續會民間委員也能成立平台,和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三方進行國家永續政策的調和機制。(5) 請立法院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推動永續發展會期。 三、因應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 (1) 環資部應盡速成立,以整合減緩調適機制,而且為了長期監測氣候變遷,氣象局應該納入環資部,為了水、土、林的資源整合,水利署、林務局、水保局以及林試所都應該納入環資部。 (2) 政府提供經濟誘因、社會誘因促進由下而上的因應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行動方案。可以結合原防災政策與社區合作,並支持民間團體,以環境教育觀點落實行動。 我們把這些共識送交給蔡英文準總統,以及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對談中,環保署特別告訴我永續發展基本法已經提交到行政院,我回應這麼重大案子永續委員怎麼都不知道?是不是應該邀請歷任的永續委員共同來討論?另外環團也設立了國會聯絡人機制,我們也將馬上啟動促請立法院也成立跨黨派的永續平台,期待新的政府和新的國會有利於把永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的政策。   NGOs 環境會議之我思 文/王俊智(荒野新竹分會鄉土關懷組組長,自然名:白海豚) 如果你能為生態環境發聲,你想要說甚麼?做甚麼?又或者能做甚麼?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環境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生活在其中,卻總以為一切得之理所當然,我們總以為五千年前的太陽與現在一樣沒有改變,也以為這綠色地球不會毀滅,然而這看似平靜的一切卻以無法預期的速度在變化著,科技的進步帶來更舒適的生活,卻也帶來更劇烈的破壞,於是乎一群傻子在十多年前共同發起全國NGOs 環境會議,希望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為環境發聲,將民間的聲音傳達給執政者知道。 全國NGOs 環境會議轉眼已是第十三屆,這次共有八個主題:永續發展政策、國土規劃環境美學、國會立法與監督、原住民傳統領域守護、能源政策、環境公害防治策略、臺灣海洋政策;在八個主題中我想針對「國會立法與監督」說些個人的想法,荒野保護協會以解說及親子團為出發向民眾分享大自然之美,在荒野之中我們鮮少討論政治,不外乎政治本身的複雜性,且在臺灣這個特殊環境中,政治不只被汙名化更常帶來「激烈」的討論。柏拉圖曾說:「拒絕參與政治的人,會被更糟的人統治。」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我們無法避開,更不能逃避,關心環境不可能不碰觸政治。解說是與民眾的直接教育,關心政治、法案則是預防與守護環境的手段,在環境解說之中除分享生態的奧妙、環境的美好,更需要去教育民眾人與生態之間的關係,唯有好的生態才能有好的生活。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員編制能直接去監督,解說與環境守護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目的都是造就一個親山樂水、適宜人與生物共同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以不直接碰觸政治,但對於政府與法案的監督不能避免,希望大家的心中都存著分享生態之美的精神以及守護環境的行動力,一齊為環境盡份心力。   NGOs 會議參與心得與觀察 文/許天麟(荒野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荒野新竹分會培力夥伴自2014 年起開始進行新竹縣鄉道除草劑調查,千里步道邀請我們參加國土規劃環境美學組報告除草劑調查觀察現象並提出可行性方案。討論提綱包含:( 一) 如何推動全國性與區域性的生態環境資源基礎盤點,以訂定全國生態景觀綱領,作為後續國土規劃與國家綠道法案推動的依據?〈由千里步道協會引言〉 ( 二) 如何延續上屆立院未能竟其功的「景觀法」,持續推動立法?〈由景觀學會代表引言〉( 三) 如何推動無毒國土倡議,並以公有土地、休耕農地、灌溉水圳及水質水量保護區優先禁用除草劑,訂定全面禁用除草劑期程?〈由荒野新竹分會引言〉 最後修改彙整成對新任及現任總統的建議方案,讓我們一起守護美麗的臺灣:( 一) 建立無毒國土:公有土地〈包括學校公園周邊、道路兩旁、休耕農地、灌溉水圳等〉優先禁用除草劑。( 二) 面對極端氣候,全面暫停保安林的解編或撥用,全面總體檢,確保國土安全與棲地完整性。( 三) 進行國土基礎資料地理資訊整合,訂定國家生態綠網計畫,將孤立的棲地重新連結。(國土規劃環境美學部份訴求) 討論過程中,陳曼麗立委全程參與,關於除草劑對生態及健康的危害,陳委員長期經營主婦聯盟了解很深,先針對非農業區尤其是山徑鄉道,所需增加人力或經費不多,但維護生態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