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環境教育-(原兒童親子培育)

環境教育-(原兒童親子培育)

2003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尋求企業贊助,由政府、企業、民間團體齊力為清寒家庭兒童辦理弱勢兒童自然體驗營。 親子團組織則包含四團一會,依其年齡分別為小蟻團、炫蜂團、奔鹿團、翔鷹團及由家長組成的育成會。「炫蜂團」首先成立於2001年春天,團員為小學三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童;2006年初接著成立「小蟻團」,團員為幼兒園大班至小學二年級的學童;「奔鹿團」於2009年底成立,團員為六年級至八年級的青少年,至今已有上千名孩子與家長接受自然的洗禮。「翔鷹團」則是以九年級至十一年級之青少年為對象的分團,現全國已有16個成熟的翔鷹團。目前全國親子團共有27個複式團分布於全國各縣市。

我愛北橫圓夢計劃

2013-11-19

  文、圖/郭益昌(桃園分會第六期解說員、第二期推廣講師、102年長期陪伴總召集人,自然名:烏頭翁)   6月25日早上,我騎著單車沿著環湖公路、阿姆坪,接上台七線以後,彎到基國派教堂。在路口停下單車,我忍不住望著教堂出神。半年前荒野夥伴帶著一群從小四到高二的孩子,到這用餐,共度一個下午。那是一次特別為孩子們安排的長期陪伴回娘家活動,我們帶著已經離團的孩子重新到大自然走走。 重新站在基國派教堂前面,我的耳邊似乎又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有些孩子圍在樹下的平台,跟著子喆學習彈奏烏克麗麗。幾個國中階段的孩子三三兩兩坐在教堂邊聊天。也有幾個孩子跟著夥伴根和烏頭翁到附近步道探索,或是跟夥伴玩起賽跑等遊戲。   活動中有一位高年級的男孩子,來回繞著教堂,不斷尋找石磚上面,石匠斧鑿之間留下的紋路。眼尖的孩子和夥伴分享他的發現,他的手指在一塊塊看似大同小異的石磚上,找出各種動物和人類輪廓的圖像。他說:「這是三角龍……這是鳥類……這是一個女人的臉……這是獵人的臉……。」   我在孩子的臉上看到一種前青春期孩子特有的神情,有些靦腆,又有點寂寞。想要得到注意,又不知道怎麼說清楚。我也曾經走過這樣的歲月,所以一眼看出他的心事。但我不動聲色地,跟著他繞著教堂,分享他在岩石上面發現的小祕密……   站在基國派教堂前面,我思索著接下來,可以為這群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做些甚麼?每個孩子有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很難透過一個教案或是一個活動,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荒野夥伴這段時間以不同的專長陪伴孩子,以不同的特質給予孩子關懷,分享我們在大自然得到的感動。我們無法確知孩子們在短短幾個小時活動當中,得到甚麼了?思考甚麼?對他的生命有甚麼影響?   畢竟感受是很直覺、很個人的印象,我們無法「教導」,也無從「傳達」。在孩子的生命經驗當中,還要面對許多功課,才能理解我們想要傳達的意境,或許稍稍揣摩我們要帶他們走進大自然的初衷。但我們還是做了,荒野夥伴們希望帶孩子到大自然走走,帶著孩子們一起走到戶外,感受季節的變化,呼吸新鮮的空氣,並適著聆聽內心和大自然的對話。   因此,當我得知北橫旅遊節活動,舉辦一個北橫圓夢計劃以後,很快決定要寫一個活動企劃投稿。很幸運獲得評審青睞,我因此得以帶著六到八個孩子再次走進大自然,聆聽復興鄉中高海拔山林的天籟,以及群山光影的變化。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我將以小團隊的方式,帶著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們到復興鄉露營,在兩天一夜的行程中,我們將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以雙腳親近塔曼山,以五官察覺山林的脈動,來一段和山林的對話。       更多內容分享: http://tw.myblog.yahoo.com/birderguo@kimo.com/  

從Ecomobility談起-側記亞太青少年環境論壇會議

2013-11-19

文、圖/童瑞華(荒野總會兒童召集人,自然名:台北樹蛙)   八月初陪同荒野四位青少年參加在韓國水原市(Suwon City)舉辦的「2013年亞太青少年環境論壇」。從出發前自動自發的一周密集學習及準備,到活動滿滿又豐富的六天會議,與來自十六國一百六十位學生共同學習,這四位九到十二年級的同學的感動與收穫在他們個別撰寫的心得報告裡都可一覽無遺。身為領隊的我想要與關心環境議題的荒野夥伴,從另一角度分享在這個國際活動背後所觀察到的另類心得。   這次大會主題設定是”Ecomobility”,非常關心環境議題的我卻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經過摸索後,發現原來這是2007年在峇里島氣候變遷會議時就已提出的觀念,之後變成許多都市追尋的一個發展方向。字面直譯就是「對環境友善的都市人類移動及運輸方式」,指的是在一個ecomobility的都市裡,人們可以以步行、腳踏車、大眾運輸系統等無或低汙染方式在城市裡移動。這樣的城市是以人為主,空間是給所有人共同使用,而不是以現有以私人轎車行走的道路為主的發展模式。   原本以為這是天方夜譚,但幾年下來沒想到在歐洲及澳洲,許多人口低於百萬的城市都已開始推動。行前和同學訪談台北市負責Ubike業務的主任,才發現台北市和高雄市也都已朝這樣的方向發展,雖然目前官員們認為推動的是綠色運輸。台北市捷運及兩年前開始的Ubike系統,已讓台北市綠運輸率達到六十幾百分比,這表示一百個台北市民裡,每天有40幾個人是搭捷運及公車,還有20人是騎自行車行進的,只有不到40%的人士開車騎車族。高雄的Cbike則因是以觀光客旅遊代步為設定,接駁點及單車數量不普遍,所以市民不似台北市民這般捧場,但也達20%綠運輸比率。   以Ecomobiliy推動者的眼光來看,綠運輸只是著重在運輸層面,但Ecomobility還強調道路及私家轎車退出都市,都市生活圈應有更多綠地,應更對所有居民及環境友善,窮人與富人享有同等生活權,而且都市必須可以永續下去。   主辦青少年論壇的水原市因為是三星總部所在地,目前人口一百一十萬,很有要成為世界第一個真正的Ecomobility的城市的野心,希望未來水原市可以無私家車,人們以走路、自行車、電動車或大眾運輸系統在市裡來去,如果對外聯絡需要用到車子,則可以租借政府提供的私家車。   水原市政府為推動這樣的構想,在我們青少年論壇結束後,以九月一整個月的時間來辦第二屆Ecomobillity World Festival,向世界宣示他們的決心。其中最令我訝異的是,為讓市民體驗Ecomobility城市的好處,擁有世界遺產「華城」的水原市,選定華城附近一塊住宅商業混和區作為「樣板」。在這有兩三百間住家與商店的區域,政府建一道臨時圍籬,計畫整個九月在大會期間,禁止私家轎車進出該區。該區居民則使用政府提供的腳踏車 電動三輪車或站立式兩輪電動車Segway代步。我們去參觀時,該區在進行安置圍籬牆的作業。所以同時也看到多家商店掛出抗議布條,表示反對這樣的作法,因為會影響住在區外客戶來店率。不過,回台後,在該會網頁裡,發現一切仍都照政府計畫進行,從網頁裡的報導,該區居民正享受著無汙染無噪音的美麗新世界。或許這真的會是水原市政府可以獲得居民支持的一個轉捩點。因為沒有對未來規劃的憧憬與期待,人們是不會願意改變既有方便與舒適的生活啊!   這次的經驗讓我領悟到身為都市住民的荒野人,只是帶領大家去接觸美好的大自然,或只是嚮往滿花東那種自然美好是不夠的。那些美好自然雖然能激勵感動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但與我們都市人是有距離,而我們應該是回不去那種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了。   全世界早已都市化,目前有一半人口集中在都市,聯合國預估35年後將有2/3人口聚居城市。有能力的人可能可以來去鄉下住到死,但沒能力的大多數仍都將群居生活便利的城市,所以讓我們居住的都市變得更Ecomobility是我們更該關心的,也是我們可以著力的。   荒野不但需要關心各地的重大環境爭議,還應該更關心所居住的都市未來的發展,不只是抗議政府以經濟發展之名毀掉古蹟綠地,從政府手中「搶」回本就應歸屬全民的記憶或綠地,還應該關切如何增加更多綠地,如何降低空氣、噪音汙染、水汙染、垃圾汙染,讓我們的居住環境能更綠、更乾淨、更適人居以及永續經營。    一直都很羨慕新竹荒野有蛙可以保護,有田可以種,可以透過周遭生活實際操作與自然重新連結。 住在台北市的我對生活完全依賴商業體制運作,所需皆由金錢換來的模式感到無力,很困惑如何能改善這樣的水泥家園。現在似乎找到可以著力的點,兒童教育組未來在帶領孩子的環境教育課程將會更貼近孩子們生活的空間,讓孩子從自身到自家到學校到社區,一步步的連結,然後以小行動來改變自己與周遭的環境,由點而線而面,讓生活的城市變成一個真正Eco的城市,一個無汙染無噪音,運用再生能源的安全又健康的城市!   這只是個剛開始!     Ecomobility World Festival網站: http://www.ecomobilityfestival.org/blog/  

親子團成長之歌

2013-05-29

大自然裡有春夏秋冬四時生息,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故事,就像一首動人的樂章。荒野快報於本月份開始設立「生命的旋律──親子團成長之歌」單元,鼓勵在荒野長大的孩子們可以藉由分享與大自然親近、體驗的感想,影響更多的家長或孩子們願意開始學習尊重生命萬物、擴大愛與包容的心胸,進而與大自然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