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兩年內將規劃十座以上的自然生態公園,讓台北成為國際級生態城!

       荒野保護協會守護富陽生態公園15年,提出七大訴求倡議台北市從「公園生態化」開始實踐生態城目標!

       【台北訊】昨日(5/21)台北市長柯文哲參訪富陽生態公園,陪同參訪的荒野保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荒野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副分會長李騏廷,以及長期教護富陽公園的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向柯市長提出七大訴求,倡議台北市可從公園生態化開始,朝國際生態城的目標前進。荒野保護協會支持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2017年一月於文山區木柵公園記者會上提出規劃,公園處已選定十二個公園做為自然生態公園的示範點,讓台北市成為一個美麗的綠城市。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指出,檢視臺北盆地周遭的環狀淺山圈即是臺北市生態的源頭,因此荒野以「生態台北城」為願景,藉由推動「公園生態化」、「生態淡水河」、「節能綠生活」、「永續海洋」等策略進行相關的環教活動與倡議合作,希望讓臺北城生活品質逐漸優化,擠身國際舞台。她進一步說明,目前所推動的「公園生態化」就是從【點】開始示範,改善高度都會開發所造成的【熱島效應】,逐漸減緩暑熱現象也改善空氣與居住品質等,如於都會區中建立起生態跳島及連接郊山的生態廊道網絡,再搭配其他策略的推廣,公部門以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為施政目標,帶動民間團體、學校、學界、社區一起參與,共同以點線面的串聯起臺北生態網絡綠帶系統及進行規畫調整(行道樹、社區老樹及人行空間的透水環境改善、增加都市公園綠地、綠步道、河濱濕地),則【生態城市】的願景指日可待。

       荒野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也強調,都市公園本身為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棲地,應具備有自然演替的環境,能提供部分物種棲息、覓食、繁衍之場域,因此肩負著擔任生態跳島、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自然環境教學之功能。

       以荒野志工長期守護的富陽生態公園來看,公園裡多樣性的物種,是它最美最棒的地方,可說是台北市的【綠手指】及【物種庇護中心】,並成為動物廊道將生物引入都市。加上公園特性可以調節都市溫度、收納雨水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等,如果從富陽生公園往台北都會區延伸,將【綠手指】伸往市區,甚至延伸到大安森林公園、美術館,就可以構築出台北市第一條生態廊道。同樣的方法可以複製,台北盆地周邊所有公園都可以沿著稜線往市區延伸成第二條廊道、第三條、第四條生態廊道,讓大台北交錯成一個美麗的綠色生態城。

       柯文哲回應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這幾年守護棲地的努力與台北市政府的施政理念吻合,公園處已陸續規劃列出具潛力的公園,預計規劃為自然公園,台北已率先翻轉出新的公園管理概念,未來也將持續與荒野協會合作,以改善居住品質與生物棲地等原先「公園生態化」的訴求為基礎,持續推動「生態台北城」的計劃,將「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作為推動的起點,讓台北都會區內更多的生態公園,都如綠寶石般的耀眼,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優質宜居城市,朝成為國際級【生態城市】的方向前進。

       柯市長並讚許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投入「環境教育」和「棲地守護」的用心,自2004年正式認養富陽公園至今,近12年培訓出眾多的志工,共同完成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推廣導覽、巡守紀錄、維護管理、調查監測等工作項目,並透過自然教育體驗活動,讓大台北地區民眾與師生更了解富陽及共同守護公園內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是台北生態城計劃極佳的起步,也期許未來其他公園也能夠複製富陽生態公園的成功,成為台北市民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生態園地。

公園生態化倡議,荒野台北分會倡議七大訴求:

一、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
       公園裡有過多水泥花崗岩的硬鋪面步道,每一條步道的開發無疑都是一場生態浩劫,有許多步道乏人使用,卻讓動植物飽受摧殘、光禿的地表不但造成土壤流失,更喪失了涵養水源的作用,許多設計不當的人為設施及鋪面,不但造成綠地損失,亦破壞了公園裡生物棲息的多孔隙環境。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公園除了代表立面空間綠化程度較高,能減少城市的二氧化碳,紓緩熱島效應,亦能扮演生態跳島的角色,創造較高的生態多樣性。

二、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
       地景的多樣性不但為公園帶來不同層次的美感,也創造不同種類的生物的棲息空間,多樣性的棲地常是在不受人為干擾的自然生態演替下所發生的狀況,例如自然化的公園水岸,能創造多孔隙之生物棲息空間,維持或營造多樣化水體,配合水生動植物之生活史及棲息條件,使水體保有多樣之水域環境。

三、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
       我們主張將有生態潛力的公園,優先打造為以生態保育為主的自然生態公園,並進行分區管理與利用,其中設立生態保育區作為生物主要生存、棲息、繁衍及物種最集中之區域,並劃設界線,為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棲地完整性,保留生態敏感區,區內僅供科學研究、生態復育及監測活動。

四、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公園內動植物之優勢種常經過人為無心或刻意的選擇與淘汰,非自然現象,這些外來入侵種,經野生馴化且生長旺盛,會對在地原生物種產生威脅性,降低生物多樣性,並入侵到其生態空間,嚴重影響到當地生態平衡。

五、建立公民參與機制
       自然生態公園可接受民間團體認養,使公園的管理得以因為在地力量的注入而永續,提昇其認同感,利用方便學習、操作的公園棲地管理系統來推廣、培訓各公園的在地志工,公園的經營管理亦應結合公民參與機制,進行定期環境監測,確保園區不致受到不當干擾及破壞,並積極復育遭受破壞之棲地環境。

六、公園串連組成完整生態廊道
       每一座獨立的生態化公園就是一座小型的生物島,可以作為都市化與工業化後被迫遷走的野生物僅存的棲地;而在台北地區,土地開發利用所造成的棲地碎裂效應,更有賴這樣的自然生態公園串連破碎的自然棲地,供為野生動物移動的廊道。

七、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
       公園管理的過程中,得有效溝通的模式才能得以避免浪費公帑、意見衝突的管理模式,並且得以尊重彼此,唯有透過催生自然生態公園管理自治條例,才能使政府部門有法源依據,進行跨局處的整合與分工,與社區居民溝通,並輔以環境教育,建立公、民、專業團體都能有效溝通的平台,並促進公民參與齊力落實「生態城市」的發展口號。

附加檔案大小
lian_he_xin_wen_gao_liang_nian__tai_bei_fen_hui_.pdf353.3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