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地球又稱為藍色星球,因為其百分之七十的面積屬於海洋;包含多樣的生態系統,從河口、陸棚、岩岸、沙岸、珊瑚礁、紅樹林、大洋、深海到極區,多樣的棲地環境造就生物的多樣性。海洋,生命起始的棲地,其寬廣與富饒持續哺育這地球上的生物,從不間斷。人類雖然是陸地上的生物,但從遠古時代就以賴著海洋,濱海生活著,然而直到現在,對於海洋的了解仍懵懂,每天都有新的海洋生物物種被發現,同時,卻有更多尚未瞭解的海洋生物已從這個星球上消失。因此,保育海洋的行動以刻不容緩,海洋需要你我更多的關心與了解,讓這片藍色海洋生生不息。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730公里,具有各式各樣美麗有趣的生態系,然而身為海洋子民,大部分民眾對於海洋的認識,卻僅止於假日的遊樂與海鮮的饗宴上,殊不知由於人為產生的廢棄物,已經嚴重入侵大海,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並影響了我們的健康與安全。 邀請伙伴們一起加入海岸守護的行列吧!

2018愛海無句-海洋倡議行動

2018-07-02

塑膠碎片從陸地到海洋的旅程

2018-05-09

塑膠碎片從陸地到海洋的旅程 -海廢科學調查- 圖、文、表/吳純綺(海廢調查專案人員) 調查緣起         生物學家說:「生命的起源從海洋到陸地。」此演出經歷數十億年,漫長的程度遠超乎人類的發展歷史。然而,一齣從陸地到海洋的序曲在短短的數十年間上演至今,主演不再是生命而是:「塑膠」。當我們開始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後,發現海洋廢棄物(以下簡稱海廢)之中塑膠的比例總是獨佔鰲頭,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塑膠碎片是如何又是從哪裡來的?」澳洲的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以下簡稱CSIRO)曾調查澳洲當地環境,結果顯示海廢主要透過三種機制且源自當地棄置物:一是海灘遊憩行為,二是周邊地區的雨水和沿海徑流,三是來自海洋系統的運輸(註1)。儘管如此,在缺乏進一步的調查前,我們尚無法確認此結果可套用到世界各地甚至是臺灣本地,為了回答上述問題,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於2017年11月與CSIRO合作,在臺灣展開海廢調查。因調查結果目前尚未分析完成,本文僅著重調查過程所需注意的事項討論,以供未來相似調查之鑒。 調查地點與方式        本次調查地點位於臺灣最大面積流域的高屏溪,其流域範圍3,257平方公里且涵蓋23個城鄉鎮,其中主要城市為全國第二大城同時也是第一大工業城市的高雄市。我們招募來自台灣各地總計12位荒野志工參與調查計劃,其中不乏富有國際淨灘(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經驗以及海廢議題知識的成員。站點位置由CSIRO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以流域範圍、人口等地理因子劃分選出,站點類型包括陸地、河岸、海岸以及海面,每個站點至少包含三條以上之測線或是拖網的數據。在資源有限的兩週調查期間,由我們完成總計95個站點,包括陸地、河岸、海岸的286條測線以及12個海面站點的36個拖網調查(見圖一),由CSIRO帶回並分析我們所收集的調查數據。 調查的實地挑戰        相較于國際淨灘的簡易性,本次的測線調查需要參與者有更多的背景知識與訓練(例如:快速地以肉眼判斷廢棄物種類、熟悉各種描述性的填表術語等等),因此我們在調查期間前三天邀請CSIRO的研究員前來臺灣辦理海廢調查工作坊(見圖二),以確保參與的調查員志工遵守相同的標準與流程,減少填寫資料表格時的人為誤差。這次的測線調查不僅涵蓋地域廣泛、也是全臺灣首次利用GIS篩選地點的方式調查海廢,期間難免面臨挑戰,以下整理出許多仍可改進之處:首先,地理狀況攸關調查效率,以陸地與河岸測站為例:高屏溪擁有四條分支河川,範圍橫跨台南、高雄與屏東等地,每條支流以山脈相隔且甚少道路互相連接,即使地圖上看起來臨近的兩個站點也可能因為在不同支流而難以在短時間內互通。兩週內,在12位志工各自出席五日左右的執勤日情況下,我們需提前根據當日人力安排出勤區域與地點,將交通效率最大化:以每一測站至少需要3至4位(包括一名具有經驗的調查員)的人力為小組,在臨近的區域完成各種類型測站的測線調查。若連續出勤二日以上,則在前一日之區域附近投宿,隔日前往更遠的區域調查以節省來回市區的交通時間,例如:第一日從高雄前往屏東調查,第二日從屏東前往墾丁調查。另外,由於調查地點囊括偏遠山區、溪谷等,難以單從地圖上得知駕車前往的難易度(例如:可能道路過於狹窄無法通過),因此我們強烈建議需要熟悉當地路況的駕車人員,亦或是事前實地勘察路況。        次者,調查員本身的裝備也需根據調查環境而準備。以河岸測站為例,每條測線都需要從水面延伸至河岸其中一側的最高點(即河堤),由於高屏溪乾溼季節分明,調查期間正值冬季的低水位,水面與河堤的距離增長,且河川下游河岸多為軟質泥灘地(即濕泥土,見圖三),亦增加從水面到河岸兩側最高處之測線觀察的困難度,因此我們也建議穿著高筒雨靴以便在泥灘地上行動。此外,河川下游的高比例水泥化以及人工消波塊等因素使調查員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尋找入口處(access point)以接近水面(見圖四)。為了提高調查效率,事前的現場勘察除了交通狀況外,我們也建議提前尋找入口處。最後,海岸測站亦有人工化影響調查效率的狀況:高雄沿海除了消波塊之外,亦有許多離岸堤(註2),而離岸堤防本身則可能會影響來自海洋的運輸系統,因此在尚未確認此影響力之前,我們盡可能地在擁有離岸堤之測站附近尋找無離岸堤的海灘作為代替(見圖五)。 未來的旅程        近年來海廢逐漸成為臺灣社會關注的議題之一,越來越多民眾與團體投入相關的公眾活動、政策遊說、環境教育以及科學調查與研究。荒野自2009年投入每年的國際淨灘起,開始關注海廢議題,其遍佈全臺的志工人數便是未來推廣公民科學家的優勢基底,而科學調查與研究正是議題的公眾活動、政策遊說與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未來,透過更多的公民、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跨領域合作與政策管理,我們期待能夠停止這齣由「塑膠」主演的從陸地到海洋序曲。 註1:Willis, K. et al. Differentiating littering, urban runoff and marine transport as sources of marine debris in coastal and estuarine environments. Sci. Rep. 7, 44479; doi: 10.1038/srep44479 (2017). 註2:離岸堤防為平行海岸線之人工消波塊構成之堤防,其功能為阻擋波浪能量並干擾海流,海流攜帶之漂沙或漂流物進入兩座離岸堤之入口後會往兩側堆積,此為人工養灘方法之一。 圖一、高屏溪流域調查地點之Google地圖,內圓形點(藍)為海岸測站,內方形(綠)為河岸測站,內星形點(棕)為陸地測站,外海小圓點(橘)為海面拖網。 圖二、海廢調查工作坊參與者與CSIRO調查員(左六)合影。 圖三、本次調查河岸河岸類型圓餅圖:總計78條測線,其中濕泥土、卵石礫石與巨石(大石塊)佔最高比例(皆為19條,24.7%)。 圖四、河岸測線照片:(A)為泥灘地,(B)為水泥化與人工消波塊。 圖五、高屏溪出海口右岸(高雄市林園區)之Google地球衛星圖,可見密集的人工化離岸堤防。

公民科學如何助源頭減量一臂之力

2018-05-09

第六屆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 6IMDC )在今年(2018年)3月於美國聖地牙哥市舉辦。

啟動海岸廢棄物調查 – 從問題裡找解答

2018-04-11

文/胡介申(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海洋廢棄物:汙染或是髒亂?        淨灘常被視為單純的髒亂清掃,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顯示不斷堆積與破碎的人造垃圾已經對生態、社會與經濟產業造成重大且難以復原的影響(1),隨著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持續拉高對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以下簡稱海廢)的關注層次,海中的人造固體垃圾(2)已被視為一種環境污染,海中的塑膠未來也可能被貼上汙染物、甚至是有害物的新標籤(3),以上趨勢帶動了各國政府對海廢的重視,從整潔維護拓展至汙染風險分析與管理。澳洲學者Hardesty與Wilcox在2017年發表論文,認為海廢相關的研究可依序分成三大類:往上游釐清來源與其驅動力、掌握廢棄物進入環境後的變化動態與分布、評估對野生動物、人類與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並認為在整個海廢治理的政策體系中,研究調查扮演風險分析的關鍵角色(4)。 海廢調查:在垃圾堆中挖數據        海廢議題在空間概念上,廣大的汙染場域含蓋了海岸、海面、海水層、海底、海洋沉積物與更上游的河川排水系統,造成海廢具有非點源(nonpoint source)的汙染特性,相較於一般空氣、水體或廢棄物汙染,更不易論述汙染行為人、汙染源與污染場址之間的直接關聯(5);在物質特性上,不同的人造固體廢棄物因其產品設計、使用與廢棄後漂流的差異、造成每件海廢的外觀、尺寸、重量、材質之間具有高度變異。因此,相對於重金屬或農藥等化學汙染,海廢議題裡的汙染物質(如塑膠)與污染場域(如沙灘),目前尚無法在戶外或實驗室內以單一套檢測儀器或程序完成相關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上各種原因促成海廢相關學術研究在近五十年內蓬勃發展(6),許多研究計畫被設計成公民科學的形式,透過熱心的志工大範圍的調查採樣,不僅獲得可信賴的數據與可觀的成果(7),相關調查技術更已跨越學術殿堂,實際被世界各國政府與在地社群靈活應用。筆者整理四類針對海岸線上的大型海廢(Macro-debris, 直徑超過2.5公分)的基礎調查並說明如下。 表1. 四類常見的海岸廢棄物基礎調查   類別 現場收集之海廢數據 調查目標 數據應用性 1 國際淨灘行動ICC 種類與數量 初步認識在地海廢特性 製作環境教育宣導素材 2 大範圍快篩普查總量 估算單位面積(或長度)內的總重量(或總體積) 盤點現存總量、汙染密度、汙染熱點 淨灘資源有效分配、高效率移除 3 定點定期細緻分類 詳細分類單位面積(或長度)內的海廢,紀錄種類與數量 釐清材質、用途與使用者 長期監測評估政策效益 聚焦並影響汙染行為人、特定產業及消費族群 4 地理資訊綜合分析 2 + 3 + 廣泛且細緻收集周遭GIS資訊(海洋/大氣/水文/社經產業) 釐清來源、輸送途徑、區域與季節變異、影響層面、經濟損失 釐清管理單位權責,促進政策整合與公私協力治理 改善廢棄物管理流程、河川排水與環境衛生管理 1. 國際淨灘行動ICC:全世界規模最大、門檻最低的海廢調查,臺灣於2004年起由民間團體自發性參與,至今(2017)已累績近千筆數據(8),並成為臺灣近年減塑相關環境教育或政策推動的重要基礎。數據應用的侷限是難以萃取出量化指標來比較時空差異,僅有極少數據為定期、定點、固定面積的長期監測(9)。 2. 大範圍快篩普查總量:海廢雖然無所不在,但在海岸線上的分布卻極度不均。日本的社團法人組織JEAN(日本環境行動ネットワーク)於2004年開發了12等級的垃圾密度指標,並在2006年動員全國606個濱海行政單位(市町村)於一個月內大範圍普查境內三千多個海岸,在總長3.5萬公里的海岸線抽樣調查1%,算出全國海岸廢棄物現存總量約為2.57萬噸,而且70%的海廢集中在10%的海岸上,不僅確實掌握海岸廢棄物全貌與污染熱區,也可有效分配與引導政府或民間淨灘資源(10)。2016韓國簡化這套系統的指標與流程,現場可直接以手機app上傳數據,大幅縮簡調查所需的人物力,30位調查人員在8天內快速普查382個觀測站,含蓋1%海岸線(韓國海岸線總長約四千公里),除了確認汙染熱點主要為南部密集的淺海養殖地區,也計算出60%的海廢集中於10%的海岸(11)。 3. 定點定期細緻分類:這類調查可視為國際淨灘ICC的進階版本,通常是政府主導、民間協力的國家級海廢長期監測計畫,為了取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數據,不僅對調查人員的素質與經驗有基本要求,分類也更為細緻。例如韓國的國家海岸廢棄物監測目前由中央的海洋水產部主導、濱海25個NGO協力,每兩個月於全國40海岸,故定100公尺的樣區調查,並使用100項的分類表格計數所有海廢(12)。在這項監測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學者Sunwook Hong曾在2017年來台分享相關成果,她表示2008年啟動長期監測不僅確立減少保麗龍浮球(水產養殖用)為國家級海廢管理計畫中的首要工作(13),9年來的數據更顯示相關鎖定養殖漁業的減量政策已發生效果,持續減少岸邊的保麗龍(14)。 4. 地理資訊綜合分析:這類調查不僅需要取得上述2與3類調查的海廢數據,更需要取得每一測站周圍更細緻的地理與社經資訊(如海岸座向、風向、坡度、底質、排水系統、現場人數、居住人口、道路資訊、腹地利用、教育程度與大眾交通普及率等)。澳大利亞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團隊擅長此類調查,正在透過大尺度的採樣與細緻的統計分析,找出不同海廢與各項地理因素的關聯性(15)。 臺灣的下一步,回答最關鍵的基礎問題        目前臺灣通過同儕審核、正式發表的海岸大型廢棄物學術論文僅有兩篇,均為小範圍、短期的採樣(16),雖然近年淨灘蔚為全民風潮,但絕大多數國際淨灘行動ICC的淨灘地點集中於北部與西海岸的都市周圍(17),顯示國人目前對於近兩千公里海岸線上最基礎的汙染現況(汙染總量、汙染熱點、汙染程度、汙染物組成比例)幾乎是全然未知。        當臺灣社會與政府逐漸以汙染治理的角度切入海廢議題(18),更凸顯海岸線上的基礎調查至關重要,發展國家層級、鎖定海廢設計的「快篩普查」、「定點定期監測」或是「地理資訊綜合分析」,將能客觀呈現各行政區域廣袤海岸的汙染現況、季節變化、污染途徑、汙染源與其造成的衝擊影響,不僅能讓海岸維護管理單位有效規劃清掃計畫,更能開展積極的源頭減量、大眾倡議與產業創新等政策作為,藉由科學數據中立檢視各面向施政成效,滾動修正海廢減量目標,以漸進的方式復原海洋棲地。        今年(2017)政府與民間都將啟動進階、大範圍的海廢調查計畫(19),期待能與臺灣各地愛海民眾捲袖彎腰、攜手合作,讓孩子們能在潔白沙灘上赤腳奔跑,魚群、鯨豚與海龜於透澈藍海中自在優游。   註解: 1, UNEP(2016), Marine plastic debris and microplastics ‒ Global lessons and research to inspire action and guide policy change 2, UNEP(2005), Marine Litter, an analytical overview 3, Rochman CM, Browne MA, Halpern BS, Hentschel BT, Hoh E, Karapanagioti HK, Rios-Mendoza LM, Takada H, Teh S, Thompson RC(2013), Policy: Classify plastic waste as hazardous. Nature, 494:169-171 4, Hardesty BD, Wilcox C(2017), A risk framework for tackling marine debris, Analytical Methods, 9:1429-1436 5, NOAA(2016), Point vs. Non-Point Water Pollu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 https://goo.gl/jBkX4Z 6, Browne MA(2015),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tranded Intertidal Marine Debris: Is There a Picture of Global Chan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7082-7094 7, van der Velde T, Milton DA, Lawson TJ, Wilcox C, Lansdell M, Davis G, Perkins G, Hardesty BD(2016) Comparison of marine debris data collected by researchers and citizen scientist: Is citizen science data worth the effort? 8, 荒野保護協會(2015), 淨灘成果下載,「愛海小旅行」, https://goo.gl/1tmFwd 9,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13年6月起每月固定於新北市國聖埔執行固定範圍之長期科學監測https://goo.gl/GRxJ3R 10, 日本国土交通省(2007), 全国海岸の漂着ゴミの実態調査, https://goo.gl/nFgkjf 11, 未發表數據, 私人通信 12, 韓國海廢資訊系統(2011), 國家海岸廢棄物監測計畫, https://goo.gl/3VuUtu 13, 韓國第二版海洋垃圾管理計劃(2014-2018), https://goo.gl/FfDb7M 14, 轉述Sunwook Hong於2017海洋廢棄物論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主辦)之發表內容, https://goo.gl/bpA52r 15,  Hardesty BD, Schuyler Q,  Lawson TJ, Opie K, Wilcox C(2016) Understanding debris sources and transport from the coastal margin to the ocean. https://goo.gl/KvgKQt 16, 胡介申(2016), 超越你丟我撿,臺灣潔淨海洋的機會與挑戰, 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論文集, https://goo.gl/wVPahY 17, 未發表數據, 來源為「愛海小旅行」網站上的歷年ICC淨灘成果, https://goo.gl/1tmFwd 18, 行政院環保署新聞稿(2018), 環保署攜手公民團體 首度公布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 https://goo.gl/JsNRMk 19, 行政院環保署(2018),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行動方案3.1:以研究監測掌握臺灣海岸/海洋污染狀況, https://goo.gl/rhuU5f  

推動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 荒野保護協會投入全面海廢調查

2018-02-13

      行政院環保署於今日(2/13)召開記者會,與荒野保護協會等關心海洋的環保公民團體共同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預告環保署已著手調查自來水廠跟海水裡的微塑膠含量並預告將限制塑膠吸管的使用場所,希望縮短達到「無塑海洋」的期程。        基於海洋廢棄物跨知識領域、跨地理區域、跨治理權責的複雜特性,無法僅採用單一層面的汙染治理政策。「海洋廢棄物行動方案」(Marine Debris Action Plan)已是世界各國對付海廢的最新趨勢,採用跨領域整合、公私協力的方式,凝聚利害關係人的共識與力量,不僅日本、韓國、英國與美國已公布相關國家級行動方案,歐盟、二十國集團(G20)等組織也相繼頒布相關政策指引。        環保署本次公布的「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是先由環保團體夥伴於「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 會議中提出初稿,再與環保署經過多次討論及評估可行之配套措施後正式向外界公布,不僅為「公私協力」合作執行政府機關重大政策立下新的里程碑,也使臺灣海洋廢棄物的治理跨出一大步。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行動方案的所有成員亦將攜手深入「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四大社會面向、透過十項策略、以「公私合作」為原則的 67項實際行動。荒野保護協會亦積極參與其中六項具體行動,除了現行的「#九月無塑生活」、「民間團體定期海廢監測」、「陸地到海洋跨國研究計畫」、「愛海小旅行-海廢資訊平台」;也主動認養全新的研究調查與國際交流等工作,例如即將與綠色和平等友團啟動的「全國海灘快篩調查」以及三月至美國聖地牙哥「第六屆國際海廢研討會」發表調查成果等。                 荒野保護協會連續10年在每年9月國際淨灘行動ICC時監測海洋廢棄物,已經累積了數百筆數據。但我們發現海廢影響的範圍跟程度遠遠超過想像,不是單純一年一天在固定一個海灘的調查就能全盤掌握。有鑑於荒野累積豐富的調查經驗與全台11分會的志工人力,將承擔"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裡的許多研究調查工作;例如去年曾在臺灣執行跨國海廢調查計畫,今年也將執行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全面普查全島各縣市的海廢現況,找出汙染的熱區。 【環保署新聞】環保署攜手公民團體 首度公布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 附件一: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簡報 附件二: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  

追本溯源 啟動海廢調查

2018-02-12

參與跨國海廢研究計畫 受澳洲研究單位(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與南韓、中國、越南、孟加拉、印尼、菲律賓、南非、美國等國合作,共同加入地表規模最大的海洋汙染調查計畫:「從陸地到海洋」。來自5縣市、14人的調查團隊於高雄分會結訓,於兩周內調查高屏地區各種環境之垃圾分布(完成394個測線,含出海拖網、海岸、河川與陸地),並首次在高屏海域操作海面微塑膠的專業網具: Manta Trawl,取得台灣第一筆近海微塑膠調查數據。不僅有助於學術界釐清全球廢棄物進入海洋的輸送途徑,更學習國際最新調查法,規劃未來涵蓋全台海岸線的大範圍普查計畫。 官方民間攜手 治理海廢汙染 2017是全民瘋淨灘的一年,7月時荒野保護協會協調串聯全臺7個關心海廢的友會團體與環保署內 6個業務處室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在臺灣民間導入國際淨灘行動ICC的第17個年頭,嘗試以合作取代對立,攜手以汙染治理、源頭減量、有效移除等新思維處理錯綜複雜的海廢議題。經過4個月內7次會議交流,階段性的政策產出包含:2018塑膠袋擴大禁限用至十萬店家、2018濱海19縣市海廢科學監測。也持續溝通推動2018-2019海廢治理行動白皮書、2018公布一次性包裝減量時間表等海廢治理的里程碑。 show出妳/你的減塑生活法寶 首次發起網路活動【 #9月無塑生活 】,獲得16個NGO、5間企業熱情響應,超過 7 百則臉書貼文分享"減塑四寶",估計2.3萬人關注並減少26 萬件的一次性垃圾。2017國際淨灘行動ICC則透過愛海小旅行(臺灣海廢資料庫)募集到全年共373筆ICC淨灘數據,2.6萬人參與 (較去年成長35%)。

2017淨灘行動後感-臺中松柏漁港

2017-12-13

環保海洋 文/謝舒涵〈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獼猴〉、圖/張智富(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藍鯨)                       海洋,對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也大都需要倚賴海洋。但海洋的急速惡化誰能看見?又有誰願意為此挺身而出?        和小鹿一起健走的那些日子,我們走過了各式各樣的海岸線。然而,唯一沒有改變的景象便是汙染海洋的罪魁禍首。成山成堆的垃圾肆無忌憚地霸佔著美麗不再的海岸線,代替了原本棲息於此的動植物,成了這一帶的霸主。有些隨風飄揚,有的則是以遭泥沙所覆蓋,更有許多你看不見的,很有可能在海洋上漂流,或許更進了海洋生物的肚裡。        今天你所造成的海洋汙染,會在某一天又回到人類身上。我們所吃的魚貨,都來自於海洋,而這些魚貨先前又吃了多少人為垃圾?這麼一來,只會一代一代的加劇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說,減少海洋之汙染必須從根本做起,並且需要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在親子團,每年都參與協會辦的淨灘活動。活動中,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為找回美麗海洋、海岸盡一份心力,就算自己的力量可說是微不足道。但只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怎麼微薄的努力,總會有它的意義之在。淨灘時,有紀錄長負責記錄下垃圾的種類和多寡,也有垃圾長忙分辨垃圾種類加以進行分類。不管有沒有分配到工作,所有人各司其職,為海洋努力,也為下一代努力。        生物正在死亡,海洋正在枯竭,地球正在毀滅。海洋就像一隻擱淺的鯨魚,無力脫身,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回不去的海洋。如果是人類,似乎也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再度惡化。就從現在開始,落實生活環保,還海洋、海洋生物他們原本應該擁有的。別讓今天你手中的垃圾,成了海洋的最大宿敵,一同保衛海洋。

2017淨灘行動後感-宜蘭無尾港

2017-12-13

文/吳爾柔〈宜蘭分會解說教育志工,自然名:紅頭山雀〉、圖/楊欣惠〈棲地管理部專員,自然名:星星〉        今年荒野的國際淨灘活動,宜蘭分會選擇了無尾港的海岸淨灘,到了現場看見綿延不絕的垃圾心情相當沉重,一小時的淨灘時間,有撿不完的破碎塑膠袋、吸管、飲料杯、瓶蓋、糖果包裝袋等…邊撿邊想著這些垃圾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海裡的生物吃了這些垃圾,我們又吃了海裡的魚、蝦,想到這樣的循環令人覺得很害怕。地球只有一個,生活環境也就這麼一個,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保護呢?真的好害怕以後要跟垃圾住在一起。        於是,我回顧起自己一天的日常,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往垃圾桶丟了什麼?才發現每天在早餐店喝一杯免洗塑膠杯加封膜的紅茶,使用一根塑膠吸管,一個月就製造30個飲料杯30根吸管的一次性使用垃圾,一年下來就是365個杯子跟吸管。看著沙灘上這些延伸到看不到盡頭的垃圾,心裡不免反省著這些垃圾是否也曾是我過去所使用過的呢?而地球上的人那麼多,經年累月的使用,最後會怎麼樣呢?        心理產生許多的疑問與擔憂,讓我當下決定開始使用環保杯裝盛飲品,去早餐店就用自己的杯子裝紅茶,這樣就能真正的落實垃圾減量,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這次參與淨灘活動,感觸很深,讓我明白了在這個腳步匆忙的時代,講求方便、快速,卻忘了背後所要承擔的代價。下次到海邊的時候,不妨帶個垃圾袋,停下腳步看看沙灘,撿撿垃圾,相信一定比單純去看海讓你內心感到更加的滿足!讓我們一起把減塑成為生活的日常吧!  

2017淨灘行動後感-台北場挖子尾

2017-11-23

圖、文/施盈枝〈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快樂魚〉                每年都來淨灘,今年特別熱!近年來,全世界氣候都在改變,今年會是最熱的一年嗎?還是只是一個開始?天空其實是有雲的,但是只有小小的一片白雲,實在檔不住威猛的太陽,在熾熱的太陽底下執行撿垃圾的淨灘任務,是對大家情與耐力的一大考驗!        步道邊小小的陰涼處,荒野的每位領隊志工都認真的為群眾詳細解說著關於信天翁、海鳥胃的故事。教育是改變一切的根本基礎,建立了正確的觀念,無塑生活才能從心出發!接著才能領取淨灘的工具,分發完手套、夾子、ICC表格,淨灘開始囉!沿著沙灘邊的土坡,參與淨灘的民眾緩慢的進入海灘,步行的沿途都能撿到垃圾,碎裂的塑膠片、寶特瓶、保麗龍、玻璃瓶、塑膠袋隨手可得,大型魚網、廢棄輪胎也沒少見。大太陽下大家彎著腰、低著頭認真撿拾、記錄著,希冀著為我們居住的環境盡一些心力!        垃圾從四面八方經由不同的管道進入了海洋,說海洋是垃圾最後的終點站也不為過,隨著烈日的曝曬、海浪的拍打,有些進了魚肚鳥嘴,有些被沖上岸遺留在沙灘,當然還有很多繼續在海上四處飄蕩。 經過淨灘夥伴的努力,一袋又一袋的垃圾漸漸被集中,短短一個小時的撿拾,共拾獲了583公斤的垃圾,很驚人的成果!        淨灘結束,一切就結束了嗎?不!這是一個起點,一個減塑新生活的起點。當我們在生活中製造了一個垃圾,把它丟進垃圾桶垃圾就會消失嗎?事實上,垃圾的旅程才正開始,惡性循環旅程的開始,唯有從源頭減少垃圾製造,才能有效減少垃圾產量。所以讓我們先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起,支持「無塑生活」,隨身攜帶環保餐具用品,先從自身減少塑膠垃圾開始做起,我們的改變,世界也會隨之改變,期待未來的海洋愈來愈乾淨!

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疼惜我們的海洋

2017-11-23

-2017年國際淨灘行動 海之荒市集- 文/陳乙萱〈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大翅鯨、温彥翔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黃魚鴞〉、 圖/莊燿鴻〈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今年國際淨灘日台北場在挖仔尾海灘展開,除了首要任務「淨灘」外,現場還有「海之荒市集」,邀請來的響應單位都擁有”愛海無拒”理念,讓整個活動更加豐富有意義。喜愛大海的我當然不能錯過如此特別的「海之荒市集」,也藉此機會認識了許多這些各自努力傳達守護海洋理念的夥伴們。        「My Glück」的作品著重於使用有機棉布料,製作出可愛的海洋生物零錢包、吊飾;而「鯨湯匙」則是選用木頭加工廠用剩餘料來刻製木湯匙、食器的品牌,這兩個手作品牌下的海洋動物,不只是外型維妙維肖,對海洋的溫柔、對環境的友善更是表露無遺。來自花蓮的「黑潮文教基金會」也熱情參與此次市集,帶著與鯨豚無數次邂逅所激盪出的故事,手繪的明信片、繪本以及關於黑潮的大小事,讓人不知不覺也開始嚮往花蓮的海。        還記得兩年前塑膠吸管誤入海龜鼻孔的事件嗎?從那時起我就注意到了「QC館」的不鏽鋼吸管,材質上他們的選擇較為安全用的也安心;另外「好日子agooday」精心研發出的Pockeat食物袋,解決了便當盒攜帶上的不便利,讓想參與愛護地球的夥伴更便利,不管每個人習慣的環保餐具為何,要記得減塑是以”減少非必要浪費”為初衷,來減輕環境上的不必要負擔。        另外有幾個攤位布置得很特別,「湧升海洋」的攤位前掛著兩顆大大的浮球,後方懸掛一塊漁網,他們是以永續海鮮、責任漁業為宗旨的漁產供銷商,在傳遞海洋保育觀念更是不遺餘力。原來是地方政府最近正在輔導流刺網退場轉型或是在每件流刺網上的標識清楚船名,以此來降低幽靈漁網與違規放網的發生。「山海精」 一位善於手縫布作生物的女孩,她與系上學妹合作,共同呈現了一個小小的生物展,介紹一種叫作「月魚」的深海「溫血魚」,可愛的月魚布偶、搭配一系列圖文及有趣的解說,生動地帶領大家認識這奇特的海洋生物。        最後一個攤位桌面上擺著許多海洋廢棄物還有些貼紙,上頭繪製栩栩如生的海洋魚類及可愛插畫,讓人最好奇想問的無非是為甚麼你會想在垃圾上畫畫阿?攤主說「廢棄的垃圾轉變成珍貴藝術品,除了衝突感外,更能省思與珍惜身邊的物品。」而「小乙子」的貼紙則訴說了許多個海洋生物與垃圾奮戰的小故事,藉由化腐朽為神奇的超能力再加上動人的插畫讓人為之驚嘆。        「海之荒市集」各個攤位風格迥異,卻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告訴身邊的人海洋面臨的危機,用自己的方式邀請大家一起為地球做些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