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地球又稱為藍色星球,因為其百分之七十的面積屬於海洋;包含多樣的生態系統,從河口、陸棚、岩岸、沙岸、珊瑚礁、紅樹林、大洋、深海到極區,多樣的棲地環境造就生物的多樣性。海洋,生命起始的棲地,其寬廣與富饒持續哺育這地球上的生物,從不間斷。人類雖然是陸地上的生物,但從遠古時代就以賴著海洋,濱海生活著,然而直到現在,對於海洋的了解仍懵懂,每天都有新的海洋生物物種被發現,同時,卻有更多尚未瞭解的海洋生物已從這個星球上消失。因此,保育海洋的行動以刻不容緩,海洋需要你我更多的關心與了解,讓這片藍色海洋生生不息。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730公里,具有各式各樣美麗有趣的生態系,然而身為海洋子民,大部分民眾對於海洋的認識,卻僅止於假日的遊樂與海鮮的饗宴上,殊不知由於人為產生的廢棄物,已經嚴重入侵大海,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並影響了我們的健康與安全。 邀請伙伴們一起加入海岸守護的行列吧!

乘著海漂垃圾去旅行——日本海洋廢棄物高峰會

2016-12-10

文/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海岸線是人類腳步的終點,卻是人造廢棄物旅行的起點,各種海漂垃圾離開祖國領土、穿越公海、突破另一國的海防重圍,在異鄉搶灘上岸。海洋廢棄物與溫室氣體、霾害有相似的跨國境特性,也讓國際交流格外重要。日本為臺灣的鄰國之一,由六千八百多個大小島嶼組成,若由海廢議題切入,觀察日本的地理特性,人口密度高且集中於海岸、河川短且急、東西岸發展不均,且與臺灣同樣位於黑潮與中國沿岸流的路徑上,讓雙方面臨相似的海廢議題。一年一度海洋廢棄物高峰會(Umigomi Summit)在日本海洋廢棄物議題的推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筆者有幸參加第13與14屆會議(2015-2016),分享所見之特色NGO與案例供臺灣借鏡。 JEAN(Japan Environmental Action Network) JEAN為日本全國性之社團法人,自1990年將國際淨灘行動(ICC)引入日本推廣;2003年舉辦首屆「島嶼廢棄物高峰會」,邀集深受海廢困擾的離島代表與會,並在第四屆發展成全國性的「海洋廢棄物高峰會」,每年在不同地區與在地政府共同主辦;2006年開始凝聚地方訴求進行國會遊說;2009年成功推動專法「海岸漂流物處理推進法」,新法釐清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並提供地方政府更多縱向與橫向溝通的指引與調查、移除的經費,NGO與學術單位則獲得更多的資源投注在教育推廣與科學研究。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發生後,廢棄物漂流至夏威夷、阿拉斯加、加拿大與美國本土西岸,促成日本政府與美加兩國NGO的交流與合作。廿多年來,透過ICC與海廢高峰會,JEAN扮演跨領域與跨地域組織串聯的平台,與日本上百個關心海洋廢棄物的草根團體、地方政府與學者專家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 Gulf of Alaska Keeper(GoAK) 阿拉斯加海岸線蜿蜒崎嶇、島嶼眾多、交通不便,許多無人海灣在歷史上可能從未有被清理過,每天卻不斷迎接與堆積北太平洋環流系統由東亞各國輸送而至的廢棄物。GoAK便是以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灣為據點,志在守護全世界最偏遠同時最脆弱的海岸。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異常巨量的海廢堆積,讓GoAK的淨灘活動除了人力,還需要電鋸(鋸斷漂流木以清理卡住的海廢)、橡皮艇、工作平台船、拖船與直升機,因為每次任務所費不貲,志工們的自我要求是單日最少清理25個太空包(約25立方公尺),13年來已在1,400哩的海岸線上移除150萬磅的廢棄物。2015至2016年受日本政府資助91.1萬美金清理51萬磅海嘯產生的廢棄物。面對許多質疑末端清掃不如源頭減量的聲音,創辦人ChrisPallister向筆者表示他也知道問題在製造端與使用端,但就像有人吃完飯把碗盤堆積在水槽不清洗,總要有人出來收拾人類捅出的爛攤子,而他們就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移除大量海廢,恢復天然的海岸。 在地守護的力量:琴引浜 京都府京丹後市的琴引浜在特殊的地質與海浪的淘洗下,沙粒含有高比例石英顆粒,步行在沙灘上可以聽到腳下發出「啾啾」的聲響,因此被稱為「唱歌的沙」。伴隨海景溫泉、手染和服與特色民宿,琴引浜成為夏季熱門觀光村落,但任何雜質與汙染都曾經讓沙灘停止歌唱。30年前在社區耆老的號召下,居民組成淨灘志工隊,定期清理各地的海漂垃圾,另一隊植樹志工則致力維護海岸的松樹林,避免水土流失汙染沙灘。1997年一場嚴重的船隻漏油事件讓沙灘蒙塵,清除後志工們發起了第一屆「赤腳音樂會」,口號是「你撿的垃圾就是門票!」,記取歷史的教訓與潔淨沙灘的美好。而為了避免菸灰混入沙礫讓「唱歌的沙」走調,琴引浜於2001年成為全日本第一個禁菸沙灘。 海廢與地方民生經濟議題的結合 兩屆會議均獲得地方政府長崎縣五島市與三重縣伊勢市與在地NGO的完善行政支援。本屆會議尾聲時在伊勢灣內的答志島上舉辦淨灘,除了兩百多位島民與鄰近縣市民眾熱情參加,省長、市長與民意代表亦出席淨灘後座談會,均表示海廢對觀光與漁業的重大衝擊,而為了應對鄰近縣市河川流出的垃圾,也組成跨縣市的工作小組共商對策。會議訊息也即時在地方報紙與電視新聞曝光。 中央政府權責劃分與參與度,官民合作緊密臺灣海洋廢棄物問題在中央機關環保署內的業務權責可簡單區分為環管處(海岸垃圾)與水保處(水下垃圾),而日本則是在環境省>水・大氣環保局>水環境課>海洋環境室之中,設置海洋廢棄物業務承辦人,負責整體海洋廢棄物(包含海岸、海面與水下)相關事務。兩屆會議中,來自環境省官房審議官(應相當與我國環保署參事)與海洋廢棄物承辦人,除了業務報告,也積極融入社區淨灘活動與小組討論之中,顯示對議題的重視。 會場中展示各地方政府環境部(相當於我國縣市環保局)海廢調查、移除成果與教育文宣,也可看見各地河川、海岸清掃志工隊伍的細緻分工。在日本河川廢棄物也是重要議題,許多河川流域都有社區發起的定期清掃活動,顯示環境守護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 議題認知與過度包裝問題 相較與臺灣環團的生活減塑、盤點塑膠足跡與零廢棄等源頭減量訴求,許多日本團體僅強調「參加淨灘的人就不會再亂丟垃圾」。兩屆淨灘結束後,地主單位均提供民眾多層包裝的塑膠盒餐與鋁箔包飲料,雖然現場志工用心協助垃圾分類,但仍產出不小於淨灘成果的可觀廢棄物。相較於臺灣許多環保團體與公部門積極倡議在會議活動與辦公室鼓勵自備環保餐具與減少一次性廢棄物,自備餐具的民眾仍相當少見,亦可能與傳統飲食文化或衛生習慣有關。  

在親子團與大海之母相遇——從親海到愛海

2016-11-08

文/林千地(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奔鹿團草原鹿,自然名:非洲象) 清晨初光,白色的光芒慢慢的映入眼前,小鹿值星官徐易廷(自然名:葉翅螳螂)帶領我們在觀汐平臺的「綠色隧道」裡晨跑,清晨的微風在黃槿林輕撫著我們的臉龐,也吹走心中湧起的緊張感。我們彼此有說有笑、自在地跑著,就像一群奔放的鹿群! 接下來,團長李淨榆(自然名:仙丹)帶領我們漫步在海邊,我們一邊走一邊看著海浪的潮起潮落,聽著海風跟我們說的小祕密。我們以靜默的方式與大海之母打聲招呼:「我們今天要來打掃海灘,希望活動順利進行,讓大海更加乾淨!」 這次由我擔任小組長,所帶領的民眾是宏遠紡織的員工,我先介紹如何進行ICC 國際淨灘和海灘塑膠微粒篩檢,並說明我們這組負責撿拾的垃圾類型是塑膠瓶蓋和塑膠瓶,民眾們就按部就班開始進行淨灘活動。在這裡我要給參加的民眾、我的隊友和我自己一個大大的掌聲,他們的認真態度讓我感到難以望其項背。我想這應該是需要我們心中努力地想表達愛海的心意,和他們也強烈地想為大海做一件好事,兩者兼具才能造就的成果吧! 淨灘結束後,我們引導民眾進行淨灘後的生活反思,如下: 淨灘時看見哪些垃圾? 它從那裡來? 我生活上可以做什麼改變? 牙刷。 飯店用完丟棄。 下一次去飯店時,自己攜帶牙刷。 生活中如何減少或不用一次性塑膠? 出門消費或用餐要自備環保餐具和環保袋。買東西前應該要先想是「需要」還是「想要」,再來消費。 塑膠微粒的旅行? 塑膠製品→ 被海水拍打→形成塑膠碎片→被海水拍打→形成塑膠微粒→小魚吃了塑膠微粒→大魚吃小魚→人吃大魚。 今天的淨灘結束了,耳邊傳來一首熟悉的歌,「大海啊!大海啊!是我成長的地方……」,我回想四年來在荒野親子團曾經參與過的各項海洋守護活動。 四年前,我進入了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炫蜂團。當時我只是一位天真年幼的小學生,並不知道大自然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什麼是淨灘,更不知道海洋面臨的問題,甚至連環境議題是甚麼都不知道,只知道要去撿垃圾,也不知道海灘上有這麼多垃圾和塑膠微粒。親子團團集會的活動,讓我用心、用眼、用五官感受,為什麼我們今年撿了這麼多垃圾,明年卻依然有這麼多垃圾在海灘呢?這樣的海灘是大家想要的嗎? 當我加入南一奔鹿的大家庭。我也慢慢的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海洋守護活動:暑假時,我加入了荒野臺南分會的「少年影片導讀志工」,剛好第一次導讀的影片就是海洋影片。當時我負責導讀了「太陽之北」與「深夜之後」這兩部影片。 其中「太陽之北」描述了兩位年輕人在挪威度過冬天,從事他們最喜歡的衝浪活動。這兩位年輕人在當地撿了滿滿的垃圾,但那可是一個無人海灘,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垃圾?其實是因為全球有許多的海流,會帶著垃圾環遊世界。因此當你在海邊丟下一個垃圾時,其實在全球都有機會看到這一個垃圾。 而「深夜之後」是一群為海洋永續發展而努力的人;有無毒養蝦業者、不賣底拖網大小通抓的魚店老闆、依據魚類生長季節設計菜單的廚師。看到這些人守護海洋的方式,不禁讓我思考:即使食用海鮮,我們是否也有方法可以讓海洋永續發展?如果一直吃稀有的魚,有一天牠可能已經不再是「稀有」,而是變成「沒有」。影片結尾的一句話讓我十分感動:「親海,愛海,你自然就會去保護她!」 在荒野親近海洋的經驗有許多,例如:參加「徒步海洋達人」——段成龍叔叔(自然名:白楊樹)的親海小旅行,當一群小孩看到那一大片的海洋時,就立刻脫下鞋子,奔向大自然的懷抱,我想這就是所謂親海,思海,愛海;在奔鹿團集會,導引員張榮哲叔叔(自然名:蜘蛛)設計了一個青春夜行的活動,我們從鹽水溪下游走到出海口,再走到鹿耳門,這個活動讓我們看見,河流與大海之間的連結及相關的環境議題(消波塊、遺棄的蚵棚和許多垃圾……)。 四年過去了,我從親海到了解海洋,從行動到帶領引導反思。參加了這麼多海洋守護活動,下一步要做什麼?現在雖然還不知道,但是我永遠知道,我一定是朝著「親海、愛海、思海」,讓海洋更加美麗的角度去努力的!

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

2016-10-07

文、圖/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 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臺灣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於2016年9月3至4日圓滿落幕,荒野保護協會受邀於大會發表專題演講《超越你丟我撿?潔淨海洋的挑戰與機會》,與會之產官學民各方代表也通過「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2016 Call for Actions on Sustainable Ocean)」,為臺灣的海洋事務發展提出37個政策方向和具體行動。本期荒野快報節錄其中與協會關注之海洋議題相關的兩大政策面向中的12項建議,特別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汙染在本次大會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   整合事權,潔淨海洋環境 (1) 以區域的觀點,整合海洋環保事權,由環保署統籌規劃,訂定〈海漂垃圾處理方案〉,協調整合交通部、內政部、農委會、海巡署等機關,加速推動潔淨海洋之整合事務與具體作為。 (2) 結合相關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力量,籌措適當經費,研究設置「海洋廢棄物專案辦公室」,釐清海域污染之來源、組成與影響,訂定海域廢棄物清理標準作業程序,以及海域各類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再利用辦法,使廢棄物成為資源。 (3) 儘速制定與公布限塑政策,加強民眾宣導,訂定有效辦法,以提高塑膠袋使用費用、限制民眾使用塑膠產品,並加速抑制塑膠微粒之海洋污染。 (4) 參酌國際海運或港口的相關公約規定,研究制定《水域清潔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或增修《海洋污染防治法》,以減少臺灣海域及港口之污染。 (5) 由交通部協助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推廣工業港、漁港轉型為「綠色港灣」,並建立船舶型式、動力及電力系統、能源效率、燃料淨化、岸電使用、管理及設備操作等綠色船舶規範,以及國際通用的船舶綠色產品標準。 整合規劃,建立海域秩序 (6) 建議行政院確訂與公布預定進程,加速整合相關人力與資源,以宏觀格局,依法成立「海洋委員會」及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國家海洋研究院等附屬機關(構);或儘速邀集相關部會研商,積極立法,推動設立「海洋部」,以建立我國功能完善的海洋事務主管機關,從而引導國家海洋永續發展。 (7) 將「海域空間規劃與管理(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列為海洋與海岸管理政策的主要內涵,並以生態系統及永續發展為基礎,釐訂整合性海域空間永續發展推動策略,作為不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海域空間規劃利用之指導原則。 (8) 編列充裕預算,積極進行整體性、長期性海域資源調查,建立科學用海之生態與環境基礎資料,作為《國土計畫法》、《海岸管理法》及未來海洋資源地區與海域空間規劃管理之依據。 (9) 儘速研究制定《海域管理法》,依據海洋自然與人文屬性之基礎調查,進行「海域功能區劃」,建立海域多元使用之新秩序;並由行政院建立海域多目標使用整合協調之平台與競合處理之機制,優先解決海上風場與漁業、生態保育及海洋環境保護間之衝突。 (10) 海洋及其資源為國家所有,人民依法取得使用權,惟政府應建立民眾與權益關係人參與機制,維護既有合法權益、傳統漁業及原住民傳統用海,促進海域永續利用與管理,建立共存共榮之友善海洋環境。藉由國內外海岸管理案例,致力宣導海洋保育之重要性,踐行資訊公開原則,並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權益關係人之溝通,以落實《海岸管理法》的保育、防災及永續利用之目標。 (11) 海洋能源包括風力、潮汐、海流和溫差等,其開發涉及繁複法令和不同機關,相關部會應研商簡化其開發申請與審議之行政流程,並研究解決未來《國土計畫法》、《海岸管理法》、《環境影響評估法》及海床鋪設電纜等審議作業之重疊性。 建議 (12) 依據本次研討會專家意見及國際趨勢,我們建議政府相關機關應重視下列議題,擬定推動計畫,組織國內研究群組,並加強國際合作,作為臺灣邁向國際合作、共同解決區域問題的重點計畫:一、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之研究(Study on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二、塑膠廢棄物之抑制(Control of plastic waste); 三、海洋能源及離岸風場之發展(Development of ocean energy and offshore wind farm); 四、水下文化資產之保存(Preserva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五、海洋保護區網絡之建構(Establishment of MPA network);六、永續漁業之合作(Collaboration for sustainable fisheries)。 (2016年9月4日「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所有與會者一致通過。)

沙灘上,要抓寶還是撿垃圾?——淨灘直擊的寶可夢現象

2016-10-07

文、圖/溫郁琳(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溫帶雨林) 給 親愛的寶可夢訓練師: 抓寶的同時,自己垃圾不落地,也順手帶走海岸上的垃圾…… 讓神奇寶貝們在美麗的海灘跑跳(Gotcha)! 讓眾訓練師們在潔淨的海灘冒險(孵蛋)! 風靡全台的「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GO)」遊戲,讓宅在家中的現代人走到戶外。但是,身為神奇寶貝訓練師的您,抓寶的同時,是否讓自己的垃圾落地了?還是,有順手帶走沿途的垃圾呢? 九月的週末在新竹南寮漁港辦理的淨灘活動,我們直擊到了寶可夢訓練師奇景。天候不錯的上午約七點至八點,此處群聚了許多民眾,捧著手機漫無方向地遊走著。由於民眾的數量遠遠多於淨灘報名人數,讓當天淨灘活動上演了一場不尋常的畫面:沿著海岸線上的堤防,沙灘上是組成小隊行動的淨灘夥伴,拖著大大的垃圾袋,低著頭默默撿拾、分類垃圾;另一端的草地上,是為數眾多的訓練師緊握著手機,低著頭以緩慢速度在人群間相互穿梭。 同時,我們透過「淨灘達人LiveShow.海洋靠你救」Facebook 直播活動傳遞第一線的觀察,因為再多的文字說明也抵不上真實影像的衝擊。這項活動是為了鼓勵每位關心海洋的個人,透過臉書直播功能,以自己的視角與影響力,帶領關注荒野Facebook 專頁的11 萬名粉絲們從不同角度認識、瞭解淨灘。目前活動仍在進行中,歡迎前往活動頁面,瞧瞧我們在南寮漁港直擊一幕幕海邊撿不完,陸上又繼續丟的景象。 沙灘上的垃圾 陸地上的垃圾 所以,踏上沙灘的我們,要抓寶還是撿垃圾呢? 我們肯定寶可夢的魅力,讓許多民眾展開行動走出戶外;更期待神奇寶貝訓練師們可以真正地觀看身處的環境。跳脫虛擬的趣味,面對真實的現場,好好思考如何與自然生態相處,而不是在虛擬載具中構築另一處美好世界。

2016國際淨灘行動——愛海無距

2016-09-10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零距離出發,找回赤腳奔跑的美好沙灘 最新研究(註1)顯示,全球海灘上塑膠垃圾的密度是海底的29 倍,更是大海表面的兩千倍。海岸線像一台不用插電的吸塵器,透過潮汐與波浪的日夜推移,讓漂浮的垃圾不斷堆積在沙灘上。原來我們不一定要辛苦航行到太平洋中心打撈稀薄的塑膠碎片(註2),與海底與海面相比,海岸是人類最容易到達的海洋環境,讓「淨灘」成為每個地球人是守護海洋最直接的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持續響應國際淨灘行動,活動主題為「2016 愛海無距」,訴求大多數臺灣人與海的直線距離都少於50 公里,鼓勵民眾前往家鄉的海岸,找回那片可以赤腳奔跑的美好沙灘,讓海洋生物優游的大海。 今年淨灘與去年有何不同?以下是與「2016國際淨灘行動——愛海無距」一起推出的新資訊: (一)「關於淨灘的二三事」網頁 淨灘對某些夥伴就像打掃家裡客廳一樣簡單,但多數民眾仍對淨灘充滿陌生。今年荒野官方網站上將淨灘相關的常見問答、操作流程與教育資源整合在「關於淨灘的二三事」網頁,用清晰簡單的五步驟,讓你/妳第一次淨灘就上手! (二)「愛海小旅行」手機版網頁上線 你/ 妳有用過「愛海小旅行」來揪團淨灘、上傳淨灘圖文心得或海廢數據嗎?去年6月網站推出後, 至今已收到150 張明信片與200 多筆數據。今年更新增「手機版網頁」,只要用行動裝置連上cleanocean.sow.org.tw,在海邊淨灘後就可以立即上傳呢!我們更邀請全臺各地的愛海達人(沒錯,不要遲疑就是你/妳!),發揮個人影響力,一同響應「淨灘達人LiveShow. 海洋靠你救」FB 直播活動,帶領你的親朋好友到現場,瞭解我們的海洋現況。 (三)新教案「我的垃圾足跡」與「微淨灘挑戰」 這是兩套適合各年齡層的互動教案,供全民下載推廣。我們相信淨灘只是關心海洋的起點,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只要在淨灘前後搭配適當的教案,讓參與者認識塑膠汙染與垃圾危機,我們不需要天天淨灘,而是在淨灘後展開每天的「減塑、加綠新生活」。教案下載 (四)海岸廢棄飲料杯調查 外帶飲料杯經常在臺灣海洋廢棄物排行榜的前十名,每年淨灘總是撿到數千個。背後的原因是臺灣有1 萬6 千多家飲料店、1 萬家超商、1萬家早餐店、9 千多家餐飲攤販、1 千家連鎖咖啡店與1 千家連鎖速食店,近四萬個店家每年提供千萬名消費者約15 億杯的茶飲、果汁、咖啡、豆漿與汽水。有沒有更積極的方式可以減少飲料杯廢棄之後進入海洋呢?今年荒野保護協會與相關環保團體合作,在特定場次淨灘將執行「海岸廢棄飲料杯調查計畫」,依現行食物容器回收法規分類,分別計算海岸上紙類、PP、PS、保麗龍、PLA 與複合材質六種飲料杯的數量,希望能獲得更準確的數據,做為規劃改善方案的依據。 荒野的海洋大夢 淨灘是體驗海洋塑膠汙染與全球垃圾危機的最佳活動,這個問題的源頭錯綜複雜,涉及生產、消費與廢棄物管理,真正切中核心的改善方案需要產業界、消費者與政策法規三方面的跨領域合作。因為有你/ 妳的行動支持,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以淨灘與海洋廢棄物監測為基礎,匯集民間守護海洋的聲音,創造企業、民眾與政府三方的對話與合作。 延伸閱讀: 荒野各分會9至10月的淨灘活動(部分場次仍有名額) 荒野海洋十年大夢(短片) 註1:英國環境顧問公司Eunomia 於2016 年出版報告Plastic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比較不同海洋環境中的塑膠密度:每平方公里海面漂浮的塑膠密度小於1 公斤,相較之下海灘上的塑膠卻高達每平方公里2,000 公斤。報告下載 註2:荒野快報第287 期〈誰來幫海洋大掃除?〉

超越你丟我撿,臺灣潔淨海洋的機會與挑戰

2016-09-10

文/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前言 一、海洋廢棄物——日漸升溫的國際議題 海洋廢棄物(marine litter)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定義為「遭人為處置、丟棄、或遺棄進入海岸或海洋環境的任何持久性、人造或加工的固體」,為近年全球關注之重大海洋保育議題,其中又以進入自然環境後不斷破碎,但生物分解緩慢的海洋塑膠廢棄物(marine plastic debris)影響最為深遠。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對人類而言不僅是道德上的負面觀感,也造成社會、經濟與生態各層面實質的重大損失,其中生態衝擊方面又對特定海洋生物類群(海龜、海鳥與海洋哺乳類)的生存威脅最為嚴重。而國際上針對海洋廢棄物解決對策由2011 年國際海洋廢棄物會議(5IMDC)對陸地、海洋來源廢棄物的減量與移除策略,逐漸發展為改善廢棄物管理系統、建構塑膠產業的封閉循環體制等更高位的討論。而基於海洋資源共享與廢棄物跨域漂移等特性,相關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也提出具體的工作計畫與目標,如東北大西洋各國組成的OSPAR 委員會所提出「海洋廢棄物區域行動方案」、歐盟海洋策略框架指令下的「良好環境狀態」。2015 年聯合國更將海洋廢棄物編入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內,關於生產、消費與海洋永續發展的條目之中,並由UNEP 下的全球海洋垃圾夥伴協議(GPML)發佈調查報告與政策指引。 二、臺灣的海洋廢棄物- 現況分析與相關研究 以地裡環境而論,臺灣位於亞洲東南緣、北太平洋西側之島嶼,本島海岸線長度約1,200公里,東部外海即為世界第二大洋流黑潮之流域、北岸與西岸冬季常受低溫的中國沿岸流輸送、西南側夏季則受溫暖的南海海流與黑潮支流影響,此外更有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大小島嶼86 個。因此臺灣海岸周邊水域內除了內部陸源性的廢棄物,更有航運、漁業行為產生的海洋來源與其他國家漂流至此的廢棄物。 就民生層面觀察, 臺灣人口2,300 萬,95% 居住於中央山脈以西,並集中在6 個直轄市(70%),近50 年隨著工業化、都市化與服務產業的發展,驅動更方便即時的消費市場。例如臺灣連鎖便利商店數量超過1 萬家、餐飲攤販9千多家、飲料店總數1 萬6 千多家。蓬勃發展的零售通路與餐飲服務業,讓多數居民在一日任何時段均能迅速獲得各式飲食服務與民生消費。若轉換視角,臺灣每年約產出180 億個塑膠袋、45億支寶特瓶、15 億個飲料杯與6 萬噸免洗餐具,均為用後即廢棄之一次性用具。由於成本低廉、廣泛使用與未妥善處理,讓此類物品被使用後容易由現有回收、焚化與掩埋的廢棄物管理機制逸出而進入戶外環境,一旦隨降雨循下水道、河川進入海域水體、或因海浪潮汐擱淺於海岸,即涉及臺灣海洋廢棄物的議題範疇。 臺灣海洋廢棄物過往的相關學術研究包含高雄市旗津區、新北市北海岸等地區性的海岸廢棄物短期監測;或針對牡蠣養殖之廢棄保麗龍浮球與沿近海小型漁船於海上產生之廢棄物提出管理方案;近日則有首篇以更微觀角度調查北海岸與基隆等海岸微塑膠(microplastic)的研究被發表。本文將以民間團體執行海岸廢棄物監測之數據分析為出發,嘗試釐清臺灣海洋廢棄物的可能來源、利益相關之產業、消費族群與主管機關,提供源頭減量之合作方案。同時為各縣市現存海岸廢棄物的減量與清除提供建言。 民間海洋廢棄物監測成果與來源分析 一、監測方法、數據之應用與其限制 臺灣民間系統性紀錄海洋廢棄物數據應源自於2000 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赴夏威夷參加國際海洋廢棄物研討會(IMDC),回國後引進美國海洋保育團體Ocean Conservancy 發起之國際淨灘行動紀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Data Card),陸續獲得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舟遊天下獨木舟俱樂部、台南市社區大學、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荒野保護協會等單位響應,透過志工淨灘活動時,紀錄各項廢棄物之數量,以及參與人數、海岸長度、廢棄物總重等量化資訊。為了降低操作困難度、鼓勵民眾自行下載使用,使用之紀錄表格經過數次改版,監測之廢棄物項目由40 多項簡化為現行之19 項。操作場域則以海岸為主,少數為濕地、河川與水下。至今(2016)已累積逾400筆數據、總參與人數超過5 萬人,於223 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清理超過127 噸的廢棄物。 由於主要操作者為一般民眾、環保志工、學生與家庭,而非專業研究人員,因此無法滿足固定時間、固定位置、固定抽樣面積與固定採樣人數等統計學上的基本需求,故難以將廢棄物重量或數量數據標準化後進行不同年度與地點之間的比較。但以「公民科學家」與「環境教育」的角度應用,此數據每年已被繪製成「海洋廢棄物數量前十大排行榜」或「不同材質與用途廢棄物之數量比例」等資訊圖表、動畫或學校教材,為臺灣環境教育者廣泛使用。在現場的操作過程中,淨灘者也能快速從雜亂無章的垃圾裡,得知該海岸的廢棄物組成,並體會海洋汙染與自身消費/丟棄行為的關聯性。 二、2015年度監測數據分析 圖1.2015臺灣民間海洋廢棄物監測,數量排名前十大之廢棄物與其數量,以及佔整理數據之比例。   2015年整年度15縣市、48座沙灘、81筆淨灘監測數據顯示,數量上之前十大項廢棄物佔整體有紀錄之廢棄物的83.6%。其中除了第二名漁業浮球與第十之名菸蒂,其餘8 項均與飲食與民生消費行為直接(如第四名之吸管)或間接(如第三名之塑膠提袋)相關(圖1)。若以各項目之主要使用材質區分,可發現臺灣海洋廢棄物在材質與數量上主要為塑膠(89.6%)、玻璃(7.6%)、金屬(1.4%)與紙類(1.3%)。以各項廢棄物之用途切分,則72.4% 之廢棄物與飲食行為相關(分別是54.0% 之飲料容器與吸管以及18.3% 之食品餐具與容器),其次依序為漁業(17.8%)、抽菸(6.3%)與其他用途(3.5%)(圖2)。 圖2.2015臺灣民間海洋廢棄物監測,依各廢棄物項目之「主要材質」與「用途」區分,在數量上之比例。 三、微塑膠密度調查 上述之海洋廢棄物監測的目標物尺寸設定為直徑大於25mm, 學界稱為大型塑膠(macroplastics), 而直徑介於1-25mm 之塑膠通常被稱為中型塑膠(mesoplastics), 更細小則稱為微塑膠(microplastics)或奈米塑膠(nanoplastics)。為進一步瞭解更小尺寸區間內的塑膠海洋廢棄物的密度與組成,荒野保護協會於2014-2015 年間嘗試執行四次「微塑膠密度調查」,密度最高的一筆數據顯示每平方公尺、深度五公分的範圍中,有高達5206 個、53.21公克、直徑介於1-25mm 之塑膠。數量上以保麗龍等發泡材質較多,與歷年海洋廢棄物監測數據中高居不下的漁業或養殖業浮球(發泡材質製作為主)吻合;重量上則以硬質之塑膠碎片佔比最高。值得注意的是,四次採樣均有採獲工業原料之塑膠原料顆粒(resin pellets),數量上之比例介於0.9-6.8% 之間(表1),顯示臺灣海岸亦受到初級微塑膠(primary microplastics)汙染。 表1.四次微塑膠密度調查之結果,以底線標示各分類的最高值。 四、外來海漂瓶罐調查 為釐清海岸上外國來源之海漂廢棄物與本地來源廢棄物之間的比例,荒野於2014至2015年間執行兩次外來海漂瓶罐調查。借助臺灣特有之資源回收標示規範,區隔國內製造、國內合法進口(均應標示四合一回收標誌)與異國海漂(無四合一回收標誌)之瓶罐,並利用商品條碼、產地標示與印刷文字判斷可能之來源國。2015年9月於新北市國聖埔沙灘執行之調查共收集臺灣在內九個國家、共623 個瓶罐,其中五成為本地來源,而中國大陸為最主要的外部來源(20%),其餘東亞各國亦與臺灣有地緣關係。若細看中國大陸海漂瓶罐之種類,可發現少數鋁箔包(4%)與鐵鋁罐(3%, 仍留有塑膠蓋確保漂浮性),此類容器與保有瓶蓋之玻璃瓶或塑膠瓶相比不耐長時間於海中漂浮,暗示其來源可能為船舶海拋(圖3)。 圖3.2015年9月12日於新北市金山進行之外來海漂瓶罐調查,顯示不同國籍(左)與中國來源瓶罐容器(右)之數量比例。 五、可能來源分析 圖4.臺灣海洋廢棄物來源分析 藉由以上不同調查方式獲得之海洋廢棄物分類資料,加上臺灣相關產業型態、民生消費習慣、廢棄物處理方式與地理位置等綜合資訊,可得知臺灣的海洋廢棄物主要有陸地來源、海洋來源與異國海漂三大來源,而各種廢棄物又依輸送途徑、特定產業或區域而分歧,有近20種可能來源。若配合全臺各地廢棄物監測量化數據,可以初步估計一般廢棄物佔整體海洋廢棄物數量上的八成,海洋來源中的捕撈漁業與海上養殖則佔剩餘之兩成。而異國海漂、事業廢棄物棄置與掩埋場逸散等來源因為採樣次數太少而不具代表性,但依據淨灘現場之經驗,可能僅在特定縣市區域或季節所佔比例較高,例如北海岸在冬季常漂來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來源之廢棄物,少數靠近特定掩埋場的淨灘則可能撿到製造日期30 年以上的廢棄物。 整體而言,臺灣海洋廢棄的來源複雜,約有八成為降雨逕流匯聚人類生活環境中逸散的一般廢棄物,其餘兩成為漁撈與養殖行為產生之事業廢棄物。但由於每件廢棄物出現在海岸時,已經歷若干時間與水體輸送,幾乎完全無法追查最初拋棄、遺失或丟棄(abandoned, lost or discarded)的汙染行為人,因此具有非點源汙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的特性。 六、利益相關者與政府權責機關分析 (一)一般廢棄物 雖然難以直接取締造與裁罰,但藉由以上資訊,可以逐步往源頭釐清臺灣海洋廢棄物之利益相關者,就佔比八成的一般廢棄物而言,可分別從「產業、消費者與政府部門」三面向切入。相關產業包含塑膠包裝材料製造業、消費性包裝商品製造業與其零售通路、提供外帶飲食服務之餐飲業與塑膠包裝回收業。就消費族群而言,相較於習慣以原始食材自行料理的民眾,此議題與三餐外帶或外食、手搖飲料與包裝食品的愛用者與其處理廢棄物之個人衛生習慣高度相關。就廢棄物管理面而言,中央環保主管機關行政院環保署曾公布「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整理中央與地方權責機關並提出多項改善方向。參考此份資料並就環保署內部權責分析,相關業務可能分散於六個不同處室(表2)。若跳脫廢棄物管理的侷限,相關地域與產業更可將議題延伸至主管河川與下水道之經濟部水利署、主管塑膠產業的經濟部工業局、主管食品包裝材質的衛生福利部與對外交涉之陸委會與外交部。 海洋廢棄物相關事務 環保署內對應的權責單位 相關法規 廢棄物管理與減量 廢棄物管理處 廢棄物清理法 提高資源回收率 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 相關基金管理辦法 下水道/河川/海底的廢棄物 水質保護處 海洋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海岸環境整潔(淨灘) 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 廢棄物清理法/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 預防性宣導減少丟棄行為 綜合計畫處 環境教育法 取締違法事件 環境督察總隊   表2.涉及海洋廢棄物議題之環保署權責機關與相關法規對照 (二)事業廢棄物 就佔比約兩成的漁撈與養殖廢棄物而言,利益相關者主要為特定漁撈產業(如刺網)與水產養殖業(如浮棚式牡蠣養殖)以及生產、進口或販售相關器具的企業,而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則為廢棄物清理法定義下之中央事業目的主管機關,有責任制定與執行漁業相關事業廢棄物的管理措施。而受廢棄漁具威脅最大的物種往往同時也是瀕危的海洋生物(如鯨豚與海龜),則涉及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其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 展望與建議 臺灣的海洋廢棄物來源近20 種,但主要為廢棄物錯誤處置後,因降雨逕流造成之非點源汙染,故不適用一般封阻汙染源的治理模式,應以持續性的源頭減量為目標,啟動產業、民間、政府三方利益相關者的對話與跨領域合作。 一、改良包裝商品設計 荒野保護協會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臺灣好基金會於2016 年舉辦「第一屆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除了展出20 間企業的50項友善海洋商品,會中也對企業與消費者提出四項「友善海洋設計原則」:1. 減少塑膠用量、2. 促進回收循環、3. 使用生物可分解材質、4. 潔淨水質與零廢棄。臺灣具有完整的塑膠產業鏈與研發創新技術,如果能刺激相關產業由現有環保、節能、有機或健康的綠色消費市場中,開闢出新的友善海洋藍色商機,不僅能減低臺灣包裝商品消費市場對海洋的汙染,對個別企業而言,此類商品在國際綠色貿易市場上也將具有優異的競爭力。(可參見荒野快報第287、289期) 二、創造塑膠循環經濟 臺灣因為政府推行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制度多年,民眾普遍有惜福愛物、資源回收的環保意識,業界也發展出不同材質的回收處理產業鏈。但海洋廢棄物主要材質:「塑膠」在廢棄後是否被回收的關鍵往往不是政策、民眾配合或技術,而是受石油價格波動與市場供需影響的回收利潤。一般而言,高價值的材質(如鐵鋁罐)逸散在環境與海洋中的機會較低,而全球每年生產3 億噸塑膠,26% 是包裝材料,其中僅有約10% 回收造粒後再製成同級或降級的產品,遠低於紙(58%)與金屬(70-90%)的回收率。但若消費者認同回收塑膠與再生紙有相似的環保價值,願意優先購買採用回收塑膠製成的產品,搭配「消費後塑膠之再生料驗證」相關認證與標示規範,除了能提高回收塑膠的價值、健全塑膠的循環體系、降低塑膠於環境中逸散的機會,更減少開採石油提煉新塑膠。 另一個促進塑膠循環的方式是提供消費者道德感之外的回收誘因,來降低商品被消費後可能產生的錯誤處置或丟棄行為。近日由看守臺灣協會規劃與倡議的「回收Web 3.0」便是希望透過政府建立的資訊系統,配合對製造業、回收業與消費者均有誘因的回收獎勵機制,突破目前: 低價資源物 = 低回收率的瓶頸,減少廢棄物入海汙染。 三、融合廢棄物與海洋保育的環境教育 「不要亂丟垃圾!」彷彿是國小整潔教育的口號,但卻是整體海洋廢棄物議題中每位消費者應承擔的基本責任。「減量、重複使用與回收」也是陳舊的教條,但隨著消費性商品與飲食產業的成長,人類處理廢棄物的技術卻沒有重大突破,民眾對於廢棄物仍應維持傳統且正確的3R觀念。「塑膠足跡」(plastic footprint)與「零廢棄」(zero waste)則因全球塑膠汙染與廢棄物過量,日漸受到環境教育者的重視。以上議題只談廢棄物或許沉重乏味,但潔淨海洋的教育意象卻可以為環境教育或海洋教育課程注入新的能量與活力,例如利用故事繪本與動畫「All the Way to the Ocean」宣導丟棄行為與海洋的直接關聯;帶領學童在社區水溝蓋彩繪「通往大海」與可愛海洋生物的標語;或是玩一場刺激的密室解謎。一場淨灘更可以不只是撿垃圾,而是規劃成一場富有環境教育意義的體驗課程,並延伸到盤點個人垃圾足跡或討論辦公室減塑方案等具體行動。 四、建立漁業廢棄物回收系統 由於海上取締違法棄置的執法能量比陸地更為薄弱,減少此類廢棄物的核心應在於漁民是否能取得便利或具有誘因的管道交付廢棄物。環保署應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 條指定沿近海漁業與海上養殖業為指定事業,商請漁業署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39 條 ,公告「漁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並協調地方漁政機關、海巡署安檢哨所與合法之資源回收或廢棄物處理業者,於各港口提供便捷的事業廢棄物收受設施,輔導漁民養成回收漁具之習慣。針對危險性高、棄置後即無法清除且數量足以汙染環境之特定漁具,可再認定為「有害事業廢棄物」。同時可參考歐盟數國與韓國做法,獎勵漁民出海作業時協助收集所見之廢棄物帶回港口棄置,共同成為海洋環境的守護者。 五、設置海洋廢棄物專案辦公室 海洋廢棄物追本溯源,可從海岸、河川、街道等環境一路上溯至包裝商品產業之設計與製造、消費者之使用習慣與丟棄行為、以及廢棄後之回收、焚化與掩埋等政策。面對來源如此複雜之非點源汙染,應由環境保護主管機關(環保署或未來升格之環境資源部)或海洋保育主管機關(規劃中的行政院海洋委員會與其下轄之海洋保育署)設置「海洋廢棄物專案辦公室」並充分授予跨部門協調權限,使其能匯聚產、官、學、民攜手守護海洋的各方資源與能量,以「源頭減量」與「有效清除」兩個面向,從廢棄源頭與海岸末端上下夾擊,方能創造實質的改善。 六、科學調查、政策發展與計畫性清除 面對海岸已存在且不斷蓄積的廢棄物,目前民間能量僅停留在都市周邊招募志工淨灘,或監測少數海岸之大型廢棄物,無法取得河川、海面、水體、海底與偏鄉離島的大型海洋廢棄物與微塑膠汙染情形,更不能掌握此議題對於觀光、航運、漁業、水產品食用安全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等重要領域的衝擊。上述專案辦公室應與海洋學術單位合作,透過科學調查釐清各縣市汙染之來源、分布、組成與影響。面對廢棄物跨域輸送(跨管轄權、跨縣市等問題),應促成跨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調會議,釐清責任與分工。而處理跨國海漂垃圾的問題時,更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善盡地球公民責任。 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已公布「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認定清除海洋廢棄物為各海岸管理機關之重要責任,並推動民間社團長期認養海岸,確保民眾淨灘時能獲得地方清潔隊的無償清運協助,已獲得濱海社區與善心企業廣泛響應;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更推出「我愛淨灘線上申請預約系統」,提供民眾自主辦理小型與單日淨灘活動時,便捷的行政窗口與完善的器材支援。 以上均是政府與民間攜手打擊海洋廢棄物的良好示範,但志工團體往往無法在高汙染區域執行有效的移除任務,相關海岸管理機關(如國家風景區或國家公園)也無法依循法定程序及穩定的經費來源聘僱專業人士執行常態之清除計畫。因此上述專案辦公室可參考農委會林務局針對有價林木公布之「處理天然災害漂流木應注意事項」與「漂流木處理作業手冊」、環保署水質保護處公布之「降雨逕流非點源污染最佳管理技術指引及技術手冊」、以及美國、日本多年之實務經驗,制定「河川、濕地、海岸固體廢棄物最佳管理技術指引」或「海洋廢棄物清除作業手冊」,如此民間環保團體、環境顧問事業與合法廢棄物清理業者將可從專業的角度,協助政府之淨灘規劃與清除業務。許多外島與離島地方政府利用居民繳納的垃圾處理費並不足以清理外來海漂垃圾,應透過海洋汙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與廢棄物清理法的修法,以非點源汙染的觀點增列海洋廢棄物的治理篇章,再由廢棄物處理、資源回收與水污染防治相關基金提撥經費,優先補助高汙染區域(如離島或河口)之地方政府、海岸管理機關與海岸認養團體執行有目標的海岸廢棄物清除、運送與處理計畫。 結語 海洋廢棄物已實質侵入臺灣水域環境,破壞各地海岸環境品質,不僅在道德觀感與視覺上造成民眾不適,更威脅特定海洋生物的生存,但對我國觀光、航運、漁業、水產品食用安全與海洋生態平衡等重要領域的衝擊仍是未知。臺灣四面為海環繞,潔淨大海應為每位國人引頸之盼。唯此議題涉及產業利益、民生消費與政策執法三個廣泛面向,需長遠規劃與謹慎操作,僅是利益相關者間的相互指責對現況將無助益。 期許全體國民因親海、愛海而產生海洋子民的認同感與自我價值,藉由「產業創新、公民守護、政策改革」三方之社會力量,共同減少廢棄物進入大海,留給子孫可以赤腳奔跑的潔白沙灘,以及魚群自在優游的透澈藍海。  

[海洋廢棄物行動教案-3] 垃圾食物包

2016-09-07

一、使用說明 「垃圾食物包」教案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製作與版權所有,免費提供淨灘、廢棄物減量等環境教育推廣活動之非營利使用。 教學目標:利用包裝生鮮食品/餅乾點心的食品外觀,吸引民眾駐足觀賞,進而體會一次性塑膠包裝等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製作方式: 淨灘時收集定廢棄物(如瓶蓋/吸管/菸蒂/保麗龍碎片等),簡單清洗後晾乾,裝入餅乾罐、生鮮托盤、喜餅托盤的容器中,可用保鮮膜包覆,增加擬真程度,也更耐用。 發揮創意,製作趣味與逼真的商品標籤,黏貼在商品上。 印製「你/妳的垃圾、牠的垃圾食物?」說明牌(B6) 可靜態展示或搭配相關教案。 二、教案下載 請點選本頁面最下方之附加檔案,包含教案(PDF格式)與食物標籤(jpg格式) 三、實際應用照片供參考

[海洋廢棄物行動教案-2] 微淨灘大挑戰

2016-09-07

一、使用說明 「微淨灘挑戰」教案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製作與版權所有,免費提供淨灘、廢棄物減量等環境教育推廣活動之非營利使用。 教學目標:透過趣味競賽的方式,讓體驗者對塑膠進入海洋後碎裂污染的問題留下深刻印象。再引導至源頭減量、生活減塑、零廢棄等個人環保行動。 教具:活動說明牌、容器或托盤x2、塑膠與海沙、鑷子、電子秤、計時裝置、海洋垃圾食物包罐頭或塑食餐盒 操作方式: 在限定時間內(如30或60秒),將海沙中的微塑膠碎片挑出、秤重。 分享與討論 二、教案下載 請點選本頁面最下方之附加檔案(PDF格式)   三、教學短片(器材介紹與教學示範) 微淨灘挑戰 器材說明與教學示範 from jasonrare on Vimeo.

[海洋廢棄物行動教案-1] 我的垃圾足跡

2016-09-07

一、使用說明 「我的垃圾足跡」教案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製作與版權所有,免費提供淨灘、廢棄物減量等環境教育推廣活動之非營利使用。 教學目標:引導體驗者計算每日飲食產出的垃圾,以及可能的環境影響。鼓勵體驗者挑戰自己日常習慣,嘗試有趣又不勉強的減塑生活。 製作方式:列印時選擇A4橫式、雙面、短邊裝訂(向左翻頁)、於長邊上方打洞裝訂;若重複使用建議護貝或裝入透明文件內頁袋。 其他教具:20個瓶蓋(每個約代表垃圾足跡20克)、裝瓶蓋的容器 操作方式:教學者將教學提示(灰色字體面)朝向自己並翻頁。請體驗者依自己的飲食習慣選擇,由教育者提供瓶蓋,結束後清點與討論。 二、教案下載 請點選本頁面最下方之附加檔案(PDF格式)   三、教學短片(器材介紹與教學示範) 我的垃圾足跡 器材說明與教學示範 from jasonrare on Vimeo.

2016愛海無距-國際淨灘行動

2016-08-10

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在每年9月份的國際淨灘日,於臺灣各地舉辦淨灘活動,邀請民眾利用「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在淨灘後登記撿拾到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透過親身實地參與重新瞭解海洋現況,並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所能做的改變。 除了淨灘行動之外,荒野保護協會也舉辦講座培訓淨灘導引志工,不僅能認識全球關注的海洋廢棄物議題,並熟悉戶外淨灘的操作流程。經過培訓的志工,將在當天的淨灘現場協助參加者操作淨灘紀錄表等工作,讓淨灘行動順利完成。 分會 淨灘日 淨灘地點 臺北分會 9/24(六) 挖仔尾沙灘 我要報名 桃園分會 9/24(六) 後湖溪口沙灘區 我要報名 新竹分會 9/24(六) 南海觀音亭 我要報名 臺中分會 9/25(日) 松柏漁港北側海堤 我要報名 雲林分會 9/25(日) 三條崙海水浴場 嘉義分會 9/24(六) 鰲鼓溼地 我要報名 臺南分會 9/11(日) 觀夕平台 高雄分會 9/24(六) 中芸海灘 我要報名/志工培訓報名 臺東分會 9/24(六) 加路蘭 我要報名 花蓮分會 9/24(六) 美崙溪出海口附近(北濱公園旁) 宜蘭分會 9/24(六) 廍後沙灘 我要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