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地球又稱為藍色星球,因為其百分之七十的面積屬於海洋;包含多樣的生態系統,從河口、陸棚、岩岸、沙岸、珊瑚礁、紅樹林、大洋、深海到極區,多樣的棲地環境造就生物的多樣性。海洋,生命起始的棲地,其寬廣與富饒持續哺育這地球上的生物,從不間斷。人類雖然是陸地上的生物,但從遠古時代就以賴著海洋,濱海生活著,然而直到現在,對於海洋的了解仍懵懂,每天都有新的海洋生物物種被發現,同時,卻有更多尚未瞭解的海洋生物已從這個星球上消失。因此,保育海洋的行動以刻不容緩,海洋需要你我更多的關心與了解,讓這片藍色海洋生生不息。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730公里,具有各式各樣美麗有趣的生態系,然而身為海洋子民,大部分民眾對於海洋的認識,卻僅止於假日的遊樂與海鮮的饗宴上,殊不知由於人為產生的廢棄物,已經嚴重入侵大海,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並影響了我們的健康與安全。 邀請伙伴們一起加入海岸守護的行列吧!

海鮮小偷!誰換了你碗中的魚

2015-08-10

文、圖/林于凱(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副理事長) 本文刊登於消費者雜誌408 期 (由100mountain 登山網贊助採訪經費,但不干涉寫作方向及內容) 最近衛福部針對市面魴魚抽驗,發現12件樣品100%是越南鯰魚,根本非地中海的高價魴魚;另外,知名的碧砂漁港漁市,前陣子也被揭露以低價的鰹魚假冒黑鮪魚賣,更早之前,亦曾發生消費者因為吃了油魚混充的鱈魚而導致腸胃不適的案例。我們要問,這些吃下肚的,到底是什麼魚? 魴魚到底是什麼魚? 魴魚原指的是地中海沿岸40~200米水深大陸棚或海床的魚類,因為肉質類似鱈魚,魚肉大片不夾雜魚刺,經烹調後很容易與醬汁融為一體,在法式料理中,屬於高級食材,一客魴魚排可要價上千元臺幣。另外一種也稱為魴魚的是日本的馬頭鯛魚(dory fish,俗稱多利魚),亦是每公斤價格超過400元新臺幣的高級魚。 然而,在臺灣300元吃到飽的火鍋店,卻有標示魴魚的魚片可以任意取用,這中間到底有什麼誤會呢?其實,臺灣的魴魚是養殖的越南芒鯰(basa,俗稱巴沙魚)。這樣的混充問題,在2011年富比世雜誌上,其實早已提到。這些來自嚴重汙染的湄公河三角洲的巴沙魚,因為開放式養殖(open cage)及管理不佳的結果,造成疾病的傳播,已對當地野生魚類造成影響。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早已禁止這種越南巴沙魚的進口了。 商家用巴沙魚當作魴魚,中間有多大的利潤呢?以日本馬頭鯛每公斤400元來計算,每片250克的「魴魚」成本是100元,但是如果以巴沙魚當作魴魚,每片250克的「混充魴魚」成本只要25元,賺夠大了吧! 顧客不識貨,賣家賺很大! 市場上的資訊不對等,就是商人獲利的空間,因此,當消費者無法判別產品品質,甚至連產品真偽都無法鑑別時,那麼「海鮮小偷」就會趁機出現。前陣子在碧砂漁港出現以鰹魚當作黑鮪魚幼魚販售的情形,便是因為當地屬觀光漁市,一般觀光客缺乏魚種辨識的能力,所以一尾價格不到100元的鰹魚,當作黑鮪魚來賣,可以賣到300~500元,還是有人買單。「但這在傳統批發市場,大概不太可能發生,因為來採買的都是有概念的魚販。」安平的魚貨批發商莊嘉榮這樣說。 以前要買魚,會上菜市場,跟熟悉的魚販詢問「今天有什麼魚啊?」、「有鮮否?」因為魚貨新不新鮮,一般人大概看不出來,但是魚販就清楚了。如果常跟同一位魚販買,見面三分情,應有足夠的可信度。現在,許多年輕一輩不是上超市,就是直接在網路購買,少了直接與魚販的交流,怎麼挑選一條好魚,只能憑標籤上的標示,「生產日期」、「保存期限」成了唯一的判斷依據。 「但是,標示的生產日期,是魚捕上來的時間?包裝時間?還是出貨時間?」臺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徐承堉說。某些網路上宣稱的現流魚貨,在內行人眼中來看,根本不是那種魚的生產季節,冬天的土魠夏天當現流貨賣,看了只能苦笑。 挪威鯖魚背部黑色紋路較粗,腹部無斑 臺灣花腹鯖的背部斑紋破碎 網路海鮮要注意 「因為消費者不了解,所以業者的行銷文案,可以寫得天花亂墜」。當魚貨已被加工包裝,操作的空間就更大了。以市售薄鹽鯖魚為例,有臺灣本土的花腹鯖,亦有從日本進口的白腹鯖及挪威進口的大西洋鯖。緯度地區較高(愈冷)的日本鯖及挪威鯖魚,油脂含量越高,口感較軟,相對來說,亞熱帶的臺灣產花腹鯖,油脂含量相對較低,肉質口感較粗。 一般而言,挪威大西洋鯖與日本白腹鯖的成本價在200~250元/公斤,臺灣產花腹鯖成本只有80~100元/公斤。但在網路上,卻有使用花腹鯖製成的薄鹽鯖魚,卻仍標示挪威鯖魚行銷販售的案例。如果業者只是「掛挪威鯖賣花腹鯖」,標價仍是花腹鯖價格,精明的消費者可以依價格做判斷。但如果,業者蓄意賺價差,無良的以挪威鯖價格販售花腹鯖,那消費者只能等拆開包裝時,才知當了冤大頭! 正牌海鮮 價格(元/公斤) 冒牌海鮮 價格(元/公斤) 價差 野生黃魚 2000 養殖黃魚 150 12倍 白腹仔 600~700 馬加 80~100 6倍 土魠 700~900 石橋 100~200 3~4倍 日本生干貝 1000~2000 腰子貝 200~500 3~4倍 櫻花蝦 1100~1500 尺尾青蝦 200~350 3~4倍 黑鮪魚 300~500 鰹魚 100 2~4倍 魴魚(馬頭鯛) 400 巴沙魚(越南芒鯰) 100 3倍 扁鱈 300~400 油魚 80~100 3倍 野生黃口鮸 550~650 養殖黃口鮸 150~180 2.5倍 挪威鯖/白腹鯖 200~250 花腹鯖 80~100 1.5倍 土魠魚羹沒有土魠魚,鮪魚罐頭是鰹魚 除了鯖魚,市面常見的低價魚混充高價魚的例子還有土魠魚。土魠魚是鰆魚的一種,其他長相近似的魚種還有白腹鰆(白腹仔)、馬加鰆(馬加)、竹節鰆(石橋),但價格可是天差地遠。目前均價最好的是冬季盛產的土魠(700~900/公斤),但有廠商以石橋(100~200 元/公斤)來混賣;另外,近年來白腹仔產量少,物稀價昂(冬季可達上千元/公斤),亦可能被馬加(80~100元/公斤)假冒。然而,一般消費者難以辨識其中的差異,且這類型的魚大多被切片販售,就連行家亦不一定有辦法分辨。 照這樣來推論,我們常吃的土魠魚羹,真的是土魠魚嗎?可能不是,有可能是石橋,有可能是旗魚,甚至是鯊魚肉!而市售的鮪魚罐頭,其實也很可能不是鮪魚而是鰹魚呢!然而,沒有市場規範,沒有抽驗DNA 鑑定,誰知道那是什麼魚? 在蝦類中,以櫻花蝦被假冒的情況最為普遍,同樣體型大小的還有刺蝦、白丁及赤尾青,刺蝦體色亦為紅色,但背脊處有刺,口感不如櫻花蝦,白丁及赤尾青體色偏黃白色,但若經「紅芶泥仔」一染色,就不容易分辨。但其實白丁體型偏大,赤尾青體型僅有櫻花蝦1/3,所以可以用體型大小作判斷,若一包櫻花蝦中大小差異甚大,可能是混摻的。 干貝的等級差異甚大,從日本進口的帆立貝貝柱一盒要價1,500元,但若是使用牛角蛤閉殼肌的腰子貝,通常經過澎發的過程,經過澎發的干貝,重量增加,但一下鍋便會嚴重縮水!價格僅有日本干貝的1/4。吃到飽店的干貝,則可能是魷魚製成的混充干貝,不同等級之間,價差都在2~3 倍之間。從日本來的原裝干貝,必定會有貝毒安全檢驗標可作辨識,但其他干貝產品,並未明確標示,建議消費者找放心的店家購買。 養殖及野生價差大 即使是同樣一種魚,不同的捕撈方式價差也會很大。例如養殖的鮸魚價格約在120~180元/公斤之間,但是野生的鮸魚價格可達2~3倍;野生黃魚數量更稀少,1公斤要價2,000元以上,但是養殖的,1公斤僅百餘元,價差10幾倍。此外,野生及養殖海鮮有不同的衛生及安全風險,應是價格以外的一大考量。 即使同一種魚,都是野生捕撈,但採用的捕魚法不同,價差也很大。以白帶魚來說,竿釣的通常魚表完整,鱗皮有光澤,所以價格在200元/公斤以上,但如果用拖網捕獲,因同一網中之魚體互相摩擦,鱗片會脫落,體表會受傷,僅能賣80元/公斤以下,價格相差很大。 國外的海鮮正名作法 日本水產廳對於水產品交易名稱有統一規定,生魚片用漁產品須標明水產名稱、原產地、消費期限、加工廠名等,一般鮮魚(除生魚片)標示名稱、原產地、養殖/解凍魚,還出了厚厚的手冊方便翻閱使用;個人或公司行號違反規定,都會被處以罰金,甚至拘役。美國則早在1993年就由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水產處發布,著重在國內用的市場名稱(Acceptable Market Name),目前更新到1,827種魚名,以協助廠商標明產品,是各國貿易商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參考。 反觀臺灣,目前僅有衛福部針對水產用藥的檢測,對於國內市場的水產品命名、產地標示等等,則完全沒有規範(反而是外銷日本的漁貨會有名稱/捕撈船名/捕撈水域的標示),導致臺灣成為國際上IUU(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非法、未報告、未受規範漁業)漁貨的最終落腳處,除了對於食品安全造成影響,也讓臺灣漁業的資源管理難以建立科學化管理的基礎。因為,沒有對於魚名/捕撈方式/產地的標示,根本連捕了多少魚都不清楚! 未來,在氣候變遷水資源匱乏及極端氣候下,農牧業生產將面臨嚴峻考驗,水產成為確保臺灣糧食安全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不論基於消費者權益/食品安全/資源管理的目標,政府都應設法建立水產市場的標示規範,讓消費者在充足的資訊下,選擇自己適合食用的海鮮;而水產名稱的統一,是讓資訊透明的第一步。讓水產正名,海鮮小偷退散! 美國FDA 針對海鮮命名的問題,特別訂出幾項原則: 在法律規章上通用的俗名, 可做為市場名(Market Name)使用。目前這類的俗名有:太平洋鱈魚、鰹魚、蟹肉、格陵蘭大比目魚、罐裝牡蠣、罐裝太平洋鮭、罐裝鮪魚、鯰魚。 會造成食品安全及市場價格上的錯誤判斷、誤導,或是字義上不符合該生物特徵、品質、價格及分布海域的海鮮名,不得被當作市場名。  在某一通用類群下(如:鮪魚、鮭魚、石斑魚)再做細分的,且已在消費市場慣用的海鮮名,可當作市場名。例如:黃鰭鮪魚、紅鮭、銀鮭等等。但像「pollock」及「cod」(臺灣皆稱為鱈魚)等雖屬同一類群,但市價差異太大的魚名,就必須做更清楚的區分。 根據生物學分類上所用的物種俗名,通常可作為市場名,除非法律上有明確規定。 若為首次進口海鮮,則以國際上通用名作為市場名,但不得違背原則2。 當以上原則皆無法適用時,可以新創名作為市場名,但不得違背原則2。例如:巴沙鯰魚(Basa Catfish)。 延伸閱讀:海鮮挑選原則可參照「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詳情請見荒野官網>棲地守護>海洋生態系  

NGO 的行動力+科學的證據= 改變的力量!

2015-08-10

聯合國2014年警告塑膠廢棄物每年造成海洋觀光、漁業、航運的財損高達130億美金,也對人身安全、生態平衡與食品安全造成重大威脅(註1)。「五大環流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全球海面上至少漂浮5 兆件塑膠碎片(註2)。2015 年的最新研究更顯示每年全世界有超過800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註3),當舒適方便的生活所製造出不會分解的塑膠物質進入自然環境中,將會全盤影響人類的未來。 今年是荒野舉辦淨灘、關心海洋廢棄物議題的第十年。經過進一步的調查,我們發現淨灘後每一平方公尺沙灘上仍有2,000片以上的塑膠碎片與微粒,無論是人力或機械都無法清理;每天的潮汐更不停推送新的塑膠上岸;繼續追查,某些海岸超過一半產品的都不是臺灣生產,顯示我們需要跨越島嶼的限制,與西太平洋,甚至全球的NGO一起合作! 「2015清淨海洋聯合研討會」為9月12日至14日為期三天NGO研討會,特別開放前兩日的講座,邀請所有喜愛海洋的民眾參加,共同聆聽來自國內外專家的精彩分享。歡迎您加入今年「愛海無懼」的帆船,和我們一起乘風破浪、共同守護地球上最廣大的湛藍棲地。 【活動名稱】2015 清淨海洋聯合研討會 【活動時間】2015.09.12( 六) 09:10-12:30、2015.09.13( 日)09:10-14:50 【活動地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國際會議廳(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 號)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 【合辦單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阿拉善SEE 生態協會 【贊助單位】阿拉善SEE 公益機構 【報名網頁】https://goo.gl/KA2AE6 【講師陣容】 Dr. Martin Thiel /北方天主教大學 海洋生物學者/智利 Lisa Christensen / Ecovision Asia 與Ecozine 雜誌創辦人/ 香港 Hiroshi KANEKO / JEAN(Japan Environmental Action Network)/日本 Dianna Cohen /塑膠汙染聯盟(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創辦人/美國 Doug Woodring / Ocean Recovery Alliance /香港 許祥瑞/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展中心/臺灣 註1:塑膠垃圾威脅經濟 聯合國:年損130 億美元 註2:全球海洋垃圾大調查 5 兆件塑膠成隱形殺手 註3:塑膠垃圾往海裡丟?科學家揭黑名單 中、美都在列  

成為海灘的小小守護者

2015-08-10

文、圖/蕭裕聖(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自然名:貓頭鷹) 其實這是個突發奇想的想法,因為每個禮拜六、日我都會帶著一家四口出外遊玩,玩 了一段時間發現從臺中以南好像已經都走遍了。今年5月23日星期,我突然靈機一動,利用林佩瑛(自然名:香蜂草)去擔任親子團小蟻團基本訓練志工時,我和兩位小朋友蕭敬學(自然名:抹香鯨)及蕭敬嘉(自然名:大翅鯨)商量:「我們去海灘撿垃圾好嗎?」他們倆也糊里糊塗都說好,其實我不清楚他們是真心回答,還是只是隨便回應。我們首次選定的地點在南部興達港火力發電廠旁的一處海灘,不是魚市這個方向而需從高雄永安進入。 為何會選擇這個海灘呢?其實是場無心插柳,有一天,我、抹香鯨及大翅鯨四處探險,突然發現這個地方,由於位處偏僻只有釣客才會到這兒,兩個孩子在這裡玩了30分鐘,與這片海灘培養了感情,所以選定此。 星期六當天,我們大約8點30分出發,大夥們準備了5個家用的小垃圾袋及棉手套,由於第一次行動怕準備太多、太大,做一次就嚇到沒有下次。出發後突然下起大雨,兩個孩子在車上擔心不知等會兒該怎麼辦?我提議先開車去看看吧!如果雨勢太大就當開車郊遊。沒想到一到目的地,老天爺真幫忙竟然停雨了,最後連烏雲也跑掉了,老天爺一定知道我們有做的決心。 因為海灘上的垃圾太多,加上我們僅帶了5個垃圾袋,因此此次「海灘消滅垃圾大作戰」的目標以塑膠類垃圾為主,以邊走邊玩的心態,總共花費約為80分鐘,以直線距離估算約走了100公尺,撿拾完後我們就開開心心地開車到岡山休息吃飯。我們3人討論了今天的心得,以下是節錄的對話: 大翅鯨說:「撿了5包垃圾,沙灘上還是這麼多垃圾。」 抹香鯨回答:「撿了5包垃圾,世界上就少了5包垃圾,不撿它永遠就在那邊,而且有可能還會增多。」 我說:「我們撿的5包不是垃圾是黃金,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他們倆都愣住不知如何接話。 我又說:「我們幫沙灘撿走垃圾,就是無形的黃金,對大自然是有益的,因為這些塑膠物就不會流到海裡,被海洋動物吃掉。」 貓頭鷹對抹香鯨及大翅鯨說:「我們都看過一部電影『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主角柯景騰有一段台詞:我想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因為有了我,讓這個世界,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而我的世界,不過就是妳的心。而你們今天所做的『海灘消滅垃圾大作戰』,就是因為有了你們,讓這個世界,而有一點點的不 一樣,這個世界需要的正是你們的心和行動。」 我會開始做這件事,起因是荒野給我保護環境的種子,雖然每個月親子團的團集會次數不多,因看到荒野的其中一項任務「關懷海洋永續」,啟發我去做一些實際的守護行動。 起初我相信要實現目標必須從戰略、戰術及戰鬥3個層面執行,由上到下是戰略指導戰術,戰術指導戰鬥,由下到上是戰鬥支持戰術,戰術支持戰略,也就是點連成線,線連成面的關係。「荒野的使命與目標就像是戰略(面)」,「個人的執行就像是戰鬥(點)」,所以必需先從每個人做起,不斷的執行(戰鬥),才能從局部勝利到全面勝利,完成最後戰略目標,就像小火光一樣,有許許多多的小火光集合在一起,就能照亮一切。 再者,我想要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些甚麼?從小到大不斷聽大人、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但聽過後有做嗎?沒有,大多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像古人說的「知易行難」。所以,我認為現在孩子們已聽了很多,聽的都是別人給的經驗與要求,故最重要的就是引導他們做,只要專注做一件有益的事且要持恆,讓他們從做的當中體驗出屬於他們本身最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給他的,這樣他們才能一輩子的記住,並有可能再次發揚光大。 另外,我也藉由此次的小活動做實驗,一家四口都成為白老鼠,實驗題目是「修補破窗理論的實際運用與效果」,現在我跟成員達成共識,每月挑選其中一個週六或日,利用上午1至2小時到海邊淨灘,我想試試在這過程中,當別人發現這片沙灘是有人在淨灘時,如果他想丟垃圾的時候,是否會制止不要亂丟;進而啟發他的心,也跟著我們一起做,即使他只撿走了一個垃圾都很好,因為對這片沙灘來說就少了一個垃圾。 期許全家能相互鼓勵並持之以恆,我也會有偷懶不想做的時候,就得靠家人的提醒、勉勵,激發一直想做的心,才能一直走下去做對的事。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因為有他們願意做這件事,才有小小的感想與大家分享、一起努力,為地球盡一份我們小小的心力。

2015愛海無懼:把恐懼留在陸地上,奔向大海!

2015-05-11

為什麼有人能毫無懼怕,張開雙臂悠遊於海洋? 他們沒有翅卻於浪端飛行、沒有鰭卻與魚群共遊、沒有鰓卻能潛入深洋。 恐懼,數千年來阻隔了人類與海洋;拋下成見,重回大海母親的懷抱。 5月.愛海小旅行 網站啟動:走,一起去淨灘! 熱愛大海的你,享受著海洋給予的美好,戲水、浮潛、衝浪、風帆、海鮮、慢步在細軟的沙灘,每一段與海洋的記憶,都豐富著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相信愛海的你,必定希望能永遠享有這樣的美景。在海邊遊玩的同時,不只帶走自己的垃圾,並舉手之勞撿起沙灘上的垃圾。對旅客而言也許只是小小的一公斤,而對荒野與海洋來說,卻是個重要行動與監測數據。現在邀請你,每次到海邊遊玩時,跟著荒野愛海三步驟,讓旅行更具意義! 5月23日.愛海小旅行:小琉球首發團 美麗的小琉球吸引了上百隻海龜定居,是全球少數能浮潛賞龜的小島,但一年超過四十萬人次的拜訪,讓海龜爺爺經常吃到無法消化的垃圾食物。5月23日是世界烏龜日,荒野開辦「愛海小旅行」淨灘首發團,邀請全民一起到小琉球幫海龜爺爺大掃除,並且用淨灘撿起的物品排列成彩虹海龜,守護海洋需要你的力量! 6月~9月.海洋影展 今年荒野海洋影展共有4部國內外影片,透過影像邀請民眾在面對浩瀚無垠的大海時,不要因陌生而感到畏懼,而是以謙卑的心學習與海洋做朋友,跟隨影片中的愛海人士一同瞭解、擁抱海洋。愛海,無所懼怕。 6月8日.世界海洋日 聯合國公告在海洋日時,邀請地球人想想自己與海洋的關聯,從血中的氧到太平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從杯裡的水到雲雨河海的亙古循環,從桌上的魚到黑潮中搏浪的漁人。恐懼可以被放下,因為海早已在我們生活中,更因為如此,守護海洋就從生活開始做起,參加一場愛海小旅行、看一場海洋電影、開始減塑加綠新生活,更多生活中愛海無懼的小行動。 9月12~14日.海洋減塑聯合研討會 根據「五大環流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全球海面上至少漂浮5兆件塑膠碎片。聯合國也於2014年警告塑膠廢棄物每年造成海洋觀光、漁業、航運的財損高達130億美金,對人身安全、生態平衡與食品安全造成重大威脅。世界各國的海洋保育者將分享激勵人心的經驗與案例,並邀請臺灣海峽兩岸的環保團體、國內外知名海洋行動者,一起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攜手,共同恢復清淨大海! 9月19日.國際淨灘行動 2015年研究估計,全世界每年有800萬噸的塑膠躲過回收、焚化與掩埋三道關卡,跟雨水一起溜入茫茫大海,成為無法被分解的無敵物質,慢慢破裂成奈米尺寸的微小碎片,汙染每一片沙灘。「淨灘」超簡單,卻是守護海洋、終結塑命的最佳行動,也是一堂深刻體驗的環境教育課程,讓我們與92個國家的64萬人一起攜手,響應地表最大的海洋守護行動。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 贊助單位|阿拉善SEE基金會   延伸閱讀: 「2015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倡議」網站 「愛海小旅行」網站  

你的方便就是我的不便——沖繩如何對付海漂垃圾?(上)

2015-02-10

文、圖/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海洋守護專員) 無數個台灣寶特瓶漂到日本沖繩,彷彿「瓶中信」一般,串起新北市與沖繩縣政府,展開首次「垃圾外交」…… 日本沖繩的居民一直以身為黑潮子民為傲,海洋觀光產業也是該縣重要的經濟收入。但潮水除了帶來魚群與遊客,不受歡迎的「海漂垃圾」也逐漸攻佔每一片沙灘。長期的監測發現沙灘上許多垃圾都非當地製造,而是「Made in Taiwan」!在荒野保護協會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牽線下,沖繩縣環保部邀請新北市環保局展開首次「垃圾外交」,2014年10月先由新北市環保局與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註1)15位成員參訪沖繩石垣島的「海Love Love Festa」;2015年1月則是沖繩縣政府官員與非營利組織代表20位貴賓來台參訪與座談,共謀清淨大海之道。筆者有幸一同參訪,提出三個重點觀察供夥伴參考。 淨灘何必沉重,一場輕鬆歡樂的海洋嘉年華 「海Love Love Festa」由石垣島的衝浪社群、政府與居民歷時十個月的策畫,在近百工作人員(皆為志工)的帶領下,本次(第六屆)的活動相當細緻流暢。週日一早近500位民眾陸續往沙灘聚集(約占當地人口的5%,以家庭與學校為主),熱情洋溢的主持搭檔暖場後,即開始淨灘。雖然廢棄物的密度相當高,但由於垃圾分類表簡單清楚,志工人手充足,所有撿拾與分類工作在2小時內結束,在藝術家指導下,數噸重的海廢被排列成一隻直徑超過30公尺的巨大海龜。由於該此地受保護垃圾車無法駛入,志工開始指揮調度百餘公尺的人龍,將一袋袋垃圾接力運出。此時陣陣香氣傳來,另一批志工已經將熱呼呼的牛肉麵用環保餐具盛好,眾人就坐臥在恢復潔淨的白沙上享受美食與創作歌手live演唱,活動的最後高潮是上百人隨著主題曲「海Love Love Beach Clean」輕鬆搖擺身體,在秋季午後的溫暖陽光下畫下句點。 異國垃圾從何而來?國際條碼可解密 參與「海Love Love Festa」時,沙灘上遍佈印著異國文字的寶特瓶,斑駁的瓶身依稀可以辨識「Made in ○○○」,產地不外乎中國、台灣、越南與印尼。由西表島環保團體製作的摺頁(註2)顯示商品條碼的前三碼(註3)能準確對應商品生產國,當地從2003年起透過條碼調查沙灘上寶特瓶的國別,MIT(台灣製造)從首年高達31.4%的比例,已經逐年降低至13.9%(2011年),但仍然高居第二(僅次於中國59.1%)。此類調查在日本各海岸均實施多年,確鑿的科學數據也讓沖繩縣政府能申請中央經費補助,籌辦此次來台的「海漂垃圾尋根之旅」。 向丟棄源頭推進,利用學校教育影響社區與遊客 非營利組織「海の自然史研究所」在日本各地從事海洋環境教育與自然科學推廣。一項名為「この先、海です」(下一站,大海)的環境教育計畫(註4)深入校園,帶領學生走訪在地的水溝、河川與下水道,讓學生感知街頭廢棄物與雨水展開旅行後,共同終點站將會是:「大海」。此計畫可貴之處在於將被動化為行動,學生與社區一起出發,將「下一站,大海」、「不要丟垃圾」與可愛海洋生物的文字圖案,漆在街道的水溝蓋上,成功將海廢議題的戰線往任意丟棄的源頭靠近,除了可以將保育觀念由學校帶回社區,孩子們還將英文版本「Ocean Ahead」漆在風景區,也幫觀光客上了一課。   註1: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aiwan Ocean Cleanup Alliance,TOCA)成員包括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市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註2:特定非營利法人西表島生態旅遊協會。 註3:商品條碼的前三碼為生產國別,以下為台灣常見異國海廢與其條碼之前三碼:台灣-471;中國-690-695;韓國-880、日本-450-459、490-499;印尼-899、越南-893、菲律賓-480。 註4:海の自然史研究所網站與該計畫介紹(日語網站)

從百慕達到冰島──改變我一生的海上旅程

2015-01-06

Viking Voyage from Bermuda to Iceland - a trip that changed my life 從百慕達到冰島──改變我一生的海上旅程 文、圖/La Benida Hui許沁雯(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海洋展覽策展人) 翻譯/柯典一、劉青英(自然名:青鳥) I stood on deck and looked up at the towering mast above me surrounded by my new family for the next 21 days. This 72 foot moving island was to be my home and shelter where I would eat, sleep, and bathe below the ocean surface. The idea of being "unplugged" from the world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to travel 1600 miles to understand micro plastic distribution thrilled me. We spent two days prepping for our departure, stocking up on food, running though emergency protocol and familiarizing ourselves with all the boat parts and names. We squeezed in a last minute beach survey at a nearby location to collect more plastic samples for surface data and had our last restaurant meal with cake for dessert and a birthday song for a crew member. 我站在甲板上,抬頭看著高聳入雲的桅杆,四週圍繞著我未來21天的新家人。這座72英尺長的移動島嶼,是我吃飯、睡覺和洗澡的家與避風港。一想到「脫離」熟知的世界,航行1600英哩到無人之境,調查微塑膠的分佈,就感到非常興奮。出航之前,大夥花了兩天準備航行物資,包括裝滿食物、演練緊急處理程序、熟悉船舶各部份與名稱。最後還擠出一些時間去附近海灘調查,收集塑膠樣本列入地面數據資料,還到餐廳享用出航前最後的陸地美食,佐以蛋糕甜點,外加祝福一位新船員的生日快樂歌。 The first few days in open water were spent developing our sea legs. A handful of us including myself did get sea sick. We were divided into teams of three with a crew "on duty" 24/7 for three to four hour shifts depending on whether it was day or night. This was our only "scheduled appointment" when our team members took turns cleaning, cooking or conducting visu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We slept when we were tired and ate according to who was on lunch or dinner duty. 出海後的前幾天都在適應海上的生活,大多數的同伴包括我在內,都備受暈船之苦。因輪班需要,所有人分成三組,24小時都有人輪班「值勤」,每次值勤三或四小時,依晝夜而不同。這是唯一的「班表任務」,當班時就清潔打掃、煮餐點、目視觀察及研究。其他人覺得累就睡覺,吃飯就看當時的值班狀況。 Memorable moments were marine cetacean sightings that included whales and dolphins, phosphorescent seas that turned the ocean into a live light show at night, swimming with Barracudas when the ocean was dead calm, fishing for a tuna lunch/dinner and the 10 long days of fog…… 印象最深的時刻,是看到鯨魚與成群海豚、浮游生物把夜晚的海面點綴的像一場螢光秀、海面平靜時下海與成群的梭魚游泳、釣鮪魚當佳餚、還遇過一連十天的大霧。 This is when the cold really set in, off the Grand Banks of New Foundland where a cold current came and stayed along with coast guard warnings of ice bergs. Night and Day were the same thick grey there were no stars and no sun. Some days came with icy rain and soon almost all of us remained below deck on our breaks huddled by the radiator covered in wet gloves and socks. Relief and comfort came in the form of a hot drink made during our shifts with the occasional freshly baked bread or a piece of chocolate. We learned to appreciate the little things.  等航行到加拿大東邊紐芬蘭東南角的大淺灘(Grand Bank),就是北方寒冷洋流來的區域,沿途可看到海岸防衛隊的冰山警告標誌。當濃霧籠罩時,白天與夜晚是看不到太陽或星星的。有些日子下著冰雨,一到休息時間,大家都立馬到甲板下,依偎在烘著溼手套、襪子的暖氣旁,喝著值班時所做的熱飲,偶爾搭配剛出爐的麵包或一塊巧克力,我們學會了感謝這些小確幸。 The top three things I missed the most besides my family was living life vertically (as opposed to a 45 degree angle), a proper shower/toilet and oddly enough I really started to miss land. Not so much "home" but solid ground. This is what struck me, I may be steering the boat but Mother Nature was steering us, not to our "home -land" but to land. This became my greatest lesson on this journey, understanding the bigger picture of "home". My floating home, my family crew was my community, my neighbor was the ocean and all the living creatures in it just as much as the birds, the countries we passed, the stars we gazed at, are all a part of the "home" planet; and there was only one. 除了家人之外,我最懷念的三件事是直立的生活(而非45度),正常的淋浴與上廁所,很奇怪的是我開始懷念陸地了,不是自己的「家」,而是不會晃動的陸地。最震撼的是我在掌舵時,感覺真正的舵手是大自然,它引領我們到陸地,不是「家鄉的陸地」,這就是此行最重要的課程——了解那個更宏觀的「家」。我這浮動的家,如家人般的船員是社區,大海是鄰居,所有在其中的生物與海鳥,所經過的國家,凝視過的繁星,都是這個「家」星球的一份子,而且是我們唯一的家。 We are all connected. The samples we collec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ocean contain plastic. Plastic that made its way from land pushed by the ocean currents to become food or a life threatening hazard to the marine life that eventually travels up the food chain causing damage to our personal health and our ocean environment. 我們都是互相連結的,大海中所採集的樣本含有塑膠。原本在陸地上的塑膠落海後,經由洋流帶到各地,成為海中生物的食物或是致命危險物,最終進入食物鍊,傷害人類的健康並破壞海洋環境。 The marine biologist and explorer Sylvia Earle summed this up in a simple quote, "No water, no life. No blue, no green." 海洋生物學家與探險家 Sylvia Earle 下的結論「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藍(海水),就沒有綠(植物)」。 So, my plan is to continue my plastic journey educating the public through programs I am involved in, art projects and partnerships I work with including scientists and artist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I hope you will find the inspiration you need to join me and be involved with caring for our future.  Many thanks to the host of our Viking Voyage, NGO 5 Gyres (www.5gyres.com), Skipper Phil for keeping us in line and bringing us safely "home", my St Cassiopeia team and rest of the "family" crew, to Society of Wilderness for being a part of my Taiwan "home", last but not least my parents and Andy for their love and support. 所以,我打算繼續塑膠旅程,透過我所參與的計劃、藝術企劃、跟環境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及藝術家成為夥伴,來教育公眾。希望你能找到激勵的動機與我同行,一起關心我們的未來。謝謝Viking Voyage、NGO 5 Gyres (www.5gyres.com)、Phil船長的領導並且平安帶我們回「家」、我的St Cassiopeia團隊、其他的「家人」船員、我在台灣的「家」——荒野保護協會,當然還有我的父母和Andy所給的愛與支持。 La Benida Hui(許沁雯)網站:www.rareawareness.com

愛海無ㄐㄩˋ啟程 ‧ 終結塑膠時代

2014-12-22

2014年,荒野第5年舉辦海洋影展、第8年參與國際淨灘日。結合世界海洋日與國際淨灘行動,籌備半年的「愛海無ㄐㄩ、」海洋倡議系列行動,串聯「距、拒、懼、句」這四個ㄐㄩˋ:不論我們在台灣任何角落,與海的距離都不會超過100公里;我們是海島居民,卻有超過一半的人恐懼在海中游泳;我們無法抗拒美味海鮮,卻可能對海洋野生動物一無所知。聯合國預測三十年內海洋生態將畫上句點。透過街頭藝術展、海洋影展、海洋減塑青年行動論壇及淨灘行動,帶領民眾從被動知識交流,走向主動實際作為,以「愛海、減塑」的有感活動激發民眾無塑生活的行動力,邀請全民督促政府推動限塑政策。   激發全民關懷海洋環境之有感活動 首度嘗試的街頭藝術展「親清海洋,我的母親」,將10位演藝界名人的彩繪創作、台灣海洋環境、水資源知識看板佇立於熙攘的街道。首展在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登場,隨後移展至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接觸民眾超過7,500人,希冀傳達海洋為萬物母親,使民眾瞭解海洋資源枯竭與衰退狀況,同時喚醒主動關懷海洋的熱情。而2010年首次辦理,今年步入第5年的海洋影展,以「海洋,世界的銀行」為主題,延續往年「永續海鮮」議題,也重申環境的豐富與貧瘠,取決於人類一念之間的關鍵行為。此屆影展挑選6部精彩細緻國內外海洋記錄片,於全台各地共播映70場,透過文藝活動帶領民眾感受海底靜謐的美麗,與引領民眾思考環境與經濟發展失衡的哀愁。   引領青年關注海洋議題之精實行動 凝聚減塑意識的「海洋減塑青年行動」,號召15間學校、60位學子,邀請到6位外籍講師與5位國內講師分享生活減塑歷程及海廢研究,並有6個國內NGO團體參與觀摩。學員從中體會塑膠對海洋生物造成的生命威脅、使用氾濫及污染議題,進而以實際行動深入社區,與在地店家對話,取得「不主動提供塑膠製品」的承諾。論壇活動中,我們不提供盒裝便當與杯裝飲品,並要求所有與會者攜帶個人餐具取代免洗餐具,且以小蘇打粉、絲瓜布取代洗潔精及海棉,用紙卡及麻繩取代塑膠名牌,希望用行動來證明「零塑膠生活」並非空談及力求零廢棄物產生的目標。   啟動國人關心海洋汙染之全民運動 荒野在2005年世界地球日,首次加入關心海洋的淨灘活動,2005至2014年統計,共動員44,862人、淨化過165.235公里的海岸線、清理109,936.36公斤垃圾,特別是在2007年引進國際淨灘行動ICC紀錄表,將淨灘數據回傳至美國環保團體The Ocean Conservancy,響應每年9月國際淨灘行動的環保盛事。根據10年來的監測統計數據,我們發現撿拾到的塑膠袋(以30cm計算)累積高度相當於5座玉山、瓶蓋累積高度相當於2.6座高雄85大樓的驚人結果。今年「2014國際淨灘行動」,全台共舉辦18場淨灘、集結6,000位民眾、46間公私部門響應到沙灘彎腰撿拾垃圾,淨化16.135公里的海岸線,清理約7,930.96公斤 海洋廢棄物,希望淨灘能使民眾反思塑膠對海洋環境的威脅,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使用塑膠製品,達到無塑海洋的理想。   全民齊心共同終結塑膠時代 放眼未來,荒野朝「守護海岸與生物多樣性」的方向持續努力,致力提倡「減塑綠生活」、「選擇永續海鮮」的觀念與習慣,藉由身體力行的活動或體驗,讓更多民眾瞭解海洋環境與日常生活的相互影響,培育更多海洋守護者。同時,鼓勵轉發海洋資訊給親朋好友、學術單位甚至是政府單位,結合大家堅定的力量,守護宇宙唯一的藍色星球。     海洋季倡議行動豐碩果實 「親清海洋,我的母親」街頭藝術展觸及人數超過7,500人 海洋影展共播映70場 海洋減塑青年行動號召15間學校與60位學子 國際淨灘行動全台共舉辦18場淨灘、集結6,000位民眾、46間公私部門響應,淨化16.135公里的海岸線,清理約7,930.96公斤 海洋廢棄物       註:2014年統計前三名:第一名-塑膠碎片25,450件;第二名-保麗龍碎片22,122件;       第三名-紙袋塑膠袋8,524件 註2:欲閱讀更多內容,請線上參考2014成果報告        

2014淨灘成果-關心海洋、拒絕塑膠時代

2014-12-02

文、圖/張永祥(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海洋專員) 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金屬器時代,這是人類文明器物發展的歷史脈絡,你知道這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可能會被稱做什麼時代嗎?答案很可能是:塑膠時代。 今年淨灘前到沙灘場勘,發現大型垃圾變少,但蹲下去一看,不得了!都是密密麻麻的塑膠碎片,為了瞭解現階段沙灘上的「小」問題,特別請志工帶篩子到沙灘辛苦地淘沙,希望藉由淘沙的結果,證明海廢垃圾有逐漸迷你化的趨勢。塑膠碎片會經過陽光照射,緩慢地剝離成碎屑,直到我們肉眼看不見。它們不會從地球上消失,而且經過一連串大魚吃小魚,人類吃大魚的生物累積過程,破碎塑膠吸附海洋中殘留的環境賀爾蒙物質,人類的健康安全也即將拉起警報。 圖一 今年9、10月,全國啟動18場淨灘行動,動員約6,000名志工,撿拾約7,931公斤的海廢垃圾,淨灘長度達16公里(表一)。垃圾排名依序為25,450件塑膠碎片、22,122件保麗龍碎片、8,524件紙袋塑膠袋(圖一),其中碎片垃圾在各地沙灘皆穩坐冠亞軍位置。 塑膠碎片多為寶特瓶、一次性餐具、塑膠袋等生活用品。在尚未加入臺北地區的數據時,原本第三名是玻璃瓶6,456件,但加入臺北地區3,470件塑膠袋數據後激增至8,524件,擠下玻璃瓶成為第三名!從塑膠袋聯想到的免洗餐具,今年狀況有大幅度的改善,2013年免洗餐具共撿拾10,637件,今年大減為4,791件,這兩年因為搭著塑化劑、食安問題,另有夜市、市場攤販、店家開始發起「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免洗餐具」的運動而減少;此外,塑膠杯、外帶飲料杯亦有下降趨勢,兩者在2013年統計分別為4,060件、2,723件,今年則略減為2,469件、1,801件,可以證明自備環保杯及購買商品的折扣行銷方式有顯著效果,強調個人衛生的個人環保餐具(杯、筷、湯匙等)推廣具成效。雖然件數看起來減少許多,但只要塑膠垃圾暴露於空氣中,就很難保證不會碎成更多細小碎片,造成環境及健康的危害。 漁業用的保麗龍件數不多,但體積龐大,一件保麗龍漁船碰墊,可能碎裂成為數可觀的碎片,因此,保麗龍漁具可做為未來各縣市主管機機關急迫改善的項目,在中央政府方面,可輔導製造保麗龍工廠產業轉型或技術更新,還原乾淨的沙灘給台灣居民。 玻璃,雖然不是塑膠廢棄物,卻是海洋廢棄物記錄的常客。這些形狀不同並具有危險性的玻璃碎片,2013年有7,075件,2014年則是6,456件。曾有業者打出琉璃沙灘的噱頭,其實就是大量未進入回收流程棄置到沙灘隨著海浪拍打與砂石研磨的結果。目前蒐集到的玻璃碎片均以咖啡色居多,現階段尚未有回收獎勵機制,倘若相關單位有設計獎勵回收的機制,相信未來沙灘上會減少許多玻璃碎片。 環保衣的問世也並未真正減少塑膠瓶的產生,2013年統計,撿拾1,981件寶特瓶,今年卻微量增加2,382件,我們需要再重新思考科技解決問題的態度,我們支持的是「大量寶特瓶處理不易,所以加工製成環保衣」,並非「寶特瓶都可以轉成衣服,多用無妨」的心態。 花蓮菸蒂出現量居台灣之冠,平均一個人可撿到5個菸蒂,在塑膠、保麗龍、玻璃等引人注目的數量之下,菸蒂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項目。海洋是休閒遊憩的地點,然而隨手一根菸,不僅傷害自己的健康,也造成沙灘環境的破壞。 至今將近10年的淨灘行動,儘管透過環境教育讓民眾開始理解減用塑膠製品的緣由及守護海洋環境的使命感。相信有更多人好奇,蒐集數據後的下一步,該怎麼走?仲夏,美國加州政府規定開始禁用塑膠袋政策,雖然批評浪潮接踵而至,但加州政府拿出減塑魄力,提出產業轉型,逐步限制免費領取塑膠袋的對象,這對環保團體而言無疑是對大的鼓舞案例。淨灘就是要帶給民眾「發現海廢」及「保護海洋」的概念傳達。 淨灘行動是守護海洋入門活動,沙灘垃圾經民眾撿拾提前結束垃圾的生命週期,避免流入大海造成二次傷害,透過「做中學」的歷程,培養垃圾不落地的價值觀、海洋環境變遷的感知、警覺塑膠廢棄物的嚴重性與複雜性,最後思考消費塑膠包裝的行為,重新認識吃進肚子的食品是否安全。保護海洋,則是進階層面,當我們建立減塑價值觀、進而關心國際減塑政策、海洋環境和小島生物的存續問題,主動了解問題學習國內外的案例,分享給周遭朋友或寫信到主管機關,發揮公民力量監督政府。 近年學界、官方開始運用台灣海洋廢棄物監測數據進行研究、政策研擬。在4月海洋大學教授便引用數據作為國際學術研討期刊中,文獻探討的一部分,內文指出臺灣的生活遊憩及漁業垃圾比例均高於世界比例。無獨有偶,今年9月初立法委員書面要求環保署提出海洋廢棄物因應對策 ,環保署也是引用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成果報告書來判斷海洋廢棄物的種類,並依據垃圾性質歸屬以下部會的責任歸屬。引用的資料,正是蒐集所有志工一筆一畫的紀錄統計而成,顯見荒野與環團的發展走在政府之前,政府無法做到規模這麼大的調查計畫,但荒野志工仍可靠著為海洋奉獻的意志,持續地進行數據蒐集的工作。 荒野在11月20日召開淨灘成果記者會,同時將淨灘資訊、擬定相關限塑與保麗龍漁具的規範建議透過公文傳達至環保署。雖然只是撿起的一小件的垃圾,但今年您與六千位志工所累積的能量,已經透過主流媒體傳達給全台民眾,讓上萬的大眾接觸到與你我相關的環保議題,一同減少產生塑膠垃圾,拒絕被後代子孫貼上「塑膠時代」的標籤,讓我們共同關心生命的起源地——海洋。 表一 2014年國際淨灘成果統計表 地區 時間 地點 海岸線長度 -公尺 參與人數 清理廢棄物 -公斤 數量最多前三名 括號內()內為拾獲件數 台北 9-10月 新北市八里區 挖仔尾 6000 1110 2397 塑膠碎片(7273)、紙袋塑膠袋(3470)、瓶蓋(2472) 桃園 9/27 桃園新屋鄉 永安漁港北岸 1500 642 1362 塑膠碎片(2698)、保麗龍碎片(2435)、紙袋塑膠袋(828) 新竹 9/20 新竹市 金三角沙灘 600 768 812 塑膠碎片(3018)、保麗龍碎片(1166)、紙袋塑膠袋(594) 台中 9/20 台中市大甲區 西勢海堤 1500 1096 1330 保麗龍碎片(5376)、塑膠碎片(4229)、紙袋塑膠袋(1234) 雲林 9/20 雲林縣台西鄉 台西海園 1000 160 295 保麗龍碎片(316)、菸蒂(340)、塑膠碎片(159) 嘉義 9/20 嘉義縣東石鄉 鰲鼓濕地 2000 427 684 保麗龍碎片(1966)、玻璃飲料瓶(1602)、漁船防撞碰墊(676) 高雄 10/4 高雄市林園區 中芸海灘 1335 785 717 保麗龍碎片(7550)、塑膠碎片(6418)、吸管、攪拌棒及封套(2684) 台東 9/13 台東加路蘭 1000 320 206 玻璃飲料瓶(1165)、紙袋塑膠袋(484)、塑膠碎片(424) 花蓮 9/28 花蓮縣七星潭 300 132 40 玻璃飲料瓶(1165)、紙袋塑膠袋(484)、塑膠碎片(424) 宜蘭 10/4 宜蘭縣壯圍鄉 公館海灘 400 30 44 保麗龍碎片(265)、塑膠碎片(198)、瓶蓋(63) 總計18場 16135 約6000 7931   註:台南分會因颱風因素,淨灘場次取消。   感謝響應單位: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特別銘謝贊助全年海洋倡議活動)、三商美邦人壽保險公司、大龍峒扶輪社、中國科技大學、台中一中與文華女中少扶團、台中市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台西鄉觀光文化發展協會、台東市公所清潔隊、台南市私立鳳和中學、台灣佳能、台灣陶氏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新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默克股份有限公司、巨鷗科技、禾伸堂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丞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伊頓飛瑞慕品股份有限公司、好市多股份有限公司(Costco)、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協易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宜蘭縣壯圍鄉公所、欣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芝普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商英特爾亞太科技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INTEL)、英屬維爾京群島商周生生珠寶行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點晴品)、桃園西北扶輪社、桃園東南扶青團、海巡署中部地區巡防局、海巡署第四岸巡總隊、財團法人MOXA心源教育基金會、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區旗津區清潔隊、淡水商工、逸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雲林縣臺西鄉公所、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新竹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嘉義市文雅國小、嘉義市港坪國小、嘉義市蘭潭國小、嘉義國中、嘉義縣環境保護局、德昌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樂金股份有限公司(LG)、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圜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寶成國際集團(排列順序照筆劃排列,若有疏漏敬請見諒)。  

2014海洋廢棄物前十大排名首度公開

2014-12-02

生活減塑、加綠,拒絕「塑膠時代」 2014海洋廢棄物前十大排名首度公開 台灣沙灘塑膠碎片驚人數量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2014年11月20日,荒野保護協會於台北NGO會館召開記者會暨海洋講座,公佈今年18場國際淨灘行動實績及台灣首次「微塑膠密度調查」。9至10月間共動員約6,000名志工,淨灘總長度達16公里,撿拾約7,931公斤,共計107,618件海洋廢棄物。今年新十大海洋廢棄物數以塑膠碎片為榜首,其他依序為保麗龍碎片、紙袋塑膠袋、玻璃飲料瓶、吸管攪拌棒及封套、瓶蓋、免洗餐具、菸蒂、衣服鞋子手套、塑膠飲料瓶。其中,塑膠產品所占比例高達88.8%。根據海洋廢棄物監測數據,可分析出台灣各城市的產業結構及居民生活習慣,並顯示各縣市面臨不同的問題。 淨灘清除了大型廢棄物,而荒野保護協會今年首次執行微塑膠(microplastic)密度調查,卻發現淨灘過後,每平方公尺的沙灘上仍有高達約800件的細小塑膠碎片,顯示單純的從末端撿拾並不能阻擋塑膠廢棄物的全面入侵。被塑膠汙染的沙灘與海洋不僅嚴重傷害觀光產業、遊客安全與船舶航行,更會吸附毒性物質後進入食物鏈,造成海鳥、哺乳類與魚類誤食,威脅國人酷愛的海鮮美食。 從今年的十大海洋廢棄物排名發現,塑膠碎片依然穩居榜首;保麗龍碎片竄升至第二位;免洗餐具量降至第七位;特別值得注意,從未上榜過的衣服鞋子手套項目榜上有名,排列第九;去年排名第八的外帶飲料杯,今年則不在榜內。根據今年的海洋廢棄物數據分析,「塑膠碎片」在台北、桃園、新竹三地排名首位。另外「塑膠帶與紙袋」也名列此三地區前三名,塑膠碎片多為破碎寶特瓶、免洗餐具、塑膠袋等生活用品,顯示出北部都市人口密集高、外食族多、對一次性塑膠製品極高依賴,除了民眾應減少使用並做好回收,環保署也應持續推動塑膠製品的減量政策。「保麗龍碎片」則榮登台中、雲林、嘉義、高雄四地之冠,此四縣市之漁業與水產養殖發達,保麗龍碎片多來自於漁船碰墊、牡蠣養殖等產業,漁業署應立即制訂保麗龍漁具的使用規範與回收處理措施,並確實執法。基於政府資訊公開原則,呼籲相關單位應公開已完成行政處分的違法案件,提供大眾檢視,並鼓勵民眾檢舉違規事項,以利取締違規業者,還給國人乾淨的沙灘。 為了監測塑膠破碎後的汙染狀態,荒野保護協會也首次在新北市、台南市與高雄市三處調查尺寸介於0.1-2.5公分微塑膠(microplastic)的密度,發現各種塑膠廢棄物早已破裂成細小碎片,嚴重入侵台灣海岸。其中高雄市林園區的中芸沙灘,僅僅一平方公尺的沙灘內,微塑膠的密度就高達787(件/平方公尺),其中72%均為微小的保麗龍碎片。而台南市南區的四鯤鯓沙灘除了微塑膠密度達199(件/平方公尺),更有17%是五顏六色的塑膠原料顆粒。初步的調查顯示數以億萬計的微塑膠已悄悄汙染台灣每吋海岸,每一件碎片都極有可能被海鳥、海龜甚至是魚類誤食,進而危害人類食用海鮮之安全。而三個沙灘均驗出一般人不會接觸的塑膠原料顆粒,更顯示塑膠製造業在原料端的控管也發生問題。 面對塑膠廢棄物的全面入侵,淨灘是近來的熱門活動,主管機關環保署雖有投入預算推廣認養海灘,但每年上萬場淨灘仍未見垃圾減少,顯示每年入海的廢棄物重量遠遠超過淨灘的數千噸。荒野呼籲環保署立即與環團、學界與產業合作,收集各縣市海岸塑膠汙染的基礎資料,釐清廢棄物來源與組成,再針對源頭管制。荒野也認為乾淨健康的海洋必然將回饋更優質的海洋遊憩產業與更安全的海鮮產品給全體國民;初步的淨灘數據已證實台灣海洋正被免洗餐具、塑膠袋等嚴重汙染,荒野邀請民眾從飲食與生活習慣中守護海洋,改減少對拋棄式塑膠製品的依賴,使用重複性環保製品,確實做好垃圾之減量與回收,共同幫助大海恢復湛藍。 微塑膠密度調查數據 海灘名稱 每平方公尺之微塑膠* 數量(個) 重量(公克) 金山國聖埔 77 1.59 台南四鯤鯓 199 5.56 高雄中芸 787 6.60 平均值 375 4.58 *參考聯合國與歐盟公布之調查方式,於沙灘之高潮線與低潮線各隨機取三樣本,採集50*50公分樣框內五公分厚所有物質,以0.1公分網目之金屬篩網篩選後再挑出尺寸介於0.1-2.5公分之塑膠廢棄物,計數與秤重。

淨灘日,沉澱日

2014-12-02

文、圖/洪錦龍(台中分會志工,自然名:紅龍) 清晨六點看著電視氣象報導,確定鳳凰颱風晚上八點才會登陸台灣本島,心中鬆了一口氣,今天有一年一度重要的活動——國際淨灘日。繼去年後,我第二次參加荒野主辦的淨灘活動,帶著心愛的相機、懷著輕鬆的心情出發,這次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參加淨灘活動,我要用相機記錄活動的每一刻。 早晨八點到了大甲的向日葵農場,許多工作人員已開始著手前置作業:製作指示標、規劃簽到處、安排團體位置、各小隊組長的行前叮嚀等,全員馬不停蹄地進行,看大家這麼認真我也認真地按下手中相機的快門,將大家專注的神情給記錄下來。中午過後,報名淨灘活動的夥伴陸續抵達。 簡單致詞後,各小組帶開由組長進行淨灘教育,講述海灘垃圾的組成與今日的任務,可不能看到什麼通通撿走,我也趁機學習了一下,原來大部份塑膠製品只會經陽光照射而分裂成細小碎片,並不會被生物給分解。人類為了自己的方便卻造成後代更多的不便,我要開始盡量不用塑膠製品了。行前教育結束後,大夥一起往海邊移動開始淨灘。 在海邊除了紀錄大家揮汗撿垃圾的影像,也觀察大夥撿拾的垃圾真是無奇不有,一張單人床大小的保麗龍板、落單的各種拖鞋、使用過的烤肉架、飲料寶特瓶及玻璃瓶罐等。許多家長趁著淨灘行動帶小朋友來現場參加活動並機會教育,常常有小朋友比大人都還認真,穿梭在野草、石縫間尋找垃圾蹤跡,成果相當豐碩,只是這個豐碩成果並不會讓人感到開心。 傍晚的風勢越來越強,感受到颱風迫不及待地想造訪寶島,當它看見我們將海邊的垃圾撿了這麼乾淨一定會很開心吧!曾有朋友笑我說海邊垃圾這麼多,哪有可能撿得完,或許他說的沒錯,但該思考的是:為什麼海邊有這麼多垃圾?若人人發揮公德心,未來就不會需要淨灘活動了。大海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卻以難以消化的垃圾對待她。不過也有一群努力在為環境努力奮鬥的人們,當環境議題越被重視時,就越有機會獲得改善,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小,但只要願意付出並影響其他人,力量就會聚集變大。一整天的活動讓我感觸很多,人與環境應該是要和平共處而非犧牲掉環境來換取人類的發展,願大家都能更正視我們生長的土地。   淨灘後傳「冰桶傳愛送荒野」 後記/謝玟蒨(台中分會分會秘書,自然名:瓶鼻海豚) 丞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陳永彰,同時為荒野解說員,淨灘結束後,執行冰桶傳愛的活動,將捐款全數捐給荒野。「冰桶傳愛」原是對漸凍人的一項捐款活動,丞燕在淨灘前規劃此項活動,選了永彰擔任主角,發揮冰桶傳愛的精神將款項全數捐給荒野。非常感謝丞燕,也謝謝永彰的成就。丞燕的夥伴在事前培訓實非常認真,活動當天帶領自己企業的同仁淨灘,結束後和荒野夥伴說:「謝謝你們,辦一場淨灘很不容易!辛苦了」。我們對此十分感動,更開心見到新的守護環境種子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