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棲地工作-無塑海洋(原關懷海洋永續)

地球又稱為藍色星球,因為其百分之七十的面積屬於海洋;包含多樣的生態系統,從河口、陸棚、岩岸、沙岸、珊瑚礁、紅樹林、大洋、深海到極區,多樣的棲地環境造就生物的多樣性。海洋,生命起始的棲地,其寬廣與富饒持續哺育這地球上的生物,從不間斷。人類雖然是陸地上的生物,但從遠古時代就以賴著海洋,濱海生活著,然而直到現在,對於海洋的了解仍懵懂,每天都有新的海洋生物物種被發現,同時,卻有更多尚未瞭解的海洋生物已從這個星球上消失。因此,保育海洋的行動以刻不容緩,海洋需要你我更多的關心與了解,讓這片藍色海洋生生不息。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730公里,具有各式各樣美麗有趣的生態系,然而身為海洋子民,大部分民眾對於海洋的認識,卻僅止於假日的遊樂與海鮮的饗宴上,殊不知由於人為產生的廢棄物,已經嚴重入侵大海,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並影響了我們的健康與安全。 邀請伙伴們一起加入海岸守護的行列吧!

環太平洋的11國海廢工作坊~2014 AMETEC Training Workshop 參與紀錄(下)

2014-11-03

文、圖/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筆者有幸於2014年6月代表台灣至韓國釜山參加海洋廢棄物與微小塑膠的非營利組織與學術工作坊。本活動為亞太經合會(APEC)所屬的亞太海洋環境訓練與教育中心(AMETEC)主辦,由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與非營利組織OSEAN承辦。在此分享九天中所見所學:(續上篇,請參見荒野快報第269期) 知識傳授 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的Dr. Won Joon Shim與Dr. Sang Hee Hong提出,考古學家定義人類已由鐵器時代進入塑膠時代,2012年全球塑膠產量是2億8千萬噸,依目前趨勢,2050年將達到330億噸。掩埋或回收率仍未過半,剩下約有10%進入海洋,但塑膠(石化聚合物)的化學特性讓塑膠難以被生物分解,除了高溫燃燒可轉化成二氧化碳與水,海上的塑膠大部分僅會受紫外線照射後,在表層剝落微小的碎屑(光分解),此類塑膠碎屑被命名為微塑膠(microplastic),研究已發現最微小的微塑膠碎屑可達到病毒的大小(奈米塑膠,nanoplastic)。以人類壽命或其他人造物質的分解速度相比,塑膠被製造後可算是恆久存在。 塑膠入海後,其多孔隙與親油性的特性,塑膠會如海綿般吸附海水中微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如多氯聯苯(PCBs)、多環芳香烴(PAHs)或殺蟲劑(DDTs)。同時也在海中釋放製造時添加的化合物,如塑化劑類(雙酚BPA、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阻燃劑類(六溴環十二烷HBCDs、多溴二苯醚PBDEs)、安定劑類(壬基苯酚Nonylphenol)與抗氧化劑類。此類化學物質許多都已被證實為環境賀爾蒙,低濃度就可干擾生物的內分泌與發育。但塑膠在海水中吸附與釋放毒性物質的過程,究竟對海洋生物、海鮮甚至人類的健康有何危害或威脅,科學家目前仍在摸索,尚未發展出完善的風險評估方法。 事實上,學術界近年才開始以「汙染物」或「毒性物質」的角度重新檢視塑膠,不同尺寸塑膠對海洋生態影響的研究也才剛起步,在名詞定義上,學界一般將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依尺寸分成五類,由大到小分類如下: 分類 英文名 中文名(暫譯) 尺寸 大 ↑ | ↓ 小 Megaplastics 巨大塑膠 x > 1 公尺(m) Macroplastics 大型塑膠 25 公厘(mm)< x < 1公尺(m) Mesoplastics 中型塑膠 1公厘(mm)< x < 25 公厘(mm) Microplastics 微塑膠 1微米(um)< x < 1 or 5 公厘(mm) Nanoplastics 奈米塑膠 x < 1 微米(um) 當塑膠裂解的越小,數量、清理難度、測量難度、表面積/體積比、吸附有毒物質的能力也隨著倍數成長,倍增研究的困難。 實作練功 1. 巨大塑膠與大型塑膠(x > 25 mm) OSEAN的Dr. Jongmyoung Lee解釋:「國際淨灘ICC雖有一份紀錄海廢種類與數量的表格,但無法做出定性(不是以材質來分類)與定量(未固定沙灘面積與努力量)的科學分析。」韓國OSEAN團隊研擬出一份研究方法(簡稱AMETEC海廢監測)將海廢依材質細分成81項個別計數與秤重,成功利用這種淨灘方式將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並希望推廣至亞太各國。Dr. Lee比較四國提供的數據,顯示台灣註1與越南的海廢在數量與重量上均高於韓國與泰國。Dr. Lee也表示,這僅是各國單一海灘的一次採樣,無法完整反映全國的現況,但已跨出ICC淨灘數據難以比較的障礙,只要有更全盤的數據,就能針對現況與政策提出建言。 2. 中型塑膠(1 mm < x < 25 mm) 研究機構KIOST先將採樣工具包(孔徑1公厘的金屬篩網與邊長50公分的方框)寄到10個國家,並錄製了中型塑膠的教學短片註2,此時由OSEAN的Dr. Yong Chang Jang帶領各國代表分析自己帶來的樣本,將塑膠碎片分成七類(硬塑膠、保麗龍、原料顆粒、纖維或布料、薄膜、其他發泡物與其他聚合物),比較結果相當有趣,例如汶萊的中型塑膠數量很多,重量卻不高,因為近八成都是保麗龍碎片。 3. 微塑膠(1 um < x < 1 or 5 mm) 微塑膠分析是採取通過1 mm篩網的沙粒,加入食鹽水(1升水:200克鹽)後,以1.2 um的濾紙過濾懸浮在表面與水層中的粒子,再用光學顯微鏡與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來檢驗塑膠的成分。這套方法讓肉眼看不見的微塑膠無所遁形,台南市四鯤鯓沙灘深受牡蠣養殖保麗龍危害,採獲的樣本中,就驗出了細菌大小的保麗龍碎片。 4. 奈米塑膠(x < 1um) 這是塑膠汙染研究的最新領域,需要更高端的檢測儀器(如電子顯微鏡),本次未施作。 研習心得 每年夏天台灣各地都有淨灘活動,環保署的資料顯示,今年1-7月已有301個單位與環保署合作,舉辦5,567場、動員92,287人次、清理垃圾2,992公噸、海岸線長度達8,587公里,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維護乾淨的海灘不只是荒野的責任,而是每個會製造垃圾的地球人應該付出的勞力。 做好事、又可運動固然不錯,但議題戰場不應只是一場「你丟我撿」的遊戲。事實上,今日的活動不會讓明日海洋從此清淨,參考聯合國、歐盟與其他國際NGO的作法,淨灘只是補救措施,解藥應該是清算「塑膠足跡(Plastic Footprint)」,從源頭終止「塑膠汙染(Plastic Pollution)」。各國NGO已著手監測各種尺寸的塑膠汙染物,因為唯有拿出科學證據,才能說服民眾、政府與企業三方攜手,恢復大海的清淨。 塑膠垃圾的分解環境與效果 分解環境 分解方式 分解速度 清除方式 焚化爐 燃燒 快速 焚化,但需要800度以上高溫,以避免產生毒氣 海灘 光分解/高溫/磨損/氧化 較快 可淨灘清除 海面 光分解/氧化 緩慢 幾乎無法清除 海中/海底/掩埋 生物分解 非常緩慢 幾乎無法清除   註1 2013及2014年台灣AMETEC海廢監測由環境資訊協會(金山國聖埔)、台南社大(台南四鯤鯓)、黑潮基金會(花蓮鹽寮)負責採樣。 註2 採樣教學短片(2014 AMETEC Microdebris sampling method)  

2014荒野台南國際淨灘行動 取消因為已經開始

2014-11-03

文、圖/許雅婷(台南分會第七期解說員、環境培力組副組長,自然名:雪鴞) 今天是921大地震十五週年紀念日,十五年前的地動山搖,是大地對人類壓抑多時的怨懟的傾吐。而今,十五年過去了,反思著,我們有因此開始珍惜這塊土地嗎?從2008年起,在秋意微微的海灘,「淨灘」、「反思」已成為荒野年度例行行動,只為了讓更多人共同守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荒野海洋」。 今年,當時序入夏後,大夥兒開始忙碌籌備,為了9月21日清晨在漁光沙灘上感受這片「荒野海洋」。大夥兒在忙碌的生活裡開著一次次的籌備會,小鹿們在唸書、考試的壓力下讀著、練習著「ICC國際淨灘計畫」,只為了帶領參與淨灘活動的民眾了解,這不單只是淨灘,更重要的是淨灘後記錄到的廢棄物種類、數量及後續的反思。 今年的淨灘活動,荒野台南分會在淨灘召集人段成龍(自然名:白楊樹)及海洋組長楊慧珍(自然名:藍默蝶)和夥伴的大膽提議後,活動將從月光待落、日光未萌的漁光沙灘上開始。七、八百位的參與民眾及夥伴一同坐在沙灘上迎接晨光,細細品嚐這份日初東升的純粹,徹底地把生活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看著眼前光與浪交會時的天色變化,感受著依偎在這片全球最大荒野旁的幸福時光,從放任自己在黑暗中對海洋的無限遐想,到天亮後瞧見當下真實的海洋面貌,關於這片荒野海洋,我們正在站在失去與守護的邊界上,思考、行動,淨灘的原因及來由;流浪到海灘上的垃圾,起點其實正來自你我的雙手。 9月21日,一隻從海上來的水鳳凰,暫緩了我們走向沙灘、迎向大海的步伐,但卻更驅動了我們「愛海無ㄐㄩˋ」的決心,開始重塑彼此與海洋的距離,做一個面海無懼的島國子民。縱然相信「大自然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但仍不捨夥伴們這幾個月來的努力,為了今天我們造訪了無數次海灘,召集人至9月20日清晨仍到現場進行最後一次的場勘;安排帶領民眾的小鹿及輔導員們在中秋連假裡仍舊走上沙灘進行排練;輕輕柔柔的詹雪玉(自然名:綬草)勇敢地獨自承擔了帶領七、八百個人迎向晨光的時刻,只為了讓人從她輕柔的聲線裡由心看見這片美麗的荒野海洋;看著反思活動的策劃與內容到公布「取消」的前一刻仍在努力;活動裡最堅強的後盾——行政組、機動組、秤重組,重覆不停的溝通、確認每一個微小細節,只為了成就活動裡各組的圓滿;海廢創意組這期間不斷的發想、不停的推翻自己,只為了讓民眾把今天我們所要傳遞的意義,完美的打印在最後這個意象裡,封存帶走;還有好多好多夥伴在接到詢問幫忙時義無反顧相挺的的那份情義,甚至包含非荒野的夥伴,願意放棄假期到現場幫忙空拍記錄今天這份珍愛海洋的行動。 「2014荒野台南國際淨灘行動」取消了,然而「愛海無ㄐㄩˋ」的種子已隨著鳳凰振翅飛得更遠了。   保麗龍,別再來!愛海洋,一起來! 荒野台南原訂2014年9月21日週日清晨五時至上午九時,與台南漁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合作,以「保麗龍別再來,愛海洋一起來」為訴求,舉辦大型淨灘活動,宣導環保觀念。計畫在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門口集合出發後,前往安平區漁光島海濱,以「迎接晨光」的方式,紀念與靜默反思大自然的浩瀚,並響應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耗品的早餐習慣,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綠生活,體驗生活中的行為亦能達成降低海洋廢棄物效果;由荒野親子團的國中生帶領民眾進行淨灘教育,直接在海岸上感受「塑膠微粒」真實存在的震撼,撿拾海洋廢棄物的同時,分類記錄海廢的數量與重量,體認各種海廢的所造成的污染及其嚴重性;最終透過淨灘成果與檢討,讓每個參與淨灘的民眾反思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應如何改變來減少海洋廢棄物的產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名為鳳凰的颱風,夾帶來自浩瀚太平洋的水氣與強風,阻擋了淨灘的行動。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始終渺小,身為地球居民的一份子,我們僅能從旁協助,主導權從不曾落入我們手中。大風大雨不會澆熄荒野人的熱情,我們將秉持初衷,持續籌辦淨灘行動,期待每人踏出愛海的一小步,眾人齊心努力跨出愛護地球的一大步,使「婆娑之洋,美麗台灣」的願景呈現。  

塑膠時代下的青年行動

2014-10-01

文/吳純綺(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圖/荒野保護協會 人類約在150年前,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物質:「塑膠」。二次大戰後石化業蓬勃發展,大量生產與價格低廉的塑膠製品從此取代天然物品。塑膠與生活越來越緊密:舉凡日常用品、食品保鮮、醫療與研究、工業製造、太空發展等都有塑膠的足跡。在快速、便利的特色背後,無法被生物分解意味著它被使用過後就變成了「萬年垃圾」。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促進工商業發展的塑膠同時化身為新一代的生態環境殺手。 塑膠汙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它影響的層面不只在陸地上,就連遠在人類無法抵達的深海中,也曾發現塑膠垃圾。大量的塑膠產品使用過後,除了回收、焚燒、掩埋外,剩下的就逃到環境中。平常隨手丟棄的塑膠袋或吸管,可能會進入下水道、經由河川,最後進入海洋,海洋成為最大的儲存場。在全球「用過即丟」風潮的背後,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與定義海洋、塑膠與人類的關係。荒野理事長賴榮孝表示:「21世紀是翻轉的世紀,從個人、企業、政府都應翻轉心態,跨越領域參與生態保護。現代青年們更須學習思考,期盼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海洋生態環境。」 自2008年世界地球日起,荒野開始籌辦淨灘行動及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六年來的數據分析顯示:塑膠垃圾比例超過海灘廢棄物數量的八成,而海灘垃圾並未因淨灘行動而逐年減少,因為淨灘不是終點,只有從「源頭減量」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是台灣第一個以海洋塑膠污染為主題的青年論壇,不只邀請國內外海洋行動者分享交流自身經驗,也號召青年學子運用創意來發想「減塑行動」。2014年8月23日至25日,荒野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阿拉善SEE基金會,於海生館展開為期三天的青年論壇,在恆春半島直接向民眾推廣「減塑生活」。 第一天首先邀請來自紐約的華裔藝術家La Benida Hui分享在橫越太平洋航行後的心得:「海洋需要全人類的關注,當我們撈起一湯匙的海水便可發現百萬個微小浮游生物,目前人類對『家』的概念僅止於陸地,期盼能將愛的力量擴大到海洋。」她引用了塞內加爾環保人士Baba Dioum的名言:「最終,我們還是保留我們所愛的,愛我們所懂得,以及曾經被教導過的那些。」鼓勵大家認識目前大海與人類所面臨到的塑膠危機。 台灣第一位響應國際淨灘日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泰迪,分享十四年來所見到的台灣塑膠問題:根據統計,台灣一年使用16,000,000,000(一百六十億)個塑膠袋,150,000,000(十五億)個飲料杯、450,000,000(四十五億)個寶特瓶,這些數字讓所有人驚覺:塑膠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超乎想像。他從三方面提出解決的方法:➀個人:從生活中減少塑膠足跡;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與規範(例:規範3C商品不使用保麗龍包裝材);➂企業:使用可循環的產製流程(Recycling Process)。 其實台灣塑膠垃圾不只影響自己的海岸線景觀,更會飄洋過海遷移到其他國家。日本鹿兒島大學教授Shigeru FUJIEDA分析海邊撿拾到的打火機,並研究這些打火機從各地流出的比率。他在夏威夷、中途島的旅程中發現,許多打火機來自東亞,而部分寶特瓶則來自台灣。大量的塑膠垃圾嚴重地影響信天翁生態,高比例誤食塑膠而亡的信天翁是人類破壞生態環境最活生生的例子。 或許有人會問:「那我們不如就改用可分解的塑膠?」如今,已有技術人員宣稱發明出可分解的塑膠,經過長時間會逐漸分解消失。但,「看不見不代表它不存在」,荒野海洋專員胡介申分享他參與韓國海洋廢棄物研討會後的心得:「塑膠經過光照或物理作用後會裂解成無數的微粒,因肉眼看不見就像是被分解。但它的本質仍然是塑膠,這些細小微粒散逸在海水中,被浮游生物吸食後卻無法被消化,只會經過食物鏈最後回到人類的腸胃裡。」這些穩定性高、堅韌又不易被腐蝕的塑膠,或許會讓未來的考古學家對我們現在的年代定義為:「塑膠時代」。 「你知道,用來抹在臉上的磨砂膏,可能是塑膠嗎?」來自香港非營利組織無塑海洋的Tracey Read指出,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塑膠袋或是飲料杯這種常見的大型產品,細小如磨砂膏的顆粒也都是塑膠產品,但是沒有任何廠商能夠保證這些塑膠微粒(Microbeads)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目前,科學家已經知道塑膠微粒能夠細小到進入人體的神經系統,雖然尚無研究顯示這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傷害,但從塑膠的另一個特性「吸收與釋放相容物質」來看,我們不能輕視它的親密好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所帶來的影響,惡名昭彰的塑化劑便是POPs的一員。而塑膠顆粒如一塊海綿,不斷吸收環境中的POPs,一旦進入生物體內後,會因為濃度差異關係而釋放出來。 經過一堂堂震撼教育課程後,每個人都對塑膠污染有深刻的認識,不禁去想:「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該如何去改變現況呢?」香港環境藝術家liina klauss致力於提昇公眾的環境意識,她運用海洋廢棄物創作出美麗的藝術品,她說:「垃圾經過創作後,並沒改變它的本質,但是大眾對它的感受卻截然不同了。我期望透過漂亮的裝置藝術,讓人們重新檢視垃圾的意義,更珍惜使用身邊的東西,減少製造塑膠垃圾。」來自美國的無塑生活發起者Beth Terry就回應如何從生活中做環保:➀使用塑膠的替代品;➁自己動手做;➂購賣在地生產的食物。少用塑膠容器與一次性餐具,增加使用環保袋、環保餐具與容器的頻率,改變我們的「用過即丟」習慣。 「運用消費者的力量,也能影響政府與企業。」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晁瑞光分享自身遊說政府的經驗,他在台南建立起海灘廢棄物監測,長期與政府溝通,使台南市政府2008年開始思考禁用保麗龍的可行性。2011年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即回收獎勵金實施方法更是政府跨出減量塑膠的起步。除此之外,來自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的海洋生物教授Martin Thiel舉出成功案例,在他與研究團隊公布長期的海洋廢棄物資料之後,發現智利沙灘上的垃圾大部分都是來自遊客,於是智利政府開始立法,針對海岸丟棄垃圾行為實施罰款,設法讓沙灘保持乾淨! 分享課程結束後,對海洋塑膠污染不再陌生的60位青年學子,利用不到一天的討論時間,分成七組擬定出具體的減塑行動。他們鼓起勇氣走上恆春鎮、墾丁大街與後灣沙灘,將海洋污染問題透過創意發想的方式呈現:與上百位國內外遊客聯署「拒絕塑膠超量使用」協議;向當地飲料店、刨冰店、雜貨店、商家宣導塑膠減量觀念,並張貼「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手繪海報。 海膽組宣導減用塑膠袋,在行動時被宣導的攤位反過頭來檢視團員是否使用塑膠袋。他們發現一般人在攤販問說「要不要塑膠袋」,會無意識習慣性地說「好啊!」。另外,小組休息吃冰時,不自覺地拿了店家提供的塑膠湯匙。對一般人來說,要避免塑膠使用的確是要克服「慣性行為」!環保餐具雖已於台灣推廣多年,但青年實際詢問調查發現,多數民眾依然沒有使用的習慣,青年也呼籲民眾拒絕使用「一次性消耗品」。海豚組行動中,發現小飾品服飾的店家較願意支持減用塑膠。另外許多人因不了解垃圾與海洋生物的關連性,因此無意識地大量使用塑膠製品。他們表示一開始行動時會害羞卻步,但保持行動熱忱及展露親切,最終能融化大家。相信持續行動會產生改變,願意減用塑膠袋的廠商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獅子魚組實際訪查民眾三個問題:➀你曾經在海灘丟過垃圾嗎?➁知道垃圾會影響寄居蟹的生態嗎?➂你願意參與淨灘活動嗎?問卷分析發現:九成民眾都願意參與淨灘活動!透過模仿寄居蟹跳了一段「battle塑膠舞」與陌生人共舞,用創意方式讓大眾了解海洋問題。水母組透過創意的發想,發揮攝影專長,製作2分鐘創意短片,將「塑膠減量,地球發亮」觀念透過網路媒體分享給朋友,不到一天的時間已影響上百位民眾,引起後續的回應與討論。設計對白中,鯊魚說:「如果你亂丟垃圾,我就要代替寄居蟹來懲罰你!」垃圾說:「不要丟下我!」 鎚頭鯊組在沙灘上設立創意攤位,主動出擊訪問民眾發現:自備餐具的家庭相當少。而海龜組向遊客宣導少用塑膠吸管的概念,提供竹吸管、鋼吸管、玻璃吸管讓遊客知道有這些替代性選擇。最後,他們沿路撿拾吸管,重新編織成手環,讓廢物重生。小丑魚組上街頭詢問民眾「你一天用了多少塑膠袋?」透過解說塑膠袋對海洋的影響,再詢問「你覺得該如何才能減少塑膠袋使用呢?」最終邀請民眾說「我願意支持減塑行動」、「我願意減少塑膠使用量」,並拍成短片上網傳播。 在走入人群實際行動過後,原卻步害羞的青年們不僅克服對陌生人宣導的不自在,更實踐「行動,帶來改變」的力量,具體行動的展現遠比口說大道理更能打動人心!儘管有少數人會潑冷水表示做不到或是自己渺小的力量不能造成影響,但有更多的人在經過宣導後,表示支持與贊同願意響應減量塑膠的行動。荒野透過「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激起的不只是60位青年學子對保護環境的熱忱,也期待散播出這些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讓「減塑觀念」未來在各地的生活、校園、社區與政府遍地開花。 延伸閱讀:海洋減塑青年行動部落格(活動詳細記錄與學員回饋)

環太平洋的11國海廢工作坊~2014 AMETEC Training Workshop 參與紀錄(上)

2014-10-01

文、圖/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筆者有幸於2014年6月代表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註1 至韓國釜山參加海洋廢棄物與微小塑膠的非營利組織與學術工作坊。本活動為亞太經合會(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所屬的亞太海洋環境訓練與教育中心(APEC Marine Environment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Center, AMETEC)主辦,由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orea 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 & Technology, KIOST)註2 與非營利組織OSEAN(Our Sea of East Asia Network)註3 承辦。在此分享九天中所見所學: 活動主題與學員組成 本活動為主題為「Marine Debris II: Micro-debris」,旨在以科學方式監測與分析海洋與沙灘上尺寸微小的廢棄物,10位學員均來自不同的 APEC會員:台灣、香港、中國、汶萊、新加坡、泰國、越南、斯里蘭卡、孟加拉與祕魯。有8位學員是以NGO代表的身分參加(其中兩位是志工,6位為NGO工作者)、 斯里蘭卡代表為海洋管理局公務人員、祕魯代表則為海洋學者。多數代表同時也是國際淨灘行動(ICC)的國家級聯絡人(ICC coordinator),均在海洋廢棄物與淨灘議題深耕多年。 課程設計 資料收集:各國代表在出國前先以三種方式採集不同尺寸的海廢,將樣本帶到韓國分析,並彙整該國海廢相關研究、政策與法規。 各國報告:報告各國海廢汙染現況、淨灘成果、相關政策與環團成果。 傳授知識:由KIOST學者介紹全球海廢議題現況、塑膠汙染,OSEAN專家分析各國淨灘數據。 實作練功:檢視各國採集的樣本,統計組成、分析化學特性、小組報告。 凝聚共識:心得回饋,建立共識,確保後續合作。 各國代表報告(擇汶萊、香港、韓國三位代表之報告內容分享如下) (一)汶萊的Alan Tan: 因兒時遊憩的沙灘被海廢入侵,號召衝浪同好淨灘。某次辦得太熱鬧引起了媒體與政府注意,因未申請集會而被拘留半日。於2010成立汶萊首個環保團體Beach Bunch註4 ,並加入國際淨灘行動ICC,成功邀請到汶萊蘇丹(國家元首)參加。島上海廢主要來源是傳統水上聚落居民的任意棄置。汶萊為石油生產國,汽油比瓶裝水還便宜,塑膠嚴重濫用,正在與政府溝通,希望建立回收獎勵機制。同時,也積極與跨國石油公司合辦淨灘。 目前困難點有執法效率不佳、漁業廢棄物嚴重;因工作步調較慢,舉辦淨灘前需要積極邀請當地社群來參加(約8至9個月前要正式公函至學校及社區),且環保官員每兩年轉換一次職位,不易與公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二)香港的Lisa Christensen: 加拿大出生的Lisa於1997年到中國工作,目睹無管制下的廢棄物流竄,她於1999年在香港創立資源回收公司Ecovision,志在公家機關廣設回收桶,無奈環境未成熟,公司面臨破產。2007年華裔演員Nissa Marion(曾參與台灣偶像劇「花樣少年少女」演出)加入團隊後,Ecovision轉型成為教育、倡議型組織註5 ,除了每年舉辦Hong Kong Cleanup註6 (2013年參與者達4萬5千人,全球ICC淨灘人數排名第三),也與環保部成功推動塑膠袋付費減量政策:Plastic Bag Tax(Environmental Levy on Plastic Shopping Bags),於某些產業減少了80%的用量。Lisa表示向國際學習與異業結盟是促使組織成長與突破的良方:透過與香港媒體圈與演藝界的良好關係,Hong Kong Cleanup大量曝光創意短片,宣傳三個清潔挑戰賽:「海灘、城市與郊外」;每年200多隊透過網路免費報名;邀請明星與名模參與,讓淨灘成為潮流;與主流媒體合作,NGO提供素材腳本,電視台提供曝光機會。除了主辦ICC的組織Ocean Conservancy,年輕的國際組織Let's do it!註7 也提供許多公民行動的靈感與全球視野。 困難與挑戰:2003年港府表示2014年掩埋場將滿,但2014年時又改口說2016年將滿,即將新建立超級焚化爐亦遭受附近居民反對。中國近年已拒絕接收香港的廢棄物,讓危機雪上加霜;每天一萬位清潔人員努力清掃環境,反而使港人對廢棄物議題無感。 (三)韓國的Dr. Sun Wook Hong: 由於韓國公部門崇尚科學主義與專家主義,Dr. Hong離開海洋研究機關,於2009年創立了OSEAN(Our Sea of East Asia Network)與Korea Marine Litter Institute,致力透過科學調查、政策研究與教育出版為海洋廢棄物議題提供解決方案,六位專職成員中有四位博士與一位碩士,透過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除了累積自身的專業(四位博士的學位都是在OSEAN研究海廢而取得),亦成功創建與公部門的溝通管道,成為環保與漁業部門的政策顧問。 困難與挑戰:韓國每年丟棄100萬顆體積62公升的牡蠣養殖保麗龍浮球,汙染大片海岸,OSEAN透過海廢監測累積科學數據,認定政府應優先處理漁業廢棄物,並將成果發布於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國際期刊,此舉促成漁會、公部門與公民團體的定期會議,雖然尚未實際解決漁業保麗龍問題,但已顯示環境議題走到政策立法時,需要的專業背景與恆心毅力。 (未完待續,下集請參照荒野快報第270期) 註1  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成員: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南市社區大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註2  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網站 eng.kiost.ac 註3  非營利組織OSEAN網站 koreamarinelitter.blogspot.tw 註4  非營利組織Beach Bunch網站 www.beachbunch.net 註5  教育、倡議組織Ecovision網站 www.ecovisionasia.com 註6  Hong Kong Cleanup活動網站 www.hkcleanup.org 註7  國際組織Let's do it! 網站 www.letsdoitworld.org   延伸閱讀: 萬年垃圾的行蹤!海洋塑膠垃圾帶的分布、成因以及環境影響(上) 萬年垃圾的行蹤!海洋塑膠垃圾帶的分布、成因以及環境影響(下)

山巔到水涯~從白石山鹿子百合到陸蟹棲地維護與魚種復育

2014-10-01

文、圖/張演祺(桃園分會分會長,自然名:半夏) 桃園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寶地,有高山大川也有沃野小溪,有秀麗水庫也有雅緻水塘,這些獨具的景觀在經濟掛帥追求工商發展的前提下,許多地景都被犧牲了,連帶影響物種棲地的完整性,早年普遍存在溪流田野的善螺及圓田螺現在已不復見,20年前萍蓬草幾乎消失,原本白石山上處處可見的艷紅鹿子百合也僅剩山壁上寥寥可數的幾株,海邊的藻礁苟延殘喘,潮間帶的招潮蟹消失大半,陸蟹找不到回去大海產卵的路,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及提早努力挽救的對象,也是我們的使命。 艷紅鹿子百合是台灣四種原生百合中目前最漂亮的一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原本排名第一的細葉捲丹百合已經消失,所以艷紅鹿子就晉升第一囉!而在台灣的分布僅止於基隆、台北及桃園一帶山區,尤其桃園境內只有白石山至金面山一帶有族群分布。 大溪鎮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寶地,尤其白石山下蔣公及經國先生均長眠於此,有鑑於山區鹿子被盜採嚴重,四年前發起送艷紅鹿子百合回娘家的活動,從原生地採種到種苗的復育與栽種,一切都是夥伴們親力親為,今年已經看見成果。 往年盜採猖狂的狀況,甚至前年目睹某社大植物界知名指導老師,帶著學員攜長枝剪採花,也在四年不斷宣導中得到改善,今年喧鬧的花況多數都能得到留存;在多次的登山過程中與山友的互動都感受到他們與我們一樣,珍愛此片山林的奇花異草,更有熱情山友加入護花行列,有此經驗值得每位夥伴在登山時都記得擔任宣導工作,爾後遍地開花的榮景將可拭目期待。 桃園縣民超過兩百萬人,但是知道什麼是藻礁的民眾甚少,所以從民國98年起桃園分會將濱海生態列入定觀點,以藻礁區為中心定期做導覽解說,也接受機關團體與學校的邀約大力宣導演講,我們相信只有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藻礁以及它的重要與珍貴,才能喚起大家對環境生態的重視。 觀新(觀音新屋)藻礁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植物造礁區,從南至北達二十七公里,民國69至73年間,個人在觀音鄉海邊樹林國小教書(學生來源為石門水庫移民新村),當時帶學生到海邊玩並不知道退潮時裸露出來的是藻礁,僅知道大大小小潮池中有許多魚蝦貝類,當地居民會以天然潮池當作石滬使用,每每一次漲退潮就能讓他們收穫滿滿。 時隔多年在台大教授戴昌鳳提出藻礁一詞時,具大自然遺產價值的藻礁,已經被破壞得僅剩極小部分還有成長跡象,桃園縣內工業區密佈且未做好廢水排放管控甚至偷排情形嚴重的狀況下,珍貴的藻礁已經奄奄一息,再加上民國96年中油埋置油管將藻礁剖開,前幾日又發生亞東集團在觀音藻礁區開挖臨時碼頭運送器械。 雖然今年初已公告從小飯壢溪口到新屋溪口全長約六公里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區,可是未對區內上游工業區排放做積極有效監控,僅象徵性地公告了事,實在令人替藻礁的未來擔心。 濱海組長潘忠政(在地聯盟理事長,自然名:石頭)與葉斯佳(永興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自然名:沙蟹)他們長期監測藻礁生態,更全力與縣府溝通對抗不肖廠商,在得不到縣府正向支持的情況下,屢屢發動抗爭與立委一同為藻礁請命、召開記者會,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力量喚起全台民眾聲援。 此間連續三年桃園分會與在地聯盟等單位辦理「為藻礁請命」的健行與淨灘活動,去年台南師院附小更多次包車北上參訪觀新藻礁,回去之後發起一人一信進總統府的活動,讓總統也知道全國民眾正在為藻礁生機努力,期待在大家努力奔走之餘,能看見藻礁重現盎然生機。 自從藻礁區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後,定觀活動要進入都得行文農業局,為了免去公文往返的耗時費事,我們預定將定觀點移往後湖溪口,那兒有豐富的陸蟹群聚,欲前往藻礁也只要越過防風林即可;目前發現這些陸蟹面臨產卵季無法越過海堤繁衍下一代,新竹分會有「幫青蛙過馬路」的活動,我們也常看見陸蟹茫然地在馬路上尋找往海邊的路,及命喪輪下的悲慘畫面,目前調查陸蟹種類及數量的活動還在進行中,待調查結束我們可能也要發起「幫螃蟹過馬路」,讓路蟹得以永續族群。 「千塘縣」是桃園的別稱,密布的埤塘與錯縱的渠道,孕育了豐富的溼地生態,水生植物中除了荒野LOGO中的台灣萍蓬草外,還有桃園藺及龍潭小杏菜等稀有物種,當然有水就有魚,埤圳中總有各類形形色色的魚種,可是近年外來強勢種入侵與河川汙染嚴重,早年埤圳常見的魚種有些已不復見,或是瀕臨消失。 去年城鄉局景觀課選定10口埤塘改造,特選中1-4號池做為過去埤圳常見魚種復育區,作為維繫魚種族群生態重點池塘,希望達到復育、保育及教育的功能,在魚群數量達到野放標準時,提供教育單位索取與送回原棲地,讓魚種生命得以延續。 桃園分會在今年接受委託重任,進行復育工作,初期以改善復育池原先設計不當之處,以利各種不同魚貝類生存與繁衍空間,同時兼顧水源循環、天敵防治與避免外來種入侵,提供最合宜的模擬自然環境讓種魚能自然繁殖。 預定復育的魚貝類以多年不見的台灣圓田螺、七星鯉、史尼氏小巴、青將魚、台灣石附、高體鰟鮍、羅漢魚、馬口魚等為目標魚種;要取得這些種魚相當不易,我們透過各種誘捕垂釣等方式收集,例如台灣圓田螺遠從苗栗獅潭取回,青將魚要到貢寮三芝那一帶尋找,史尼氏小巴及七星鯉則要到龍潭楊梅一帶荒蕪的埤塘尋找,還好桃園荒野有一群對魚類復育興趣濃厚的夥伴,大家以玩的方式逐一達成目標,期待不久後可見滿池的小魚。 不論是大環境還是微棲地的改變,都可能是生態的浩劫,例如細葉捲丹百合的消失,除了人類貪婪地盜採之外,就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與破壞,讓他們無法繁衍下一代;桃荒十幾年來對於棲地維護不遺餘力,為了瀕危的萍蓬草,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移除強勢外來種,乾旱時一棵一棵的挖起來放到庇護池,以延續種源的生命,現今已不虞滅絕,接下來還有許多物種的棲息環境也受到嚴重破壞,我們除了大聲疾呼之外,更要以實際行動介入,希望在尚有挽救與延續的機會中,讓多樣性物種的生命得以永續。

荒野領軍召集青年 拒絕「塑膠時代」拯救塑化海洋

2014-09-02

無「塑」生活,「塑」否可辦到? 荒野帶領60位中港台青年 拒絕「塑膠時代」 拯救塑化海洋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自2008年世界地球日起,開始籌辦淨灘行動及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六年來的數據分析顯示,塑膠垃圾一直超過海灘廢棄物數量的八成,而海灘垃圾並未因為淨灘行動而逐年減少,「源頭減量」乃是解決塑膠垃圾問題的根本之道。荒野於2014年8月23日至25日,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及阿拉善SEE基金會合作,號召60位青年學子於海生館參與「海洋減塑青年行動」論壇,透過國內外11位海洋行動者分享自身經歷,在恆春半島直接向民眾推廣「減塑生活」,希望透過消費者、店家的力量去約束對環境造成傷害的塑膠產品,呼籲全民共同拯救塑化海洋。青年承諾將這三天的經驗落實於生活中,並推廣至校園、社區與社會。荒野將彙整青年創意減塑行動,分享至網路媒體,製作推廣教材,期待未來更多青年加入守護海洋行列。 台灣有塑膠王國之稱,人們日常生活對塑膠製品依賴度甚高,來自香港「無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非營利組織Tracey Read提出:「90%的生活用品都含有塑膠成分,平常使用的洗臉磨砂膏、牙膏都有微量塑膠微粒,隨著城市排水系統,穿透汙水處理系統直接流入海洋,成為海洋食物鏈的一環。」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胡介申表示:「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塑膠在陽光照射下會緩慢地剝離成小碎片,最後形成奈米尺寸的塑膠微粒,並未從地球上消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理事張泰迪發現:「台灣有個奇特現象,多個垃圾掩埋場蓋在海岸邊,經海浪多年累月摧殘,堤防損壞垃圾散出,儼然成為海上廢棄物。」智利海洋生物博士Martin Thiel透過科學研究瞭解塑膠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迫害。高達80%的塑膠垃圾來自於陸地,隨著水流來到海洋,站在海洋保育的第一現場,發現許多不同種類吞食塑膠垃圾、被塑膠廢棄物綑綁纏繞的海洋生物。我們日常使用的塑膠製品已不僅影響人類健康,更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 美國的無塑生活達人Beth Terry,分享自己的「無塑生活」,傳達不用塑膠製品並不影響日常生活的理念,鼓勵青年一同加入。活動第二天60位青年鼓起勇氣走入恆春鎮、墾丁大街、後灣海灘等地,現學現賣將海洋汙染問題透過創意行動向民眾宣導:與上百位國內外遊客聯署「拒絕塑膠超量使用」協議;向當地飲料店、刨冰店、雜貨店、商家宣導塑膠減量觀念,並張貼「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手繪海報;部分青年前進後灣海灘向遊客宣導「海灘垃圾不落地,還給寄居蟹一個家」拒絕隨意丟棄垃圾的概念。環保餐具雖已於台灣推廣多年,但經由青年實際田野調查發現,多數民眾並未使用,青年藉此呼籲民眾拒絕使用「一次性消耗品」。更有學員發揮專長利用半天時間拍成2分鐘短片,讓「塑膠減量,地球發亮」觀念透過網路媒體如Facebook、Google+、LINE、Youtube分享給朋友,不到一天的時間已影響上百位民眾。 青年在半日內直接行動時發現,外國遊客比國人更能接受減少塑膠使用的觀念。由此更見國人的環保知識需儘速加強,民眾應主動拒絕商家「自動化塑膠包裝」,而商店應需「不主動提供塑膠耗品」。來自日本的Shigeru FUJIEDA(藤枝繁)教授透過海上漂流打火機的研究更指出:「垃圾會隨洋流四處漂移,海廢已不是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議題。」紐約華裔環境藝術家La Benida Hui分享:「海洋需要全人類的關注,當我們撈起一湯匙的海水便可發現百萬個微小浮游生物,目前人類對『家』的概念僅止於陸地,期盼能將愛的力量擴大到海洋。」德籍藝術家liina klauss再次用垃圾裝置藝術驚艷學員視覺,透過色彩省思重新定義廢棄物價值。 荒野理事長賴榮孝表示:「21世紀是翻轉的世紀,從個人、企業、政府都應翻轉心態,跨越領域參與生態保護。現在青年們更須學習思考,期盼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海洋生態環境。」荒野透過教育宣導、志工推廣、藝術展覽、國內外環保友會串連、督促政府立法等行動進行守護海洋理念,期待更多民眾透過個人,將觀念散播至生活、校園、社區、政府,把對塑膠製品的依賴程度降到最低,「無塑生活」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活動全紀錄

2014 國際淨灘行動 減「塑」綠生活,海洋生物更快活

2014-09-02

文/張永祥(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海洋專員)、圖/荒野保護協會 水聲潺潺的溪流,打赤膊衝到溪畔躍進水中,沁涼從皮膚竄到腦門,隨著溪水擺動,突然看見河床漂著異物,難道是……?波光粼粼的水面,新人依偎在貝殼沙灘,擺著恩愛甜蜜的姿勢,攝影師喀嚓一聲,突然驚見照片一角出現異物,難道是……?蟬聲唧唧的盛夏,結群好友相約海邊,在海裡幻想成海洋王子的悠游,雙手一划突然摸到尖銳異物,難道是……? 你想能想像上述「難道是……」的謎底嗎?不用問別人,也許自己就有類似的經驗!我們總是想要安全、乾淨的戲水區域,但總是天不從人願,海洋垃圾充斥在我們周遭,少數秉持阿甘精神的人,發起了淨灘、淨川、淨海的行動,如今,愛海公民運動已蔚為風潮。 海廢垃圾會越界,都是別人在貢獻!? 首先,可以想想為什麼我們要到海邊淨灘呢?是真心想要讓海洋變得乾淨,還是想順道看看海、享受海景呢?每個人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當發現沙灘不再乾淨時,是否曾思考為什麼出現這麼多的垃圾?有人說,是遊客丟的,也有人說,是當地居民丟的,大家都認為距離最近的人就是元兇。設想,離家裡2公里處有一間工廠,住家前面也有一間工廠,某天環保局告知,該區域雨質監測都偏酸,我們該不會只認為是附近的工廠造成的吧?海洋廢棄物就像是前述所說的酸性物質,隨著風的吹拂、水的流動,散播各地,最終,大海與沙灘就是未經妥善處理的垃圾集散地,淨灘行動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海廢垃圾人人有責。 科技在進步,海廢垃圾再變身 前陣子世足賽非常熱門的議題,台灣綠科技獨步全球,用寶特瓶回收紗製成球衣,穿著MIT環保球衣的隊伍都表現優異!這件令人驕傲的事情,隨後媒體也補充報導,機能衣銷量好,發生寶特瓶短缺,料源不足的問題,業者需再開拓展料源市場……。我們用科技來解決一項環境問題,卻也造成民眾對資源回收的誤解,進而形塑「總之垃圾都可以被回收,所以就更放心使用」的心態。其實,寶特瓶回收可是一門學問呢!目前政府對寶特瓶處理方式分為三部分:瓶身(PET)、瓶身的標籤(PVC)、瓶蓋(PP),這三種塑膠是需要分開回收的!當中也只有瓶身部分可用來製作回收紗,瓶蓋是所有塑膠中最硬的材質,也是回收過程中最容易被疏忽的部分。去年中途島信天翁的紀錄片中,發現海鳥胃中充斥五顏六色的瓶蓋。根據國際淨灘行動2013年海廢統計資料 ,光是海邊撿拾的塑膠瓶,堆疊高度可達3.4座台北101大樓 。這些塑膠瓶可別天真地拿去回收場製作回收紗,因為塑膠瓶在經過海水浸泡、光分解、髒汙附著之後,清理成本提高而不受回收業者青睞,最終還是踏上送進焚化爐一途。 接著來看保麗龍的狀況。前陣子到南部進行沙灘的採樣工作,同時召集海洋志工前往淨灘,夥伴們在沙灘上發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海廢垃圾。由於業者躲避保麗龍禁令,將保麗龍杯內外層都貼附紙質的材質,外觀看起來像是環保紙杯,其實拆開來看才會發現這是一個複合式的保麗龍杯。儘管外面的紙已經破碎,但是內層的保麗龍依然堅固無損壞。拜科技所賜,人類享用保麗龍保冷的效用,卻很少人關心保麗龍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副作用。 終於找到好歸宿,Oh! No! 是「龜塑」! 擾攘的夜市中,攤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老闆,我要一支豬血糕。」「一杯波霸奶茶。」「手搖飲料第二杯半價!」「超便宜比臉大雞排!」吃完一圈,是否發現手上多了好多個塑膠袋?台灣人平均每天使用超過2個塑膠袋。就算使用塑膠袋,也一定要確實放在垃圾桶並蓋上蓋子,讓它有個好「歸宿」,否則飄到海邊歷經海浪沖刷、風吹雨打的加工,再透過洋流飄送到千里之外,往往造成許多海洋生物誤食入胃,造成海洋生物的浩劫。荒野的國際淨灘行動海廢垃圾統計數據中,2011年與2013年塑膠袋皆居冠。由於取得管道多元方便,往往一不小心就拿了塑膠袋,例如早餐的三明治或午餐的便當手提袋等。今天,你又拿了幾個塑膠袋呢? 還記得海鳥胃的塑膠垃圾嗎?別以為只有天上飛的海鳥才會受害,海裡游的海龜也有說不出的滿腹苦衷呢!在中途島拍攝信天翁的藝術攝影師Chris Jordan和Susan Middleton ,分析一隻在阿根廷沿海捕獲的海龜胃,結果和中途島的海鳥胃如出一轍。今年,荒野保護協會的淨灘教案基於2012年「塑」誰殺了信天翁為藍本,特別加入攝影師的海龜胃照片,讓大家一開眼界,同時也會介紹海龜和塑膠袋的新仇舊恨及海龜家族成員,帶領大家如何辨識海龜、陸龜的身形體魄,希望能以海龜作為瞭解無垠大海為的初始點。 新生活運動:淨灘、減塑、護環境 許多人會認為淨灘後,垃圾就不會再出現,或是垃圾會出現的比較慢,其實往往一個潮汐或一場暴雨,沙灘就會有許多垃圾出現。我們樂見的不是海洋廢棄物的減少,而是監督官方完善廢棄物處理機制,鼓勵友善環境的產品設計,扭轉大眾的消費行為,減少因為方便帶來的環境汙染副作用。 紓解環境污染副作用,民眾可從「減塑、加綠」新生活做起:拒絕免洗餐具、自備環保餐盒、拒絕塑膠飲料杯與過度包裝的產品、自備購物袋,購買前先想想「5R」 ,才是淨灘行動欲傳達的核心價值。就讓本篇開頭所設定的「難道是……」情境,不再是塑膠廢棄物浮在河川、躺在沙灘、飄在海洋的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愛湊熱鬧的魚兒、小蝦、蚌殼、螃蟹等。 「減塑、加綠」新生活,9月份在台北捷運新埔站、國父紀念館站、公館站、中山站、雙連站以燈箱廣告刊出,歡迎大家拍照打卡並分享至「World Oceans Day世界海洋日」臉書粉絲頁。最後,邀請您一同加入9月20、21日的國際淨灘行動,萬人齊心,全台串連,親臨第一現場實際動手揮汗,共同監測記錄海洋廢棄物。希冀淨灘的過程中,主動反思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使用塑膠製品,強調個人垃圾源頭減量,達到「無塑生活」才是愛海的最佳行動!

liina klauss以海洋廢棄物打造彩色「垃圾山水」裝置藝術

2014-09-02

五月底的墾丁佳樂水,不只有衝浪客,還有一位德國藝術家及50位志工,打造南台灣「彩虹太陽」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海灘上超過80%的廢棄物來自陸地,在陸地上隨意丟棄的垃圾隨著河流來到海灘,或亦隨著海洋洋流飄流到世界各地的沙灘。這些散落的海洋垃圾不僅讓沙灘和海洋看起來髒亂無比,更造成許多生物誤食,嚴重影響海洋生態。一位來自香港的德裔藝術家liina klauss發起海洋廢棄物裝置藝術行動,將在淨灘撿拾到的垃圾,依照顏色分類排列,透過巧思與創意打造一座巨型裝置藝術,同時呼籲民眾重視海洋,反思人類生活行為對海洋生態的影響。5月31日號召50名志工於墾丁佳樂水漁村公園創作「垃圾山水」裝置藝術,行動藝術在沙灘上展示一天,隔日委由當地清潔隊將垃圾回收處理。許多前往海邊戲水的民眾紛紛驚豔:「垃圾竟然可以這麼美麗!」 旅居香港的藝術家liina klauss,原在日本及德國擔任時裝設計師,2007年到香港後開啟自由藝術創作,結合藝術與環境保護,將廢棄物轉化為藝術品,啟發民眾思考。身為藝術家的liina展現對顏色高度的敏銳度,用創意驚艷民眾的視覺,將淨灘撿到的垃圾依照顏色排列出美麗的圖像,猶如光譜般的放射圓形。liina語重心長地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應該被丟棄!在台灣與香港海邊撿拾到的垃圾相近,皆以塑膠垃圾居多,這個情況在歐洲國家並不常見,可見亞洲飲食講求便利性。」活動當日liina自備環保杯,身體力行提醒大家不要讓自己的方便,造成大自然的不便。除了撿拾廢棄物做創作,liinau也號召志工收集沙灘上的自然物作為創作素材,大至漂流木、椰子殼,小至欖仁果實、葉子等微小的果實。這些自然物來自人類生活,以反思的角度來提醒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 荒野海洋專員胡介申在淨灘過程中,意外撿拾到來自菲律賓的塑膠瓶,除了提醒民眾垃圾會隨洋流漂流,更再次指出全球應共同重視海廢議題。手中握著的塑膠瓶瓶身還有動物清晰的咬痕,介申強調:「海廢創作不僅是單純的藝術表現,更重要的是引發人們審視環境問題,你我製造的垃圾正對海中生物造成致命的威脅。」近年來,荒野不斷呼籲大眾,改變日常生活,降低垃圾量並妥善管理廢棄物,將淨灘行動提升為公民意識,一同重視海洋環境污染問題。

「海洋,世界的銀行」——2014海洋影展介紹

2014-08-05

有沒有一種體驗,每次接觸都有不一樣的感動? 有沒有一種深邃,每靠近一點有更深沉的悸動? 文/施耘心(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副主任,自然名:小心)、圖/荒野保護協會 大海,熟悉卻陌生,讓人又愛又難以捉摸。為何會有這樣的矛盾?是因技術門檻過高而無法探索海洋?或因生存於陸地的人們,腦海中存著對海洋的懼怕?今年是荒野第五年舉辦的海洋影展,試圖用六部影片娓娓道出海洋的美、海洋的傷、海洋的痛、海洋的豐富,及海洋對人類的愛。期待你在欣賞影片時,能如重回母親羊水中般,安祥自在。 守衛「海洋星球」中的「最後的藍海」 曾協助盧貝松導演拍攝《搶救地球》一片,進而成立非營利組織的法國空拍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上部作品由空中俯視地球的種種改變,此次則是深入海底,透過高解析攝影器材,一窺海洋的形成及其蘊藏的富饒生態,更延伸出海洋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海洋星球》一片無任何激烈的控訴、激昂的語調,唯透過溫柔而堅定的口白、細膩的觀察及精緻的描繪,導演藉此喚醒觀者自我意識,不停地反問:「大海給予人們如此多,但我們有好好了解、愛惜她嗎?」《海洋星球》尚未於台灣院線上映,在與法國製片公司保證會於不收費的影展活動放映,法方才應許授權,荒野很榮幸有機會帶領國人欣賞本片,期盼除了陶醉於絢麗的海洋外,更應時常警惕自己:我對環境友善嗎?我能如何盡一己之力呢? 從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上映後,這七個字如同警語一般出現在各領域。此次影展的另一部外語片《最後的藍海》,揭露在人類舌尖上不願面對的海鮮文化真相。當在紐約高級餐廳裡端上一道道圓鱈料理時,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極羅斯海正面臨海洋浩劫的災難。這不單僅是生物學家及保育人士的功課,更是一個物種因人類的口腹慾望而數量銳減、進而急速戕害生態平衡的事實。我們在片中看見專家們如何感動政治公關人員,運用政策遊說、立法執行、國際會議作為搶救行動手段。《最後的藍海》不僅是一部單純的紀錄片,而是一項具體行動的範本。 細看鯨魚、鯊魚,如何餘生 加拿大卑詩省和溫哥華島間的海峽,約有300頭殺人鯨居住,《野性海洋——殺人鯨王國》一片帶領觀眾認識這群以家族集體行動的巨大海洋生物。從鮭魚卵如何提供足夠的糧食,到特定海域中的獨特生活習性,導演以十足的耐性與專業度,在「摩擦沙灘」上紀錄一群讓人類感到畏懼、陌生的鯨群其可親的一面。台灣長年追蹤水下議題,俗稱「柯師父」的柯金源導演與海洋工作者郭道仁長年合作,歷經多時完成紀錄鯨鯊的作品,《餘生共游》是柯導繼《阿瑪斯》、《記憶珊瑚》、《產房》與《退潮》後的第五部海洋紀錄長片。柯導自2005年起,用影像跟隨誤入花蓮七星潭大型定置漁網的小鯨鯊,紀錄牠被送到屏東海生館,而後500多天病故的歷程。影像團隊不但近距離揭露國內對於鯨鯊認識的貧乏,更醞釀出人類如何與這溫馴巨獸共存的大哉問。《餘生共游》上集,如一部台灣鯨鯊利用史,分別從鯨鯊與人的角度,雙軸帶出台灣人利用魚類資源的觀念轉變以及鯨鯊命運的不堪。而下集則遠赴菲律賓及日本,窺看不同單位如何在觀光與圈養間謀求生態平衡,以及保育、研究人員長期追尋著鯨鯊生命軌跡的動人故事。 關心海洋生態,從自身做起 六部影片中,有三部是關注台灣海洋生態環境。其中《刪海經》一片獲得金穗獎最佳記錄片,受日本國際環境地球映畫祭綠色印象賞肯定,入圍舊金山國際海洋電影節競賽,另赴法國參加法國國際環境影展,吸引關心全球環境變化的人士觀賞。本片藉由在金門島上生存超過兩億年的活化石「鱟」的生滅,來對應此地從戰地前線到如今成為迎接觀光產業的角色轉變。諷刺的是,眾人叫好的和平鐘,卻同時是鱟的喪鐘。導演洪淳修運用詼諧與清淡的手法,處理複雜的開發議題,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的映後感,留給觀者思考判斷的空間。陳軍豪導演的《台灣之海潛水紀錄片》,堪稱水下版的《看見臺灣》,透過經營潛水店的潛水教練,親眼目睹台灣海域遭受垃圾汙染及人們有意或無心的破壞。在心痛之餘拍下所見,導演期待看過本片的人,開始正視台灣沿海海域的真實狀況,應當從自身減少製造垃圾做起。 影像的感動不僅只是記錄當下的衝動而已,而是關愛海洋環境的起點,荒野2014年海洋影展,期待你的行動與支持!欣賞影片同時,慎思自己能做什麼回報給世界的銀行——海洋母親。  

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 大海需要你的行動!

2014-08-05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總會   塑膠汙染是全球最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全球塑膠製品總產量超過數百萬噸,產品使用過後成為垃圾,除了回收、焚燒、掩埋外,剩下的不知不覺進入我們的環境中。平時隨便丟棄在地上的垃圾,可能會進入下水道,經由河川,最後進入海洋,而海洋成為塑膠垃圾最大的儲存場。在全球「用過即丟」風潮的背後,大海是否已經變成一碗塑膠濃湯?究竟誰會喝下這碗五味雜陳的湯?魚、鳥、海龜、還是你我?   我們驚見太平洋中央的中途島上,海鳥的胃中出現五顏六色塑膠碎片,甚至有台灣生產的打火機;環繞全球的洋流不斷輸送來自陸地的垃圾,入侵全世界的海岸線。享受塑膠製品便利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此世代最嚴重的環境議題之一。   荒野自2008年於世界地球日開始著手清淨海灘,2010年起與全球共同響應國際淨灘行動,每年九月至十月間號召數百餘間學校、企業與團體共同參與。透過眾人所紀錄的海洋廢棄物資料顯示:光是塑膠垃圾的數量就超過總量的80%!淨灘行動每年持續進行,垃圾卻並無逐年減量,因而道出:淨灘不是終點,唯有「源頭減量」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今年,荒野邀請80位16至25歲青年學子,運用創意將「減塑方案」落實在校園與生活中。「海洋減塑青年行動」在2014年8月23至25日,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舉辦。此次青年論壇是台灣環保團體自關心海洋廢棄物議題起,首次大型行動,荒野邀請來自美國、智利、日本、香港等地的環保行動者參與論壇,現身分享海洋塑膠議題第一線消息與寶貴經驗,激發青年們的熱情與創意。期許學員藉由三天的論壇,創造實際參與環境議題的動力,進一步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養育我們的大海帶來更多改變。   講師陣容   Beth Terry 減塑生活今天開始(美國) 「我的無塑生活」發起者,120天僅製造200克塑膠垃圾。自從了解到塑膠污染對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危害後,Beth Terry開始一系列實驗:測試自己是否能在不買任何塑膠製品下生活。她將個人的塑膠廢棄物減量到平均值的百分之二以下,實驗最後發表在熱門的部落格「我的無塑生活」(MyPlasticFreeLife.com)和新書《無塑:去除塑膠壞習慣,你也可以!》(Plastic Free: How I Kicked the Plastic Habit and How You Can Too)。       藤枝繁 洋流與廢棄物漂移(日本) 鹿兒島大學海洋物理教授,恆跨東亞6國上萬公里,追蹤洋流與漂浮打火機。1997年參與日本海納霍德卡石油洩漏事件的志工行動後,開始研究海洋廢棄物。1999年發起鹿兒島國際淨灘行動,並成立鹿兒島清淨事務局,研究海洋廢棄物對環境污染的實際情況,並定期監測鹿兒島沿岸的海洋廢棄物。特別的是,他發現中途島沙灘上14%的打火機來自台灣。     Tracey Read 無塑海洋行動(香港) 2012年參與Algalita與5 Gyres Institute的研究環太平洋垃圾帶的海洋污染。2012年六大貨櫃滿載塑膠原料於香港翻覆,率先發現並號召十萬香港人淨灘。香港膠災後,在香港創立非營利組織Plastic Free Seas(無塑海洋),旨在提昇公共意識、組織行動將香港與全球塑膠污染議題結合。 延伸閱讀:香港膠災   Martin Thiel 洋汙染與海洋生物 (智利) 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海洋生物教授,於全世界最狹長國家——智利的海岸線淨灘,帶領全國學生調查海洋汙染。主要研究海洋無脊椎生物的行為生態學,2007年發起智利「廢棄物科學」計畫,結合學校教育與科學方法來調查沿岸地區的垃圾問題。 延伸閱讀:廢棄物科學   La Benida Hui R.A.R.E. 環境藝術工作室(加拿大) 來自紐約的華裔藝術家,對環境教育的熱誠促使她成立「環境藝術工作室」(Rare Animals Really Endangered,R.A.R.E),2012年開始與荒野合作策劃海洋系列藝術展:「愛上大海我的家」、「北海岸海洋過客」、「親清海洋我的母親」。今年六月參加5 Gyres Institute的研究航行,預計從百慕達三角洲航行至冰島,監測海洋的塑膠微粒污染。         liina klauss 環境裝置藝術家(香港) 「渦流計畫」(Project Vortex)藝術家之一,將海洋廢棄物以創新方式呈現在環境教育中。Liina是香港的德裔藝術家,原為日本、德國時裝設計師,在2007年到香港後開啟其自由藝術創作生涯,結合藝術與淨灘行動提昇公眾意識,透過把廢棄物轉化為藝術品來引發觀眾思考環境污染的問題。2014年四月其創作「垃圾排擋lost'n'found」展現Liina驚人的顏色敏銳度,將淨灘撿到的垃圾依照顏色排列出美麗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