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新竹週二見】1228(二)解說的「語言」-翻譯的「自然」-「蓋婭」的視域:從吳明益《苦雨之地》談環境教育的「文學」想像

【荒野新竹週二見】1228(二)解說的「語言」-翻譯的「自然」-「蓋婭」的視域:從吳明益《苦雨之地》談環境教育的「文學」想像
2021-12-28 19:30
  至  
21:30

我們或曾看過一隻蟲、一尾魚、一條狗、一頭牛,或一株草、一朵花、一片葉、一棵樹、一串蕉、一粒米,或也曾感受過一陣風、一道虹、一聲雷、一場雨。但是否能說,我們曾看過一整座山林?曾看過「整個自然」?那慣用的「自然」語意是否曾提供某種形象,讓人想像可擁有一套全面性生態知識?「自然」語意是否隱含某種模稜兩可(人類文明、文化是否隸屬自然?)、或某種邊界未明(動物園、國家公園、城市與鄉村)的「人與非人」溝通系統?除了「科學世界觀」的認識「自然」方式外,是否尚存其他可能性?


時間│2021/12/28(二)19:30~21:30

地點│荒野新竹分會2F 

講者│  蔡志彥 老師

簡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臺師大優秀碩士生獎學金、楊冠政教授優秀研究論文獎學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臺師大優秀博士生獎學金、台文系特色發展獎助學金)

曾擔任「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研究教師、環保署「環保政策月刊」特約記者及「環保技術」與「文教行政」職系公務員。

 

推薦閱讀│

吳明益著《苦雨之地》

Latour, Bruno著《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

吳明益主編《臺灣自然寫作選》

王家祥著《倒風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