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公告】5月21日邀請您來選出荒野保護協會第十屆會員代表
親愛的荒野夥伴,您好: 荒野保護協會在眾多關心臺灣環境朋友的支持下,穩健走過26年,做為一個關心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的團體,我們邁步向前,將一顆顆守護種子灑佈在各地,成為一股股在地守護的力量。 透過志工的定點觀察及調查資料,和政府相關部門對話,讓生態永續的議題及政策能推動及執行。透過環境教育讓更多人能認識臺灣生態環境之美好及問題。期待能為臺灣土地盡一份心力,並且將這片土地好好守護及留存給永世的臺灣後代子民。 每一年我們至少有將近兩百場的自然體驗活動、超過一千場的推廣演講。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曾說:「透過教育做環境保護,才能擴大參與面,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荒野快樂修行,又去影響更多人,從改變生命的根源去愛人、愛土地,這是荒野對臺灣社會的最大貢獻。」 守護棲地永遠是荒野最重要的目標,我們已經蘊積足夠的力量,可以跨步邁向棲地保育,也相信唯有不斷透過保育、復育、教育的方式,才能達到「讓大自然自己經營自己」的最終目的,而這也是邁向永續的方向。 會員代表大會是本會的最高權力機構,重大決策都需要經過會員代表大會的同意。會員代表的任務除了議決協會發展的重要決策外,也具有投票權選出理監事,再由理監事中推選出常務理監事來負責平日的會務推展。 當我們期待臺灣民主發展更加往上提升時,會員代表的選舉就是展現民主的一個歷程。發揮荒野保護協會最重要的傳統之一【溫柔革命】,從我們自身的改變和參與做起。 5月21日(週六)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邀請您參與會員代表的選舉,投下您神聖的一票! 荒野保護協會 劉月梅理事長 ************************************************************************************************************************************ 一、投票時間:中華民國111年5月21日(週六)上午10:00 -下午4:00。 二、投票地點:各分會所在地,共11處。 三、投票資格:111年4月30日前繳交111年度年費之年滿20歲有效會員者。 四、具投票權之會員,請攜帶身分證及印章前往投票所投票。 五、會員代表推薦名單: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220506/42652 六、若您因故不克出席選舉,可填具【委託書】委託其他會員有效代理。每一會員僅能接受其他會員一人之委託。 各 地 區 應選名額 投 票 所 地 址 連絡電話 台北分會 35 臺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 (02)2307-1317 桃園分會 7 桃園市中壢區普光二街122巷10號 (03)283-0944 新竹分會 15 新竹市東區公園路86-1號 (03)561-8255 台中分會 13 臺中市北區育德路115號 (04)2206-8468 雲林分會 1 雲林縣斗六市慶生路300號1樓 (05)552-9002 嘉義分會 4 嘉義市新建街79號 (05)291-1547 台南分會 9 臺南市東區裕農路288巷15號 (06)260-7259 高雄分會 10 高雄市三民區重慶街299號 (07)322-7526 宜蘭分會 2 宜蘭縣五結鄉二結路486號 (03)964-1059 花蓮分會 2 花蓮市華西路123號科學館112室 (03)824-6613 台東分會 2 臺東市長安街46號一樓 (089)219-020 合計 100 確定應選名額以4月30日有效會員人數為最後計算基準。

【新聞稿】地球一小時選擇綠生活 為地球留下那一點綠
地球一小時選擇綠生活 為地球留下那一點綠 2022年「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國際響應口號「# shape our future決定我們的未來」,邀請民眾一起思考,決定我們未來的行動是什麼?荒野保護協會在3/26於台北四四南村辦理「野事 綠生活」響應活動,在關燈前的春初午後與大家分享可以讓未來更好的綠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除響應「地球一小時」,每年舉辦系列倡議活動「關燈一條街」、「打開你的夜視鏡」、「氣候變遷講座」、「城市自然大挑戰」等…,提供民眾在響應關燈節能減碳的同時,還能選擇不同的方式親近及了解自然。每項系列活動皆力邀各行各業的組織響應參與,希望能藉由企業或組織的影響力帶動更多人一起關心台灣的生態環境。 今年地球一小時活動現場不同於一般市集,準備了多攤免費環教教育體驗活動,像是關心海洋廢棄物的「海鳥吃吃變癡癡」、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零廢棄生活知識王」和「節能減碳行動家」、藉由觀察,畫出屬於自己的「森林公園綠活圖」及「葉!一起手護地球!」、精緻的手繪桌遊「珍愛台灣」、引起物種及議題關注的「濕地上的小精靈」、「To 蓋 Or Not To 蓋」等……,現場大朋友小朋友都藉由不同的體驗型態對環境能有更進一步認識及關心,現場參與民眾估計達500人次。 推廣多年的「關燈一條街」在全台也有多處縣市響應,可在線上響應地圖中一窺各商家組織響應的盛況https://pse.is/43pzve,從近萬處的響應場所可知大家對於節能減碳降低用電已有共識,除了各縣市公家部門長年響應外,也有多家大型連鎖機構主動加入響應,可見台灣在環境議題的關心程度甚高。 根據台電提供數據顯示,在關燈的一小時中,全台用電減少約11.4萬度,根據以2020年的數據資料為例,全國用電量2,389億度,以全國人口2,357萬計,每人平均分攤用電1萬135度。今年關燈所節約的電量足以供應每人10年的使用量。大家都知道產電方式有很多,但不論哪一種產岀的過程總連帶影響環境,當環境發生的問題愈多,自然生態永續的可能性就愈低。唯有降低需求才是友善環境的不二法則,而地球一小時活動,就是從關上不必要的燈做起,這個隨手的小動作是給我們簡單的提醒,也讓我們一起思考在關燈之外,還為地球環境做些什麼改變。

《3.6萬平方公里的故事:充滿生機的島嶼》
《3.6萬平方公里的故事:充滿生機的島嶼》 這是一趟跟著荒野環島、透過照片及文字的旅行。 台灣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我們認得出自己家鄉的環境嗎? 荒野保護協會長期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 推動環境保護的工作,經過27年默默的播種耕耘 選擇12種台灣明星物種作為此次主軸 結合荒野保護協會在全台12處之守護棲地 並透過測驗,測出屬於自己2022年的幸運物種 讓幸運物種守護你,而我們一起守護環境。 本次特展呈現荒野的樣貌 由一群熱愛環境不求回報的荒野人默默撰寫文稿 就像大家在生活中,為著環境,低調的付出,只為讓土地能富饒,物種得以被保存 《3.6萬平方公里的故事:充滿生機的島嶼》 時間 ❘ 111/3/26(六)-111/04/10(日) 地點 ❘ 四四南村 好丘信義店前 (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4號) 認識荒野關注的12個棲地及12種物種 現場透過QRCODE,測出2022年屬於你的幸運物種 限量超精美展覽手冊及幸運物種圖卡 古禮烘、古國順、何秋妹、吳金治、花敏煌、范振新、陳逸樺、莊博鈞、郭水泉 陳瑞禮、許怡雯、許天麟、黃閎義、楊欣惠、楊和玉、廖文瑄、熊帆生 蔡佩君、蔡昇倫、蔡昕芸、謝忠良、謝國發、謝祥彥、蘇雅婷、蘇俊榮 蘇文星、蘇家弘、劉淑敏

【新聞稿】3/26地球一小時 邀你關燈享受綠生活
3/26地球一小時 邀你關燈享受綠生活 荒野保護協會為響應全球環保盛事「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今年(2022)3月26日在台北四四南村舉行推廣響應活動。當日活動從下午兩點展開,現場藉由市集帶領民眾體驗綠一點的美好生活,同時邀請各路專家蒞臨以座談會的方式現場分享「生活中的那一點綠」,到場參與民眾除了瞭解綠生活的更多可能,還能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時尚旅店的住宿券。 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週六晚間八點半,荒野保護協會都會邀請大家關上不必要的燈,一起思考除關燈節能我們還能為環境做些什麼?為鼓勵民眾關上燈走出戶外,今年在台北四四南村辦理「野事 綠生活」系列活動,藉由現場活動的引導,讓更多人知道荒野(環境)正在發生的事,以及讓生活綠一點的可能。現場市集「享受綠一點的美好」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擔任各攤位引導,讓民眾親身體驗、實際探索來發現環境的美好;「生活中的那一點綠」環境友善座談會則從食、衣、住、行四個面向提供大家生活中選擇更友善環境的可能,分享主題包含「石虎米與藍鵲茶的故事」、「裸一點更好的簡單生活」、「極簡與環保行動的距離」以及「翻轉時尚的零廢棄使命」,地球一小時的午後就讓綠色的行動力陪大家度過。 「為環境未來發聲」晚會,在傍晚時分先由自然而然劇團帶來「綠森林」的演出,用肢體的展現引領現場民眾感受環境的脈動;關燈前的重要時刻特別邀請獨立音樂歌手吳志寧,現場演場渺小、燈塔、全心全意愛你等曲目,用溫暖的歌聲陪伴大家關燈的時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大家只要透過生活中自身行為的小改變,就能與地球產生更深刻的連結,也邀請大家持續來做一件對地球有益的事。」 為鼓勵民眾前來,現場安排內容豐富精采的市集、座談會、晚會表演等活動,到場參與民眾除參加活動外,還可以進行活動體驗後的集點抽獎,最大獎項可獲得時尚旅店住宿一晚的體驗,當天活動精采可期,邀請大家地球一小時當天關燈之餘也能走出戶外感受更多綠生活的美好。 地球一小時當天也是荒野保護協會《3.6萬平方公里的故事:充滿生機的島嶼》開展,地點在四四南村好丘信義店前。展覽中將呈現荒野保護協會長期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推動環境保護的工作,經過27年默默的播種耕耘,挑選出12種台灣明星物種作為此次展覽主角,並結合全台12處之守護棲地,並透過線上測驗,讓來看展的民眾找出屬於自己2022年的幸運物種。讓幸運物種守護你,而我們一起守護環境。 3.6萬平方公里的故事:充滿生機的島嶼特展 展覽時間:111/3/26(六)-111/04/10(日)

【新聞稿】雲林「蚵寮學堂公益型公民電廠」照亮偏鄉學習之路
公益綠能 雲林「蚵寮學堂公益型公民電廠」照亮偏鄉學習之路 2021年荒野保護協會與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合作,透過超過6,400家7-ELEVEN門市的民眾小額捐款,推動「多元環境教育支持棲地守護計畫」。其中針對再生能源的綠能減碳與公民參與,規劃了「公民電廠設置示範計畫」,希望透過本計畫捲動社會大眾對公民電廠及自主發電的認識,更能藉此勸募資源於偏鄉地區建置太陽能設備,達到綠能推廣與照顧偏鄉地區的公益精神。本計畫在各方努力之下已於2022年1月25日在雲林縣口湖鄉蚵寮學堂設置完成,並於3月4日舉辦揭牌儀式。 雲林縣口湖鄉蚵寮學堂成立20多年來,免費提供在地隔代教養、低收、單親、外配子女的學童課後照顧及輔導,近年來並加入社區長者的社區關懷與供餐。對於本次公民電廠公益設置計畫能選擇在蚵寮學堂,創辦人陳玉釵女士表示由衷感謝,對於自己20多年前看到地方只剩老人與小孩,下課後大人經常騎著摩托車在街上找小孩,甚至有些小孩因此誤入歧途。當時很單純的初心希望提供一個讓孩子下課後可以暫時互相照顧、大人也放心的地方,於是開辦了學堂,並漸漸地從自己住家、再移到由豬圈改建的現址,一路上受到許多善心人士的幫助。這次更感謝荒野保護協會、統一超商以及所有捐款人,能捐贈太陽能設備,並提供節能教育,讓學堂可以減輕用電負擔、讓孩子有機會多認識太陽能及節能知識。 荒野保護協會劉月梅理事長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長期致力於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在能源教育部份投入大量志工,對於這次能透過勸募平台的群眾愛心,可以在蚵寮村設立自發自用的太陽能儲能系統並輔以節能設備改善及節能推廣活動,帶動社區對於再生能源的發展及綠能教育有更多認識,達到創能、儲能、節能等多方效益,感到非常高興。更期待孩子們未來能對環境保護多一份關注。 7-ELEVEN表示,很榮幸透過這次公益募款平台,將大眾的愛心投入口湖村蚵寮學堂,並透過公益電廠設置及發電效益,達到照顧長輩安養及學童安心學習,7-ELEVEN今年以「地球永續 你我日常」作為永續主軸,而蚵寮學堂也是蚵寮村的長輩和孩子們的日常場域,期望在公民電廠的運作下,共餐及樂齡服務能夠更加安心順利,成為學習的能量。 在地雲林縣議員蕭惠敏強調,雲林縣的日照量是全國第一,對於荒野保護協會及7-ELEVEN願意將再生能源的資源,拿來照顧蚵寮地區,表達感謝之意,也希望孩子們長大之後,能懷著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特別代表雲林縣張麗善縣長前來的呂昆興秘書,謝謝創辦人一直以來很實在地提供在地許多幫助,更感謝7-ELEVEN和荒野保護協會捐贈太陽能設備,讓蚵寮學堂愛心人士捐贈的電器,也能有綠電可以使用,讓用電與發電結合。 蚵寮學堂採市電併聯之自發自用太陽能儲能系統,裝置容量6.5kw,年平均發電量約8,600度。並設置儲能電池12顆,約可儲存14.4度電。白天太陽能所發的電優先供學堂使用,並進行電池充電,傍晚日落後開始使用電池的電。當太陽能及儲能系統的電力不足使用時,才由市電補足。同時藉由節能措施及太陽能板遮陽效益,一年約可節省逾50,000元電費,減少約5,000公斤之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417棵樹一年的碳吸收量。未來可透過該場地做為綠能教育推廣場地,建立公民電廠綠能觀摩示範場域,透過參訪行程,帶動在地社區發展。 2021蚵寮學堂公益公民電廠啟用揭幕儀式 長輩與學童共同參與2021蚵寮學堂公益公民電廠啟用儀式 蚵寮學堂太陽能板設置全景 蚵寮學堂太陽能板設置全景 蚵寮學堂太陽能板設置全景 荒野保護協會_劉月梅理事長 統一超商_徐光宇協理 蚵寮學堂創辦人_陳玉釵女士

【新聞稿】荒野攜手好盒器,飲料文化邁向正循環
荒野攜手好盒器,飲料文化邁向正循環 「這杯好一點」提供循環杯服務體驗及遊戲化集點活動,鼓勵大眾減少使用一次性飲料杯 (photo credit: 好盒器) 琳瑯滿目的手搖飲和無所不在的咖啡店,是台灣特有的飲料文化甚至揚名國際,但同時每年也消耗約15億個一次用飲料杯,讓這項驕傲帶著與環境衝突的陰影。隨著循環經濟的概念普及,環保與經濟已不再只有對立,成熟的共享機制更是讓飲料文化邁向正循環的契機。 新年之初,為了讓有心在日常實踐環保的大眾更有動力並持之以恆,荒野保護協會攜手好盒器推動「這杯好一點」計畫,即日起至合作店家,無論是自備環保杯、或免費租用循環杯都能參加抽獎,除了獲得折扣獎勵,更能透過遊戲化集點機制解鎖動物棲地小故事,讓大家在身體力行環保之餘,能對同一片土地上的動物多點認識和關懷。 面對疫情帶來的生態復甦再次讓環保意識抬頭,但人手一杯的外帶飲料就像即時的街頭調查,反映著大眾環保實踐的真實情況。環保杯由於體積較大、攜帶不如筷子湯匙便利,長期使用的清潔保養考量也讓消費者卻步,即使環保杯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募資創新高,使用率始終成長緩慢。好盒器在一次性容器與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之間,提供循環服務作為第三種選項,以盡量不改變大眾消費模式和店家飲料製作流程為前提,消費者綁定LINE帳號後即可開始使用,並隨著合作店家數量的成長、甲借乙還的範圍擴大後將能提供大眾更便利的使用場景。 荒野保護協會與好盒器也共同培訓「這杯好一點」特派員,在宣傳活動同時也推廣源頭減量的觀念。荒野保護協會減塑小組組長黃嘉瑩(自然名:鳳蝶)表示,環保並不僅是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小小行動、進入生態的循環後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更能從日常生活中去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選擇是對環境更好的,也正因為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更容易無痛地持之以恆。因此在「這杯好一點」計畫中,我們的特派員培訓不只教系統操作、更由荒野的講師進行環境教育訓練,讓特派員在與店家、消費者推廣活動同時能帶入源頭減量的知識,讓消費者認識到自己的選擇與行動,會是增加環境早已無法負荷的垃圾量,還是減少一次性廢棄物、扭轉飲料文化邁向正循環的力量。 消費者願意以行動支持,能讓店家能更有信心並積極友善環境的作為。好盒器共同創辦人宋宜臻表示:「我們在推廣循環杯時常常遇到第一線的店員或店長很有熱情、也評估不太會影響製作飲料的流程,但老闆或總公司則有比較多的顧慮,他們僅憑理念的認同很難說服高層,所以在循環容器的推動上非常需要消費者以行動支持,讓商店、連鎖飲料店們更有信心引進循環容器的服務。」 隨著限塑政策擴大,店家響應「這杯好一點」計畫,不僅是回應消費市場對於友善環境的期待,更是嘗試導入循環杯的運作、探索更永續且與環境共好的商業模式。想了解更多「這杯好一點」請上活動官網:https://www.goodtogo.rocks/

【新聞稿】荒野保護協會推「集眾力 減碳·護棲地」 攜手7-ELEVEN 「手」護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於1月11日舉辦荒野2022年公益勸募記者會,宣布今年持續攜手7-ELEVEN於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響應超商「地球永續 你我日常」永續理念,共同推動「集眾力 減碳.護棲地」環境守護募款活動,以環境教育、棲地守護、社會關懷三大重點為溝通主軸,提供多種管道讓民眾可以實際行動關心環境守護議題。除了透過7-ELEVEN門市零錢捐、OPEN POINT APP慈善捐款、ibon便利生活站等方式進行慈善捐款,支持荒野環保計畫,並與7-ELEVEN攜手打造百場環境教育活動帶動民眾一起關心環境,「手」護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2022年「集眾力 減碳.護棲地」募款活動計畫於全台各地安排多元類型的體驗活動,並提供實際參與棲地工作的機會,讓各年齡層民眾皆能輕鬆了解環境與人的關係。更加入環境守護社會關懷行動,期望能讓不同經濟背景的孩童皆有機會參加相關營隊、接觸大自然,並預計招募更多民眾加入推廣環境守護的行列,促使國人重新與土地產生連結。針對此次年度募款活動,荒野保護協會再度攜手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合力推出7-ELEVEN「環教趣同樂會」活動、荒野遊俠XOPEN!公益貼圖、慈善勸募、送愛捐書等合作計畫,提升民眾與孩童對環境守護的集體共識,並期望藉由與7-ELEVEN門市零錢捐、OPEN POINT APP慈善捐款、ibon便利生活站等募款方式,能集眾人之力一同支持「環境教育」、「棲地守護」、「社會關懷」計劃,協力共創與自然共好的生態環境。 隨著環境議題討論度日漸高漲,環境教育更是刻不容緩!荒野保護協會推動環境守護已逾25年,帶領關懷台灣環境的民眾親自走入棲地,體驗、推廣環境教育,將國人對環境的關注方式由察覺轉為實際參與。透過多樣化體驗活動,讓成年人與環境重新產生連結,孩童則可與土地建立關係,進而提升民眾共同守護、關心環境變化的支持度,並藉由實際參與棲地工作,體驗與自然共好的生態環境。 今年度針對「集眾力 減碳·護棲地」募款活動,荒野保護協會更預計擴大參與環境教育的範圍,計畫透過課程設計、教案推廣與培訓等方式,尋求更多民眾的支持與認同,並安排學生營隊等活動,讓更多經濟相對弱勢的孩童一同享有接觸大自然、了解生態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等機會,更能培育孩童對當下及未來守護地球的能力與行動力。而為響應送愛捐書募款活動,捐款者只要在OPEN POINT APP捐贈1,000元,荒野保護協會就會捐贈認識自然相關書籍至資源缺乏的學校單位,提供多元環境教育資源,進而培養學童於未來實踐環境守護的可能性。 荒野保護協會誠摯邀請關心台灣環境守護、期望與自然共好的民眾,以實際行動支持多元環境教育及體驗棲地工作等方式進行環境守護,即日起至7-ELEVEN門市透過零錢捐、ibon便利生活站捐款,或使用手機OPEN POINT APP捐款或點數,小小心意對地球卻是大大助力,一同以實際行動支持「集眾力 減碳·護棲地」募款活動,捐贈的每分錢皆是為環境永續經營的實質付出,讓我們一起「手」護台灣環境! 新聞聯絡人: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 張筱昀 /電 話:23071568 e-mail:staffs-mc@wilderness.tw

【新聞稿】「公有屋頂缺公民,能源轉型不可行」記者會
民眾的參與,才是能源轉型的穩定基載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今年將會持續針對縣市的能源政策做評比,主導評比的陳詩婷研究員表示,公民電廠是在地民眾推動縣市治理上最重要的人物。但現在許多公部門屋頂做太陽能的同時,只有考慮到如何用商業的方式,只想到快速和大量鋪設。但兩年一次的公投,都有能源議題,就已經告訴我們:能源轉型若只有想到燃料,卻沒有讓民眾一起參與,會對政策埋下許多不穩定的影響。 歐盟的能源政策之所以穩定,是因為2016年開始推動《全歐洲同享潔淨能源》包裹法案(Clean energy for all Europeans package),將消費者置於電力市場與能源轉型的中心,並強調地方層級的公民力量對歐盟達成碳中和、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並於2018年與2019年相繼修訂的《再生能源指令》與《電力指令》,當中更要求各會員國在再生能源發展中鼓勵公民的參與。因此估計至2050年,歐盟45%的能源需求[1],可由公民電廠供應。且根據統計,在地參與的公民電廠,比起一般商業電廠,能給在地創造8~9倍的收益。[2] 相較下,台灣目前幾乎只有雙北有推動公民電廠示範案,以及雲林有針對公民電廠在2018年有過獎勵補助。其他地方政府幾乎看不到對公民電廠的推動。 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比照蘇格蘭等國家,訂出2025到2050的淨零路徑時,把公民電廠放在路徑上,也應該規定各級機關,要排除公民電廠參與的種種障礙,特別是公部門推動的綠能專案,更應該讓在地居民共同參與。 政府標案應看重公民電廠的價值,而不是用價錢來衡量 主婦聯盟基金會吳心萍資深主任,認為許多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者往往將公民電廠能產生的收益,直覺地跟商業電廠做比較,以為公民電廠給不起比商業電廠更好的回饋金,就沒有推動的必要,但前瞻的歐盟及鄰國日本,卻把公民參與視為達成減量政策的主角,讓公民走在商業之前。 因為,公民電廠的在地性、公益性,是商業電廠所沒有的。以推動台北市第一座以公有屋頂為基地的公民電廠「干豆好」為例,主婦聯盟在太陽能板還沒搭上屋頂前,就已經在學校推動能源教育了,累積到去年底辦了共11場活動,包括演講、即興劇、導覽、手做體驗等等,讓學校師生、社區都能參與能源教育。 其實,公民電廠反而比商業電廠,提供給學校更超值的實質回饋,按照產發局合約規定只需要回饋2%(相當於3,548元),部分議員提議的7%也只相當於11,824元。即使是大系統商願意給到20%,也不過33,783元。但「干豆好」在教育的回饋已達58,804元,且為了不影響20多位市民廠長們的收益,基金會幾乎拿出淨利的9成6(57,002元)做教育回饋,且今年也持續和老師們共備課程。 對公益團體來說,會這麼不計成本,是因為認為教育上的投資更值得。希望中央及地方政府不要再一直用商業模式的價錢,曲解公民電廠的價值。兩者就只是都用太陽能發電而已,但本質跟運作模式非常不同,放在一起比較根本就不合理,難不成也該要求商業案場以後只準做公益不準有收益? 建議中央部會,及縣市推動再生能源時,應參考國際的做法,將公民電廠的發展,納入再生能源的裝置目標中,並且保障公民先行,能源轉型之路才能走得長久。 標案上,應區分公民電廠及商業電廠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主任周正履表示,其他國家在推動能源轉型時,也都十分強調公民參與的重要性,並制定出明確的目標,歐盟就明確的要求在再生能源發展中應鼓勵公民參與;荷蘭2030的氣候治理架構下,要求太陽能/風力案場開放項目的50%資本額給當地社區;以城市而言,比利時的根特市也設定公民參與的目標,不但要求城市能耗至少30%來自太陽能,且公民參與比例要佔50%;德國2/3的能源合作社,都是使用市府的房地,由此就可看出德國開放公民參與的積極程度。[3] 日本京為了鼓勵公民參與,就讓公民電廠和商業電廠有不同的評比機制。若是給公民團體的,評選時就不是看承接者的資本規模、技術執照,甚至分配多少利潤給政府,「在社會團體、學者組成的遴選委員會,評選機制更傾向社會面,講究計畫的公益性質與在地社群的連結。」投標時,NGO也有比商業電廠更充裕的計畫期程。[4][5] 反觀台灣的地方政府,一直用採購價格標的思維看待公民參與,甚至要求公民的回饋金要給得跟商業一樣多。我們希望政府制訂出給公民電廠的標案規範,並以教育性、公共性、公民參與度作為優先指標。尤其是擔任綠能教育至關重要的教育部,我們希望從教育部開始,應會同能源局,以「最有利標」取代「價格標」,建立以綠能教育為目標的標租範本供給各級學校使用。也建議教育部提出相關獎勵辦法,提供誘因鼓勵學校設立公民電廠。 公平、透明的合作經濟,比資本市場更值得政府的投入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合作社講求公平、透明的參與形式,在歐洲形成了推動能源轉型的主力,現在歐洲就有3千多家公民電廠。台灣從前年開始也有許多合作社的加入,現在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正積極拓展結合公有屋頂的示範案,可以讓發電的收益和更多市民共享。但很可惜的,中央及地方政府,卻只有看到回饋金的比例高低,甚至要求額外要做整個屋頂的防漏等等。 希望教育部、地方政府,特別在推動學校屋頂光電之際,要給公民電廠更多的參與空間,特別是盤點目前還沒有施做,適合公民電廠的屋頂,綠電合作社也有能力做大型的屋頂;其次,應該要讓合作社也有借貸、或是取得補助的機會,現在幾乎只有做私宅的系統商可以取得,不追求營利最大化的合作社卻不得其門而入,這是非常資本主義、只追求營利的思維。 甚且,還有一些議員要求公民電廠給的回饋金應該要比照系統商,如果未來規定公民電廠都必須比照大系統商的回饋金,將會降低公民電廠整體的收益,也就降低了可以回饋在地的資源,也會減少讓市民參與的誘因,而公民電廠另一個不同於商業電廠的特色,就是還利於市民,因此,請地方政府及議員們,從回饋的機制、價值來看待公民電廠,不要一直停留在回饋多少錢來看市民的參與。 讓公民電廠,成為促進社區發展的力量 荒野保護協會能源議題組副組長劉峻儒表示,在既有建築屋頂或設施上,設置再生能源是綠能發展兼顧環境永續的最好模式。其中公民電廠的設置,不僅僅只是發電效益或是躉售金額,更是公民參與及能源教育的一環。尤其自去年度(110年)荒野保護協會開始推動公民電廠設置以來,發現社會大眾對於公民電廠的認識不足,也沒有參與機制,再加上社區公有屋頂的取得不易,使得公民電廠推動困難重重。無形中也剝奪社區民眾在地參與公民電廠的機會。特別是在人口漸漸老化與流失的農漁村,更該鼓勵公民團體與社區民眾,透過公民電廠的設置來促進偏鄉社區的發展,不論是社區活動中心或閒置建築屋頂,尤其是少子化之後被迫併校或廢棄學校,都該由地方政府盤點後釋出,提供給有意設置公民電廠之團體申請,而廢棄學校應該將是否設置公民電廠作為該場地認養或出租的優先要件。 此外,為了鼓勵小型且分散式再生能源的設置,對於100KW以下的小型案場若遇到饋線不足之情況,台電公司應優先提供併網;若該案場是公民電廠則台電應給予專案協助。避免饋線都被大型電廠給佔用,使得公民容易參與的小型案場沒有設置機會。 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能投注更多資源在公民電廠推廣教育上,並思考如何透過公民電廠設置,促進偏鄉農漁村的發展,提供更友善的設置機制,包含社區公有屋頂的釋出及饋線配置,增進在地民眾參與機會,讓公民參與不只是口號,而是有實質的參與機會。 新聞聯絡人: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吳心萍 資深主任 電話: 02-23686211*27 email: hpwu@huf.org.tw [1] Community Energy , An practical guide to reclaiming power , REScoop [2] How Cities Can Back Renewable Energy Communities, Energy Communities [3] How Cities Can Back Renewable Energy Communities, Energy Communities [4] https://www.hucc-coop.tw/topic/issue9/21961 [5]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1450/

【新聞稿】台中烏溪的河川垃圾 首次健檢數據大公開 「紅色」警訊高於淡水河3倍之多
荒野保護協會於2020年展開「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今(2021)年延伸至台中烏溪,選擇人口聚集的河岸進行,調查統計175公里河段累積了494,494公升的垃圾。以雙北市通用的14公升垃圾袋來計算,平均每1公里就堆積了202袋的垃圾,比對2020年淡水河的調查數據後發現,烏溪流域垃圾量高出淡水河流域3倍之多。 檢視烏溪河段廢棄物堆積的位置,大都位於河道匯集的交界處與出海口位置,又以烏日、大肚及太平區為堆積的熱點。這些大量遭棄置的廢棄物容易被隨著雨水沖刷入海,成為海洋廢棄物,顯示河川廢棄物絕對是海洋廢棄物的元兇之一。 海洋廢棄物的來源及組合成分複雜,除了隨著潮流漂流而來之外,河川廢棄物也是主要來源之一。由於都市鄉鎮的起源大多依附於河川,因此從台灣早期俗諺「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到現代依然到處可見的隨手拋棄瓶罐、家用垃圾等現象,不難想像長久以來究竟台灣各處河川承受多少人類的生活排放廢水及廢棄物,這些行為一直影響著溪水品質與環境生態,受危害的範圍甚至從陸地延伸至海洋生態系統。 荒野保護協會於2020年展開系統性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第一站選定貫穿大台北地區人口密集的淡水河流域,數據公布後相關河川的管理單位開始積極了解廢棄物熱點確切位置並安排移除該區垃圾,也讓更多民眾及企業開始關注河川垃圾議題。 今年選定的主要調查河川為台中烏溪,自2019年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開始重點關注筏子溪(烏溪支流)的守護上,每月定期2次帶領民眾進行淨川,至今已舉辦80餘場。但河川垃圾生生不息,光靠著淨川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源,因此需要透過本次實地調查,統計相關數據佐證廢棄物數量與分佈熱點位置,以期引起當地政府及民眾的關注,進一步提出改善方案。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呼籲:環保署所推動的「向海致敬」政策,動員相關單位積極舉辦淨灘活動。但淨灘並不是唯一潔淨海洋的解方,山林、河川、海洋是串聯在一起的,唯有解決陸地廢棄物的問題,才能真正減少垃圾進入海洋。藉由此行動,公布調查數據,並集結政府、企業與全民的力量,以最有效的方式清除河川垃圾,阻止陸地垃圾進入海洋。 負責執行「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荒野保護協會專員徐筱珺表示:今年的調查因為有富邦人壽企業的支持得以推展順利。整個調查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民眾及企業員工共24人一同籌組調查團隊,用騎乘自行車或徒步的方式完成台中烏溪431段的河岸調查,但因河岸調查過程鮮少設置自行車道,大部分河段以徒步完成調查。本次調查將烏溪流域主要河岸兩側(計175公里)以及河口左右側海岸(計40.5公里) ,藉由公民科學調查方式,完成總長度215.5公里的垃圾分布、數量及種類的調查。 依據荒野保護協會今(2021)年公布的「烏溪流域垃圾分布熱點」地圖與數據,顯示烏溪流域絕大部分河岸海岸垃圾堆積於24%的部分河岸段 (42公里),這部分區段涵蓋整個流域80%的垃圾量 (約2萬8千個14公升垃圾袋)。分析後發現,位於河川下游熱點,主要垃圾組成為「破碎的塑膠瓶、塑膠袋、一次性餐具及少部分的保麗龍」;中、上游熱點,位於河岸交會處及隱匿處,主要垃圾組成多為「整袋的家庭垃圾、大型廢棄傢俱、事業廢棄物等」,推測大多為非法棄置。廢棄物堆積熱點方面,本次調查前三處廢棄物最多的河岸地區,分別為:烏日高鐵站附近、大肚區國道一號橋下及烏溪流域出海口。垃圾分佈位置調查數據中有42個「超髒」及「髒亂」的廢棄物堆置的熱點,檢視這些熱點的廢棄物,除了大型家具及成袋家庭垃圾之外,還有河岸常見的前三類垃圾,也就是塑膠瓶、免洗餐具/杯/吸管、塑膠袋,皆是人們生活常使用之一次性廢棄物。 「減少垃圾進入海洋」是全球對於守護海洋一致的目標,全民應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建立「源頭減塑」的觀念;而公部門則可依調查資料,能自主監測熱點位置及進行更有效率的移除,真正攔截陸地垃圾進入河川及海洋,才能在「有效減少海廢垃圾生成」的目標上往前一大步。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未來每年將持續推動「全台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陸續於全台各縣市籌組當地的「河川快篩調查隊」,藉由公民科學家建立適合當地的調查方法,建立長期且系統性的調查數據,才能有效解決陸地垃圾進入海洋的問題,期望接下來公部門能參與後續監測調查作業,在地的企業及組織也群起支持與投入,一起守護河川、愛護海洋。

【公告】2021 OPEN POINT 點數愛心捐贈成果
2021 OPEN POINT 點數愛心捐贈成果-荒野保護協會 【集眾力 護棲地】為地球留下那一點綠活動 點數捐贈期間為2021/1/1-2021/3/31 ,荒野保護協會共獲得 15713點數。 本次物資捐贈目標: 除希望用於關注台灣山林、城市、海洋等環境守護,亦希望藉由荒野在地分會推廣環境教育永續為基礎,讓社經地位相對弱勢偏鄉的在地里民,也能有機會認識荒野守護在地生態、生態永續的理念推廣。 本次規劃捐贈對象為台南市東山區水雲里偏鄉地區長輩們。 捐贈名單由水雲里陳福松里長提供,荒野台南分會志工夥伴協助安排相關捐贈事宜。 並於2021/11/26,將點數於7-ELEVEN門市進行物資兌換:衛生紙、口罩、抗敏感牙膏、清潔袋。 捐贈活動於2021/12/10(六)吉貝耍國小水雲分校進行。 除了將民眾的支持和愛心傳遞給偏鄉長輩,也提供在地長者更多關懷與認識荒野環境守護的連結。 謝謝您與荒野一起 送暖偏鄉 守護棲地 → 2021 OP點數捐贈成果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