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理事長的話】考驗

2020-05-13

「漩渦」,對你是甚麼感覺? 「漩渦」是一個流體的旋轉流動,而中心卻是無底洞的深淵。 當無助且面對困境或逆境時,常會用陷入「漩渦」的字眼來形容, 似乎也說明面對困境及逆境時,那種無法自拔且有沉淪的無力感。   在野外,有時會傻傻地看著水的漩渦,有時也會看著隨地而起的小龍捲漩渦, 水的漩渦中,若有落葉在內,就會一直被捲捲捲而不知捲到何處, 空氣的龍捲漩渦,若有落葉在內,也會被捲捲捲而一直往上而在某時才甩出。   而為什麼會把人身陷困境時比喻成身在漩渦呢? 因為此時腦袋中總是一直不停地思考,而一直鑽入死胡同中, 而如何讓漩渦能停止呢? 觀察大自然中的漩渦,其實只要水定,水漩渦就會停, 或有個援助之手撿起落葉,葉子就不會身陷漩渦之中。   人生旅程中,有順境也會有逆境, 順境時,心情愉快或是神采飛揚,但似乎也不易留下深刻記憶。 逆境時,心傷情痛,似乎整個人都身陷漩渦之中,跳不出痛苦深淵。 從對漩渦的觀察,當身處逆境時,讓自己心定找出問題根結就會讓漩渦不旋, 若自己就是身陷漩渦的那片葉,而援助之手適時的幫忙, 能給自己一些意見或是協助,也是跳出漩渦的好方法。   歷史洪流上,有平穩世代也會有動盪世代。 動盪時代也考驗著每一個國家及每一個從政之人, 2020年年初,全世界就一直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下, 在這考驗下,我們看清許許多多不同思維的人,有自私的、有善良的, 在這考驗下,我們也看到臨危不亂的,也看到唯恐天下不亂的。 時代的考驗,讓我們學習許多事,也看清許多事。 面對困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 是否也造成您心情上的有壓力及恐懼呢? 只要定住自己的心,以穩健的步伐過著生活, 會發現自己抵抗困境及恐懼的能力會增加。   祝福每位夥伴 在困境中,讓自己心性沉穩,突破困境,通過考驗。 期許每位夥伴 看見身陷困境的朋友,能伸出援助之手,助夥伴一臂之力。

【理事長的話】防疫期間-蓄積自己能力、推動社會善力

2020-04-14

自農曆過年至今, 新冠肺炎疫情,自中國開始延燒,現今擴及其他各大洲, 每天看著疫情的變化,也著實讓人心驚膽跳, 每天看著忙碌的防疫人員及醫療院所的相關人員, 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崗位想一想, 每天要給自己多大的鼓勵及打氣, 每天面對各種壓力,要有多大的耐性來照顧好需要的國人, 一個善意,推動著另外一個善意繼續延續著, 這樣社會會充滿著溫暖,這樣讓辛苦的人獲得四面八方的支持, 每一個善意,都讓第二天的工作充滿陽光及溫暖。 但是一個過度的要求、或是一個沒有耐性地等待、或是一句無心的惡言, 可能造成原本已很大壓力者的情緒爆炸點,也可能是在熱情上澆上冷水, 遇到這種狀態,需要更大的包容及EQ才能順利化解。 感謝為台灣土地及人民安全而無私付出的每一為防疫英雄。   在防疫作戰上,或許許多人也想盡一份心力, 可以做那些事,讓社會的善更增加呢? 或許可以在網路上,給需要居家檢疫者一些支持及鼓勵,這是一個善。 因為每一個居家檢疫者,都是為全民健康而願意不出門14天。 居家檢疫者獲得支持及鼓勵,在小我立場上,是累及辛苦, 但在守護大我的社會,卻是極重要的成果。   在防疫作戰上,或許偶而宅在家,也是一個對社會的善, 宅在家,也別浪費屬於自己獨處的時光, 看過冬天櫻花樹上的冬芽嗎?或是榔榆或水柳的芽呢? 這些植物在冬天會有一個芽苞,在芽苞內蓄養著及長著一串小號枝條, 等待春來,打開芽苞,很快竄出小枝條快速長大, 對,這就是「蓄勢」,等待春陽。 防疫期間,偶而宅在家,獨處也不錯, 給自己的獨處一點目標,給自己的宅一些前進的方向。   在疫情期間,一起推動社會善的力量,在善流的溫暖中,度過疫情。 等待疫情過後,大家能力的展現。   後記:勤洗手仍是要件、進入密閉場域及人多處請戴口罩。

【活動紀錄】十八彎秋季推廣活動全紀錄

2020-03-10

文:黃聖揚(台中分會第19期解說員,自然名:菠蘿黃) 圖:王明明(台中分會,自然名:無殼蝸牛)      黃聖揚(台中分會第19期解說員,自然名:菠蘿黃)   「秋風開起了變裝舞會,揮揮魔法棒讓大地都換上了秋裝。 台灣欒樹串起黃花紅實,替大地編織秋日專屬的金黃色地毯。 一瓶瓶櫻桃酒染紅了楓葉,為了秋日的到來,舉杯祝賀。 而實圓飽滿的無患子忙著洗滌夏季的悶熱,做好準備,好迎接秋季的涼爽。 走吧!讓我們走入十八彎古道一探究竟,揭開秋風帶來的浪漫饗宴。」 「十八彎古道的秋季饗宴自然體驗活動」的活動宣傳上的文字這樣說著。   加入荒野以來參加過好幾次各定觀點推廣,今年輪到自己要擔任活動的總召集人,好在十八彎的自然風土是很好的素材,加上夥伴參與的熱忱和傻勁,要做出一道生冷不拘、腥辣不忌的荒野式推廣好菜,只待著急的總召登高一呼就可以準時上菜。這次的推廣活動一開始就有十五位荒野夥伴願意前來幫忙,只待報名的民眾人數達標就可以開始著手料理。   活動前一週一個人前往探勘,再次確認路線地形。十八彎的森林果然生氣盎然,有的開闊點被蔓草覆蓋、有的遮陰點落葉片片、有的午餐點長滿象草,點點生氣勃勃的變化就等著重新規劃。古道溪水兩側長滿象草,從溪水深處鑽出兩個踩水過溪的小孩,手裡拿著兩個水桶,他們辛苦抓了一會的黑殼沼蝦和黃綠澤蟹,我一邊拍著他們的成果一邊跟他們聊天,小孩想把蝦蟹帶回家,他們的媽媽勸說著不行。能在淺山森林裡玩溪水抓蝦蟹,對現代小孩是一件多麼難得的小幸運啊!這也是十八彎森林迷人之處。 活動前五天,參與民眾人數確定後,我們便開始針對參加推廣的解說員夥伴分工分組:親子劇場、教案解說、步道解說、攝影組、器材組、機動組皆有一時之選,沒有找不到人幫忙的問題,只有適合人選太多不知選誰的問題。這時反而是路線規劃和用餐地點讓我猶疑不決,希望能找一邊享受秋天的涼爽一邊用餐的地點、也能讓夥伴在解說行程中都可以行雲流水自由發揮盡展所才,同時又希望參與的民眾、小孩跟著規劃路線可以不急不緩感受十八彎的秋意…。這些對動線的期望及想法,讓我在活動前三天出現了難得的失眠。 活動前二天的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打著赤腳走在荒野,遭遇到一隻雨傘節,雨傘節咬著我的腳趾頭,我痛的唉唉叫,清醒後還記得腳趾被咬傷的痛。心中默念「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得了一個「咬咬夢」,心中一直想著要去和美跟土地公還願,活動的規劃就在心有雨傘節罣礙中一邊籌備一邊忙著公事中進行著,忙到沒時間去還願…。 活動當天,凌晨5:40的鬧鐘叫醒我,我趕著收拾器材,HONEY忙著現切30人份芭樂,只為參與的夥伴嘗一口現切彰化芭樂的鮮甜;一切就緒趕到集合地點貓頭鷹廣場,時間8:15剛好。今天配合著天涼好個秋,準備荒野上菜囉! 十八彎步道的貓頭廣場開場準備妥當,大家戴著自己親手做落葉名牌,這是夥伴朱雀辛苦在下班後的晚上,在黑暗中撿的羊蹄甲葉子,果然夥伴戴上夜半的秋葉,有如十八彎山神相助,戰力十足,解說如大江大海滔滔不絕阿。這次活動安排了「森林仿生獸」、「摺竹葉船野溪探索」、「魔法果實無患子」、「夜鷹說秋天的故事」、「菟絲子外來種親子劇場」每位夥伴都崢嶸參與。十八彎步道解說重頭戲就給夥伴鵂鶹、朱雀、夜鷹、書蟲、春不老…,幾位好「野」人去發揮囉! 從參與活動的孩子們主動狂追入侵外來種「日本菟絲子」的場景,可以看出這個由20期解說員同學們花了不少心思演出的「日本菟絲子親子劇」已經深植參與這心中。小孩與夥伴開心的扮演「森林仿生獸」、忘我的「摺紙船」、玩無患子、聽秋天的故事,每一個舖陳、每一個參與、每一個橋段都讓今天的十八彎推廣活動更加生動有趣。謝謝這次20解同學今天的熱忱參與,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十八彎也留下20解夥伴的足跡。 這次十八彎秋季推廣活動感謝眾多好夥伴的幫忙。在謝謝山神之前,聆聽參加活動的大人和小孩彼此感受和回饋分享。對成人民眾來說,印象深刻的有十八彎沿途植物生態解說、一睹日本菟絲子真正長相以及無患子樹的記憶;對孩子來說,印象深刻的是意猶未盡的竹葉船、在河床邊鋪個野餐墊,吹著涼風開心吃點心的記憶…。我不知道過了一日、過了一個月、過了很久之後,這次參加夥伴能記的甚麼?也許是十八彎的秋天涼風、清澈的小溪或是步道的相思落葉,也可能是夥伴的解說、嘻笑和合作無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 PS去還願已經是夢後一周的事了,這咬咬夢倒是有神有準,買了金沙巧克力後謝土地公,謝謝土地公保佑,感恩啊。   十八彎野人後記 記得今年初夏帶過親子團夥伴到十八彎夜觀,剛要進入十八彎的野溪,聽到探路的導引員說:溪裡面有人⋯⋯。隨後我進野溪深處,漆黑一片,只有手電筒的光照在前方溪石上,只見溪石上鋪了一塊木板,上面坐了一個幾乎全裸的人,就靜靜的坐在溪邊。我們四目相望,他無奈的看著我,因爲我後面出現一堆手電筒,他只能無奈的鑽進旁邊的竹林。昨天十八彎活動結束回貓頭鷹廣場,又再次看到一個全身赤裸平頭的大叔(只穿內褲)在貓頭鷹廣場曬衣服,我想他才是真的「十八彎野人」。  

【環境守護】一同為澳洲祈禱

2020-03-09

【地球倡議】走出戶外,一同參與城巿自然大挑戰

2020-03-09

圖、文/謝祥彥 <棲地守護部主任>   台灣是座寶島,因為氣候、地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讓豐富的生物能夠居住在此。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比許多國家還要高,台灣陸域面積只占全球約 0.03%,物種數量卻高達3.8%,是全球平均值的150倍。因此台灣有著「蝴蝶王國」或是「蕨類王國」等美名。而台灣生物有3成是特有種,例如台灣百合、台灣二葉松、五色鳥、台灣藍鵲、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都是台灣特有種。因為我們生活在多樣性高的台灣,所以在都巿、郊區或是自己家裡都會看到生物的蹤跡,當我們看到身邊的野花、野草及昆蟲時,想要進一步了解它們,卻常常苦無門道,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在社群媒體上有許多的生物辨識的社團,但是一般人光分門別類就是一種障礙,因此推薦另一個生物辨識的平台-「iNaturalist」,讓我們一起為台灣生物多樣性努力,成為公民科學家吧! iNaturalist歷史背景 iNaturalist最早是2008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資訊學院碩士班的期末計畫。創始者是Nathan Agrin、Jessica Kline 和 Ken-ichi Ueda,長年在加州科學院和國家地理學會聯合倡議,而在2017年經由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政道助理教授進行繁體中文化後,台灣的使用者開始大幅度的增加。iNaturalist有強大的人工智慧辨識建議功能,是以生物的外觀以及所在地區過往的觀察數據做為辨識的參考資料,就算一時之間無法辨識到種類, iNaturalist網站也有良好的協助鑑定介面,可以得到相關物種辨識的研究者及愛好者的協助,除此之外,網站的行事曆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回顧之前的觀察。對於一般團隊來說,上傳50筆觀察後就可以自由建立調查地點及收藏專案,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地點及物種持續蒐集記錄。自從用了iNaturalist之後,堆積如山的物種照片終於派上用場了,可以有效的彙整及查詢,而且個人授權後,調查的資料還可同步上傳至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對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貢獻心力。回顧2019年,iNaturalist不管是上傳筆數跟使用人數都有爆發性的成長,2019年有超過51萬個使用者,上傳超過1,350萬筆的觀察記錄,且已經超過17萬的物種在平台上,顯示它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 荒野保護協會開始接觸iNaturalist 協會在2018年開始使用iNaturalist做為關注棲地的物種記錄平台,目前建置了55個棲地專案,超過5萬筆的觀察記錄、5千多個物種及2千人使用。在iNaturalist介紹台灣的報導中也特別介紹荒野將它做為棲地調查的應用[6]。對於棲地守護及環境教育來說,持續的觀察與記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舉例來說,台南港墘農場近期有開發成工業區的議題,但因為缺少影像觀察記錄而無法證明此區域的生態價值,也因此,台南的伙伴近 期開始進行觀察記錄做為證明。 誰可以參與挑戰呢?任何人皆可參與。只要拿出手機或相機就可以參與每年4月的「City Nature Challenge」活動,此活動在台灣稱為「城巿自然大挑戰」,它是以iNaturalist做為活動平台的世界性公民科學家活動,邀請城巿居民及遊客一同走出戶外,觀察記錄週邊的自然生物。此活動起初是由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加利福尼亞科學院共同發起,他們在2016年舉辦舊金山跟洛衫磯兩個地區的對抗賽,利用比賽時間為期八天,哪個地區記錄到的物種最多,則為贏家,此活動結果迴響熱烈,2017年擴大至全美國16個城巿舉行,進而在2018年開始成為國際性的活動,直到2019年共有159個城巿及地區參賽(嘉義2019年加入),超過3.4萬人參與,回報了92萬筆的觀察記錄,記錄到3.2萬個物種。 今年全球預計會有250個城巿及地區參與年度盛事,活動的時間分為兩階段調查期間為4/24至4/27,鑑定期間為4/28至5/3,台灣今年由荒野保護協會及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政道老師合辦,組織了6個區域參與,分為北台灣區(台北、新北、宜蘭、基隆)、桃園新竹區、中台灣區(台中、苗栗、南投、彰化)、嘉義區、台南區及高雄區。如果所在地區不在今年的活動範圍也歡迎一同參與,期望明年能夠將活動範圍擴大到全台各地,期望透過這個活動除了讓參與者能夠走出戶外認識自然生物之外,也能讓其它國家的人了解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的美好。       參考資料 [1]回顧iNaturalist 2019年 https://reurl.cc/yy5ezq [2]iNaturalist 網站 https://www.inaturalist.org/home [3]台灣物種名錄: https://taibnet.sinica.edu.tw/home.php? [4]荒野棲地大調查專案https://reurl.cc/4gk3Ej [5]荒野1號地調查專案https://reurl.cc/Na5Z3n [6]Taiwan - iNaturalist World Tour https://reurl.cc/k54LmK    

【理事長的話】用科學概念來防疫

2020-03-09

武漢肺炎的病原體是冠狀病毒, 病毒具有下列特性:需寄生在專一性細胞內才能表現增殖及遺傳特性, 也就是在細胞外就沒有增殖能力。 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體目前確定可以由飛沫及接觸傳染,飛沫傳染就是由帶原者的飛沫直接傳給下一位患者,這種會發生在近距離接觸下,所以親朋好友相聚的快樂交談,或工作上的近距離交談及同戶居住者的近距離接觸傳染機會增高許多。 接觸傳染就是帶原者所釋出的病毒再經由接觸方式而傳染下一位患者,如摸過有病毒的桌面、鍵盤、門把等,在未洗手前又摸到黏膜細胞(如口、鼻、眼等)。 飛沫傳染只是瞬間,而接觸傳染可能碰觸的病原體卻有可能是5天前的一個飛沫。 如何防疫呢? 杜絕飛沫傳染的可能,只要有感冒症狀者在家休息,有疑慮者戴上口罩,就可以部份解決此困擾,若要再小心些,則請與他人聊天時,含蓄些、距離拉大一些。 杜絕接觸傳染的可能,以對的方式、對的時機進行手部清潔,盡量以器具代替手來取食食物,夾取食物時,戴口罩及不說話為主(孔子言:食不語)   最難的防疫,是家庭中的防疫 家庭中,若有人有感冒症狀,就該請感冒者戴口罩、睡獨立房間及不同桌吃飯,其他人則至少該勤洗手,若更嚴謹,也該戴上口罩,這樣可減少感染的風險。 但是,我們的習慣卻常不是如此,因為總認為該好好照顧生病者、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及鼓勵,這些都合情合理,旦細思一下,戴上口罩、獨立房間睡覺及不同桌吃飯有不支持的意味嗎?沒有其他可以表現得更好的支持及鼓勵方法嗎? 看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家庭感染占了大宗,聚餐感染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這兩個面向,若能做得更徹底,保護了自己,也保護全家人,更是讓社會防疫更完備。 在防疫的工作上,我們面對看不見的敵人,但卻是可以猜測的病毒位置。 在防疫的工作上,唯有防疫成功、大環境好,我們才能算是成功,因為任何一個病原體,都可能造成下一個的感染。   這一場戰,要大家一起同仇敵愾,又大家一起同心協力。  

中蟻三基心得分享

2020-01-10

圖、文/劉千鴻(中一小蟻團育成會文書)  自然名:喬木 11月,秋正濃,一眨眼就過了。 一眨眼的那一瞬間,是第一周及第三都的週末培訓營,而第二週末團集會。密集的活動讓11月處於興奮與燒腦的狀態,當然也少不了熬夜與週末5:30起床,像回到學生時期趕期末報告一般,生活如此精實與充滿挑戰。 從沒想過,會來參加荒野的培訓營,當初夥伴岩蘭草說:「一年好像一定要參加一次…」就這樣,許多新家庭在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就來參加!殊不知這火坑正是導引員的培訓營隊。 莫名跳火坑的結果,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吧! 憶起過去唯一參加過的營隊,是高中時參加中正心理系五天四夜的研習營,閉上眼浮出的感動畫面及歌曲,我都還記得。這次的培訓營,更讓我再度體驗與證實:參加好的營隊就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 ! 這四天高度情緒張力,有笑有哭,像個專業的即興演員。這次活動收穫很多,了解自己孩子在蟻團參與的活動,其設計初衷為何之外,更多是感動、省思以及憧憬!對大自然以及台灣生態的感動、對所處環境、生命教育的省思以及建立自己家的小蟻能夠在這荒野之泥蛻變成展翅翱翔之鷹畫面的藍圖。柔軟、沉甸甸及半透明的小暖流,混著潛意識,參雜本來已被封鎖上的記憶碎片冷流、猝不及防及冷暖流交會,心中浮游出更富饒的層次與姿態。   授證那日,自己念出希望果時,已情緒湧動,只有我的內容像個懺悔文似的!走向校長大王面前,本來忍住的眼淚,在與她對視的那瞬間,望著她也忍住淚水的紅眼眶,情緒再度翻騰,眼淚決堤!混亂中,根本不記得自己跟大王說什麼…但至今仍深刻記得與感謝她的觀察,她對我說:「剛剛你…忘記掛希望果了,是嗎?可是,這就是你啊!好喜歡你「真」的就像個孩子一樣,希望你繼續保有你純真的模樣,拜託,不要太快長大,不要太快變成大人的樣子。」世界瞬息萬變,活到這年歲,還有人願意欣賞接納孩子氣的我,怎麼能不感動 僅以此隻字片語,獻給這次,用生命陪伴與付出,強大的工作團隊及講師群。 凜冬將至,就任由這野火蔓延,讓愛傳出去,總有人,會收到你的溫暖。 -------------------------------------------------------------------- 徜徉在廣闊溫柔的里海 你們手裡的暖浪 時而 急急緩緩推進我們成長 時而 搖著哄著我們身體裡那個 仰著頭 伸手想被擁抱的小孩 四天感動的淚水 遠遠不及 你們超過四個月以上的涔涔汗水 淚汗之雨 降灑在這荒野之洋 我們都會在其中 游出屬於自己的形狀 -------------------------------------------------------------------- 痠痛 :憶中蟻三基二階訓  圖、文/張永信 <荒野親子台中一團小蟻團育成會美工,自然名:肖楠>   昨晚 心酸酸的痛痛的 因為想到施子介紹青蛙的一百種死法 今晨 腿痠痠的痛痛的 因為一個初冬料峭的清晨在河堤齊跑 早已忘記上次跑5K是什麼時候? 正好聽見了的「雄壯威武」 給了答案 此時 仍感動昨日下午 以心領受愛的氛圍 鼻頭酸酸的眼眶就熱了 明天 痠痛會一天天減少 但感動一定不會 因為我知道把愛傳下去 感動就會綿延滋長

藻礁知多少:企盼散播保育希望的工作坊

2019-03-07

觀塘工業區除了大潭藻礁,還發現有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小燕鷗、瀕危物種紅肉ㄚ髻鮫幼鯊、小丘多彩海蛞蝓等珍稀生物。 文、圖/張源錄(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小組志工,自然名:麋鹿)       常有人說:「數據會說話」,你同意嗎?       爭議多時的「觀塘工業區開發案」,因為涉及桃園大潭地區的藻礁生態,環評過程引起各方關注。中油公司提出迴避替代方案,聲稱開發面積將由原先的「232公頃」縮減至「23公頃」,於去年(2018)10月8日通過環評。       如果只看字面,你或許會覺得「232→23」是個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面,但事實卻非如此。對於站在前線監督的人士來說,這只是虛有其表的數字遊戲。觀塘工業區的環評審議過程,早已偏離生態專業,環評結果出爐之日,更被多方媒體評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為傳播真相努力的工作坊       2018年年底,一群關注藻礁生態的荒野保護協會夥伴們籌備「藻礁工作坊」,期能培育種子講師,將藻礁的國寶級珍貴傳遞給更多人知道。活動召集人吳明珍(自然名:珍珠)表示,課程只是個開始,未來希望能將保護的種子如蒲公英般散播到社會各層面,喚醒守護的力量。       課程講師之一的陳憲政(自然名:黑曜石),同時也是「觀塘工業區開發案」的義務律師。在課堂中,黑曜石坦然將正反雙方的論述意見展示給學員,表示只有真正去思考、釐清一切的爭點所在,未來才能說服更多人。其實,在環評過程中,「藻礁的珍貴性」毋庸置疑,但真正影響審核結果的,卻是土地開發與能源產業的巨大利益。 被環評隱而不見的東西       觀塘工業區除了大潭藻礁,還發現有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小燕鷗、瀕危物種紅肉ㄚ髻鮫幼鯊、小丘多彩海蛞蝓等珍稀生物。在環保團體與學界人士的監督下,中油公司不得不提出迴避方案。這個方案是將原先在海岸架設的天然氣接收站設備,移到外海,所以中油公司認為,藻礁的影響區域從232公頃大幅縮減到23公頃。       然而,這個數字並沒有反應出事實,甚至將兩個明顯存在的漏洞隱而不談: (1) 刻意隱而不談的847公頃工業港面積 (2) 迴避方案並未實質上減少生態衝擊 如同兒戲的迴避方案       黑曜石表示,真正讓人痛心的是,在環評過程中,完全看不出中油公司對於「藻礁」的重視性。所謂迴避替代方案,多是紙上談兵、罔顧可行性。藻礁生長不易、20年約只能長1公分,大潭地區的藻礁乃是7500年形成的奇蹟,中油公司卻隨口開出口頭支票,認為「異地復育」即可。而對於開發地區中的二級保育類動物「小燕鷗」,中油公司則表示會將鄰近之另一塊區域劃為小燕鷗的育雛地。殊不知,鳥類的育雛位置,豈是人為能輕易影響?而又有何種生物,能在喧囂塵上的工地旁安心育雛?       其實,在環評過程中,環評委員早已建議台北港是更適合的區域,甚至已由第三方單位評估可行性。然而,中油公司在這塊土地上已投入20億元,也因此有著絕不可退的壓力。事實上,多年前,觀塘工業區這塊地最初是由陳由豪的東鼎公司買下,但在標案時卻敗給中油公司,諷刺的是,當年中油公司競標時,聲稱觀塘區域不適合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對比如今中油公司改口宣稱「觀塘是唯一可行之地點」的說詞,令人不勝唏噓。 危急存亡,需要你的關注       雖然觀塘區域有著眾多珍稀物種,且學者專家亦指出其地理條件根本不適合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然而,在政府上層確立方向、環評大會中官派委員佔相對強勢下,「觀塘工業區開發案」終究闖關成功。雖然義務律師團已根據訴願法,要求行政院及開發單位立即停止執行本案,但觀塘工業區的藻礁命運,仍須更多人關注,財團與政府方可能因監督壓力,正視當地的生態保育。 「數據會說話」,但如果被錯誤解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將更難以根除。生態保存不易、破滅卻常在眨眼間,對於孕育你我長大的土地,懇請大家多花一分心思,你的一分關注,都將會是藻礁生存的一分助力。 申請免費之藻礁生態講座

2017鄉土關懷共識營 會後報告

2018-04-11

2017年年底時鄉土關懷委員會籌辦了共識營,了解各地夥伴的意見與想法,做為未來荒野環境議題關懷的準則方針。 文/王俊智〈鄉土關懷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白海豚〉、圖/陸淑琴〈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黑眶蟾蜍〉        接連兩年在春節年前都發生了讓人感傷的事情,2017年年初的時候,彰化首任戰後民選市長的故宅被拆,2018年則是新竹太原第,這棟閩式與洋樓混合代表老建築被拆。這兩棟老建築都是尚在評估是否列為市定古蹟或文化資產的階段即被拆除,有部分人士認為政府理當好好保存這些文化資產,但老建築持有者卻有不同面向的看法:為何自家資產要納為文化資產導致未來無法自由變更?於是乎持有者或是主張變更的一方便加速腳步,趕在正式列為文化資產前進行拆除,當文化資產的保存,沒有適當的法律規範及整體的規劃前,類似的案例將會一再發生。        換個角度來看環境問題,當政府沒有整體的環境或國土規劃,則自然資源將無法維持適當的平衡及永續;當組織沒有方向,則將落為疲於奔命,不斷奔走卻難有成果;為凝聚眾人的力量,確保夥伴們的努力方向一致,在2017年年底時鄉土關懷委員會籌辦了共識營,了解各地夥伴的意見與想法,做為未來荒野環境議題關懷的準則方針。 共識營結論 一、    荒野關注的環境議題,不論是主力或協力都應公告核心論述供會員了解。(79%與會者認同) 二、    荒野關注的環境議題,應優先考量是否符合宗旨及是否俱備關注能量。(88%與會者認同) 三、    荒野面對各界的邀約,應視能力篩選或拒絕聲援或掛名部份環境議題。(79%與會者認同) 四、    針對突發性的環境議題判斷是否投入,應由團體決定。(66%與會者認同) 五、    接獲民眾陳情時,應確認議題是否符合荒野宗旨,再進入團隊討論。(83%與會者認同) 未來重點工作 一、    建立全國議題人才資料庫 【目標】提供各地分會夥伴投入關心議題或是推動守護行動時,可以諮詢請教的管道。 【短期執行方式】徵詢各分會在各項議題上長期關心的夥伴,羅列名冊,成為該領域議題的引導者,協助議題在地推廣與交流。 NO 目標 執行內容 1 盤點 從生態角度盤點議題,收集各分會關注議題,再從臺灣或全域之生態議題面思考 2 分類 議題分類:永續山林、無塑海洋、生態城市; 中央法規、濕地與海岸保育、山林河川、都市綠地、其他。 3 確認 名單 人才來源:荒野夥伴、友會、在地團體、公部門、民意代表; 1.已投入關注議題 2.潛在人才(相關職業或關係) 3.在地議題與其他友會交流 4.主管機關 (與公部為協力關係,非敵對關係) 4 說明及 邀請 說明並邀請受邀者同意加入人力資料庫 5 訊息 佈達 記錄、觀察、議題資料,除專職外多加開放 6 交流 合作 建立交流平臺 1.建構交流平臺,可在線上討論與回覆的APP 2.建立Q/A小站,在荒野媒體露出 懶人包(專家人才)ex.PPT、漫畫 後端運用:編列預算,定期辦交流講座(包含議題相關人員) 二、    統整荒野關注環境議題的核心論述 【目標】建立荒野長期關心的環境議題上有自己的論述,並供外部檢視。 【短期執行方式】透過人才資料庫及投入關注的夥伴,共同討論出對於該議題的核心論述,經常理會同意後公告。 NO 項目 處置流程 說明 1 長期 關注 在地志工→分會(分會長/分會幹部群/秘書)→委員會/秘書處→常理會 如.亞泥、藻礁、除草劑 2 突發 緊急 在地志工→分會(分會長/分會幹部群/秘書)→常理/委員會/秘書處 如.露營地、臺中公園水泥化 3 論述宣達方式 官網專欄、荒野快報、總會臉書  統整相關資訊、新聞稿、文章、懶人包 三、    聚焦重點議題關注與推動 【目標】透過協會夥伴與組織特長,聚焦推動關注的議題,如推動各縣市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野溪整治等。 【短期執行方式】由地方發起,由全國各地分會響應。如新竹分會因長期守護大山背及護蛙行動,進而調查非農地不當噴灑除草劑的狀況,投入推動新竹縣市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現已有高雄、桃園、嘉義分會響應。 共識營執行說明        2017/11/26(日)於新竹分會舉行,會議以願景工作坊方式進行,由個人提出的期待或建議,透過分享與核對彙整聚集共同項目或高度認同者,再進行討論行動方向。會後以不記名問卷追認討論結果,共回收24份,回收率80%。與會人員共30位,來自9個分會(成員含鄉土關懷群組成員、專職、分會長、常理)。 重點工作執行現況 一、人才資料庫        為建立人才資料庫,三位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夥伴接受邀請,擔任鄉土關懷委員會的委員,承擔以下領域議題的全國召集人協助議題推動: 任務 姓名/自然名 所在分會 除草劑議題召集人 許天麟/海茄苳 新竹 河溪整治議題召集人 楊坤城/大冠鷲 台東 水資源與水環境議題召集人 張讚合/河烏 台南   二、重點議題推動 (一)推動縣市政府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        新竹分會從調查記錄鄉縣道除草劑不當噴灑後,進而募集連署、遞送陳情書,邀請新竹縣市議會、苗栗縣議會擬定自治條例;目前高雄市在夥伴的合作推動下已擬定自治條例草案送入議會討論。桃園分會、嘉義分會夥伴也接著透過募集在地連署,準備後續遞送陳情書。 (二)野溪整治        臺東分會自2014年10月成立野溪調查小組,透過每月實地調查一條溪流,記錄生態與工程現況,以實際資料與公部門對話,要求整治工程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機制,改善野溪不當整治的狀況;2017年起已有臺中、臺南高雄、花蓮分會陸續組成野溪調查小組加入守護河溪行列。

黑暗中更看得見光: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讓世界看見

2018-03-19

文、圖/張源錄〈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小組志工,自然名:麋鹿)        曾經,在黑暗中點燈,是人們表現希望的方式,但如今,隨著時代變遷,當整個地球不分晝夜地被燈照亮時,卻反倒讓人無法察覺真正的黑暗。        現代人的便利生活,都是奠基在能源的便利取得上,但也因為人們對於能源的過度依賴、甚至濫用,導致能源消耗逐年升高,連帶地,環境氣候也開始明顯變化。自從2015年開始,每年冬天都是有史以來最熱。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密不可分,因此,「節能省碳」成為各國政府大力提倡的口號,而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WWF)也於每年第四個週六,舉辦「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倡議活動,號召各地企業、民眾響應關燈,呼籲從一小時做起,將節能精神落實至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㑹質疑,一個小時,能節省多少能源?根據去年(2017)的估計,單是臺灣地區的一小時關燈,就減少了約8萬度電,換算約4.2萬公斤碳排放量,絕非毫無效果。此外,「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的活動目的,並非想單純地靠這一小時,來扭轉能源問題,而是希望透過此一活動,喚起大眾重視。正如同荒野保護協會每年亦會推行的淨灘活動一般,海灘上的垃圾無窮無盡,不可能透過人力完全清除,但透過淨灘,卻讓更多人看見「一次性物品」產生的垃圾規模,從而讓大眾知道,「從源頭減少垃圾」的必要性。而也是因為淨灘時的數據蒐集,發現垃圾中有極多的易開罐飲料拉環,也才使政府部門開始重視,最終促成較環保的產品設計。        去年的地球一小時,在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大草坪舉行。在朦朧細雨之中,協會夥伴們透過行動劇、草地音樂會、露天電影,向往來民眾宣傳關燈一小時的活動理念與環保資訊。雖然當天有許多企業響應,但在夜幕降臨,關燈儀式開始時,仍能隱約看見遠處商場那醒目刺眼的光源,「節能省碳」是個很簡單的口號,但推行上卻是任重道遠。         荒野前理事長李偉文曾說:「生態保育,是一條漫無止盡之路。」如何讓更多人知道能源問題的迫切性與氣候變遷的嚴重性,是當前的一大挑戰。其實,很多資訊並不是普羅大眾不願意去聆聽,而是因為網路時代資訊爆炸,充斥過多的廣告、訛傳與農場八卦,因此,如何集合眾人之力,號召並影響政府與企業,將更顯重要。        美國總統甘迺迪曾說:「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而應該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對於環境生態,更是如此。當自然資源成為人類拓展經濟的消耗品時,你是否曾想過,我們能為自然做些什麼?每個人的力量也許微薄,但很多人一起投入時,就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隨手關燈,是一個多麼平凡的口號,曾幾何時,因為電力的便利,人們忽略了能源的寶貴,而只在乎電價的漲跌,殊不知,若環境越發惡劣、能源成本更將不可抑制地上升。        如果你也關注能源議題、如果你也憂心氣候變遷、如果你也相信舉手之勞的影響力、如果你也想為自然盡一份心,除了從自身生活中做起外,也請在今年三月二十四日,與我們一同響應Earth Hour:關燈,讓更多人看見這世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