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局首度與民團對談野溪治理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荒野臺東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為什麼會有這場座談會?

不忍見溪流的原貌逐漸被人為改變,荒野臺東分會野溪調查小組於2014年10月成立,至今踏查過東海岸16條溪流,記錄臺東野溪的現況,包括觀察工程對生態與環境造成的影響,希望透過記錄及公開調查資料與大眾及公部門對話,進而有機會實際影響決策和相關制度。2015年7月,野溪調查小組帶著記錄資料,拜訪水保局臺東分局局長王志輝,王分局長在討論中提出由民間與官方共同辦理一場座談會的構想,讓水保局人員、設計公司、各鄉鎮公所及民間團體,更加瞭解彼此的想法。我們抱持著可以和更多人分享及對話的期待,與水保局臺東分局共同規畫了這場會議。

談了些什麼?

11月13日在水保局臺東分局舉辦的「野溪治理安全並兼顧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座談會」,是首次水保局官方與公民組織的正式對話。

野溪調查小組生態組組長魏嘉俊分享調查經驗指出,固床工及堤岸等工程阻礙生物的垂直及橫向移動、破壞植被及棲地、影響水量及濁度。許多溪流缺乏洄游型的蟹類及魚類,生物的分布變得破碎、零星、稀少。難得記錄到數量極為稀少、只分布於東部的剛毛假方蟹,以及溪流食物鏈上層的一級保育類食蟹獴腳印及屍體,顯示了維持臺東野溪健全完整之重要性,以及野溪珍貴之處。

構造組組長方正儀提出各種不當工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例如:水泥堤岸限縮河道,造成流速湍急雨水無法下滲土壤;將河道中大石清空移至堤岸,破壞棲地多樣性;固床工造成河段隔離,易優養化,且易墊高河床形成伏流,使溪流表面水消失等。

水保局臺東分局治理課課長林志賢分享任職以來與在日本觀摩的經驗,指出這些工程除具有保護作用,在後期仍可形成植被覆蓋,也希望未來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進行野溪治理。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玻則指出,對於「安全」的定義應重新思考。美國工程研究院界定「安全」時,認為沒有所謂安全,只有承擔的風險有多大,如果沒有告訴大家一個地方是危險的,是最危險的事情,例如卡崔娜颶風的嚴重災害,就是因為堅固的堤防,使人誤以為安全。對於「保全對象」也應重新思考,不只是人和財產,也必須包括「生態保全對象」,例如一片沿岸林,或者是一個深潭,工程應迴避重要生態棲地。水利署、水保局皆已建立「生態檢核機制」並具有使用經驗,是一個可以讓彼此合作的工具。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水小組召集人徐蟬娟則強調,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應確實納入體制執行。

會議後半段為分組討論,分四項題目進行。「固床工在野溪整治的應用與檢討」的討論中,水保局臺東分局工程師表示,固床工對土砂控制效果最為顯著,未來在施作上會針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野溪復育探討」則討論了拆除七家灣溪攔砂壩的案例,以及復育的定義、民間團體調查資料如何與既有資料整合等。關於「臺東分局與NGO公民參與之範疇與機制建立」,民間團體特別提出「民眾參與不是召開說明會」。說明會的時間點往往是規劃公司設計好之後告知民眾,但民眾應在更早之前就得到資訊並且提供意見,納入設計考量之中。「治理工程公民團體參與時間與生態檢核作業討論」的結論,同樣提倡規劃設計前公民就進入參與的重要性,以及資訊應在前期便確實向大眾公開,而非僅針對特定關係人。

達成了什麼目標嗎?

這個會議的重點並不是要去指責公部門做錯了哪些事,也不是要公部門非得接受民間團體的想法,我們不期待在第一次的會議就有具體的結論和承諾,而是互動的開始、對話的起點。議題討論的設計,朝向讓雙方感受到,彼此可以有互相溝通的空間及改善的機會。會議只是開始,不是告知,不是總結,更重要的是開啟之後,接下來的行動。

後續要怎麼做?

野溪調查小組除會持續調查、整合資料、與水保局臺東分局窗口保持互動,也希望未來的工程案件啟動之前,可以介入參與。一步一腳印,慢慢走到了這邊,回溯野溪調查小組成立的初衷,與決策者和掌握資源者對話,共同磨合互動模式,就是我們一開始所想做的事。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3期第14~15頁1.86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