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救援與保育
主辦單位: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
講座簡介:
農委會對鯨豚保育工作向來不遺餘力,基礎生態調查、學術研究外,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條指定公告鯨豚目所有種動物為保育類野生動物,賦予法律之嚴格保護。85年11月設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持續輔導地方政府建立鯨豚擱淺救援機制,已舉行35場次鯨豚救援訓練,受訓人數超過2,100人。該組織網結合地方政府之保育人員、海岸巡防署、消防局、中華民國搜救總隊、民間保育團體、學術研究單位及博物館,成立全國性鯨豚救援處理系統,使臺灣地區一有鯨豚擱淺即可適時予以救助及處理。累計至本年度處理擱淺鯨豚約1,009隻。101年度處理鯨豚擱淺41起案例,共43隻鯨豚,救援成功並野放1隻。101年度計34位擁有內政部核可之志願服務證志工參與活動,辦理25場次鯨豚保育研習培訓及推廣活動、2場鯨豚擱淺救援及SOP實務操作訓練,維護TCSN資料庫41筆及標本資料庫15筆、解剖37隻鯨豚進行病理及擱淺原因之研究、製作10隻鯨豚標本,進行3種海豚之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另外,93年起收集鯨豚之 DNA檢體,並委託學術研究單位進行DNA序列分析,開始建立其DNA資料庫並持續累積資料,在處理鯨豚擱淺、或查緝取締有關鯨豚類之違法案件過程提供相當大的幫助,且研發出快速檢驗棒,提供執法者於現場能立即判定是否為鯨豚。
為了保育中華白海豚族群,98年依據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生物多樣性組「保護臺灣中華白海豚族群行動」跨部會協商會議決議,由本局與漁業署共同組成中華白海豚保育專案小組,研商「中華白海豚保育專案小組設置要點」;另亦分別召開6次專案小組會議,進行保育中華白海豚分工協調及問題對策研商等事宜,並提出「中華白海豚保育方案」(草案)供相關政府部門依循,對於中華白海豚保育工作仍持續辦理其棲息環境的生態資料調查、監測及教育宣導等工作。
劃設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部分,與預計劃設區域內涉及開發利用之相關權益單位進行溝通並了解各類開發案件及其區域等,以利進行細部邊界及範圍之確認,10月4日、11月9日、11月19日及101年1月20日與經濟部、交通部、國防部、漁業署、台灣電力公司、工研院等單位進行4次說明與協調會議,並於101年2月13日之第5次會議,依據專家學者之建議,向相關部會及單位提出「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預計劃設範圍,北界苗栗龍鳳港,南界嘉義外傘頂洲燈塔、東界海岸線距岸50m(包括河口部分區域),總面積約763平方公里。為充分向漁民及其團體就「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劃設進行說明與溝通,業於101年8月21、31日、9月4、10及12日假南龍、通苑、臺中、彰化、雲林及嘉義等區漁會,邀請各區漁會幹部及地方政府出席參與座談會。另漁民說明會亦於101年12月5、6、12、27等日,分別假苗栗、台中、彰化及雲林等4地區辦理完竣。
在中華白海豚資源與生態調查及教育宣導部分,進行「中華白海豚及其棲地保育社區宣導計畫」、「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棲地環境噪音監測計畫」、「漁業活動與中華白海豚關係之研究」及「中華白海豚保育推廣計畫」等調查推廣工作,持續執行中華白海豚保育行動。
講師簡介:
王建平老師-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