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洋守護行動|物種守護

2025海洋守護行動首頁

  

 

    

除了多年來淨灘行動關心台灣海岸環境之外,荒野同時也關心海岸生物,依據調查資料我們發現,每年北部4月至6月、 南部3月至5月是多種水鳥在沙灘育雛的高峰期。

 

2006年荒野志工在北堤沙灘及挖仔尾濕地發現東方環頸鴴繁殖,即組成工作小組持續關注守護至今,2011年起委請東海大學蔣忠祐老師指導建立科學化的調查方式,於每年的3月到7月進行每週一次的例行調查。

 

台北

 



淨灘避開繁殖季呼籲

於水鳥繁殖季開始前向公部門發送公文,提醒此期間應避免於挖仔尾沙灘進行淨灘。並透過各宣傳管道呼籲民眾及團體,淨灘及沙灘活動請避開水鳥繁殖季。

繁殖季設置護生圍籬

從2021年開始每年設置「護生圍籬」,希望能告訴車輛及民眾避免進入沙灘上東方環頸鴴繁殖的熱區,減少干擾,同時也希望圍籬能引起大眾的注意,並促進大家對於東方環頸鴴的認識。

台南

   



設置固定式護生圍網

為了有效防堵遊蕩犬的侵擾、建置能讓水鳥媽媽安心育雛的「城堡」,因此我們計畫於廢棄鹽田的繁殖熱區設置圍籬,藉以防止遊盪犬去捕食水鳥、雛鳥甚至鳥蛋。

忌避蛋試驗

在此處主要威脅是遊蕩犬捕食,因而採取在國內外行之有年、較無爭議且不傷害遊蕩犬的作法,即是添加苦味劑製作「忌避蛋」,讓遊蕩犬食用後感到不適,進而降低襲擾母鳥並食用鳥蛋的機率。

巡守調查

每年於水鳥造訪期間,都需要進行種類及數量的變化統計。而本年度因額外設置護生圍籬及進行忌避蛋的試驗,因此巡守調查期間也同時進行圍籬成效的好壞紀錄,例如圍籬內繁殖狀況、遊蕩犬數量變化、是否取食「忌避蛋」等。

台東

  



設置告示牌

知本濕地沙灘區由於在水鳥繁殖期間主要面臨「四驅車」活動的干擾,因此台東分會特別於沙灘的入口處設置告示牌,讓遊客及駕駛了解此時正有這些嬌客在此區繁殖。

新聞曝光(行動劇)

為了增加宣傳的效果,也讓民眾能同理荒野志工及水鳥媽媽的感受,台東分會藉由行動劇呈現水鳥育雛期間的困境,讓大眾得以了解實況,進而能理解與重視這樣的生態議題,一起減少干擾。

記者會

台東分會與台東縣野鳥學會邀請政府相關單位,以記者會方式進行曝光。公部門對於這樣的生態保育宣導亦十分認同與支持,承諾將整合資源支持這樣的保育行動。

摺頁及其他宣導

摺頁除了介紹了水鳥的習性、所面臨的危機之外,也包含友善進行沙灘遊憩活動的宣導,除了於活動中供民眾閱覽了解之外,也使用於校園學生的宣傳場次。

 

 

野生動物選擇棲息的環境,是基於牠們的習性、食性與環境之間長期演化而來。同樣的臺灣白海豚耶也因為這樣的原因,長期演化出適性於西海岸的體型、行為模式。由於西海岸不斷的填海造陸、進行工業區與港口開發,使得牠們的棲息地面積越來越少,再加上海洋汙染及其他的人為干擾因子,都在壓縮他們的生活空間。

 

荒野與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合作,透過不同形式守護白海豚,希望能留給白海豚更健康的自然環境。

雲林



海上、陸上監測紀錄

為瞭解臺灣白海豚實際數量及現今的分布,荒野與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合作租用漁船進行海上及陸上觀測,藉由長期的記錄來了解族群的分布範圍、數量變化,以及個體的生長狀況建立白海豚的戶口名簿。

監測志工培訓

志工培訓第一階段為室內課程,由專業講師介紹臺灣白海豚生態習性及保育困境,並學習漁具分類及淨灘ICC表格;第二階段為室外課程,帶領志工實習陸地觀測方式並進行漁業廢棄物分析實習。

漁業廢棄物統計

為瞭解海洋廢棄物種類與來源,於經常出沒的彰化雲林沿岸辦理活動,共同執行漁業廢棄物收集與移除海廢並協助分類,再由本會志工完成漁業廢棄物分析。

校園推廣

雲林分會辦理工作坊培訓志工、編寫海洋環境教案「白海豚小學堂」,供在地學校申請入校推廣,期許能培植更多在地力量一起守護。藉由教育宣導及推廣,加強老師、學生對白海豚及海洋生態保育的認識及重要性。

 

2025海洋守護行動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