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陸蟹、公民科學家

修但幾勒!讓陸蟹回家!

2021-05-11

圖、文/林育輝 <棲地守護部專員> 溼地是地球珍貴的自然環境,具有調節水位、過濾汙染物等功能,也是提供人們休閒與食物重要的來源。因位處水、陸域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體系交界,濕地蘊含各式各樣的物種,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以濕地為家的生物包含一群在生活歷程中,躲過水底下強大的掠食者,來到陸地上抵擋住艱苦環境而成長茁壯,又回到水中繁衍下一代的生命勇士—陸蟹。 陸地上怎麼會有螃蟹!? 說到螃蟹,許多人會聯想到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令人垂涎三尺;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在海產店的門口,螃蟹在水缸裡被五花大綁的樣子;或者是在海生館裡,昏暗的光線底下,巨大的深海螃蟹靜止不動的樣貌。人們的既定印象中,螃蟹似乎都生活在水下,難以在地上生存,但事實總出乎意料。 高中時我在新北市汐止某處的人行道上親眼撞見一隻橫行霸道的螃蟹,令我訝異不已!因為那是在鐵路和馬路中間,附近看上去沒有水源,受到太陽直射的乾燥區段。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是能在陸地長時間活動的陸蟹。                                          探索陸蟹的奧祕 陸蟹是一群在形態、生理及行為等方面都能良好適應陸地生活,幾乎不需接觸到海水的螃蟹。這些陸蟹通常具有寬厚的鰓室(gill chamber),能幫助儲存水分,維持鰓的濕潤,讓牠們得以在陸地活動而不致缺水死亡。部分類群的陸蟹具有「洄游」的行為:幼蟹在海水中出生,長大後爬到陸地,進入岸邊的海岸林、紅樹林與草地。牠們或以地面的落葉、果實、種子、腐植質為食,或以樹幹上的苔癬、小蟲子為食。經過一次次的脫殼變為成蟹,到了繁殖季,成熟母蟹就會抱卵,帶著即將孵化的卵往岸邊移動,進到海水釋幼(larval release)。配合潮汐,陸蟹媽媽在水中打開腹部,用盡全力抖動身體,數以萬計的陸蟹寶寶就此誕生,展開牠們的生命樂章。 啪嚓一聲!回不了家的陸蟹 覓食或降海釋幼的過程可能成為陸蟹的不歸路。人類的活動頻繁,道路切斷牠們的路途,造成嚴重的棲地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誤闖道路極可能發生路殺(roadkill)。各地陸蟹路殺事件頻傳:綠島是國人的觀光勝地,卻常在道路上發現奧氏後相手蟹、保育類的椰子蟹慘遭輾壓;恆春的陸蟹種類居全國之冠,有「陸蟹半島」之美譽,卻也難逃命喪輪下的悲劇;台中高美濕地的風景遠近馳名,但在美麗的背後,卻是由無數紅螯螳臂蟹的殘骸堆積而成;淡水河沿岸是熱門的單車道,每逢假日車水馬龍,也造成另類路殺。 荒野保護協會守護陸蟹行動 近年來每到陸蟹的繁殖季,各地紛紛發起護蟹行動。淡水河口地區棲息著許多陸蟹,時常到在地人家裡「作客」,甚至在捷運站內也能目睹成群陸蟹在人們腳步間穿梭的獨特奇景。然而無論是在地人或遊客,對於陸蟹的生態及牠們面臨的困境卻不甚瞭解。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陸蟹、關注相關議題,荒野保護協會自2020年起在淡水河口地區開啟一連串的護蟹行動,舉辦宣導講座,也與在地居民、荒野志工們共同進行陸蟹生態調查。過程十分辛苦,卻也獲得豐碩的成果,一路上好奇駐足的民眾給予的鼓勵或是兩三句的詢問,都是支持我們的動力。歷經近三個月的調查,我們發現在紅樹林捷運站鄰近地區的陸蟹路殺熱點,位於交叉路口、下坡路段且車輛多的區域,未來值得注意。2021年荒野保護協會將招募更多新血,擴大規模,範圍包含整個淡水河口左右沿岸地區,也將首次利用iNaturalist app調查陸蟹。期盼我們的行動能讓愈來愈多人知道陸蟹正面臨生存危機,也希望透過公民科學的力量,蒐集陸蟹生態的數據,成為未來推動陸蟹保育策略的重要根基,幫助陸蟹免於被路殺的悲劇。 為什麼我們要保護陸蟹? 陸蟹可以幫助維持豐富的海岸林樣貌,提升生物多樣性,也加快營養物質分解,使能量更快進入到生態系中,促進陸地、濕地及海洋間的能量流動。此外,淡水河口的陸蟹也是在地居民重要且特別的共同回憶,過去陸蟹數量多到會爬進家裡,但隨著人口湧入,各式建案興起,陸蟹的生活受到大幅影響,數量可能嚴重減少。期盼人們可以共同保護陸蟹以及牠們的棲地,與陸蟹和平共處,讓陸蟹在車來人往的都市中,仍能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