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海洋倡議-海鳥護生

 

除了多年來淨灘行動關心台灣海岸環境之外,同時也關心海岸生物,依據調查資料 我們發現,每年北部4月至6月、 南部3月至5月是多種水鳥在沙灘育雛的高峰期。

 

2006年起荒野志工在北堤沙灘上發現東方環頸鴴繁殖,並請東海大學水鳥研究室的 專家指導進行觀察與調查,2011年起開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調查方式,並於每年的 3月到7月會每週一次到沙灘上進行調查。

 

2021年初,首次在沙灘上豎立護生圍籬,藉此提高水鳥的孵化率,並透過設置圍籬與 告示牌的設置提醒民眾盡可能減少對海岸的干擾,提供水鳥們一個安心育雛的驛站, 同時再次呼籲國人於辦理淨灘活動時應避開水鳥繁殖季。

 

 

新聞報導:沙灘築籬護鳥巢 荒野協會籲避免干擾水鳥繁殖

 

東方環頸鴴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體長15-17公分,特徵為脖子至後頸有一圈白色頸環,胸側黑色帶斑於前頸中斷呈缺口。

常見於海邊灘地、河口潮間帶及臨近濕地,東方環頸鴴是常見的冬候鳥,部份夏季留在臺灣繁殖,留鳥族群於3至7月在河口沙礫灘地繁殖,每巢3顆蛋。

 

小環頸鴴 

Charadrius dubius

 

體長14-17公分,繁殖羽額基白色,黑色寬過眼線,延伸至耳羽,過眼線上方有白色細線,有鮮黃色的眼眶。偏好淡水性的環境,生活於水田、沼澤、排水後的魚塭及多石的河床。繁殖季時會在沙地上壓個淺凹,周圍置幾塊碎石,每窩產3至4顆蛋。

 

小燕鷗

Sternula albifrons

 

體長22-28公分,特徵為繁殖羽嘴黃色嘴尖黑色,腳橙黃色,前額白色,頭頂、後頸至過眼帶黑色,小燕鷗是臺灣珍貴稀有的2級保育鳥類,出沒於河口、魚塭及濕地環境,同時也是不普遍的夏候鳥及留鳥,每年4至7月在海岸灘地繁殖,每巢2至3顆蛋。

 

 

台北港北堤沙灘

2006年起荒野志工在北堤沙灘上發現東方環頸鴴繁殖,並請東海大學水鳥研究室的專家指導進行觀察與調查,2011年起開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調查方式,並於每年的3月到7月會每週一次到沙灘上進行調查。

每年3月會架設護生圍籬

 

2016年到2022年調查成果
數據來源: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