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海洋倡議
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有營養豐富的黑潮流經,加上多變的地形和溫暖的氣候,讓我們在面積不大的島嶼坐擁豐富的海岸生態。然而民眾對於濱海以及海洋生態的理解甚少,但經濟、休閒和生活所產生的污染卻往往是由這些離我們不遠的海洋生態系來承受。
與2019年疫情前的ICC(國際淨灘行動)統計數據相比,發現兩個現象,其一是淨灘場次明顯降低,但海廢數量並無減少;其二是一次性塑膠製品始終佔據最大比例。以上資訊反應了民眾生活習慣與政策執行的效果不彰,考慮到海廢污染對環境生態的衝擊愈發嚴重,源頭減廢已是刻不容緩且需被重視的議題了。
荒野透過每一年的海洋倡議活動帶領大家認識海洋所面臨到的問題,今年將舉行淨灘、講座、導覽、影展等活動,讓每個關心海洋的你都能參與其中。除此之外,我們更將在旅遊盛行的此時提供友善海洋的旅遊方式參考,期待不論是飯店、 民宿業者,或是旅客自身都能意識到旅遊對環境所帶來的衝擊,以及了解在不同角色下的應變方式! |
環保署推估台灣一年旅塑廢品(如一次性塑膠牙刷、牙膏、刮鬍刀等)有8,000公噸垃圾產生,因此今年荒野將邀請全台旅店業者聯合響應提供「環保房」,也就是不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品之房型,鼓勵旅客自備,減少旅宿廢品產生。 我們會列出響應的旅店名單,凡入住響應本次倡議的環保房旅客只要在旅店打卡,就能兌換旅店提供之好禮或參與荒野年度抽獎活動!
|
每年九月的第三個週六於全台各分會將辦理國際淨灘行動,希望集結企業與民眾的力量,讓台灣的海灘更乾淨。 同時透過海廢數據統計表與愛海小旅行平台的結合,讓淨灘行動除了將海岸線變乾淨,更能成為一個全國海洋廢棄物數據搜集的公民參與行動,讓我們更瞭解海洋廢棄物的組成!
|
全台灣海岸線長達1,210公里,但每一片沙灘都是適合遊憩的嗎?淨灘過程中不時會撿到魚鉤、針筒等危險物品,那麼有乾淨又安全的海灘可以讓我們安心的赤腳奔跑呢? 沙灘安全分為「A、B、C、D、E」五種等級,一起來看看危險物品最常埋伏在哪些沙灘!
|
每年北部4月至6月、南部3月至5月是多種水鳥在沙灘育雛的高峰期。 從2021年開始,每年3-7月荒野會在沙灘上豎立一道護生圍籬,藉此提高水鳥的孵化率,並透過設置圍籬與告示的設置提醒民眾盡可能減少對海岸的干擾。
|
台灣為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海洋生物種類豐富,但許多海洋生物已因為人類的慾望而瀕臨滅絕,如果我們再不努力加以遏止並友善對待海洋,再過不到4、50年,海裡將會面臨無魚可吃、可捕的窘境,甚至到2050年海洋垃圾就會比魚還多了! 海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要愛護海洋,從認識開始!
|
改變行動要從改變想法開始,因此環境教育是荒野最重視最深的一環。荒野持續以影展形式,提供更多不同管道帶領民眾進一步認識我們的海洋。從海洋危機溯源至河川溪流及山林保育並探索人與自然的共處關係,藉著影像畫面的紀錄和引導分享,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一起找回碧藍的海洋、清澈的溪流。
|
荒野於2019年正式啟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預計從台灣21條主要溪流開始,透過培訓各縣市的調查員,獲得各河川的垃圾總量及種類並用影像紀錄河段的狀況,期望未來結合民眾,企業與公部門的力量共同辦理活動帶領民眾認識河川與清除垃圾。
|
2018年全台首次引進海洋廢棄物快篩調查,以10公里為固定距離等距劃設,共計121個調查點位。 2022年再展開複查行動,選擇2018年快篩數據中最髒亂的14個海岸段,檢視這三年之間廢棄物的數量與類型的變化,作為評估是否持續恢復全面普查的依據。
|
荒野保護協會海岸行腳在2018年以志工背負3D攝影機的方式來進行,發動了451人次志工夥伴接力執行,也完成海岸489公里的3D影像紀錄。往後每一年我們以2年一圈的進度持續記錄海岸。 2023年我們將再度啟程紀錄西半部的海岸。
|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培訓與行程之權利,若有相關異動將會公告於荒野保護協會官方網站, 恕不另行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