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聲明稿:慎評沙崙開發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慎評沙崙開發 珍惜草鴞棲地、生態保育刻不容緩 2025.09.26 公告 ▲居住在南沙崙的草鴞 攝/五角龍 沙崙農場是台南重要的生態熱點,也是草鴞等多樣物種的棲地。長期以來,荒野保護協會持續守護沙崙農場棲地,參與台南鳥會年度數鳥活動,協助友善耕作農友舉辦賞鳥活動,讓生態與農業共存。然而,近期市府推動開發面積合計超過 600 公頃的「生態科學園區」與「沙崙健康園區」,已占整個農場三分之二,恐對區域生物多樣性造成難以彌補的衝擊。 荒野保護協會與友團要求政府暫停相關開發程序,重新啟動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資訊透明、納入公民監督的嚴謹評估。在提出具體、有效的生態保育對策,並就選址爭議與社會達成共識前,沙崙農場不應進行任何形式的大規模開發。 我們並非反對科學園區或產業用地開發,但眾多生物在此棲息,除了一級保育類鳥種草鴞之外,包含環頸雉,黑翅鳶、紅隼、短耳鴞及燕鴴等,卻缺乏事先的敏感物種評估及生物多樣性監測,這才是核心問題。草鴞需要的不僅是繁殖地,更包含覓食與活動範圍。僅避開「熱點」不足以保障其生存,必須保留緩衝區,確保棲地連續性與完整性。 ▲居住在南沙崙的草鴞 攝/五角龍 協會呼籲,應以可監管、可評估的實際保育行動取代形式化的「找地種草」補償。若市府真正重視永續發展,就應展現對棲地與物種保護的誠意與努力,而非停留在口號上。 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關注沙崙農場生態,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守護這片珍貴棲地。

從海岸到山林 台灣保時捷攜手荒野保護協會 守護台灣自然之美
(本新聞稿轉載自udn聯合新聞網 — 發燒車訊) 2025.9.23 ▲從海岸到山林:台灣保時捷攜手荒野保護協會守護台灣自然之美。 圖/Porsche 提供 台灣保時捷攜手荒野保護協會(SOW),將環境守護的行動從海洋拓展至山林,為企業社會責任(CSR)揭開全新篇章。今年的「世界清潔家庭日」以生態步道維護、生態調查與原生物種保護為核心,延續台灣保時捷「Dream Together 夢工程」計畫,推動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邁入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第六年,台灣保時捷續透過 Dream Together 夢工程計畫推展環境永續。 圖/Porsche 提供 台灣地理環境獨特,山海相依,孕育出擁抱山林的文化。然而,許多登山步道鋪設水泥或塑膠木,破壞了自然景觀並加劇生態壓力。面對此一問題,荒野保護協會秉持「手作步道」的理念—這種源自美國與日本的生態工法,主張運用樹木、土、石等在地自然素材修復步道,減少大型機具和非天然或外來材料的影響,同時提升大眾對守護永續山林的認知。 ▲志工們在大崙尾山步道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 圖/Porsche 提供 本次活動辦在外雙溪的大崙尾山,此處匯聚亞熱帶闊葉林、暖溫帶闊葉林與熱帶植被三大森林型態,且為重要集水保育區而具有特殊意義。考量環境承載量分別在翠山步道與大崙尾山步道進行不同活動。翠山步道因其多樣的森林生態及戶外教育價值而聞名,但近年來步道旁長有強勢的外來種植物,因此帶領參與者清除有害外來種並進行生態調查;而大崙尾山步道則協助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傳遞「遊憩、教育與保護應同步推進,才能守護山林世代永續」的理念。 ▲志工們在大崙尾山步道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 圖/Porsche 提供 台灣保時捷總裁 Christian Nater 表示:「世界清潔家庭日已成為台灣保時捷企業文化的重要一環。我們攜手荒野保護協會,行動足跡遍及海岸、海洋、濕地,直至今日走進山林。每一步都展現出我們不僅限於金錢捐助,而是實際投入人力守護台灣的自然資產。這正是 Dream Together 的精神,將願景化為行動,為下一代創造永續未來。」 ▲志工們在大崙尾山步道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 圖/Porsche 提供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認為:「與台灣保時捷的合作讓更多人貼近自然,同時瞭解其所遭逢的挑戰。從移除外來物種,到推廣自然步道的手作精神與進行生態調查,這些行動展現了保育與教育如何並行,進而創造深遠影響。」 ▲翠山步道近年來步道旁長有強勢的外來種植物,因此帶領參與者清除有害外來種並進行生態調查。 圖/Porsche 提供 邁入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第六年,台灣保時捷續透過 Dream Together 夢工程計畫推展環境永續。從海洋維護到山林復育,本計畫不僅強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意識,也深化人群、社區與自然間的連結,彰顯其身為永續企業公民的角色。 ▲翠山步道近年來步道旁長有強勢的外來種植物,因此帶領參與者清除有害外來種並使用iNaturalist進行生態調查。 圖/Porsche 提供

林初埤生態浮島工作坊展現跨域合作
荒野保護協會 攜手在地力量 林初埤生態浮島工作坊展現跨域合作 2025.09.20 生態浮島展現跨域合作 由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及天雷營造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於今(20)日在林初埤舉辦「生態浮島工作坊」,為傳統埤塘管理注入新的生態思維。 本次活動吸引非常多位在地民眾與志工熱情參與,大家透過親手搭建生態浮島的實作體驗,進一步了解傳統蓄水如何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相互結合。 傳統埤塘的挑戰與解方 林初埤屬內政部公告之國家級重要濕地,卻長期面臨外來種植物與魚類入侵的威脅。例如吳郭魚大量啃食原生水生植物,使得水域生物多樣性下降;傳統埤塘為了滯洪、蓄水增加水深,使原生植物生長不易。 在此背景下,人工生態浮島提供了兼顧「蓄水需求」與「生態保育」的最佳方案,不僅能成為水生植物的新棲地,還能讓埤塘重獲生態平衡。 工作坊亮點:從學習到實作 活動當天,首先於大竹國小展開前導課程,荒野保護協會講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民眾認識人工生態浮島與台灣本土水生植物。生態浮島上的植栽,不僅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地,更透過根系發揮「天然清潔工」的功能,有助於水質過濾與淨化。 隨後,參與者在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的指導下,完成三座生態浮島的搭建。浮島主體由竹材製成,栽植了多種適應南部氣候的原生水生草本植物,並特別栽種台灣原生木本植物如水柳、水茄冬,兼具固碳與生態價值。 孩子們與家長一同捲起袖子動手參與,不僅認識了家鄉的水域環境,也在心中萌生守護自然的使命感。 生態保育的未來展望 目前在宜蘭鴛鴦湖、雙連埤等重要濕地,都已見到人工生態浮島的顯著成效,全台各地的案例亦顯示其能創造棲地、淨化水質、改善景觀。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林初埤的行動,能號召更多單位投入推廣人工生態浮島,共同展開跨域合作,推動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景觀改善。同時,也期待能引導在地居民持續關心嘉南埤圳濕地,攜手守護這片珍貴的生態園地。 關於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於 1995 年,是以推廣自然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公民參與為核心的非營利組織。透過全台各地分會與志工的力量,協會長期致力於推廣環境守護行動,期盼與社會各界共同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未來。 新聞聯絡人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 江小姐/06-2607259/staffs-tn@wilderness.tw

【雙連埤環境教育暨棲地守護基地徵才】環境教育專員
壹、需求及條件 1. 熟悉電腦文書軟體(office)操作。 2. 具機車駕照及自備交通工具者。 3. 個性積極,喜歡與人互動、溝通協調及表達能力佳者。 4. 具備專案執行經驗或現場教學工作經驗(包含環境教育、戶外教學、探索教育等) 5. 偶爾需配合夜間調查及周末活動排班 貳、工作內容 1. 協助環境教育活動規劃與執行 2. 環境教育基地軟、硬體維護建置管理 3. 協助志工群組建立發展及敦親睦鄰活動 4. 荒野雙連埤基地之社群媒體經營 5. 各式報告撰寫、計畫書研擬及結案報告製作 6. 協助各式棲地工作假期舉辦及執行 7. 棲地調查、物種保育工作籌備及執行 8. 其他配合協會辦理之工作事項 參、加分條件 1. 汽車駕照且可上路 2. 環境教育人員認證 3. 文案撰寫 4. 能說或聽懂客語 5. 粉絲專頁經營經驗 肆、待遇與福利 1. 薪資:月薪 $35,000~$40,000 元。 2. 福利:團體保險、健檢補助、免費參與協會研習/培訓課程...等。 3. 保險:依法辦理勞、健保、勞退,員工團體保險。 4. 工時安排: 。採雙週變形工時,每日工作時間8小時,視業務需求排早、晚班。 。若遇到週六日工作,於週間挪移排休。 5. 學習與發展: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 應徵方式 備齊以下文件,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郵件主旨:OOO_應徵XXXXX(職稱) 1.履歷,請載明「可開始上班時間」、「最高學歷」、「工作技能」、「相關工作經歷」,提供「執行專案成果及相關作品」等 2.自傳 ▍ 職務聯絡人 施小姐 / 0975810893 / spg@wilderness.tw 我們將進行書面篩選,符合資格者將另行通知面試時間。 期待您的加入,一起為台灣的生態永續努力!

【公告】第十一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第十一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公告 【理事會27名】 理事長 李騏廷 常務理事 葉信雄、游永滄、廖梅雅、陳憲政、宋明光、馬欽祥、林君蘭、林力行 理事 藍培菁、張正敏、賴素燕、童瑞華、曾彥翔、林維正、鍾秀綢、蘇俊榮、余俊良、蕭千金 、郭益昌、莊麗華、謝國發、陳德鴻、林玉貞、王清憲、姚綺娟、許銘坤 【監事會9名】 監事主席 宋家元 常務監事 陳俊霖、張國賓 監事 柯典一、蔡曉琪、鍾榕榕、廖建翊、周毓誠、凌千惠 【會員代表100名】 台北分會 藍培菁、宋明光、陳憲政、林君蘭、蕭千金、賴素燕、粘水溪、鍾璧先、陳鳴誼 、游安君、卓昕岑、莊燿鴻、莊麗華、卜心蓓、林玉貞、黃香萍、張品中、劉 亞汶、羅經國、謝佩娟、劉碧鵑、張恩芬、唐丁水、周玲朱、劉乃瑋、潘美玲 、張傑靈、辛蕙雯、廖伯仁、廖建翊、游雅媚、陳朝嘉、孫淑玲、戴臆珊 桃園分會 孫義雄、姚綺娟、吳青發、游廷煒、花敏煌、郭益昌、陳松榆 新竹分會 張正敏、鄧雲棟、羅玉芳、陳梅芳、王盈欽、王尹萱、羅千益、蘇展弘、羅 葳 、吳承恩、梁富生、郭秋月、劉源双、陳秀瓊、吳億麟 台中分會 游永滄、謝國發、王瑜鈞、王清憲、呂姮儒、蔡昇倫、洪正清、王耀慶、錢建 文、陳繼翔、吳自強、羅忠良、劉曉帆 雲林分會 廖梅雅 嘉義分會 許銘坤、劉淑敏、詹喬偉 台南分會 曾彥翔、黃嘉隆、黃郁翔、朱培昇、徐亞平、李俊賢、羅晴文、鄧維鑫、簡亦 汝、張麗玉 高雄分會 姜慧菁、温佑勳、林其昌、陳惠美、王如蕙、陳君瑜、胡嘉蓁、楊愉粧、郭明 誠、王沛帆 台東分會 蘇俊榮、黃正擁 花蓮分會 陳柏翰、鍾秀綢 宜蘭分會 葉信雄、湯譜生、陳怡慈

荒野保護協會對「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的看法
荒野保護協會對「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的看法 2025.09.12 環境部於 2025 年 9 月 9 日下午 2 點舉辦「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說明我國提出的 2035 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廣邀各界參與討論。此次會議的召開,源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2023 年全球盤點的決議,各締約方必須在 2025 年前提交新的減碳目標(NDC3.0),並符合巴黎協定所要求「清晰、透明、可理解」的揭露原則。 荒野保護協會作為長期關注臺灣氣候行動的民間團體,受邀出席會議並提出以下三點意見: 一、2035 減碳路徑須更積極,展現國際公信力 當我們向世界宣告「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時,這不僅是國內的減量數字,更是臺灣對全球氣候行動的正式承諾。這份承諾的公信力,取決於我們規劃的減碳路徑是否合理、務實且具備足夠的企圖心。 與基準年相比,國家溫室氣體2035年淨排放量的目標是減少 36% 至 40%,然而,檢視整體減碳速度規劃,卻呈現出「前緩後急」的不合理安排: ○2023–2030 年: 平均每年減碳 8.8 MtCO2e(持續衝刺) ○2030–2035 年: 平均每年僅減碳 5.8 MtCO2e(放慢步伐) ○2035–2050 年: 平均每年須減碳 11.0 MtCO2e(全力狂奔) 這樣的規劃,就像是先慢慢走,最後才要挑戰一段陡下坡式的「玩命衝刺」。這將使國際社會懷疑臺灣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最後的艱鉅任務,削弱我們減碳承諾的可信度。 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應設定更積極的 2035 年目標,把困難的工作及早展開,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後代子孫。更高的目標才能讓 2050 淨零的路徑更平順務實,也能展現臺灣是「有決心、也有行動力」的國際夥伴。 ▲2050淨零目標曲線圖 二、以碳稅取代碳費,建立完整的碳定價制度 臺灣將於2025年啟動碳費徵收,為我國的碳定價踏出第一步。然而,面對國際趨勢與國內產業的長遠發展,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更具公信力的制度。財政部已完成碳稅接軌碳費的可行性研究,其報告中的「以碳稅取代碳費」方案指出「以統收統支之碳稅政策取代碳費政策,不僅能反映各式能源使用之外部成本, 達到節能減碳目的。倘若政府能妥善規劃運用碳稅收入,用以支援經濟弱勢族群及進行綠色財政改革亦能有效減緩對經濟及物價之負面影響 。」同時報告中也表示,現行之貨物稅存因當初徵稅之時空背景不在,因此需檢視部分貨物稅稅目之合理性問題,並建議「碳稅可利用貨物稅現有徵收管道,使稽徵便利度和行政成本負擔較小。」基於此研究成果,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政府立即啟動接軌碳稅的設計與相關立法。 根據「碳稅接軌碳費併同檢討貨物稅稅制可行性研究」報告,以碳稅完整取代碳費方案內容,整理及建議修改如下: ●課徵方式:進行綠色財政改革(即廢除橡膠輪胎、平板玻璃、電器等項目的貨物稅),以外加法對汽油、柴油等油品、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煤炭等化石能源課徵碳稅,稅率定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新臺幣500元,並同步停止課徵碳費。 ●稅收規劃:為提高政治可行性並回應環境需求,建議將碳稅稅收用於支援經濟弱勢族群、補助及獎勵低碳及負排放技術之研發、以及購買碳移除的成果以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存量等環境永續項目。 ●依據2016-2023年資料估算淨收入: 碳稅年收入:預估稅收約新臺幣439.71億元。 貨物稅損失:廢除橡膠輪胎、平板玻璃、電器等貨物稅,稅收損失約98.39億元。 預估淨收入:扣除貨物稅損失後,每年淨收入約為新臺幣341.32億元。 以碳稅取代碳費制度除了提升國際形象、提供財政收入、激勵企業創新之外,更可藉此機會廢除不合時宜的貨物稅,以確保社會公平。如此不但回應台灣當前的經濟挑戰,也與環境永續和全球趨勢緊密結合,為台灣開闢一條兼顧減碳與經濟轉型的新路徑。 三、不要過度依賴未成熟技術,須設定能源總量管制 台灣設定的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高度依賴氫能、海洋能以及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然而,這些技術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成本也居高不下,整體風險極高,這代表目前的減碳目標是建立在對未來技術發展的樂觀預期之上。 鑑於前瞻技術的風險,政府應採取更務實的根本性政策。由於臺灣的土地與資源有限,除了滿足民生必需的能源與電力外,對於產業的能源與電力需求也應設定上限。若無能源與電力供給的總量上限,產業的無限制擴張不僅會帶來能源與電力需求的壓力,土地與環境也將持續承受廠房擴建及廢棄物處理的開發壓力。 雖然總統在2025年1月23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上公布了「國家減碳新目標」,明確提出2035年電力供應應低於3500億度電。但我們要追問:此電力需求的評估依據是什麼?由公布的簡報來看,僅說明針對電力需求將「加強深度節能、高碳排產業轉型、抑低電力需求」。但事實上,新設科學園區與產業用地的規劃仍在持續推進,AI、資料中心等高耗電產業也仍獲得政府支持。這意味著,若缺乏產業發展與用電需求的結構性調整,所謂的電力上限恐怕只會停留在紙面上的目標,難以真正落實減碳。 與其將國家的減碳成敗寄望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科技,不如現在就建立一個務實的能源與電力總量管制框架。因此,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政府不能僅止於管制單一能源大戶,而應在國家層級規劃整體的能源與電力供應上限,以此引導既有產業朝向高值化、穩定持平的方向永續經營,而非無止盡的擴張產業以及相關用地需求。這不僅能為產業轉型提供明確的長期信號,更能從根本上保護臺灣有限的土地與環境資源,確保國家的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現場 荒野保護協會的三大呼籲 臺灣的減碳承諾,不能只是「最後衝刺」的空頭支票,而應該是從現在就展現決心的務實規劃。 我們呼籲政府: 1. 訂定更積極的 2035 減碳目標; 2. 立即啓動碳稅制度設計及相關立法; 3. 落實能源與電力總量管制作為。 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監督並推動更具責任感的氣候政策,期盼臺灣能真正邁向 2050 淨零,並在國際社會中展現一個負責任的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