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環團揭中油新四輕千億投資重大財務不確定性 籲立委嚴守1,062億公帑

我們正在做的事: 

發稿時間 : 2025 年 11月26日

 

立法院審查今、明年度預算之際,綠色和平今(26)日聯同看守台灣協會與荒野保護協會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立委拒絕國營事業中油公司提出的「煉化轉型產業升級投資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亦即新四輕擴建案所需高達1,062億元的預算,並要求政府重新檢視該計畫的財務基礎。

綠色和平比對中油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與相關公開資訊【1】後指出,此案存在三大風險:(一)中油無視臺灣乙烯產能已過剩仍計畫大幅擴產、(二)明顯高估未來銷售價格與銷貨收入、(三)更新後碳排量將大幅增加。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潘冠維表示:「近年乙烯產能已呈現過剩,但中油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乙烯的預估售價明顯過高,銷貨收入亦與實際產能不符。中油高估新四輕財務預測的行為,令人質疑是在粉飾財務可行性,不僅誤導立委及相關部會的判斷,更削弱社會大眾對國營事業的基本信任。呼籲立委務必謹慎,擋下這項高達1,062億元的鉅額投資案。」

綠色和平強調,乙烯是塑膠製品的上游原料,擴大乙烯產能意味著生產更多塑膠、消耗更多化石燃料,也將使空污與碳排進一步惡化。根據石化工業同業公會資料,臺灣目前乙烯總產能約400萬噸/年,但2022至2024年的實際產量僅為332萬噸、268萬噸、260萬噸,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更僅約65%,等於全臺逾三分之一的產能處於閒置狀態。

中油卻計畫在高雄林園新建年產100萬噸乙烯的新四輕,使四輕現有35萬噸的產能一次增加近三倍,等同以產業升級之名,行擴張產能之實。在產能已嚴重過剩的市場現況下,中油仍要花費公帑擴大乙烯產能,與產業趨勢背道而馳。

 

▲ 圖/綠色和平與看守台灣協會及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召開

「綠色和平揭中油新四輕千億投資重大財務不確定性 籲立委嚴守1,062億公帑」記者會

(綠色和平提供)

 

此外,中油估計2030年至2039年間乙烯的內銷價格平均為每噸49,845元,但根據中油自編決算書,2015年至2024年實際銷售予下游廠商的平均售價為每噸29,322元,前者較後者高出約70%【2】。此外,中油對2040年至2044年的乙烯銷貨收入,計算下來更高估了達170%,這是財務預測重大邏輯失誤,反映出計算錯誤,或是資訊不透明【3】。

潘冠維說:「中油新四輕開發案的預期收入明顯有灌水之嫌,若行政院與立法院依據這份被美化的財務評估通過此案,將使中油已連年虧損的財務狀況更加嚴峻。」

綠色和平進一步指出,中油自行推估新四輕更新後的碳排放量將升至每年160萬噸,較更新前增加93萬噸,不僅明顯違背高雄市政府要求林園廠(含三輕、四輕)於2030年較2005年減少68萬噸碳排的既定目標,也與臺灣的淨零路徑規劃相牴觸。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也表示,當前石化業正面臨長期產能過剩的危機,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皆已推動縮減產能的結構調整政策;此時四輕若寄望以大幅擴張產能來推動更新,恐怕是逆勢而為且不切實際。他建議應以不增加產能為前提,加速推動四輕的減污、減排與工安改善等更新方案,較為務實,也更容易獲得社會及融資方支持。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近年中國陸續擴增七大石化工業區,加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相繼投入,石化產業已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泛用塑膠及其他石化產品的供給遠遠大於需求,業界陷入低價血拼,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同時也使塑膠再生市場受到嚴重衝擊。由於再生料品質通常低於原生料,除非政府或品牌指定使用再生料,否則再生料價格不可能高於原生料,往往更低,導致從事廢塑膠再利用的業者收入大幅下降。

他指出,廢塑膠來源端能接受的處理費也有限,若費率過高,產源往往選擇將廢塑膠送進焚化爐處理,使再利用業者難以維持營運,不僅面臨關廠潮,廠房自燃等事件亦時有所聞。

謝和霖強調,如今若推動新四輕並使乙烯產能擴增三倍,等於把本可用於低碳轉型的龐大資源投入到這片已殺到「流血見骨」的紅海市場,不僅違逆國際公約所要求的減塑與減碳潮流,也忽視當前國際貿易的險峻局勢,實屬不智之舉。政府應與業界溝通,削減氾濫的一次用塑膠製品生產與消費,同時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以小而美的資源循環規模滿足內需,這才是石化產業應努力追求的真正「藍海」。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黃嘉瑩也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投入淨灘及減塑環境教育,深感減塑政策不能僅停留在道德訴求。我們擔憂,中油新四輕案將持續造成原生塑膠供過於求,低廉成本長期衝擊循環經濟,使垃圾問題難以解決、加劇生態衝擊,並阻礙政府推動的淨零政策。

她指出,此案的營收推估更預設一次性塑膠持續成長,不但與減塑政策背道而馳,其減碳承諾亦缺乏數據佐證。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政府與立委,應將千億預算轉向支持石化產業的公正轉型,讓減塑政策從產業端真正落實。

對於外界關注的員工就業與工安議題,綠色和平表示,居民與員工安全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也認同高值化、安全及減碳轉型的方向。然而,確保工安的關鍵在於完善的維護與管理;中油若在產能明顯過剩的情況下仍堅持新建工廠、擴張產能,並不能真正提升工安水準,更不利員工長期而穩定的職涯發展。

綜合市場供需、財務評估、產能規劃、環境風險與員工保障等面向,民間團體認為此案缺乏充分且合理的依據。綠色和平呼籲中油立即終止此計畫,並特別呼籲經濟委員會及高雄區域立委,應從監督預算、守護高雄永續發展的角度,積極關注此案。

附註:

【1】綠色和平交叉比對石油化學工業年報、台塑石化年報、中油院核預算書、法定預算書、自編決算書及審定決算書等資料。

【2】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第7-4頁與第7-5頁,中油估計2030年至2039年間乙烯(C2H4)的內銷價格落在每噸48,000至52,000元之間,平均售價為每噸49,845元;但根據中油自編決算書,中油2015至2024年實際銷售給下游客戶的乙烯價格僅介於每噸20,000至34,000元,平均售價為每噸29,322元,前者較後者高出約70%。

【3】若以可行性研究報告第7-5頁中2040年至2044年的預測乙烯售價,乘以100萬噸計算該五年期間每年的乙烯銷貨收入,再與第7-7頁中中油預測的乙烯銷貨收入相比,並不一致,後者較前者高出170%。

 
 
 
 
 

荒野保護協會於記者會中完整發言內容

長期以來,荒野保護協會致力於淨灘與減塑教育,深感減塑政策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訴求。我們遺憾地發現,當民間努力在末端減少廢棄物時,政府卻計畫投入 1,062 億鉅資,在源頭擴增塑膠原物料產能。 針對中油新四輕案,我們認為此案在市場需求與政策一致性上均存在重大風險,這不僅是對納稅義務人的不負責,更使垃圾問題難解與加重衝擊生態,並阻礙政府的淨零政策。

國人過去普遍認知中油的任務是「穩定內需」,但新四輕的《可行性評估報告書》卻揭露了一個違背中油初衷的事實:這座廠的產能規劃充滿了風險。

報告書第 3-19 頁指出乙烯去化的不確定性,有可能需依賴外銷,若下游產業無法配合,將直接出口乙烯至東北亞填補缺口,這暴露了新四輕缺乏穩固的內需基礎。既然報告書坦承「下游需求充滿不確定性」,中油憑什麼拿納稅人的錢,去賭一個連自家下游廠商都不敢承諾的未來?這種內需不明的盲目擴張,最終極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只能被迫將原料降價外銷,變相補貼國外買家。

開發案與「減塑政策」背道而馳,獲利建立在塑膠氾濫上報告書第3-29頁可以看到,擴廠理由包含宅經濟(食品外賣及線上購物)導致包裝材料需求增加,預測環境部推動的「網購包裝減量」政策將成為空談 。同時預設減塑失敗! 中油於「減塑、限塑影響分析」章節預設全球限塑成效有限,塑膠再生料、生質塑膠成本過高難以普及,並認定一次性塑膠將持續增長以支撐其石化產品需求。因此這是一個「賭全球減塑失敗」的開發案。

最後,雖然報告宣稱更新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會降低,並提及引進新技術與碳捕捉(CCUS),但僅有文字敘述,缺乏細緻的估算說明與數據佐證,減碳承諾就像空頭支票,缺發實證數據 。

目前COP30《全球氣候行動議程》的首要目標就是「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同時,正在談判中的《全球塑膠公約》,核心更是「從源頭減少塑膠生產」。 新四輕一旦興建,將把台灣「鎖死」在未來數十年的化石燃料依賴中。當國際資金轉向永續金融,台灣卻逆勢操作,投資一個註定被國際公約淘汰的末日產業。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立法院謹慎審查此案預算,避免中油進行高風險投資。這筆鉅款不應投入高污染的石化業擴張,我們需要的是讓產業真正脫胎換骨的綠色投資,而不是一座讓我們在國際減碳賽局中,永遠抬不起頭的新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