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母船割稻 宜蘭重現

我們正在做的事: 

鴨母船割稻 宜蘭重現

蘭陽平原靠海地區早年多是地勢低窪的坔田,人工割稻不易,先民發揮智慧划著鴨母船,載著打穀機進行割稻;不過,隨著機械割稻問世,鴨母船割稻景象不再,宜蘭荒野保護協會昨重現早年作業景象。
 
蘭陽平原早年靠海的地區多是低窪的坔田,割稻時必須出動鴨母船,載著打穀機。(記者楊宜敏攝)
 
荒野協會說,低勢低窪的坔田,稻米要收割時,由於水位有時會高達膝蓋,割下來的稻米無法置於地面等候去穀,且農民在泥濘田裡移動困難,必須靠其他輔具幫忙,先民想到在鴨母船放上打穀機,割下來的稻米立刻在鴨母船去穀。
 
這樣的割稻方式,多則要出動十人工作,農友透過「換工」互相幫忙;荒野協會說,宜蘭大概在民國五十六年間,引進機械收割機,但數量極少,且當時收割機還無法在多水的坔田作業,經改良才克服問題,民國六十年過後,鴨母船割稻已逐漸不復見。
 
協會昨在宜蘭縣五結鄉五十二甲濕地,重現早年鴨母船割稻景象,實際操作鴨母船割稻,參與志工與成員捲起褲管,踩下深過小腿的坔田,把割下來的稻子交給鴨母船上的打穀機去穀,每割完一片稻子,再推著鴨母船繼續前進,體驗早年農友的辛苦。
 
報導媒體:自由時報

搭鴨母船割稻 辛苦又新奇

用力宜蘭特有的「鴨母船」上,裝載著「打穀機」,農民們乘船收割,為早期地勢低窪水田之景象,昨日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蘭陽溪、冬山河匯聚蘭陽平原,形成許多低漥地區,早期水田收割時節,仍積水不退,發展出農民乘坐「鴨母船」,船上裝載著「打穀機」進行收割之方式,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盼喚起對土地的重視,昨邀民眾體驗,呈現百年傳統割稻情景。
 
隨著農業機械化,得人工操作的打穀機,早已被割稻機取代,早期農民乘坐鴨母船人工割稻的情景,更難以復見;昨日卻在五結鄉五十二甲濕地出現,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邀請民眾透過傳統人力方式收割水稻,體驗早期濕地生活經驗。
 
豔陽下大家戴著斗笠,捲起衣袖褲管踏進水田,拿著鐮刀努力割稻、打穀,邊合力推著鴨母船移動,雖感到辛苦、卻也新奇。鄉土教育老師鍾茂樹指出,「鴨母船」為早期養鴨人家使用,以及低窪地區居民,若大雨、颱風淹大水,家家戶戶乘船逃命。
 
鍾茂樹說,宜蘭早期靠沿海、地勢低窪地區,水田排水性差,積水甚至深達1米,農民難以收割,不但腳踩竹子割稻,手推鴨母船邊打穀,如此收成的稻米,占全縣總收成量頂多2成。
 
五十二甲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擁有豐富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鄉土風情,荒野保護協會於今年起,在此地承租約3分土地,以自然農法種植水稻,設法減少農藥對土地的傷害;後續將持續擴大合作面積,讓此濕地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另外,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繼上周稻作收割吸引數百民眾參與,昨又進行翻耕、放水及整地,雖然天氣炎熱,仍有200名親子熱情參與,對都市人來說是難得的農事體驗,小朋友下田玩成泥巴人,十分開心。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乘鴨母船割稻 百年情景重現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今日再現。(王亭云攝)
 
豔陽下民眾體驗,不喊累。(王亭云攝)
 
蘭陽溪、冬山河匯聚蘭陽平原,形成許多低漥地區,早期水田收割時節,仍積水不退,發展出農民乘坐「鴨母船」,船上裝載著「打穀機」進行收割之方式。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盼喚起民眾對土地的重視,今日下午邀民眾體驗,呈現百年傳統割稻情景。大家捲起衣袖褲管踏進水田,努力割稻、打穀,邊合力推著鴨母船移動,雖感到辛苦、卻也新奇。
 
鄉土教育老師鍾茂樹指出,「鴨母船」為早期養鴨人家使用,以及低窪地區居民,若大雨、颱風淹大水,家家戶戶乘船逃命;農民也拿來用於割稻,如此收成的稻米,佔全縣總收成量頂多兩成。
 
五十二甲溼地為國家重要溼地,擁有豐富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鄉土風情,荒野保護協會於今年起,在此地承租約3分土地,以自然農法種植水稻,設法減少農藥對土地的傷害;後續將持續擴大合作面積,讓此濕地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濕地鴨母船割稻 重現昔日景象

宜蘭縣利澤五十二甲濕地,因為排水不易,早期種稻人家都得利用鴨母船協助割稻,今年荒野保護協會在這裡種植了3分地的稻田,今天下午動員義工家庭前往割稻,開出鴨母船,直接將稻子送到船上的風鼓脫殼,重現早年鴨母船割稻景象。文史工作者鍾茂樹說,鴨母船對五十二甲濕地附近的利澤簡農家並不陌生,過去水路發達時,載運人及貨物到港口,養鴨人家利用鴨母船趕鴨,農忙時割稻也要利用鴨母船,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荒野保護協會同時安排義工家庭,在冬山河舊河道體驗乘坐鴨母船的趣味。
 
 
宜蘭縣利澤五十二甲濕地重現鴨母船割稻景象。記者廖雅欣/攝影
 
報導媒體: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