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缺乏接觸自然 最常見動物是流浪狗

我們正在做的事: 
我們正在做的事: 

金車調查 青少年最常見的動物竟是流浪狗

金車教育基金會今午公布生態休閒問卷調查指出,青少年台灣生態學缺課,除家中寵物外,最常見的動物為流浪狗、麻雀及蝴蝶、蝸牛最多,五成青少年野外活動多為拍照、攝影或烤肉。

金車總幹事曾清芸表示,調查顯示現代青少年擁有豐富的科技生活,自然休閒生活卻相對缺乏,導致保育行動有限與對待環境的做法有錯,其實六成以上青少年參加自然野外活動時,覺得快樂自在且充實,顯示生態休閒給青少年的感覺是正向的。

金車調查結果指,環境教育法實施三年,但青少年接觸自然生態機會卻未增加,36.1%學生只在寒暑假才會參加與自然生態有關的野外活動,甚至12.3%青少年全年都沒有去,顯示自生態活動嚴重不足。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委員會總召集人童瑞華表示,台灣的生態如此豐富,問卷調查卻指青少年最熟悉的動物是流浪狗,看到調查結果也覺得很訝異,現在小孩上網或看電視都可以獨自完成,對別人、對自然等關懷就會比較少,這將是嚴重的問題。

報導媒體:自由時報

 

嚴重缺乏生態課程 74%青少年 最常見動物是流浪狗

金車教育基金會昨天公布「青少年生態休閒素養調查」,發現高達七成四以上的青少年,最常見到的動物是「流浪狗」,三成六中小學生說,只有寒暑假才會去野外參加自然生態活動;有一成二表示,一整年都沒有參加過。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顯示學生嚴重缺乏生態課程,環境教育意識有待加強。

為了解學生的生態素養,金車教育基金會針對一千八百多位中小學生調查,發現不少「宅男、宅女」。五成六青少年表示,假日家上網、打電動,選擇到戶外踏青的僅二成。

六成學生表示,參加生態活動都仰賴父母規畫;三成六學生指出,只能利用寒暑假出遊;一成四則表示,每三個月才有一次到野外的機會。

「很多學生出現『大自然缺乏症』,活動地點不是水泥教室,就是在城市住家。」曾清芸表示,最令人訝異的是,有超過七成四青少年表示,最常見到的動物是流浪狗,其次是麻雀、蝴蝶、蝸牛,讓人啼笑皆非。她擔憂,長此下去,孩子恐怕不認識台灣野生動物。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童瑞華也有同感,她指出,調查顯示,有六成青少年還是喜歡參加野外活動,但行動力不足。

童瑞華認為,父母有責任帶孩子走入大自然,感受生態,才能提高孩子對環境保育的思維與素養。

報導媒體:人間福報

 

青少年缺接觸自然 最常見動物是流浪狗

金車教育基金會今(21)日公布青少年生態休閒素養概況調查,結果顯示,除了家中寵物外,青少年前3名最常看見的動物分別是流浪狗、麻雀與蝴蝶,其中更有7成以上青少年選擇流浪狗為最常見的動物之一。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童瑞華指出,現代孩子並非失去山林,而是從未走入過。

根據調查,青少年假日休閒以在家看電視、用電腦最多,比率超過55%,並有3成6學生只在寒暑假參加自然生態相關活動、1成2學生表示整年都沒有參加。影響參加活動的原因以「父母太忙」居首,占3成,但有高達6成青少年的自然野外活動是由父母所規劃;其中,拍照攝影以及烤肉,都有將近5成青少年複選為主要的野外活動。

對此,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青少年在野外的活動與家長的引導息息相關,但是台灣從事的野外活動仍多停留在消費自然的心態,有待改善。

童瑞華指出,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還是想要到戶外探險。但是她認為,現今青少年生活型態其實「相當自我」,例如上網、看電視等活動,都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缺乏對於自然或人文上的關懷,是蠻嚴重的現象。她感覺,接近大自然的孩子EQ比較好,比較不會對周遭無感。

對於現代人常擔心野外危險或者「怕曬」,童瑞華以「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呼籲,走入山林不是選擇要不要的事情,而是必須做的,因為人所有食、衣、住、行都是取自大自然。她說,從現代孩子的生活模式來看,他們並非失去山林,而是從未走入過。

該調查於2014年6月至7月進行,針對全國小學5年級至高中學生進行調查,考量城鄉差距,抽出2千學生作為樣本,有效問卷回收1804份,在信心水準97%下,誤差在正負2.6%。

報導媒體:新頭殼

 

青少年疏離大自然 家長有責

每天青少年最常見到的動物竟是流浪狗!金車教育基金會針對青少年生態休閒概況做調查,數據顯示,56.5%的青少年假日最常從事的休閒是在家上網、聊天、打電玩,顯示青少年與自然疏遠。建議家長應善用假日帶孩子接觸大自然,以培養對環境、人類的同理心。

金車教育基金會針對全國小學到高中調查,有56.5%的青少年假日最常在家上網聊天打電動,其次是看電視,以居家休閒最多,而有36.1%學生只在寒暑假會去參加與自然生態有關的野外活動,甚至12.3%的青少年全年都沒有去,顯示自然生態活動嚴重不足。

【家長下指導棋】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委員會總召董瑞華表示,孩童雖有機會透過家人的帶領接觸大自然,但許多自然場域都在遙遠的他鄉,只要回到都市後,多數的孩童仍會無法接觸自然,顯示主導他們進行生態休閒活動的因素仍是以長輩為主。

而除了家中寵物之外,青少年最常見的動物首位是流浪狗,占74.2%、其次則為麻雀63.1%和蝴蝶57.5%。青少年自然生態知識的途徑依序為網路62.4%、電視影片47.8%及書報雜誌40%。

【內心嚮往大自然】 

有64.5%青少年在自然野外活動中覺得快樂,有63.5%感到自在、53.7%感到充實且有意義,顯示青少年參加生態休閒活動是正向的。但仍有34.3%怕蟲蛇叮咬及18.4%怕太陽曬,以女生居多,且年齡愈大愈怕曬。

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說,台灣島嶼雖小,但擁有山林海洋且地理位置卓越,多樣化的棲地條件與豐富物種,失去探索這些美好的孩子很可惜。

報導媒體:台灣醒報

 

青少年最常看到的動物竟是流浪狗

金車教育基金會今公布青少年生態休閒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的台灣生態學嚴重缺課,除家中寵物外,最常見的動物為流浪狗,比例高達7成,其次為麻雀及蝴蝶,且有5成青少年從事的野外活動多為拍照、烤肉或露營,顯示青少年雖有接觸野外,但對自然的認識相對缺乏。

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指出,台灣環境教育法已實施3年,但青少年接觸自然生態的機會並無增加,有36%學生只有在寒暑假才會去參加與自然生態有關的野外活動,甚至有12%的青少年全年都沒有去,且主要靠父母規劃,因父母太忙而難以參加戶外活動的比例高。

曾清芸說,有6成以上青少年覺得參加自然野外活動覺得快樂、自在且充實,顯見青少年喜歡接觸大自然,但在野外最常做的事卻是烤肉、露營等可能傷害自然環境的行為,野外活動內容需有更多規劃。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童瑞華表示,台灣生態豐富,但孩子最熟悉的竟是流浪狗,令人感慨,荒野近年發現,孩子現在接觸大自然的方式,多半是由父母安排去遙遠地方參與夏令營,但回到都市後與自然連結無法延續,仍舊覺得環境與自己無關,建議可從校園、生活周遭生態環境觀察起。

曾清芸說,孩子看到其他生物,或多或少會有印象,但這次調查卻發現流浪狗是孩子最常見的動物,顯見孩子生活缺乏其餘生態刺激,對自然環境的疏離越來越明顯,戶外休閒常需父母的配合和帶領,建議家長盡量撥出時間陪孩子到戶外,「父母別太忙,孩子就不宅」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宅小孩 最常見動物竟是流浪狗

金車教育基金會今天公布青少年生態休閒調查結果,發現時下青少年的生態學「嚴重缺課」,假日幾乎「宅在家」;而且當問到青少年最常見到的動物,排名第一的竟然是流浪狗,第二、三名分別是麻雀和蝴蝶,顯示時下青少年缺乏自然休閒生活,且動物棄養嚴重。

金車基金會7月針對國小五年級至高中職學生,進行生態休閒概況調查,結果發現《環境教育法》已上路三年,但青少年接觸自然生態的機會卻沒有增加。三成六學生的只有寒暑假才會參加與自然生態有關的野外活動,甚至有12%的青少年全年都沒去過,每個月一次的也只有兩成。

根據調查,受訪青少年假日最常做的活動是上網(56%)、看電視(55%)、逛街(28%)和補習(24%),會走到戶外踏青的僅20%。青少年外出主要靠父母規畫,若父母太忙就無法參加戶外活動;青少年最常見的動物除了流浪狗、麻雀、蝴蝶,第四、第五名分別是蝸牛和蜻蜓。

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說,青少年常見動物若變成流浪狗及麻雀,將是台灣生態及青少年生活的「浩劫」,父母應多引導孩子走入自然。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委員會總召童瑞華表示,都會區的孩童雖有機會透過學校或家人接觸大自然,但許多場域非常遙遠,回到都市後多數的孩童還是無法延續和自然連結,建議除了父母多陪伴,可以認養代替購買寵物。

報導媒體:聯合晚報